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军刀俗称“
马刀”,是一种传统意义的
古代兵器,骑兵的基本武器。骑兵军刀指刀身长60cm以上,单面
开刃,刀身或直或弯,护手与护拳合为一体的实战或礼仪性的刀。
《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认为马刀出现于东方,7~8世纪盛行于东欧和
中亚游牧民族。中国骑兵大规模兴起并独立成军当属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百炼钢技术用于造刀,铁制的
环首刀被大量使用,基本取代了长剑,隋唐时期,无环首短柄铁刀成为马刀的主要类型,宋朝为短柄“手刀”,
元朝时,骑兵所用之刀已是弯曲形,明代骑兵
腰刀弯曲而锋利,清末的马队装备西洋式马刀,抗战时期设计了“
雪枫刀”,1965年,中国成建制骑兵师、团将撤裁之际,生产并装备了65式骑兵军刀。欧洲
波兰翼骑兵使用的马刀起源于
匈牙利和
土耳其,其元祖则是蒙古鞑式马刀。17世纪及18世纪早期,
法国骑兵佩带军刀。到拿破仑时代,军刀的柄头改为平形或者帽子形。各国的军刀在造型上各有其特点,德国军刀“P”形护手的居多,
英国则是宽护手的占主流,
法国则样式更加繁多一些。
欧洲骑兵军刀的刀身一般由白钢制成,上面多有蚀刻的图案或铭文,较高级的刀身作烤蓝处理,并带镶金图案。
河刀鱼或铁制或木制,外包皮革,也有皮制。护手成字母“D”或“P”的形状,或者将线延展成面,形成一个非常宽大的护手,上面或雕花,或镂空。刀柄有牛皮缠
金属丝,或者用鲛鱼皮,内为骨、角等材料,近代以后塑料材质增多。一些优秀将领亲自设计
马刀,如1881年
俄罗斯的戈尔洛夫
中将设计了6种马刀装备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骑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名将巴顿,还有中国
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都为军队设计过马刀。
骑兵军刀的实战价值大,骑兵冲锋的速度非常快,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马克沁重机枪投入欧洲战场以后,步兵处于劣势的局面才被打破。而在
亚洲,骑兵军刀直到二战时期仍在发挥作用。
发展历程
中国
汉朝马刀
中国最早的马刀是汉代的
环首刀。这从出土的山东沂南汉画像墓中的执刀骑兵便可知。环首刀刀体是细长型,多为直脊直刃,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也无护格。刀柄多用木片相夹,外面缠以粗绳,便于持握。同剑相比,环首刀一面有刃,另一面为厚实的刀脊,因而比两面刃的剑更适于骑兵冲击时斩劈。汉代的造刀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三十炼、五十炼甚至百炼钢刀。即以含碳量较高的炒钢为原料,经过三十、五十、乃至上百次的折叠锻打而成。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马镫的出现和马鞍的改进,使骑兵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步、骑兵都装备短柄铁刀,其特点是刀身直,柄末端没有圆环。山西太原北齐墓壁画中的人物所佩的就是这种刀。
隋唐时期
唐代骑兵是继汉代以后我国古代骑兵发展史上又一兴盛时期。其时,无环首短柄铁刀成为
马刀的主要类型。其型制是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刀有椭圆形护格,刀柄末端通常有一小孔,以穿饰纽带,
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骑兵俑即是此种。
隋唐以后刀的制造,以灌钢法代替百炼法,即先把生铁熔化,浇灌到
熟铁,再增加熟铁的含碳量成钠,然后分别用牲畜的尿和脂肪淬火。牲畜尿中含有盐分,火时比水冷却快,淬火后的钢质坚硬;用牲畜脂肪淬火时冷却慢,因而钢质柔韧。经过这两种淬火处理后的刀,可“斩甲过三十扎”,刀刃锋利程度和韧性都得以提高。
北宋时期
北宋丧失了西北产马地区,军队只得以步兵为主,骑兵只作为附属军种。与
宋朝对抗的辽、
西夏、金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射。其骑兵与宋军对阵,十战而九胜。步、骑兵以弓驽为主,刀枪次之。常用的短柄
长刀称“手刀”。从宋《
武经总要》图来看,手刀刀身宽,刀尖几近齐平,江苏丹徒出土的
宋刀实物刀长82~87cm,刀身宽4~5cm,有护格。国内革命战争中
中国工农红军步、骑兵和抗日战争时
西北军步、骑兵装备的大刀片与宋代手刀型制颇为相似。
元朝时期
元代
蒙古国武装部队将骑兵机动作战的高效能发挥到极致。骑兵所用之刀已是弯曲形,一改
中原地区自汉唐以来刀身平直的传统。
弯刀质心远离刀柄,极大地增加了刀的杀伤力量。
马刀的这种特点在弹性大、韧度高的钢刀身上表现尤为显著。
明朝时期
明代自
朱元璋起开始重视骑兵的建设。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工部规定了全国各地每年制造兵器的数量,其中“马步军刀”为21000把,仅次于
弓箭。明朝步、骑兵使用的
腰刀,汲取了抗倭作战中缴获
日本倭刀的优点,弯曲而锋利。
清朝末年
清末
袁世凯编练
新建陆军“北洋六镇”中有马队,马队装备西洋式马刀。在《马队操法》中,先讲马刀的徒步和马上的斩劈,然后才有《曼利夏马枪图说》,足见对马刀的重视。操法强调:“马兵器械,以刀辅枪。刀便近刺,枪便远击。”还说:“马兵小枝,忽遇敌军马兵大队,力敌不能,退走不得,唯有下马拔刀冲入敌队,
张汶祥刺马案腹、劈马股,逢人伤人,逢马伤马。如伤敌官一可当十。或敌军马炮队多,即刺其马,一马伤而诸马难行,炮亦将踯躅,我军可乘势进击。”清末
新建陆军马刀攻防招式简单实用,一改传统刀术套路的虚华。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骑兵教程多译自德、日等国。国民党军骑兵一般采用
卡宾枪、冲锋枪下马徒步作战的战术,不善马刀砍劈。国民党军青海马步芳所属的骑兵不善枪炮火力之战,却精于马上白刃格斗,所用的马刀,环柄宽刃,形同西北步兵使用的大刀片。
1941年
新四军第四师与青海骑八师
马彪激战于大小营集,新四军第四师5000多名官兵死于马刀之下,老三十二团几乎被打光,新四军抗日干校的200多名学员,在此战中全部牺牲。此战之后,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愤而组建骑兵团,称之为“红色哥萨克”。骑兵团战术、技术是在新疆调来的团长周纯麟的教授下,师法苏联红军骑兵。但自幼习武,精通刀术的彭雪枫却没有采用
苏联红军高加索式
马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一种马刀,刀身修长,刀背轻薄,用精钢打造,刀刃十分锋利,称之为“雪峰刀”。1942年,为保卫
洪泽湖地区夏收,对在沙山集抢粮的日军,彭雪枫指示骑兵团“一定要等敌人出村远点再打,这不仅可以发挥我长马刀的作用,还可以避免误伤人民群众。”结果仅9分钟,300余名日军即被骑兵团马刀倒大半,80余名当了俘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解放战争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大多沿用缴获侵华日军骑兵的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这种军刀长102cm,轻捷、锐利,在部队平叛和
剿匪作战中,颇受广大官兵的欢迎。此外,1949年前后,新疆的民族军骑兵则使用
苏联制造的1927年式骑兵军刀,其形为高加索式军刀,刀柄无护手,刀鞘上装有1891-30年式7.62mm步枪枪刺。1965年,中国成建制骑兵师、团将撤裁之际,生产并装备了65式骑兵军刀,根据刀长及质量依次分三号,其中2号刀长为96cm。
世界
英国
在19世纪以前,英国军刀的制造技术还比较落后,多是依靠一些手工作坊提供刀剑,不能满足需求时则从
德国购买。当时德国是
欧洲刀剑制造的中心,公认为德国刀远比英国作坊制造出来的好,于是英国采用各种措施吸引技能高超的德国工匠来到英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伦敦和
伯明翰两地的刀剑制作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以伦敦的威尔克森兵工厂最为著名。19世纪, 英国军方为防止军刀在战斗中折断,规定每一把军刀都要进行统一的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在刀身根部打上一个通过认证的圆形戳记,如 “PROVED” 或 “PROOF” 字样。这种认证戳记后来成为识别英国军刀的最显著特征。
1788年,
英国第一种制式军刀出现,
轻骑兵和重骑兵所使用的制式军刀都叫做1788式。1788式军刀实际上有4种:轻骑兵士兵军刀、轻骑兵军官军刀、重骑兵士兵军刀以及重骑兵军官军刀。第一种制式军刀的设计不太理想,刀身过长,笨重,
平衡性不好,而且当时也没有质量标准,刀身质量普遍较差。
1796式骑兵军刀是英国第一种使用较广的军刀,在刀身质量、平衡性等方面做了很好的改进。1801~1802年,英国在
埃及发动了针对
法国的战争,打败了当时担任
法军指挥官的
拿破仑·波拿巴。在这次战争中,
英国军队得到了一些埃及马穆鲁克骑兵的舍施尔弯刀,他们发现
伊斯兰教的刀剑远胜过自己的军刀,纷纷带回英国交给工匠加以仿制,于是诞生了马穆鲁克式骑兵军刀,但这种军刀只给军官佩带。1908式军刀外观朴素,没有任何装饰,获得了英国军方上下一致的好评。其他国家多有仿制,如美国
乔治·巴顿设计的1913式骑兵军刀就是仿自英国的1908式军刀。1908式军刀后来做了改进, 刀柄改为
鱼皮缠
金属丝,护手刻上了
湘蕾金银花的图案,称为1912式军刀。英国皇家近卫骑士团的军刀与普通骑兵的1908式军刀不同,特别是第一皇 家近卫骑士团、第二皇家近卫骑士团以及皇家骑兵
卫队的军刀,做工更加精美, 护手上有皇冠和其部队名称的英文花体缩写。
法国
17世纪及18世纪早期,
法国骑兵也佩带军刀。其军刀刀身长而直,刀柄为
黄铜制或铁制。到1770年代,改为采用颇具吸引力的扇形柄或贝壳形柄,柄头为圆形或卵形。到拿破仑时代,军刀的柄头改为平形或者帽子形。另外,骑兵军官所用刀剑的刀身有烤蓝处理。
拿破仑·波拿巴时期法国刀剑工匠制造出一系列外形富有灵感的骑兵军刀。不同的骑兵使用不同的军刀,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为ModelANIX胸甲骑兵军刀。该军刀上有3条黄铜制的长条,刀身稍弯曲。这种式样对后来其他国家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美国就仿造了这种军刀式样。1822年式轻骑兵军刀使用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923年才被另一种新型通用骑兵军官军刀所代替。1854年,法国军刀的设计又转为采用笔直刀身的款式。
德国
普鲁士王国轻骑兵使用的1811年式骑兵军刀与
英国1796年式轻骑兵军刀几乎一模一样,也有一个钢制的箍筋,弯刃上有一条血槽,钢制刀鞘。普鲁士喜欢以军团为单位在刀柄和鞘口印上标记,有时还有很多注销印记,由此可以看出一把军刀的“服役”时期。1815年
拿破仑·波拿巴战败之后,普鲁士缴获了大量
法国胸甲骑兵军刀,并在刀柄和刀鞘上打上了普鲁士军团的标记。1819年,又出现了一种新式胸甲骑兵军刀,在设计上明显受到同时期法国军刀的影响,半球形柄头,笔直而长的刀身上有一条或两条血槽。军官使用的军刀刀柄采用镀金的
黄铜制品,
河刀鱼为钢制。1889年,又出现了一种除胸甲骑兵以外通用的军刀,
德国各个邦的骑兵都配用了该军刀。这种军刀有一个黑色钢制的半篮形刀柄,另一侧可通过合页折下并与刀鞘固定,刀身采用蚀刻或烤蓝处理。这一时期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军刀都已经放弃了使用镀金和烤蓝装饰刀身,但德国的刀剑工匠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依然采用这种工艺。
中原地区清末时期也曾订制过这种样式的军刀,不同之处是将护手上的鹰改成了龙。1889年式骑兵军刀是用于实战的,随后还出现了礼仪性盛装军刀,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柄首为狮头造型,护手为“P”形。
奥地利
18世纪中期的奥地利胸甲骑兵携带一种沉重的1769年式军刀,该军刀为斧头形刀峰、单刃、圆盘形刀柄。这种军刀式样后来成为
英国1796年式重骑兵团军刀的灵感来源。1845年,奥地利设计了一种通用的骑兵军刀。护手钢制,呈半碗形,上有圆洞。但军官的军刀通常质量更好,而且刀身有装饰。后来还有1850年式、1858年式、1861年式、1869年式、1875年式和1877年式军刀出现。1904年式骑兵军刀是分发给
奥地利军队的最后一种骑兵军刀。
俄罗斯
公元12~16世纪, 随着
奥斯曼帝国、伊朗
波斯萨非王朝和
中原地区元朝的崛起,刀类兵器逐渐出现弧度,出现高加索
恰西克马刀。
俄罗斯帝国见识到恰西克马刀的威力,不仅为
哥萨克骑兵换装,更大量装备沙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队。
在沙皇俄国时期,先后出现过1834年式、1838年式、1868年式、1881年式马刀以及1904年式恰西克佩刀;到了
苏联时期,先后研制出1927年式马刀、1935年式恰西克马刀、1955年式恰西克马刀。
美国
南北战争中骑兵装备的军刀主要有两种,分别是M1840型骑兵军刀和M1860型
轻骑兵军刀。M1840型骑兵军刀仿制于
法国骠骑兵军刀,长110厘米,重1.1千克,在
美墨战争中有所运用,于1858年停产,但在内战爆发后库存军刀被再次下发。M1860型轻骑兵军刀是M1840型骑兵军刀的替代品,长104厘米,重1千克,比M1840型更容易使用,在内战中生产了过300000把,一直使用到
美西战争时期。
1913年1月11日,美国《陆海军杂志》刊登了巴顿的一篇含有“以法国式的直剑取代
美国军队盛行的
弯刀”思想的文章,几个月后,陆军参谋长伍德将军命令按照巴顿设计的样式和规格,打造两万把新军刀。这种新型骑兵军刀是直线型设计,刀有940毫米长,刀身的宽度为257毫米,刀刃非常长,是一种理想的击刺武器。
日本
日本在1868年
明治维新之后扩张军事实力,到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之前,日本陆军已拥有7个骑兵大队,共计约2800人。
日俄战争(1904~1905年)开战之后,日本骑兵拥有54个中队,共计约5400人。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又将骑兵扩充到95个中队,共计约9500人。日本骑兵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主要装备的是二五式骑兵军刀和三二式骑兵军刀。二五式骑兵军刀是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年设计定型的,总产量大约为1700把。而三二式骑兵刀的服役时间经历了
明治天皇、大正、昭和的旧
大日本帝国陆军时期,并对中国骑兵军刀的形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基本设计
整体形制
中原地区汉代的
环首刀刀体是细长型,多为直脊直刃,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也无护格。
欧洲各国的军刀在造型上各有其特点,德国军刀“P”形护手的居多,
英国则是宽护手的占主流,
法国则样式更加繁多一些。法国军刀有一个独有特征,只要是单刃军刀,通常都在刀背标注上生产日期和产地。在
君主立宪制时期生产的军刀,则刀身上要么标注皇家的称号,如“RL”要么标注帝国的称号,如“ImpL”。法国
拿破仑·波拿巴时期的胸甲骑兵军刀上有3条
黄铜制的长条,刀身稍弯曲。
刀身
中原地区汉代
环首刀一面有刃,另一面为厚实的刀脊。16~17世纪的
波兰式
轻骑兵军刀的刀身多为等宽的圆弧形。
老式恰西克
马刀全长在1m左右,刀身宽度大多在3~4.5cm之间,厚度为5~7mm。刀身通体等宽,在靠近刀尖处骤然向刀背方向收成刀尖,刀背前部多开有刀刃。老式恰西克马刀刀身大部分为平造,即刀身横截面呈两条腰线较长的
等腰三角形。为了减轻质量,减少刺入人体后的接触面积,并方便抽出,老式恰西克马刀刀身上多开有血槽。其血槽的形制有许多类型,主要分为单血槽、双血槽及多血槽三大类。双血槽、多血槽又有等宽、不等宽的式样;多血槽的式样最为复杂,有血槽分段式与不分段式,有血槽延伸到刀柄根部与不到刀柄根部的式样,有血槽内还加工有血槽的式样,有血槽内雕刻图案的式样等等。老式恰西克马刀的刀身上有各种标识作为装饰,有些是
伊斯兰教“古兰经经文”“卷草纹”,有些是被称为“高加索之星”的图案,有些则雕刻有“奔狼”标志,
俄罗斯帝国贵族定制的恰西克马刀,其多在刀身上雕刻有沙皇俄国的双头鹰标志。
法国1822年式马刀的刀身细长,弧度适中。刀身上加工有一道较宽的血槽,有些后期生产型的刀身除了宽血槽之外,还加工有一道较窄的血槽。
波兰式马刀尺寸比较大,刀身上通常会加工出数条血槽和突起的加强肋。有时刀身上还会根据使用者的个人喜好加工出数个心形镂空。
日本二五式骑兵军刀的刀身长度为78cm,刀身两侧各制有一条长血槽, 护手由铜材制成,呈弧形。三二式骑兵军刀的刀身两侧各加工有一条较长的宽血槽,整刀全长102cm,刀身长83.6cm,刀身最宽处2.8cm。
刀茎
老式恰西克
马刀的刀茎为“偏茎式”,即刀茎与刀身不等宽,而是窄于刀身。在刀茎上开有2个及其以上的圆孔,刀柄通过圆孔采用铆接的方式固定在刀茎上。
刀柄
中原地区汉代
环首刀的刀柄多用木片相夹,外面缠以粗绳,便于持握。16~17世纪的波兰式马刀中第一类马刀的刀柄整体从侧面看就像一只鹰的头部,鹰嘴部形成一个回钩,使得这种马刀可以非常有力地握持,被称为“战斗握柄”(combat karabela)。这种刀柄通常使用金属制作出框架,框架的两侧以数个
铆钉连接木质、骨质或象牙质的柄材。
老式
恰西克马刀的刀柄外形多呈“P”字形,并且刀柄后段向左右两侧胀开,从刀背方向下看则呈“Y”字形,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在激烈的战斗中刀被甩出脱手。有一些老式恰西克
马刀“P”字形头部下方收成弧线,从侧面看就像一只雄鹰的头部。老式恰西克马刀刀柄材料分为两类:一类采用单一材料——硬木、牛角、牛骨、象牙及金属等;另一类则采用上述两种材料组合而成。
日本二五式骑兵军刀刀柄上盖前部设有一个可以下压的按钮,刀柄前方的刀背根部设有钩形爪,按钮与钩形爪呈一体式设计。按压按钮,钩形爪即下沉,从刀鞘的沟槽内解脱,此时可将刀身从刀鞘内拔出。
护手
欧洲骑兵军刀护手最简单的是一根钢条弯曲成字母“D”或“P”的形状,复杂一点的可以再多加两条加强筋,或者将线延展成面,形成一个非常宽大的护手,上面或雕花,或镂空。
16~17世纪的波兰式
马刀中第一类马刀采用“十”字形或“叉子”形的护手。
日本二五式骑兵刀的护手处设有一个圆
铆钉,用来卡住一个皮环,握刀手的食指可以套在皮环里,以防止刀脱手。日本三二式骑兵军刀护手由中碳钢制成,后部呈长条状,前部呈碗形。
刀鞘
老式
恰西克马刀的刀鞘大多采用木制内鞘,外包牛皮、羊皮或金属皮。在包皮外部再加装金属制成的鞘口、鞘尾、吊环以及鞘。其中,鞘口分为合抱式与合口式两类。合抱式鞘口的口部宽阔,在刀身插入刀鞘时刀柄的大部分插入刀鞘中,仅露出刀柄的“P”字形头部,可以防止在与敌贴身搏斗中刀被抢走,在骑马奔驰时刀也不易从刀鞘中脱落丢失。合口式鞘口的口部较窄,刀柄的前端不插入刀鞘内,而是紧贴刀鞘口。
法国1822式马刀的刀鞘由薄钢板卷制而成,鞘口设有加强钢环,鞘身设有一个加强箍及提环,鞘尾设有加强片。
跨带
老式恰西克马刀采用一种特殊的跨带佩刀方式,跨带由一条主带和一长一短两条副带组成。佩戴该刀时,主带绕过右肩、后背,在前胸扣好,铆接在主带上的长、短副带分别与刀鞘的两个吊环相连,刀便跨好在身体的一侧。佩刀时,刀刃朝上,需要抽刀时,身体略微转一个角度后即可将刀向前上方抽出,这样不仅可以避开马眼睛,以防止马匹受惊,而且在刀身离开
河刀鱼时即呈自然的劈砍起手式。
材料
汉代的造刀工艺出现了三十炼、五十炼甚至百炼钢刀。即以含碳量较高的炒钢为原料,经过三十、五十、乃至上百次的折叠锻打而成。
欧洲骑兵军刀的刀身一般由白钢制成,采用
大马士革钢的很少。刀鞘或铁制或木制,外包皮革,也可以是单纯的皮制。护手最简单的是一根钢条弯曲成字母“D”或“P”的形状。刀柄最常见的是皮缠
金属丝,一般是牛皮,还有用鲛鱼皮的,内为骨、角等材料,近代以后塑料材质的逐渐增多。
老式
恰西克马刀大部分由
高加索地区自产的钢铁锻造而成,极为珍贵的刀则由原产于印度海拉巴地区之著名的乌兹钢(wootz,也称
大马士革钢)在
亚美尼亚或者
土耳其锻造而成,而
俄罗斯帝国贵族定制的恰西克马刀有一部分是在德国的
索林根锻造而成的。
波兰式马刀柄材通常采用木材制成并且包上黑色皮革或者鲨鱼皮。刀鞘通常采用木材制成,包上黑色皮革,局部包上铁皮或铜皮。
日本三二式骑兵刀刀身由钢材锻造而成,含碳量为1.0~1.1%,研磨成型,之后采用油淬火。
典型型号
波兰的翼骑兵军刀
波兰和东欧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16~17世纪的波兰式
马刀,波兰的翼骑兵部队和其他骑兵、步兵部队都使用这种马刀。这类马刀按照西方研究者的分类共有四类。
第一类马刀的起源较早。第一类马刀又可以分为A、B、C三种型制。A型马刀刀身前部三分之一加宽并且采用半双刃的刀锋,刀身弯曲度非常大。B型马刀刀身前部三分之一并不加宽,但是弯曲度同样较大,刀柄一般较A类刀窄,但是更为容易握持。C型马刀刀身较短且宽,护手通常是弧形的。A、B型马刀一般用于骑马作战或者地面上的战斗,而C型马刀由于比较短小。
第二类
马刀通常带有十字形的护手,刀柄的末端带有杏仁形铁片或铜片。这类马刀有A、B两种型制。A型马刀刀身弧度颇完美,弧线最低点靠近刀身的二分之一处。刀柄的前方带有两翼延伸的十字形护手。有些刀在护手的左侧会锻接一个圆环,这个圆环被称之为“拇指环”。在握刀时,拇指伸进这个环中,就可以提供其他刀剑无以伦比的控制力。这类马刀通常装饰精美至极,其只适用于马背上战斗。B型马刀刀柄后端向下弯曲,设有铁链连接护手和刀柄后端。此类
马刀在步战时更为灵活。
第三类马刀就是“
轻骑兵军刀”。轻骑兵军刀的刀身多为等宽的圆弧形,带有一个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刀柄。其共有A、B、C、D、E五种型制。
第四类马刀通常采用很小的十字护手和下弯刀柄,是蒙古刀剑的遗存物,也被称为“鞑靼剑”。此类马刀与土耳其和波斯马刀非常类似,在战马冲锋后开始混战时非常适用。大多数波兰马刀都产自
匈牙利或
波兰本地,但其中最好的还是从斯特利亚地区和
意大利热那亚进口到波兰的。
恰西克马刀
恰西克马刀诞生于16世纪的
高加索地区,后被沙俄、
苏联传承发展并推向全世界。 至今,其仍作为礼仪用品出现在
俄罗斯的各种阅兵活动。
高加索恰西克马刀在形制上可分为一型、二型两类。一型刀最明显的特征是带有十字形护手,刀柄形状为横置的“L”形。一型刀在16世纪即已出现。恰西克二型刀比一型刀出现的晚,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带十字形护手,刀柄呈“P”字形。二型刀由于流传时间及范围较广。
日本“三二式”骑兵军刀
日本“三二式”骑兵军刀(俗称“
马刀”),全称“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此刀于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故称“三二式”。“三二式”军刀有甲、乙两个型号。甲型又称“长身型”,全长1002mm,全刀质量1.35kg,为日军绮兵士兵和下士官用;乙型又称“短身型”,全长920mm,为日军
宪兵和陆军下士官用。甲、乙两型军刀的区别除长度不同之外,甲型的军刀护拳(我军称“刀柄护圈”)内有皮质“指挂”。“三二式”骑兵军刀刀身较传统日本刀直,护拳和“指挂”均为西洋风格,便于在马上单手劈刺。日军认为“三二式”军刀在仪仗之时,由于西式的护拳大,便于马上长时间“肩刀”,而日本刀的棒状刀柄不便“肩刀”和单手劈刺。日军“三二式”骑兵军刀随身佩带时挂在腰带左侧;乘马行军时,军刀悬挂在马鞍右侧后方。
中国65式骑兵军刀
65式骑兵军刀根据刀长及质量依次分三号,其中2号刀长为96cm。65式骑兵军刀外形除刀柄材质及闭锁装置和刀鞘挂环外,与
日本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大致相似,尤其是刀柄护拳内有皮指挂革。该刀与日军“三二式”骑兵刀相比有很大改进:在长度和重量上有所加长和加重;刀条进行了镀铬处理;闭锁完全改进,避免了诸如日军32式骑兵刀在使用过程中,在刀条入鞘时,由于用力过强造成闭锁断裂的弊端;佩环由单改为双佩环,可以肩背;刀柄纹理增大,握持感更为坚实、稳固。另外,该刀相比日军32式骑兵刀,在外观上更为威猛、强悍。
65式骑兵军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种,也是最后一种制式骑兵军刀,出产不久,便彻底完成了使命,或封存于仓库中,或为边防
地方武装所用。
服役情况
波兰翼骑兵
文艺复兴后的
波兰武装力量以骑兵见长,其特有的翼骑兵是西方骑士和东方草原游牧骑兵的完美结合,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组成联合王国之后,联合王国的南部边境受到
奥斯曼帝国的巨大威胁。曾经强大一时的
塞尔维亚和
匈牙利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占,大量不愿被
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人涌进
波兰。这些塞尔维亚人大部分是熟练的骑兵,他们组成的
轻骑兵部队在波兰发展壮大,征兵范围逐渐从塞尔维亚人扩展到波兰人、立陶宛人、匈牙利人,并最终形成了波兰特有的骑兵兵种——翼骑兵。
波兰翼骑兵使用的马刀起源于匈牙利和土耳其,其元祖则是蒙古鞑靼式马刀。12~13世纪兴起的
蒙古族,在东征西讨中融合了西亚民族的刀剑,这种刀剑在欧洲研究者中被称为蒙古鞑靼式刀剑。蒙古大军在1241年攻陷了当时的波兰首都
克拉科夫,故波兰刀剑继承了蒙古鞑靼式刀剑的一些特点。从
中原地区宋代《
黑鞑事略》中关于蒙古刀剑的描述“有环刀,效
回族样,轻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运掉也易”可得到验证。在波兰和东欧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16~17世纪的波兰式
马刀,波兰的翼骑兵部队和其他骑兵、步兵部队都使用这种马刀。这类马刀按照西方研究者的分类共有四类。
波兰枪骑兵
1807年3月,
拿破仑·波拿巴组建了一支由4个中队组成的波兰骑兵团。1809年7月的
瓦格拉姆战役中,波兰骑兵团一举击败奥地利枪骑兵。此次战役之后,拿破仑将波兰骑兵团改编为
近卫军波兰枪骑兵团,也称近卫第一枪骑兵团,配属在他的近卫军中。波兰枪骑兵通常装备的是骠骑兵马刀和近卫军
轻骑兵马刀。波兰枪骑兵普遍使用1777年式
马刀,该刀源于
匈牙利骠骑兵马刀,刀身长800mm,刀身宽35mm。1777年式马刀的刀身通常都有很大弧度,护手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
黄铜片,刀鞘末端口部两侧则设有凹陷处,当马刀插入刀鞘时,两个黄铜片恰好夹在刀鞘的凹陷处。
近卫军轻骑兵马刀最早在1803年配发给
法军近卫猎骑兵(近卫猎骑兵属轻骑兵之列盛行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主要以火枪为装备),也称1803年式马刀,波兰枪骑兵也配发这种非常优雅的武器。此种
马刀刀身长约850mm,弧度较大,有士兵配用及军官配用两种型制。士兵配用的马刀,其“D”形护手结构简单,由黄铜片弯曲而成。军官配用的马刀,其“D”形护手由均布的3条
黄铜片弯曲而成,外形美观。无论是士兵配用的马刀还是军官配用的马刀,两者“D”形护手横棍的顶端均设有圆头。在横棍中部也设有黄铜片,刀入鞘时黄铜片夹紧在刀鞘的鞘口上,这样刀就不容易从刀鞘中掉出来,以防丢失。刀鞘为木质,外部包上黑色的牛皮之后再使用黄铜包裹。刀鞘尾端设有桃心形的鞘尾片,刀鞘上设有双吊耳。
枪骑兵的
马刀通常是在一次冲锋之后,当
卡宾枪折断或是留在敌人身体上时使用。在混战中,弧形的马刀更适用,只要一击就足以将敌人的手臂从身体上砍下,而砍在头盔上则有可能将头盔劈开,即使没有将头盔劈开,也可造成对手晕眩。
1808年,在
西班牙半岛上爆发了索莫谢拉战役,交战双方是
法国与西班牙的军队。
西班牙军队由唐·贝尼托·圣胡安将军指挥,圣胡安准备防守
法军必经之路——索莫谢拉山隘,以守险不守城的方式来面对无敌的
拿破仑·波拿巴大军。1808年11月30日清晨5时,拿破仑、法军步兵团及波兰枪骑兵团等前往索莫谢拉。8时,法军3个步兵团开始进攻。由于雾气浓重,并且西班牙
地方武装和炮兵向附近倾泻火力,法军无法突破。法军两翼在山地展开,发出猛烈的火力,西班牙人则同样猛烈地加以回击。大约11时,战斗仍没有进展。拿破仑十分焦急,他前往近卫军波兰
轻骑兵团那里,下令让他们冲锋。根据指挥官Kozietulski回忆,拿破仑咆哮道:“波兰人,夺取那些火炮!”在
枪骑兵行进到距离
西班牙第一炮组300~400m处时,
波兰人遭到了第一次炮兵齐射攻击。波兰人继续前进,冲入第一个炮组,经过一场肉搏战,第1个炮组终于被波兰人拿下,一些炮手和防御火炮的士兵被乱枪刺死、乱刀砍死。混战之后,
波兰骑兵有的失去战马,但仍然紧随纵队步伐继续冲击。Niegolewski带领的排一马当先,向前冲去,击退了一队西班牙正规步兵和
地方武装。此时Niegolewski的战马被击中,在他落地后接连受到9处
刺刀伤和1处
马刀伤,晕了过去。在第3个炮组处的战斗后,由于寡不敌众,波兰人被迫撤退。1个近卫猎骑兵排、1个近卫轻骑兵排组成的援军匆匆赶来,在第3个炮组处与退下来的
枪骑兵回合。加上这两个排后,
法军骑兵合计约有150~200人。再一次冲锋后波兰人和法国人驱散了西班牙人。此次突击,波兰人损失较重,伤亡高达100人,
拿破仑·波拿巴亲手将一枚
勋章佩戴在Niegolewski的胸襟上,以表彰波兰枪骑兵不凡的英勇。
恰西克马刀与哥萨克骑兵
1722年,沙俄废除哥萨克人的自治,将10个哥萨克部落武装改编成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10个正规骑兵团,至此哥萨克人开始为
俄罗斯帝国挥刀战斗。在沙俄对抗拿破仑的战争中,有大量哥萨克骑兵参战。当时,沙皇政府为哥萨克骑兵配发的
马刀大多与东、西欧风格的马刀无异。不过,一部分战斗在
黑海的哥萨克人经常佩戴恰西克马刀。
1830年5月,由于对沙俄的统治不满,高加索人爆发了一场起义。由卡齐·穆罕默德和沙米尔率领8000多山民,进攻并挫败了俄军的进攻。据沙俄将军特尔诺回忆:“高加索人在开始交锋前先齐射
燧发枪或
弓箭等武器,然后迅速开始集群式的骑兵冲锋。他们将战马的缰绳咬在嘴里,抽出恰西克刀高举过头并不停地在头上做圆弧形挥舞,朝我们径直冲来。”而且将军的回忆中用“轻如鸿毛,利如剃刀”这种说法来形容
恰西克马刀的威力,可见装备有恰西克马刀的高加索人给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以非常惨重的打击。
面对高加索人的冲锋,俄军改变了战术。他们在山地处使用步兵、骑兵混合部队,步兵主要防守山间通道和山口,
哥萨克骑兵则进行突击和追击。所以他们从这一时期开始抛弃带有弧形护手的欧洲风格
马刀,要求沙俄为他们换装恰西克马刀。
雪枫刀与新四军
1941年
新四军第四师与青海骑八师
马彪激战于大小营集,新四军第四师5000多名官兵死于马刀之下,老三十二团几乎被打光,新四军抗日干校的200多名学员,在此战中全部牺牲。此战之后,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愤而组建骑兵团,称之为“红色哥萨克”。骑兵团战术、技术是在新疆调来的团长周纯麟的教授下,师法苏联红军骑兵。彭雪枫没有采用
苏联红军高加索式马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一种马刀,刀身修长,刀背轻薄,用精钢打造,刀刃十分锋利,称之为“雪峰刀”。1942年,为保卫
洪泽湖地区夏收,对在沙山集抢粮的日军,彭雪枫指示骑兵团“一定要等敌人出村远点再打,这不仅可以发挥我长
马刀的作用,还可以避免误伤人民群众。”结果仅9分钟,300余名日军即被骑兵团马刀砍倒大半,80余名当了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