金华府城隍庙位于
浙江省金华市区马路里90号。建于宋代
治平元年(1064年),明清两代多次修建。整体建筑院落重重,规模宏大,做工精致。庙内除供奉城隍老爷外,还有公输仙狮庙、文武官厅。现存建筑为清
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在木雕、石雕和砖雕工艺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是传承
金华市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场所。
简介
金华府城隍庙位于金华市区明月巷,创建于
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清同治年间重建。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院落式组群建筑,占地面积为361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96平方米。共三进,依次为门厅、戏台和正厅;左、右廊庑十二楹,又厢房十一间。整组建筑群的屋顶均为硬山顶。梁、枋和牛腿等木构件雕刻精湛,尤其两个穹窿藻井十分精美,门厅的藻井以百余朵雕刻牡丹的枫盘旋至顶。
城隍庙内中间厅堂内,有制作精美的城隍老爷
塑像端坐于大厅中央。与其相对的则是一座极有特色的吊角古戏台,古色古香。戏台顶部有镶嵌于其中的大量圆雕和
浮雕。雕刻工艺精致,完美地体现了
清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其上木雕人物栩栩如生,动物鸟兽形态各异,花纹装饰华丽脱俗;戏台两边立柱上分别题有:“能道俗情勿遗聪听,急须猛省莫太认真”的对联。
金华市政府为发掘弘扬古
婺州文化对府城隍庙进行了修缮复原,在尽可能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恢复性的修缮工作,整体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致。近年来已经成为
金华市旅游、观光和娱乐的一个景点。也为金华市民增添了一处休闲的好地方。系
浙江省保存较好的一处府城隍庙。199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格
金华府城隍庙位于金华市区明月街与马路里交界处,始建于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
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在木雕、石雕和砖雕工艺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主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五间门厅及鲁班仙师庙、三间大殿及东西耳殿、凸字形戏台、东西各十三间厢房、五间后殿,副轴线上为两进文武百官厅,各五间。其中门厅和戏台的藻井、天花设计巧妙,制作精湛,为省内所罕见。1997年该庙被公布为
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专家
罗哲文、
吕济民、
谢辰生等曾专程前往考察。2003-2004年间金华府城隍庙经过大修,恢复了历史风貌。此外在
城隍庙的北面有赤松乡石耕背村的助廉厅,西面有东市街92号、96号古民居,它们都是清中期典型的浙中厅堂建筑,由于旧城拆迁而移建于此。金华府城隍庙为一组建筑群,规模较大,整体建筑的天花、砖雕、藻井制作工艺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明末清初建筑及其装饰提供了重要的实例。城隍庙以大门和戏台的藻井及木雕独步
浙江省。
庙内楹联
正门
赏罚无私八婺人民提总握 鉴观有赫一生祸福大关头
戏台
能道俗情勿遗聪听 急须猛醒莫太认真
第三进大门
郭貌重新节碧幢恩下九天赐纶 年歌大有春祈秋报欢腾八婺荐馨香
历史沿革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
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
赤乌二年(239)建的
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
张说、
李德裕、
李阳冰、
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
苏州市祀
战国时
黄歇黄歇,
上海市祀
秦裕伯,北京祀
杨继盛,
杭州市祀周新、
文天祥,
会稽郡祀庞王,
南宁市、桂林祀
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
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
开封市、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
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
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
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
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哀服。明太祖
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
朱元璋出生在
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
城隍极为崇敬。
朱祐樘年间(1488—1506),
莆田市抗元英雄
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
陈瓒(1232—1277)被封为
兴化府城隍爷。
城隍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
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早在
周代,每到收获之后,到了
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自三国开始,民间就有了城隍祠,记载最早的城隍祠便是公元239年
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到
隋朝时,已有了用动物祭祀
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
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
杜甫、
韩愈、
张九龄、
杜牧、
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
苏州市祀
黄歇,
杭州市祀
文天祥,
上海市祀
秦裕伯,桂林祀
苏缄等。
到了明朝
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
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
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
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隍的出现与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城隍神是从自然神变为人神又从好的变成坏的,从为民众服务的英雄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方官吏”,从为民众欢迎、爱戴的到被民众所嘲弄和唾骂的过程。
节庆日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
元宵节、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以及
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
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这些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城隍庙里,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舍,府城隍庙每年农历十二月五日为最大的一次施舍活动,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规模的施舍。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府城隍庙戏台上例有一场木偶“鲁戏”。因那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还,无路可走,只得进城隍庙看“鲁戏”当“守岁“。有乐善好施者,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分别送给那些穷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