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南
原西南川剧院院长
朱丹南,男,出生于河北邯郸市大名县束馆镇后王家村,是一位老一代电影人、著名演员和戏剧家。他曾担任西南川剧院院长、峨眉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以及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
人物经历
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初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胜利》一片的拍摄工作;
解放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文教部电影处处长;
大区撤销以后,任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
1958年干部下放,指派朱丹南同志为下放干部的领队,到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劳动锻炼,地委安排其为县委书记;
1958年底,被四川省委“峨眉电影制片厂筹备处”任命朱丹南同志为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并负责整个筹建工作;
1963年6月,在成都市召开四川省首届戏剧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选举
朱丹南为主席。
个人回忆
(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建立)
(2004-9-30) 朱丹南(口述) 王林(录音、整理)
(摘要)1958年,在大跃进的一片鼓噪声中诞生了峨眉电影制片厂。长期在部队和地方从事文化、电影工作的朱丹南同志担任第一任厂长。峨眉电影制片厂自初创到文革开始期间,先后拍摄了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嘉陵江边》、《达吉和她的父亲》、《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3部电影片。当《达吉和她的父亲》放映后引起文艺界激烈争论时,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对该片作出基本肯定的评价,以此鼓励和支持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工作。
在进入正题以前,有必要先说一段引子。
解放初期约瑟夫·斯大林曾经派两个电影摄影队帮助中国拍了二部大型彩色纪录片,一部叫《解放了的中国》,一部叫《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偏重于经济、政治方面,《中国人民的胜利》偏重于军事、战争。苏联方面派出了强大的阵容:《解放了的中国》的总导演是戈拉西莫夫;《中国人民的胜利》的总导演是瓦尔拉莫夫。两部片子的解说词都由著名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撰写;摄影师许多都是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中国方面,《中国人民的胜利》的总代表是著名作家刘白羽;《解放了的中国》的摄影师是吴立本、徐肖冰。我就以二野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胜利》一片的拍摄工作;一野代表是陈播,解放后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后来又当文化部电影局的局长;三野是苏里,苏里后来当电影洗印厂的厂长;四野是王地子,他以后没搞电影,在总政文化部工作。
两部电影都是从开国大典开始拍摄。我和苏联同志一起,拍摄了开国大典,还参加了毛主席的开国大典宴会。摄影队里有苏联的同志,也有中国的同志。我们跟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行动路线,补拍挺进大别山、抢拍解放了的城市。解放广州市战役是二野的陈赓部队打的,我们就从北京赶到广州,走到半路上广州解放了,我们赶到广州以后,广州才举行入城式,等我们拍电影。然后从广州出发,沿着海边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县份。应该说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大仗可打了,但是广西的桂军,比如白崇禧等,还有部分力量,所以桂南会战是比较重要的战役。陈赓部队的任务是,把雷州半岛的大门堵上,不让中国国民党的部队往海外逃跑。因此我们的摄影队也是从广州出发,沿着海边到了雷州半岛,从广东省和广西的边境上,路过阳江市茂名市到了廉江化县。眼看桂南战役就要开始,部队已是剑拔弩张,突然接到通知,正好碰上约瑟夫·斯大林60大寿,让苏联同志到上海去参加庆祝活动。那时候对斯大林很尊敬,不参加不行,眼看着错过战役,心情很矛盾。参加了庆祝活动,从上海市又赶到重庆市时,重庆也解放了,也只拍摄了入城式,前赶后赶,总是没有赶上战争场面。
在重庆时,考虑到二野进军大别山是一个重大事件,苏联新闻电影是允许补拍的(我们不允许补拍的,认为是不真实了,苏联甚至可以请演员表演),所以苏联同志提出来要补拍二野进军大别山,设想的这一段内容是,在大别山鄂豫皖老苏区,一个红小鬼当了团长又回到大别山,和他的妈妈见面,这是苏联同志设计的。我们就安排:部队路过大别山,按照老区的样子,把标语刷出来,“打土豪,分田地”等,这些都好办,部队好布置;团长由我们的演员演,这也容易;但是文工团里的女演员能够在镜头前表演老太太的不好选。因此我就在重庆市的大坪山坡上看中了一个地方,那里的建筑物和大别山一模一样。因为四川人很多是湖广填四川来的,所以建筑物也有些相像。布置了环境,部队行军也布置好了。我头一天晚上去看地形的时候,发现附近一个老太太形象还可以,就请她第二天参加我们拍电影。我告诉她,情节就是,部队里的团长喊你“妈妈”的时候,你要用手拉他一下。只能这样布置了。结果当拍摄开始以后这个老太太很动情,我们的演员一喊她“妈”,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抓住演员的手不放。苏联的摄影师不停地叫:哈拉哨,哈拉哨(好、好)。他对我说,你简直是一个好导演。事后了解,这个老太太确实有一个儿子,被中国国民党抓壮丁抓走了,没有回来。看见这个“儿子”,就想起自己的儿子。真是碰巧了,事先没有估计到。这件事与我对以后搞电影工作的兴趣,很有关系。
解放后我就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到了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文教部。文教部下边有电影处,我就到了电影处,当电影处长。那时候电影处计划在重庆搞一个制片厂,已经划好了范围,在重庆的五四路、青年路、沧白路、临江路一带,西南电影公司已经筹备好了,文工团也找到了房子,电影修配厂都在那一带,如果办好了实际上是一个电影城,正要买那里的一个教堂,大区撤销了,办电影制片厂的事不得不停下来。后来那一带被重庆市公安局看上了,成了公安城。大区撤销以后,我就调到四川省来了,到四川省文化局。1958年干部下放,指派我为下放干部的领队,到会理市劳动锻炼,地委安排我为县委书记。这时就没有想到搞电影了,一心一意搞农村工作,劳动、大炼钢铁。到了年底,报纸上登出文化部放“卫星”的计划:省省有厂(制片厂),县县有院(电影院),社社有队(放映队)。有了这三大目标,省里边开始筹备建电影制片厂。年底省委通知我回来,参加筹建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工作。所以,1958年年底我就回来了。
首先在盐道街文化局的门口挂上“峨眉电影制片厂筹备处”的牌子,同时任命我当厂长,参加筹备工作,我还兼着文化局副局长。然后找地方,就找到现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原来是两个大队的交界处,战旗大队和石人大队。石人大队是营门口公社的,战旗大队是苏坡桥公社的。这个地方坟山比较多,因此不算是好地,修建的时候骨头到处都是。电影厂当时和132厂同时建厂,132厂修了一条简易公路,碎石路,我们走了几年的碎石路,周围都是耕地。那时候一环路刚有一个雏形。接着就开始厂子的建设。同时又提出,边建设边生产,当时正是大跃进期间,干劲很足,所以在筹备期间就准备拍电影。峨影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拍了3部片子,第一部是根据沙汀的小说改编的剧本,沙汀小说的名称是《这就是战斗》,写隆昌气矿一个模范工人。旧社会时他就在那里当工人了,他很有技术,但是吃不开,帮人焊茶壶,所以电影最初的名字叫“焊茶壶的人”,拍摄过程中都叫的这个名字。还有一首诗:“老将跃马上新阵,剪裁新事著新文,料得影片放映日,满街争说焊壶人。”电影拍成以后,请专家审查,蔡楚生提出意见,认为“焊茶壶的人”总是不那么高雅,他建议改为“嘉陵江边”,因为故事发生在嘉陵江边,后来影片就叫《嘉陵江边》。
在拍摄这部电影期间,我去探望阳翰笙,他是四川人,有名的作家、戏剧家,我搞川剧的时候,经常到他家里去,有时候我陪着演员去,他家里我走熟了。他问我,你又搞制片厂了?我说,是不是请郭老题写个厂名?他说,好哇。他就拿起电话,给郭沫若说,四川省要建电影制片厂,请你给他们写厂标和片头。郭沫若说,好。过了3天,阳翰笙通知我去取,我就到郭老那里去取的了。所以现在厂名这几个字就是郭沫若的字。郭老不但厂标写好,而且专为峨影写了一个条幅,是他刚作的咏电影的诗,他的诗是很好的,现在作为峨眉电影制片厂的传家宝保存下来。他的诗写的是:
绘声绘色流芳远,有质有文着彩多。
银幕平匀翻宇宙,明星灼烁耀山河。
刹那谈笑成千古,世界和平共一歌。
打破红黄棕黑白,永叫玉帛代干戈。
这首诗我拿到荣宝斋表出来以后带回来。回来以后,我还不揣冒昧,根据郭老原韵,和诗一首,与郭老的诗同时在《四川文学》发表。拍摄《嘉陵江边》的时候,导演本打算让我扮演一个角色,因为我参加川剧团出国演出,没有演成。当时由省委宣传部明朗部长带队,他想带一个熟悉川剧的副团长,就把我挑上了。1959年7月出国,年底回来,影片还没有拍完,还是我收的尾。所以,《嘉陵江边》的开始和结尾我都参加了。影片的后期制作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因为这边的建设还没有完成。
拍摄的第二部电影是《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的同名小说发表于《新观察》杂志,在全国有影响,是一篇好小说,因此省委很重视。峨影有一个导演叫张波,很想抓这个剧。我刚从国外回来,《嘉陵江边》还没有完,这边就在议论怎么改编《达吉和她的父亲》。小说是很好的,但是我怕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和摄影师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担心弄砸了。不是好导演,好摄影师,再好的故事也拍不好。那时候彩色片很少,剧本经过文化部审查通过了以后,才能决定你是否能用彩色片。这个故事不拍彩色片很不够味,因此我的目标是拍彩色片。但峨影厂的创作理念、艺术力量跟不上。因此我就想到了与长影厂合作。那时候《五朵金花》已经出来了,1958年拍摄,1959年放映,已经打响。我的目标是不低于《五朵金花》,省委非常同意我这个意见。1960年开第三次文代会,我去参加。长影厂的领导我很熟悉,我和他们厂长亚麻一说,他很同意。我点名要的导演叫王家乙,他是我解放区时候的老战友。他们厂长说可以,王家乙也同意了。我和四川艺术院的院长刘莲池说好,他出演员。我们俩在会议期间休息时坐飞机回到成都市,向省委汇报交涉的经过。没有想到,王家乙当着省委书记就提出来,要我当导演可以,我有个条件,让朱丹南演马赫,让刘莲池演任秉清,我才干。省委书记说,你这一招厉害,一个是厂长,一个是院长,把两个头头都拉去,我们这两个单位怎么办?省委同意了。王家乙事后说,他这一计是一条绳拴三个直翅亚目,飞不了你,也逃不了他。
拍完这部电影以后,我也写了一首诗:
为在银幕映凉山彝族自治州,诗人急忙著新篇。
请个名家当导演,三个蚂蚱一绳拴。
这部电影拍出来以后,正好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电影创作会议。在这之前全国文艺座谈会也是在新侨饭店开的,这两个会议接上了。我从东北电影制片厂带着样片参加会议,并送到文化部审查。开始文化部一审查就通过了。通过以后,拿到会议上来放映。这一放映,引起议论纷纷。那时候主要是两派,一派是“电影派”,一派是“小说派”。因为从小说到电影的修改比较大。小说是“争女儿”,马赫一听说有人来找达吉,从腿上拔出刀子来,“哪一个要认走达吉,我就和他拼!”我给高缨说,这个情节要改,现在讲民族团结,要让。任秉清的身份也要提高一点,他是个老石匠,支援凉山彝族自治州建设,就是土工程师;马赫让他当社长,已经是共产党员了,都是共产党员。小说派以李希凡为首,他是权威,红学专家,调到中宣部任文艺处处长,又任人民日报社文艺版的主编。他在文艺报发表的文章题目是《是提高还是拔高?》,认为电影的改动是拔高了人物形象,当时好像赵丹也是倾向小说派。我们感觉到压力很大,就提议把小说和影片都送给周总理,周总理原定的要对两个会议讲话,看周总理的意见怎么样。这部影片是作为七一献礼片准备在7月1号放映的,当时还没有公开放映。周总理看了以后,于6月20几号讲话,才解放了我们。他首先说,小说电影他都看了,他认为小说比较粗犷一些,电影就细致得多了。但是电影也有缺点,感情上还没有放开,受着限制。导演和演员都有限制(这是因为那时候经常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人情味)。他说,有些地方好像是要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因为导演把人限制住了。这个缺点确实存在。周总理对电影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他的讲话很有说服力。出版社曾经把对《达吉和她的父亲》的评论出版了厚厚一本集子。当时争论是很大的,集子里的观点也是一派说小说好,一派说电影好。周总理不是一棍子打,而是说小说和电影各有各的长处。
在全国文艺座谈会和电影创作会议开完以后,大约6月29日或30日,周总理请了部分著名演员和电影厂厂长,有20多人到他家做客,吃饭和座谈。周总理在西花厅门口迎接,同来宾们一一握手,夏衍作介绍。轮到我时,夏衍介绍说,这是朱丹南。周总理说,我认识,他就是马赫老爹。夏衍又介绍说,他还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周总理说,好哇,我们就是需要领导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吃饭时,周总理举着酒杯到我们这一桌,专门给我敬酒,并说,希望再在银幕上看见你。我回答说,再拍三五部不成问题。遗憾的是,由于文革,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建厂的时候,文化部把西南云贵川3个厂划给八一厂,在艺术上由他们辅导,也调了一些人来,如摄影师、车间主任,选址也是他们帮助选的。华北几个省划给北京电影制片厂东北地区的几个省划给长影厂,华东几个省划给上海市的两个厂。因此第一部影片我们是请八一厂的导演给我们导演的,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导演。《嘉陵江边》是在八一厂完成的,《达吉和她的父亲》中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镜头只有几个空镜头,邛海、凉山的外景大部分都是在东北拍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公社驻地尼古拉达顿,拍摄地是吉林省的四道沟;达吉采花,山上已经没有花了,都是塑料花。更大一部分是在摄影棚里拍的,比如我扮演的马赫救小达吉,当时下着雪,雪都是塑料雪,都是假山树林。电影不弄虚作假成本就太高了。
《嘉陵江边》是八一厂帮助拍摄的,《达吉和她的父亲》是长影厂帮助拍摄的,我们也配备了全班人马,王家乙作导演,张波张其作副导演。这边的建设老是上不去,因为省委抓锦江大礼堂和四川锦江宾馆的建设,又扩建飞机场,我们就挂不上号,材料也很欠缺。厂里的职工提出,我们要单独拍一部片子。开始选的工业题材的剧本《十二个老矿工》;农村题材选了四川文学上发表的小说《东山女炮排》,但感觉条件还是不行。最后选来选去,我说《嘉陵江边》可以算是工业题材,《达吉和她父亲》也可以算是农村题材,是不是可以搞个戏曲片,因为我当过川剧院院长,一想就想到川剧。我当川剧院院长的时候,拍过一个川剧集锦,包括《秋江》、《五台会兄》、《评雪辨踪》,还可以,但是没有拍过整本戏。最后选到《鸳鸯谱》,这是个喜剧,演员现成,拍摄技术上要求不高,黑白片。那时候摄影棚还没有建成,有个大食堂,就把大食堂当作摄影棚;录音车间也没有,就半夜录音,因为半夜没有杂音噪音;洗印也是临时找间房子洗印,没有空调,从肉联厂拉冰来洗印片子,最后还是拍成了,名字改成《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用的成都市川剧院的原班人马,效果也不错,送审结果也很好,发行到港澳、东南亚华人比较多的地方。
这部片子还没有拍完的时候,我带着厂里的要求到文化部去请任务,这已经是1962年。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抓壮丁》,效果很好,我们准备用原班人马拍《抓壮丁》。到了电影局,那时候电影局的局长是陈荒煤,他说,老朱阿,你野心勃勃,很可惜,国务院已经确定峨眉电影制片厂下马,各省厂都要下马。而且这个题材八一厂已经定摄了。你说你们人艺演得好,八一厂定的是延安市的原班人马,把你们的“潘驼背”也叫去了,吴雪演李老栓,陈戈演王保长,你斗不斗得过他们?结果完成了《悦容编》就下马了。
1965年又重新上马,当时的背景是,国务院决定上海市迁一个厂到四川省来。周总理说的,“海燕”就让她在海边,“天马”行空就让他到四川来。这是为了配合三线建设,迁一个厂到内地来。为了迎接天马厂,原设计的摄影棚改成简易棚很快建起来了,宿舍也建起来了。毛白杨金焰、顾而已、项堃等都在天马厂,项、顾而已等几十人到厂里报了到,而且到农村去了。这已经到了1966年,演员正在乡下体验生活,搞基建的也铺开摊子,有些机器也用轮船从上海运来了,包括食堂的板凳桌子,结果文化大革命一来,他们都回去了,只留下少数几个工人。
文革期间,中央文革小组把峨影作为战备厂,打起仗来新影、北京电影学院都要搬到这里。峨眉电影制片厂原来的人,特别是走资派,一个都不要,这时我才离开的。从1971年到1973年都是这个状态。我走了以后,派了成都市委宣传部的李映青到这里任厂长。文革中也拍过片子,要求反映走资派,以支边为内容,在云南省拍景,把李映青累病了,现在还是残废。又派杜天文来当厂长。滕进贤拍了几部电影反应还不错,后来成为第四任厂长。腾进贤调任电影局长,又由吴宝文任厂长,吴宝文调广电厅以后由李康生任厂长,这已是第六任了。
〔口述者简介〕朱丹南,原西南川剧院院长、原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原省文化局副局长
〔整理者简介〕王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文化论坛》副编审
朱丹南与冯、童恩正杨昌林雷蕾
冯喆,对于五、六十年代的电影观众来说,冯喆确实是一住家喻户晓,且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凡是看过由他担任主演的《南征北战》、《羊城暗哨》和《桃花扇》等影片后,无不为他那自然质朴、敦厚儒雅、英武果敢、从容潇洒的表演所折服。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电影制片厂布局进行调整,上海市的天马厂与成都市的峨影合并,在首批来峨影的主创人员中,就包括了著名影星冯喆。时任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朱丹南非常赏识来到四川省冯喆,可说是他在电影事业上的最后一位知己。在牛棚岁月里,朱丹南也是陪冯喆一起度过的人,得知冯喆结局后无比痛悔,并尽力为他讨要说法。
童恩正,曾在成都任教,同时在峨眉电影厂任编剧,既是学者,又是编剧,是著名的“两栖人”;他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创作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拍成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他也由此被誉为科普界“四大金刚”之一。1997年4月20日,我国历史学家兼科幻作家童恩患肝病在美国住院治疗,因换肝手术失败猝然离世。
1959年夏天,童恩正跟着四川大学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教授,到四川忠县渰井沟考察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然后,他又和另外两个对考古感到兴趣的历史系同学自愿放弃暑假,到巫山大溪去参加另一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工作。这里的景色壮观而惊人,“浩荡的长江在这里被两岸耸立的大山束缚成一条狭窄的激流,红色的山岩从江边垂直矗立,高高地耸入云霄,日光只有在中午才能射进这阴暗的峡谷。江水汹涌着冲击在狰狞的礁石上,激起了翻滚的波浪,卷起了巨大的旋涡。瀑布从高山上倾泻下来,在空山中发出可怕的轰鸣。险峻的高山下,奔腾的江水在这里以它的粗犷、它的雄伟震慑着人,激动着人。”更为震慑人、激动人的时间是夜晚。当晚上八、九点钟,一轮圆月在阴森的峡谷黑黝黝的大山后面缓缓升起,照亮了咆哮的大江时,童恩正感到了古峡的庄严、肃穆,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原始的敬畏。正是这种对大自然神秘、恐怖气氛的原始敬畏,加上对考古学、冒险生活的热爱,童恩正成都市后,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写出了《古峡迷雾》。上海少儿出版社1960年出版了年轻大学生的作品。作品一发表,便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古峡迷雾》的出版,几乎改变了童恩正的命运。1961年,童恩正大学毕业。那一年,著名电影演员冯喆上海市调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他看到《古峡迷雾》以后,便去找童恩正。著名演员来找一个普通学生,使童恩正感动至深。交谈中,冯喆称赞童恩正有想象力,会编情节,这两点正是一个编剧必备的品质。他建议童恩正去当编剧。后来,冯喆将童恩正介绍给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朱丹南。朱丹南很欣赏这位青年作者,童恩正大学毕业后,便将他要来峨影厂担任编剧工作。他到峨影厂工作以后,开始改编《古峡迷雾》的电影剧本。改编还未完成,四川大学将他又要回学校,担任冯汉骥教授的科研助手。从此,他开始在考古学和文学两个领域里纵横驰骋,过起了身兼两个工作领域的“两栖人”的生活。
古峡迷雾》的出现,在中国的科幻小说史上,是一个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早期的科幻作品,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儿童科幻故事,远离文学正道,不理解科幻小说的本质。《古峡迷雾》则以小说的形式出现,文情并茂,在主题构想、情节安排、人物刻画和意境描绘等诸方面都展现了小说和科学幻想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这篇小说的问世,犹如石破惊天,予人以震动和清醒剂的感觉,为中国科幻小说揭开一个新篇章。
杨昌林,1941年生于四川什邡的杨昌林,小学8册辍学,于1955年5月考入什邡县川剧团,师承生角名家赵炳益先生,专攻川剧正生。现为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文化艺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八、九届省政协委员。
1971年,部队在地方选招文艺骨干,杨昌林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调干入伍,到昆明市演出京剧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杨昌林演李玉和杨子荣,今天八一厂的徐光明则饰鸠山、座山雕,时人有称妙配。此后,全军在广州市演出,杨昌林汇报的节目却只是唱歌了,是一个小合唱的其中一员。客观地说,由川剧到京剧再到歌唱,川腔秦韵,使杨昌林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唱腔艺术经验,但他的心底,总割舍不了他的川剧正生,毕竟他的根状茎在川剧。赶巧,时任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南在观摩现场,他责备杨昌林:“你一个川剧演员,不去演现代戏,跑出来唱什么歌?”当得知杨昌林愿意回川演戏后,朱丹南旋即打报告给部队,几经曲折,得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将军的特别批示,杨昌林方才回到四川省实验川剧院,这已是1975年的5月。
雷蕾,著名曲作家,父亲是更著名的作曲家雷振邦,雷蕾先后为《天音》、《热恋》、《便衣警察》、《渴望》等影视剧谱曲,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许多歌曲传遍大街小巷,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绝唱。还在雷蕾7岁的时候,《达吉和她的父亲》的导演就选中了她,让她扮演影片中的小达吉。有意思的是,影片中小达吉的养父、彝族马赫老爹的扮演者朱丹南20年之后竟成了雷蕾的红娘。经朱丹南牵线,雷蕾与她的丈夫李南冈相识并相爱,而朱丹南是李南冈父亲的老战友。
个人作品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
朱丹南 Dannan Zhu.豆瓣.2021-07-3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作品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