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支(1881~1960)名树基,字培支,别号悟皆。祖籍陕西富平,生于陕西陇州(今
陇县),后定居
西安市。一生共编五十四个剧目。1960年1月3日逝世。
人物经历
高培支(1881~1960)名树基,字培支,别号悟皆。祖籍陕西富平,生于陕西陇州(今陇县),后定居西安。幼读
私塾,后考入乡。
陕西大学堂毕业,例奖拔贡。清
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
中国同盟会,同年10月西安起义成功后在秦陇复汉军政府总务府充任铸印官,1912年7月改委督署秘书厅一等撰铸兼编辑员,12月又任全国读音统一会
陕西省代表,参加制定“注音字母”讨论时,理服群雄,终于争得“万母存其音”。1913年8月任陕西省模范巡行宣讲团团长,1916年2月复充省公立模范通俗教育演讲所所长,5月兼
陕西省图书馆馆长。这一年,他以“有功社会教育”,先获二等金色嘉祥章;又以“办事精敏,成绩卓著”,获五等
嘉禾电影奖章;120年再晋四等嘉禾奖章。以后去京、津、沪、杭购买图书,
易俗社的《
元史》等书,亦由高顺道代购。自1920年到1960年,曾在多所中学、师范、职业训练所任
官话、国音、算术教员。
高在从事教育的同时,于1912年7月与
李桐轩、
孙仁玉、杨西堂、薛卜五、范紫东、
王伯明等,以振兴
西北文化、提倡西北实业、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创办了陕西易俗学伶社。此后数十年,他热心于戏剧事业,把戏剧事业当做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辛勤耕耘,乐此不疲。他在自述中说:“社会教育刻不容缓。又须知所学技艺,即是化妆讲演,所负责任,即是改良社会。改良即是革命,革命即是易俗。时间无停止,革命无停止;社会无停止,易俗无停止。任大责重,来日方长。”他一生编写了5 4个剧本,其中的大本戏,在易俗社的编剧史上首推
始元,《陕西易俗社第三次报告书》中有本社“长本戏之编,高培支《鸳鸯剑》始。其为戏也,善以积复杂之事实,错综变化,似将合而复离,意欲完而未尽,再接再厉,层出不穷。评戏者有‘长江大河,波澜壮阔’之誉”。其所编优秀剧目,可推《夺锦楼》。该剧立意为“劝忠实戒轻浮”,戏中除提倡婚姻自主、爱情坚贞外,还贯穿了忠奸斗争、爱国主义。词中有:“明知豺狼卧当道,岂为五斗米折腰”;“豺狼当道无公理,奴才也来把人欺”。这出戏至今仍演红于
易俗社舞台上,各秦腔团多有效演,
越剧、
豫剧相继移植,还搬上了电视荧屏。另一出《人月圆》,立意戒烟、戒赌、戒嫖。一演出,就收到社会效益:浪子观剧后戒烟、戒赌,从妓院回了家,其父母、妻子携子偕夫,提上点心到易俗社感谢对其子、其夫、其人的教育,真是起到了“革命即易俗,易俗即革命”的效果。还有《亡国影》《纨袴镜》《尖头棒》《谈星》《今债热》《宦海潮》《鸦片战争》《侠凤奇缘》《崖山泪》《端阳苦乐记》《二郎庙》《暖玉佩》等剧目,都是寓意戒赌、戒嫖,反对外寇入侵,提倡科学民主,唤起民族志气的佳作。
高从1922年起,先后三次主持
易俗社社务,历经1926年“围城”、1929年年和八年
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岁月。他还在社长任期外任过该社评议长、教务主任、社务主任、剧务主任、编辑主任等职。他把剧社当学校办,除抓学生的技术专业外,对文化课亦抓得甚紧,要求甚严,就是在防日机空袭、疏散到城南观音庙村,在土壕、树荫下,还按时按节上课,排演抗日新戏。期间,他还创办了文史进修班,提高演职人员文、史、诗、韵知识。他以勤、俭、洁、整四字为社训,考核操行,培养
美育,并实行民主管理,后台、食堂、教练、教员、财务、缮写、外交、票务、场务,都让演员兼任,锻炼学生管理才能,又避免人浮于事,保证业务实体的坚固。
1938年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到
西安市,租易俗社剧场宣传抗日救亡。高让减收租场费,还派人排戏、帮演、赠戏剧行头衣装,颇尽其力。1949年西安解放后,高仍任
易俗社副社长,同时担任
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省、市政协委员、文联委员、剧目修审会委员。1950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此后,他勤奋阅读革命书籍,戴着
物镜再加放大镜,精读、细读,加“点”、画“圈”,以标文义重要。他以“永不退惰”为座右铭,继续实践自己“革命无停止”、“易俗无停止”的誓言。1960年1月3日逝世。
他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
中原地区三个时代。幼读
私塾,后考入乡庠(音xiang,即学校),系清优增生。
陕西大学堂毕业后,例奖拔贡。
辛亥十月,在
都督张风总务府充任铸印官。一九一二年七月,改委都督秘书厅一等撰铸兼编辑员,十二月委充教育部读音统一会
陕西省代表。一九一三年六月注音字母制成,八月被委陕西省设模范巡行宣讲团长。一九一四年以有功社会教育,教育总长奖给二等金色
嘉禾勋章,十月以办事精敏、成绩卓著,受
巡按使请奖五等嘉禾章。一九一六年二月讲演机关更订名称复被委克省公立模范通俗教育讲演所长,五月被省长
陈树藩(伯生)委兼
陕西省图书馆长。一九二0年受教育厅长请晋四等嘉禾章。一九二—年呈辞讲演所长职,复经教育所长聘充教育咨议并参与教育行政会议两次,并给奖章两枚。一九二二年奉令赴京、律、沪、杭购买图书,十二月运书回陕。一九二三年委充省府咨议。一九二四年又被委充省署参议。一九二七年奉驻陕总部令将图书馆移交教育厅接管,复被教育厅委充教育厅咨议。一九一二年创办秦中公报。自一九二0年起历任各中学、师范学校的
官话、国音、算术教员直至解放,一九六0年逝世。
作品简介
高先生由于有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于一九一二年七月—日和李良材(桐萱)、孙(仁玉)、杨铭源(西堂)、薛其昌(卜五)、王兆离(伯明)、范凝之(紫东)等以振兴
西北文化,提倡西北实业,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翰墨生活,负移风易俗之责任,寓宣传教育于戏曲编辑工作。数十年来,屡经颠簸挫折,他坚信自己选定的翰墨生涯是有益于改良社会、辅助社会教育的革命事业,如他自述中有:“易俗元停止,任大责重,来日方长……”经过几十个
春秋,证明了高先生是个言实志坚的民主改革者,据有关记载,他一生中编写了五十四个剧目(折戏二十九个,本戏二十五个)。他所编的大本戏,在易俗社的编戏史上,首推
始元,据查《陕西易俗社第三次报告书》中有这段记载:“本社开幕,李桐萱、
王伯明皆有本戏,然篇幅皆不甚长,长本戏之编,自培支之《鸳鸯剑》始。其为戏也,善以积复杂之事实,错综变化,似将合而复离,意欲完而未尽,再接再厉,层出不穷。评戏者有:‘长江大河,波澜壮阔’之誉。”
他编撰的剧本主题内容多寓有扶弱反暴、申张正义之意和对旧时代腐败黑暗的揭露。如他描写的
张巡饿守孤城、至死不屈;徐翰珊:“只要能做得意事,那怕马上革了职”;“明知豺狼卧当道,谁为五斗米折腰”;“豺狼当道无公理,奴才也来把人欺”;“有钱买的鬼推磨,生就没脸又没血”。他给剧中人物取名字,均寓影射之意:如给凶恶害民的角色命名为“
陈泽民”(即民贼);“万萼”(即万恶);如给仗势欺人的奴才起名“流舔”、“刘升”(即迎奉柏马)、“白耀莲”(即不要脸)。在剧本结构上严谨,词句韵撤规格。由于他研究文字、音韵学,造诣甚深,对
平仄抑扬、引经据典、造句用语上均有考究,而且有地方特色,谱腔容易,演唱顺畅,观众听后有“文学享受、增进知识”之反映,当然也有标签化之弊。
对他所编五十四个剧目,不一一笔述,仅就他的代表作谈谈他的作品的时代进步作用。
《夺锦楼》立意是“劝忠实戒轻浮”。剧本内容写了渔翁钱小江和其妻鞭氏生二女,皆才高貌美。父母对其选配上各持己见,选配了四男,皆才劣相丑,二女不愿,涉讼于江夏县知县徐翰珊处。徐主持正义,以出题考试的办法,使二女选上了才佳貌俊的梅玉鉴、柳子俊二生为配。不料因此招惹了奸相万萼之子万花楼暗瞩上宪,将翰珊革职发配,并暗示恶差途中杀害,幸遇救未死。徐为钱家二女选定的梅、柳二婿,均应试得中,梅生坚守媒约娶了钱大小姐。柳生见新忘旧,攀高结贵,卑求万相为婿,故给钱二小姐修书悔婚。那料奸相遭贬,万女惊逃,婚罢望空。柳生又肆赖向钱女重恋旧好,经众斥认梅,柳、钱破镜重圆。该剧提倡婚姻自主、爱情坚贞;同时对趋炎附势、见新忘旧、藉势欺善者予以鞭笞。
《二郎庙》立意为‘戒淫破
迷信“。剧本描写了沈兰芳貌美,幼和表兄赵燕如相爱,不幸赵的父母去世,家产荡然,沈母贪财背约,乃将兰芳许于貌丑的许次仁,兰芳不愿,婚后装疯,声称她系
二郎神之妻,被人污占。进而谋杀次仁,将头挂在二郎庙壁上并筛尘盖地,复锁庙门,伪为二郎杀人。县官主观误判。次仁的学友李雨人不信鬼神,重侦察,助官破案,案情大白,县宫以女许雨人,并荐雨人于
巡抚文案。该剧有宣扬重事实、重调查研究,破迷信、反宿命之进步意义。
《亡国影》描写了
张学良之妹于
日寇占领
东北地区之际,仓皇逃入关内。途中备受苦辛,并亲眼看见人民痛骂当政者。因在
山海关区,身着逃难破衣,
摄影一张,以期鼓励人心。并在相片背面,作歌一首,激劝其兄张学良,望其出兵抗日,收复东北三省,以雪亡国之耻。作者写这个剧,可谓有胆有识。剧中指的“当政者”,显然乃指独夫民贼
蒋介石,足见高的剧作思想以及拥护抗日、反对投降的时代精神。
还有他创作的《纨绔镜》、《人月圆》、《谈星》、《当头棒》、《公债热》、《宦海潮》、《鸦片战纪》、《侠风奇缘》、《崖山泪》、《端阳苦乐记》等剧目,通过历史、现代题材,表彰了热爱祖国、抵御外寇和戒淫、戒赌、戒烟、焕发民族志气、提倡科学、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之教育作用。可贵者,高先生从历史到现代,从家庭到社会,从官场到村野,从机关到学校,各个领域,广开创作思路,搜集题材,编写剧目,寓教育于戏曲之中。据当时演出者回忆,这些剧目,尤其《人月圆》、《纨绔镜》二剧,演出后,收到了深刻的社会教益。出现了父携子、妻陪夫到剧社感谢剧本对他们的教育,戒了烟、戒了赌、戒了嫖,改邪归正,促进了家庭的团聚和睦。如此强烈而现实的戏曲社会效果,使作者的“革命即易俗,易俗即革命”的夙愿得偿!
事迹
从高培支先生的经历看,除了少年在清朝时代读书外,自
辛亥革命以来就走出学校,参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一生虽任职不少,经履错综,但职业且极单纯,即是竭尽着翰墨之责。在这许多频繁的任职中,索资极少,均过着清贫的生活,“逐陆”(
陆建章)后,任职纯居于尽义务,不支薪金,每月还要例扣伙食费三元。一九二六年“
西安市围城”,
油渣一块尚值三十元,但仍系三元伙食标准,其饭菜之差,可想而知。但他性爱买书,有暇辄到各书局,见有新书,即买书送馆,馆员见书即盖公章、登记,结果,书成公物、价成私债。因为各书局熟悉经费状况,认个人不认机关,所以公款化为私债,赔累不堪。呈恳多次,总以“经费稍裕、再行核发”一直迟到一九三四年邵力子主陕工作时,闻知其事,方令补发。当时他已转任各中学、师范学校的国音、国文、文字学教职八年余,补发之资除陆续归结旧帐外,
余数则存
商号,不敢动用,以为可藉以养老。无奈货币变更:一改
法币、二改关金券、三改金元券,所积的舌薄资亦化为乌有。清贫生活复加在身,无法解脱。他性憨不阿,清廉正直。据查,一篇资料上记着二段与他赐官不做的事实,一是张凤翙任民政厅长时,张对高言:“目下县知事急需人,尔自审熟悉某县情况,当以委尔。”高答:“一怕军人,二怕土匪”,坚辞不愿,座中大员皆惊。南雪亭并责问:“此等优待,他人求之不得,何故不愿?”答曰:“我若干,县长们右手向老百姓要钱,左手交给‘肩枪’的(即军队),良心弗忍也。”二是邵力子主陕时,他因曾从邵学法文和《西洋史》之谊,拜邵,邵垂问近况?答以教书。问:“忙否”?答:“忙其”,闻者皆斥笑高太固执,何不言“赋闲”,尚可得“拔”。他再见邵时,再次表明态度:‘科长、秘书干不了,科员以下不愿干,县长、税收莫说要铺保,即聘请亦不干?现以教书为生,若能领到钟点费,即感激莫名。”言毕辞退,举座大惊,邵亦动容,亲送出厅。仅此二例,足以说明他耿耿一生,不阿谀觅权,真是避污世而不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桃源五柳啊。
“改良社会,提高人格,移风易俗”,这是高培支先生在易格社第七期学生戏曲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实现
易俗社宗旨,他不仅竭尽全力在编辑戏曲剧本上成绩卓著,同时在撰拟剧社的《章程》、《制度》、各项《管理条款》以及考察勤惰、食宿排练上均多费笔墨,用心良苦。他还乐观的自勉:“此悟皆之所以悟皆也”。
易俗社在旧时代渡过了三十六个寒署。高培支就先后担任了三届社长,历时十四年之久,占易俗社历程三分之一多,不在社长任内时,还担任了剧务主任、社务主任、教育主任、营业主任、编辑。而且每届任职均是时局危难、社况艰苦的岁月,如一九一九年一月至一九二0年一月被选为
易俗社第四任社长,当时是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社中营业不振,债台高筑。就在这种境况下,易俗社分居东西两处(东:武庙街,汉二黄宜春园旧址;西:盐店街,
八旗会馆旧址)。为了集中居住,利于管束,修筑东社,超过预算,引咎辞职。一九二二年一月至一九二三年十月又被选为易俗社第七任社长,当时演戏退化己极,入不敷出,学生管理混乱,个别心怀野心的学生暗里开会,妄图推倒社长,拉班出走。高培支有鉴于此,以果断的手段开除了犯规学生阎宝华、何注易,社风为之一肃。往日极平常之戏曲亦加倍收入,危局暂过,人心安定。但因甲班由汉口返陕,高与甲班有矛盾,主动辞职。一九三八午一月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高又被推选为
易俗社第十一任社长,这个时代正是八年抗战的艰难时期,
日寇得陇望蜀,占了
东北地区又妄图灭亡
中原地区,国内又有抗战与不抗战的矛盾,
中国国民党搞摩擦,内优外患,人心惶恐。易俗社学生中的班次斗争与宗派斗争交织进行,日甚一日。出于斗争的结果,社长胡文钦和训育主任
封至模被选掉,高培支又出任社长。这是高培支任职最长的一次,历时八年之久。这八年里是易俗社从各个方面荒废之年,由于抗战抓兵,日机夜袭轰炸,为了生命安全,学生背馍疏散,严格的社纪,从此废弛。开始还可坚持演出,后来就实行了月明之夜停演。有时白天、晚上正演出突然警报一鸣,演员来不及卸装,就进防空洞。记得那时晚报上登有笑话:“
宋朝人在民国跑警报”。写到这里,想到高先生有一受诬之事:有一天夜里,日机临空,汉奸乱放绿、红色
信号弹,为敌机示明轰炸日标。
宪兵搜查汉奸,来社乱喊乱跑,高闻嚎声,从房走出,声严厉色的问“谁”?宪兵把高当成汉奸,旁人说:“这是社长。”宪兵不信,要搜身,搜出了看书的放大镜。宪兵说这是汉奸用的“反射镜”,诬高为汉奸,立即要逮回盘问,幸被外交
姚应春具结,茶房杨福治代为受捕。事后,高长叹说:“荒乱年间,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我一生最怕兵哟!”在这种情况下,生命尚且不保,谁还想到发展艺术?
易俗社亦不例外,初期号召在花园自己为自己挖防空洞,后来日机一日数炸,除丢炸弹外,还丢石条,社东外边平房和临街楼被炸,花园又丢了四条青石,城里无法待,就每早发十个度馍各自出城琉散,晚上回社演出。高社长感到这样荒废学业和学艺,就采取了城外选点,集体疏散的办法,早上背十个馍,赶九时齐集到距城十五里的东南乡观音庙村。在那里租了社友吴端林几问破房、旧窑,炊事员炒菜、熬
稀饭,一日二餐,照常按表作息。练功排戏,上文化课。没有排练场,就在露天树荫下排练;没有教室,就在土壕上课,土块当坐奖,“
土坯”作
黑板。午休时教练和年长者在房间、窑洞里,学生就在树荫下土地上休息。高先生虽然年已六旬,和大家一样早出晚归,往返步行三十华里。去后照样为学生讲话;督促排练。就这样坚持了七年之久。高先生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还不使戏曲、文化荒废,每月照出新戏曲。那时还排了大量反映抗日内容的所谓历史(靠、蟒)装扮,现实题材的戏。如《湖北大捷》、《长江会战》、《血战永济》、《芦沟桥》、《东望楼》、《金手表》等。现代人听起来,穿上靠蟒、绘上面谱演抗日题材,用
长矛短刀对打当现代战争的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处理,真是笑话。但当时观众既能接受,还真的起到了激发民族抗日热忱的宣传作用。在学生的文化课程上,照常学完,履行考试毕业。
虽然在戏曲、文化上这样做了,但是经济景况日日下降,最困难时,发四分之一的薪金。学生尚可,成年有家的演员,薪簿难混,就不得不白天沿街小卖瓜果、面食,晚上照常演出。就这梯坚持到抗日胜利。
高常说:“
易俗社不同于其他戏园子”,“吾社管理学生难于学校万倍”。社会上也流传着:“要想惹气,领一班戏”。高先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信自己的翰墨必然能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在他历任社长期内除了抓紧学生的文化教育外,就是抓各种管理制度。
高培支先生制定的社训,不仅约束学生员工,自己亦身体力行。他一生是勤恳的一生,他在易俗社是义务兼职,仅收二十元车费。他的正式职业是教书,任各学校的国文、国音、历史、算术等课程。但他每早是第一个进社门,有人问:“高先生来的这么早?”答:“因为我住的远!”早晨来社先阅收支账、派演出出节目、记演出日志。然后步行到后宰门女中、北大街师技训练所按点上课。晚上再来社处理社务,直到戏完(十二时许)才步行到柏树林家中就寝。
高先生一生是布衣粗袜,清淡饭食。几十年就穿着一件陈旧的黄黑线交织的毛大衣,吃饭和学生一样,从不另做。办公用纸,经常利用废纸翻写,扯下的日历页做便笺。对学生常讲“笑垢甲不笑补钉”。他很关心学生的病,有病就让到社约公报的“万全堂”、“济盛福”或红十字会医院抓药就诊,有时自己还给学生患疮上敷药。他坚持食堂、教室、后台轮派值周生,要求:“放物有定向,不可胡乱放,既从取处取,须向取处放”。学生宿舍每室四人四床,一架格,一桌二凳,门左侧有白脾上写住房
人名。食堂二十五张红方桌,一桌八人,上挂一红脾,写八人名字,师生同堂进食。花园种的果树花木,定名挂牌,专人负责浇灌护养,果子成熟,上交分食,不得私攀偷食。学生入社发给内外冬夏服,被、褥、鞋、袜,出外洗澡、参观、演出,必须整队前往,不得散兵游勇。他赏罚分明,月半月底有功赏、有过罚。正是这样社训明确、社规严明,回顾当时的
易俗社:“板竹丝弦齐鸣,
郎朗的读书、练白声”,只要你一跨进大门就有一个戏曲学校的景象。高先生员反对把剧社办成“清晨如古寺”般的清静寂沉。他认为那将失掉戏曲团体的持点。高先生堪称得一个卓越的剧作家和有经验的剧社管理、组织者。
高培支故居
历经百年沧桑的
碑林区兴隆巷42号“高家大院”,是
西安市保护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是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大院是高培支先生生前的旧居,建于
清代中叶,保留了古朴、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宅院坐南朝北,占地九分,南北长50米,东西宽12米,建筑布局为三开间
二进院落。街房、厢房、过厅、二门、上房一应俱全。大门为
生漆木门,
拴马桩石雕立于门侧。两个门墩上的
浮雕是
麒麟蝙蝠
梅花鹿等吉祥动物。过厅的房门上刻有牡丹、梅花、宝剑、方鼎;上房的门上则为“梅兰竹菊”四君子。房上虎头
瓦当、院内
砖雕门窗……二门及其偏门上的砖雕更是精美异常,整个大院古韵四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家大院的门楼砖雕及房屋的木质构件
刻花精细,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该院落从房屋结构及室内家具陈设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完整的院落如今在西安已很难见到。
这里曾拍摄过十余部影视剧,如《
激情人生》、《
西安事变》、《
女囚》等。
高家大院(高培支旧居)交通
乘坐公交706、707在“南院门”站下,步行可到。
周边景点:
餐馆:
顺峰山庄(南二环店) 王朝轩(互助路店) COLABO
意大利餐厅 龙凤祺正大岐山面鼎记酒楼
黑山羊酒店:
自驾车路线:
西安市——凤城八路——
未央路——钟鼓楼——北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