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一批
中原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于1938年开始,初期靠村民们私下互相沟通来一条条挖掘,1943年开始大规模扩张地道,在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1959年8月,冉庄
地道战纪念馆落成。1991年,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2008年10月15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动工。2010年8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竣工,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面向游客开放。
冉庄地道战遗址中,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共有4条干线地道,干线延伸出24条支线,总长达32华里。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
棉花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纪念馆馆内藏有革命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4件,二级革命文物17件,三级革命文物77件,另有辅助展品205件(套)及照片、图片130幅。
1997年被命名为第一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评为中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9年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被确定为中国第一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21年遗址入围
河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录。
历史沿革
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
清苑区冉庄
地方武装挖筑地道对日伪军作战,被称为冉庄地道战。1937年“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
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逐步由单口洞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和战斗地道。冉庄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和逐步完善起来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防御到主动打击敌人的过程。
诞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战争初期,村民出于单纯防御目的,于1938年开始,各家各户在村里村外挖隐蔽洞,俗称为"
蟾蜍蹲"。后来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逐渐把隐蔽洞加长,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成为地道的雏形。随着经验的积累,地道由双口洞逐步发展成多口洞,洞身也逐步延长。在抗击日军的同时,边打边挖,最终挖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道网。
发展
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
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使冀中人民蒙受了战争苦难。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冉庄一带人民开始挖地洞,最后挖成地道。初期靠村民们私下互相沟通来一条条挖掘,1943年开始大规模扩张地道,在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1959年8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落成,聂荣臻题写了馆名,杨成武为展厅题写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牌匾。冉庄
地道战纪念馆展厅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文物。
1991年,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2008年10月15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动工,新馆馆址位于保护区外、冉庄村南九龙桥西南侧。
2010年8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竣工。新馆占地24亩,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其中展厅1800多平方米。新馆增添了互动设施,还运用墙体电影、模拟动画等
多媒体综合表现手法向游客立体式再现
冀中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场景。于同年9月2日正式面向游客开放。
建筑特色
结构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共有4条干线地道,干线延伸出24条支线,总长达32华里。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从用途来看,可分为战时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设有指挥部、储粮室、休息室、厨房、陷阱和厕所,并有路牌和
棉花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地道口设于屋内墙根、地面、牲口槽、风箱底、炕面、锅台等处。地道还与水井相通,既作
气眼,也可取水排水。冉庄村重要路口,修筑了高房工事7处,地堡14个,
庙宇工事6处,碾子工事2处,暗枪眼8处,烧饼炉工事1处,柜台工事1处,工事与地道相通,既能监视敌人,又可射击敌人。在敌人必到之处,埋有
地雷,形成了村落战、
地雷战、
地道战相结合的战术。
庄地道战景区参观内容包括展厅、地道、遗址保护区三部分。保护区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且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地道3000米、各种巧妙的地道口32个,街道上遍布的作战工事、墙上一条一条的抗日标语以及十字街古槐保留到现在的弹痕,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冉庄人民的斗争精神。
特点
冉庄村的高房、院落、地道“三相通”,明枪眼与暗枪眼相交叉,高房与地平堡相交叉,墙壁内火力与地平堡火力相交叉,同时还具有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五防”特点。
主要展览
《冀中冉庄地道战》
《冀中冉庄地道战》展示面积1800平方米,布展风格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在抗日斗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主线,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向人们展示了冀中地道战的斗争史。展览荣获2021年
河北省十大红色题材展览推介活动精品展览。
文物遗存
冉庄
地道战纪念馆馆内藏有革命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4件,二级革命文物17件,三级革命文物77件,另有辅助展品205件(套)及照片、图片130幅。
地道工事
冉庄地道战遗址地道内各种地下设施共有23种,256处之多,如地下指挥部、储粮室、兵工厂、水井、翻板、卡口、双层地道、翻眼等。
地道口
地窖、锅台、马槽、柜子、夹壁,几乎每个普通的农家用具都被
地方武装和群众巧妙设计成了地道口,甚至墙角和地面都有精心伪装的地道口,打起仗来真可谓做得到“神出鬼没”。
翻眼
翻眼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翻眼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翻的,另一种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来防毒气,因为毒气比较轻,只向上走。虽然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可以将毒气隔开,使两面地道不会相互影响。而且它还是地道内一处很好的防御设施,当敌人进入地道,民兵可以在口上等着他,居高临下,来一个打一个。
双向地道
地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可以将地道关闭,通道两端有翻板陷阱,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进了囚笼,这就叫“堵住笼子抓鸡,关起门来打狗”。
地下兵工厂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土兵工厂。梁连恒在抗日战争前是做鞭炮的,对炸药比较了解,由梁连恒负责,另有7名技术人员。开始,地下兵工厂设在梁连恒家的红薯窖内,但是在1943年被敌人发现,遭到破坏。后来设计建造成地道口通梁连恒家炕上,从屋内炕上的地道口进入地下兵工厂。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制造了大量土武器。地下兵工厂分工比较细。锻轧组锻造打制大刀、
长矛、撅枪及各种武器配件,炭窑制造
发射药原料,铸造组铸造
地雷、
手榴弹。
地方武装用土木
车床加工地雷、手榴弹把柄等木制配件,用镗床加工撅枪、火枪筒等零部件。他们制造好了各种零件,再组装撅枪、火枪筒、地雷、手榴弹、翻火子弹。地下兵工厂里制造的一些土武器有拉火地雷,将地雷伪装在要道处,将拉线通入有枪眼的工事内,等敌人走近后拉响。趟火雷,将地雷埋在街道两侧,用铁线拉紧拉火,距地面约15~20厘米,敌人一过便趟响。瓶子雷,酒瓶内加炸药,装上拉火,一动即响。茶壶雷,利用
水壶制成
地雷,内装炸药和
砾石铁片等,一动即响。踏火雷,地雷不装拉火线,而是用一个小药瓶,内装
硫酸插入一个大铁钉埋好后,在钉上加上一块木板,扩大接触面,脚一踏上,钉子将药瓶弄碎,里面的硫酸引燃炸药引响地雷。
奖旗(一级革命文物)
1945年5月的一个早晨,日军集结了两个团的兵力,分三路进攻冉庄。
地方武装们分别把守在沿街的工事里,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各工事火力齐开,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战斗持续了13个小时,冉庄民兵30多人对付敌人两个团的兵力,以轻伤1人的代价取得胜利。战斗结束后,
清苑区武委会为
冉庄召开了庆祝大会,授予冉庄“
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锦旗。
榆木大炮(一级革命文物)
1942年,冀中地区抗日环境越来越残酷,为了能有力打击敌人,冉庄人民把村东南秤砣坟地里的老榆树拉了回来,制成榆木大炮。大炮制成后投入战斗,第一炮打到了耿庄的护沟里,第二炮直接打进了炮楼顶,紧接着炮声枪声响成一片,炮楼顶上火光冲天,里面的敌人仓皇逃窜,乱作一团。短短几个小时,
地方武装们就端掉了耿庄炮楼,活捉日伪军100多人。
张森林遗诗(一级革命文物)
张森林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冉庄村抗日政权秘书,在此期间,他写下一首抗日诗作《从戎赋》。张森林说,光玩笔杆子还不行,一定要拿起枪杆子,才能同敌人做斗争。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张森林在耿庄南场一老乡家中召开秘密会议时,遭汉奸告密,与日军战斗中被捕。最后张森林用敌人要他写降书的纸和笔,写下了《就义辞》。
司令碗
1939年的一天,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来到冉庄。在他的动员下,乡亲们情绪高涨,齐呼抗日口号!小伙子李恒一看到司令员讲得口干舌燥,急忙端来一碗水:“吕司令,喝我们冉庄一口水吧。”当年司令员喝水用过的碗,被冉庄人民一直珍藏,亲切地称它“司令碗”。
主要景点
冉庄十字街
冉庄十字街是地道战的中心地带之一,是地道的交通枢纽,通往四面八方。地下设有指挥部、休息室等,十字街四壁墙根设暗枪眼若干。古槐北侧为地道战地面指挥中心。西南隅房顶为高房指挥中心,并有高房工事通夹壁墙至地道,地道口为墙根壁地道口。在1950年,冉庄民兵曾以实战的形式迎接来自36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团,外国青年代表参观团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地道口。下面的地道附近有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叫做“卡口”,因为比较矮小,在敌人放毒气或放水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将地道隔离。此外敌人进入地道,一个人在此把守,敌人过来就得爬,就很容易被消灭。
关帝庙
位于
冉庄十字街西,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曾在此办公,是冉庄决策和指挥武装斗争、地道斗争的主要指挥所,又是为我主力部队组织和输送兵员的地方,从抗日战争到
解放战争,冉庄共有200多名优秀青年加入正规军。在关公神台一侧有一处极为隐蔽的地道口——
地平线地道口。电影《
地道战》中的假
武工队来冉庄刺探地道斗争情报的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地道口下面的地道通往战斗地道的四面八方。
相关文化
历史人物
传说轶事
堆土借弹
1945年,地道战中因环境艰苦,子弹奇缺。冉庄民兵爆破组能自己配制火药,制造土
地雷、土炸弹,还会做翻火子弹。但缺乏制弹用的材料。6月中旬的一天,爆破组长梁连恒带领民兵在村北小街道口,堆起大堆新土,在村边几处险要的地方,也堆起土堆来,引诱敌人来打枪。一天,来了一连的敌人到冉庄骚扰,敌人误以为新土堆是新建的地堡,一个连的枪弹,齐向土堆射来,打了一个多小时。敌人走后,梁连恒和他的爆破组赶到土堆前,破土取出弹头,又到敌人射击的阵地上,拣回弹壳。爆破组就地取材,先后制成翻火子弹6000多发。
以少抗多
1945年5月的一个早晨,日军集结了两个团的兵力,分三路进攻冉庄。
地方武装们分别把守在沿街的工事里,敌人进村后
地雷四处爆炸,各工事火力齐开,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战斗持续了13个小时,冉庄民兵30多人对付敌人两个团的兵力,以轻伤1人的代价取得胜利。
古槐
两颗古槐位于
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的中心十字街,抗战时期,两株古槐悬钟报警,为抗日军民传递信息,称为“消息树”,功勋卓著。据保定林业局编的《保定市古树名木录》记载,这两棵古槐树南株树高6.5米,干高2.5米,胸围3米;北株树高8米,干高5米,胸围3.3米,两株同龄,均在1000年左右。
关于古槐的树龄,当地流传着几种说法,有的传说是冉庄
唐朝建村时村民便植槐于街,有的传说是宋代
杨延昭戍守边关时从清水河堤岸移植而来,也有传说是明代大移民时种植的。
影视作品
影视片如《
地道战》《烈火金刚》《
敌后武工队》《
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等都曾在冉庄地道战遗址拍摄。2015年与浙江卫视合作完成了动画片《地道战之英雄少年》。
出版书籍
冉庄地道战遗址出版了《地下长城》《冉庄地道战遗址》(
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地下烽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等书籍。
价值意义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以弱胜强伟大创举的典范,也是全世界人民反抗
法西斯主义侵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奇迹。冉庄
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
保护措施
1963年8月,特大洪水使地道全部塌。之后,修复了以十字街为中心的部分主干道以及高房工事、碾子工事等。1996年,
河北省、
保定市、
清苑区共同投资258万元,对冉庄地道战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建设,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础上,又修复旧地道400余米,并同时修复、复原了地下兵工厂、地下储粮室、抗日村公所(吕正操司令员收编联庄会旧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九地委城工部)、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等旧址;更新了陈列展览;新建停车场1000多平方米。
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了总投资1.07亿元的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冉庄地道战遗址有望恢复“原貌”。次年6月,被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支持计划的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正式启动。此次启动的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是中宣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项目。它对遗址内的33户房屋、1205米地道、15处作战工事进行维修保护;并将目前面积较小的地道战纪念馆,迁址兴建成现代化的大型纪念馆;同时,对冉庄周围的环境进行治理,进行护村壕、保护区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
所获荣誉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闭馆维护。
参考资料
冉庄地道战.河北省红色故事系列公益展播活动.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