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足球会创建于1931年,是中国最具悠久历史的足球队之一,是中国足球史上的著名劲旅,至今屹立于
上海市足坛。
东华队员最初由上海各大学的精锐所组成,嗣后又发展成技术人员、医师、金融、工商界职员以及为数较多的大学生爱国知识青年组成,为纯业余体育团体。其活动经费由上海工商界人士中热心者成立董事会提供,除比赛时的各项开支外,队员不取任何报酬。东华队的精湛球技,踢法文明,动作细腻,敢于和当时洋人操控的劲旅(如犹太、西捕、西商等队)奋勇拼搏,更不惧敌伪的威胁利诱,道德作风高尚,战绩显赫,深受国内广大球迷的爱戴赞扬。
东华队自成立起就代表着
上海市足球的最高水平,多次荣登各类比赛的冠军宝座,曾创下了一年48场不败的纪录,成为近代上海影响最大、实力最强的球队。代表上海参加旧中国第五、六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的足球队,主要是东华队员。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华队代表国家出访东南亚各国、
朝鲜半岛以及
日本,受到了各地华侨的热烈欢迎。上海沦陷期间,东华队坚决拒绝与日伪球队比赛,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东华队为国家举行捐献义赛,吸收了大量新秀参赛。
1952年各队员因归各自工作系统的球队活动,于是民间体育组织的足球会暂告停顿。在以往二十一年的历史中,东华足球队屡挫强队,战绩不凡,名扬海内外,当时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
南华足球俱乐部齐名,被誉为我国东南足球双雄。1982年东华足球会在
上海市体委支持下,宣告复会,并组织东华元老足球队参加业余赛事。
团队历史
成立之初
1931年6月26日,以宋子良为会长,
吴铁城为名誉委员长的东华足球会正式成立。上海东华足球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足坛是一支为中国人赢得过很多荣誉的球队,拥有当时中国最好的队员。
戴麟经、
冯运佑、
张邦纶、潭刚柏、
孙锦顺、韩龙海、
贾幼良等都在“东华”麾下。当时在
南华足球俱乐部的“球王”
李惠堂也多次来沪与
东华体育会队员切磋球艺。
三十年代初,上海足球赛事频繁,较有影响力的有西联会举办的国际杯足球赛、史考托杯足球赛等杯赛;与各省市过招的埠际大赛;国人自主举办的
上海市中华
足球联赛;每年九月至次年三、四月间举办的“西联甲组足球联赛”(参赛的球队共有12支,东华足球队是唯一的华人球队,其余11支均是外国人的球队)。在各类比赛中,东华队多次荣登冠军宝座(其中1934年、1935年蝉联两届西联甲组联赛和分量颇重的“史考托杯”冠军),声威大震,一再代表国家先后出访
新加坡、
泰国、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越南、
日本等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
可乐坏了当地华侨,大家纷纷捐款,起用最好的车,买一流舱位,甚至租直升飞机招待球员旅游参观。侨胞们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家家大鸣鞭炮,争相设宴款待,处处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气氛。
回忆起各地华侨当年高兴的情景,东华队名将
冯运佑老先生无限感慨地说:“我深深地体会到被人叫做‘
曾朴’是什么滋味。只有祖国强大了,才有华侨的希望”。1981年初,冯老从报上得知
上海市正筹备恢复东华足球会,心情非常激动,往事记忆犹新。他立即致函队友
孙锦顺先生表示祝贺,希望中国足球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孙老在筹备大会上宣读了冯老的祝贺信,与会者群情振奋,深受鼓舞。
黄金时代
据统计,1926年在上海足球联合会(华人称西人足球联合会,简称西联会)登记的俱乐部已经有12家,球员约400人。1926年前,西联会所有比赛都不让华人球队参加。1926年起,华人球队参加西联会赛事者日渐增多,中华足球联合会成员三育、乐华、东华等队先后参加西联会甲级联赛。接着,有更多的华人球队加入了西联会的乙、丙级联赛。因为西联会有了中华足球会的成员,华人可以正大光明插手西联会各项事务。1927年,西联会的执行委员会和上述委员会出现了中国人身影。早期
上海市的足球赛,裁判无一例外是外国人。在华人球队参与西联会的比赛后,多次发生因裁判判罚不公引起争议的事情,甚至发生华人球队中途罢赛的事件。经多次抗争,关键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华人球队水平的大幅提高,始有华人裁判的出现,但也只限于执法有华人球队参与的比赛,又过了若干年,西队之间的比赛也可以由华人裁判执法了。1934年,华人争取到副会长一职。于是,在西联会召开的大大小小会议上,中国人具备了一定的发言权,尤其是在比赛中发生华洋争议时,洋人不得不多听听华籍副会长和委员的看法及意见。
西联会曾举办过15种足球赛事,而先后在比赛中夺冠的外侨球队有30余家。当时
上海市的洋人足球队主要有西商队(英侨商人)、西捕队(公共租界外国巡捕)、腊克斯队(英国洋行职员,曾夺)、法商队(法租界侨民)、犹太队(无国籍犹太侨民)、葡商队(
葡萄牙商人)、商团队(租界商团组织)以及陶克工程会队、
英国驻沪陆军和海军组成的球队等。当然,华人球队也很争气,在国际杯、高级杯、甲级联赛、乙丙级联赛等比赛中取得过冠军的好成绩。
在东华足球队成立之前的上海华人球队中,以球王李惠堂领衔的乐华队实力最强,在与外侨球队的竞争中夺冠最多。1930年
李惠堂一家回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乐华队不久也因故解散。三十年代后,上海工商经济实力强劲,体育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扶植,足球队更多了。当时为足球慷慨解囊的实业家也不乏其人,如另一家著名的三育足球会,就是由上海滩小开
程贻泽一人独挑的,比赛运作、活动经费和运动器具都由他买单。1931年
戴麟经等原乐华队主力发起成立东华足球会,得到了盛氏家族的大力支持,并邀请各路名将加盟。因此,
东华自建队起就实力超群,成了一支令外国球队不敢轻视的中国球队。
1934年9月12日,上海东华足球队迎战称霸世界的英国女王足球队,戴麟经抓住战机,开场仅二分二十秒,就成功攻进女王足球队的大门,获得可贵的一分。后来被女王队10号
中锋攻入一球,双方踢成1比1平。终场前五十秒,戴麟经带球攻入女王队禁区,右脚起处,足球飞起直射球门,快速攻入女王队的球网。上海东华足球队最终以2比1胜英国女王足球队。这时,全场观众情绪激动,欢呼声惊天动地,东华足球队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1934年底,汉城足球队在击败美国飞鹰足球队后,士气十足,他们专程来
上海市与东华足球队比赛。当时这场足球比赛的门票每张售价竟高达5元,可以买大米150斤,但票还是被一抡而空。开场后汉城队
中锋朴正熙使出蛮横劲,横冲直撞发起进攻。30分钟后,朴正熙已筋疲力尽。这时,
戴麟经、韩龙海、
李垚等人开始反攻。戴麟经抓住机会,身子凌空跃起,一招燕子斜飞,足球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径直飞入对方球门。下半场戴麟经、韩龙海各射球入网,比赛以东华队3比0胜汉城队,全场欢呼声如雷,中国球迷振臂高呼胜利。东华队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连续两次大败两支世界著名强队,顿时名声大振。戴麟经的凌空飞脚,被
上海市球迷称之为“凌空飞虹”。
每逢东华足球队同洋人足球队比赛,不用动员,队员们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从头拼到尾。而观众也特别兴奋,这些场次往往一票难求。江湾体育场上万个座位、2万个站位统统爆满过。有趣的是曾经有过没买到球票的球迷齐集在足球场围墙外面听比赛,以至于里面的比赛越踢越激烈、里面观众的欢呼声越喊越高亢,外面的球迷则越聚越多、越听越扎劲。一大堆人你挤我、我推他、他扯你,大家一使劲,人多力量大,不可思议竟把围墙给推倒了。随着一声轰响,外面的球迷一拥而上奔入场内出“外快”,令足球场纠察根本无法阻拦,只能听之任之。甚至还发生过涌进场内的无票观众数量实在太多,连出动警方都无法把人赶走,最后只能被迫终止比赛。
为了收回体育主权、结束外国垄断,从1924年秋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止,中华足球联合会举办了13届“
上海市中华
足球联赛”(该联赛是首个由中国人自家主办的足球联赛,它突破了上海足球一直被洋人控制的局面)。中华足球联赛的诞生,使足球发展从学校逐渐延伸到社会各阶层。先是上海的一些外资企业,有若干工厂组织球队参加联赛。然后民族工商业中的工人和店员也陆续组队加入联赛行列。社会业余球队的迅速发展,不仅令参赛球队不断增加,且足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观众队伍不断壮大。首届联赛因为初办,所以仅4队参加。第二届联赛扩大范围,有37队报名,分成甲乙两组。1929年第五届联赛,要求参赛队伍多达44支,比赛分为中、华、足、球、会5组进行,中字组实际上就是甲组,以后历届均如此分组。第六届增至49队。1931年第七届联赛,申请参加的球队更多,由于球场有限,因此仅能接受56支球队参与联赛。先后有乐群、三育、乐华(前身乐群)、
复旦大学、优游(前身三育)、
暨南大学、沪江大学、真如、铁路、东华等队夺得过甲组冠军。
由于东华队代表着
上海市华人足球的最高水平,所以参加旧中国第五、六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的
上海足球队和参加第六、七届全国分区足球锦标赛的华东足球队,其队员主要来自东华。
总而言之,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上海足球发展的“黄金时代”,而东华足球队在众多球队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近代上海影响最大、实力最强的球队。
民族气节
1937年上海沦陷,中华足球联合会(中华台北足球协会前身)停止工作,上海中华
足球联赛中断。由于日军暂时没有进入租界,西联会(西方人的“
上海市足球联合会”)各项比赛仍在租界继续进行,西联会所组织的各项球赛,成为上海足坛唯一的赛事。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西联会的各种比赛几乎无法进行。在租界被占领后,上海仍有20余支外侨足球队和包括东华队在内的近20支华人足球队。1942年秋,西联会的比赛场地仅剩
胶州公园一地,勉强进行部分联赛。1943年春,胶州公园球场停止开放,西联会的活动也全部终止。为继续进行比赛,足球界于1943年9月24日成立了
上海足球联合会,重新按照西联会的办法,组织进行全市性的
足球联赛。上海沦陷期间,
东华足球队不惧敌伪的威胁利诱,坚决拒绝与日伪球队比赛,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首任老板
东华足球队的第一任老板盛昇颐
说到踢足球,盛家还有一位大手笔,即在30年代初创办
东华体育会足球队的盛老七———盛昇颐,他是
盛宣怀的第七个儿子。东华可是一支为中国人赢得过很多荣誉的球队,拥有当时中国最好的球员,
戴麟经(游泳名将戴丽华的父亲)、
冯运佑(他的弟弟冯运和是盛老七的秘书)、
张邦纶、谭刚柏、
孙锦顺(号称孙铁腿)等,当时都在东华麾下。
盛老七在盛家子弟中,是比较靠近
中国国民党官场的人,抗战前担任苏浙皖三省税务总局的局长,标准
上海市大财主,政治上有后台,属于
孔祥熙的“公馆派”人物。他很喜欢足球,每次重要的球赛他都去观看,高兴时还上场踢几脚。1931年东华足球队成立时,他把他的堂叔盛苹,以及两个侄子盛常、盛毓邮都拉进来当发起人,目的是要大家共同出钱。在东华足球队的24个发起人当中,他们盛家就占了4个。
他热心操办了球队的成立,又当了东华的会长,主持了初创时期的一切事务,包括筹集经费,组织球赛,联系训练场地,还把他家老公馆中的一栋房子腾出来,供球队作队部(后来扩大为东华足球会,队部搬到
复兴中路)。为了扩大影响,争取官方的支持,他又拉宋子良和
吴铁城当会长和名誉委员长,拉
中国太保的经理
丁雪农当常务委员,拉
国家银行的胡梅庵当董事,目的就是为球队筹款。可知
东华体育会足球队30年代的辉煌,有着这位盛家公子的一份功劳。
抗战中盛老七去了
重庆市,出任华福讳公司(华福烟草公司)董事长,生产华福牌香烟行销各地,是抗战时期内地国产香烟的头块王牌;他还主持华盛企业公司、大陆运输公司和昆明滇力制钢厂,为大后方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公路运输,出了大力气。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
上海市,东华足球队已由盛家的老朋友广东人
谭敬掌管。那时他住在
太原市路上的蓉园,一栋漂亮的花园洋房。他热衷于大手笔地做股票,可是运气很不好,股票连连受挫。他的夫人一直在旁边劝他,叫他不要做下去了,这样太危险了,可是他还是当年的老脾气,不肯买账,硬着头皮做下去,甚至借了钱继续投资股票,结果落得血本无归。他的亲戚们说,眼睁睁看他几天时间,头发全急白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再打理球队的事。他后来到了
日本,也没能东山再起,还患严重的肺病,最后潦倒而终,后事还是他的侄子
盛毓度为之操办的。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在北京,一个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
重振雄风
第二任老板谭氏重振“东华"雄风
东华足球队的第二位后台老板是
谭敬(1911—1991),在谭敬出面主持之前,曾由
黎宝骏先生维持。谭敬是上海滩名气很大的小开,广东人,出身于商业世家。他祖父谭同兴早年到
上海市做生意,生意做得很大,是著名的地产商,现在
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平安电影院后面的华业大楼,及其周边的一些楼房,过去都是谭家的产业。他的舅舅
唐季珊(著名影星
阮玲玉的丈夫)是上海茶叶大王。当年
轮船招商局和
开滦煤矿的创办人
唐廷枢,是他母亲的娘家人。他父亲去世以后,家中的房地产生意由他母亲唐佩书掌管。
谭敬本人虽有
华业地产公司和华业信托公司经理的名义,但是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自己业余爱好上,除了足球、网球,还玩古代书画和古代瓷器。
谭敬1943年成为东华足球会的董事,当时谢筱初续任会长,
丁雪农为董事长,董事除了谭敬外还有吴益之、朱启新、吴中一、陆菊荪等人。实际上谭敬出力最多,他还担任了甲队的领队。在后来的两年里,上海足联会取代了西联会,共举办过两届
欧洲足联国际托托杯。这时东华足球队又恢复了当年的雄风,荣获了甲组联赛和
市长杯双料冠军。在以东华足球队为主体的中华队出征时,又重新夺取了
北京人和足球俱乐部杯冠军。在该年度的比赛中(包括友谊赛、邀请赛、慈善义赛、埠际比赛等等),共计48场球,“东华”竞创下了不败的纪录,被誉为沪上常胜军。
在谭敬主政时期,“东华”打得最漂亮的几场球中,有几场是与洋人组成的西联队和
意大利海军组成的侨联队对阵。他们一向以实力雄厚、球风剽悍著称,但与东华队的七次交锋中,竟然全都败北,爆了个大冷门。抗战胜利之后,足委会接管了足联会。从1946年至1949年,
上海市共举办了四届
足球联赛和足球杯赛,“东华”参与了前三届,最终形成了“东华”和“青白”足球两队称雄争标的局面,这就是上海老人们所说的“三年东青大战”的故事。
解放后,谭敬因在家里聚众斗蟋蟀而被捕。公安人员从他家里抄出几百只蟋蟀罐,很多都是明代
宣德年间之物,还有一个是唐朝宰相
贾似道的罐子。他为此吃了15年官司,先是关在
提篮桥区,后送到安徽,吃了不少苦头。
改革开放后他获得平反,回到上海。小女婿杜惟善(
杜月笙的小儿子)第一个从海外来看他,并把他接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他身无分文,但在港的很多老朋友都来看他,杯盏交错之中,他百感交集。回
上海市之前,他交给小女儿谭端言、杜惟善夫妇厚厚一叠请柬,说是要宴请一下在港的老朋友,感谢他们没有忘记他,而且指定要在香港当时最好的酒店——半岛酒家请客。他女儿女婿数数那叠请柬,居然有300封!
平反后的
谭敬并没有忘记东华足球队,经过努力,组织了
东华体育会足球老年队,他仍是后台老板,并带队赴香港比赛,又风光了一阵,被市民传为佳话。
东华银盾
78年前东华足球会银盾
2009年3月15日 来源: 新民晚报
我是老球迷,但不是那种站在看台上手舞足蹈,又喊又叫,输球哭赢球笑的疯狂球迷;我是探讨足球史,爱收藏足球纪念品、世界杯吉祥物的学术型文雅球迷。
1993年首届
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办,我由此筹办“东亚体育之光收藏展”,通过市足球协会介绍,找到曾参加过第11届
奥运会足球队的
贾幼良,参加过第14届、第15届奥运会足球队的张邦伦,动员他们参加东亚体育之光收藏展。这两位足坛老前辈,都是上海东华足球会名将,他们拿出了五六十年前东华足球队的球衣、球鞋、队旗等参展,使我对东华足球会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我开始四处寻找东华会遗留纪念品,但找了两三年不见踪影。直找到1998年第16届
国际足联世界杯在法兰西开幕后,我偶然在藏宝楼古玩市场发现东华足球会银盾,当时激动得几乎全身发抖。
经验告诉我,此时决不能露出饥不择食之态,不然会被摊主敲竹杠。尽管我装作无所谓问价,摊主还是狮子大开口,我只得砍价一半,后来再加点,七磨八磨,总算成交了,我立即抱着银盾去拜访
贾幼良老先生。
贾老见了银盾也很激动,连说“宝贝宝贝”。他睹物思情告诉我,
上海市是我国现代足球发源地。1925年球王李惠堂由港来沪加盟乐群队,翌年乐群队改组成乐华队。李因为人热心,球技高超,担任了乐华的董事兼队长,成为球队的核心,并吸纳了不少足球名将加盟。他在乐华,一边做球员踢球,一边实际做教练的工作,乐华队的水平因此得以跃升。随后在上海最高水平的史高托杯比赛中,乐华队竟以4:1的比分击败老牌冠军腊克斯队,尽管在复赛中被当届冠军西商队所败,但其战绩已经不容小觑,在上海足坛引起了轰动。1927年乐华队再接再励,终于获得西联会甲组联赛冠军,同时获得西联会所设的高级杯赛冠军,还获得当届中华足球联合会所组织的甲组联赛冠军,几乎囊括了全
上海市最高水平足球赛的所有锦标,令人惊叹不已。1928年全国分区足球赛,上海乐华队代表华东夺得冠军。虽然乐华拥有球王
李惠堂和戴经麟等名将,但最后因故解散。1931年初原乐华队戴经麟等主力发起重组球队,得到工业巨富盛苹臣的鼎力支持。他是清朝名臣
盛宣怀的七公子,继承了其父汉冶萍煤矿任总经理。在乐华队改组为东华足球会后,会址就设在
静安寺路642号汉冶萍煤矿公司驻上海办事处内,即今南京路原新成游泳池处。
东华足球会于1931年6月26日举行成立大会,推选盛苹臣为委员长,聘请周家琪、
戴麟经为总干事,队员还是由原乐华队主力为主,并邀请华东名将加盟。球会宗旨为“提倡体育、发扬中华足球”。
贾幼良告诉我,这银盾就是东华足球会成立时制作的纪念品,弥足珍贵。
贾老还说,他是1932年考进东华会的,队长为球王
李惠堂。远东铁门张邦伦是1939年经名将韩龙海介绍入队的。
东华队是
上海市足坛战无不胜的常胜队、长寿队。自1931年成立至1952年停止活动,在这21年间东华战绩辉煌,名扬海内外。令球迷高兴的是,1982年东华足球会在上海市体委支持下,宣告复会。
我万没有想到,我这老球迷有缘收藏78年前东华足球会成立纪念银盾,这其实是一件闪闪发光的足坛文物,见证上海足球运动发展史之珍宝也。
东华风云
2014年6月18日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重要足球比赛几乎都是在当时法租界逸园跑狗场里展开。有一年,此地还发生了民国史最大的球场风波,洋裁判判决不公,偏袒西侨队,华人代表队“东华”球员愤然退场,中国观众冲入球场,与法租界巡捕发生激烈冲突。
旧
上海市曾有三处跑狗场:公共租界的“明园”,法租界的“逸园”,西区的“申园”。因涉及赌博,1933年3月,公共租界当局勒令明、申二园关闭,逸园以变相方式,得以维持。
黄金荣、
杜月笙与万国储蓄会董事长斯彼蒙等发起成立“法商赛狗会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兴建逸园跑狗场。该
跑狗场还辟有足球场、拳击场、摔跤场、
舞厅、酒吧、大小餐厅等,远胜于明、申两园的木质简屋。
1934年5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将“申园跑狗场”,改建为一个可容观众2万人的简易体育场,习称“申园体育场”(今
静安区工人体育场)。上海的
足球联赛主要在逸园、申园等赛场举办。
1936年4月25日,李惠堂领军中国足球队参加
柏林奥运会,因经费不够,足球队只能自己筹集资金,一路踢到柏林,以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他们从
上海市出发,转战
越南、
印度尼西亚、缅甸、
印度等国,在两个月的27场比赛中,24胜3平,其中在申园足球场6:1大胜上海葡萄牙队。1936年5月1日他们在上海逸园2:1战胜上海法商队(法商是当年上海甲级联赛冠军)。
洋裁判引发民国史上最大球场风波
1941年3月15日下午,逸园跑狗场发生了上海民国足球史上最大的一次球场风波。当时进行的比赛是甲组联赛的冠亚军决赛,一支是名震
远东的东华队,一支是公共租界外国巡捕组成的西捕队,这场比赛吸引了2万多名观众前来观看。许洪新在《逸园跑狗场云烟录》一文中记述道,“下午2时40分比赛一开始,主裁判卡奈尔就明目张胆地大吹黑哨,偏袒西捕队。开场30分钟时,东华队长
戴麟经攻入一球,卡纳尔判戴犯规,进球无效。之后,东华队一得球,就被吹越位、手球,反之西捕队得球进攻,所有犯规和野蛮动作统统视而不见。东华球员越踢越火,台上观众越看越闹,上半场1:0西捕队领先。下半场东华队猛烈攻击,西捕队顾此失彼。不到5分钟,戴麟经攻入一球,继后西捕队又下两球。25分钟时,东华队黄克原带球攻至门前,对方后卫拼抢,卡纳尔判黄撞人。戴麟经指出其误判,卡纳尔竟罚令戴出场。至此,东华队球员忍无可忍,宣布退场抗议。卡纳尔宣布东华队弃权,看台上的观众被激怒了。北看台观众率先冲下来,将场边木栅拆下,扔入场中。球场四周法租界中西巡捕,以皮鞭、木棍夹头夹脑乱殴,一时伤者无数,全场大乱。南看台观众见状也冲入驰援,面对手持
警棍、凶神恶煞般的巡捕,有的观众操起盆景掷去,有的将场边稻草堆置于南看台下焚烧。闻讯前来的法租界消防员,竟以高压水枪冲射围堵观众。至5时,双方才告散去。事后,西联会作出决议:停止比赛;东华队弃权,西捕队获胜;
戴麟经与其他队员共11人无限期限制出场比赛等。第二天,东华足球会发表声明,抗议西联会和法租界当局不公。一些民众团体暗中酝酿更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时值侵华日军正谋划染指、占领租界,局势十分微妙。所以,法租界当局于17日急忙宣布停止一切体育竞技活动,以平息事态。”
见证沪港对决
当年
上海市的重要足球比赛几乎都在逸园举办。以1946年6月为例,6月1日全市足球赛在此揭幕,6月7日来沪访问的香港星东队在此举行首场比赛,6月23日香港星东队与上海华联队的比赛又在此打响。(当时,东华队仍是上海唯一强旅,但新出现的青白、联谊等队也具有相当的实力,所以华联队是由几支强队选拔后组成的队。1947年和1948年,华联队两度远征
泰国、
菲律宾等地。)精彩赛事在此频频举行的主要原因,恐怕与逸园既拥有球场又拥有看台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当时的上海尽管拥有标准化球场的地方不少,但拥有可容纳上万名观众看台的地方却是绝无仅有。(如可容纳4万名观众的江湾体育场早被日军改为军火库,且迟迟未能恢复原状。)
幸运的是记录逸园1946年6月23日沪港足球赛的珍贵电影新闻已被发现。这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记录沪港两地体育交流的影像资料。
东华元老
2013年1月17日 来源: 新民晚报
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能踢球?
先别忙着说“不可能”。每逢周二上午,只要你走到
上海体育场的外场,就能看到一群老者,在球场上不知疲倦地卖力奔跑。带球、射门、扑救……他们当中,不少人已头发花白,身手却依旧灵活,令人忍不住惊叹:不可思议!此情此景,只是东华元老足球队的例行“训练”。这支在解放前成立的球队,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青春活力。
历史悠久
老一辈的上海球迷,对东华足球会肯定不会陌生。
1931年,还处于半殖民地的上海滩成立了一支足球队。在当时由“西联会组织”操纵的联赛中,唯一能与洋人球队抗衡的,就是这支上海东华队。1934年到1937年间,他们连续3次获得甲级联赛冠军。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国人振奋精神、扬眉吐气。值得一提的是,东华队并没有什么专业球员,它只是由职员、大学生、医生等组成的民间体育团体。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东华队的原班人马大多已经去世,但东华足球队这支历史悠久的队伍却没有因为先辈的离去而解散。尽管因为战乱等多方面原因,东华足球会历经了几次分分合合,如今的规模却是越来越大。“现在我们有45岁、50岁、60岁以上3个年龄档,加起来有将近一百来号人呢。”球队总干事、总领队何昌林介绍说。
明星荟萃
如今,人们已经习惯用“破门”来形容足球场上的进球。殊不知,“破门”一词正是来自于东华足球名将
孙锦顺。1925年,他在与英国陆军队的比赛中,一记凌空抽射,球进门后破网而出,“铁腿”的名声也由此传开。那时,东华队诞生了一批诸如
戴麟经、孙锦顺、张邦伦、
贾幼良这样曾代表
上海足球队或中国队征战
远东、奥运会足球赛的名将。
如今,83岁的陈志华老人已是球队中的最后一名“老东华”。老先生尽管已不能上场踢球,但很多时候也会兴致勃勃地赶来,站在场边乐呵呵地看着,依旧气宇轩昂。81岁的
包瀛福,曾经担任过21年的上海队主教练,现在则是东华元老队的常务副理事长。
东华元老队的最大资本,就是拥有一批“70后”“80后”。70岁以上的有刘庆泉、
江永林、顾宝林、邱雄炳等;80岁以上的还有翁传龙、
王炎平、周际平、徐长福、费建华等。以至于后来同样赫赫有名的丁龙发、李中华、
奚志康、鲁妙生都成了“小字辈”。
每到周二,老人们聚到一起,或踢球,或聊天,给人的感觉,就像看到一部上海足球“活着的历史”。
友谊长青
让这些老人们在一起踢球,实在太不容易。
他们大多没有车,为了参加球队的集体活动,很多人只能依靠公交或地铁。路程最远的住在
青浦区,天刚亮就得出门,花两个多小时、倒好几趟公交车,才赶到
徐家汇的
上海体育场外场,还有的在
浦东新区、
杨浦区,距离不近。
年岁已高,儿孙们会担心,怕出什么意外,有时劝老人别去踢球了,都被一一弹了回去。他们会说:“一直踢才身体好。”“不踢球才不开心。”
训练时,球队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分组:七八十岁的一组,踢五人制场地;五六十岁的一组,踢七人制场地。他们会用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热身,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方法:二十几号人都拥在场上,分成两队“混战”。这被老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洗澡”,因为场上的人就像澡堂里那么多。
尽管为了避免受伤,大家的对抗动作不会太大,但踢起来却是绝对的真刀真枪。为了一个任意球,“人墙”会磨蹭半天“寸土不让”;被对手进了一个球,有时也会气得破口大骂;赢了兴高采烈,输了不服气……当然,更多的是会意的笑声、善意的“攻击”。
“叫我小麦!”已经年过70的麦先生,听到别人叫他“老麦”还会不开心。确实,在七八十岁的年纪,有些可能走路都不太稳,而他们在球场上依旧虎虎生风。比起一般的老人,他们的身体好得多,看上去也普遍要比真实年龄年轻十岁甚至二十岁。
踢完球,老人们通常会找个馆子一起吃顿饭,说点家长里短。总领队何昌林在宜川路上开设了一个足球沙龙,不对外营业,专供球友聚会,空闲时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轻松自在。每年,球队都要组织去参加“长青杯”国际华裔元老足球邀请赛,浩浩荡荡几十人,走遍多个国家地区……
他们,是一辈子的球友,更是一辈子的朋友。以足球的名义,生命长青,友谊长青。
后记
东华元老队每周二上午训练,9时半开始。我提前半个小时赶去采访,还在暗想是不是会太早。谁知一走进球场,早就人声鼎沸,足足三四十号人,场面十分热烈。这积极性,真不是一般的高。
平常也自诩为业余足球圈的一把好手,但和他们一起踢比赛,比他们至少年轻二三十岁的我,却占不到多大便宜。有些体力好的,踢了一个小时依然可以撒腿飞奔,不佩服不行。几位老人,尽管年事已高,但还能自信、快乐地站在球场上,令人敬佩。
球场外,是一个公交车站。隔着围栏,总有路人被这群踢球的老人所吸引,探头向里张望半天,露出惊奇的神情。想必大多数人,也诧异于这些老人的活力四射。
对他们,得慎用“老人”这个词,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不老。老的,只是朋友间的交情,可以延续几十年;但他们的容颜灿烂,他们的身体年轻,他们的笑容精神,他们的心,不老。
解放前后
1949年5月19日至22日,上海解放前夕,上海足球委员会和神州国光社联合举办三强邀请赛于逸园。东华2:1胜铁路,1:1平青白,荣获冠军。
东华新阵容为:
张邦纶、张林根、谢锡川、陈良琏、吴祺祥、韩尼波(英籍)、陈明哲、钱允庆、乐德权、韩龙海、高秀清、李垚、镡福祯、李孔晋、陈宇伟、商华均、关永常。
1949年8月,东华参加
上海市市夏令杯足球赛(参赛者有8个队),与三星(前身铁路)同为5胜1平1负积11分,按赛程规定再赛一场。决赛时东华以2:0胜三星,荣获冠军。
东华阵容:张邦纶、乐德权、张林根、覃福祯、陈良琏、韩尼波(英籍)、钱长荣、
贾幼良、雷米迪(葡籍)、金文彬、刘隆馨、钱允庆、李垚、朱家铮。
夏令杯是教育局的政府行为,是上海解放后第一次足球杯赛。它把旧上海遗留下来的8支民间业余甲级队,悉数组织参赛,是当时上海足球最高水平的大比武。夏令杯是新老上海足球的衔接,揭开了新上海赛事的序幕。
1950年12月,东华足球会和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六联杯”足球邀请赛,应邀参赛的共有6支球队,故称“六联杯”。由信谊和6个队各派代表成立了六联杯工作委员会,主持杯赛日常工作。决赛时东华1:3败于三星,获亚军。
参加六联杯的6个队全是
上海市市甲组球队,也是沪上一次最高水平的足球比赛。六联杯参赛队的报名人数不限制,各队尽力网罗好手,吸收后起助阵,显得势在必争,战况激烈,不逊于夏令杯赛。从1950年12月1日至1951年2月17日,六联杯在东华足球场共赛15场。
1950年12月,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东华足球会为国家举行捐献义赛,吸收了大量新秀参赛。
阵容如下:
张邦纶、丁敏琪、张林根、锤福祯、强远智、乐德权、陆启迪、陈良琏、钱长荣、周兴、顾尔禄、王明球、周际平、
贾幼良、刘隆馨、
董庭威、朱家铮、阎承宽、
李垚、韩明锡。
1951年4月28日,
上海市足球联赛(普通甲组)揭幕,有东华、精武、群力、华光和萤光5支球队参赛,东华最终荣获冠军。
普通甲组东华队阵容:张邦纶、丁敏琪、张林根、陆吉迪、镡福祯、张远智、乐德权、韩尼波(英籍)、顾尔禄、陈良琏、王明球、钱长荣、周兴、贾幼良、周际平、钱允庆、阎承宽、刘隆馨、董庭威、韩明锡、金文彬、雷米迪(葡籍)、朱家铮、李垚
这一届联上海足球赛,东华吸取了六联杯失败的教训,为了避免历史重演,大开门户,广招贤才和后起,加盟者踊跃而来,军容大振,出现了近七、八年来罕见的新气象,夺标呼声最高,可惜参加的队数太少,不能一展宏图。韩尼波(英籍)此赛后离开东华队,回英国故里。
1952年各队员因归各自工作系统的球队活动,于是民间体育组织的足球会暂告停顿。
解放后,东华足球会不少队员,如
张邦纶、张林根、高保正、高秀清、钱允庆、
何家统、陈良琏、朱家铮等十余人被入选
上海足球队、华东队、铁路队、八一队参加第一、二届全国足球比赛。张邦纶、何家统还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足球比赛。
戴麟经、孙锦顺、贾幼良、覃福祯、张邦纶、何家统、朱家铮等曾被聘任担任上海青年队、上海市队、军区队、全国产业体协队、
八一队和国家队教练。
以球会友
李中华:撑起东华老字号
2015年4月3日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上周日下午,宁静的宜川中学足球场,因为一帮老家伙的到来而热闹了一阵,其中几个举手投足,明显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行家,一个个子矮矮面容消瘦的尤其技术出众……
“两个月没踢球了,小场子踢踢正好,不过‘东华’老是这么打游击也不行啊……”走下场的李中华露出疲惫的笑容,作为上海东华元老足球会的副理事长,提到球场问题就不由带着一丝焦虑和烦恼。
“别看现在上海足坛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
上海海港足球俱乐部那么热闹,球星那么多,要是本土这帮球员去和以前非职业化时代的老上海球员相比,技术上真是相差太多了,别说
上海足球队那几个老牌球星,就是上海二队、青年队,他们可能都排不上号。”一位老球迷在场边看着这些昔日的绿茵英雄享受快乐足球,偶尔秀一秀脚法,感慨万分,而他所提到的“那时明星”,李中华更是首屈一指。
2003年的时候,李中华的公司业务遭遇瓶颈,他以女儿的名字开了一家小酒店,曾一度想“退隐江湖”,这一年他45岁了,一个足球组织召唤了他——东华元老足球会。
东华,中国足球史上一个熠生辉的名字,作为中国现代足球萌芽的见证者,东华足球会成立于1931年,首任会长宋子良,
吴铁城任名誉会长。东华历史上,先后出现过
戴麟经、
张邦纶、
孙锦顺等名将,仅以“铁腿”孙锦顺为例,当年在和驻沪英国陆军队比赛中一脚射门踢破球网,“破门”一词据说就是由此而来,和南华队球星李惠堂并称于当时。而历经80多年风霜,90多岁的陈良琏、85岁的陈志华等昔日东华球星依然在世,而且分别担任1981年复会的东华元老足球会正副理事长,作为该会副理事长的还有
包瀛福、刘庆泉等,而需要正视的是,这些年他们都日益衰老,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选择了李中华——当时刚满45岁的他达到了“小队”的年龄下限,由此发端,鲁妙生、丁龙发等一批中年力量先后加盟进来,为暮气沉沉的“东华”注入了活力。比起以“东华”的名义召集昔日球员继续以球会友,内引外联,更重要的是这家即将引来百年庆典的老字号面临持续发展的难题,在李中华就任副理事长之后,他和昔日生意搭档、东华总干事何昌林一起,开始承担着这一重责。如今,“东华元老会”分为55岁以上组的“大队”和45岁以上组的“小队”,每周两次训练踢球,每年还要承担代表上海参加长青杯世界华裔足球邀请赛、澳门“回归杯”元老足球赛等比赛重任,其中“长青杯”被称为世界华裔足球元老们的世界杯,每年由会员轮换举办,参赛队伍大多自筹资金参赛。去年原本接办“长青杯”的某城市突然撤办,在面临中断之际,李中华和何昌林等与
包瀛福指导商量,果断接办,历经磨难,终于顺利办成,而且东华分为三支队伍参赛(含60岁以上组),结果包揽了全部组别的冠军,这一切,都是在每位会员每年仅仅拿出100元会费的基础上达成的,足见他们所要面对的经济压力。
在东华元老会内,现年57岁的李中华依然算是“小阿弟”,可是在其他球员和球迷心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大阿哥”,上海老克勒明星足球队的成立,背后也有李中华的牵线,所以他当仁不让地成为教练组成员,但是他先后让位给
奚志康、
林志桦等,自己带头按时训练,认真比赛。在他的牵线下,
范志毅、
刘军等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一代,也陆续站到了“东华”的旗帜下。“麻烦来了!第19届长青杯通知刚来,今年的比赛在
新加坡,安排在10月中旬,我知道很多人要上班没法参赛,这段时间我得抓紧联络一下了。”走下球场的李中华又开始忙碌起来……
从节前暂停训练至今,东华元老队45岁以上组的“小队”中断训练近两个月,一方面是因为
春节假期,另一方面还有让李中华、何昌林们焦急万分的事情,那就是找不到可以踢球的场地了!
在“东华”鼎盛时期甚至拥有自己的专属场地东华足球场,后来在上世纪50年代无偿捐献给国家,改造为“
上海市跳水池”,也就是今天复兴路上的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不仅有专业场地,因为“东华”曾经的盛名,他们去上海的各大公共体育场踢球无不受到热捧。而在1981年复会之后,在当时的上海市体委、老年人体育协会帮助下,球队的训练得到卢湾体育场等无偿支持。但随着10年前卢湾体育场改建以及之后实施商业承包,“东华”无力承担日益增加的场地租赁费用,被迫搬家,曾先后尝试过校园球场、上海少体校球场和
上海体育场外场。而现在,“东华”
属下的“大队”日常获准在
东华大学进行每周一次的训练,而随着少体校旧址改造,上体外场翻新后提升场地租金,“小队”已经有两个月无球可踢,以至于李中华自己披挂上阵之后都有点不适应了,这还是在偶尔得到中学场地支持的情况下。为长久计,将来这些老家伙的踢球场地在哪里?
“这些年上海的运动场所还是建得蛮多的,但是一方面利用率有限,另一方面就是日益高涨的场地费用,现在国家领导大力推动中国足球发展,我们这些老家伙反而找不到踢球地方了,这不是很可笑吗?不是和上海城市足球的发展背道而驰吗?”李中华为此也赶到非常困惑。
当然,足球热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一些温暖,在
浦东新区新建成的世博
体育公园内就有成片的
五人制足球赛训练场,经营方得知“东华”遇到的困境后伸出援手,商议建立“东华足球训练基地”,既能部分解决东华老将们训练场地问题,也能让他们发挥余热,对社会上的足球爱好者开放,进行专业化系统培训。
“这片基地建立起来,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现在‘大队’也定期去那里踢球,但目前只能解决每周一次的训练,还需要另一片场地的支持,希望体育场地的经营者们不仅从商业角度考虑,尊重东华,重视上海足球的辉煌过去,在我们能付出的租金标准上给予一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