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疙瘩
北京特色炒面食品
炒疙瘩是北京的一种特色的炒面食品。炒疙瘩色泽深黄,黄绿相映成辉。
历史起源
相传,民国初年(1912年),有姓穆的母女俩在北京宣武区虎坊桥东北地区臧家桥,开了一家小面食店,叫“广福馆”。店里主要供应各种价格低廉的面食。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所以开始的时候,“广福馆”生意只够维持家用,很不景气。
有一天,店主只和了十斤面,可是一天都过去了,却还剩下了一半多呢。母女俩都愁死了。
怎么办?眼看再不做出来,面就要变质了。母亲只好把剩下的面重新揉了揉,然后揪成比子稍微大一点的小疙瘩,放到开水锅里煮熟,之后捞出来在阴凉处晾着。晚上,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点青菜炒着吃了。谁想到这样随便做出来的面食,竟然味道不错。
于是,母女俩就决定第二天试着给大家做着吃,并且给这种新发明的面食,起了个名字叫“炒疙瘩”。就这样,炒疙瘩的雏形初步形成了。
果然,因为“炒疙瘩”的味道香鲜,价格也便宜,许多顾客都抢着吃,而昨天晚上那五六斤的面疙瘩,一会儿就被大家抢购一空。
之后,母女俩就开始精心制作这种炒疙瘩,并且在配料上逐步改进,终于创出了别具风味的小吃。
因为广福馆在臧家桥的南端,是堂子街、韩家谭、五道庙、杨梅竹、斜街的五道路的路口,就像是一座寨子。店主姓穆,且家里没有男丁,于是就有些好事的读书人戏称其为“穆家寨”,甚至后来大家都淡忘了“广福馆”这个正名,而只记得有炒疙瘩的“穆家寨”了。
因为母女俩的辛勤劳动与高超技术,炒疙瘩渐渐地声名鹊起,吸引了许多到琉璃厂逛的文化名流,大家逛完琉璃厂都愿意来“穆家寨”吃炒疙瘩。当时,有位书法名家在吃完炒疙瘩后,还即兴写了首诗,称赞“穆家寨”的炒疙瘩:“载蜉游客燕京,每餐难忘穆桂英。寄语她家女招待,可曾亲手去调羹。”名画家胡佩衡于非闇也纷纷以字画相赠,表达自己对“穆家寨”炒疙瘩的喜爱与推崇。
可惜,1952年女店主去世后,因为没有人继承,“穆家寨”只好停业了。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穆家寨的炒疙瘩生意非常好,所以当时已经有许多饭馆都在纷纷仿效,比如前门外李纱帽胡同(就是现在的大力胡同)的“东恩元居”。
“东恩元居”的创始人是河北河间的马东海兄弟俩,自从1929年到北京学习炒疙瘩后,就不断地发展创新,并且使炒疙瘩的味道提高不少,也很快就声震北京。
穆家寨的炒疙瘩生意兴隆,不少家饭馆纷纷仿效,但以前门外李纱帽胡同(现大力胡同)的“东恩元居”最为著称。恩元居的创办人是河北河间县的马东海兄弟俩, 1929年到京学习炒疙瘩的方法,并有创新和提高,也很快闻名平安京。炒疙瘩用上等面粉,加水和匀揉成面团切开,成直径为黄豆粗的长圆形后,再用手揪成黄豆般大小的圆疙瘩,倒入沸水中煮熟,开锅后随即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三五分钟捞出,以保证疙瘩口感,选用牛肉的鲜嫩部位,切成丝用油及佐料煸炒,然后将煮熟经冷水浸泡后的疙瘩倒入,加小磨香油炒成金黄,根据不同季节配上各种精选蔬菜,出锅装盘,黄绿相间,香味扑鼻,引入食欲。由于风味独特,又具有主副合一、经济实惠的特点,问世之后,就成为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不少餐馆,仍有炒疙瘩供应,但风味与“恩元居”的相比,相差甚远了。原因在于制作上图省事,如过去店家客人进店后,问清吃多少,现制现揪,现在是用机器轧出,煮后就放在凉水中浸泡,客来了,从凉水中捞出来炒,已糜烂无筋道的口感了,配料也不讲究,因此信誉下降,已没有炒疙瘩味了。
疙瘩是北京特有的一种传统清真小吃。已有近百年历史,制作过程中煮炒兼用,颜色焦黄,配以时令蔬菜,选料考究。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实为清真小吃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炒疙瘩,色泽深黄,黄绿相映成辉,食之绵软柔韧,醇香可口,是北京特有的一种面食品。制作过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颜色焦黄,配上绿叶鲜菜,黄绿相间,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
炒疙瘩的创始人是北京和平门外臧家桥附近的穆老太太和她的女儿。民国初年,母女俩开了个饭铺,取名“广福馆。”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饴烙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六斤。母女俩正发愁,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她们边吃边商量,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起名叫“炒疙瘩”。
风味特点
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滑爽可口,营养丰富。
做法
主要原料
干面粉,菠菜,豌豆或青豆胡萝卜五花肉,油,葱花,姜末,酱油,蒜片,盐等。
做法一
1.制作面疙瘩。面粉加水和成较硬的面团,切成比黄豆粒略大的面疙瘩放入沸水锅内,用铁铲贴锅底顺一个方向搅动,每隔l一2分钟搅一次,防止疙瘩沉底烧糊,并随时把粘在一起的疙瘩拨散,开锅后再煮3一5分钟,当疙瘩全部浮起后,随即接出放入凉水盆里过一下。
2.制辅料。将牛肉切末与青菜配好,下炒锅炒约30秒钟后,加酱油、醋、盐再炒一下,加煮熟的疙瘩翻炒,约炒30秒钟,加鲜菜,待酱油等水分全浸入疙瘩即成。以热食为好。
做法二
材料:干面粉,菠菜,豌豆或青豆胡萝卜五花肉,油,葱花,姜末,酱油,蒜片,盐
制作过程:
1.把面和得稍微硬一点,揉好放一边饧着。2.把菠菜、胡萝卜、五花肉等切成小丁,除肉外,分别将蔬菜过一遍油。
3.把面团擀成厚薄均匀的长形面皮,用刀将面皮等距切成条,撒上干面粉,使面条不相互粘连。
4.把条状的面条切成丁,撒上面粉,和弄一下,面丁就成扁圆形的了,且不相互粘连。
5.把面丁放在屉笼上摇一摇,干面粉就漏下去了。然后把面丁放进沸水里煮,开锅后点一次水,水开后把面丁捞出来过凉水,免得相互粘连。之后控水备用。
6.油热了,放入用淀粉抓过的肉丁,肉丁变色后放葱、姜,出香味后放酱油,翻炒均匀后放蔬菜丁,最后放面疙瘩
7.继续翻炒,起锅前加盐和蒜。
● 出锅前放点蒜苗段,跟面疙瘩一样大小。但为了防止串味,还是放入大蒜片。
● 菜和面的比例一般是2∶3。
做法三
材料:青豆50克 胡萝卜75克 黄瓜75克 青椒75克 红椒75克 面粉150克 酱油一小勺 植物油适量
制作过程:
1、面粉加适量水揉成面团,后揉成长条,揪成见方的小疙瘩,撒上面粉抖撒。青豆洗净,胡萝卜,黄瓜,红椒洗净切丁备用。
2、锅中加清水大火烧开,然后加入抖散的小疙瘩,煮熟捞出备用。
3、锅中放油烧热,放入胡萝卜,黄瓜、青椒、红椒翻炒至熟,放入煮熟的小疙瘩,加少许水,适量酱油翻炒至料熟即可。
小贴士:小疙瘩面要和的硬一些,这样更好炒。为了避免煮熟的小疙瘩粘连,煮好后放入清水浸泡,炒之前捞出沥干。
做法四
基酒:面粉300克、牛里脊150克、黄瓜1根、胡萝卜1根。
辅料:植物油40克、葱花少许、料酒15克、生抽20克、老抽1勺、盐适量、凉水150克。
制作过程:
1.面粉入盆。
2.加入凉水,揉成稍硬些的面团,盖湿布饧1小时左右,饧面时,可以做其它准备工作。
3.牛里脊切成小丁,黄瓜、胡萝卜切小丁。
4.饧好的面团取出置于案板上,揉圆,擀成椭圆的大片,厚约6毫米。
5.擀面杖当成尺子,压住面片,用刀沿着擀面杖,将面皮划成宽约6毫米左右的面条
6.将面片全部切成面条,边拉边撒些面粉,防止粘连。
7.将所有面条都裹上面粉,然后顺着一个方向捋好,切成宽约6毫米左右的小丁。
8.取一个筛子,将这些小面丁放入筛子中,摇成圆润的小丸子;如果没有筛子,可直接用双手在案板上来回搓圆。
9.锅中放清水,煮开,将小丸子放入水中,用勺子推一推水,防止粘火锅底料;待水开煮几分钟,全部的小丸子浮上水面,并且体积变大,即可出锅,可过水沥干备用,也可不过水,直接捞出入炒锅中,与炒好的辅料翻拌均匀入味。
10.热锅凉油,葱花炝锅,出香味后,入牛肉丁翻炒。
11.牛肉炒至表面变白,将胡萝卜丁入锅,放盐、生抽、老抽,翻炒至胡萝卜成熟。
12.倒入黄瓜丁,翻拌均匀即可,不要炒过火。
13.倒入煮好的疙瘩。
14.翻拌均匀,出锅。
15.吃时辅以大蒜、米醋、辣椒油更香。
烹技巧:
面团要硬一些,才好切成小丁;
最好煮疙瘩和炒菜丁同步进行,煮好的疙瘩捞出直接入锅翻炒,更容易吸入及附着汤汁的味道;
里面的配料还可以换成其它水份少的菜,比如虾仁、鸡肉、西葫芦青椒火腿肠等。
工艺提示
配料中的蔬菜可根据季节不同选用各季节的时令蔬菜 菜品口感此小吃滋味醇香,淡雅美观。
营养价值
牛肉(肥瘦):牛肉富含丰富蛋白质
油菜:油菜中含有丰富的钙、铁和维C。
食用指南
炒疙瘩作为早餐、中餐、晚餐或者零食均可。
所属菜系
北京小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起源
风味特点
做法
做法一
做法二
做法三
做法四
工艺提示
营养价值
食用指南
所属菜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