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是地域上的区别对待,是针对某区域群体的否定性、排斥性态度和行为,其不是个体的偶然态度和行为,而是公众的群体性惯常态度和行为。
地域歧视的根源在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解决的策略至少包括:一是依法、及时、严厉惩治歧视他人的企业和个人,形成法律威慑;二是努力疏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消除社会
刻板印象;三是从道德和舆论层面,坚决地同地域歧视言行作斗争,让一些人的狭隘和偏执不敢露头。
基本解释
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
详细解释
地域歧视与
种族歧视不同,是本民族内部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文化、经济的差异和不平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台湾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对中国大陆人的偏见。
中原地区城里人对乡下人、
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对东北人、新疆人、
藏族、
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河南人等的地域偏见。当外地人来到这一对他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而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地域攻击等。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
网络打手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甚至
犯罪行为,称为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特点
其一,地域歧视可以是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地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地区之间因为资源的争夺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地区差距和地区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
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优势地区人群的
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过度膨胀,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歧视就难以避免了。
其二,地域歧视是“社会
刻板印象”的一种体现。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带有片面、负面的色彩),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团体最简单的认识,它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识和交往。“刻板印象”还往往导致误解,因为,“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并非事实,有时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有时是以群体有某种特性(事实上不一定)而推断个人也必然具有这种特性而形成的。
其三,地域歧视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普通人特别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往往不作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形成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现象。例如,前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 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地对待。这不能不说是地域歧视产生的一个重要的
社会心理基础。
其四,地域歧视是“贱贫”心理的体现。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如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而造成的“仇富”心理和“贱贫”心理,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拉大。贫穷地方的人到了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谋生,容易遭到歧视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的家乡太穷,富人看不起穷人,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才产生了歧视。
其五,地域歧视也是小农意识的反映。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小农心理。小农意识和小农心理在
人际关系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因家族认同而产生家族之间的歧视,对乡土的认同而产生乡土歧视。表面看,地域歧视表现为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发达地区的人瞧不起落后地区的人,但是在其骨子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小农心理在作怪。
其六,地域歧视和国家政策也有关系,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不公平,也造就了地域歧视。
社会危害
地域歧视的社会危害显而易见。以
东北地区、
河南省为例,地域歧视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一部分人的生存权,形成了社会不公,而且还容易使一些素质较低的人破罐破摔,从而对社会构成新的危害。流言蜚语,社会毒瘤,重于利剑。如果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有几亿人口被不公平对待,这些人被激怒之后所产生的“爆发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于地域歧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高度重视。
地域歧视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公平、平等、正义的理念是相悖的,它不利于人权的保护。任何一个社会,不要说发展,就稳定来讲也是起码的基础。一个公平的社会起码有三个层次的公平:一是起点的公平,二是过程的公平,三是结果的公平。如果一个人处于被歧视的境地,会给个人造成消极的心理影响,甚至会使个人采取一些极端的报复社会的行为。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而地域歧视会孕育一些潜在社会矛盾,很容易给和谐社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地域歧视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对被歧视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正义的。公交车上的对方言的蔑视,一些商店打出不卖某地货的牌子,招工单位声称不要某地人,2011年
深圳市某派出所扯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等地域歧视现象,都是同公平、正义相违背的违法行为。
第二,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地相处。
第三,地域歧视不利于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地域歧视会使社会处于一种难以整合的状态,矛盾激化后,极易导致社会出现撕裂状态,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讲的“断裂社会”。“断裂社会”绝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法律干预
从国际上看,地域歧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潜在的精神歧视,一种是显形的行为歧视。对于前者,法律无能为力,对于后者法律并非万能。
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和签订多边协议,努力消除地域歧视,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出于
地缘战略的考虑,对其他国家采取歧视性做法,并且把国内法强加于其他国家。面对这种明目张胆地地域歧视,
国际社会几乎束手无策。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地域歧视,必须首先建立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秩序,确保每一个地区的居民都能普遍享用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就一个国家来说,法律应该对反地域歧视有所作为。在现代文明社会,各个国家都通过宪法确立了本国公民的平等权利,地域歧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行为。有的国家的
民法中就明确地写上了“反地域歧视”这一条。我国除了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平等权之外,民法通则中还规定了名誉权、荣誉权等具体的民事权利,并且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这些法律规范有助于公民在受到严重地域歧视的时候,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其他民事权利。从
程序法来看,面临地域歧视时,可以提起行政之诉,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责任,消除各种地域歧视;也可以提起侵权之诉,要求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
但是,从法律个案来看,如果一个地区的居民认为自己的民事权利受到损害,向法院提起
民事诉讼,要求另一个地区的居民承担民事责任,其诉讼请求就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道理很简单,因为我国的
民事诉讼法将原被告之间“有利害关系”作为提起诉讼的基本条件。普遍存在的地域歧视不可能通过具体的诉讼加以根治,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不可能通过少数人的诉讼加以保护。
因此,消除地域歧视必须重塑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在
平等原则基础之上,为每一个公民参与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法律条件,并且采取法律措施努力消除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现象,建立一个均衡的和谐社会。具体来说,重塑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宪法在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为了促进各地生产力均衡发展,应当通过完善的财税法律规范,加大财政
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居民贫富差距不再扩大。其次,应当建立非政府组织——“平权委员会”,对全国各地涉及到地域歧视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加以认真清理,并且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加以审查,以确保公民宪法和法律上的权利能够落到实处。第三,应当修改我国的
民事诉讼法,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确保公民能够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
具体形式
由于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使得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自由选择户籍所在地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尤其以经济相对发达的大都市限制最多,而在中国境内的某一城市居住但不具有当地户籍的中国公民与具有当地户籍的中国公民相比往往会遭遇不公平的差别待遇。这种因为户籍制度造成的地域歧视是
中原地区特有的现象。这种歧视包括教育、就业以及各种
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具体形式包括:
大学入学
由于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一些教育资源缺乏,人口众多的省份,比如
河南省,
山东省,
广东省,为了考上同样的大学,需要比北京,
上海市等地的考生多考几十分甚至上百分。为了摆脱户籍的梏,许多考生甚至迁居外地参加高考,成为所谓
高考移民。
招工
早期,中国很多地区,地区性公务员主要招收本地户籍人员。因为务工人数众多,容易形成劳资博弈,许多
中关村的公司拒绝招聘北京本地人,因为舆论认为本地人好吃懒做,眼高手低,导致本地人失业率居高不下。
城乡
性服务者
因为
中原地区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原因,许多地区由于发展及其落后,为改善生活这些地区的女性就会选择去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就业。但是由于这些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低无法找到报酬很高的工作,大多数只能从事底层的重劳动力和保姆等工作,少部分则成为性工作者。由于经济和
人口问题上的原因造成一些省份产生的性工作者较多。
在大陆一个典型的性服务者通常来自相对偏远并人口稠密的地区,。近十几年来,有人认为大部分从事性服务业的女子是自愿的。性服务潜在的好处,比如更多的
可支配收入、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成为从业者放弃其他工作的原因。由于
中原地区社会上总体上保守的风气,性工作者为社会所不耻。
而一些因为经济文化上原因产生性工作者较多的地区就受到了地域性的歧视。比如在某些地方男方招外地媳妇时,会指出一些特定地区的女性是不被允许。
特定区域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某些地区是高考地域歧视,招工地域歧视的多发地或者既得利益地,在中国也出现针对特定地域的歧视。
北京地域歧视,该地区因为享有中央给与的各种特权,是中国地域歧视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也经常受到中国其他各地人的敌视和不屑。同时由于北京利用政治上的优势吸取周围城市的人才和资源,用一些超过其他地区的政策发展自己,因此造成北京附近地区的贫困,引起了不满。同时多数外地人对
北京人自认“高人一等”表示不平和不满。少数北京人好吃懒做,也成为北京人的代名词。
上海市地域歧视,部分上海人将上海(主要是
苏南和
浙江省)以外的人称为“乡下人”,论坛上称之为“YP”。该地区由于外来人口不断增加,被认为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造成上海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反之其他地区的人也因此对上海人颇有偏见。户口制度也令上海人获得更多在教育,工作,
社会保障方面的特权,因此上海也遭到其他地区人的敌视。
广东省地域歧视,部分广东人将广东以外的人称为捞佬。在广东开放异地高考的同时,
广州市则限制异地中考10%的名额(明松暗紧)。
新疆地域歧视,新疆地处边疆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大量新疆人到内地,受到的地域歧视也很严重。
东北地区地域歧视,关外东北地区自古是中原重犯的流放地,少数民族多,人口流动大,往往和流窜人员挂上钩。少数东北人、暴发户在内地、
海南省强买强卖、打人的恶劣行为,杀人放火卖淫嫖娼的较多。造成对东北人的歧视和妖魔化。
河南省地域歧视,该省农村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
农民工多,蒙受各类地域歧视的人员很多。因为农村人口多,所以相应的受教育程度低下的也有一些,但是不能代表整体,而媒体在背后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比如
深圳市当年的坚决打击河南籍盗窃团伙对该省伤害很大。
对
四川省,
重庆市,
贵州省,
湖南省、湖北、
云南省等地地域歧视,主要是因为上述这些地区本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人口巨大,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因此这些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多比较多,对那些他们工作的地区治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包括一些从事性工作者对当地人家庭造成了破坏),被当地人歧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
地域歧视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中原地区社会生活中也存在地域歧视现象,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地域歧视的产生有其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基础。
社会心理基础
地域歧视是“社会
刻板印象”的一种体现。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带有负面色彩),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团体最简单的认识。刻板印象还往往导致误解,因为,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并非事实,有时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有时是以群体有某种特性(事实上群体并不具有这种特性)而推断个人也必然具有这种特性而形成的。
地域歧视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随着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被信息所包围。但是,在
信息时代。前些时候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对待。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地域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域歧视是“贱贫”心理的体现。因为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我国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变得难以跨越。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的家乡太穷,富人看不起穷人,才产生了歧视。
地域歧视也是小农意识的反映。我国在长期在农业社会,地域歧视表现为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发达地区的人瞧不起落后地区的人,但是在其骨子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小农心理在作怪。
地域歧视不利于社会和谐
地域歧视同社会和谐背道而驰,它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地域歧视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
深圳市某派出所扯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等地域歧视现象,都是同公平正义相违背的。一个存在地域歧视的社会,是不能称之为公平正义的社会的。
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地域歧视则使人们彼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绝,甚至相互敌视,严重者更可能会发展到引发纷争,造成冲突。
地域歧视不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断裂社会决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意识矫正
反地域歧视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反地域歧视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都应该分别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一项关于地域歧视的网上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近8成的网友认为,要提高自身素质;有1成半的网友认为,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地域歧视;也有6.65%网友则主张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解决。
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常来讲,所谓地域歧视,都是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歧视落后地区和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因此,地域歧视的产生,是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不能平等地对待落后地区和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过错首先在前者而不在后者。
从被歧视者来讲,则要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变自身形象,用行动去改变别人的偏见。正如四川省政府驻
深圳市办事处劳务工作处副处长梁浩滨所说,要树立四川人在深圳的良好形象,最根本的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四川人在深圳乃至全国的形象。
湖北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综合处副处长牟松也认为,作为外来的湖北人,要想更好地融入深圳,首先要内强素质。不管在哪一个地方,提高自身的修养都是必要的。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反对地域歧视也必须依靠法制。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为反对地域歧视、实现平等权利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歧视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重。要有效防止类似深圳地域歧视事件以及其他歧视事件的再次发生,制定《反歧视法》应该尽快纳入国家
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反对地域歧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尤其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共
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做客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时所说,要靠发展来赢得尊重,真正使全国人民对河南有一个好的印象。当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诚信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促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
临近地区
指同一个省或相邻省之间地理、语言、文化、经济上的差异导致的歧视
浙江
与
四川省的情况类似,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相互歧视的地区。浙北一般指
钱塘江以北杭嘉湖平原的
杭州市、
嘉兴市、
湖州市三市,因三地地势较平,农业传统富裕,传统上较歧视浙南绍兴,
温州市,
金华市、
丽水市等山区地区,自
宋朝时在杭州便要求南部居民“自说山话”。并称山区语言为“蛮话”。但近10年间,浙南绍兴、
台州市、
宁波市、温州、金华地区发展迅速,居民收入远远超过靠工资收入为主的浙北地区,反而出现浙南歧视浙北乃至
江苏省认为浙北与
苏南人“好吃懒做”的情况。
江苏
江苏经济发展差异大,苏南(苏锡常三市)地区经济较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为吴语区;常歧视苏北地区的居民,为中原汉语江淮官话区,苏北地区又称苏南人(苏锡常)为蛮子,奸诈狡猾,
吴语为蛮话,由于吴淮文化差异造成互相看不惯。
安徽
皖南地区与皖北地区在语言,文化上南北差异明显,皖南的文化传统与地形地貌和农业结构均与
浙江省一脉相承,而皖北地区基本与河南省地貌、文化与农作物结构相近。经济文化条件相对较发达的皖南地区常歧视落后的皖北地区。皖北地区
淮河泛滥,导致疾患、饥荒和战乱横行。皖南自古有“皖北饱,皖南富;皖北荒,皖南无宁日也”的说法。但相对于皖南、皖北地区,
皖中地区的
合肥市经济较发达,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也很高,也使得皖北、皖南人受到合肥人的歧视。
渝蓉地区
成都毗邻青藏高原,又无水运,地理区位极差,经济较落后,民性假打,文化程度不高,坊间流传的“假打之都”指的就是成都;而重庆地处两江交汇之地,地理区位极佳,经济较为发达,民性踏实务实。由于两地性格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两地之间的矛盾。
四川
川中、川东地域歧视,
四川中部平原成都、
绵阳市、
德阳市地区,地理环境无水平原,民性较温和,文化程度也较高,居民相对川东较少外出打工。而川东山区的
广安市、
达州市与
贵州省的
遵义市、
毕节市比较相似,地理条件恶劣,地区经济极为落后,居民生活贫困,民性火爆。
辛亥革命中革命军便从川东发起,最后川东人占领
成都平原。川中地区人常道川东为“出刁民之地”或“外出打工之地”,“丢四川人的脸”等各种说法。而进一步导致了
成都市与川东之间的对立矛盾。
甘肃
甘肃中西部的
兰州市、白银、
酒泉市、
嘉峪关市、
张掖市、
金昌市、
武威市经济相对发达,地势相对平坦自然经济时代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东部的
天水市、
定西市、庆阳、
平凉市、
陇南市、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贫困山区地理条件恶劣,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居民生活相对贫困,一般外地对于甘肃外来务工人员的认识一般就指的是陇东地区的人。因为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以河西为基础和中心,陇东完全是另外一个文化圈。陇东时不时冒出一些如“
岷县乞讨儿童”、“陇东婚事”等等丢尽
甘肃省人的脸面。河西地区人常道
庆阳市为“外出打工之地”,“丢甘肃人的脸”等各种说法。经济文化条件相对较发达的河西地区常歧视落后的陇东地区。
港澳地区
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这两个中国划分的
特别行政区内,有部分人歧视中国大陆人士,一般会称中国大陆人民为“大陆仔”,意思就是来自大陆,后来又有“阿灿”、“
大陆妹”等称呼。与此同时,对于来自台湾的人亦会称呼为“台湾土佬”。
造成这些地区性歧视的原因是香港属
英国管辖时两地由于政治原因缺乏必要联系,令港澳同胞对中国大陆人的认识少,或产生中国大陆教育落后的误解,造成一部分港澳人士对中国大陆人民存在某种歧视。
居住地区的歧视
2005年—2009年由于香港传媒广泛报道
天水围新市镇的社会问题,加上该区新移民和低收入家庭较其他地区多,令该区被标签成“悲情城市”,一些雇主就拒绝雇用此类求职者。
台湾地区
台湾有些人对居住于不同地区的人会有歧视,例如北部人与南部人互相歧视。另外还有所谓“本省人”和“外省人”互相歧视,一些从中国大陆来台定居的内地人士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