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简介
其前身为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第三大队。1938年春改编而成。第一军区政委邓华兼任支队长。该支队向平西开进,建立了以宛平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房涞涿、宣怀、昌宛三个联合县的县政府。同年5月,奉八路军总部之命,与宋时轮支队合编成
八路军第四纵队。
创建始末
冀东是联结
东北地区与华北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1933年以来,冀东地区逐步沦为
日本的殖民地。1935年,日本侵略者炮制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以伪军、伪警驻扎各县城镇,加强殖民统治,冀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抗战爆发后,中共组织陆续向冀东派遣干部,加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活动。
1938年2月9日,毛泽东致电
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指出:“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部队须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
政党领导人员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之能力,出发前须作充分准备。”
1938年3月21日,总部致电聂荣臻,指示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部队主力,应以
浑源县、
广灵县、
灵丘县、
繁峙县等县为抗日根据地,并向西北方向发展,注意与第一二0师宋时轮支队配合,以次要力量仍留代县阳明堡至忻县间
同蒲铁路以东活动,与铁路以西之第一二0师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配合,经常袭击敌之运输。第一军分区部队主力应向
河北省良乡(今属北京市
房山区)、
宛平街道、
涿州市(今涿州市)之线发展。第三军分区应抽一个团破坏河北省涞水至
易县之铁路和易县至紫荆关之铁路隧道。
4月22日,在
平西根据地初步建成后,八路军总部即指示第一二○师,令
宋时轮率雁北支队东进平西,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会合,编成一个纵队,受晋察冀军区指挥,挺进
冀东,开展游击战争,创建
冀东抗日根据地。
朱德、彭德怀电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抽第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宋时轮支队1500人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组为北进纵队,出冀热(热为热河省简称)察创建雾灵山脉抗日根据地。
5月14日朱德等指示宋时轮、邓华两支队会合后,组成1个纵队,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治委员,下辖2个支队。该纵队受聂荣臻指挥,其任务是挺进冀东、热南、察东北创造抗日根据地。27日,两支队于平西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下辖第11支队、12支队。
5月下旬,宋时轮支队进抵平西斋堂、杜家庄地区,随即27日与邓华支队合编为
八路军第四纵队。
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十一支队(辖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大队)、第十二支队(辖第三十四、第三十六大队)和独立营、骑兵大队,共5000余人。
6月8日,第四纵队由平西地区出发,取道平北,向
冀东挺进,沿途连克
昌平区、
延庆区、
永宁镇、四海、兴隆等城镇,并在平北的沙峪歼灭日军200余人。除留下第三十六大队和骑兵大队开展平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外,主力于6月21日进抵冀东县以北的将军关、靠山集和下营地区。
在第四纵队挺进冀东的有利形势下,中共冀热边特委于7月上旬提前发动了冀东20余县和
开滦煤矿共20多万人参加的抗日武装暴动,组成7万人的抗日联军,连同其他抗日武装约达10万人。此后第四纵队根据
北方局和晋察冀军区关于巩固
蓟州、
平谷区、
密云区基本区,逐步向东南发展的方针,在暴动武装配合下,广泛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敌人,一度切断北宁铁路线,先后收复了平谷、蓟县、
迁安市、
玉田县、
乐亭县、
卢龙县等县城和
冀东广大村镇,初步形成以蓟县、平谷、密云为基本区的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8月中旬,第四纵队和暴动武装主力在遵化县
铁厂镇会合。下旬,中共冀热边特委和第四纵队及暴动武装的领导干部,于铁厂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由
宋时轮、邓华分任军区正、副司令员,以统一部队指挥,另成立行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地方行政工作。铁厂会议后,第四纵队以主力一部向北行动,准备越过长城,进军青龙以北的都山,建立根据地;以另一部主力向西行动,进军兴隆山地,建立以
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尔后依托这些山区根据地逐步向平原发展。向兴隆山地挺进的部队,几经转战,进至白河以西,袭占
赤城县,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步
机关枪百余支(挺),同时袭击了龙关城,歼敌一部。向都山进军的部队,其先头到达长城线上之桃林口、燕河营一带,遭到敌
关东军和
伪满洲国军的阻击而退回
滦河以西。
第四纵队进入
冀东和冀东人民大规模的抗日武装暴动,以及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震惊了敌人,特别是直接威胁了敌占之平津大城市和
京奉铁路的交通安全。因此,敌急由国内抽调第一一○
师团于7月间进入平津地区。8月,该师团纠合当地日伪军及
东北地区伪满军,对冀东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讨伐”。第四纵队苦战数月,部队伤亡较大,弹药也无法补充;加之暴动队伍成份复杂,未经整顿,并且时值秋未,平原地区青纱帐已倒。于是,纵队党委提出,除留下部分
八路军骨干和一部暴动武装坚持
冀东斗争外,第四纵队主力和暴动武装大部转移到平西整训,准备来年再回冀东。随后,在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纵队党委、冀热边特委和抗日联军的一些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上,决定暴动武装大部随第四纵队向平西转移。
10月中旬,除留3支游击队在冀东坚持斗争外,暴动武装约四五万人随第四纵队开始西移。由于途中遭到日伪军的围追截击,暴动武装大部失散,一部随第四纵队抵达平西,一部随冀东党组织返回冀东。
第四纵队挺进冀东,与地方党共同领导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扩大了我党我军在敌深远后方的政治影响,为以后建立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提供了经验。正如11月25日中央军委在给八路军总部、晋察冀军区和第四纵队的电报中指出的:“宋、邓纵队深入
冀东苦战数月,配合并促成地方党所领导的冀东起义,恢复了冀东的中国政权,发动了群众,建立了冀东的游击区,扩大了我军在敌深远后方的政治影响,给敌人以打击,一般说来是获得了成绩的。”但同时还指出:由于“没有尽可能地保持并发展这一胜利,没有很好地团结地方党及军队,没有很镇静地应付那里的局面,以致退出原地区,军队及群众武装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中央军委还决定以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
冀热察挺进军,继续开展与坚持冀热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挺进平西
1937年8月20日,陕西
三原县云阳镇,
红一师编为
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治处主任罗元发,供给处长董永清。副官
李光汉。原所属一团、十三团、三团,分别编成一营、二营、三营。全团十三个连、1500余人,又补充了200名陕甘籍新战士,总计1700余人。整编未完,8月22日,部队就出发上抗日前线。红一师改编的顺序是一团、十三团、三团分别改编成一营、二营、三营。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一连连长张德仁。三连连长宋玉琳。郑三生调四连任连指导员。二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独立团过黄河时,来了二营副营长肖思明,原红一师作战参谋。二营七连长王茂全,二排长沙玉祥,改叫陈玉祥,全国解放后,他还见过老连长王茂全。三营营长
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
平型关大捷结束后,独立团向东面的
河北省发展,杨成武亲率独立团一营、三营去
蔚县;二营单独向
涞源县发展。以后成立独立一师,杨成武身边的一营、三营,组成独立一师一团、二团;在涞源的二营组成三团。编为独立一师时,红三团基本上与一团合并,独立一师三团其实是二营,即红十三团团部,实际上是
百色起义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余脉。
重新调整后的
独立师:一团由6个
中国工农红军连队(原独立团1营的2、3、4连和3营的1、2、3连)与地方抗日游击支队编成,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二团由两个红军连队(原独立团2营的3、4连)与地方抗日游击支队和活动于
阳原县、天镇、
阳高县地区的王天存“黑马队”编成,最初团长
黄寿发,以后改为王天存(王天存38年7月独自溜走),政委袁升平;黄寿发改任副团长。三团由4个红军连队(原独立团1营的1连、2营的1、2连和3营的4连)与地方抗日游击支队编成,团长季光顺,政委王道邦(以后王道邦接一团团政委、三团政委改为张襄国)。
二月中旬,在邓华同志主持下开会,根据上级指示,讨论开辟
平西根据地和挺进
冀东问题。
当时邓华支队有两个大队(由
晋察冀三团主力扩编的):
三十一大队,由一、三营组成,有一千四百至一千五百人。大队长季光顺,政委杨克武。
三十三大队,由二营组成,有一千二百多人。大队长肖思明,政委李志远,陈群任副大队长,包森任总支书记。
后来,以三十一大队为主,从三十三大队抽调骨干,还有一部分游击队,组成三十二大队,有八百多人。大队长王效国,政委刘慎之。
邓支队的领导机构包括:
司令部,下分三个科:侦察科、作战科、管理科;
政治部,下分三个科:组织科、民运科、敌工科;
后勤部,不设科。
邓华同志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38年2月,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兼第一军分区)政委邓华接到命令,由他率领—支队的第三大队为主组编邓华支队,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近年的史料披露出杨成武和邓华的一番争执:
1938年初,邓华要带一分区三团到平西去,本来是老战友,杨成武担任
红一师师长的时候邓华曾经从红二师调到红一师当政委,杨成武不顾自己的领导身份,当着许多部下的面与邓华大吵,杨成武不愿意他熟悉的季光顺被调走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事后冷静下来,他也知道自己在部下面前丢了颜面。邓华临走时与杨成武的大吵架,原因是邓华要带一分区三团走,杨成武不同意。邓华的意思:开辟
平西根据地不是我邓华的主意,是
晋察冀军区传达的
延安市的部署,军队是你杨成武一个人的吗?是党的。所以,我带走三团,天经地义。杨成武的意思:三团是原独立团的一部分,不能被拆散。三个月前,1937年11月初你邓华来,只有几个人来。现在你走,只能把你带来的人带走,不能带走一分区的部队。这些部队跟你邓华没有关系。最终,吵架吵到了晋察冀军区聂司令那里,聂司令出面裁决,以执行延安的任务为重,邓华赢了。邓华不能光杆司令去开辟
平西根据地,于是带走了三团。邓华走了,带走了三团、还带了部分机关干部(都是政治部的),又从战线剧社带走四十余人组成宣传队,都是新加入的同志。
1938年初邓华带三团走,杨成武调邱蔚组建新三团(三大队),肖锋当政委。紧接着,一分区参谋长熊伯涛被调走,到四分区任司令员,肖锋也一起跟着走。
邓华支队于1938年2月20日从徕源出发,临行前,聂荣臻告诉邓华:关键是要在那里牢牢地站住脚跟,打出一个好的局面来。不能到了那里,扩充一些部队,抓一把就走。“抓一把”,是抓不到东西的,同时,那是同我们建立根据地的意图相违背的。
3月初,邓华率三大队及由刘杰、
李光汉、刘慎之、杨春圃等人组成的平西游击第一支队由
涞源县出发,出
紫荆沿长城东北行进,经
涞水县的板城、
涿州市的
野三坡(当时归涿县范围),进入平西。邓支队在平绥和平西山地及察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反动土匪武装,争取收编
地方武装,发动群众,组织起统一的一千五百余人的自卫队,并逐步开辟了
房山区、涿县、涞水、
延庆区、
怀柔区、
昌平区、
宛平街道、
良乡镇等地区,建立了宛平、房涞涿、昌延怀三个联合县政府和各县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初步建立了
平西根据地,为尔后向蓟平密方向发展、挺进
冀东作好准备。
4月8日,邓华部扩编为
晋察冀军区第六支队,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邓华,参谋长
易耀彩。但人们仍习惯称为邓华支队。邓华支队有两个大队,即三十一大队和三十三大队。后又组建了三十二大队,该支队还有一个
教导队。
第三十一大队大队长季光顺;政委杨克武;第三十二大队大队长赵文进(8月离职)、彭寿生(1月任职),政委刘慎之;第三十三大队大队长肖思明,政委李志远。
邓华支队到达平西后,立即组建党的地方组织——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第一营在斋堂川向周围发展,第二营开赴
房山区,在坨里车站一举摧毁一个维持会,十几名警察携械投诚。由二营和一部分游击队组成的三十三大队总支书记包森(赵宝森)到房山五区开辟工作,他对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说服
地方武装参加抗日,组建了房涞涿游击支队,扩大了党在房山地区的影响,为抗日工作局面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不久,邓华支队在
涞水县紫石口建立了
房涞涿联合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
抗日救亡运动。
4月14日,八路军宋时轮支队奉命向平西转移,他们由山西
雁北地区经河北
蔚县、桃花堡于5月25日与邓华支队汇合,组成
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支队是由八路军一二0师的一个营和山西雁北支队合编而成的。这个支队辖三十四大队、三十六大队和骑兵大队,还有一个独立营。宋、邓支队会合后,于4月27日被总部正式命名为八路军第四纵队,
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
5月25日,宋时轮致电朱彭任傅贺肖关聂:“甲、我们已于25日进到斋堂以西30里之杜家庄、张家庙、齐家庄之线,已派人找邓取到联络。乙、总部17日电,邓和我们译出完全不同,现在我究竟是否合编、用什么名义、军事行政及党的组织系统如何、同地方党的关系怎样?望即示。”
四纵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李钟奇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副主任苏梅。
第十一支队(由邓支队改编)司令员邓华(兼)。
第三十一大队大队长季光顺、政委杨克武。
第三十二大队大队长赵文进(8月离职)彭寿生(1月任职)、政委刘慎之。
第三十三大队大队长肖思明、政委李志远。
第三十六大队大队长唐家礼、政委丁盛(8月离职)王季龙(8月任职)。
骑兵大队大队长王正川、政委李炳雄。
宋时轮支队的到来,使平西及
房山区抗日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共房山第一个党支部在
上石堡村建立,
抗日活动得到积极的发展。
6月8日,第四纵队离开平西,开赴
冀东开展武装斗争。主力部队离开后,由于
日寇的进犯和当地土匪武装的叛乱,斗争形势逐渐恶化。
八路军第四纵队的5000余名指战员挺进冀东后,分头并进,先后打下南口、居庸关和
昌平区、兴隆、
平谷区、
蓟州、
迁安市等县城,建立了密(云)平(谷)蓟(县)、昌(平)(平)密(云)、兴(隆)滦(平)丰(宁)、承(德)兴(隆)平(泉)、丰(润)玉(田)遵(化)等联合县及蓟县、迁安等县抗日政府,像一把尖刀插向了敌人所谓的“满洲国”境内,在冀热边区连战连捷,有力地接应了
冀东人民发动的抗日大暴动。
9月初,
宋时轮决定集中四纵和抗联的主力部队攻占都山,遇到了
关东军、
伪满洲国军的顽强抵抗,没有成功。部队减员严重,而且减员的多是干部和老战士,军队里多数都是刚刚加入军队不久的新战士。这样,正规
八路军急需要整训,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
9月中旬,第四纵队党委在
迁安市莲花院召开包括各大队领导的扩大会议。会议认为冀东平原靠近
北平市和
天津市,交通便利,是通往关东的咽喉,
日寇和伪满军队调动便利,青纱帐一倒,游击战很难继续坚持下去。挺进
冀东以来部队连续作战,急需休整和补充;暴动队伍虽然数目庞大,但是武器装备短缺,基本没有实战经验;也需要整训,而在冀东大规模整训十分困难,决定第四纵队主力撤回平西整训,并动员抗联也西撤到平西整训,以待来年再返冀东开展游击战争,四纵留下少数部队配合地方起义武装坚持在冀东斗争,留下3个各百余人的游击支队,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决定做出之后,打电报请示
晋察冀军区,在等待军区报告的时候,
宋时轮带第四纵队第三十一大队和第三十二大队撤到了白河以西,留下邓华带领一个大队集结待命。在这关键时刻,中共
河北省省委书记、组织部长马辉之来到
冀东向邓华传达中央关于在
燕山建立根据地的指示。邓华表示,如果要部队留在冀东就地整训和坚持斗争,兵力不足,需要把四纵第三十一、三十二大队调回冀东,于是,邓华再一次请示晋察冀军区。9月2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少奇联名致聂荣臻转宋时轮、邓华及冀热边特委,不同意主力西撤。指出“目前主要的力量在
白河以东之
密云区、
平谷区、
蓟州、兴隆、
遵化市,以部分力量在白河以西创造根据地。”邓华、李运昌、
胡锡奎(化名王瑞清)在
迁安市新庄子开会,研究当前形势,贯彻中央指示,决定在
冀东继续进行游击战争,建设以冀东为中心的冀热边抗日根据地。几日后,
宋时轮致电邓华:敌人已经兵分七路大举进攻,要求邓华率队西撤。10月8日,朱德、彭德怀、刘少奇电示宋时轮、邓华,再次表示不同意西撤,指出“目前即将冀东游击队大部拉到白河以西,将要发生许多困难”,“邓华应尽可能争取在
遵化市、
玉田县、迁安地区,持久进行整理部队,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同时强调“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可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但仍“应配备必要的基干部队及干部与地方工作人员在原地区活动,坚持当地游击战争”。接到朱德、彭德怀、刘少奇的电示时,
宋时轮和邓华已经得到日军小林部队的一个
旅团已从武汉一带调了过来的军事情报,觉得
冀东面临的敌情已经是“万不得已时”,决定“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宋时轮在白河以西地区致电邓华,在丰、玉、遵一带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四纵留下的部队和抗联的队伍向平西转移。
中共中央、
北方局、毛泽东、刘少奇和
八路军前方总部以及晋察冀军区都曾来电劝阻西撤,特别指出,暴动的队伍不巩固,纪律不好,不能长途行军,危险极大。11月25日,党中央、北方局一再指示,一定要坚持冀东游击战争,指出:这块地区“……有许多有利条件,是可能坚持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但是也有许多困难,要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才能达到”。但劝阻没有效果。冀东抗日联军的各路军都跟随四纵迅速转移到
平西根据地,四纵从每个大队抽出一个连队,组成三个支队,坚持战斗在冀东山地,建立一个军政委员会,由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苏梅负责领导,与地方工作人员配合,分别活动在迁安、丰润、遵化、蓟县、密云等县山区,坚持
冀东游击战争。
10月,第四纵队由冀东返平西整训,立即开始恢复根据地的工作,重新建立了房山抗日政府,恢复了党的一些基层组织,消灭了房山、
涞水县、宛平的土匪武装。到1938年末,平西抗日根据地不但得到恢复和巩固,而且比原来扩大了很多,群众的抗日热情也重新高涨起来。
第四纵队回到平西后,以邓华支队为第十一支队,以宋时轮支队为第十二支队进行恢复抗日根据地的活动。消灭了三坡、堂上等地方反动武装,恢复了平西的局面。十一支队又开辟了房涞涿新区,打通了与
冀中根据地的联系,并扩大了部队,同时建立起一个房涞涿游击支队。
1939年1月,八路军一二○师副师长肖克带部分干部来到平西,组建
冀热察挺进军,撤销
八路军第四纵队番号,以四纵为主组建冀热察挺进军,由肖克任司令员。
2月7日,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三坡正式成立,由肖克、马辉之、伍晋南、
宋时轮、邓华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并决定十一支队向房涞涿及东南平原地区发展,十二支队向
永定河北岸发展。不久宋时轮调走,程世才、伍晋南分别任十二支队司令员和政委。
11月,挺进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编,取消了各支队的建制,十一支队三个大队和房涞涿游击大队合编为第六团(由三十一、三十、三十三和房涞游击支队改编)和第七团,老三团编为第七团,团长肖思明,政委丁盛,参谋长彭寿生;十二支队两个大队和骑兵大队、平西游击队的一部分合编为第九团;抗联和平西游击队的另一部分编为第十团;
冀东来平西整训的部队合编为第十二团;在冀东的包森部编为第十三团。
1940年4月,十团开赴平北,十二团也返回冀东,6月,六团、七团也另有任务离开平西,平西地区主要只剩下九团,活动在
房山区十渡地区及涞水和
涿鹿县境内。941年春,由一分区调出的老三团骨干部队组成的团,1939年11月在平西挺进军改称晋察冀军区六团,正式从平西调回,隶属关系归属一分区,团长李湘,政委杜文达。
1942年2月,
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以其机关、直属队大部组建了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
黄寿发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不久,肖文玖任政治委员),辖第七、九团。第九团(原120师716团2营扩编的宋支队)于1943年调入
晋绥军区。
1942年2月2日,
晋察冀军区决定保留6个主力团。即1、2、3、4、5、6团。同时,将其他团,编为小团。19团分编为19、34团。特务团分编为35、36团。邓华支队改编的七团分编为7、37团。37团后没编成。宋时轮支队改编的九团分编为9、38团。38团后没编成。宋支队一部改编的十团分编为10、39团。39团后没编成。
刘开锡、
钟辉琨的平北游击一支队改为40团。游击军后来扩编为41、42团,20、25团改小团,番号不变。此前,26团已撤销。
1944年7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二级军区—冀察军区。所辖第十一军分区,肖文玖任司令员,
高鹏先任政治委员,张方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水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辖第七、四十四团(后又组建了新四、新五团;不久,新四团分别补入第七、新五、第四十四团)。
1945年初,七团返回平西,向敌伪发动了猛烈的进攻。7月,七团攻下长操敌伪据点,接着又连克花港、安子、河北、
河南省、长沟峪据点之敌。7月17日,七团突袭房山县城并一举攻克。
抗战胜利后,七团先后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参加了解放华北地区的战斗任务。
当年邓华带走的三团,团长季光顺、团政委张襄国在抗战和
解放战争中先后牺牲,但三团中一个连指导员提拔的营教导员崭露头角。以后这个人在挺进军里面连任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七团团政委、第十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冀察纵队七旅副政治委员、二纵五旅政治委员、六十七军一九九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77年9月至1982年11月任第二炮兵司令员、第二炮兵党委第一书记。这个人就是
申东靖。
李湘任第一军分区第三团第一营营长。1938年3月,以第三团为主组成邓华支队,在平汉、平绥两铁路之间的平西地区展开。5月,中央军委调一二○师宋时轮支队到平西,与邓华支队合编为
八路军第四纵队,随时准备开赴冀东开辟根据地,配合
冀东人民将要发动的抗日大起义。6月,李湘随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平西出发向冀东挺进,在平承路以西的沙峪,遭日军阻击。李湘指挥一营在后续部队配合下,经三个小时的激战,全歼日军
教导队200余人,打开了部队前进的道路。李湘率领全营冒着大雨,踏着尖石迅速前进。翻越雾灵山峰时,李湘把马让给受了伤的同志骑,替体弱的同志扛枪,并以不懈的思想工作和自己的模范行动,使全营干部战士始终情绪饱满,斗志高昂,于6月下旬到达蓟县东部地区。8月初,第四纵队东渡
滦河。在攻打
迁安市的战斗中,李湘营担任登城任务,第四纵队很快攻下迁安,缴枪百余支。在
建昌营镇阻击战中,李湘营奉命守城。日、伪军共约有一个团的兵力,曾多次攻城均被李湘营打退,从而牵制了敌军,保证了主力西渡滦河。战斗中,李湘负了伤,但他坚持到战斗胜利才被送进医院。第四纵队的到来,配合了冀东人民大起义,恢复了冀东的政权,发动了群众,建立了
冀东游击区,扩大了
八路军的影响,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起义受挫后,10月中旬,李湘随第四纵队撤回平西。1939年2月,李湘升任一团副团长,率部参加著名的
雁宿崖战斗遗址、
黄土岭战斗。1940年8月,他调第五军分区第六团任团长,转战于
雁北地区。
李湘调任六团团长时,正值晋察冀军区集中主力投入总部发起的
百团大战。9月下旬涞(源)、灵(丘)战役打响,李湘奉命率团迅速攻克蔚县以南的北口峪,遂又于10月上旬在
浑源县南部展开,攻入抢风岭。当敌400余人从黑家沟向桃沙急进时,李湘亲率二营英勇阻击。当抢风岭残敌向六团侧后迂回时,李湘指挥二营居高临下,毙伤敌300余人,涞(源)、灵(丘)战役
八路军军共歼敌1000多人。李湘率六团为涞(源)、灵(丘)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41年4月,第五分区奉命撤销,李湘所率之六团划归第一军分区建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破坏敌交通,歼灭小股敌人。8月,日军纠集7万余人对
北岳区进行多纵队、多梯次的“分进合击”与“铁壁合围”,李湘奉命率六团向西南方向边区腹地转移,一面使
日寇在一分区寻找我主力作战的计划落空;一面深入腹地打击敌人。
1942年1月,李湘调第三军分区第二团任团长。
征战历程
邓华在一分区部队和游击队的配合下,向平汉、平绥铁路沿线和察南地区发展。为扩大政治影响,邓华率部队主力寻找战机,打击日寇。3月31日,打进
北平市西部的门头沟,占领了火车站。4月3日,邓华率部打了一场夜袭战,给日军造成很大伤亡,使平西附近的敌人受到极大震动。邓华对少数反动势力予以了坚决打击,果断处理了阳奉阴违、与人民为敌的
中国国民党战时宛平县长谭天元,并迅速解决了反动民团武装头子平兆斌纠合的2500余人的反叛武装,平息了公开对抗人民政府的“大村事变”。
平北抗日第一枪
1938年春天,侵华日军占领了整个平北地区后,开始在各乡修据点、盖炮楼、抢粮食,准备长久驻扎。
6月11日清晨,
八路军第四纵队奉朱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的命令赶赴冀东,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他们在郑良武和参谋长李钟奇的率领下风餐露宿,一路急行,奔赴
冀东。
上午,队伍行进到
怀柔区西部的沙峪村附近,一连几日的急行军,战士的脸上露出倦怠的神色。李钟奇和郑良武同各小队干部碰头,决定部队在沙峪村休息。
来到沙峪村后,支队战士迅速拿下伪警察所,侦察员又捉到了三个汉奸特务,经过审讯,得知
日本华北派遣军坂垣师团教导营的一个中队,正从东南而来,朝着沙峪方向急进。
一听有敌情,机警的战士们忘掉了几天的疲劳,围拢在李钟奇和总队书记郑良武身边。
“同志们,敌人还摸不清我们的情况,他们在明处,我们在暗处,到嘴边的肥肉,不能不吃,大家加紧隐蔽,做好战斗准备。”
铿锵有力的声音,一下子激发战士们的斗志,几天长途行军的疲劳烟消云散。
战士们快速地埋伏在沙峪东山嘴的两山下。11时,日军开始出现,一个、两个、三个,足足有一百二十名。十分钟过后,这一队日军完全进入了我
八路军伏击圈。
“打!”李钟奇洪亮的一吼,手中的
驳壳枪撂倒一个,一瞬间沙峪的山谷里,枪声、
手榴弹的爆炸声和战士们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震撼着这宁静的小山村,听到枪炮声,沙峪和临近几个村的老百姓也跑来参加了战斗。有的救伤员,有的送弹药,还有几个胆子大的,干脆和战士一起投入了战斗。
一场激烈的战开始了,这清脆的枪声划破了阴暗的天空,这枪声打响了平北人民抗日的第一枪,燃起了平北人民抗日的烽火。
敌人受到突然打击,清醒过来后,立即组织了十几次反扑,战士们越战越勇,子弹越打越少。下午,我军伤亡人员逐渐增多,郑良武也英勇地牺牲了,支队参谋长李钟奇胸部中弹,负了重伤。在危急之下,沙峪村村民杨广瑞带着几个小伙子赶来,用门板把满身是血的李钟奇抬离了战场,送到南冶村进行救护。
在战斗最激烈时,双方展开了肉搏战,我军战士有的用石块砸烂敌人的脑袋,有的直到牺牲时双手还紧紧掐着敌人的
喉咙,有3个战士负了重伤后还打死了十几名敌人,最后拉响了
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持续到下午3点多钟,枪声渐稀,但五六十残余之敌仍不投降。此时八路军指挥所组织了一个排的兵力,每人带上十颗手榴弹奔向前沿阵地,在没膝的青纱帐掩护下,很快接近了敌人,指挥员一声令下,冰雹似的手榴弹在敌人群里开花,炸得日军血肉横飞,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很快被全部歼灭。
伏击战结束后,据打扫战场统计,歼灭日军120余人,缴获步枪80多支,
轻机枪3挺,
掷弹筒3个。这群日军完全没想到在四海据点增兵的路上,在沙峪被我军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然而,这次歼灭战,由于武器落后,弹药不足,
八路军第四纵队八十多名年轻战士永久地长眠在
怀柔区的青山沃野,他们大部分是久经战斗考验的红军战士。今天他们长眠在沙峪的青山下,殷红的鲜血浇灌了这块土地。平北第一枪,也打出了怀柔人的英雄气概。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沙峪村和南冶村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支援
八路军痛击日本侵略者,有的为战士带路、烧水、送饭;有的主动摘下自家门板,拿出捆柴用的绳子,冒着枪林弹雨,从战场上抢救伤员。
70多个
春秋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今天当人们驱车路经沙峪东山嘴时,就会看到河北省委原书记马辉之同志题写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碑身高高地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十几年前,曾亲身参加这场战斗的原第四纵队参谋长,时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的李钟奇
少将驱车百里,特意来到当年战斗的沙峪村,悼念在战场浴血奋战而英勇献身的战友,并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杨广瑞,在杨广瑞家中,身经百战的司令员和普通的山里老汉紧紧拥抱在一起,平北第一枪,在怀柔大地谱写了一曲军民携手抗顽敌的壮美诗篇。
合编后,两支队即分两路从平西出发,经延庆越平绥铁路开赴
冀东。
1938年秋,
八路军第四纵队从冀东返回平西时,派出三十四大队由热河省
丰宁满族自治县经
黑河市进入赤城县境内。
10月4日晚,在大队长
易耀彩、政委
王再兴带领下,利用部队抓到的俘虏叫开城门,巧取赤城县城。毙伤和俘敌200余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棉花、布匹等重要物资。
深夜攻占县城时,城内居民只闻激烈枪弹声和阵阵呼喊声,未见军人入户侵扰。天亮后看到穿灰衣服的军队全睡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这是赤城百姓第一次见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燕北的深秋10月,晚间气温已近零度,我
八路军指战员激战之后,不少百姓夜宿街头,让赤城百姓惊诧不已,肃然起敬。
人们看到部队长途跋涉,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塞外寒风刺骨,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吃炒面,喝冷水,露宿街头,这样的兵从来没有见过。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涌向街头,都出来看这支特殊的队伍。
街上的人多了,部队就开始宣传,把敌人的标语涂掉,写上“动员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好男儿不当亡国奴!”等。在鼓楼下,八路军四纵的红色军旗迎风飘扬,宣传员在用桌子临时搭起的讲台上,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人们看着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部队,听着
八路军的抗日宣传,日伪的谎言很快被戳穿,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宣传员高喊“打倒
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口号之声震撼山城,许多人都热泪盈眶。人们自动筹集棉花、布匹一部和五台
缝纫机,送给自己的队伍。部队坚持付款,商户和居民坚决不收。5日傍晚,日军驻
张家口市部队乘30余辆汽车气势汹汹地向
赤城县扑来。我八路军早有准备,下午就已经已从县城西沟转移,经炮梁南下,伺机歼灭敌人。
10月的一天,部队正从大榆树向花里进发,日军乘坐汽车从龙关尾追而来,我
八路军依据深山峡谷的有利地形,决定给来敌以迎头痛击。部队抢先占领了山谷两侧的制高点,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立即向敌人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了一个下午,消灭敌人一部,击毁汽车数辆。傍晚时分,来敌狼狈地逃回龙关。
三进平北
1939年6月,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派遣三十四大队和游击一支队再次挺进平北,执行开辟平北任务。大队长
刘开锡、政委吴迪所部在
明十三陵受阻,返回平西。
肖克又派平北游击一支队继续开进平北。该部前身为
延庆区、
怀来县一带的土匪武装“黑马队”。“七。七”事变后,黑马队司令孙洪元率部奋起抗击
日寇,后经
蔡平积极争取,于1939年5月改编为
八路军延(庆)怀(来)游击支队,12月底部队开至平西
宛平街道斋堂村整训。
1939年7、8月间,在司令员孙洪元、政委刘国梁和政治部主任蔡平的带领下,平北游击一支队护送地方干部再次挺进平北,队伍进入
永定河之北,沿途同敌人连续作战。先至延庆南山,计划到大海陀找孙洪元司令员的老关系——联庄会头目姬永明接头,建立龙赤抗日根据地。行至延庆
马刨泉村时,遭到敌人包围,部队伤亡很大。挺进军又补充了两个警卫连,加强游击支队的战斗力,部队继续北上。在经过康庄铁路来到延庆小纸坊屯时,支队内部发生误会,司令员孙洪元意外死亡,部队遂返回平西。政治部主任
蔡平只身前往海陀山区,到闫家坪找姬永明会面,密商联合抗日大计。
1940年6月,由平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段苏权、七团参谋长彭寿生、政治部主任张振元率七团二营从平西进入海陀山区。7月,军分区司令员程世才、七团团长陈坊仁、政治部主任李水清率七团直属队及一、三营进入平北,与十团并肩作战。在
黑河市地区、海陀山区、龙关与
崇礼区边界地区转战数十天后,于当年秋返回平西。
强攻南坡头
1940年春,晋察冀军区成立第五军分区,邓华担任司令员兼政委,从此完全开始了其军事指挥生涯。第五军分区下辖3个团和1个支队,他一方面开辟雁北根据地;另一方面开展政治整军,提高军政素质,进行生产自救,减轻人民负担。
8月20日至12月5日,邓华率领第五军分区军民参加
百团大战,军区任命邓华为涞(源)灵(丘)战役
左派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向
涞源县、
灵丘县、
广灵县地区之敌出击。战前,邓华带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勘察地形。9月23日,他登上涞源老虎岭,从山顶望去,涞源城尽收眼底。根据勘察地形的体会,他要求对各据点之敌情、地形侦察务须十分详尽,强调“不打无把握之仗”。随后,他和参谋人员反复研究作战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于战役的发起,他还强调兵贵神速,要突然发起攻击。攻占涞源北口、南坡头、枪风岭等地,准备工作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及至战斗打响,敌人还蒙在鼓里。
10月8日夜,邓华亲临战场前沿指挥强攻南坡头据点,一举歼灭日军70多名。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表扬说:“打得十分干脆漂亮。”
百团大战期间,邓华领导的第五军分区共进行战斗9次,歼敌500余名。
回归一分区
跟着雁北根据地一起回归到一分区的,还有1938年2月被一分区原政委邓华带到平西的一分区老三团。1941年春,由一分区调出的老3团已经改称为晋察冀军区六团,这一次从雁北调回,归还给一分区建制。六团的团长李湘,
解放战争时期是旅政委张明河的老搭档,当时他担任
张家口市卫戍区教导旅旅长、
晋察冀野战军四纵十一旅旅长。六团的团政委杜文达。1942年春,这个团当时在雁北地区,归雁北指挥所领导。胡克仁任这个团的团参谋长。
1944年12月18日,毛泽东来电“要求晋察冀军民努力向雁北、绥东、
察哈尔省等敌占区发展”。
邓华支队改编的另一个主力团——冀晋第六团和灵丘支队,于1945年2月向驻灵丘县的日伪军发起反攻,从3月13日起,日军被迫相继撤出古之河、东张庄、北水芦等13处据点。从17日开始,有不少据点的伪军投诚。27日,敌人撤出了高渠沟、门头据点,全县仅留灵丘城、南坡头、黄台寺、史庄4个据点。28日,灵丘城内大火,日军解除了600名伪军的装备。30日,六团攻入
灵丘县城内,歼俘守军大部,残敌向
广灵县方向逃跑,在庄头、乐陶山之间,又遭
地方武装自卫队、灵丘支队和八路军雁北分区六团的伏击。至此全县33处敌据点、堡、边卡全部解放。灵丘城是
晋察冀解放最早的3个完整县之一。4月5日,中共灵丘县委和政府在灵丘县城大庙召开了万人大会,欢庆全县解放。
1945年10月11日,晋察冀纵队四旅旅长陈仿仁率领八路军五团、六团、十一团从
阳高县金家店出发到达浑源,将浑源城围得水泄不通。浑源支队和地方民兵积极配合,五团、六团与县支队一部担任主攻。经过一夜的交战,伪军被击溃。12日,浑源县解放。
参与围歼虎头师
当郑维山获知进入庄之敌为第三十五军一部后,一面报告野司,提出缓攻涞水、先打庄疃的建议,一面命第九旅全旅出击,围歼庄疃之敌。
庄疃,位于
拒马河西岸的河湾处,西北四公里是
涞水县城,河对岸是
北义安村。
第九旅旅长陈坊仁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全旅投入战斗。第二十六团第四营实施反冲击,迅速占领了北义安村以西拒马河桥头阵地,首先切断了进入庄疃之敌与拒马河东岸敌人的联系。随后,第二十六团、第二十七团主力从庄疃东面,第二十五团向庄疃西、南两面迂回,经猛烈攻击,将敌人团团围在村内。
此时,野司命令送达,同意郑维山回师庄疃、先歼援敌的作战计划。
郑维山立即作了新的部署:抽调第七旅所属三个团各一个营,另第八旅第二十二团两个营,共五个营的兵力,协同第九旅围歼庄疃之敌;其余部队继续包围涞水。
当日深夜23点,随着郑维山一声令下,第三纵队向庄疃之敌发起攻击。
庄疃之敌为号称“虎头师”的整编第三十二师时,郑维山立即调第八旅的第二十三团、第二十四团全部投入战斗,又将纵队的山炮营和由各团
迫击炮连组成的迫击炮群,从涞水城下调来庄疃。
次日凌晨5时,在郑维山的指挥下,纵队的几十门火炮同时开火,炮声隆隆,火光冲天,“虎头师”一下子给炸懵了。
炮火急袭20分钟后,第二十二团从西北,第二十三团及第二十四团一个营从正西、第二十五团从西南及正南像无数把钢刀,同时向“虎头师”杀去。
村内的激战进至最后阶段,经过四次连续爆破,敌师指挥所的围墙终于被炸开,部队越过南北大街,汹涌而入。敌人乱作一团,纷纷向村东口溃退。
我第二十六团、第二十七团和第七旅的两个营,从东面和东北面突入,继续向纵深猛插分割。在我猛烈冲击和政治攻势下,敌人纷纷放下武器,敌师长
李铭鼎在混战中毙命。此战,老六团改编的二十六团立下大功。
上午9时,庄疃战斗胜利结束,傅作义的“虎头师”全部被歼。
攻克双塔寺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三纵九旅二十六团改编为第六十三军一八九师五六六团。
双塔寺,本名“
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呼为“双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逐渐被人忽视,而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双塔寺由于其地势险要,成为
阎锡山固守
太原古县城,负隅顽抗的军事要塞。高大的双塔,变成了阴森的碉堡,古老的寺院,成了驻扎军队的兵营。这里驻守着国军四十三军军部、暂编第四十九师和第七十、第七十二师各一部,还设有一个日本炮兵群,在不到两平方华里的地面上筑有大碉堡13个、小碉堡35个,周围还有两丈多深宽的外壕,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明沟、暗堡、
地雷,地道纵横交错,两个塔顶均有敌人
机关枪、
大炮,射击无阻,视野开阔,防守极为严密。
部队命令由五六六团一、三营担任主攻,采取政治攻势与火力打击相结合的方式,迫使双塔寺东南堡垒内守军投降。
21日夜,部队与后方通路被敌炮火封锁死了,饭和水都送不上来。天已开始回暖,指战员们还都穿着冬天的棉衣。一天不吃饭,这些年轻的指战员是不在乎的,大不了勒紧腰带,但不喝水实在是受不了啊!渴得大家直张嘴,却咽不下唾沫,只好拔下地下的草根放到嘴里咀嚼,这样还能好受些。
22日6时,第一八七师、第一八九师在炮兵第一师的配合下,从4个方向向守军发起总攻。敌我双方炮火猛烈对射,只打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沙石满天飞。上午八九点左右的天气,竟像太阳落山后黄昏时一样,相隔十几步就看不见人,地面的
土层被炮火翻起一尺多深。
副排长李宝恒带着六零
迫击炮班参加了三连主攻。这次,赵鸿麟一气将四十多发炮弹打完,六零炮筒都打红了,用湿衣服裹起来接着打。弹药没有了,李宝恒对赵鸿麟说:“让副班长掌握部队,咱们到前面看看。”赵鸿麟随口喊到米祥臣,三人一起到火线前沿。米祥臣是
张家口市人,原是国民党部队的一个
侦察兵,有不少战斗经验。李宝恒拣了一个日本指挥刀,赵鸿麟和米祥臣一人拣了一支步枪,跟着三连冲了上去。前面不远有一个暗堡在向外射击,李宝恒说:“咱三个先把它干掉。”三人顺着敌人的交通壕,从侧面迂回到暗堡后面。赵鸿麟和米祥臣用
机关枪迫住了暗堡口,大喊一声:“缴枪不杀!”
李宝恒手举指挥刀迅速冲进暗堡内,手起刀落,砍倒了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其他人见状,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乖乖举手投降了。
暗堡里边有敌一挺机枪和几支司登式冲锋枪,还有一支“大眼撸子”,三人一齐上前缴了敌人的枪械。待解决了这个暗堡回到阵地时,整个兄弟部队都已突破前沿向纵深发展。
李宝恒、赵鸿麟和米祥臣三个人,又紧跟着三连参加战斗,摧毁地堡群,占领了双塔寺西南部阵地。尔后大胆迁回,穿插分割,直捣守军核心工事。激战至7时30分,部队占领双塔寺要塞。
战斗结束后评功会上,副排长李宝恒
记大功,赵鸿麟和米祥臣分别记功一次。
浴血窦家山
1949年6月,一八九师五六六团由祁县苗家堡出发,顶着骄阳开始向
大西北进军。
窦家山上修有永久性水泥工事,山体被人工切成两道各六米多高的碉堡,埋有大量
地雷和大型飞机炸弹,
马步芳令其“王牌师”八十二军一零零师二团和青海保安一团防守,敌人狂叫:“十万解放军,也攻不下窦家山。”
一八九师五六六团原本担负的是攻击外围,窦家山是在兄弟部队攻击受阻后换上他们的,是彭德怀亲自点名的部队。
彭德怀问郑维山军长:“你们军有个
百将团最善于打
山地作战,现在哪里?”
郑维山说:“报告首长,那是一八九师五六六团。”
彭德怀说:“现在该出来用了吧!”
战斗前,团长
潘永堤到一营动员说:“这是彭总交给我们的任务!”
主攻窦家山的是五六六团七营,担任第一梯队,先集中兵力夺取敌1号阵地,从守敌一零零师二团与青海保安一团阵地之结合部撕开口子,一营在前,二营在后,三营向敌14号、15号阵地突击。
在窦家山战斗中,守军是
马步芳的"王牌师"八十二军一○○师二团和其警卫部队
青海省保安一团。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六十三军一八九师以五六六团和五六七团三营实施主攻,五六五团配合主攻,五六七团一、二营为二梯队。二十五日十点二十分,我强大的炮火向窦家山守敌发起进攻。但是炮火只摧毁了敌人的前沿工事和防御设施,而地堡工事的火力点射出的弹雨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五六六团二连副连长王勇禄冒着弹雨抓起两个
手榴弹,冲向地堡。敌人用机枪向他扫射,他身体多处受伤,便艰难地匍匐爬行,身后留下一条殷红的血迹。实然,他猛地一跃而起,把
RGD-33手榴弹扔进了地堡,暗堡炸毁了,部队前进了,可王勇禄倒在血泊中。五六六团一营三连战士周万顺是窦家山战斗的红旗手,在进攻中,胳膊负伤,鲜血直流,他仍然举着红旗向前冲去。敌人枪炮集中射向红旗,红旗上出现的十几个弹孔,旗杆也被打断,周万顺多处受伤,全身是血,在将要倒下的时刻,将红旗插在窦家山山巅。这场战斗,消灭敌人三千余人,保证了六十三军主力沿
西兰公路直插
兰州市东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