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抗部队
鲁苏皖边区总指挥部直属纵队
联抗部队,简称联抗。全称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简称“联抗部队”,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联抗部队不隶属于新四军战斗序列。由地下党员、中国国民党中将身份的黄逸峰任司令员。担任副司令的除了李俊民,还有周至堃。创建于1940年10月10日的联抗部队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主要活动在兴(化)东(台)泰(州)地区,总指挥部位于苏中海安市曲塘镇。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1944年10月,联抗奉命撤销建制,编入苏中军区战斗序列。
历史背景
黄桥战役的胜利,使李明扬、陈泰运相信了新四军的力量,但是对新四军团结友军的政策仍存疑虑。在黄桥战役前,他们表示愿意保持中立,战斗进行时,实际采取了观望态度。他们希望在和新四军的防区中间建立一支中立的部队,作为他们和新四军防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并建议由黄逸峰出面组织。苏北指挥部和陈毅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外围军的指示。接受了李、陈的建议,同意由黄逸蜂出面组织一支部队,以便继续争取李、陈和其他抗日武装,团结抗日。有利于新四军乘胜向苏中东南地区发展,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并策应淮南新四军,共创华中地区抗日大局。联抗部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组建的。
由黄逸峰出面组建一支部队的建议,经苏北指挥部和陈毅同意后,经过三方磋商,确定用李明扬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和陈泰运的“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的番号建立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由李明扬派出一个连,陈泰运借一个连,新四军派出一个连,作为联抗部队的基础。并确定驻防地区为原泰县之曲塘区、白米区。
黄逸峰为此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和必要的筹备工作。黄桥战役还未完全结束,李、陈再次提出请黄逸峰从速组建部队。黄即派许毅送信到泰兴县严徐庄黄桥战役指挥部向陈毅请示,陈毅立即复函称:部队可立即成立,以黄逸峰为司令。并答应拨一部分枪支和经费。与此同时,黄逸蜂派姚去宣家堡,从李明扬的第三纵队张公任部带一个连并动员一批青年来联抗。黄逸峰还联络了大革命时期的战友周至堃来联抗工作。还有早已和黄一起在苏北进行统战工作的李俊民,又从南通市地区动员了一批抗日青年,这些同志都成为联抗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的骨干。
1940年10月10日,联抗部队在曲塘农民仓库(现曲塘中学附中内)正式成立,司令部设在士绅罗尔柏宅。
发展沿革
下属单位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派来一个连,由特务营副营长宋生发率领,成为联抗部队的骨干。
从李明扬部调来一个连,陈泰运部借来一个连(不久归还),保安一旅薛承宗部来一个连,还有曲塘、白米两个区的常备中队。
少数参加中国国民党部队的青年,他们对国民党部队腐败、消极抗日表示不满,而参加了联抗。还收容了一些顽韩主力被歼灭后的游散人员。下设组织科、宣教科、敌工科。还成立了干部训练班,战地服务团,由副司令李俊民兼任团长,朱明为副团长,并创办了自己的宣传报纸《联抗报》。
1940年12月,黄逸峰、李俊民率一个连去四分区掘港、马塘一带建立了“联抗部队东南办事处”,由李俊民兼主任,进行扩军,宣传联抗,争取友军团结抗日,后来建立丁东南支队。
1943年秋,苏中军区决定,将四分区通海自卫团汤景延部与联抗合并,加强联抗的武装力量,以便应付敌华北治安军的频繁“扫荡”和税警团日益加剧的摩擦。任命汤景延为联抗副司令,该团原政委顾复生后来接替彭冰山为政治部主任。联抗部队编为两个团。一团团长宋生发,教导员袁捷,参谋长周霖,二团团长沈仲彝,教导员朱富荣,参谋长熊少南。原先成立的泰北支队和曲塘大队、第四大队等番号同时撤销。部队在多次反“扫荡”中得到了发展,人员增加了很多。六七月间,参谋长贺敏学调离,邱玉权、姜茂生、吴光明等先后任正副参谋长。
最终归宿
1944年,讨伐税警团战役结束以后,联抗部队周围的中国国民党部队,只有李明扬部还有少数人,其余部队都已先后解决。联抗部队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经苏中军区决定,联抗部队的番号撤销。所属一团编为苏中特务五团,二团改为紫石县(现海安市)独立团。苏中特务五团后编为华东野战军24军72师214团。4年里,“联抗”为扩大部队规模、培养军政骨干、加强统战工作、分化瓦解敌伪作了大量工作。在讨伐李长江和打击日伪20多次的战斗中,计歼敌1个团两个营4个连,俘敌1千多名,缴获大炮一门,机枪20多挺,步枪700余枝。“联抗”部队从1940年10月至1944年10月结束,整整经过了4个年头,以后,相继上升为主力部队。
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第72师。其前身为1941年8月由苏中三分区机关和各县独立团、“联抗”1团组建的苏中军区第1旅,1945年10月改称苏中军区独立旅。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又建立了新的功勋。其中在朝鲜战争的夏季反击战,我七十二师共击毙击伤敌军5798人,俘敌191人,缴获各类枪炮500余件,弹药98万余发及大量军用物资,师阵地南推数十平方公里。取得了上甘岭战役地区战役大捷。我七十二师自1953年1月17日进驻上甘岭至8月7日奉命将上甘岭防御阵地移交给志愿军第十六军后撤出归国,整整200天。全师共击毙击伤敌军16049人,俘敌307人,而全师也有1690名祖国的优秀儿女将宝贵的生命和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统战任务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有两支著名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武装,一支是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为骨干力量的山西新军,另一支就是黄逸峰率领的苏中抗日根据地的“联抗”部队。
黄桥大捷的事实证明,新四军渡江以后,“反共”顽固派韩德勤决意将新四军消灭于立足未稳之际。陈毅先后派遣了陈同生、朱克靖、惠浴宇、陈玉生等向李明扬及其部属展开了统战工作,对陈泰运也是如此。在这些工作中,黄逸峰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管文蔚、黄逸峰等还特别向苏北爱国士绅韩紫石老先生做了许多工作。众所周知,在关键时刻,陈毅总指挥都是亲自出面,英明决策、解决问题的。在黄桥激战当中,李明扬、陈泰运保持中立。这是黄桥战役的胜利因素之一。当然,如果没有陈、粟指挥领导下的全体指战员的英勇善战和广大人民的支援,胜利就成为不可能,也谈不上什么团结。黄桥胜利之后,统一战线这个法宝不能抛弃,这就是陈毅总指挥要黄逸峰建立“联抗”部队的历史背景。
陈毅授意组织“联抗”,他派遣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的骨干力量,如政治部主任张孤梅、彭柏山等政工人员,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是和新四军的建制没有任何区别的。但不用新四军的番号,而是借用“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和“税警团”(陈泰运)的番号,打起了“联合抗日”的旗号。并把防地放在敌、友、我三方面犬牙交错的地区,作为缓冲。
“联抗”建军才只4月时,李长江投敌叛变,泰东一线布满了敌伪据点,李、陈部队已不成其为抗战力量,这时候,“联抗”面临敌伪,背有顽三旅,处境是岌岌可危的。军部为了把“联抗”部队锻炼培养为一支人民的武装,除留部分在原地坚持外,大部调至军部整训,参加军部反“扫荡”和保卫工作。部队经过讨伐李长江与在盐阜地区反“扫荡”的考验和整训,虽然人数有所减少,但是战斗力比过去增强了。军部还派来了贺敏学参谋长,程飞白、袁捷等军政骨干。回师海曲白前,陈毅和刘少奇作了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联抗”部队的性质和任务。陈毅指出:“联抗”部人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外围军,是新四军的一个组成部分。你们回去后,要继续执行党的政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有力的打击日本侵略者。刘少奇说:北有“牺盟”,南方有“联抗”,“联抗”部队在统一战线中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并不比八路军、新四军为轻。他代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党宣布:黄逸峰为“联抗”部队司令员,贺敏学、彭柏山为部队党委委员。
“联抗”北上期间,敌伪和张三旅经常向我“联抗”地区进攻,搞垮我政权,袭击我留守部队,对群众摊派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人民非常想念“联抗”。部队返防时,群众奔走相告:“‘联抗’回来了!”对我们部队说:“还是‘联抗’好,部队不要再走了”。
回师后,“联抗”驻防地区斗争形势非常复杂,税警团占据我西部,张三旅占据我北部,东、南面有华北治安军据点。我们的决策是:首先争取李明扬、税警团陈泰运团结抗战,以求西部边界的稳定;对张星炳先礼后兵,警告其撤出“联抗”地区。但经再三劝告,张置之不理。我不得不向张三旅进行反击。经过墩头、鹿汪、曹庄多次战斗,张三旅被迫撤出墩头一带,我部即开辟仇湖、时堰地区。后来,敌伪军向张三旅地区“扫荡”,决心抗战的副旅长胥金城在新四军一师和我部派去的张遗、郭琛同志帮助下,率部起义,经“联抗”前去师部,得到师部热烈欢迎。我军与张三旅打了一年多的仗,而其副旅长能率部起义,可见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威力。
我军对东、南两面35、26师华北治安军一面开展政治攻势,一面对侵占我中心地区王家庄等据点伪军,进行打击,开展反伪化斗争,迫使敌人撤出中心地区。
敌人见我军力量加大,妄图围歼我司令部和主力部队,在1944年春敌伪纠合4000余人分八路军向我中心区进行“扫荡”。我军早有准备,指挥机关突围,留下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艰苦奋战,终于粉碎敌伪的企图。
这时,我四分区“汤团”根据新四军一师命令来加强“联抗”部队实力,上级命令汤景延为“联抗”副司令员,顾复生为政治部主任,沈仲彝为二团团长,我军声势益壮。后来,“联抗”部队在历次战斗中所取得的胜利也是和“汤团”参加分不开的。
其后,伪35师又向我地区侵犯,我军对徐家庄、九里庵伪据点攻击,全歼徐家庄之华北治安军,给九里庵敌人予以重创。伪35师勾结税警团,准备向我仇湖、时堰民主政权袭击,我军获悉后,突然奔袭,全歼王家舍的伪顽敌人。海安市的伪军在日军掩护下,进攻我地区,我军得到情报,在陆家窑进行伏击,歼灭敌伪大部,炸毁敌大小船数艘。回师后,战斗频繁,进行过大小战斗数十次。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和广大人民一起,以鲜血保卫我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这是烈士们的不朽功勋,这也是“联抗”部队愈战愈强的原因。
我们所以能够在“联抗”地区坚持,主要有党的领导,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回师后,经过上级党的批准,成立了兴东泰特区委,后改称为兴东泰地委,书记由黄逸峰兼任,张敬人、戴为然为副书记。在党委领导下,发动群众实行“二五减租”,建立农民、青年、妇女协会,组织民兵。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开始称为海曲白河北办事处,后来由海北藏族自治州、曲北两个区扩大到李堡、海富四个区,成立了紫石县。
我们“联抗”地区比较狭小,党政军合起来不足3000人,处于敌伪顽三角地区,敌伪据点有60多个,斗争非常尖锐,所以能够发展扩大,是由于背靠新四军,有了强大的后盾;是由于华中局、新四军党委、苏中区党委、一师党委的正确领导;是由于陈毅代军长、粟裕师长正确和亲切关怀。
因为税警团受“反共”逆流的影响,又受到敌伪的压力,转向反动。陈泰运撤换了进步将领林叙彝、陈振、李浩等人,起用了特务头子江振南镇压人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杀害我地区农会、民兵干部和人民群众。导致群情愤慨,一致要求讨伐。我新四军接受人民要求,协同“联抗”将其歼灭,从此敌伪被挫败,所以我“联抗”部队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
邹韬奋与联抗
皖南事变发生后,“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坚持揭露反动派的分裂活动,曾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北上延安市。为了揭露国统区反动派破坏抗日,镇压民主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的种种罪恶事实,他从上海市南通市,从南通至海安市。1941年11月,邹韬奋先生在“联抗”副司令李俊民和《联抗报》编辑江毅的邀请安排下,在海安县的紫石中学进行了爱国抗日演讲。演讲结束之后,韬奋先生参加了有二十多位师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会后,韬奋先生为部分同学题词、签名留念。韬奋先生在海安和“联抗”党、政、军领导同志进行了亲切交谈,并为《联抗报》题词,在视察了五天后,这位曾受敌人多次迫害,被中国国民党当局监禁八个多月,身经六次流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文化巨子、民主战士,才满怀深情地离开了。
联抗烈士陵园
新四军联抗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墩头镇千步村32组,建立于1944年。占地面积33300平方米(含水面),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余平方米,是江苏省最早建立的烈士陵园之一,也是苏中地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主要纪念建筑物有:表门、纪念碑、新四军联抗纪念馆(明理堂、兴东泰特区史料陈列室、新四军联抗烈士事迹陈列室)、书画馆、逸峰阁、烈士墓、黄逸峰同志骨灰安葬处,累计投资650多万元。
其中,烈士墓占地325平方米,共安葬161名联抗烈士灵柩。主墓右侧为联抗司令黄逸峰同志骨灰安葬处。
1982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上海分会“联抗”史研究组和海安市党政军民各界为新四军“联抗”部队烈士纪念碑重刻了碑铭。1987年、1988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叶飞先后为陵园和《联抗四年》题词,1991年,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联抗”烈士纪念碑题书。
1995年陵园史迹列入《中国博物馆志》,2002年12月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1月被评为“全国AA级旅游景区”,2008年4月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2008年12月被南通市列为“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多次被省、市、县民政系统评为先进单位,连年被评为县“文明单位”。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副主任戴为然同志是新四军“联抗”史的写作班子的主要领导。至2001年5月,先后出版了《联抗四年》、《新四军联抗部队》、《联抗战友忆联抗》、《历史的回顾与探索》等新四军系列丛书,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联抗桥
曲塘人民为了牢记这“联抗”的这段历史,于1990连报请,海安市人民政府在海安市曲塘中学(“联抗成立地”)立碑纪念;还把从花庄村至兴曲村(旧时曾家 地带)开拓的千米大道命名为“联抗路”,并在联抗路首的曲雅河上修建了一座“联抗桥”。.原“联抗”副司令李俊民亲笔书写桥名、题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发展沿革
下属单位
最终归宿
统战任务
邹韬奋与联抗
联抗烈士陵园
联抗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