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国》是一部1940年上映的黑白电影,由导演
苏怡执导拍摄。
讲述了一支抗敌宣传队深入偏僻山村进行抗日宣传。时村中正闹疫病和盐荒,青 年农民害怕抽壮丁,结伙避入山中,村民生活十分困苦。抗敌宣传队在队长领导下,一面开展宣传工作,一面设法为农民运来药品和食盐,帮助农民收割稻子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一九三八年,一支战地服务队到陈家镇宣传抗战,但是镇上的青年都因为害怕抓壮丁躲到了深山,孙队长经过了解知道村民躲起来是受张保长的鼓动,但他做张保长的思想工作并不成功。孙队长决定用实际行动感动村民:他们设法把盐和食品运到山上,帮村民收割稻子等,村民们看到后纷纷回到了村里,张保长也开始反省自己。不久,农民李大兴把日军偷偷进犯陈家镇的消息告诉了孙队长,孙队长组织村民配合部队与敌人抗争,敌人多次炸毁的浮桥都被村民们修好。当孙队长和他的战地服务队接到命令上前线时,村民们拿着特产来给他们送行。
编剧简介
阳翰笙,中国电影剧作家 戏剧家、作家。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生于四川高县。1924年就读于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在广州
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政治部秘书和黄埔军校入伍生部党总支书记。1927年参加
南昌起义。年底到
上海市参加创造社。1928年初起陆续发表小说,并撰写宣传
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文艺理论的文章。他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先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委书记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同时发表长篇小说《
地泉》、中篇小说《两个女性》等。1933年创作电影剧本《
铁板红泪录》,第一次用电影形式正面表现农民武装斗争。1934年,先后创作了电影剧本\u003c中国海的怒潮\u003e、 \u003c逃亡\u003e和\u003c生之哀歌\u003e 。1935年被捕。创作电影剧本\u003c生死同心\u003e、 \u003c夜奔\u003e 、 \u003c新娘子军\u003e 、 《
草莽英雄》、其中\u003c夜奔\u003e 、 \u003c生死同心\u003e分别于1936年、1937年由
明星电影公司摄制成影片。
抗日战争期间,写了电影剧本\u003c八百壮士\u003e、 \u003c塞上风云\u003e。1948年和
沈浮合作编写电影剧本《
万家灯火》、《
三毛流浪记》,建国后,历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厅副主任,文教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文联党组书记等职。1962年创作了《北国江南》。文革期间被关押9年之久。1976年以后,仍创作电影剧本《赣南游击赞歌》。
演员简介
陶金,
中影股份演员、导演。原名陶秉钧。江苏苏州人。童年随父母迁居
北平市,1934年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美术师范系,后入山东民众教育馆戏剧训练班学习表演。1935年参加中国旅行剧团,赴
天津市、
南京市、
上海市等地演出\u003c雷雨\u003e 、 \u003c日出\u003e等剧目。1936年入上海
天一影片公司,主演\u003c黄浦江边\u003e 、 \u003c女学同\u003e 、 \u003c杨柳村\u003e等影片。后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实验剧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上海抗日救亡演剧四队,辗转
武汉市、
重庆市等地演出话剧《民族万岁》 、\u003c塞上风云\u003e 、 \u003c自由魂\u003e等。1942年入
中国电影制片厂,先后主演\u003c胜利进行曲\u003e 、\u003c青年中国\u003e 、 \u003c日本间谍\u003e 、 \u003c还我故乡\u003e等影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入
昆仑影业公司,主演《
八千里路云和月》及《
一江春水向东流》,因表演朴素、自然、细腻而获得好评。1948年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先后在永华、长城等影业公司主演《
山河泪》、《
火葬》、《
海誓》、《
血海仇》等影片,并在大光明影业公司自编、自导、自演影片《
诗礼传家》。1951年回
上海市,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参加拍摄\u003c斩断魔爪\u003e 、\u003c宋景诗\u003e等影片。1956年后转任导演。1962年任
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先后导演戏曲片\u003c十五贯\u003e 、 \u003c西园记\u003e ;故事片\u003c护士日记\u003e 、\u003c斗鲨\u003e等。曾任中国影协第二至四届理事、影协广东分会副主席、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席等。
白杨,演员,原名杨成芳,
湘阴县人,生于
北京市。1931年考入
联华超市公司,处女作《故宫新怨》。1936年以《
十字街头》成名。抗战期间随
上海市影人在内地演出话剧,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其后拍摄了《中华儿女》、《
八千里路云和月》、《
还乡日记》、《
乘龙快婿》等。1947年主演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和1957年主演的《祝福》使其艺术成就达到了顶峰。白杨的表演风格质朴、优美、自然、含蓄,长于表现东方女性神韵,一生扮演过20多个银幕形象,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50多个人物,60年代被评选为22大影星之一。曾任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白杨,原名杨成芳,中国著名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1920年4月生于
北平市。幼年时代因其父母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将她托给奶妈在农村生活。贫境与苦难伴随了她的童年。1931年其母病故。为了生存,她来到
联华影业公司在北平设立的第五分厂的演员养成所,成为该所最小的学员。由于她勤奋好学,进步很快,在无声电影《故宫新怨》中扮演了一个小丫头。不久影厂解散,白杨加入到“苞莉芭”剧团,演出过话剧“乱钟”、“战友”等。不久该剧团也被强行解散。1934年
白杨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和中国舞台协会等剧社,开始了职业演员的生涯。在话剧“回春之曲”、“黎明之前”、世界著名话剧“梅萝香”、“
茶花女”中的表演,充分显露出她的表演才华。1936年上海
明星电影公司二厂成立,经著名戏剧家
洪深介绍,白杨与二厂签订合同,主演了她的第一部影片《
十字街头》,在影片中她成功地塑造了杨艺瑛这一青年女性的形象。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与
陈白尘,
沈浮组成影人剧团,深入人民生活进行宣传抗日救国话剧的演出。1938年,
白杨与
沈西苓、
赵丹、
魏鹤龄等电影工作者,来到重庆的
中央电影摄影场,拍摄了《
中华儿女》、《
长空万里》、《青年中国》等影片,此时,她接触到斯坦尼表演理论,“斯坦尼”丰富、开拓了她的艺术视野,激励了她在艺术表演上的探索和追求。与此同时,她又在重庆和
成都市开始了她的舞台艺术活动,主演了“
屈原”、“雷雨”、“日出”、“
天国春秋”、“复活”等著名话剧,扮演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使她的表演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被誉为当时中国话剧界的“
四大名旦”之一。 1946年抗战胜利,她回到
上海市,在
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
新闺怨》、《
还乡日记》、《
乘龙快婿》等影片,之后,她又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
山河泪》等影片的拍摄工作。解放后,她从香港回到
北京市,先后在《
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
春满人间》、《
冬梅》等影片中,塑造了各种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她的表演艺术也在国内外赢得声誉。1957年《
北京日报》、《
沈阳日报》举办得最受欢迎的影片、演员的评选活动中,
白杨主演的《
祝福》、《为了和平》都名列前茅,评选的五位最受欢迎的演员中,她又独占头。同年,她作为
中影股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
捷克第十届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祝福》一片获特别奖。
银白杨的一生,从坎坷中走向光辉,这与她从艰苦的逆境中生存,在成功后保持平凡的心态是分不开的。曾因《冬梅》一片的拍摄,同周总理、陈毅同志促膝交谈。她在《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代表了自我,在《祝福》中走向新的高度,在《冬梅》赢得真诚,无论戏中戏外,她都如此“优美”、“自然”、“含蓄”的将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彻底地展示在舞台与银幕上。她还著有表演艺术专著《电影表演技艺漫笔》、《
电影表演探索》及诗文集《落入满天霞》。80年代还在电视剧《
洒向人间都是爱》中塑造了宋庆龄的形象。成为中国影坛上负有盛名,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于1996年去世,享年86岁。
演职员表
职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