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岐派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杨岐派,也称杨岐宗,是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五家七宗之一,是临济宗一派,其祖庭为江西萍乡市杨岐山普通寺,宋庆历年间(1041年),为杨岐方会禅师所创。杨岐宗在中华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公元1199年,杨岐宗传入日本,至今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信徒过百万以上。东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台湾地区也广有信徒。
发源地
杨岐派发源地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杨岐山寿桃峰下。杨岐山系江西省萍乡市AAAA级景区,2017年3月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拔约1000米,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个融合自然风光与宗教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省级重点名胜风景区。素有杨岐二十四景之称。
杨岐山名称由来已无从考证,传战国时著名哲学家杨为路经此地,山路多岐,迷失方向,凄怆泪下,后人遂以此取名为杨岐山。杨岐山是中国宗教名山,佛教禅宗思想五家七宗中杨岐宗之本山祖庭,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祖师乘广禅师开山立杨岐普通寺。宋庆历初(1041年)方会禅师在此创杨岐宗,并改称其为普通寺,杨岐宗在我国佛教中享有着崇高的地位,并有着深远的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远播日本,日本著名的“疯佛祖”一休和尚是杨岐派弟子,至今仍有日本宗教友人前来寻根问祖。
杨岐普通寺
杨岐普通寺,杨岐寺又名杨岐(歧)普通寺,位于江西省萍乡市AAAA级景区的杨岐(歧)山上,系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临济宗杨歧派的发祥地。始建于盛唐时期,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临济宗下一大支派——杨岐宗的祖庭杨岐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岩壑清幽,素为佛教名山。杨歧山地势扰如一朵青色莲花,而其中一瓣花叶又仿佛是一尊弥勒大佛,普通寺即坐落于弥勒佛的肚脐之下。
杨岐寺作为佛教杨歧宗的发祥地,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日本影响更大。据1987年7月,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日本禅宗研究所副所长铃木招雄介绍,杨岐宗在日本影响很大,其信徒发展到100多万人。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了“杨岐普通寺匾额
2010年被列为重点开发风景区,隶属于杨岐山风景区管理。江西省萍乡市政府新闻办2012年8月21日向中国新闻社记者证实,受该市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同意兼任杨岐普通寺住持。其弟子释道源法师担任该寺监院,全面负责杨歧普通寺重兴工作。同时兼任江西省萍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杨岐宗理
杨岐派,是禅宗思想临济下面的一个支派,由于此派的开创者方会在袁州杨岐山(今江西省萍乡县)举扬一家宗风,后世便称其为杨岐派。
杨岐方会(992-1049),俗姓冷,袁州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少机敏善谈,及长,不喜从事著述。后为他人掌管税务,失职当罚,潜逃至高安市(今江西上高县徐家渡镇)九峰山落发为僧。赴潭州 (今湖南长沙)参石霜楚圆,掌监院之事,得法后辞归九峰山,又至杨岐山住持普通禅院,大振禅风,世称“杨岐方会”。据《五灯会元》卷十九载,方会于楚圆门下时,自请为监院,辅佐楚圆不厌勤苦。扣参虽久,未有省发。再次咨参,楚圆就说:“库司事繁,且去。”或说:“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有一天,楚圆外出,正值下雨,方会侦得小径,截住楚圆,并扭住说:“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楚圆说:“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语未卒,师大悟,即拜于泥途。问曰:“狭路相逢时如何?”楚圆说:“你且躲避,我要去那里去。”方会回来,第二天具威仪,诣方丈礼谢。从方会的悟道便可看出,他身上禀有的临济气质,机锋动作齐施。
楚圆迁兴化市,方会便辞归九峰山,道俗请于袁州杨岐山出世。九峰长老勤公,是智门光祚之嗣,雪窦重显的同门,他不太了解方会,便说:“会监寺亦能禅乎?”言语间透着不信任。方会升座问答罢乃曰:“更有问话者么?试出众相见,杨岐今日性命在你诸人手里,一任横拖倒拽。为什么如此?大丈夫儿须是当众决择,莫背地里似水底按呀呀葫芦相似,当众勘验看有么? 若无,杨岐失利。”方会才下座,勤公把住说:“今日且喜得个同参。”方会说:“同参底事作么生?”勤说:“杨岐牵犁,九峰拽耙。”方会说:“正当与么时杨岐在前,九峰在前? ”勤拟议,方会托开说:“将谓同参,原来不是。”这样,方会初试牛刀,便锋利无比,名闻四方。
方会的禅学思想,是对临济思想的改造变通,既不失为临济正宗,又别有新意。他主张义玄那样的“立处即真”的自悟,他说:“立处即真,者里领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成佛总要自身体验,如实领悟。佛法无处不在,不必寻觅。因为“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殿对三门,僧堂对厨库。若也会得,担取钵盂拄杖,一任横行天下。若也不会,更且面壁。”所以他坚持六祖慧能禅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以此作为指示禅者的依据。他说:“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向者里明得 去,尽与百千诸佛同参,若向者里未能明得,杨岐未免惹带口业。”真可谓一识本心,当下即是;迷失自心,对面不识。他主张“身心清净,诸境清净;诸境清净,身心清净。”因此他问众:“还知杨岐老人落处么””自答:“河里失钱河里。”这个“捃”字,便是捃回自性,还他个本来清净。
方会的禅法,亦是追随义玄那种痛快淋漓、不容拟议的禅风特色。如:“上堂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拈起拄杖云:吞却山河大地也。过去诸佛,未来诸佛,天下老和尚,总在拄杖 头上。遂以拄杖划一划云:不消一喝。”这样的开示确有气吞山河的气度和傲视天下的胸怀。在上堂时,他自称:
杨岐一要,千圣同妙。布施大众,果然失照。
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
杨岐一语,呵佛叱祖。明眼人前,不得错举。
杨岐一句,急着眼觑。长连床上,拈匙把箸。
这都是要求禅僧勿要执着言语文字,死煞句下,而应直透心源,悟彻本心。方会重新强调这些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流行的文字禅和公案禅。
方会的禅学风格,是属于临济体系,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又吸收了云门等派的特点。他上堂说法云:
云门禅就主张世间一切均为实相佛性所派生,所以举此在体,即可“函盖乾坤”,君临天下。《续传灯录》卷七就认为方会“其提纲振领,大类云门”。同时,他的接化学人的方式又大扬临济宗风,所以又说方会“其勘验锋机又类南院”(即义玄二传弟子慧颙 )。这样在方会的禅法里,既坚持了临济正宗特色,又包容吸收了云门宗的特点,兼具临济、云门两家的风格。
在接化学人的具体方式上,杨岐方会具有灵活自然、随机施教的特点。如有人问:“雪路漫漫,如何化导?”他回答说:“雾锁千山秀,迤逦问行人。”这就是说,在接引参学弟子时,应善于诱导,把握时机步步启发。还有人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方会回答说:“有马骑马,无马步行。”说明自己的禅法并无成规可拘,而是灵活运用,随机把握。方会的禅法不象黄龙慧南那样用“三关”之类的固定问话格式来接引学人,而是采用多变的机语来诱导学人。所以慧洪在《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八中评论说:“杨岐天纵神悟,善入游戏禅定,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正是由于方会继承了临济的正宗禅法,又综合了云门等派的禅风特色,且兼得马祖道一的大机、大用,所以文政和尚在为方会语录作序时评论说:“当时谓(怀)海得其(道一)大机,(希)运得其(道一)大用,兼而得者独会师 !”加上他随机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其禅法浑无圭角,圆融会通,因此,佛教史家称扬他的禅法“宗风如龙”。正是这种宗风,使杨岐派在激烈的派系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其法系能长期流传下来。
杨岐和黄龙同时兴起,后来黄龙法脉断绝,杨岐派恢复了临济宗的名称。禅宗思想后期的历史,几乎成了临济宗的历史,而临济宗后期的历史,也就成了杨岐派的历史。杨岐派禅法在宋元两代传入日本,创行别派,所谓“杨岐灯盏明千古”。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法系。
杨岐禅宗文化
禅宗六祖慧能认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佛性就是人的自心、自性,只因人不断被外界的见闻觉知污染,于是迷失自性。因此,所谓解脱成佛,并不需要向外寻求,只要体认到内在的自心自性即可。杨岐宗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主张心是万法之本、宇宙万法皆由心起。有僧问:“如何是佛?”方会说:“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无论聪明、愚顽之人,皆可见性成佛,这种思想促进了杨岐禅宗思想向社会各阶层传播,成为其千年生生不息的内在源泉。
在方会的时代,禅林各大宗师,多以奇异的言行,显示玄微,或用峻烈的手段,行施棒喝。而方会的表现却平实无华:“杨岐无旨的,栽田博饭吃。说梦老瞿昙,何处觅踪迹?”(《古尊宿语录》卷十九)方会法嗣仁勇称:“有盐有醋,粥足饭足,且恁过时。若是佛法,不曾梦见。”(《五灯会元》卷十九)生动地道出了杨岐禅平实无华的特点。
方会禅师创立的杨岐宗,其基本思想秉承临济宗的“立处即真”的自悟,不拘泥于文字语言,强调禅的直观修炼。在接引参学新人上采取灵活自然的诱导方式。有人问方会:“雪路漫漫,如何化导?”禅师答道:“雾锁千山秀,迤逦向行人。”就是说不必墨守成规,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杨岐禅宗思想无不体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劝学诱导决不“一刀切”;对人对己,平实柔和,没有半点“盛气凌人”;对事对人实事求是,虚怀坦荡。
代表人物
方会
方会(992~1046,一说1049),是临济下八世,袁州宜春人,二十岁时,到高安市(今江西省上高县徐家渡镇)九峰山投师落发为僧。每阅经闻法心融神会,又能痛自折节依参老宿。参慈明法师楚圆,辅佐院务,得到启发而大悟,辞归九峰。后来道俗迎居杨岐,举唱宗乘,名闻诸方。庆历六年(1046)移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关于他的言行,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和尚后录》各一卷。嗣法的弟子有十二人,以白云守端、保宁仁勇为上首。方会的根本思想,是临济的正宗。他曾说∶‘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尔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这与云门的‘函盖乾坤’一切现成的主张颇有声气相通之处。所以《续传灯录》卷七本传说他接化学人,提纲振领和文偃禅师很相类;又说他验勘学者的机锋类似南院慧颙,所以他兼具临济、云门两家的风格。当时称他兼百丈禅师、黄希运之长,双得马祖道一的大机、大用(见湘中苾文政〈潭州云盖山会和尚语录序〉),但他浑无圭角,人因谓其宗风如龙。
在宋代,禅宗思想各派或明或暗宣示本法高于其他法门,杨岐则倡导众法平等。有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方会答:“有马骑马,无马步行。”正因主张法不分高下,形成杨岐包容并蓄之势,广泛吸收其他宗派所长,除弊布新,独树一帜,所以能脱颖而出,形成独荣独昌的一宗。
方会主张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艰苦处做起。“山河大地,目前诸法,总在诸人脚跟下。”当处发生,随处解脱。“脚跟下”在方会禅师的《语录》中有多处呈现。所谓“脚跟下”直接道出:一是强调凡事要“从我做起”,发挥自我的一切优势;二是必须“当下做起”,要发挥出力量与智慧,真干实干,决不要虚妄懈怠,更不要说千道万、夸夸其谈。方会以平民的风貌、平实的言教、平等的心地,平和清素地广接善众,完成了他的大机大用,留下一串踏实的脚印。杨岐禅宗思想的平民风格,使其传播更加广泛,渗透的层次更加深入。
守端
守端(1025~1072),衡阳市(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出家后往杨岐参方会,于言下有悟,随侍多年。后游庐山,圆通居讷自以为不及,荐举他住持九江市(今江西省九江市)承天寺。平生历住法华、龙门、兴化市、海会(白云山)等寺,所至禅众云集。关于他的言行,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四卷。法嗣有五祖(山名,即黄梅山,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北)法演等十二人,于是和慧南的黄龙派对峙,成杨岐一派。
法演
法演(?~1104),绵阳市(今四川省绵阳县)人,三十五岁时落发受具,往成都市习《百法》、《唯识》两论。既而到诸方参学,由浮山法远的指点,往白云山白云守端,言下有省,遂作偈以明见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向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为守端所印可。起初他住在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四面山,后来回到白云。张商英称他∶‘应机接物,孤峭径直,不犯刊削。’朱元说他∶‘随机答问,因事举扬,不假尖新,自然奇特。’有《法演禅师语录》三卷行世。法嗣二十二人,其中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三人,称为‘三佛’。《大明高僧传》卷五说三佛中只有克勤得法演的真髓,其道风尤振。
克勤
克勤(1063~1135),彭州市(今四川省彭县)人,儿时日记千言,游妙寂寺见佛书有感,遂出家。从文照法师学通讲说,又从敏行受学《楞严》。出蜀后,首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哲、黄龙晦堂心、东林总,都很称美他。晦堂说∶‘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后谒演 禅师于五祖山,尽领其奥旨。崇宁中(1102~1106)还乡里,被请开法于六祖寺,改名昭觉寺。政和中(1111~1117)谢事出游,在荆南与张商英谈《华严》要旨说∶‘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张商英深为信服,留住碧岩。复徙道林,又命住持建康蒋山,并补汴京天宁万寿寺席。建炎间(1127~1130),又迁镇江金山,赵构赐‘圆悟克勤’师号。后迁江西云居,久之,还领昭觉县。他著述宏富,而尤以原本《雪窦颂古》加‘垂示’、‘着语’、‘评唱’而成的《碧岩录》最著名,对禅家发生很大的影响。
克勤的法嗣有七十五人,其法流以径山宗(大慧,1089~1163)、虎丘绍隆(1078~1136)二派为最大。径山一派更分为灵隐、北涧二派,虎丘一派也分为松源、破庵二派。虽然宗杲的法嗣有九十四人,绍隆的法嗣只有一人,但宗杲下数传即息,而绍隆的传承则相传不绝。
杨岐和黄龙同时兴起,后来黄龙的法脉断绝,杨岐也恢复了临济旧称,所以临济后期的历史,也就是杨岐派的历史。杨岐派禅法在宋元两代传入日本,创行别派,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思想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的法系
参考资料 《嘉泰普灯录》卷四、卷八、卷十四~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九、卷二十;《延宝传灯录》卷二~卷六;《本朝高僧传》卷十九~卷二十二;阿部肇一着《中国禅宗史的研究》第三篇第十二章。
济公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赵光义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思想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公”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是为: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辩是非。”
持祖印寺轶事
《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初住四明峰山祖印寺语录》是最新发现的一组极为珍贵的研究元代祖印寺规制、发展情况以及法系等重要史料,现分疏如下:
(一)
《语录》开首云:“师于至元甲申(至元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入院,指三门顾视左右云:‘八字打开了也,龙门客少,闹市人多!’”来到大殿,说法道:“一坐具地,人人有份,黄面老汉不知,今日为伊说破!”
法语中,可知当年祖印寺大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称释迦牟尼佛为“黄面老汉”,乃是历代禅师们随机论道、呵佛叱祖风气之遗习。其大殿为“大雄宝殿”。
另外,当年一山进入三门后说法完毕,即来到佛殿,可见元初祖印寺规模不大,三门内没有天王殿,如有天王殿,一山必须在那里说法,但《语录》并无天王殿法语。
接着,一山领众来到丈室,上堂云:“任公之钓,一掣六鳌,若是跛足鳖盲龟,缩头去!”拈疏云:“相濡相煦,义薄云天,及乎话到,又却肝胆楚越,不信听取下文。”誵譌,亦作“誵讹”,意为混淆、讹误。楚越,楚国和越国,比喻相距甚远。如《庄子·德充符》:“孔子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高诱准南子》注曰:“肝胆,喻近也;楚越,喻远也。”
禅宗思想惯例,新方丈升座,每到一个殿堂必须应机说法,而此类法语一般用偈语来表达,需要极高的禅学和文学修养。一山自幼聪明机灵,曾先后参谒过十多位名宿,是一位宗说兼通、多才多艺的禅师,他在祖印寺初次登堂,即不负众望,殿堂之上,一语惊人。
(二)
一山的禅法,与六祖慧能南宗禅一脉相承,南宗禅的宗旨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念,是说“不念有无,不念善恶”,通过“无念”的直觉,直接发现实相佛性;“无相”是反对执著名相(包括外在形象和语言概念);“无住”是反对固定的见解和特定的心理趋向。南宗禅最大特色是“顿悟成佛”,惠能《坛经》云:“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身心顿现真如本性!”“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惠能的南宗禅经数代相传,至临济义玄创导了临济宗,又七传到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创“杨岐”、“黄龙”两派,杨岐又六传到密庵咸杰,咸杰传曹源道生,道生传痴绝道冲,道冲传顽极行弥,行弥传一宁
杨岐派的创始人杨岐方会有一次在潭州北禅寺上堂说法云:“青山峭峻,白日如梭,龙门客少,闹市人多。诸人且道即今下菜行头,有几人纳税百姓?”一山进入祖印寺所说“龙门客少,闹市人多”,显然从杨岐方会语录化出。当然,法语中所谓“闹市”,并非指热闹的街市,而是比喻法堂之上,僧俗云集,人丁熙攘,不乏高手。从一山开法祖印寺第一次说法内容看,他的禅法受临济宗杨岐派影响是颇为深刻的。
一山在祖印寺方丈室所说的法语受到了在场的僧俗们热烈赞赏,后来,虎关师炼在《行记》中说“师(一山)据(祖印)丈室曰‘任公之钓,一掣六鳌,若是跛鳖盲龟,缩头去!’衲子抵掌称善。”一山的师祖杨岐方会曾说“急水江头须下钓,如何钓得巨鳌归!”一山引用为“一掣六鳌”,与杨岐禅法一脉相承,既继承了祖师衣钵,又与当时祖印寺位于定海鳌峰山下的地理环境相照应。
一山在两序大众攒拥下来到法座下,说道:“佛祖行不到处,道不及处,新鳌峰(一山自称——笔者)要举步踏着,开口道着,何故?别有一路子!”登上法座,祝圣祀祖毕,说道:“祖师心印,古篆(记载)分明,无端后来,胡担乱担,失了真也。今日宁上座(一山自称——笔者)手里试倒着用,看!”拈拄杖卓一下云:“锦缝全开,朱点不露,运灵枢于劫外,敷大化于寰中,直得巨鳌不动,三山常耸于宇宙;万国来宾,帝永隆于亿载。虽然只如纹篆未开已前,又作么生(怎么样)?收!”然后,举“杨岐问慈明,幽鸟语喃喃”公案,拈云:“是则是,猛虎不食其子,因甚慈明连喝两喝,杨岐便礼拜?”
(三)
一山的禅法,虽直接继承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但也有其自身特色,即所谓“别有一路子”,他纠正了祖师们那种酷烈严峻的棒喝手段,注重于内心的陶冶。后来他出使日本,有一次日本国相州知府前来请示法要,一山为其开示道:“即心即佛……常令身心虚豁,正念现前,久久之间,必然心体廓然,如云开日朗,尘尽镜明,直下可无疑滞矣。况此心本来妙明,盖由无始无明,妄想执着,所以昏蔽,若一旦洞彻,则与诸佛无二无别矣。”可见他的禅法既包含六祖慧能的顿悟之道,又吸取了惠能以前的“祖师禅”特色。
惠能之师弘忍云:“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有僧问:“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所以,一山告诫学人说:“安禅之时,必有二障,一谓昏沉睡眠,二谓杂想变乱,此障起时,只提个即心即佛,便可一截截断;又不可将心凑泊,不可用意搏量,不可缓,不可急;又不可自生疑虑——我尘俗身心,如何便言是佛;又不可预忧此心如何便得明了,才有此念,便成障道矣。”一山教导学人,从不用棒打,也极少用喝,而是谆谆善诱,诲人不倦。
后来一山住持在日本南禅寺,一次上堂朗诵杨岐之偈后,向日本僧俗开示道:“……与么(为什么)?则莫从他觅,但向己求。如是则一进一退,一去一留,有左有右,有放有收。妙用纵横得自由。(良久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搽红粉也风流!”把杨岐“莫从他觅,但向己求”的禅法传到了日本。
目录
概述
发源地
杨岐普通寺
杨岐宗理
杨岐禅宗文化
代表人物
方会
守端
法演
克勤
济公
持祖印寺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