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1905-1999),著名历史学家。字槃庵,号涧庄,广东
五华县人。
广州市中山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毕业,旋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累升至研究员。1963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9年,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历史组主任。
人物简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农历二月初二生于祖宅大夫第。历世以耕读传家,为邑殷富户,后中落。幼年在本村五元书舍私塾读书,刻苦求学,聪颖超人。后到水寨
河口瑶族自治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就读。,
1925年夏毕业于梅县省立第五中学(今
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
黄海章执教
梅州市(后为广东大学中文教授),是其得意门生之一。毕业后,考入广东大学(
中山大学前身)。赖其
叔父及同学的资助,始得继续就读。初治中国文学。受业于词学大师陈询和诗文名家古直。
1927年,追随该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历史2系主任
傅斯年(孟真),学习古代文学史、诗经、先秦诸子、史学方法、史记研究等科目,深得傅院长赏识,招收为研究生。次年6月遭人陷害入牢,幸蒙傅斯年院长多方奔走营救,方得脱险。后又师从
顾颉刚教授学习上古史、春秋研究等科目。
1931年夏大学毕业,随奉傅斯年命到
北平市,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谶纬研究和春秋史地考证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返乡在
五华县立二中(河口)任教,1938年,与他同校任教的中共五华县工委书记
钟靖寰和校长李抟公开出版《二中周刊》,他尽力协助并积极撰写文章向师生和社会宣传抗日。5月底离校回研究院。
1941年,改任副研究员。与乡中知名人士筹资创办黄排伞小学(今平南中学前身),大力鼓励适龄儿童入学就读。1943年,五华出现历史罕见旱灾,饥荒严重,他为乡中倡办“义仓”救济灾民,深得乡民称道。
1946年升为研究员。
1949年随研究院赴台湾。
1963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年10月,任该院史语所历史组主任;
1975年秋辞去主任,专心从事研究工作。
陈槃10年从事
中原地区上
古代史研究,尤在谶纬学方面和春秋史地考证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著作甚丰。据
陈鸿森教授不完全统计,陈槃出版《
左氏春秋义例辨》、《大学今释》、《中庸今释》等专著共有12种,发表论文202篇,其学术成就在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贡献,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公认其著述博洽独到,功力深厚。
京都大学内野熊一郎教授评其书云:“研究精辟,可为极佳之参考。”陈槃一生淡泊名利,极少授徒。但他尊师重道,不遗余力奖励提携杰出学人的高风亮节,一直深受同仁乐道。
学术经历
陈槃先生于《春秋左传》之学造诣尤深。早岁从
顾颉刚先生受《
春秋》,闻绪论,后又潜心研究,于春秋二百四十年史事,烂熟于胸臆。其学生陈鸿森回忆道:“尝随事请教,必道其事始末流变,年月无讹,几如耳目所亲接者。”《左氏春秋义例辨》对于左氏学者所称
孔子立义起例、褒贬予夺之说,发疑正讹。陈槃先生认为所谓的《春秋》笔法,其实多为
鲁国旧史常用之辞,无关笔削微言,并断定“
刘歆分裂《
国语》以成《左传》,无可疑者”。他将《左传》的五十凡例归纳为十四类加以分析,发现凡例并不能包容《左传》二十三类的二百多条义例,于是又对义例逐一加以考证,认为其十之八九为党所穿凿牵附,来源大多抄自《
公羊传》,其次则抄《梁》、《
曲礼》、《国语》、《
说苑》、《洪范五行》等文献。考证颇为精详,从而使“刘歆伪作”说更趋细致。
陈槃先生早年研治古谶纬之学,发表多篇论文和七组《书录解题》,晚年修订为《
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
中原地区的谶纬之风兴盛于两汉年间,其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冥冥之中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虽然它通常是用荒诞不经的文字或图像编造而成,并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然而其中也不乏当时的民俗风情,政治、学术思想,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文学、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谶纬之书往往诘屈聱牙,难以卒读。陈槃先生以他深厚的学术功力,为我们打开了了解、研究“古谶纬”的大门。以治谶纬之学名世的日本安居香山教授曾说:“陈槃院士于纬书曾作全面性之探讨。现代纬书研究诸多端绪,多由先生发明之,此世所共喻者。称先生为现代纬书学研究之奠基者,殆非过言。”
陈槃先生从事两周史地的研究,其缘起为清儒顾栋高所撰《
春秋大事表》。史称顾书“论理详明,议论精严,多发前人所未发”,然陈槃先生在研读顾书之后,认为其书中表之五《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取材稍拘隘,故穷十数年之功,择故记,兼综新知,遂成《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二书。《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于顾《表》所载春秋二百零九方国之爵、姓、始封、都、存灭各端,详加稽核,博考而明辨之,举其讹误,论其疑似。而命意所在,尤在采会异同,俾广后人传闻之听。又据陈槃先生统计《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所收春秋方国“凡二百又九”,其中真正“可说是春秋时代方国”的,应是百五十六。但陈槃先生认为“春秋时代方国,必不止于百五十六”,所遗者尚多,于是突破
顾姓所据仅《春秋经》、《传》之限,遍稽古籍,考订出不见《春秋大事表》之方国达五十有七,有阙疑者十九,亦仍顾书之例,各详其爵姓存灭,是为《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撰异》、《方国》二书,引用证据博洽,论断精核,于古史地之甄考发明,贡献
至大,因获1973年中山学术著作奖。其书虽藉顾氏《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而作,然于
春秋列国史料,甄别条贯,发顾氏未发之蕴,突破前人,可谓研究
中原地区先秦史经典之作,乃治春秋史地者不可或缺之编也。
1930年
居延汉简的出土,是中国简研究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作为一种古老的书写材料,简牍有其独特的书写方式与用语,由于年代久远,今人已感到陌生,对简牍上一些常用词语、符号、书体书式及文书结构的解释,成为简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陈槃先生可谓早期尺牍形制专门研究第一人,贡献颇大。《
汉晋遗简识小七种》集陈槃先生简牍研究之大成,书中以居延汉简为主干,对简牍实物中常用的词语、符号、书体及文书结构条疏举例,如“书启称信”、“书疏称信”、“书启称不备”、“汉晋人书启不定作八行”等条目,直接与尺牍形制相关。并对亭与传舍、大石小石、家弟、叩头、方相车等名词进行了释读,于读者帮助极大。此外,他还对木简上所绘木偶、符作了研究,考证精深,尤为后人所称道。
《旧学旧史说丛》是陈槃先生有关先秦史专论的结集,论述涉猎
中原地区先秦的政治、经济、教育、交通、风俗、婚丧嫁娶以及古代典籍的考订等各个方面。陈槃先生一生致力于
古代史的学术研究,成就卓著。然其入大学时就好词章之学,故在古典文学方面亦颇有造诣,撰有大量的诗文。《
涧庄文录》一书精选各类文章近百篇及《疏桐高馆诗》,从而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陈槃先生的学术成就及文学修养。《
五华诗苑》六卷,则是陈槃先生重桑梓之情,于抗战期间选辑乡邑先贤诗作而成。
总之,陈槃先生一生治学可用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承祖先生的话加以概括,即“撰著繁富,持论惟谨”。
人物著作
专书
1. 左氏春秋义例辨(
上海市:上海商务印书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7,1947)。
2. 大学中庸今释(
台北市:
正中书局,1954)。
3. 五华诗苑(六卷)补编(一卷)(台北:台北五华同乡会文献委员会,1961)。
4.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52,1969)。
5. 不见於
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59,1970)。
6. 汉晋遗简识小七种(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63,1975)。
7. 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
台北市:台湾编译馆,1991)。
8. 旧学旧史说丛(台北:台湾编译馆,1991)。
9. 涧庄文录(上、下)(台北:台湾编译馆,1997)。
论文
1. 左氏春秋义例辨,自叙《责善半月刊》2,23(1943),页23-25。
2. 谶纬释名,《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1(1944),页297-316。
3. 谶纬溯原(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1(1944),页317-335。
4.
秦汉间之所谓「符应」论略,《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6(1948),页1-67。
5.
战国秦汉间方士考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7(1948),页65-77。
6. 论早期谶纬及其与
邹衍书说之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上)(1948),
页159-187。
7. 「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诸问题,《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1(1948),页99-107;《
东南学报》10,1(1949),页53-82;《大陆杂志》特刊2,1(1962),页369-375(增订
本)。
8. 记
陈诗六则,《大陆杂志》1,2(1950),页24。
9. 张三李四之类,《大陆杂志》1,3(1950),页10。
10. 释「七」及其常相关连之几个数字,《大陆杂志》1,6(1950),页20。
11. 田祭歧说释义,《大陆杂志》3,4(1951),页12-15。
12. 「以水击絮为漂」解,《大陆杂志》3,8(1951),页21。
13. 先秦两汉帛书考,《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4(1953),页60-72。
14. 由古代漂絮因论
造纸,《中央研究院院刊》1(1954),页257-265。
15. 中庸辨疑,《民主评论》5,24(1954),页3-7。
16. 诗三百篇之采集与删定问题,《学术季刊》3,2(1954),页14-21。
17. 论古「谶」、「纬」、「图」、「候」、「符」、「书」、「录」之称谓,《学术季刊》
3,3(1955),页39-51。
18. 民间风俗识小,《大陆杂志》11,6(1955),页1-6。
19. 春秋公羊传辨义,《学术季刊》5,2(1956),页25-37。
20. 春秋谷梁传论,《孔学论集》(
台北市: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编印,1957),
页461-495。
21. 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1(1948),页1-17;《幼狮学报
》1,1(1958),页1-35(增订本)。
22.
春秋经与鲁旧史(上、下),《
中央日报》1957,4,30;《学人文史丛刊》2(1959)。
23. 晋士会之「士」与「土」,《大陆杂志》20,9(1960),页9。
24. 大学今释别记,《大陆杂志》21,1/2(1960),页59-63;《孟子研究集》(1963),
页243-256;《通论经学》,页373-377;《大学论文资料汇编》(1981),页158-170。
25. 中庸今释别记,《大陆杂志》41,4(1960),页1-8;《中庸论文资料汇编》(1981),
页448-468。
26. 读颜氏家训札记,《香港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上),(1964),页127-137。
27.
孔子信而好古说,《孔孟学报》9(1965),页11-18;《论孟研究论集》(1981),
页287-297。
28. 读颜氏家训札记续编,《庆祝
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上),(
台北市:清华学报社,
1965),页403-420。
29. 与
杨联陞教授论朝代间的比赛,《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上),(台北:
清华大学学报社,1965),页147-148。
30. 《古社会田狩与祭祀之关系》重订本,《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6(上)(1965),
页309-326。
31.
春秋列国的交通,《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页881-930。
32. 论开元占经钞本刻本与安居香山书,《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新1,3(1968),
页15-19。
33. 「老」字有「母」音,《大陆杂志》37,1/2(1968),页41。
34. 屋上种戒火草,《大陆杂志》37,6(1968),页31。
35. 逸周书「冬冻其葆」义,《大陆杂志》37,1/2(1968),页54。
36. 古代的氐羌,《庆祝蒋复先生七十岁论文集》(1969),页25-33。
37. 从左传中所见到的四夷的文化教育,《孔孟学报》20(1970),页29-52。
38. 李晋华事略,《大陆杂志》42,5(1971),页32。
39. 敦煌木简符籙试释,《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2(1971),页237-244。
40. 春秋时代的教育,《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页731-812。
41.
春秋列国风俗考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7,4(1976),页537-586。
42. 春秋列国的兼并迁徙与民族混同和落後地区的开发,《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9,
4(1978),页683-735。
43. 春秋列国风俗考论别录,《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1979),页75-111。
44. 影钞
敦煌市写本占云气书残卷解题(古谶纬书录解题附录三),《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50,1(1979),页1-27。
45.
孔子「信而好古」说,《大陆杂志》58,4(1979),页1-5。
46.
泰山主死亦主生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1,3(1980),页407-412。
47.
傅斯年全集,校订增补後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48.
宋湘、
丘逢甲两先生诗中之
长乐区,《大陆杂志》62,3(1981),页1-3。
49. 记长乐出土凤鸣五年瓦,《大陆杂志》62,3(1981),页3。
50. 史记吴太伯世家补注,《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2,3(1981),页391-419。
51. 史记齐太公世家补注(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3,3(1982),页367-392。
52. 苟日新日日新义,《中国书目季刊》16,2(1982),页367-392。
53. 於历史与民俗之间看所谓「钱」与「地券」,《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
(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81),页855-906。
54.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辨,《中国书目季刊》17,1(1983),页3-6。
55. 三订先秦两汉简牍考,《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4,2(1983),页1-22。
56. 春秋时代的教育(上),《大陆杂志》(重订本)67,4(1983),页1-20。
57. 春秋时代的教育(下),《大陆杂志》(重订本)67,5(1983),页1-23。
58. 中国上古史稿读记,《食货月刊》13,7/8(1983),页273-283。
59.
中原地区上古史稿读记,《汉学研究》1,2(1983),页455-470。
60. 史记齐太公世家补注(下),《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5,2(1984),页201-223。
61.
广东省历代诗钞别录(上),《大陆杂志》69,1(1984),页1-31。
62. 广东历代诗钞别录(下),《大陆杂志》69,3(1984),页5-34。
63.
春秋战国史稿商,《汉学研究》2,2(1984),页343-359。
64.
中原地区古史论稿商搉,《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9,1(1986),页99-117。
65. 史记鲁周公世家补注,《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7,2(1986),页201-232。
66. 中国古史论稿商搉(二),《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21,1(1988),页73-90。
67. 中国古史论稿商搉(三),《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21,2(1988),页43-60。
68. 孝经中黄谶解题改写本,《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9,4(1988),页891-897。
69. 史记燕召公世家补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0,3(1989),页576-601。
70. 三订「春秋公矢鱼于棠说」赘记,《大陆杂志》80,2(1990),页1-2。
71.
春秋「公矢鱼于棠」说,《旧学旧史说丛》(
台北市:台湾编译馆,1991),页1-59。
72. 史记管蔡曹世家补注,《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2,2(1993),页265-290。
73. 史记晋世家补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3(1994),页455-476。
书评
1. 评
罗香林著《百越源流与文化》,《学术季刊》4,3(1956),页147-148。
其他
1. 大学篇叙说後记,《民主评论》7,3(1956),页9-13;《孟子研究集》(1963),
页257-270。
2. 记
兴宁市先贤丛书第一册,《大陆杂志》18,5(1959),页3-29。
3. "论国风非歌谣本来面目"跋,《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下)(1963),页498-504。
4. 记
傅斯年师在
中山大学,《
传记文学》5,6(1964),页83-84。
5. "
战国的统治机构与治术"读记,《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页751-755。
6. 怀故恩师傅孟真先生有述之二,《传记文学》11,4(1967),页39-40。
7. "
居延汉简中所见的
汉族的身型与肤色"跋,《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下),(台
北:
清华大学学报社,1967),页1046-1048。
8. 景印铅字本长乐县志附五华诗苑叙,《书目季刊》2,4(1967),页43-44;《大陆杂志》
36,12(1968),页33。
9. "大学出於孟学说"初稿後案,《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8(1968),页429-434。
10. 楚缯书疏证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0(1968),页33-35。
11. "论货币单位环"札记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上)(1969),页217-222。
12. 不见於
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考稿叙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上)(1969),
页325-334。
13. 《湛此心斋诗话》跋,《大陆杂志》39,11(1969),页4。
14. 《层冰堂诗集》书後,《大陆杂志》40,1(1970),页35。
15. 《新金门志》序,《大陆杂志》40,3(1970),页35。
16. 重印《
古史辨》赘言,《古史辨》40,3(1970)。
17. 与
龙宇纯论「"荀卿後案"示书、又书」,《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
页669-670。
18. 龙著"正名主义之语言与训"附记,《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
页599-603。
19. 罗元一(香林)教授,《文艺复兴》102(1979),页30-32。
20. 古谶纬论丛附录,国科会奖助论文(1979)。
回忆文章
我所知道的陈槃先生◎万绍章
傅斯年、
沈刚伯、
董作宾、李济、
钱穆、
郭廷以、梁敬焊等几位前辈接续作古之後,在台湾的中国历史学者寥若晨星。不意,硕果仅存的占史学者、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陈系院士,以感冒转至
肺炎,经台大医院尽力救治,终於一九九九年二月七日谢世的噩耗传出,当然引起学界的极大震惊。
陈系院士,字系淹,广东五华县人,清光绪三十一年(一九0五)乙已三月初二日诞生,自幼嗜学,因家道中落,赖亲朋资助,得入广东大学。不久,校名改称台湾中山大学,
戴季陶、
朱家骅两位为正副校长。当时戴传贤北上,中山大学由朱家驊副校长实际主持。
傅斯年任文学院长兼国文、历史两系主任;所聘
吴梅、顾韵刚、罗莘田、
沈刚伯、
罗庸、陈述叔、古层冰等,都为一时鸿儒。系淹兄(其时笔者刚考入大学,学识悬殊,何能称兄道弟,只以偶尔同室听课,并为行文方便,冒昧称呼)之成就,其来有自。系淹兄大学毕业,人语言历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前身,任助理员,若干年後,递升为「终身」研究员,由此发纫。维持来台研究员「终身」特例之过程,颇为不易。笔者由於行政责任,应该说明作为本文之插曲。中研、院成立於一九二八年,按其人事管理,惯例:凡研究员成绩优良者,得为「终身」职,以杜研究人材之外流。而政府迁台後,规定公务员之限龄为六十五岁。希望维持内规,大陆来台的研究员,仍得为「终身」职,并经公文往复陈情,以期安慰资深研究人员的工作情绪,保障眷属的生活;多方沟通历七个月,终於洽定折衷办法:中研院专任研究员,除比照台湾大学教授外,凡在迁台之前聘任者,得依内规审定为「终身」职。於是,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得适用此项特殊办法之专任研究员计十二人,连同植物研究所一人,综计十三人,截至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逝世者十一人,一九九九年春药广兄病故,至今健在者仅一人。
上述笔者之大学经历,叙及曾在广州之
中山大学,偶尔与系淹兄同室听课,时为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嗣後免试转学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免试之原因,由於笔者在中山大学之成绩|译文两篇,当时承传斯年院长批交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辑刊分期登出,为药广兄及语言学人丁邦新院士所目击,无须赘述:并此说明。
槃庵兄的性格,偏於内向型,不苟言笑。但据研究所好些同仁说:他在学术讨论会中,兴之所至,便会挺身而起,侃侃而谈,甚至长谈一个小时,不喝一口水。可测知系淹兄在台大文学院兼课三数十年,受益的弟子何止三千人!系淹兄持身廉介,不妨以数据证明;中研院筹组代表团参加多项国际学术会议,综计达六百七十次,代表由各大学及相关学术团体,相关公营事业推出,代表人数,平均每次以三个人计算,总数为两千人|笔者在职期间,曾仔细检视(检视近於游戏,中研院没有实际的选择权)代表名单中,不识外文者也有,「门外汉」也有:而系淹兄从来不要求参加|无愿以公帑享受国外旅游。这是持身廉介的一斑。
槃庵兄终身从学,在更学方面,固见蔚然的成就,足以传之百世;在文学方面,同样有灿烂的表现。只以故院长
朱家骅治丧一事为例;墓志铭、告脸文、启灵文、告窘文等等,莫不出於乐淹兄的高明手笔;限於篇幅,只钞录墓志铭如下:
「朱公讳家驊,字骆先,浙江吴兴人也:生於民国前十八年农历四月十五日。
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早年教授北京、中山两大学并兼系主任,先後长中山、中央两大学。累官至
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台湾地区教育事务主管部门。台湾地区交通事务主管部门、台湾地区考试机构“副院长”、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长”。艰屯之际,出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副院长”;政府改组,受聘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资政。平生致力国民革命,复历参要职,游升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调任组织部长,国史党编自有传。粤维我公,器识弘深,姿度醇懿,节厉行,忠干贞固。遂乃表率群流,起衰救敞,熙载奋庸,出专寄,尽筹硕画,高瞻
远视,纲纪斯张,庶绩咸理,政成教被,勋华哉,光复匡济,四海望公,景命不俟,享年七十,以1963年1月3日,寿终寓邸。於是中外震悼,台湾当局领导人明令褒扬,饬终令典,优崇至矣。阳明山公墓兆城已营,将於五月十五日,奉公遗体,窍多於斯。同人等永慕长怀,羞共议刊勒,甄述哀荣,庶鸿烈休光,传於来叶。
铭日:於皇我公,诞膺英哲。笃学勉行,左右提絮,人伦物望,维公作程,怀珍抱宝,乃心
治平,高翻博综,慈惠柔嘉,日新盛德,光辅国家。穆穆我公,渊渊其膺,特进崇隆,劳谦思敬。群凶祸国,毁其忧伤,长图大念,在莒不忘。靡胆安仰,曾不愁遗,佳城藐玉,励岂为私,终其逾贫,後来谁绍,垂世无穷,锵洋曜。
1963年5月15日,
治丧委员会同人敬立:门生陈系拜撰」。
这篇碑文,当时见於报载,朱氏後人扫墓,常看到拓碑的痕迹,至今不减,足见世人对系淹兄作古文章的钦佩,对朱氏一生功绩的景仰。
系淹兄的持身廉介,可以数据作旁证:迁台以来,中研院筹组代表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计达六百七十馀次,代表人数,每次平均以三个人计算,总数为两千人――笔者在职期间,曾检视由学术团体(大学及学会)所提出的代表名单,其中「门外汉」也有,外交程度落差者更不少;而系掩兄从来不要求参加,就是不愿冒取公帑,作国外之旅游。
追忆一九六二年二月四日下午,中研院院士会议,选举第四层院士的那一幕:经三次投票,选出
任之恭、
梅贻琦、
程毓淮、怕实义、
李景均、陈桨、何廉等七人为第四层院士。当时,笔者正在收拾选举票,瞥见会议主席
胡适院长拍拍老院士朱氏的肩头。微笑地说:「‥‥他三思指系淹兄(是
广东省来三思指
中山大学)的啊!」老院士也微笑回答:「唔,不错,真不错‥。」
谁料,绕过一年,那位老院士竟撒手人寰,而新院士做了老院士墓志铭的执笔人。
系淹兄著作等身,因终身投入历史语言研究所,当然以治古史为宗旨,但亦以同样喜好的旧文学为道具,两者同有悼煌的成绩。已出版的专书多种,举其萤莹大者如下:左氏
春秋义例辨、大学中庸今释、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不见於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考,汉晋遗简识小七种,古纤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旧学旧史说丛,涧庄文录等等:论文散登於国内外文史杂志,不可胜数,亦经整辑发行;均为世人所争诵。
台湾当局领导人颁与陈系院士的褒扬令,敬录如下:
「中研院院士陈系,资赋颖秀,因学力行。早岁卒业广州
中山大学,从
傅斯年、顾韵刚等诸儒游,习古文史,治学精微,为时所重。旋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潜心盲动,积学益进,获聘兼第一组主任。初治春秋左傅,考证详密,引徵瞻博,继治古识纬学。於载籍中离合经史者,爬梳理纷,使古识纬深入学术研究之门;复於两周史地暨
秦汉简帛考释,索隐钩沈,折衷至当。嘉惠学子,声华鼎盛。嗣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克尽所学。建树益多。兼任
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春风化雨,教泽溥施。曾荣获中山学术著作奖及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盛誉扬辉,楷模昭代。综其生平,尽捧学术,献力文史,硕学鸿儒,群流共仰。闻磕逝,趁悼殊深,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崇礼宿学之至意。」
系掩兄一生勤於治学、授教、复经两度流亡,幸得元配
魏华存甘愿留乡,侍奉长者,续配曾夭人亦贤淑,。尽力家务,因此没有内顾之忧。後辈们都能善承
家庭教育,国内外学校教育,一个个奋发上进,扬声於社会,回馈於国家。故人地下有知,必然安心了!
(本文转载自中外杂志第八十七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