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民,男,1957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史、心灵哲学、宗教哲学和人生哲学。
人物简介
高新民作为中国心灵哲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多年来低调行善,多次婉拒媒体采访。多年坚持行善,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做这事让我快乐,有幸福感和价值感。
著作及参编
1、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 独著
2、人心与人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年 独著
3、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第三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合著
4、心灵的解构——心灵哲学
本体论变革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合著
5、《
英国哲学和启蒙时代》(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第五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 译著
6、当代心灵哲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译著
7、
伊曼努尔·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释,裴顿著、
韦卓民译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整理
科研成果
1、现代西方心灵哲学与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国家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1993
2、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997
3、马克思主义心灵哲学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2001
4、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4
5、非存在研究(6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0
6、迈农主义的有无之辨及其
本体论意义研究(12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0
7、
唯物主义与
二元论在西方心灵哲学中的最新发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2011
8、东西方心灵哲学比较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0万) 2012
代表著作
心灵哲学
作 者:高新民,储昭华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3237 出版时间:2002-07-01
内容简介
《
心灵哲学》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最近研究较多、属前言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内容全面丰富,理论鲜明,值得心理学研究者参考。心灵哲学是现当代
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学分支。心灵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的形式、范围、本质、特征、
心身关系、心理内容及其根源等,并对常识心理解释模式和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一部风格独特的心灵语录,解精神饥渴,指心灵之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于灵魂学和心理学的专门研究心灵的
人文科学概论,这就是——心灵哲学。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
作 者:高新民,
沈学君著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3-1 ISBN:9787562241911
内容简介
心灵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该领域爆发了并正 在进行着所谓的“
本体论变革”,
勒内·笛卡尔的
二元论的思想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因此,笛卡尔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
本书在分析心灵哲学的定义、美与科学的关系以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西方心灵哲学的起源、演变尤其是在现当代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评价。
非存在研究
作 者:高新民,汪波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 ISBN:9787509732670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曾说:询问在者的问题是哲学最普遍、最深刻、最原始的问题,而此询问一经开始,便无法摆脱对无的问题的追问与思考,因为“对无进行发问的方式足以成为对在者发问的标尺和标记”。人类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对非存在的研究,东西方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切入了这一研究领域。西方有一种有无之辩是由意向性及意向对象的“
形而上学问题”所促发的,自19、20世纪
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迈农(1853-1920)等大家开辟以后,它迅速成为
本体论、
逻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性热点研究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新民教授和
汪波博士在完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西方这方面的成果,项目完成后便把西方的有无之辩及其与东方的比较作为自选项目,写出长达120万字的巨著《非存在研究》,并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近期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综而观之,该书有如下特点:
第一,该书内容全面系统,资料丰富翔实,涵盖古今中外对非存在的研究。作者在西方
本体论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对西方有无之辩的起源与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学术界涉及较少的西方自19世纪末以来由迈农和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等人所开创的、以哲学为主角的多学科的非存在研究,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比较哲学的视野下,作者对中国哲学的非存在研究历史作了简要梳理,对其中最有成就的道家、魏晋玄学、中国化佛教和
儒家的有无之辩作出了解读和评析。在钻研大量原典、探讨文本解释的方法论和吸收学界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印度哲学——宗教——各派的有无之辩及其共性和特点作出了新的探讨。
第二,该书基于比较研究所作的结论新颖明确。作者认为,东西哲学中的有无之辩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明显差异。从地位上说,在
西方哲学中,有无问题尽管是
形而上学的重要问题,但参与讨论的主流哲学家为数不多,在东方却不同。从动机上说,西方的非存在研究主要源于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而东方哲学的有无之辩的根本动机是要解答人的现实和理想中的终极性问题。尽管东方的有无之辩在
逻辑学、语言哲学方面的维度和深度不十分突出,但较之于西方哲学更具全面性、广泛性和实用性。
第三,该书明确提出了拓展和深化中国本体论研究的有效途径。从西方非存在研究的内在动因看,迈农之所以提出所谓的“对象理论”,且被后迈农主义者发展,就在于他们发现已有的
形而上学尤其是其中的
本体论存在严重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令许多现象和问题无法得到说明。作者认为,要回答非存在问题,首先要思索关于存在本身的问题。再则,如果哲学家们所“发现”和论证的种种“非存在”对象不是子虚乌有,那么传统的、自命为最一般之学问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就必须作出自己的修改。
第四,从科学与有无之辩及本体论发展的关系的角度,阐明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现当代科学在微观、
宇观和渺观研究方面取得的大量成果,为我们重新思考
本体论的问题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资料,有可能使我们彻底改变对存在本身的认识,超越传统的以个体中心论或实体中心论为核心的存在观。
第五,对
马克思主义文本所包含的关于非存在及其与存在的关系的论述作了符合文本真实的解读,对已有的非存在研究成果的可资借鉴的因素作了发掘,从有无之辩的视角对如何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作了一些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新老迈农主义者标新立异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来说,既意味着挑战,又意味着契机;非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必然的构成方面,完全撇开非存在,将难以还原马克思主义
本体论的本来面目。
第六,构建了基于空无观智慧的人生哲学。作者在继承、借鉴与融通的基础上,探讨了有无之辩与人生哲学的关系,试图揭示东方的许多人生哲学体系为何以空观和无慧(不分别慧)为基础,许多大教大圣为何热衷于谈空说无的奥秘。作者认为,人生哲学的消极与否,与是否以空无学说为基础并无直接关联,积极的人生哲学也可以建立在空观无慧的基础之上。
主要论文
1 迈农主义的有无之辩及其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 哲学研究 2010年第11期
2 谓词逻辑视野下的“being”意义问题 江汉论坛 2010第8期
3 “塞尔问题”与解释
语义学 学术月刊 2010年第6期
4 取消论、实在论和解释主义——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围绕意向性
本体论地位的争论及其思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5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非概念内容范畴分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年第4期
6
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与意向性的“建筑术”科学技术
哲学研究 2009年第6期
7 概念的本体论地位初探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9期
8 穿越“迈农迷津”——深化本体论研究的一条路径 哲学动态 2009年第8期
9 当代
神经科学中的新
二元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年第7期
10 意识的“困难问题”与新二元论的阐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
11 不可回避的非存在问题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09年第5期
12 感受性质:新二元论的一个堡垒 甘肃社会科学 2009年第5期
13 目的论的当代复苏与超越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14 思维语言——福多心灵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15 泛心论及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复兴 江西社会科学 2009年第4期
16 重新理解和评价“庸俗唯物主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
17 评思维语言假说的当代论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18 反个体主义及其宽心灵观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年第2期
19 普赖斯特的非
本体论辩护策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
20 意向性观念的祛魅与重构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9年第1期
21 意向性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 学术月刊 2008年第10期
22 心灵哲学中的思想实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8期
23 句法机怎样才能成为语义机?——本体论
语义学及其启示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4期
24 现当代意向性研究的走向及特点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年第4期
25 心理内容:心灵自我认识的聚焦点 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26 意向性难题的中国式解析 哲学动态 2008年第4期
27 试论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阐释的范式转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28 当代心灵哲学境遇下计算主义之解读与批判 江西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
29
自然主义的意向性难题与信息
语义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年第12期
30 新目的论与心智的终极解释 哲学研究 2007年第11期
31 “宽”“窄”问题:意向性研究的新视域 福建论坛 2007年第8期
32
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与
本体论语义学的回应 哲学动态 2007年第6期
33 “本体论”理解的元问题与
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
武汉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
34 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策略反思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年第3期
35 从语言哲学看科学意识研究发展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
36
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及其特点 德国哲学 2007年卷
37 计算主义在心灵哲学中的两大前沿问题评析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年第4期
38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阐释的几个问题 哲学研究 2006年第11期
39 本质认识的元问题与宗教的本质 江海学刊 2006年第4期
40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阐释的几个问题 哲学研究 2006年第11期
41 本质认识的元问题与宗教的本质 江海学刊 2006年第4期
42 生物学转向与新目的论 哲学动态 2006年第1期
43 戴维森的解释理论及其心灵哲学意蕴 哲学研究 2005年第6期
44 从意向性看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年第5期
45 解释与解构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
46 人在什么意义上有“心灵”福建论坛 2005年第3期
47心灵的解构:西方心灵哲学
本体论变革研究 江海学刊 2005年第2期
获奖成果
社会兼职
心灵哲学成就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 果
200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新民教授在其著作《
心灵哲学》中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于灵魂学和心理学的专门研究心灵的
人文科学概论,这就是——心灵哲学。心灵哲学旨在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心灵的本质、心灵的特征、心灵的存在、变化方式,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懂得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心灵,涵养自己的心灵,保护自己的心灵;如何使自己的心灵纯洁、自由、独立、宁静而崇高,进而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完美地走过自己人之为人的一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高新民就走上了这条心灵哲学研究之路,从而成为中国最早研究心灵哲学的学者之一,也是国内心灵哲学学科体系、理论架构的奠基人和建立者。至今,高新民先后承担包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出版专著9部,译著5部,在国内各类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专著《
当代心灵哲学导论》获
金岳霖学术奖,“东西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获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资助项目。
在几十年的学术探索中,高新民的研究涉及西方心灵哲学、西方哲学史、宗教哲学和人生哲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尤以心灵哲学领域的成就最为卓越。高新民凭借其一流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心灵哲学界公认的学科领军人物,而其熠生辉的师德风范更是青年学子“心灵的灯塔”。
为真理而活
为真理而活是高新民一贯秉承的学术道德原则。他认为,做学问不为升官赚钱,只求为人类知识宝库贡献“真理的微粒”。他的这一学术品质,在促成他个人硕果累累的同时,更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求学道路上的莘莘学子。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希拉里·普特南在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特点时曾经说过,要陈述他在任何问题上的任何思想,最好加上时间标记,如说“我在什么时候这样说”。因为他在不停探索和进去,因此思想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高新民也是这样做的,他的《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2010年第三版由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再次出版,高新民又作了修改,如“意向性”等章节的改动可以说是“另起炉灶”。高新民说,学术研究没有止境,要与时俱进,在跟踪研究的基础上,经常予以改进,不断贡献“真理的微粒”。
教学中,高新民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术态度,砥砺学术品格。一直以来,他坚决制止学生为拿奖学金而花钱“买”文章,为发论文而“拼”文章的行为。高新民一再告诫学生,“宁要无结果的科研,不要无思想的论文”。高新民说,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读书,写论文只是做科研的最后一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切不能本末倒置,为写而写。耳濡目染中,学生深切领悟到了高新民老师对学术的虔诚,对真理的敬畏,并身体力行。
耐得住寂寞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高新民一直以来的读书治学精神。他倡导读书时要学会做笔记,要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寓学于思,知行结合。他认为,
西方哲学研究首先要打好文本基础,要从对文本的穷尽阅读开始,如果未能完全阅读文献,就不能提笔属文,即便勉强成文,论文也经不起推敲和内行的检验,从而沦为个人对作者思想的主观臆测和私人虚构,这些都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行为。为了保证论文质量,高新民要求教研室的年轻老师和博士生在投稿前都必须先将论文交由他审阅,大家也戏称这是论文的“预审”,因为只要通过了高老师的严格审查,文章投递后往往会顺利被编辑采用。高新民对学生的这一严格要求,使学生吃了不少耕耘的苦,但也品尝到了更多收获的甜。
科研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艰苦过程,而哲学科研工作因其的特殊性而更显枯燥。但高新民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科研上的时间投入,不仅寒暑假不放假,就连
春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他都坚持读书。“每天6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对于高老师来说是雷打不动的。其他事情可以不做,但是这个必须完成。”说起对于高新民的第一印象,博士生王世鹏脱口而出。当学生们对他的行为表示难以接受时,高新民表示,“科研于他而言已不是一份为稻粱谋的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学者没有节假日”。针对学生和年轻老师“耐不住寂寞”“坐不住”等情况,高新民和他们定下“约定”,他表示“我每天读书时间能保证六个小时,你们比我年轻,精力更好,更应该做得到”。
为监督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高新民会不定期打电话询问学生的日常活动情况。有时早上七点他的检查会不约而至,睡梦中的学生心怀忐忑地被提问“起来了没?”更是家常便饭。针对学生为了锻炼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而参加校园活动和学生工作的情况,高新民则规定了不影响学习投入的“红线”,他坚决制止“活动”和“学习”本末倒置现象的出现。在得知弟子高梦娇被选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会主席后,高新民说:“你组织能力强,我由衷为你高兴,但作为学生应一切以学习为重,这是本职工作,如果你能够保证学习投入就可以去做主席,否则就不要去”。对于考取他博士的学生,高新民也将读书时间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之一。正是在如此严格的要求下,高新民所带领的团队,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都自觉养成了“潜心学术”、“以投入出成绩”的良好氛围。
教育基金
逸华教育基金由高新民先生、关熙舜先生、商向军先生、严景阳先生共同发起,并由上述发起人首期投资20万元,商向军先生、关向东先生、严景阳先生是逸华教育基金的主要捐助者。以后发起人将根据实际情况,拟每年追加投资20万元。
为管理好逸华教育基金的每一分钱,逸华教育基金在
湖北省民政厅的监督下,设立基金专项账户,对资助款项及合理的
基金运作经费支出实行专项管理。基金接受严格规范的会计和
财务管理,设立独立的帐簿。逸华教育基金接受社会捐赠须履行正常捐赠手续,统一纳入到基金专项帐户,开具专用收据,捐赠人可依据专用收据享受国家税收政策。当年支出节余部分,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基金款项严格按照指定用途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截留或改变用途。基金委员会对该基金进行专项审计,因此发生的审计费用由基金运作经费中支出;如捐赠人要对基金进行单独审计,因此产生的审计费用由捐赠人承担。逸华教育基金具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本基金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工作会议,由会长召集主持,要求全体委员参加,并邀请部分受助者代表参加。与会人员共同检查基金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并审定年度工作报告和受资助学生情况,共同商议、制订本基金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逸华志愿者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武汉11月18日电“做慈善在给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给我们自己带来幸福感,改变我们的人生,利他利 己。”昨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逸华教育基金“共筑逸华之家”主题座谈会上,“爱心教授”高新民如是说。会上,高新民教授为来自武汉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江汉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200名贫困大学生颁发助学金。据了解,高新民教授自1995年以来就开始用自己的工资帮助贫困学生,曾在贫困山区学校发动“告别
腌咸菜活动”,并捐资援建希望小学。到目前为止,高新民教授以及夫人刘雅琴女士已经从事慈善事业18年之久,累计资助学生近2000人,个人捐资多达80多万元,参与筹款近300多万元,参与援建希望小学3所,被师生们称为“爱心教授”、“慈善教授”。
座谈会上,部分逸华基金志愿者和受助者也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们传递爱心、播撒希望、回馈社会的行动与收获。
“我是一名受助者也是一名志愿者,在接触逸华的过程中,我渐渐了解了它并喜欢上它。相对于物质而言,逸华给我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升华,它告诉我,生活要学会感恩,要懂得珍惜,要面向阳光。”
“做志愿者,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当你的行动让受助者露出笑容的时候,请把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微笑。”
“能加入逸华是一种幸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非常感谢逸华给我提供了一个帮助别人的平台,我愿意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志愿者们的话不雕琢、不浮华,却触动着与会者内心爱的脉动。
来自
华中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赵羽也是逸华基金受助者之一,她说,她能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中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要感谢逸华基金的帮助,“它给了像我这样的寒门学子奋斗的希望,让我们能够有信心走下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代表所有逸华基金的受助者保证,我们一定合理利用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作为一名受助的师范生,我要感恩社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逸华教育基金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培养它的造血机制,以物质资助体现精神资助,让其成为‘真、善、美、幸福’这些高尚品质的存在者、传承者,让恩情之网
张力无限,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精神小康。”高新民教授在座谈会上向师生们道出一番肺腑之言。
幸福团队
中国“心灵哲学”奠基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高新民,18年间自掏腰包80万元做慈善,并从中获得了幸福。他在践行“幸福慈善”理念的过程中,也成为一名传递幸福的使者。
他的妻子、受他资助的学生、身心俱疲的老板朋友,从他身上学会如何爱别人,学会享受慈善带来的幸福。他们虽然都有着各自的职业,但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逸华教育基金志愿者。如今,这支“幸福团队”的成员超过50人,一年到头有着忙不完的“闲事”。
爱的感召
2000年,煤矿工人刘明海给高新民写信,中专毕业的他语气忐忑地咨询:“我这样的学历,能不能考你的研究生?”高新民很快回复:“没问题,只要你努力。”
简短的言语,却让刘明海找到人生的路标,全身心地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如今,他已是
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也是逸华教育基金志愿者。“当时我的英语基本上从零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给高老师打电话。”一年半的考研准备,
刘明海在高新民的鼓励下坚持到了最后,并在2002年以总分第4名的好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
刘明海读研期间,妻子辞职来汉当了一名清洁工,两人的生活十分拮据。看到这些,高新民主动提出想资助刘明海。刘明海开始不愿意接受,但高新民的一番话打动了他,“我只是借给你,将来你有钱了,再借给其他人。”
刘明海收下资助金,暗自决心回报高新民。毕业后,他加入逸华基金,并逐渐成为逸华基金的固定捐资人。“高老师‘借’给我的一切,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我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借’给更多需要的人。”他说。
心灵灯塔
作为逸华教育基金最大的固定捐资人,42岁的桑华生意遍布全国,并延伸海外,“平均每个月有25天是在天上飞。”可是无论再忙,他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参加逸华基金的相关活动,和志愿者、受助者们见见面,说说心里话。他说:“做慈善让身心俱疲的我换了个活法。”
出生于
杭州市的桑华,由于家庭贫困,半岁时被送给当地乡下一名茶农抚养。他初一就开始卖
棒冰挣生活费,后来又辍学倒卖服装,生意越做越大。但生意的成功,并未让他得到快乐和幸福,相反,无尽的应酬和生意场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身心俱疲。直到2000年企业倒闭,他才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以前太急功近利,太计较得失,每天都过得十分焦虑。”
2004年,他认识了生意伙伴金阳的导师高新民。东山再起的桑华,看到高新民通过做慈善获得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幸福感,决心投身慈善。2005年,他和两名生意伙伴
共同出资,由高新民负责打理,在新洲凤凰镇余寨建起逸华希望小学。“看到自己出一点点钱,却让那么多人获得快乐,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桑华表示,目前他正参与规划逸华教育基金的未来,“我想让逸华具备‘造血’功能,即使哪天我们都不在了,它也可以继续存在发展下去。”
善款善用
在逸华教育基金,让每一笔善款得到善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成立至今,基金会一直坚持零成本运营。
今年4月至11月的运营支出清单显示,该基金的运营费用只有537.5元,大部分用于购买办公必备用品。而实际上,基金会每次举行活动,花费至少需要数百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逸华基金财务人员周兰介绍,高新民每年都会自掏腰包交给财务部门一笔钱,用于基金运营,超出部分由志愿者们凑足,所以没有列入运营清单。“如果用善款做经费,会让捐资人的爱打折扣。”志愿者、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曾自卫说。
逸华基金对申请资助者的情况,审核十分严格。该基金项目部部长陈天柱回忆,曾有一名大学生申请资助,项目部通过他的辅导员、同学确定他的信息后,同意了。但基金会秘书处与这名同学约谈时,发现他穿着名牌运动服,不同意资助。于是项目部重新对其信息进行核实,确认他的家境确实困难,而衣服是其表姐送给他上大学的礼物。最终,这名同学得到了资助。
“机构做慈善,必须遵循理性的管理原则,捐要捐到点上,助要助到明处。”曾自卫表示,逸华基金有清晰的管理规章,工作人员的权限互相制约,每笔善款的去向都有据可查。
慈善教授
2002年,经当时英山县长聂利军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高新民教授来到大河小学﹝后经高教授更名为慧济希望小学﹞捐赠20万元,用于资助大畈河小学建设教学楼。之后,高教授一直对该校及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曾先后捐赠该校价值8万元的图书,电脑22台,课桌150张。
从2010年起,高教授每年资助该校贫困生生活补助25000元,极大的改善了该校的贫困生的生活,让他们告别了
腌咸菜,吃上了新鲜的蔬菜,每周还能吃上两顿肉。
从2010年起,高教授还对英山毕升中学宏志班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每年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3万元。高教授还对从慧济希望小学毕业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
高教授始终把两件事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一件是做学问,另一件就是做慈善。自1995年以来,高教授就开始默默地用自己的工资帮助贫困学生,在部分贫困山区学校发动“告别咸菜活动”,兴建、援建希望小学。
2004以来,高教授为扩大社会资助范围,发起以扶危济困、拯救和振兴教育为宗旨的“惠济行动”,号召、吸纳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助学慈善事业,成立逸华慈善基金会,创建逸华慈善基金网站。
截至目前,高教授本人已捐资约80万元,社会募捐善款约300万元,先后资助了约1500多名贫困学生,兴建、援建3所希望小学,在2所小学发起的“告别
腌咸菜活动”已达到7年。高教授的慈善活动得到《
武汉晚报》《
楚天都市报》等各家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慈善教授”。
师生热议
龙凤连(2011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句好不夸张的赞扬,高老师的学术成果就算不是全国学术成果最多的人,但至少也是成果最多的人之一。提起同学们对高老师的印象,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高老师对教学绝对是认真负责,高老师不但对自己严格要求,基本上坚持每天写2000字的内容,对同学们的学习也是从不松懈,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要求同学们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所提问题要求分点回答,并且课堂上尽量踊跃发言。另外,对同学们的课程论文的写作也是一步步辅导到位,首先从论文的选题开始,同学们有了意向的选题高老师引导同学们如何确定最佳选题,对于每一个同学上交的课程论文,
高洪吾都一一详细评阅,然后召集大家,对每一个同学的论文进行逐一点评。高老师始终把两件事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一件是做学问,另一件就是做慈善。高老师的学术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今年高老师凭借《东西方心灵哲学的对比研究》获得了80万元经费的项目。在生活上,高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高老师本人也是以身作则的,未经他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给他买新衣服。自1995年以来,高教授就开始默默地用自己的工资帮助贫困学生,在部分贫困山区学校发动“告别
腌咸菜活动”,兴建、援建希望小学。2004以来,高教授为扩大社会资助范围,发起以扶危济困、拯救和振兴教育为宗旨的“惠济行动”,号召、吸纳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助学慈善事业,成立逸华慈善基金会,创建逸华慈善基金网站。截至目前,高教授本人已捐资约80万元,社会募捐善款约300万元,先后资助了约1500多名贫困学生,兴建、援建3所希望小学,在2所小学发起的“告别咸菜活动”已达到7年。
杨玉(2011级马克思主义哲学):跟随高老师的这两年里,使我价值观念改变最大的是他的幸福哲学,他常常让我们学会自己思考人生,学会追问到底怎么样的人生才算幸福。对几年前还很稚嫩的我来说,幸福就是花不完的钱、足够大的房子、吃不完的美食,现在想起会觉得自己有些可笑,尤其是在逸华做志愿者之后,我有缘读到了一些真挚感人的申请书,在亲眼看到申请表里一些同学的困境后,我内心许久不能平静。我很感谢高老师,是高老师从不停歇的善举、是在逸华这个家庭里,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才明白人生的幸福来自知足,只能让自己开心一时的那并不算多的钱,却能改变他人一辈子,这才是“施比受有福”。
檀沐延(2012级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印象中的高老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学术专一,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严肃负责;心地仁慈,温和可亲。在学术上,高老师是我见过最专注认真的一位老师,岁月的历练让尊敬的高老师养成了每日定时学习的好习惯,无论严寒酷暑亦或于百忙之中,他都能坚持每日读书,乐此不疲。当然,高老师读书的高效率也是出了名的,这归于他专注的态度同样还有独特的记笔记方法。高老师说过,做学问是辛苦的,是需要牺牲很多东西的,只有真正做到心无旁骛方能潜心研究,捕获真知。高老师有句有名的话语,让我们都觉得既真实贴切又发人深省,他说:“做学术要敢于坐冷板凳”。细心体悟,不觉果真如此。在教书育人方面,不得不说,高老师是我见过最为严厉的老师。或许是因他那种不怒而威的处事风格,最多的可能还是因为他值得尊敬的学术精神吧。初见高老师是在研究生考试复试的时候。由于深刻的感知到自己才疏学浅,功底不牢,面试的时候心中无比忐忑。进入面试教室的瞬间,我就被当时的场面震慑住了。以高老师为首的几位老师面容严肃地坐在我的对面,回答问题顿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组织语言。几位老师很严厉的指出了我的不足,好在高老师循循善诱最终引导我能够圆满解答。如今回想起来,场面依旧惊心动魄,高老师他们不苟言笑的认真和严肃使我认识到教书育人是件多么神圣的使命,不容许有半点侥幸和敷衍。在接下来高老师成为我们任课老师的一年里,我们更加深刻的领略到高老师的严肃认真。从课前准备,课堂笔记,当堂提问到课间探讨,高老师一贯秉承高要求的师风,使我们能够获得真知,充实了我们匮乏的心灵。对于
高洪吾,还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提及的,那就是他的仁慈宽厚,默默奉献。讲到这里,可能会问,刚才不是说到高老师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吗,为何又是宅心仁厚,善良高尚的?那是因为,我们的高老师是一位对学术要求严谨,但生活中对一切人或事物都非常仁慈的老师。他发起了逸华教育基金,并带领多位捐资人定期进行捐助。十几年来,高老师和多位捐资人资助的学生不计其数。身为逸华教育基金志愿者的我,在逸华的一年多里深切的体会到了高老师发起的逸华教育基金是多么神圣的一个组织。发起人,捐资人,所有的志愿者都不求回报,付出点点滴滴的心血,只为能够帮助到需要我们帮助的同学。在逸华的日子里,感动我的事例数不胜数。但是我始终都记得高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留心生活里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主动联系他们告诉他们,我们有逸华。”这句话如此朴实,却让大家热泪盈眶,感动至今。
王岸(2012级外国哲学研究生):高新民老师是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史、心灵哲学、宗教哲学和人生哲学。高老师在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极高的而造诣,在《哲学研究》和《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出版多部译着和专着,研究成果斐然,尤其是心灵哲学研究领域,堪称中国心里哲学研究的奠基者。我之所以跨专业报考哲学研究生也可以说是慕名而来。心灵哲学的研究历史与其他主流方向相比并不长久,但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建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领域,它与其他诸多学科,例如心理学、物理学、
神经科学等等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要研究心灵哲学不光要有对哲学的深入思考,同时也要广泛关注其他学科。高老师正是这样一位知识面广泛而又思想深刻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到专业的哲学知识,同时也掌握哲学与其他领域的关联,全面把握每一理念的发展,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拓展了我们的思路,令我们获益匪浅。
殷筱:对高新民的印象——爱憎分明的老师。自从1994年第一次接触到高新民,至今已经整整18个年头,从最初的师生关系到如今以同事相称。在殷筱看来,高新民自始至终将其看作自己的学生。回忆起自己与高新民的第一次“从批评开始”的见面,殷筱仍然记忆犹新。1994年,高新民作为自己实习的带队老师,组织学生一起见面,殷筱由于当时外地同学前来,因故缺席。第二次见到她时,高新民当即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本以为没有在老师心中留下好印象的她,却还是在最后评上了“优秀实习生”。“高老师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殷筱说。也正是因为高新民的影响,使她从原本的思政专业转向报考了哲学的硕士,正式成为了高新民的“门下弟子”。在参与《现代批判心灵哲学》书稿编写的时候,高新民将
殷筱上交的书稿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批注。“这要比我交上去的原稿字数还要多,差不多有3万多字,甚至连标点符号和错别字也没放过。”殷筱说,“直到现在,我自己也有学生了,高老师也时常会检查我的任务进度,把我还是当作学生一样。”“每个老师都有对口援助的学生,还会时不时回复学生们的来信。”聊起与逸华基金的故事,殷筱觉得充实而又温暖。在她看来,当时老政法学院80号员工有70多人都被带动起来参与其中,“你100我300的场面,全都是自发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大家对于高老师的绝对信任。”在承担多项科研压力的情况下,高新民还时常带领着这些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们去希望小学看看那些孩子们。对于自己的衣着打扮,高新民则时常穿着自己儿子不穿的衣服进出学校。“我也时常半开玩笑的问他,你什么时候可以换套新衣服啊。但却从来没有看到他穿新衣服。”殷筱回忆道,“连夫人也不能擅自为他买衣服。
刘明海:对高新民的印象——全心治学的学者。“高老师曾说‘学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做学问是一种享受’,他自己也实践者这一点。”刘明海如是说,“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后,高老师肯定就会在书桌前开始工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他患上看
糖尿病。”在刘明海的印象中,高新民为了搞学问,可以为此远赴
中国国家图书馆去搜集大量的复印数据来给自己的学生使用。在其自身编着的《非存在研究》时,100万字数的书却让他做出来300万字的读书笔记。“还记着自己有次上课走神,高老师很快就发现了,把我一顿臭骂。但是至今的哲学素养全部来源于高老师的教导。”刘明海回忆道。
刘明海说:“每次讲康德哲学,高老师总会在讲课之前看一遍,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就等于有二十多次重温了大量的康德着作。”刘明海总还记得高新民说过的一句话——他不喜欢别人,但为了学生他愿意!刘明海坦言,连自己的儿子,高老师也都未曾动用关系去帮儿子,但是为了自己的学生,他却依靠自己的关系和很多信息,去拓宽学生们的就业面。谈及生活,刘明海用了一句论语来阐述了自己眼中的高新民。“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起言也善。”在刘明海眼中,高新民外表看起来虽然令人害怕,但在接触之后却能发内心的善良,是一种君子的风范,坦荡的胸怀。
王世鹏:对高新民的印象——知行合一的大师。“每天6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对于高老师来说是雷打不动的。他其他事情可以不做,但是这个必须完成。”说起对于高新民的第一印象,王世鹏脱口而出。对于学问坚持,始终是高新民的追求。“今年10月刚刚获批的80晚社科基金,仅申请材料一项就写了近20万字,相比其他类似只有几万字而言,足见其在学术上面的苦心孤诣。”王世鹏说。“在高老师的课堂,虽然已经是研究生了,但是还像高中生一样每节课都会随机点人回答问题,有时一节课也不仅一次,让你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谈起慈善,王世鹏坦言:“高老师在整个逸华基金运营的过程中坚持‘0’成本运作,整个基金的运行不用一分钱善款,并且从未主动对外宣传。”对于个中缘由,在王世鹏看来:“王老师也只是想简简单单的做慈善而言,并没有想过其他事情。”对于慈善,高新民更强调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在他看来,慈善捐赠的不仅仅是金钱和物质,更加需要对于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在他的坚持下,逸华基金的志愿者们坚持对于受捐者进行跟踪回访。他希望用一种家庭式的方法来打消贫困学子内心的自闭。而谈起对于高新民的个人的诠释时,王世鹏选择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四个字。“高老师不仅仅是因为喜欢
王守仁及其学说,更是因为他将做学问与做慈善两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研究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关注个人心灵,从而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廖存希:有车、有房、有钱、有地位似乎已成为多数人衡量幸福的标准,但是总有那么一群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坚持不懈的播撒希望的种子,总有那么一群吐露千万丝希望的“
春蚕”,为社会,为国家更是为自己,因为有一种幸福叫行善。为山区孩子搭建筑梦舞台,坚持了18年的“心灵教授”高新民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别山师魂”
汪金权、新疆孩子的“春妈”、学生心中的“好姐姐”吴建成、“好大叔”魏友阶……在一路泥泞的那条幸福小道上总有他们的传播爱与希望的身影,给千万个心灵送去温暖与希望的“你”何尝不是独一无二的?那唯一的“你”,那甘于普通的“你”!虽没有参与,但听说采访高新民教授的过程不简单。起初他不愿接受采访,害怕被报道后有碍于他继续进行“幸福实验”。
幸福语录
1.“施就是福”,这几乎成了高老师的口头禅
高老师的慈心不仅仅是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还将这些慈心洒向了小区流浪的小猫
幼犬身上。在高老师看来,只要是生命,都应该怜惜。偶尔聚餐吃剩下的食物汤汁,高老师必要求夫人刘雅琴老师用塑料袋装好,带回家施与小区流浪的猫和狗。起初,那些被遗弃的小狗似乎对周遭的人都抱着一份戒心,并不轻易靠近陌生人。高老师,每次留下食物后即走开,好让这些小猫小狗们放下戒心,饱餐一顿。慢慢地,小猫小狗们似乎认识高老师了,看见高老师时也会摇头摆尾起来,偶尔还会在旁边撒个欢儿,然后蹦蹦跳跳地跑开了。再后来,有只怀孕的流浪狗居然把家安在了高老师家敞开的地下室里,在高老师夫妇的悉心照顾下,狗妈妈诞下了10来只狗娃娃,有些
幼犬身上斑斑点点的,可爱极了。
2.“要惜福”,节俭就是惜福的表现
数年来,除了院里为运动会统一派发的新装之外,几乎看不到高老师穿其他的新衣。一件咖啡色外套,胳膊肘处镶着两块深色的椭圆形的布料,每年伴着高老师走过秋冬季节。和高老师身高相仿的儿子淘汰的衣物成了高老师服装的主要来源。一个
书包,只要是高老师的课,总见他用来背各种讲义和书籍,书包毛的不像样子了,开玩笑说送高老师一个书包,高老师笑着拒绝,他觉得旧包一样背书,还背得心安。高老师的节俭还小到一次性纸杯甚至是纸巾,能不用纸杯时便不用,能只用半张纸巾时绝不用一张,高老师常说这就是惜福。
3.人要知福、惜福、再培福
我们经常用“身在福中不知福”来表达我们对别人“不知福”的惋惜,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别人拥有的幸福的“艳羡”。但是,每当我们反观自照的时候,发现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近在每个人的心里边。只是由于我们患了高老师所说的幸福“麻痹症”和“迟钝症”,才导致对自身幸福的漠视。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为珍贵:一是已失去的,二是得不到的。如果每个人把这一信条当作自己的幸福观,那么他当然是不幸福的。事实正好与之相反,真正的幸福就在于自己现在所拥有的,高老师曾说“心能天堂、心能地域、心能凡夫、心能坚贤”。幸福不是向外求索,而在于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感受。
幸福虽是人的无形资产,但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任意挥霍他的幸福的基础,那么给他带来幸福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将消耗尽。人不仅要知福,更要惜福。高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竖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每次我们和高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高老师都亲自“点菜”。他点菜有一个原则,一是吃得好,二是不浪费。如果饭快吃完时,还有不少菜在桌子上。高老师会亲自给我们夹菜,一是看我们吃得少,二是坚持不浪费。如果实在吃不下,就打包拿回家。
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在知福和惜福的同时,更要培福。高老师资助贫困学生就是在培福。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他对于慈善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大爱。逸华教育基金的成长过程中,高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刘老师事必躬亲。基金的成长并不易,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深知其中的困难,人员联络、资金管理、信息统计、志愿服务、后续了解,每一层都繁琐细碎,高老师都是事无巨细,亲自过问和解决。记得多少次都是这样,因为资金限制的客观情况,两位老师与志愿者们开会,拿着名单,仔仔细细的了解每一位贫困学生的情况,以筛选出最适合的人选,但是后来我发现,只要听到令人心酸的状况,刘老师每每必潸然泪下,高老师前一刻还理性分析,后一刻已经心软,跟帮忙的志愿者们说,都纳入到资助名单当中吧,钱的问题我再想办法。
4.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这是哲学家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的一句名言。高老师在讲课中经常用到这句话。这句话内涵丰富,涉及到现实与可能,现在与未来,幸福的标准与尺度以及人生的境界与态度等诸多问题。有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幸福感并不是由现实环境造成的,而是有我们内心的欲望造成的。欲望不是坏事,但是当你把这种欲望不加分别地指向你的家庭、社会甚至国家的时候,你就会不断指责、抱怨,感到无助和不幸。所以有很多时候,达到幸福的途径不应该到财富、名利、地位、权利等这些外在性的东西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我们的内心当中去寻找。“处理好当下一心念,于一念心中求
禅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钱、有势、有权、有名的人并不见得就一定比普通老百姓更幸福。无钱、无势、无权、无名的人同样能够得到幸福
在个人生活、家庭和社会都既有顺心顺意的地方,又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却往往习惯于把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努力,把不好的结果归咎给他人。但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结果不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我们家庭的面貌难道不是由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决定的吗?我们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包括我们社会中的那些问题难道不应该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负责吗?有些学生为自己生在农村、为自己有一个农民父母而抱怨,但是换一个角度,这可能已经是最好的了,因为你有疼爱你的父母,有全力支持你的家庭,有走出农村进入大学的条件。比起那些孤儿、那些没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吗?所以,你所在的家庭就是你能够得到的最好的家庭,你所在的社会就是你能够享有的最好的社会。
5.幸福,有时候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一般人就像这样一位老太婆: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做雨伞生意,一个以染布为业。天下雨是老太太的愿望,因为下雨的话,她卖雨伞的儿子有钱赚。即使是这样,她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担心染布的儿子晒在外边的布被雨淋坏了。而天晴尽管也是她的欲求,但她又为做雨伞生意的儿子担忧发愁。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她的儿子们都有一个生意好,这样的好心态就是幸福的状态。(选自《
理解与解脱》80面)
6.幸福是主观的感受,与财富不成正比
对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存状态的评价,尽管有“第三人称”即他人的所谓的外在的客观的评价,但真正的最有权威的评价还是“第一人称”即我自己的评价。因为有的人从外在的方面看,荣华富贵条件都具备了,但他仍可能活得很痛苦,仍充满着忧郁、焦虑甚至绝望。人类历史上存在的许多“大富大贵”的人选择自杀的道路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另一方面,有些人占有的
物质财富很少,但他仍可能活得很幸福,很潇洒。殊不知,幸福的种类、形式多种多样,幸福并不与物质财富成正比,有的幸福甚至于之没有关系,如读书、思维过程中伴随的幸福感。
可以断言: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之好坏并不与他占有的物质财富成正比。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人的
生存状态时多种因素的函数,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心灵或精神状态。(选自《
理解与解脱》75面)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颜回居陋巷,一食,一瓢饮。就物质生活而言,此属一种极低之生活,人人可得。但孔子、颜子在此物质生活中所寓有之心生活,则自古迄今,无人能及。乃亦永久存在,永使人可期望在此生活中生活。(选自《人心与人生》275面。)
7.幸福就是认清现实状况,不被炽盛的欲望牵着走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般人不能像智者那样认识到“多欲必苦”的道理,总是任自己的欲望迁流变化,极力顺着它们,跟着它们走,绕着它们转,以为欲望满足了就幸福了。殊不知,欲壑难填,欲望不可能绝对被满足,财富不可能充裕到人没有新的欲望生起的地步。因此,幸福就是认清当下的状况,居安思危,不被欲望牵着走,蒙蔽双眼,悔之晚矣。(选自《
理解与解脱》79面)
从前有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家里极为富有,金银财宝应有尽有。还有几个儿子和许多佣人。有一天,他们所住的房子烧着了,火势很大,加上房子极为古旧、年久失修、堂舍高危、柱根摧朽、四壁倾斜,扑灭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了。眼看房子要被大火所吞噬,然而,火宅内,他的几个儿子和仆人仍在乐着嬉戏,对自己的现状及破在眉睫的处境不知不觉,任这种现实迁流变化。(选自《理解与解脱》76面)
8.幸福在于依理而行
一般的人之所以生活在悲惨的
生存状态中而不能自拔,根源在于“心之蓬”,即心受到错误的思想、观念的污染和蒙蔽。若能依理而行,就能受到纲举目张、一本万利的效果。(选自《人心与人生》315面。)
庖丁解牛。从前有一个庖丁,他用他的刀为
魏惠王解牛。解完后,讲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快就将牛分解完,而又使其刀刃完好无损。因为他认识了牛的基本结构和根本之所在,从筋骨间的空隙处下刀,在骨节间的窍穴处行刀,因此游刃有余。(选自《人心与人生》316面。)
9.幸福在于少私欲,多利人
人之本心就像太阳一样,私欲就像乌云一样。本心是幸福宁静的,而正像阳光为乌云所笼罩一样,人心被私欲遮蔽,本心就被不幸,烦恼的感觉覆盖。一当驱散乌云,阳光就会普照大地。一当少私欲,幸福宁静的心态自然就会显露出。(选自《人心与人生》397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