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镇村位于
郊区河底镇西北部。古有神翁牵神牛过山麓之传说,村由此而名。牵牛镇村古属
盂县。因直接与
平定县(州)接壤,历史上曾设有山寨、驿站,被视为盂邑东南之门户、兵行之要道、平盂之咽喉。
地理位置
从
阳泉市市区乘车北行,穿
荫营镇,过苇泊,进河底,翻越界牌梁,一座古色古香、巍峨壮观的三层阁楼式建筑就展现在你的眼前。阁额石匾上三个苍劲醒目的大字会告诉你,这就是“牵牛镇”。
历史沿革
早在
唐朝,牵牛镇村境内即有先人生息繁衍。至迟在宋代设村治。村名曾为牵牛山、牵牛村、牵牛山镇、牵牛镇,今为牵牛镇村。村史久远,已逾千年。明、清两代,盂邑均在此设汛地、分汛、墩堡、铺递、社仓、市集,足见为历代所重。
解放前,牵牛镇村先隶
盂县,后属
平定县。新中国建立后,划归
阳泉市。现村落距阳泉市区23公里,距郊区政府驻地13公里。四周与河底、郊里、榆林、青崖头、山底、红土岩、东村、苏家泉等8村相邻。村域面积4.35平方公里,居住面积1.05平方公里。现有11个居民小区,1004户,2852人(含非农业人口)。人口平均密度为656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76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66亩。
牵牛镇村境地势总体上是南西高、北东低。山坡梁垴沟遍布。就是村中也被南崖峭壁所纵分。村境内西山群中的黄砂垴最高,海拔1115米;村北东处的河道出处暖泉沟最低,海拔850米。村境气候属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长短有别,年平均日照2786小时,年平均气温10.4℃,年无霜期170天,高温期和多雨期集中在每年的7、8月间,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牵牛镇村的出行通道主要是公路。古有驿道穿村而过。东出大道坡,过界牌梁,通达
平定县(州);西经西大道,出官道沟,进入盂县城。在阳盂公路未修通前,一直是
盂县东达直隶
河北省、平定,西到
太原市的必经之路。新中国建立后,阳盂公路侧村西而行,苇滴公路穿村东而过,牵西公路由本村而始,村又自筹资金,拓宽西大道、官道沟古驿道,与阳盂公路衔接,加上诸多山径小路,可谓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为村与外界的沟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自然资源
牵牛镇村属人多地少、水资源缺乏地区。自古以来,田多薄,地恒缺水,农业生产,倍受限制。全国解放前的1949年,全村粮食总产量不过30万斤,农业总收入仅8万元。全国解放后,在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大搞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普及优种,施用化肥,兴修水利,发展农机,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196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5万斤;1970年,一跃上升到111万斤,农业总收入达15万元。不仅自给有余,还向国家交售了余粮,使“文革”前期出了名的“老大难”村很快变了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村于20世纪80年代中,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1997年,粮食总产量104.8万斤,农业生产总值42.5万元,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5 %。2005年,粮食总产量19.2万斤,农业生产总值 160 万元,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8.5%。
牵牛镇村境内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无烟煤、子土、
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最丰。煤储量约2643万吨;坩子土储量约2.78万吨;硫铁矿储量无记载。本村世代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烧造瓷器、开办煤矿,牵动了铁、木、运输、机修等各业发展。尤其是陶瓷业,历有千年,颇有盛名。宋时即出产黑白黄釉器,元代已具一定规模,明代则“瓷器之货较之它物乃甚”,
清代及民国年间,瓷器更是“全邑之冠”。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牵牛镇的瓷缸瓷瓮,为根据地人民的“坚壁清野”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本村出产的瓷瓮、碗、盆、罐等瓷器,由于其具有壁薄釉亮、实用价廉、倒入开水不烫手、倒入浊水能澄清、耐酸耐碱耐腐蚀等特点,一向深受山区人民的青睐。本村出产的煤炭为优质无烟煤,是电力、化肥等行业及民用的优质原燃料,十分抢手。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村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制定的
改革开放政策,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发展自己,因地制宜,在着力抓好地下矿业开采的同时,新建了一些地面加工企业,促进全村经济跃升。本村生产的硫酸坛于1982年获
山西省优质产品证书、“
牵牛牌”半截瓮于1983年获
阳泉市优质产品创新奖,村煤矿于1994年获“全省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称号。同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0987万元,成为省级“亿元村”。以后连续数年,本村均位居
郊区经济强村之列。
人文经济
牵牛镇村的商业,在明、清时期就很发达,曾为盂县东南乡的重要市集之一。瓷器贸易是本村商贸业的独家特色,并以此带动十余个行道、数十家字号的店铺、行商、货郎担竞相发展。民国26年(1937)日军入侵后,商业萧条,但本村的瓷瓮瓷缸,仍产销两旺。解放后,国家完成了对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本村商贸渠道基本上是集体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达20余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商贸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很快形成了集体个体共闯市场、平等竞争,多行业、多渠道、多体制共同存在、百舸争流的更加繁荣兴旺的商贸局面。1986年,村投资20万元建起集体的商场大楼;1992年,又将商场改革为租赁经营。1997年,全村共有各种经济成份的商贾户50家,从业者96人,年营业总额可达200万元。2005年,全村各种经济成份的商贾发展到 77 家,从业者增加到 161 人,年营业总额提高到 156 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牵牛镇村人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改善和提高。1970~1995年,本村坚持农田、水利、街道、村容、环境综合治理大规模改造,硬是把村内两条总长6000余米的河道作了合改造,变明河为
暗河,阁下走水,阁上或复土造成好地,或水泥砼硬化,修成街道、广场。街道两侧,村民自建的新居小二楼鳞次栉比。2005年,村中共硬化街道 7 条,总长 3000米;人居住面积达 24.8 平方米,建小二楼的有 17 户。村中大多数家庭都添置了高档新潮家具,购买了高档时兴家用电器。50年前村人曾梦想“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目标,如今已不单单是现实,且有了质的特大超越。有不少农户还拥有了自己的三轮、四轮拖拉机或
农用汽车、或面的中巴、或高级小轿车、或大货
卡车。村民一日三餐的生活主食,大都购买白面大米,副食大都有猪肉、
鸡蛋、牛奶和新鲜蔬菜。过去天天离不开的
玉茭面、老
腌咸菜,如今却成了改换口味的稀罕饭。
革命历史
牵牛镇村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盂县十三区抗日民主政府曾住本村,
平定县(路北)县七区人民政府领导也常住本村。本村先后有37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分别担当村青抗先、青救会、武委会、
地方武装、民政、妇救会等重要工作。1943年村党支部秘密成立后,组织发动群众,同仇敌忾,与日伪军进行英勇斗争。民兵直接参加割电线、破交通、埋地雷、反特锄奸等抗战行动达5000多人次。解放战争中,160余名民兵参加解放太原战役。抬担架、送物资、连续支前8个月,累计行程万余公里,胜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在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中,自愿参加人民军队的村民有28人;解放后,又有79人先后
参军入伍服兵役,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安全和建设,出生入死,流血流汗,有的光荣负伤致残,有的光荣牺牲献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文化传统
牵牛镇村素有重教兴学、重才育人的良好传统。明、
清代时,村即有塾馆、大学、武学之所,经科举考试取得文、武举人、贡生、生的累有80余人;采入清光绪七年版《
盂县志》中受到褒扬的各类人物计20余人;受聘西席设馆讲学育人的更不乏其人。清末
废科举、兴新学,本村开设国民小学堂。民国10年(1921),村兴办了女子学校。民国16年,村学校成为联合校制,负责督查山底、东村等十余个行政村的小学教育。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本村办起抗日民主学校。尽管校舍难以固定,条件极为艰苦,但教学工作从未中断。解放后,本村小学据武庙为址,历经数次改造,长达45年。1989~1995年,本村筹资在村北庙圪洞地新建学校一处,幼儿园一所,均配备了新型教学设备和器材,将幼教、小教、初中教育、成人教育集于一址,以一流的办学条件成为
阳泉市农村学校之冠。1997年,本村有幼儿教师10人,小学专任教师20人,初中教师 21 人;入园幼儿200人,在校小学生365人,初中生246人。2005年,在完成“撤校并点”后,本村有幼儿教师 13 人,小学教师 27 人;在院幼儿88人,在校小学生343人。从1977年国家
恢复高考到2005年,全村共有 227 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其中,有1993年全市高考文科第一名1人;2004年全省文科第二名1人,有有机化学博士研究生一人,各学科硕士研究生4人。
解放前,牵牛镇村没有专门的医疗机构。解放后,本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1956年就成立了村合作诊所,1958年成立了村
如皋市妇幼保健所,1969年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1981年又改建为村卫生所。现设有病床4张,专职医生5人,其中有
主治医师职称的2人。卫生所配备有B超机、透视机、超短波治疗机、理疗机等先进治疗设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迅速根除不卫生习惯,有效预防季节病、多发病、开展
计划生育、搞好妇幼保健、持久坚持爱国卫生、工业卫生、生活卫生、环境卫生等,不断增强村人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牵牛镇村自古有“文化村”的称誉。除了重教兴学、重才育人的良好传统外,群众文化活动极为活跃也是重要特点。本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艺术种类繁华,表现形式纷呈,内容别具特色,而且演出团体众多,艺术人才不乏,活动设施健全。有许多作品、节目、艺文,数次获奖,久传不衰。一年一度的
春节元宵节闹红火和文艺汇演时,群众文化最为火爆。有不少演出和形式还屡屡被邀往邻村演出助兴,倍受欢迎。如今,村有大礼堂、露天剧场、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文艺演出队、加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扩音广播、电影放影机、摄像放像设施等等。
明、清两代,牵牛镇村建造的寺、庙、阁、桥等多达20余处。牵牛山上的牵牛寺、南松树坡上的老爷庙、南崖峭壁幽岩上的观音堂、村东水口跨河而建的玉皇阁、
轩辕庙的壁画《
陶冶图说》、庙院中的碑亭、石碣和古树等,足以反映出当时村人的勤劳、智慧和素养、期冀。现今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有观音寺、老爷庙、玉皇阁及
桧柏、国槐、瓷鼎等计10 余处(件)。其中,玉皇阁(又称三甲阁)于1987年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俗民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牵牛镇这方土地养育了牵牛镇人,形成了自己独居一格的风俗民情。涌现出了众多的志士仁人。如明代的
泽州经历周,在京工部使周宏;
清代的
举人李简,儒医王汝;近现代的名医李良禧,一生从教的李子荣,郊区副区长王继志,还有宁死不屈的革命教师王玉珍和为国捐躯的10名革命烈士等。牵牛镇人继承先人光荣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面向未来,努力塑造新形象、新风尚,村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发生着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10余人先后获得区、市级表彰,有5人获得省级表彰,60%多的户数荣获镇、区、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文明家庭”称号。村多次荣获镇、区、市级“先进集体”、“旗帜单位”荣誉。1992年,中共
郊区区委、郊区人民政府授予本村“文明村”称号;1995年4月,中共阳泉市委、
阳泉市人民政府授予本村“模范集体”称号;1995年11月,国家民政部授予本村“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
未来发展
半个多世纪来,牵牛镇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脚踏实地,团结奋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坚实进步。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国家制定的
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牵牛镇村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中,承继千年“陶瓷器”之历史,弘扬素誉“文化村”之传统,发掘资源“黑白黄”之优势,登攀绿色“农工贸”之高峰,再现改变“老大难”之壮气,打造适应新形势之品牌,勇闯市场经济之大潮,构筑长富久富之蓝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集体获得“文明”、“小康”、“模范”之荣誉;村民过上富裕、安康、舒心之光景。虽然还存在有许多不足和遗憾,但奋发有为,不息前进之志不变。盛世修志,以史为鉴,读志明史,开创未来。牵牛镇村人正把先辈所创基业视为新的起点,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同心同德,意气风发,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而披荆斩棘,阔步向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