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天牛
鞘翅目天牛科昆虫
桑天牛(Apriona rugicollis),属于鞘翅目天牛科胫天牛亚科粒肩天牛属,由Louis Alexandre Auguste Chevrolat在1852年首次描述。在中国,桑天牛又称粒肩天牛、褐天牛天牛幼虫高粱条螟、大羊角、盘根蛀等。体与鞘翅均为黑色,密生黄褐色茸毛;基部密生黑色光亮瘤状颗粒,头部中央有条纵沟;大颚锐利,黑褐色;触角鞭状,比体略长;前胸近方形,背板两侧各有一刺状突起;足黑色,密生灰白色茸毛;腹面中央密生灰色茸毛,雌虫腹末两节略向下方弯曲;卵长椭圆形,一端较细,略弯曲,乳白色;幼虫圆筒形,乳白色,无足;蛹体纺锤形,淡黄色。
桑天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缅甸、印度泰国等亦有分布。成虫喜啮食嫩梢树皮。蛹期约23天,羽化时间以夜间为主。交配时间一般在20:00时以后,产卵大多在夜间至次晨4:00时,卵分批产出,日产卵1-7粒,连续1-7天后,间歇1-3天后再产,产期长达33-40天。一雌虫产卵最多为136粒,最少94粒,平均120粒。雌成虫寿命62-69天,雄成虫70-75天。
分类
关于其中文名称一般称之为桑天牛(1959,陈世骧;1965,章士美,1992,萧刚柔)。在我国台湾曾称之为褐天牛(1964,张书忱)。在国内还有的称之为粒肩天牛(1989,蒋书楠),也有铁泡虫之俗称(1982,苏州蚕专)。在日本最早文献记载称之为桑天牛
(1882,名和靖),也有称之铁泡虫的(1892,名和靖;1906,宫地良致)
分布
国内除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外,各省,区均有发生;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孟加拉。
寄主
桑天牛是多种林木、果树的重要害虫,对桑、无花果野核桃毛白杨等危害最烈,其次为柳、刺槐、榆,构、朴、枫杨苹果海棠花花红、梨、枇杷、车厘子柑橘属。寄主被害后,生长不良,树势早衰,木材利用价值降低,影响桑、果产量。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成虫
成虫体长34—46 mm。体和鞘翅黑色,被黄褐色短毛,头顶隆起,中央有1条纵沟。上颚黑褐,强大锐利。触角比体稍长,顺次细小,柄节和梗节黑色,以后各节前半黑褐,后半灰白。前胸近方形,背面有横的皱纹,两侧中间各具1个刺状突起。鞘翅基部密生颗粒状小黑点。足黑色,密生灰白短毛。雌虫腹末2节下弯。
卵长椭圆形,长5—7 mm,前端较细,略弯曲,黄白色。
幼虫
美国白灯蛾圆筒形,长大时长45—60 mm,乳白色。头小,隐入前胸内,上下唇淡黄色,上颚黑褐色。前胸特大,前胸背板后半部密生赤褐色颗粒状小点,向前伸展成3对尖叶状纹。后胸至第七腹节背面各有扁圆形突起,其上密生赤褐色粒点;前胸至第七腹节腹面,也有突起,中有横沟分为2片。前胸和第一至第八腹节侧方又各着生椭圆形气孔1对。
蛹纺锤形,长约50 mm,黄白色。触角后披,末端卷曲。翅达第三腹节。腹部第一至第六节背面两侧各有1对刚毛区,尾端较尖削,轮生刚毛。
生活习性
成虫反应迟钝,易扑捉。喜食构树无花果苹果等的嫩枝皮。白天取食,夜间产卵。每晚自8时半至次晨4时半左右产卵,天亮前复飞回白天的栖息木继续取食。
广东省、台湾、海南省1年1代,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湖北、河南省(豫南)、陕西省关中以南)2年1代,辽宁省河北省2—3年1代。南北各地的成虫发生期也因此发生迟早差异。如在海南儋县,一般为3月下旬至11月下旬,广东广州为4月下旬至10月上旬,江西南昌为6月初至8月下旬,河北昌黎为6月下旬至8月中旬,辽宁南部则为7月上旬至8月中。下面以南昌市为例,加以说明。美国白灯蛾经过2个冬天后,在第三年4月底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中旬化蛹最盛,6月底结束。成虫出现期始于6月初,6月中、下旬至7月中大量发生,8月初锐减,个别可以活到8月下旬。成虫产卵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卵孵化期在6月下旬初至8月中。卵期为8—15天,平均12.7天。幼虫历期22—23个月,危害期达16—17个月。蛹期26—29天,成虫羽化后,常在蛹室内静伏5—7天;自羽化孔钻出后,寿命长约40天,产卵延续期为20天左右。成虫喜啮食嫩梢树皮,被害伤疤呈不规则条块状,伤疤边缘残留绒毛状纤维物,如枝条四周皮层被害,即凋萎枯死。最新研究证明,成虫只有取食桑科后才能完成发育至产卵。产卵前昼夜均取食,有假死性,如用木棍突然敲打枝干,即惊落地面,极易捕捉。成虫取食10一15天后,交尾产卵。产卵前先用上颚咬破皮层和木质部,呈“U”字形刻槽,卵即产于刻槽中,槽深达木质部,长12—20 mm,平均17 mm,每槽产卵1粒。产后用粘液封闭槽口,以护卵粒。成虫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一般20时30分左右开始,至次日4时左右结束,在天未亮前又飞回白天栖息的树上继续取食。1个雌虫1晚能产卵3—4粒,每产完1—2粒卵,便静息或飞迁1次;每雌虫1生可产卵100余粒。卵多产于径粗5—35 mm的枝干上,以粗10一15 mm的枝条密度最大,约占80%,产卵刻槽高度依寄主大小而异,距地面1一6 m均有。
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10 mm左右,即调回头沿枝干木质部的一边往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如植株较矮小、下蛀可达根际。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圆形排泄孔,粪便即由虫孔向外排出。排泄孔径随幼虫增长而扩大,孔间距离,则自上而下逐渐增长,其增长幅度依寄主植物而不同。排泄孔的排列位置,除个别遇有分枝或木质较坚硬而回避于另在取食期间,多在下部排泄孔处,只有在越冬期内,由于蛀道底部常有积水,始向上移,并可超过第三孔上方(由下往上数)。幼虫越冬时,在头上方常有木屑,如被害枝因风折断,蛀道断口处亦多塞有木屑。幼虫老熟后,即沿蛀道上移,超过1—3个排泄孔,先咬羽化孔的雏形,向外达树皮边缘,使树皮出现臃肿或断裂,常见树汁外流。此后,幼虫又回到蛀道内选择适当位置(一般距离蛀道底75—120 mm)作成蛹室,化蛹其中,蛹室长40—50 mm,宽20—25 mm,蛹室距羽化孔70—120 mm。羽化孔圆形,直径为11—16 mm,平均14 mm。
防治方法
(1)保护啄木鸟科,利用寄生蜂巴氏蚕白僵菌等。
(2)结合修剪除掉虫枝,集中处理。
(3)成虫发生期及时捕杀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
(4)成虫发生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洒触破式微胶囊水剂200-400倍液。
(5)成虫产卵盛期后挖卵和初龄幼虫。
(6)刺杀木质部内的幼虫,找到新鲜排粪孔用细铁丝插入,向下刺到隧道端,反复几次可刺死幼虫。
(7)利用农林措施。
发生规律
北方2~3年一代,以幼虫或即将孵化的卵在枝干内越冬,在寄主萌动后开始为害,落叶时休眠越冬。美国白灯蛾期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10mm左右,即掉回头沿枝干木质部向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如植株矮小,下蛀可达根际。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即向外咬一圆形排粪孔,粪便和木屑即由虫排粪孔向外排出。排泄孔径随幼虫增长而扩大,孔间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增长,增长幅度因寄主植物而不同。幼虫老熟后,即沿蛀道上移,越过1~3个排泄孔,先咬出羽化孔的雏形,向外达树皮边缘,使树皮呈现臃肿或破裂,常使树液外流。此后,幼虫又回到蛀道内选择适当位置(一般距蛀道底70~120毫米)作成蛹室,化蛹其中。蛹室长40~50毫米,宽20~25毫米。蛹期15~25天。羽化后于蛹室内停5~7天后,咬羽化孔钻出,7~8月间为成虫发生期。成虫多晚间活动取食,以早晚较盛,约经10~15天开始产卵。2~4年生枝上产卵较多,多选直径10~15mm的枝条的中部或基部,先将表皮咬成“U”形伤口,然后产卵于其中,每处产1粒卵,偶有4~5粒者。每雌可产卵100~l50粒,产卵约40余天。卵期10~15天,孵化后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向枝条上方蛀食约1cm,然后蛀入木质部内向下蛀食,稍大即蛀入髓部。开始每蛀5~6cm长向外排粪孔,随虫体增长而排粪孔距离加大,小幼虫粪便红褐色细绳状,大幼虫的粪便为锯屑状。幼虫一生蛀隧道长达2m左右,隧道内无粪便与木屑。
参考资料
桑天牛.中国百科全书.2024-07-30
桑天牛 Apriona germari.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7-30
Apriona rugicollis Chevrolat, 1852.台湾生命.2024-07-30
目录
概述
分类
分布
寄主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成虫
幼虫
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发生规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