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昭(1435-1508),名潜,以字行,行十八,号退岩居士,学者称未轩先生。明代著名方志学家、诗文家。
莆田市县东里巷(今
城厢区英龙街东里巷)人。
朱见深成化二年(1466年)
进士,授翰林院
编修。成化三年,因《谏元宵赋烟火诗疏》,被廷杖,贬知湖南
湘潭县,途中,改任南京
大理评事。弘治元年(1488年),任
江西省提学事。辞官回乡后,经七年艰辛,编成《
八闽通志》八十七卷,是为
福建省最早的一部省志。后又与周瑛合作,编撰《兴化府志》五十四卷,是为兴化府第一部府志。晚年还编撰了《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和《南平县志》。有诗文集《未轩集》十二卷,收入《
四库全书》 ,世称其文“雄浑醇雅”,其诗“和易近人”,享有文名。墓在今
莆田县华亭镇云峰村,保存完好。
家庭生活
仲昭的祖父
黄寿生,字宏中,
黄滔十五世孙,
建文初举乡荐,入太学。
永乐六年(1408)再试京闱第一,第二年登进士第,选翰林
庶吉士。子子嘉,有孝行,举为训导,荐知
辛集市。生二子,长子深,官
监察御史;次子仲昭,
成化二年(1466)
罗伦榜
进士。初官翰林院庶吉士,
编修,以上《谏〈元宵烟火〉诗》疏,讽刺朝廷耽于逸乐,粉饰太平,触怒了
李纯朱见深,仲昭、
章懋、
庄昶受廷杖责。仲昭
湘潭市知县,在道改南京大理寺评,弘治元年授
江西省提学佥事,久之再疏乞归,居家日事著述,从学者日众。
生平事迹
天顺三年(1459年),仲昭举
福建省乡试第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第进士。选
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翌年十二月,宪宗命翰林院官员为明年
元宵节写诗赋,仲昭因与章、庄昶三人联名上疏谏阻办烟火诗会,要求以为国为民排忧解难为重,触怒宪宗,三人都被廷杖、贬官。仲昭被贬为湖南湘潭知县,赴任途中改任南京大理寺评事。
大理寺是
明朝廷的执法机关,专管案件的复审。在
南京市任上,仲昭秉公执法,小小评事官,敢驳权贵,曾声言“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许多已审的错案经仲昭反复辩驳,被推翻,维护了法的尊严。但因平反的案件多而忌恨他的人也多。
成化十一年(1475年),仲昭丁忧在家,眼看世风日下,无意再在官场追逐,同流合污,乃于服满还京之时,托病乞归。在城南门外霞皋(今
华亭镇下花)盖“俱乐亭”,躬耕陇亩,过着“朝课耕桑夕校书”的清苦生活。家居达17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完成了
福建省第一部省志《
八闽通志》的写任务。
弘治元年(1488年),
李淏即位。
御史姜洪奏请起用仲昭。经多次礼请,仲昭于弘治三年(1490年)晋京。孝宗要他参加修纂《宪宗实录》,因受忌者所阻,出任
江西省提学佥事。上任后,他整顿学校,端正士风,“教人以行实为先”,抑“奔竞浮躁”之士,对纨绔子弟尤不宽待;刊刻《通鉴前锦》和《朱子纲目书法》等书;定《冠昏丧祭仪礼》刊布。
弘治八年(1495年),仲昭连疏乞休。回家后,以讲学著书为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应兴化
知府陈效之请,与周瑛合修《兴化府志》,他完成其中人物部分的编写。
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卒于家中。终年74岁。
黄仲昭是古代著名的方志学家,所编的志书除《
八闽通志》外,还有《邵武府志》、《南平县志》等。所纂《八闽通志》,全书共87卷,总18类42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记述,体例严谨,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为后世
福建省各级方志编纂之所本。他编写的志书,“教化”功能强,人物门类齐备。他的著作除志书外,还有《未轩集》12卷。
详细介绍
黄仲昭,名潜,号未轩先生。
朱瞻基宣德九年(公元1435年),生于莆田荔城东里一官宦人家。黄家世代宦绅,黄仲昭从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性端谨”,“年十五、六即有志正学”。青年时便有志于
历史学。
他家中藏书丰富。他考中秀才、
举人后,31岁时,即
朱见深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到
北京市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从此,他步入
明朝的官场。
他先任
庶吉士,后任翰林院
编修(正七品),负责修国史。在翰林院,他有机会接触官方史书、典籍和大量文书档案。他为人正直,遇事不奉承拍马,直言敢谏,不计较个人得失,被誉为“翰林四谏”。成化三年,
李纯皇帝为了美化天下太平,宣扬自己的功绩,决定借庆
元宵节机会大放花灯,并令翰林院名流献《上元烟火诗》。曾接触社会实际、了解民生苦难的黄仲昭看清了宪宗皇帝的用意,一针见血地说,这是粉饰太平,必然劳民伤财,并建议说,应当停止举行。因此他非但不愿献诗,还反对别人这样做,并不顾个人安危,又给皇帝上了一疏:《谏元宵赋烟火诗疏》。在疏中,他指出“烟火花灯诸诗多鄙”。他劝告皇帝说:“今者两广弗靖,
四川省未宁,辽左虽云告捷,敌情尚难测量,
江西省干旱以数千里,其他灾伤之处未能悉数,虽蒙诏恤,公私匮乏,殊可寒心”。“正此陛下宵盱焦劳,两宫母后同忧之日也。”“愿端耳目之好,采荛之言”,“惟陛下深思力行之”。昏庸的宪宗皇帝不但不听黄仲昭的忠告,认为仲昭等妄言,怒气冲天,命人在大廷之上,杖责黄仲昭,并罢了黄仲昭的官,黄仲昭不以为然。在京城,黄仲昭因此与
庄昶、辛懋一起被人颂为“三君子”。他们的刚介正直,受到朝野赞扬。黄仲昭“以直谏被杖”,被贬后,到湖南
湘潭县任知县。赴任途中,改任南京
大理评事。他为官清廉,“两京诸隶卒放还,取其月钱,为故事,惟仲昭与
罗伦不取”。“御吏纵子弟取贿,刑部曲为地,仲昭双正之”。他敢于主持公道,为民平反冤狱,宁肯丢官,也不肯阱陷下属。他勇于伸张正义,承担责任。他说:“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因此深受下属拥戴。
弘治(公元1488年)改元后,由于
吏部尚书的推荐,黄仲昭到
江西省任提学佥事。他在任上尽心尽责,“诲士以正学”,重视培养人才。黄仲昭当官期间,想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而身不由己,又不愿
与腐败的当权者同流合污。正如他在《遣怀》诗所表达:
“谁点霜华入鬓斑,雨声连夜苦潺潺。
逢迎无术谁负咎?婚嫁催人老未闲。
仗节伏波遭死谤,知几疏传却生还。
圣恩倘赐余骸骨,便买邱园入乱山。
于是毅然决然辞官返回故里。当时,他写了一首《致仕归言怀——郊吴礼》诗,表明那时的心境。
“失足一坠苍苔矶,屯觉世途多险戏。
圣代敢言轻去就,时评或惑迷是非。
混雌与雄乌莫辨,隔影吠声庞曷知。
归来隐坐茅檐下,闲看白云出翠微。”
他回归故土后,“日事著述”,“以毕其初志”。黄仲昭的游踪极广,足迹遍及
莆田市,又登
武夷山,游
朱熹讲学处,访
福州市,过
泉州市,并宿
漳州市,一路上查藏书,与人交谈,“旁搜博考”,详细调查了解当地历史沿革、山川、疆城、城池、风俗、古踪等,还详细记录所历、所经、所闻、所见,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他深深感到:“闽虽为东南僻壤,然自唐以来文献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可以不愧于
邹鲁矣”。他决定将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加以细致的分类,进行系统的研究,汇编成书,故不辞而为,并着手著述。
经过六七年的辛勤写作,他终于把书写成了,共为八十七卷,名曰《
八闽通志》。这是
福建省最早的一部省志,为《
四库全书》所收集。对
兴化市历史怀有深厚感情的黄仲昭,写好《八闽通志》后,又开始在故乡兴化漫游,深入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这时,
进士周瑛也返回
莆田市。黄仲昭和周瑛志同道合,两人合作写了《兴化府志》,共五十四卷,这是兴化府第一部府志,后人评价《兴化府志》史料可靠,评论公允,文字流畅。
晚年,黄仲昭壮心不已,他再次前往延平、邵武等地游历,接触那里的人民,考察历史遗迹,广泛搜集史料,终于写成《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共二十卷)和《南平县志》,为
福建省和兴化人民留下了珍贵的
文化遗产。
黄仲昭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地方史专家,还是明代文坛一位重要的诗人。在为官期间及游历考察期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实际,对民生的苦难、吏治的腐败,体会颇深。这些在他的诗文中都有反映,他在《田家词》中写道:
急将贱纳官需,且免官刑相苦恼。
回道场头稻已空,一年生死良难保”。
黄仲昭吟咏的
莆田市农村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关心。他一生写了大量诗词,收集在《未轩集》里,共十二卷,后人评说,他的诗内容质朴,通俗易读,“和易近人”,他的文“雄浑醇雅”。
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十一月一日,黄仲昭积劳成疾,在家乡与世长辞,终年74岁。家人将其遗体安葬于华亭云峰。此墓至今保护完好,可见
兴化市人民对他的敬仰。
个人作品
关于九鲤湖
黄仲昭著述甚丰,修纂《
八闽通志》,撰有《未轩文集》十二卷,两书收入《
四库全书》。《未轩文集》卷十一,七言诗存《鲤湖纪游十首和先辈龚司训韵》,此诗应当写在明成化十年(1474),当时仲昭年四十,乞归奉侍久病卧榻的双亲,他企盼高堂能早日康复,遂备足祭品,不辞辛劳跋涉,远上鲤湖九仙祠乞梦许愿。
《八闽通志》卷十二地理条云:“
九鲤湖在县东北兴泰里。汉何氏兄弟九人炼丹于此,丹成各乘一鲤仙去,故名,湖上有九仙宫,西有仙阁。……下与漈水合,奔流数里为
莒溪镇。”九鲤湖———黄仲昭心中的
母亲湖。诗人眼前的仙山幽壑巅连,奇崛诡谲,九漈飞瀑,绚丽多彩。那独特奇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他们醉心于幽奥玄妙、活灵活现的仙梦;倾倒那婀娜多姿、千媚百态的湖光山色。这灵湖为历代300多名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子佳人留下了600多首诗词和崖刻、匾额,黄仲昭也是其中颇负盛名之一员。
黄仲昭诗
《鲤湖纪游》
黄仲昭撰其一诗云:“瘦吟倚上苔梯,路人深林望转迷。料得仙宫应不远,白云深处午鸡啼。”诗人手持
筇竹做成的拐杖,拾级登上长满
青苔的石梯。峰回路转,林深眼迷,走了一个上午的时辰,那九仙宫近在眼前,听,白云深处报晓的雄鸡,在正午啼得正欢!
其二诗云:“清湍数里逶迤来,绕向仙宫一鉴开。身世分明方外境,谁言弱水隔
蓬莱。”那雷轰漈在寺之东北侧金鸡滩上奔流而下,蜿蜒曲折,从桥下注入激湍涌注的湖中,虽不甚浩荡,却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此为蓬莱湖,日光照耀,宛如明镜。诗人此时置身世外桃源,眼前仙山楼阁,往蓬莱石洗足涉涧中,神话传说中的海外
蓬莱仙境,又有什么不同呢!
其三诗云:“决决泉流溅石虹,青青瑶草卧仙龙。道人洞里朝元去,看院惟留鹤一双。”在蓬莱石东畔有龙漈,水漫石上,溶溶下于雷轰。重岗遥岭,连云接水,浅氵岑巨泻,夕阳
彩虹,如入宝藏。危峰列,树木茂葱,漈产青青龙修草,人曰仙草。朝元,道教徒礼拜神仙入洞去了,院外仅存一对看家的
丹顶鹤。相传
北宋郡王
仙游县人
陈洪进未仕时,在洞里梦中化龙得名。
其四诗云:“芒鞋远洞中天,只为双亲已暮年。此意群仙如洞鉴,今宵好梦愿相传。”诗人脚穿草鞋,路途迢迢,入古梅洞求仙梦的心愿,只为年迈的二老双亲祈求平安,孝子的心思九仙定能在洞中审察,让他圆上一个好梦!
其五诗云:“幽潭百尺众流钟,下瞰深崖一脉通。胜概应从天地辟,人间风景迥难同。”那瀑布漈在雷轰漈西,遵龙漈石而下,约五百步,两石峡夹出一崖,悬可千仞,山泉喷飞如散珠稍下,如缕如缀,激为烟雾,崖高蔽日,日映水花,五色如虹,壑底乔树森郁,泉飞出其上,为九漈中最奇处,这天辟地造的人间胜景,明参知
王世懋诗云:“春深白雪骄常在,天倒银河漭自流。”
其六诗云:“丹成八表任遨游,丹灶空存几度秋。欲丐灵丹换凡骨,不知仙子肯从否?”据传何氏九子倚山为室,饮水煮药,枕月眠云,弈棋炼丹,丹成食之,九鲤化龙,乘之升天,留下炼丹灶。诗人欲向九仙乞讨灵丹妙药,来调养年迈的双亲,如能脱胎换骨,那该多好!
其七诗云:“帘卷珠宫月满床,清风细细袅炉香。病躯无计堪调摄,安得远丹一粒尝。”诗人祈求仙梦,夜宿珠宫。皓月清辉,炉香袅袅,夜不能寐!自己拖着病躯体衰力弱,真的能乞来灵丹一粒?让自己与家人共享。孝子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其八诗云:“寒流几派泻层端,声撼长空去不远。夜半忽惊清梦觉,却疑风雨响琅王干。”飞泉盘折峡中,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箸之水从旁霭沸溢,两泉并悬峡壁上削,形成“寒流几派泻层端”,铁障四周,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漈,自然声撼长空。诗人夜半惊醒梦觉,心中疑惑好似风雨大作之声响彻竹林。
其九诗云:“山色摩空势欲齐,时闻幽鸟隔云啼。新诗吟就无穷趣,起向琅王干节下题。”第二天天刚亮,山水共长天一色,耳际不时能听到鲤鸥啼叫,鸥鸣山更幽,连日来九鲤纪游,兴致无穷,吟就新诗十首,趁天早就把它题写在那竹林间的珠石上。
其十诗云:“风光端不上天台,百尺珠帘映日开。寄语道人留半榻,功名债了拟重来。”今晨的百尺珠帘,丽日当空,风光无尽,真叫人流连忘返,诗人不忘告诉那求仙学道的僧人,为他留下一席之地,当他致仕返乡之时,还会旧地重游,入洞祈梦!
作品鉴赏
谒文丞相祠
赤手欲擎西坠日,丹心誓扫北来尘。
山河万里双重泪,庙宇千年独降神。
此诗表达诗人对宋代抗金民族英雄的追崇怀念,对
南宋政权灭亡的痛苦回忆。
致仕归言怀———效吴体
失足一坠苍苔矶,顿觉世途多险戏。
圣代敢言轻去就,时评或恐迷是非。
混雌与雄鸟莫辨,隔影吠声庞曷知。
归来稳坐茅檐下,闲看白云出翠微。
“吴体”,是当时流行的用方言写的
民俗音乐。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深感仕途险恶,忠奸不分,不愿与权奸同流合污而弃官归隐的心情。
紫帽云峰
晓访云峰认旧蹊,种松拟筑两窝栖。
奚谷云荡漾浮山足,石径峻山曾却马蹄。
绅笏久霸真自误,林泉勇退未终迷。
年来颇得蒙庄趣,天地蜉一视齐。
这首诗叙述诗人在那社会动荡不安,仕途崎岖难走的年代里,未能为民办好事,决心辞官,打算在云峰筑庐隐居度日的感叹!
谢病得请口号
病怀偏恋故山薇,乞得闲身别衮衣。
锄园漫说余生乐,报国终悲始愿违。
匹马金台重回首,寸心还傍五云飞。
全诗洋溢着诗人依依不舍地离开朝廷的爱国感情。
下皋杂咏(二首)
十亩山田种稻粱,茄秧新乞自邻乡。
虽无钟鼎供游燕,且免红尘请谒忙。
(二)
性癖情知与世殊,只应归卧故山庐。
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
《下皋杂咏》是诗人托病辞官回乡后,在
莆田县下皋过耕隐生活之作。
宫殿凌云崇圣迹,舻利涉赖神。
云移平海见楼橹,潮满良江渡客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