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枫
画家、诗人
艺术家李云枫,1973年生,画家、诗人。现居北京。
著有诗画集《巴别塔图腾》(东方出版社)、《斯卡斯迷宫》(东方出版社)等。
诗歌作品发表于《延安文学》、《北京文学》、《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野草》等杂志。曾获奖项有:美国《新大陆》诗双月刊首奖(2000年度)、2002年台湾《葡萄园》诗刊四十周年庆创作奖、2004年度、2006年度香港特别行政区《诗网络》诗奖两届首奖。
作品
巴别塔图腾
作 者:李云枫画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7-1
页 数:127
纸 张:胶版纸
ISBN:9787506018906
包 装:平装
巴别塔图腾》是一本纯粹艺术极端之书。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极端有目共睹,作者是一个有趣的老头,作者认为生活唯有作为表象,纯粹加以直观,通过艺术再现,才是一生有意义的戏剧。也就是说生活唯有作为审美对象才有存在的理由。生活只是艺术和假象。自己想尼采看了《巴别塔图腾》对自己的言论有了这样一个载体而得意洋洋。
《巴别塔图腾》的内容是由诗画合作而成,开图书“诗画合一”先河“,荣获新浪首届“读者心中最美的书”候选图书之一。作者李云枫的“李式风格”的绘画作品是本世纪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李云枫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出生在70年代,出生于河北省。在北京住了七八年。绘画作品在美国、日本法国诸多国家发表获奖,作者也写诗,作者的诗歌拿过美国《新大陆》诗刊及台湾《葡萄园》诗刊的创作奖和创作奖金。在美国大使馆开画展时深受工作人员的喜爱。
巴别塔图腾》的另一部分内容是李云枫和屠岸、殷龙龙、陈树才白连春、君儿、刘强本、天乐、梅花落的诗歌,构成了中原地区首例诗画合一的灵异之作《巴别塔图腾》。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首部“诗画合一”的灵异作品《巴另塔图腾》首发式在北京现代文化馆举行。本书由画作全部来自于青年画家李云枫,诗人树才、天乐、君儿、白连春、梅花落等为本书提供诗歌作品,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为本书作序。
李云枫代表作者发言时对书名作了解释:巴别塔作为一个古老的传说,以一种远景的俯瞰姿态满足了自己心中逐渐复活的愿望,而图腾是一种信仰和坚持,“巴别塔图腾”的深层含义在于:救赎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祈祷与抗争。
屠岸在评价李云枫的画作时说,作品通过对肢体断裂和肌肤破损的透视,以牺牲优美为代价,达到增加视觉的爆破式效果,随之而引起的是对生命和生命所依附的灵魂梦幻般的思考,但同时放逐了温柔与和谐。诗人天乐则把《巴别塔图腾》总结为“一本心灵深处的抒情之书。”
屠岸
——读李云枫的黑白画(刊载于《人民铁道》报,2004.5.19)作者:屠岸
雅威——造物主,创造生命,创造万物。动物有生命,植物有生命,矿物和一切非生物也有生命。虽然,那是另一种形态的生命。宇宙学家说,“大爆炸”辐射出无数个恒星和行星;地质学家说,寒武纪“大爆炸”引发了复杂的生命。无论是宇宙学家,还是地质学家,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也无法证明上帝的不存在。但是,没有任何人能证明造物主的不存在。正是作者,创造了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生命。
仿生学Bionics这个名词来源于希腊文Bion,其含意是生命的单位,或独立单一的有机体。仿生学所研究和模拟的是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异质地和本领,如生物本身的特殊结构,各种器官的功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资讯的加工,记忆的传递等,以便将这些优异的性能移植到科学技术中去。有一种艺术与仿生学有某种类似,即分析生物的功能,解构生物的组织。它的目的是发现生命的奥秘。
李云枫是一位青年画家,作者与自己建立忘年交已有十年历史。在这个长的过程中,自己观察作者绘画发展的历程。作者的绘画作品《往生烟痕》挂在自己书房的墙上已有多年。作者探索过人的灵魂的过去和未来。作者笔下的荷叶包围月亮,月亮裹住荷花,成为一只眼睛:灵魂的窗户。它依傍着过去,凝视着未来。云枫的画风又有新的变化,作者用画笔分析生物的功能,解构生物的组织。在作者的画笔下,动物和植物是相生相克的,人和生物是相互转化的。人是万物之灵,但人也是万物中的一种。人的脖颈上长的可以是头,也可以是花。从根须或根块上延展的可以是芽叶,也可以是肢体。人和植物一样,永远离不开土壤,永远离不开空气。云枫笔下的花,从凭藉月亮的护佑转为被黑浪所簇拥,而黑浪是一种语言,一种音波;花朵在黑浪的喷涌中爆发为灵魂的呐喊。从这些画面,自己看到了云枫的大痛苦,也看到了作者的大欢喜。云枫在这种大痛苦和大欢喜中不断奔逸,求得释放。
云枫的近作大都为黑白画。是黑白的工笔划,但从构思上看,又是大写意。黑白是彩色所难以替代的。但是,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颜料混合起来,搅和起来,便是黑色。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涂在转盘上一转,便成白色。白炽的太阳光经过棱镜便分析成赤橙黄绿青蓝紫。国画家作水墨画,说:墨分五色。云枫的黑白画,企图穷尽宇宙生命颜色的千变万化。事实上,世界无非干和坤,阴和阳,日和夜,生与死,正与负。黑与白正如太极图的两极,它代表了雅威和撒旦,神与魔,男与女,新与旧……囊括了世间万物,又释放出世间万物。板块,线条,直线,曲线,显示或勾勒出有机生命和无机化合物生命的千姿万态,一切生命的延续和终结、静止和颤动、沉默和呼号。云枫透过自己灵魂的窗户,放眼观察万类生命的恒定与变异,企图通过画笔来阐释生命的延展、裂变和互通,以破译生命所依附的灵魂的密码。
云枫为此而创造的一系列图像,给人的一种颤栗的美,那是一种美的震撼。对于梦魇的形象转换,自己首肯;有些,自己非常喜欢,但不是每一幅都喜欢。肢体断裂和肌肤破损的透视,以牺牲优美为代价,达到增加视觉的爆破式强烈刺激的效果,造成心灵的悸动。它随之而引起的是对生命和生命所依附的灵魂之梦幻般的思考,但这里放逐了温柔与和谐。
对于云枫为探索而作的一切努力,自己予以尊重。云枫为追求而承受的痛苦与折磨,自己理解。允许探求,允许创新,允许踏进前人未曾踏进的境地,这是自己应该遵循的准则(也许不仅仅是允许,还应是鼓励)。但还要加上两个允许:允许受挫折,允许再前进,而且攀上更高的阶梯。
人民铁道》报2004.5.19
废人
(《北京日报》2004年7月5日)作者:废人
读新近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李云枫绘、多位诗人合著的诗画集《巴别塔图腾》,总让自己想起托马斯·艾略特荒原》开始的引文:“因为自己亲眼见到大名鼎鼎的古米的西比尔吊死在一只瓶子里,孩子问她:西比尔,自己要什么,她回答说:‘自己要死’”。“自己要死”同样是这部诗画集的突围策略和获得诞生的可靠标志。纵观全书作品,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是:充满紧张的静穆和危机四伏的自自己暴露、自自己伤害和自自己清算式的语汇。在这些语汇的策源地,自己还隐隐约约感到充满深情的感恩意味。当一个人放弃寻找同类,转而与自己的本质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会发现,作者必须放弃本质所不需要的附庸姿态。本质剥离附庸姿态之后,能够求助的就只有无处不在的雅威的影子和舔食吊在瓶子里的、另一个自自己赎罪的影像。自己很欣慰能够在李云枫的作品里看到两种影像互相缠绵、彼此照应的眼光,看到音质异样的发言,看到作者的真实的自自己状态。
在自己这个时代,很多人,包括许多艺术家,都在宣称自己多么与众不同。但当自己埋下头来审视作者的作品和生活中的业绩的时候,自己除了感到羞辱以外,还体验了刻骨铭心的愤怒。自己发现,在这些人的作品和生活业绩里,作者的出发点始于把自己之外的人吊死在瓶子里,却向世人宣称自己的勇敢无畏和技艺超群。一个人把在尘世的有限的生命激情投资到缤纷的欲望之巅时,不明真相的人迷惑于其勇敢的姿态而又羡又嫉,相反,敢于吊死自己的人却深知此种姿态是缘于极端恐惧的虚无。对于前者,当自己怀着美好的动机和善良的愿望送作者上路的时候,作者膨胀的自自己和逐渐远行的身影,不但不会带来自己希冀的仁爱硕果,反而只会把自己逼向尴尬的境地。在一个既不敢爱,又不敢恨的时代,人最后饱尝的都是自己酿造的苦酒。
自己为什么要死死抓住李云枫的出发点不放呢?前已说过,李云枫诗画集的出发点始于“自己要死”。但是不是所有的“自己要死”都通向生的道路?显然不是。在李云枫的作品里,自己看到隐蔽在作品后面的创作面目,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过程:先是醒来之后的悲愤的失语症阶段,然后是自自己清算和充满感恩意味的宣泄过程。前一个过程既残酷又漫长,但作为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的伤害越深,获得拯救的可能性就越大;失语的徘徊过程越长,寻找的家园也就越贴近。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旷日持久的自自己伤害,对于李云枫来说,毁灭的只是外部世界流行的艺术观念的纠缠,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会从这些看似堂皇的存在理由中抽身退出,把此岸的影像投放于彼岸的苍穹之中。在这个神秘的过程中,作者的视域能够到达的地方,放逐了无神论的狭隘,开始了与神的对话。
“自己要死”这个出发点和自自己清算的成长过程,是李云枫这样的艺术家从自自己迷失到自自己认定再到感恩的精神成熟的脉络。自己最感兴趣的是贯穿在作者作品里的这种死命挣扎的痕迹。自己知道作者的实力足以匹敌像符咒一样纠缠着作者不放的遭遇。自己也以为,有没有这样的出发点和自自己清算的过程,是区分一个人和作者的作品是否具备现代性的分水岭。这就是自己为什么要死抓住此书的出发点不放的原因所在。也是自己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巴别塔图腾》,屠岸陈树才、李云枫等诗,李云枫绘,东方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北京日报》2004年7月5日
向隽
——李云枫的美术异像(登载于《东方艺术》杂志,2007年18期)作者:向隽;
弗兰兹·卡夫卡变成了大众甲壳虫,醒过来作者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同别人说话。仪态端庄的大儒朱熹,一个人躲进武夷山的月夜,在翠屏掩映的半山之上同一群美女彻夜欢谈,而这位大儒并不糊涂,所谓美女其实就是一群小小的狐属。李云枫没有变成甲壳虫,也没有躲进武夷山幽会小狐狸,十几年来,作者一直蛰居在北京一个狭小的角落中。以作者的画不停呈现着奇异幻化的异世景象,作者的画常常是精灵古怪出没的幻境。精灵古怪生怕遭遇自以为是的人类惊扰,早已逃得远而又远,只有在晚上它才愿意回到李云枫的画室,开心时会在作者的画面上舒展地舞蹈,或者从劫后馀生的树根下伸出脑袋来小心翼翼地互致问候。
在李云枫的画上,自己能够看到作者的夜是对精灵古怪自由开放的。某个夜晚,破墙而来的精灵在张着容易受到惊吓眼睛,看着花朵一样晶莹的星星出神,而那星空好像将要举行什么圣洁的典礼。一个人能够拥有这样的夜晚,应该是一种幸运,就像弗兰兹·卡夫卡朱熹两位大文人的夜,这样的夜会诞生预言,启发凡夫俗子。
同夜有关的心绪总是迷离超常。事实上李云枫的画面从来没有脱离过对夜的描述。夜是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也是众多生灵的家园,它可以使人能够触摸到日常景象以外的东西。李云枫就用作者的作品阐释了这样的感悟。
人变成甲壳虫,是卡夫卡对西方进入现代社会之交人性突变中的危机之梦,朱熹乐于同小狐狸共一个世界,未必不是中世纪前后中国朝代行将没落的某种知识界失望情绪的隐约透露。弗兰兹·卡夫卡朱熹的故事或者传说都以夜幕作背景,而夜这个与性爱与梦呓与孤独与恐惧与生死关系最血缘的存在,在画家李云枫的画中滋生得最为突出,那异象漂浮或者幽灵螳螂凸显之夜,黑白在撕裂与扭曲中,在优雅的线条旋转与大块面的大反差切换中所强置的隐秘形式,考验着观者的审美经验,视觉被空旷的宁静和神秘的诡异纠缠着,惊走了疑神疑鬼的家伙,这样的夜,几乎就是作者的美术主题,是一种非同流俗的主观审美表达,作者所采用的艺术语言,也是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态度冲突所产生的时空关系的组合过程中的体验。
伽达默尔在作者的《真理与方法》中,分析日常语言和诗歌语言时说:“诗的陈述是思辨的,因为它没有去反映已经存在的现实,没有按实质的顺序去再造一个物种的表像。相反,它在诗歌创造的想像材料中,再现了一个新世界的新符号。”李云枫的美术不屑于日常生活景象和传统绘画形式的再现,因为作者把心灵放到诗性和神性的火焰上烘焙,这样能够深探到生存的深层,轻飘飘的时尚的商业的东西是经受不住这样残酷的烘烤的,留下来的就是崭新的惊心的视觉体验。
李云枫的美术来自城市快速发展中的神话,作者在深夜让心灵学会纯净学会那种慢慢的静,这样能够扫荡掉打折的诱惑和轻信,眼睛也会不再跟着肤浅的欲望被流行观念弄伤。
城市确实是不容易产生诗性的。
城市发展得太快了,太快了就变得太糙了,糙得连色彩都贫乏,这样的城市当然需要栽一些花花草草。李云枫也在城市的一隅栽花,作者没有像别人那样把花儿栽到花坛里,或者像别的画家那样原样把花儿栽到画面上,作者是把花儿栽到人的脖颈上,那本是头颅该呆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让开花的事发生得如此不近情理呢?也许作者认为或者尘世之上的神怪这样认为,寻常的嘴脸以及嘴脸通常喷出的话语太虚假太,不如让脖子开花更美丽更可信。
李云枫创作于城市的绘画没有那种偏执的诅咒,而是通过那种幻境般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人类不应该失去或行将失去的诗意,比如《静谧之林》、《遗落在树根深处的月光》、《自己曾邂逅过的女巫》、《在刀锋的边缘,自己看到了前生的焰火》、《自己的舟》、《自己的海》、《关于童年的记忆》、《欲望之海》等等作品,那里有人性的悲悯,有孩提的梦幻,有宇宙的轮回,也有对灾难的预警,画面不是虚无和幻灭,而是诗性的召唤,面对这样的绘画自己能够细细回到心灵包括每一个褶皱的呼吸,可以产生触摸的力量。
一幅画,艺术家要自己分享什么呢?美术应该可以用心灵来触摸来接近。
触摸的力量来自想像,有时候是,有时候也不确定,因为触摸和想像是两个形态不同的动作。李云枫用作者的视觉方式分解并构建了奇异的审美经历。《浮》、《戒律》、《殉难日》一系列作品都真诚地交代了作者的方式,亦真亦幻,真的是对肢体之魂甚至花姿的关注,幻的是弥漫的香味或者人树莫辨的感觉神经运动,这些不止要用眼睛来触摸,更需要自己磨砺似乎迟钝的心灵来触摸,而这些都来自画面的仪式感,静或者动,都在演绎流淌着关于时间的仪式,那些神秘的祈祷仪式,那些幽蓝的回忆仪式,还有圆湖被人体般的树干围拢着对空间上的静待时刻,呈现着陌生的原始蛮荒的视觉形态,具有异域般幻境般的仪式之美。是,又不是,仪式每天都在发生,在现实中有荒诞的仪式,在一个孩子或者成人的夜里有意愿期待的仪式。
2007年8月7日夏夜4:02
《东方艺术。经典》2007.9
树才
(刊载于《北京晚报》2004.7.21)作者:树才
李云枫绘的那本书叫《巴别塔图腾》,这个名字有点怪异。“巴别塔”是什么塔?即通天塔。人类有史以来,一代一代,造那座塔已经造了很久,但因工程过于浩大,人类的财力智能又都有限,再加上这塔也怪,人一边建造它一边倒塌,以致到今天仍未建成。当然,这是一种隐喻的说法。想想也是,通天塔岂能由人力建造而成!“天”是个什么概念?是无限。而艺术也是无限。在李云枫心目中,艺术的无限就是“图腾”。绘画也好,音乐也好,诗歌也好,都不可能被某一个艺术家完成。应该说,每一个艺术家都只能完成它的一部分,一点点,即艺术家自己有能力去完成的那一部分,那一点点。艺术家永远在探索,或者说艺术家的命定就是不懈地探索。画家致力于寻找自己的线条和色彩,音乐家致力于听到自己的声音和起伏,诗人呢,作者致力于写出自己的辞汇和内心。
李云枫是诗人,也是画家,但从作者的绘画和诗歌作品里,人还能听见好几种咝咝作响、倏忽即逝的声音。诗、画、声音,在作者那里是合一的,是一体的好几个侧面。从那几个侧面,李云枫的灵魂找到了张望和呼吸的窗口。说来也怪,李云枫平素是一个十分安静的人,甚至有着南方人才有的那种清瘦和秀气;同朋友在一起时,作者很少说话,也很少有诗人那里常见的那种夸张的动作;总之,在自己的印象里,作者是一个沉浸于自身的人。即便在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作者那安安静静的样子也像是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作为诗人和画家,李云枫一直探索的,就是寻找适合于表现作者内心声音的那些辞汇(它被写成了“诗”)和那些线条(作者被绘成了“画”)。收在《巴别塔图腾》里的那些画,咋一看,有点让人吃惊,有点让人害怕。因为那些画的线条不是一些线条,而是一些“管状”的东西,它游动着,蔓延着,仿佛咝咝响着,仿佛刚刚从一个灵魂那里得到灵气;它万飞翔着,爬行着,天上地下,寻找着另一些可以读懂它、接纳它的灵魂。李云枫那些画的色彩是奇特的,怪异的,甚至骇人的,完全是想像力和内心声音的纠缠和融合。
所以,看到作者的画,自己就能知道,其实李云枫的内心波动得有多么厉害,作者的灵魂有多么紧张不安!那种几乎总是颤抖着的尖锐想像,那种试图绘出事物的神秘“形态”的苦行式努力,似乎一直主宰着李云枫的白昼和夜晚。作者喜欢把“黑暗”当作一种背景空间,并且,作者有意把那些“尖锐的想像”做成大小不同、胖瘦各异的“管状”的东西,又把“眼睛”、“乳房”、“四肢”、“枝条”、“头颅”等等做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柔软的“窗口”,让自己也能看见和分享作者的内心图景。是的,李云枫在艺术上正紧张地探索着,作者越来越让自己感觉到,作者正在找到作者自己的辞汇和线条。作者也在用作者的材料和手法,建造着作者的“巴别塔”。
北京晚报》2004.7.21
梅花落
(刊载于《新京报》)作者:梅花落
初夏的上海市,是唯美而绝望的阅读。使用这个比喻的时候,自己更想用它来形容自己对《巴比塔图腾》的理解:那些翻开就不忍合上的崩溃,一瓣一瓣。如梦幻泡影的“巴比塔”,自己坐在塔下,天空是一片虚构的花,刺入眼睑。
黑白是永恒的酸楚。生活的哲学,和艺术的哲学,没有什么不一样。云枫在色彩上的单一选择,有一种让人感到沧海桑田之后的明白——“流金岁月,繁华落尽。”或许绚丽和化妆品一样都是累赘,云枫的才华,是红尘中颠倒的陷落与清醒,众生在作者的画笔下,自然而然,就只能端庄成唯美的绝望了。
在这个花开花谢的04年度,自己的头脑,已不可能再为了纯粹的美好而眩晕。如何看待一个世界的阴暗面?沉闷的早晨,情绪的钢针,云枫的勾勒里阳光如血,是可以流进心底的死水微澜。是的,仅仅一点就已经足矣了。自己不能妄想活在现实的生活里,治疗梦想的创伤,穿越一个人一生的坚持是痛苦的。死去了就等于重新在开始,云枫是鬼魂,所以作者在作者的画里做噩梦而不会害怕。
作者在尘世中孤独地搭建着作者精神的“巴别塔”。这无法不让自己回忆起伯格曼在1980年拍摄《傀儡生涯》时,说过的一句话:“它在讲两个被命运结合的人,既分不开,在一起又很痛苦,徒然是彼此的梏。”自己想把这句话送给两个云枫——一个是虚构,一个是真实。自己打这些字的手指很冷,甚至看不见车水马龙的窗外,那些像蚂蚁一样的人群,漆黑。
是的,除了漆黑就是苍白,除了恐慌,还有什么能让自己不对匆忙的人生,怀揣醉生梦死的犯罪感呢?如云枫《黑暗之墙》系列,幽魂一样闪现的残肢,向日葵属,切开的血管,飘落的旗袍……,抑或是自己需要承担的东西太多了,习惯自相残杀的动物,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自己在面对云枫的痛苦时,也在面对自己的痛苦。
不是说痛苦就一定是个好东西。但对于云枫来说,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痛苦,才让作者获得了创作的激情,在内心的大地去天马行空。自己惊讶于作者作品中那种温柔的粗暴,带给自己现实与虚构之间徘徊的撕裂感。在充满戾气的头颅和血管深处,因为一些肃静的花朵,就让整个画面呈现出了祥和。这是境界,更是修为。有点老子精神中“天地不仁”的意思。
阅读云枫的作品,是一种残酷的享受。如同反省人类无法自拔的自虐情结,生活如同一面镜子,“一切无法掩饰镜子以可怕的真实,反照世界而世界在镜子中一片虚幻”——(李云枫《镜像》)。直击人心的的句子,作者把集体的伤害,转嫁成了个体的叙事。在虚与实的处理上,云枫似乎更倾向于悲剧意识的探究。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把哀艳如梦的生命,复归到哲学的终极关怀里。
真正的爱就是牺牲,云枫在为作者的艺术徇情。在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多年以来,自己一直眼睁睁地看着岁月,窒息在自己的冷血无情中,自己的心灵是死亡的海——“没什么好哭的,因为一切都太迟了。”
新京报
君儿
作者:君儿
很难说眼前这本诗画纠结的册子意味着什么,这本名字怪异的书籍更像一个潘多拉盒子,在打开的刹那,一幅幅梦一样的黑白“魔画”和流动的诗歌让世界消失了:无头的人体,许多条尾巴与一颗美丽的人头组合而成的天使,遍布人面的森林,洞开的窗口,长着一只大圆眼睛和两只飞翔之翼的鸟……而那些或压在画上,或打在画纸的空白处,或单独成页的诗句穿梭其间,让已经敞开的静谧空间变得更加神秘与空旷。
巴别塔图腾》这本书的画全部由青年画家李云枫完成,诗歌作品则包括著名诗人、老翻译家屠岸先生,以及殷龙龙、陈树才白连春、君儿等和画家本人在内的中青年诗人。诗和画的黑白合一,洋溢于诗画之间的灵气和大气,最终让《巴别塔图腾》变得分外珍贵。
画家李云枫是自己多年的朋友,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取用任何原料,就像作者把人体分别用异物拆装,把欲望用一朵飞来之花或一只飘荡的眼睛简化,或曰复原。世界总是在以各种图像演绎荒凉,而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又是什么?谁来定义人的丰沛与拙陋,完满与残缺?云枫曾指着一幅灿烂的飞舞的长着飘动的狐尾的天使告诉自己,不再画它了,天使到此为止,长期与它耳鬓厮磨会受不了的。
艺术视野与疆界在现代无限拓宽,带给现代人的却非绝对的自由与无碍,作者发现,内心的信仰如此容易随波逐流,改弦更张,甚至根本无从所信。但在云枫的作品里,自己看到的却是作者把更深远的大自然当成了回返之路:云枫敏锐的感觉近乎于通灵,当人把现代艺术称为观念的艺术时,云枫用那些残破的肢体,缠绕的管道,盛开在脖颈上的五瓣花,眼睛里的女人体,沙漠中的无身头——还原著作者印象里的世界。
当终于有一幅明亮的森林映入眼底,自己几乎想欢呼出来。为森林之上那虽然未画但却感觉得到的万丈阳光,为这个世界终于有温暖的抚尉使心灵找到暂时的归栖。其实云枫始终没有堵死退路,那些黑白画面上花朵的秀美与银亮,那些飘动着的深情似水的目光,那些用粉红色勾出的天使的脸庞……站在这些诗画辉映的作品前,自己更想说,无论时代怎样演变,美却始终存在,它以各种形式触发自己的心魂,使之脱去尘土,而最终成为了一幅梦想的花束和森林。
斯卡斯迷宫
作者:李云枫绘,李云枫、殷龙龙等着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2005-03-01
页数:199
定价:42.0
装帧:平装
ISBN:9787506021319
作为中国首部诗画合一的灵异之作,《巴别塔图腾》打开了体验神秘之境的大门;《斯卡斯迷宫》则继续采用“诗画合一”这种独特形式,画册所呈现出的众多异构之美,犹如极地眩光的久远和神秘,为读者带来了持久的震撼。画稿部分多是青年画家李云枫的新作,众多异构空间透露出来的恣意之美,使这本新画册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诗歌作者除了屠岸陈树才、殷龙龙、白连春、君儿、李云枫、天乐、梅花落等原班人马,著名诗人西川民俗音乐歌手、诗人周云蓬,以及沧桑、是如等也友情加盟。老中青三代诗人的精华之作,足以代表目前汉语写作的最高成就。荣获新浪首届“读者心中最美的书”候选图书之一。
沈木槿
(刊载于《人民铁道》报)作者:沈木槿
李云枫的第一本画册,封页底下是一具人躯,赤裸着,跪俯着,颈部被一股无名之力拉伸出去,纤细的末端上竟开出狡的白花,衬着黑托托的背景,花瓣恣肆地铺张开来,眼看快要挣裂了。自己不知道这幅画叫什么,也许这不重要;这一幕只是梦,美得极度危险,且濒临欲望的万丈深渊。
自己想,梦其实是常规意识的短暂休克。而此刻躯体里的不明之物,恰如杂芜纷乱的危机四下蔓延,在云枫的第二本画册《斯卡斯迷宫》中,一如书名中这个迷幻的地点,时间消失了,俯仰的人躯和肢体如薄脆的蛋壳,直到刹那间那股混沌之力訇然一击,火焰,海藻,单只的天使翅翼……如狂奔的电流破壳而出。
自己不知这样描述是否有抒情之嫌,若在诗歌领域,如今人通常鄙薄地称之为虚假的浪漫主义。然而,《斯卡斯》的创作者取消了情绪、情感,或者说,它是零度的。画家所作的,只是呈现,呈现人体蕴藏在衣物、皮肤和白昼光亮下的记忆、情欲,以及恐惧……将升至沸点时刻的崩溃。像一件被摧毁了声音的器官,在内部,寂静的爆炸令人惊心动魄。
就是这些,李云枫也不愿谈论;而自己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观看者,意外地窥见了某人梦中的幽冥世界,主人公没有姓名,很多时候甚至连性别也暧昧不清。这些梦里,有黑到世界尽头的断崖,零下几十度的炽白,以及自己从未经历的极地体验。
云枫并不喜欢别人在作者的画中探究所谓的解释,作者只留给靠近的人一道门,给自己好奇、欲望和开启时的惊异。一次在个人画展期间,无数观众里作者遇见的最理想的读者,是某日清场下班后的一名保安,那个年轻的小子说,一个人在大厅里面对这些画,作者想逃。另一次是听树才说,有几次回家,作者发现,离开时书桌上摊开的《斯卡斯迷宫》已被合拢了,并且封面总是朝下压着。后来才知道是作者的妻子所为,为的是它在屋子一隅,就像一个潜伏着的危机,她不敢向那儿甚至是稍稍的一瞥。恐惧,就是氛围和背景,它所催生的预感强烈地控制着现场,不可言说。
自己曾和云枫谈起德·契里科,这位自己最喜爱的画家之一,作者曾说:一个在阳光下行走的人的影子里面所有的谜,要比一切宗教中的谜更多。召唤蕴藏于存在中的神秘事物,就是做梦,梦是多么不可思议之物,令自己孤立无援地历经一场场冒险,博尔赫斯曾说:自己怎么可能和无梦的人一起生活呢——在作者与第一位妻子离婚的时候。
自己也喜欢云枫画册里少数几幅透着人间味的作品,如《四个夜晚》的系列,第一夜,半开半隙的窗,背后是夜空、旷野或星火全息的大街,黑黢黢的像隐着一座死城,而漫天飘过来的单只眼瞳,由远及近,漠漠地逼视着自己,屋子深处的自己——像是世上唯一的生者,不管怎样,终究还是生者。
继而,窗口出现了两具单线的骨架,空恣肆挥舞着,像两只诡谲的、惨白的圆规,一只光剩了上面一小半面额,指尖捏着一串葡萄样的幼果,再留神细看,却极像尚在挣扎的小人;另一具骨架拎着摘下的面具,朝屋里叉开三根僵直的指骨。这是第二夜,“病前来造访”。
这使自己自己记起儿时的夏夜,一两次的失眠或高烧,蚊帐外头飞着无数勾着金边的嗡嗡的线,鞭子样的来回冲撞和厮打着。自己并不害怕,自己知道祖母就在身边。而今她已离开了,永远的,除非是梦里,在梦中的病里。为此自己私心里期待,在云枫日后的画里,能遇见更多叫人意外的夜。
〈人民铁道报\u003e
刘卫兵
------李云枫作品读评 作者:刘卫兵
2004年7月至2005年的3月,李云枫先后出版了《巴别塔图集》和《斯卡斯迷宫》,两本诗画集。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自己潜意识里想从作者的诗文里找到作者对自己绘画作品的注解:“很奇怪,自己坐在这里,像树枝一样自己觉得在和它一起生长,在整个晚上”这就是李云枫在作者的开篇《斯卡斯》里带给自己的全部感受。这种感受一直有力的控制着自己,体会作者带来的那种非常有美的非常的痛。
集中说一下作者的新作《斯卡斯迷宫》,作品分为《在边缘堕落》、《隐秘的世界》、《黑暗的断崖》三部分。每一篇绘画作品都配有诗文,很显然,这本书的文字也只是一种注解,真正有力量的还是作者的绘画作品。相比较而言,书的三部分内容第二部分大家还较能接受,因为手法相对温和了一些,但总的印象还是像所有刚接触作者作品的人一样,自己同样问过作者,为什么自己画中的人物头颅上长出了花朵,四肢上生出了树根,腹部正在发芽,这是绘画吗?这是艺术吗?根据所有的经验,绘画或者艺术定是美的,真的,善的。那么李云枫,自己的真善美在何处。更多的人看到的是恐惧、罪恶、残酷、破碎,而这所有的感觉竟然那么执着,直达内心,促使人像逃离自己所展示的现场。但是自己没有像别人那样对李云枫说:自己不敢看自己的画,太残酷、太恐怖了。
残酷、恐怖,这其实正是李云枫极力要展现出来的思想之一。就像自己人类不喜欢死亡与痛苦,要将死亡交给雅威,痛苦交给耶稣,于是死亡和痛苦便被粉饰得崇高和无畏了。将自己的痛苦交给上帝,这是人类无奈的选择,但是死亡与痛苦本身并没有离开自己。于是,李云枫作品的意义在此凸现了。上帝并不存在,将死亡和痛苦还给人类自己承受,所以,自己认为李云枫的作品要说的话之一就是上帝死了,人还原为人,人喜欢非常美的地方,但美的地方必有非常的疼痛。
也许并不这么简单,李云枫作品更多的意义还在于作者用作者的视角和思想描述了一种生命,可能会有很多人同作者谈过,作者的作品充满西方式的解构、印象、象征、野兽、抽象等概念与手法,因为作品本身全是人与植物的混合与纠缠、人是非人,植物是非植物,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作者绘画现场中的场景,人头颅上生出的花朵与树叶,并不是如人所说的充满后工业社会人被异化后的愤怒和痛苦。恰恰相反,作者作品中被解构的人,反而充满了释放后的快感,倘若自己打破既有的审美经验,自己可以感受到自己腹部正在长出一棵大树,树的根须是那么有力,正在演变成自己的血管和经络。终于,自己可以放心、安静地躲下来长出一口气,然后沉沉入睡。原来,死亡也可以这样不用交付雅威,让人类自己承受。这并不是不可能,关键是自己有没有面对过真的死亡、真的痛苦,如果自己没有,那自己从李云枫的作品中看到的死亡与痛苦都是虚假的,只有让想逃离作者的人逃离的更远,相反,却会同时与之呼吸,仿佛那就是自己未来的生命以及未来的生存与死亡方式。
把人的肉体生命转化为另一种植物式的生命,这个过程正如生命越是盛开的地方,越有更多的疼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自己人类也是生活在各种疼痛上的一种动物,李云枫的作品非要破坏这个人制造出来的美丽外壳,那就注定作者今后还要遭到更多的非议。除非作者也像别人一样,正常的美,非常的虚伪。但这种假设在作者身上不会实现,按照作者的愿望,作者还会带来更多的非常疼痛。正如作者在自己的作品《诉说》中所说:“有些人站在门口,用整个一生来等待开启”。作者就那个用整个一生来等待开启的人,一个可怕的尝试者,在反抗雅威的同时,也颠覆了自己。
新京报》2005.4.22
隐秘的世界
[中华读书网韩浩月]
李云枫的《斯卡斯迷宫》出版了,这是作者继《巴别塔图腾》后出版的第二本画册。在读到这两本画册之前,曾有幸辗转通过朋友得到作者一幅画,那幅画被自己装裱好了放在案头,当时想,这就足够了解这位画家了,作者在那幅画里倾注了太多的信息,神秘而悸动,这是自己最早接触云枫作品的感触。
自己不懂绘画。家里墙壁上也多是俗常可见的油画。那些细腻的风景,凝神的人,看上去赏心悦目,但也会转瞬既忘。每一次研究云枫的作品,自己总担心自己会沉陷进去,自己所说的研究,是细细的观察,静静地感受,当真正沉浸在画中的时候,便会有晕眩的感觉。痛苦,幸福,绝望,甜蜜……无一不是极致的,把自己的思绪灼成灰烬,无力地飘动。
《斯卡斯迷宫》付印之前,自己看到一些清样。习惯性地,以唯美的标准去选自己偏爱的作品。自己当然知道,以“唯美”的角度去看云枫的作品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是对作者作品的一种浅薄的理解。可自己还是从一沓画稿中选出了那幅名为《自己曾邂逅的女巫》的作品。背景分不清是分杈的树林,还是涌动灰色血液的血管,一身红衣的女巫仿佛在做静止的飞行,枯萎的面庞上,那只眼睛藏着无尽的悲伤……有人认为云枫的画最大的特点是诡异,自己认为这是对作者最大的误读,在作者夸张的画笔背后,也许隐藏的是一颗极度敏感,时常处在漂浮状态的心灵。试图了解这颗心灵的努力往往会徒劳而返,一个诗人如果最终为世人所理解,作者也算不上一位诗人了。
以自己的审美标准,《斯卡斯迷宫》自己喜欢的还有《隐秘的世界》系列作品。还好,那些庞大到足以令人晕眩的画面,云枫给出了一个让人识别的道路,一条通往迷宫的羊肠小道。在作者的世界里,迷宫由以下物质构成:灵魂,生命,思想……而且都以游动的形式存在。一个人人都看得懂的绘画作品是没有价值的,而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影子的作品,更像迷宫尽头的一面镜子,令自己看到不认识的自己,看到另一个自己,一个漂浮在界外的自己。在自己浑浑噩噩过了一秒又一秒的时候,那些躁动不安的魂灵早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狂热、快乐、不安与宁静,这些落下,都是腐蚀的果实,散发出生命原始的味道。那些隐秘的、私密的、甜蜜的细节,构成了包括作者本身和作者的读者永远走不出的迷宫。
作品图集
图集一
部分作品图集。
图集二
部分作品图集。
曾获诗歌奖项
新大陆世纪诗奖首奖
美国《新大陆》诗双月刊2000年10月第60期世纪奖项首奖获得者李云枫,获奖作品《镜像》。
镜 像
李云枫
在卧室中出现一面镜子,房间会更深
一切无法公开的,在镜子中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展出
就像情欲。在床上的热度,在镜子中延伸的只是一片冰冷
镜子只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观察和映照相反的世界
如果可能,在冰冷的温度中一样进入高潮
镜子在床头,把感情变得平静
在一片迷乱之中把人的后背展示出来
一切无法掩饰镜子以可怕的真实,反照世界
而世界在镜子中一片虚幻
如同一个人醒着看梦在胶片中一点点显示可镜子是真实的,自己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在自己把自己无法看到的一面给予镜子时
自己只是在罪恶的快乐中欣赏秘密
镜子在冰冷之中无动于衷,如同相对于情欲
如同历史,每两页的夹层之中,总有一些真实的东西
使自己颤栗
自己走近镜子,只为看清自己的面孔,以及一些瑕
使自己可以更好地掩饰它,使自己在人群中可以更容易的藏匿
在房间之中,镜子知道一切
如同自己在历史之中。而历史与自己无关
如同自己走近一面镜子
却无法穿越它的世界
作品自评
试图在虚幻之中,揭示现实生活所藏匿着的另一部份,使人感触到与自己同时存在的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虚幻的空间,但它所映现的却是自己不知道的真实。自己是真实的,可自己又在竭力的掩饰真实,制造着一种虚幻的假像。“镜像”存在于生命及文化之中,映现一种现代文明虚假边缘的细微真实。
洛夫评语
这首诗与〈多种看天的方法〉一诗的表现手法完全不同,看不出有什么因灵感骤至而引发出来的神来之笔,而想像力也只是在某种序秩之内发挥。正因为如此,作者恰如其份地处理了诗中的感性与知性,而使得诗思能在一种罕有的均衡状态下发展。本诗表述了镜内和镜外两个不同世界的辩证关系,经由相互的映照与对比,对现实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批判。情欲是热的,使人迷乱,而镜中事物却是冷的,虚幻的。可是历史与现实中却有一些可以“使自己颤栗”的“真实的东西”。其实作者暗示的是:历史就是一面冷酷无情的镜子。
秀陶评语
在人类制作了镜子前,自恋的人只能照照平静的水面(还记得那个变作水培水仙的美少年么?)制作了镜器之后,人便一直被镜迷惑,被镜花水月所迷惑,分不出真、幻,以真为幻,以幻为真,乃至于“在罪恶的快乐中欣赏秘密”;乃至于真实的东西要到两页历史的夹层中去找。又由镜的冰冷而引出情欲的灼热,这温度的具体化也真亏诗人想到了。
马为义评语
一头是热烈的真实,一头是冰冷的反照。房间里的镜子赤裸裸地映照床上情欲的高潮,犹如历史映照自己一生存在。在房间里,镜子知道一切,包括所有的丑态与暇疵;面对历史,自己该如何看清自己的面目呢?掩饰藏匿是徒劳的,在镜子与历史这明察秋毫又无法穿越的世界前面,自己还是老老实实地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吧!
这首诗用冷静澄明的语言,把感情巧妙地隐藏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动于衷的叙述里。尘世的虚幻迷乱因此得以沉淀成平静的全面关照,展示生命的真实。
张错评语
这次参选作品写镜子的诗很多,但以此首写得最好。自己常觉得,诗的创作,往往开始自一种宣泄冲动,但如果是好诗,它必将完成于沉潜智慧。这也就是为什么哲理的诗比较耐读,尤其是以高度技巧去处理哲理表现的诗,更在比赛中常能讨好评审,脱颖而出。
〈镜像〉一诗借镜子隐喻呈现出理性对抗感性的世界。也就是说,每当自己在经验某一种事物,其感觉与真象,都是片面性的──因为全面感觉与真相,都隐藏在更大的未知与尚未发见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如此一来,自己甚至可以怀疑,镜子反映的真象,可能就像人写历史一样,是另一片更大的幻像呢?
台湾《葡萄园》诗刊四十周年庆创作奖
2002年度台湾《葡萄园》诗刊40周年庆创作奖:李云枫,获奖作品《蓝》。
只要去听,那些最远处的
那些烟,那些随着海水起伏的
透明的蓝
只要去听,自己就可以在一个梦里
透过蝴蝶的眼睛
透过自己的一生来走近它
如同自己在这个梦里死去,充满幸福
如同自己可以在那水晶般的颜色中下沉
向着自己的内心,最深的地方
只要自己去听,便可以不用醒来
便可以在凝滞的寂静中融化
可以静静地躺下去,使生命只有快乐
只要自己在这里,如同自己在远方
如同自己真的死了
在轻柔的海水中起伏
寂静是这样的深不可测
如果自己真的在听
真的在肉体中沉落
向着那些风暴的中心
向着那些惊人的寂静
那些没有阳光的,明亮的天空
《葡萄园》在面世后的近40个年头中却从未中断,刊物历经文晓村、蓝云、陈敏华、古丁、史义仁、古月、徐和邻、吴明兴、晶晶、金筑、赖益成、台客十二“代”主编,迄今已出147期。据赖益成主编的《葡萄园目录,1962-1997》(注:赖益成主编《葡萄园目录,1962-1997》,诗艺文出版社1997版。)一书统计,到1997年的134期止,已刊发各类作品12739件。
香港特别行政区《诗网络》诗奖公开组首奖
2004 、2006年香港《诗网络》诗奖公开组首奖获得者:李云枫。
2004度获奖作品为《午夜的酒吧》,《博物馆》;2006度获奖作品《蓝》、《爱欲痴狂》。
《子夜的酒吧》(魇)
李云枫
在子夜走进一间酒吧
侍者的衣服是红色的,眉毛也是
作者的声音低得只能让一个人听到
作者为自己斟满一杯酒
自己可以在那红色的液体中看到作者的眼睛
自己无法猜出作者的年龄
在布满刀痕的脸上,岁月细如利刃
作者可能已有一百岁,或者更老
作者把酒杯放在桌子上,杯口朝下
作者说作者可以阻止液体流出
然后作者就只剩下了一张背影,像图片
在更昏暗的角落中翻转
这是子夜的酒吧,只有一个侍者
作者让自己想起那些死去的人
忧郁,孤独,喜欢一个人说话
作者也可以让自己想起一些更深的夜晚
在梦境与梦境交接处游动的时间
以及,那些在镜子中不停变幻的面孔
这是子夜的酒吧
在昏暗的世界中
侍者的衣服是红色的,眉毛也是
作者让自己想起一些人
却无法说出作者的名字
《蓝》
一个声音可以响得更久些
像一片颜色染红麻雀的尖喙
而所有时间都指向未来
指向那些沈溺于水中的寂静世界
当阳光被埋在树枝之后
当所有飞鸟如头发般飞尽
整个天空洁净得使人痛楚
如果有人仍然能够留下来,守候黑夜降临
自己希望那声音如同呼吸
可以更久些
如果一个声音可以像平静的大海,随着暗流远远延伸
穿过那些暗礁珊瑚以及鱼的眼睛
如同穿过心脏
整个世界可以宽阔得使自己忘记自己
而只有水从身体四周升高
使眼睛所看到的,不再迥异于自己的内心
只有海,可以使声音低得令自己无法察觉
如同自己一直在心中寻找的
那些曾被遗弃过的天空般的颜色
而海却在身体内部沉睡
使一些风暴在中年之后便归于平静
一个声音可以响得更久些
随着一个人的一生,仿如心跳使人忘记它的存在
仿如阳光穿过苍白的房间
温和得令人绝望
而一个人老了,便会安静地坐在一个声音中
如同声音本身
如同一些记忆会慢慢回到那个蓝色的时代
像海,可以升起如同天空
而蓝色,仿佛期冀已久的大雨
狂暴却无声地降落
《精神病院》
1
跳到马路对面去
用手提着裤子
跳到巨大的树干下面,与一只蜚蠊目相会
听它颁布一道命令
并且依它的指示坐下,竖起耳朵
等上三个小时,才可以听到一个声音从地底下传上来
泄露一点点,只一点点
地狱中的消息
秘密因为这些而难以理解
2
这些难以理解
走在马路对面的人
会突然头朝下站起来
变幻出几百种鬼脸
裤子脱落,使另一种鬼脸出现
在阳光下面,只有一种性别时便没有了性别
女人,只是午夜的一场恶梦
马路对面的人仍然走过去
从不回头,马路对面的人从不知道自己头朝下望着作者
3
没有人知道,马路这边才永远不会天亮
才永远不会出现生殖
男人与女人生于同一个身体便会毁灭作者
畸形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生殖永远不会出现
在早晨,女人会挂满树梢
一直到生长成熟,一直到男人走近
才会一齐落地
舞会开始
狂欢开始
性是别人的事,这里的人都倒退着走路
走上三天又会回到这里
在墙角,将欲望埋下
4
打着手语,不是哑巴,便只有自己理解自己的意思
自己是告诉自己,自己在中午吃掉了两只鞋子
就吃掉了所有道路
就像自己吃掉照片如同吃掉记忆一样
一种手语,便只有自己知道
自己是告诉自己,在人群后面
自己使肉体陈列如同水果陈列
在黑暗的角落里,等著有斑纹的长脚蚊子前来聚餐
打着手语,自己是告诉自己
自己的舌头忘在卧室的桌子上了
自己是想说,蚊子和自己一样快乐
诗歌摘选
自己一生都在用碎片般的理性拼凑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却从未醒来
自己看到大门洞开,月光森白,
自己听到鬼魂在悄悄低语,
声音轻的的像雪花,
自己伏低身体,安静的倾听,
如同阅读一条预言
那么,自己就说说海
说说消失的鱼群与岛屿
说说落日,以及被枯草铺满的荒原
说说丢失的头颅
荒废的城市,以及街巷中残留的体温
说说繁华的星空,遥不可及的星云
那么,自己只能说说这些,说说这个世界
说说一只麻雀飞过破败的屋顶
碎花满地
参考资料
幻境中的仪式.《东方艺术》经典 期刊.2014-03-19
《林花谢了春红》.新京报.2014-03-19
隐秘的世界.CCTV----文化频道.2014-03-19
目录
概述
作品
巴别塔图腾
屠岸
废人
向隽
树才
梅花落
君儿
斯卡斯迷宫
沈木槿
刘卫兵
隐秘的世界
作品图集
图集一
图集二
曾获诗歌奖项
诗歌摘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