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修志始于
清代。第一次修志清乾隆六年(1741)由知县包桂修,4册8卷,约9万字,定名海阳县志,后称《海阳县旧志》;第二次修志:
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由知县朱家学主持,志稿未竣,半途而废;第三次修志:清光绪五年(1879)由知县王敬勋主持续修,6册10卷,约15万字,定名《海阳县续县》;第四次修志:1934年由县长骆茗庵主持并设立县志馆修志,至1937年志稿修成,逢“
七七事变”未及出版。
新编《海阳县志》于1981年启动,六定篇目,四易志稿,搜集文字资料3000万字,1988年付梓。上限自1735年建县始,部分内容略有上溯;下限至1985年。全书除概述、大事记外,共设30篇,依次为: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蚕果业、
渔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食、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居民生活、
政党社团、政权议政、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卫生、体育、风俗、方言、人物,后设附录。
海阳市县位居
胶东半岛南陲,因处
黄海之北,故名海阳。境内“壮于山而雄于海”,形势险要。两汉、
后赵、
东魏、金、元各代,均重此地利,据为“镇疆屏藩”。明设大嵩卫后,政治、军事地位益显重要。清雍正十三年(1735)裁卫设县。县内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9座,玉皇山最高海拔589米,地形北高南低,皆属崂山山脉分支,有二山、四丘、三平原之分;较大河流7条,均系季节性河;海岸曲线长128千米,15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9.19万公顷;沿海港湾、近海岛屿各9个,较大岩礁17处。气候属季风型大陆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显著。累年平均气温11.5℃。累年平均降水量787.8毫米。境内发现矿藏达27种,矿床矿(化)点149处,已开采者有石灰石、
滑石、
大理石、金、铜、硫铁等矿;探明未开采有矿床、矿化点102处。海水资源,得天独厚。
潮间带栖息生物189种,
海洋鱼类78种,虾类14种,蟹类21种,
藻类41种。野生禽兽51种,
草本药材278种。林木65科364种。土特产中,海阳香豆、平岚秋桃、杨台大葱、秋口苹果、清泉板栗、九岭夼山楂、牟家黄烟、朱吴芋头、大庄淡竹、山西头树、何家缢女(蚬)、丁字嘴虾等,均负盛名。
海阳市是中共在
胶东半岛建立党组织最早的县份之一。民国17年(1928),夏泽村首建共产党小组。民国21年(1932)
宋竹庭等共产党员在城里秘密进行斗争。同年,胶东早期中共党领导人
张静源到该县开展革命工作。翌年,创建中共海阳特支,中共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发展。1941年中共胶东区党委凭借海阳地利、人和等条件,在县境建立起革命根据地,指挥全区的革命斗争。同年4月。
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小店村成立。1942年9月16日,本县人民配合
八路军光复
海阳市县城,为全国沦陷区中解放最早的县城之一。
中国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广泛开展
地雷战、
麻雀战,毙、伤、俘敌1500余名,涌现出胶东区以上民兵英雄、模范150余人及3个胶东特等模范爆炸村和“五虎村”等单位。1945年6月
胶东半岛军区授予“战斗模范县”称号。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出动民工15.4万人次,支援前线,因功绩卓著,于1949年10月胶东军区授予“支前模范县”称号。自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至
新中国成立,全县有23800名青壮年踊跃参军。有6593名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牺牲。新编《海阳县志》人物篇部分,给35名仁人志士立传;列有向阳山抗日阵亡将士和6593名烈士名录。
海阳市是农业大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5年,农业总产值增至3.04亿元,比1949年增长13.7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的36年间,向国家交售公粮11.75亿
千克。县内种植由杂粮变为小麦、玉米、
番薯、花生为主。“海花一号”花生是海阳培育的优良品种,1982年每公顷产量10991千克的地块创全国最高纪录。海阳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为近海捕捞,养殖甚少。1936年有渔区6个,渔村45个,渔民3325户,捕捞总量6286吨。
新中国成立后捕捞产量逐年增加,同时海、淡水养殖得到重视,1978年后发展迅速,1981年被国家确定为淡水商品鱼基地县。1985年,海洋捕捞产17838吨,比1949年增长2.9倍。海、淡水养殖面积3108公顷,产量1453吨,其后养殖又有大的发展。传统工业,首推
制盐,次为酿造、土陶、缫丝、网扣、花边等,1949年工业产值309万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办国营、集体工业规模扩大。1958年,社办工业兴起,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县内有机械、纺织、工艺、食品、建材、电器、化工等门类。198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715个,工业总产值3.2191亿元,比1949年增长103倍,占工农业总值的51.5%。境内北有
蓝烟铁路,南有凤城商港,干线公路5条,支线公路12条,乡、村路全通,村村通电话,交通邮电事业发达。
新中国成立后,海阳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5年,全县有幼儿园584所,小学732所,中学88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9.4%,考入大中专学校5391人。
海阳市历来重视文化事业。全县文化事业机构设施齐全,布局合理。海阳大秧歌多姿多彩,久享盛誉,被评为
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
新编《海阳县志》1994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