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
磐安县县城安文镇,总面积4558公顷,2002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7大关键区域——以
括苍山为中心的浙东山区和以
台州天台山为中心的浙东丘陵两大关键区域的毗邻地带,是南北植物汇流之区,区内植物种类丰富而复杂,区系具有暖温带和
亚热带两个类型成分相互渗透的特点。
浙江省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惟一的一个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作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也是浙江第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1993年4月20日,
磐安县人民政府公布
大盘山地区为县级自然保护区。
1994年12月28日,
金华市人民政府将大盘山升格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5月,大盘山自然保护区被
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7月,大盘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5月23日,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挂牌。
地理环境
位置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磐安县县城安文镇东南10公里处,是
台州天台山、
会稽山、
仙霞森林公园和
括苍山的承接处。
地貌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以山岳为主,地形复杂,地貌多样。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区内有许多由于剧烈切割的山岳侵蚀型地貌结构所产生的瀑、潭等。
大盘山主峰海拔1245米,是天台山、括苍山、仙霞岭、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山脉的发脉处—
大盘山脉的中心地段。
气候特征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温和,雨量充沛。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早,形成冬长而秋短的特征。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地形坡向复杂,日照和热量状况等各地区类型不同,形成不同的四季特征。
水文
大盘山既是
浙江省钱塘江、
瓯江、
灵江三大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密布着
东阳市的
横锦水库、
南江水库、八达水库,
天台县的
里石门水库,
仙居县的里林水库和北水库,
新昌县的石门水库,
缙云县的左库水库和筹建中的
潜明水库等九大水库。
区域范围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范围包括大盘山主峰及周边地区,范围集中连片,东至西坑口、牛郎岗,南至金竹头、大田背林场,西至仰曹尖、长坞尖,北至樟成山、双岗尖。地理位置坐标约为:北纬28°57′05″ ~29°01′58″,东经120°28′05″~120°33′40″。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558公顷,其中核心区1196公顷,缓冲区1114公顷,实验区2248公顷。核心区以大盘山尖为中心,东从大盘岭头南面山岗沿山脊线经龙岩坑、黄曹库以西山脊线、小路到里西坑,南从里西坑沿岗到盘峰乡九头石后山,再沿小路到石坑;西从安文镇石坑沿陈华坑水系经栗树坞,再沿田里壁后山到石下山坞,北从石下山坞经
大盘镇王庄后山、米坞、毛坞到大盘岭头南面山岗。
保护目标
综述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
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其生境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
植物资源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
维管植物一千余种,并分布有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尤以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和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而最具特点。
大盘山保护区共有药用植物1074种,隶属于201科,634属,分别占保护区科、属、种总数的78.82%、75.21%、65.33%。其中藻菌
地衣类22科,28属,33种;
苔藓植物16科,23属,28种;蕨类29科,42属,59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5种;
被子植物门128科,529属,939种,占
浙江省药用植物种数的60.17%,中国药用植物种数的9.64%。保护区药用植物中,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有240种,收入《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的有326种。
在中国植被区划中,保护区划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北部亚地带的浙闽山丘甜木荷林区,浙东低山丘陵岛屿甜槠木荷林分区。保护区内有
维管植物共计193科827属1629种,分别占
浙江省植物科的81.0%,属的57.1%,种的39.2%。其中分布着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香果树、
七子花、
长叶榧等9种。区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古树名木,如花溪村松木古树群76株,树高达9~15米,胸径达0.5~0.8米;栗树坞有阔叶树古树群,树种有细叶
青冈、青冈、
枫香树、
黄檀等,树高达12~17米,胸径为0.5~1.2米;栗树坞千年
紫藤王。大盘岭头古柳杉,年龄达700多年,树高24米,胸径2.22米,冠幅为13×15米,龙潭口古枫香,年龄达800多年,树高20米,胸径1.38米,冠幅为15×18米,王庄村南方红豆杉古树,高19米,胸径0.7米,冠幅6×7米。
(以上植物物种统计时间截至2010年)
动物资源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北种类的各种动物多有分布,生物地理动物群为
亚热带灌林草地动物群及农田动物群。据2005年保护区科考调查,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6目72科281种,其中
两栖纲2目7科22种,
爬行纲3目9科46种,鸟类13目36科146种,
哺乳纲8目20科67种。另外,保护区鱼类4目7科20种,昆虫21目144科604种。
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以
白头鹎、乌、
画眉、
棕头鸦雀、
大山雀、
白鹡鸰、
家燕、
金腰燕和
红嘴蓝鹊等为常见种。在
鸡形目鸟类中,以
灰胸竹鸡最为常见,
白鹇和
勺鸡的资源量大于
白颈长尾雉。兽类资源数量较大的有
黄鼬、
华南兔、松鼠、野猪和
小麂等种类,
豪猪、豹、
云豹、
始猫、狼、豺、狐、
大灵猫、
小灵猫、
水獭亚科、
食蟹獴、
斑羚属等种类的数量十分稀少;
豹猫、獐、
毛冠鹿、
黑麂和
鬣羚等存在少量个体。
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陆生脊椎动物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钱豹和黑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
虎纹蛙、鸳鸯和羚等36种(其中
两栖纲1种,鸟类24种,
哺乳纲11种)。
另外还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平胸龟、
眼镜蛇属、
尖吻蝮、
大鹰鹃、
四声杜鹃、
大杜鹃、
豪猪、狼、狐和貉等35种(其中两栖类1种,
爬行纲6种,鸟类20种,兽类8种)。
(以上动物物种统计时间截至2010年)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大盘山保护区的专门管理机构,全面组织实施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管理局行政上隶属于
磐安县人民政府,业务上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指导。2003年9月,管理局组建管护联络员队伍,资源保护工作有序推进。从2004年5月开始,管理局“一室三处”的内设机构建立,管护员队伍正式建立,资源保护工作进入正常运作。
保护措施
2004年5月,在磐安县委、县政府对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山林权属不变、按规划线界定、区内统一管理、政府适当补助”工作,工作重点包括:
1、山林权属不变。涉区所有林地、耕地,以山林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为准,维持原有所有权不变。林权维持现状,属乡镇林场的归乡镇所有,属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的归业主所有,属村、队集体统管山的归村、队集体所有,属农户自留地的归农户所有。
2、按规划线界定。自然保护区按照总体规划区域定界线,区内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三个功能区,并在主要路口设立界桩和警示牌。
3、区内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县人民政府颁布的《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暂行)》进行统一管理,涉区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管理工作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实施。
4、政府适当补助。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后,政府对涉区权属所有者每年予以适当补助。
2016年9月,
浙江省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涉区林地保护工作。
主要保护内容包括:
1、加大资源管护宣传巡查和项目建设安全监管力度。
2、继续开展以禁止“野炊、采挖、捕捞”为重点的管护专项行动。
3、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实地核查工作。
5、启动保护区
杜鹃花属共生菌应用研究及基本华顶杜鹃共生菌的分子鉴定工作。
6、完成保护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整理相关验收材料。
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有珍贵的中药材资源。为开发大盘山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规划对
大盘山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建设条件,明确大盘山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性质、范围与总体布局,并划了花溪景区、盘山灵泉景区、昭明文化景区、药用植物展示区、西坑森林游憩景区、紫云谷景区等6个景区,对各景区的建设项目、规模、布局和保护措施等作出了科学规划,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
2005年至2006年,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与研究,发现了1个新变种(大盘山蔷薇)、3个
浙江省分布新纪录(
毛冻绿、羽叶蛇葡萄、
长瓣短柱茶),完善了浙江植物区系内容。
生态价值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其生境为核心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盘山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3.8%,大面积森林发挥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净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功效。保护区在
磐安县生态系统中承担着调节气候、保持
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