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屏
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许国屏,男,194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原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艺教部主任,2001年退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儿童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儿童艺术剧院艺术教育部主任,许国屏多功能民族管乐器教学实验室主任,新苗业余音乐学校校长,申盲孩子乐队艺术顾问。
人物成就
许国屏同志长期从事笛子演奏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   影响力。他发明了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撰写了《简易竖笛演奏法及合奏曲集》(盲文)、《儿童民族乐队实用手册》、《少儿竖笛教程》、《青少年学竹笛》、《学竖笛,识简谱-献给山区农村的孩子们》、《中国竹笛考级》等一大批专业著作。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第二届宝钢高雅艺术奖、上海市劳动模范、98世界华人发明博览会银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第十一届“星火杯”创造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奖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创造发明的(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专利,创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纪录,荣获首届国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国际金奖。1997年1月曾率团赴日本参加五大洲青少年音乐大联欢。曾先后举办儿童音乐作品与教学专场演出,创作的少年笛子协奏曲雷锋”,电琵琶与乐队“思念”,弹拔乐合奏“跳绳”、“初航”、“哇哈哈变奏曲”,故事音乐“心灵的眼睛”,笛子独奏“快乐的小笛手”多次获奖、部分作品曾参加“上海之春”和国际少儿中国艺术节演出。编著出版《儿童民族乐队实用手册》、《青少年学竹笛》、《少儿竖笛教程》、《儿童竖笛电视教学录像》、《多功能笛练习100条》等。许国屏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并荣获首届“六一”育苗奖、第二届宝钢高雅艺术奖。上海市静安区人民代表。
简历
许国屏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许光毅之子,从小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九岁起,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学笛。从此与民俗音乐、与笛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儿时学艺起,到眼下退休之时,许国屏几乎每天笛不离手。他练笛、吹笛、教笛、研究笛子,被人戏称为“笛迷”。
许国屏16岁那年考进宋庆龄创办的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任演奏员。至今,他参加了多少场演出,已无法记清。他的演出不分场地、不分观众:正规剧场他演,广场山坡他也演;在参加《财富》论坛会议的富翁夫人面前他演,为着贫困山区的娃娃们他更演。他的笛声在草原上、在矿井下、在哨所里、在大山深处绵延不绝。
1997年,他到内蒙古自治区演出时,听说一名坚守在满洲里市边境的解放军战士未能看到演出,特地赶到那里,为这名战士表演笛子独奏。当《我是一个兵》的笛声响起时,感激的泪水从战士的眼睛里滚滚落下……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这是许国屏追求的境界。
盲童情深
七十年代,雅马哈卡西欧电子琴风靡中原地区;80年代,铃木口风琴传到我国;90年代,雅马哈竖笛进入学校。这一现象令许国屏有些坐不住了,他想:洋乐器长驱直入,我国优秀的民族乐器却不被孩子们认识,这是一个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失职啊!他决心要为民族乐器的普及做一番努力。他的努力是凭着一根笛子、一辆自行车、一个创新的脑子开始的。
那年,他跑到上海盲童学校,对校长说:“我想义务来教孩子们吹笛子。”校长既惊讶又感动,竟流下了眼泪。原来校长正为学校缺少音乐老师而犯难,许国屏的到来,真是救了急。就这样,许国屏坚持两年,每周到学校给孩子们上四堂课。此间,他还编了3本盲文音乐教材。
黄慎小朋友9岁得青光眼失明,曾6次试图自杀。自跟随许老师学笛后,性情也改变了。5年后,在笛子考级中,他考出了10级。同样考出10级的陈俊伟,还被保送进了东北地区一所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系……孩子们与许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乔俊伟是许国屏8年前收下的盲学生,中学毕业后到南京学习推拿,暑期回沪时,他在父母陪同下,每周六从张庙赶到市区来为许老师推拿。当许国屏婉拒时,他说:“我来听听你的声音也好的。”
音乐长征
“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工作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那日,许国屏在市文联举行的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座谈会上,激动地畅谈体会。江总书记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江总书记的讲话点燃了许国屏心中的一团火,更坚定了他“要把民族音乐普及到人民中去,让它成为多数人的音乐”的决心。
这是一串让人惊叹的数字:20年中,许国屏行程20万公里,免费为全国20多个省市举办了208期音乐教师培训班,培训音乐教师10000余名。他曾五上大别山、三赴内蒙草原。从北京、沈阳市哈尔滨市厦门市、桂林、昆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就是许国屏进行的“音乐长征”。
1995年,许国屏参加了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赴革命老区“金寨服务团”,得知金寨县834所中小学,只有一名音乐教师(还兼教数学)时,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责任,让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服务团向学校和孩子们赠送了乐器。许国屏在那里教孩子们吹笛,四十多天后,他的学生已能用笛子吹出《红星歌》《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小草》等近10首乐曲。一个女孩在给许国屏的信中说,当她拿到一尺长的竖笛时,看了又看,这是她第一次看到乐器。她盼了好久好久。
当一个个音符,从矿井草原、大山边寨、社区学校飘出的时候,许国屏感到了深深的满足和幸福。
创新改革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但它也面临发展和创新的课题。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许国屏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民族乐器要赢得今天的观众,必须进行改革。
1993年,他精心研制发明了集竖笛、双音竖笛、箫、巴乌喉管、学生笛为一体的多功能笛子,使音乐爱好者从一件乐器中了解了多种民族管乐器。多功能笛携带方便、表演随意、容易学习,开创了民族乐器改革的新路,它获得了首届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国际新发明博览会金奖、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许国屏在小舞台和大舞台上的表演   都很出色,为此他赢得了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德艺双馨”文艺家等多项光荣称号。那日,在许国屏的多功能民族管乐器实验室结束采访时,他却叹了口气说:“我获得的荣誉太多,贡献太少”。
发明
2003年经医生验定,许国屏得了最厉害的印戒细胞胃癌。按医生预测他最多活5年。许国屏闻之一度失望之极,后来他在精神上挺了过来,并立誓在战胜病魔之时,抓紧时间,再为社会作贡献,把笛艺广为传播。9岁他随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学习,1957年考进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至今将近半个世纪。尽管退休,他仍关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关注对青少年民族音乐的教育。他说:“上世纪70年代我到了一所学校,买了两盒音带给孩子听,一盒是流行歌曲,一盒是民族音乐。一个班级48个学生,40个喜欢流行歌曲,只有6个喜欢民族音乐,还有两个什么音乐都不喜欢。这样下去,我觉得我们的民族音乐要失传了。相反,好多德国的、日本的、美国的青年,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器。这样下去的话,若干年后,老的艺术家不在了,那么我们要学民族乐器,不是要到国外去学了吗?再有,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学校去调研,深有感触,有一件事情让我到现在觉得还是比较沉痛的。好多孩子,现在不是学我们民族笛子,而是学日本的雅马哈笛子。雅马哈八孔笛子,在全国很普及。我们现在是多元化文化,孩子学雅马哈笛子我不反对。但是,作为我们中国人,首先应该要弘扬我们的笛子,因此我发明了多功能笛子,参与‘国际竞争’,努力使更多的孩子喜欢我们的民族乐器。”这种笛子具有竖笛、竹笛、梆笛巴乌、箫、葫芦丝、长笛七种功能,人称“魔笛”。
带着这套获国家发明专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国际金奖的多功能笛,许国屏开始了漫长的音乐长征。他跋山涉水,独自走了20年,行程20万里,从大别山到大草原,从革命老区到贫困山区;他自掏腰包把笛子送到没有音乐的孩子们手中,并教了两万多名音乐教师,让笛声在中华大地上流传。比如在安徽革命老区金寨县,他培训了一千多名小笛手和一百多名师范生。有人纳闷著名演奏家为何至今一贫如洗原来他是用别人“走穴”的时间来编写学吹笛子启蒙教材;他发明的多功能笛子不收专利费,是为让更多想吹笛的青少年买得起。传播民族音乐是许国屏心中的舞台,弘扬延续9千年的中华笛文化是他的财富。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成就
简历
发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