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佶
唐代的官员
温,字李辅国,以字行。温大雅五世孙,并州祁人。安禄山乱,往见平原太守颜真卿,助为守计。李光弼厚遇之。后居邺,薛嵩荐之朝,授太常丞,一谢嵩即去,屏处郊野,世推其高节。子造。
温大雅的儿子叫温无隐,任工部侍、瀛州刺史;温无隐儿子叫温晋冲,任范阳令;温晋冲的儿子叫温仁礼,任金吾卫长史;温仁礼的儿子叫温景倩,任南郑区县令、赠谏议大夫;温景倩的长子就是温佶,字辅国。温佶娶唐初大将军李勣之女(山西高平人)生五子:温、温邈温造、温逊、温□(缺字)。温邈生四男,至宋时已达千余口人,并繁衍至南阳市洛阳市晋城市、冀南一带。济源温氏人才辈出,是继唐初太原祁县“三彦”之后,温氏历史上最辉煌时期。温佶是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邈、温造、温逊三兄弟有“三虎”之号。特别是温造,是济源温氏彪炳史册的代表人物。
人物起源
温佶次子:温邈,字顺之,远祖出于己姓母系。“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座落在济源市坡头乡左山村。该碑刊刻于唐太和七年,六碑首,巨形龟碑座,通高4.73米,宽1.26米,厚0.38米。此碑由唐朝名相牛僧孺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碑文祥细记述了温氏起源与唐初温大雅五世孙温佶的功德与生平事迹,为史料所未见,是研究温史乃至唐代历史难得的实物资料。“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出土于济源市坡头乡左山村,现存河南博物院。该墓志铭长宽约66公分,厚约12公分,整体装于一个石匣子内。此碑由唐代宰相、时任河南省府尹李珏撰文,温造的侄子温禹书丹。碑文非常详细地记述了 温氏的起源和温大雅后六世的传承世系,书丹者温禹为温大雅七世孙,墓主温邈为温佶之子、温造之兄。此碑的出土,与温佶神道碑一起,为天下温氏揭示了温氏的起源和温氏历史上最辉煌家族的一段历史:温氏起源于4000年前的夏代中后期,当时有一个叫温平的人,帮助夏朝平定了有穷氏(寒浞)的叛乱,因功被夏王朝封于一个有温泉的地方,遂而姓温,天下从此始有温姓。至周初,温平第二十六代温乂(音义)任职于山西省太原郡的祁县司马一职,从此山西太原始有温姓,并涌现出了 温序温峤温恢直至唐初“三彦”等许多彪炳史册的名人。
人物生平
温佶三子温造(776~835)字简舆,从小喜欢读书,不愿当官,隐居王屋山,将其住所命名为“处士墅”,慨然有高于天下之志。后为徐州市节度使张建封幕僚,曾两次奉命到幽州(治今北京),先后安抚范阳节度使刘济刘总,均马到成功,不辱使命。在常德市(治今湖南长沙)刺史任中,开后乡渠97里,灌溉农田2000余顷,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把它命名为“右史渠”。出任侍御史期间,弹劾大金吾李佑违制进马一百五十匹,李佑吓得两腿打颤,浑身冒汗,私下对人说:“我曾经在夜里翻越蔡州城,捉拿吴元济,没有心怯,今天却被温御史吓破了胆,真是可怕啊!”太和四年(830),兴元(今汉中市)新军作乱,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受命继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查办前任李被害之事,雷厉风行,斩杀八百余人,控制住了当地的局势。太和五年,任孟州市(治今河南孟州)节度使,开浚怀州古秦渠枋口堰,灌溉河内(今河南沁阳)、温县济源市武陟县四县农田五千余顷,使当地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后来他又升任御史大夫,官到礼部尚书。温造在济源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故事。有关他的美德和事迹至今还被人们传说、纪念着。最令人感动的是,济源市亚桥乡有个药园村,传说是温造种植药材的地方,村民的祖上原来都是药农。历经一千多年,村名一直叫温公药园。19世纪70年代前后,村民的粮袋子上,青年人背心上,还都写印着“温公”二字,以表明是温公药园村。现在,村里已无一户温姓人家,村名也简化为药园村了。为了让本村后代永远记得温造和村名的来历,2004年村民自发捐款在村里矗立了一块纪念碑,铭记了这一历史。在温氏历史遗迹方面,济源市现存的“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是温氏当今存世历史最悠久、碑文撰书人社会地位最高、对温氏源流记述最详的两块碑。虽然温氏的历史上还有起源地温县、太原堂祁县,都曾有过温氏辉煌时期,但是现在均没有任何历史的痕迹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起源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