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平,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力平“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职 称:长江学者、教授研究方向:
第四纪地表过程与环境演变、释光测年在考古与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稳定同位素与
宇宙成因
核素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史前人类活动的
地球化学证据、磁性
地层、环境磁学。
学历背景
1982: 学士:北京大学 地理系
工作简历
1999.10-2002.0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1996.10-1999.09: 剑桥大学
地球科学系
1993.02-1996.09: 剑桥大学考古系、物理系
1990.08-1993.01: 英国East Anglia大学环境学院
学术兼职
1999-今: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
地层与年代学委员会秘书
2001-今: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 副秘书长
2001-今: 教育部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4-今: 地震
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5-今: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
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0-今: The Holocene 编委会成员
2001-2003: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编委会成员
2002-今: Quaternary Research 编委会成员
2006-今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编委会成员
主要成果
欧亚黄土区极端气候事件的识别,特征及年代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2003
黄土的Be-10加速器质谱测量与地磁
极性倒转的位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
近代和现代环境过程与环境替代性指标的量化研究(973计划“我国大陆季风-干旱环境系统发展过程的
科学钻探研究”课题)2004-2008
中国北方中纬度地区深海氧同位素第3期环境演化特征(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05-2008
有孔虫壳体的双重
同位素测定及其在海水古温度重建中的潜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2013
光释光测年技术在深海研究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
南海深部过程的海水14C示踪研究(基金委重大计划重点项目)2013-2016
参考资料:
主要论文与著作
期刊文献
[1]南海冷水竹节珊瑚的古海洋学应用潜力(英文). 曾治惟;党皓文;黄恩清;马小林;黄湘通;孔乐;杨策;曲晓莉;周力平;
翦知闵Science Bulletin,2022(05)
[2]新疆
吉仁台沟口遗址地貌背景与遗址形成过程. 张云鹏;张家富;阮秋荣;王永强;韩建业;张俊娜;雷华蕊;郭玉杰;周力平.第四纪研究,2021(05)
[3]植物亲缘关系影响植物叶蜡
正构烷烃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石敏锐;韩家懋;周力平;王国安;李嘉竹.第四纪研究,2021(04)
[4]冰雹化学成分:在深对流云中追踪冰雹轨迹的证据(英文). 李潇斐;
张庆红;周力平;安永睿.Science Bulletin,2020(16)
[5]中亚
塔吉克斯坦南部黄土剖面上下部
地层磁化率明显差异原因浅析. 孙思佳;任小换;宋晶晶;周力平.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3)
[6]
北京大学地貌
第四纪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莫多闻;周力平;
刘耕年;
李有利;
夏正楷;张家富;李宜垠.地理学报,2017(11)
[7]从古气候学历史看Nicholas Shackleton的学术贡献.
赵艳;周力平.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5(12)
[8]长积分双路进样(LIDI)方法及其在Clumped
同位素测量中的应用. 胡斌;Jens Radke;Hans-Jürgen Schlüter;Frank Torsten Heine;周力平;Stefano M.Bernasconi.地质学报,2015(S1)
[9]
辽宁省北部至
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晚更新世风成砂与乌尔吉组的研究. 赵辰;李东涛;刘锦;彭游博;李玉超;周力平.地质与资源,2014(03)
[10]用0.5MV端电压的串列AMS装置开展~(10)Be测量方法研究. 付东坡;丁杏芳;A.M.Müller;M.Suter;周力平;刘克新.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11)
[11]晋陕峡谷北段保德-府谷地区
唐县面上冲积物的特征及其地貌意义. 王小燕;
邱维理;张家富;李容全;周力平.第四纪研究,2013(04)
[12]
泥河湾遗址陆相
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及其对古湖泊演化的指示意义. 年小美;周力平;袁宝印.第四纪研究,2013(03)
[13]基于土壤团聚体组分的~(14)C分析及其在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周转研究中的应用. 檀文炳;周力平;刘克新.科学通报,2013(14)
[14]海洋酸化及其与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关系.
唐启升;陈镇东;
余克服;
戴民汉;
赵美训;
柯才焕;黄天福;柴扉;韦刚健;周力平;陈立奇;宋佳坤;BARRY James;吴亚平;高坤山.科学通报,2013(14)
[15]新生代构造运动对
黄土高原地貌分异与
黄河形成的控制作用. 袁宝印;
汤国安;周力平;郝青振;李发源;陆中臣.第四纪研究,2012(05)
[16]
石英释光信号作为粉尘物源示踪手段的再研究. 郑辰鑫;周力平.第四纪研究,2012(05)
[17]
中原地区第四纪冰期历史、特征及成因探讨.
崔之久;陈艺鑫;
张威;
周尚哲;周力平;张梅;李川川.第四纪研究,2011(05)
[18]用一年生植物研究大气△~(14)C分布与化石源CO_2排放. 奚娴婷;丁杏芳;付东坡;周力平;刘克新.科学通报,2011(13)
[19]北京地区表土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朱艳明;郭小蕾;周力平.科学通报,2010(17)
[20]近50年
西北干湿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可能成因探讨. 闫炎;赵昕奕;周力平.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4)
[21]
罗布泊新发现古城与5个考古遗址的年代学初步研究.
吕厚远;
夏训诚;
刘嘉麒;
秦小光;
王富葆;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周力平;穆桂金;焦迎新;李敬芝.科学通报,2010(03)
[22]
中原地区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近今进展与未来展望.
许炯心;李炳元;
杨小平;周力平;师长兴;
高抒;
郑祥民;熊康宁;朱秉启;汪亚平;周立旻.地理学报,2009(11)
[23]岱海湖泊
沉积物中的
石膏记录. 刘峰;周力平.第四纪研究,2009(05)
[24]
周口店镇北京猿人遗址的年代综述兼评该遗址的铝铍埋藏年龄.
陈铁梅;周力平.人类学学报,2009(03)
[25]
更新世末期
西辽河上游地区古代环境研究. 胡雅琴;李宜垠;周力平;D.K.Ferguson;赵志军.第四纪研究,2009(04)
[26]长白山不同功能群植物碳同位素及其对
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 檀文炳;王国安;韩家懋;刘敏;周力平;罗婷;曹子余;程树志.科学通报,2009(13)
[27]AMS ~(10)Be
测量本底研究和改进. Naveed Ali;付东坡;
朱正;蒋正元;丁杏芳;周力平;刘克新.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S1)
[28]
太平洋富钴结壳高密度环境记录解读. 王晓红;周力平;王毅民;张学华;柳小明;樊兴涛;刘克新;周剑雄.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2008(09)
[29]
河曲县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
邱维理;张家富;周力平;李容全.第四纪研究,2008(04)
[30]
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体. 李宜垠;周力平;崔海亭.科学通报,2008(09)
[31]
南海西部浮游
有孔虫记录的MIS 3期表层海洋环境变化. 杨文瑜;黄宝琦;肖洁;周力平.第四纪研究,2008(03)
[32]
太白山北坡花粉通量与表土花粉研究. 李月丛;
许清海;曹现勇;阳小兰;李宜垠;周力平.地理研究,2008(03)
[33]福建晋江“老红砂”的释光年代学及对南方
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的指示意义. 张家富;袁宝印;周力平.科学通报,2007(22)
[34]岱海湖泊
沉积岩芯高分辨率磁性测量——U型槽与常规方法之比较. 朱艳明;于永涛;周力平;
薛滨;
吴艳宏;
强小科第四纪研究,2007(06)
[35]
中原地区北方
上新世晚期-
更新世早期风成沉积物
磁化率各向异性初探. 朱艳明;周力平;
张世红第四纪研究,2007(06)
[36]释光技术在构造事件定年中的应用. 张家富;周力平.核技术,2007(11)
[37]泥炭样品的AMS ~(14)C年龄测定: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 李宜垠;魏芳;周力平.第四纪研究,2007(04)
[38]岱海~(14)C测年的现代碳库效应研究. 吴艳宏;王苏民;周力平;孙照斌.第四纪研究,2007(04)
[39]湖泊
沉积物的~(14)C和光释光测年——以
固城湖为例. 张家富;周力平;
姚书春;
薛滨;王小林.第四纪研究,2007(04)
[40]沙漠边缘厚层黄土上部光释光测年的初步研究.
覃金堂;周力平.第四纪研究,2007(04)
[41]
北京大学AMS~(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 刘克新;丁杏芳;傅东坡;潘岩;吴小红;周力平;郭之虞.第四纪研究,2007(03)
[42]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带花粉通量及垂直散布特征初步研究. 许清海;李月丛;周力平;李宜垠;张振卿;林凤友.科学通报,2007(05)
[4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夷平面.
张信宝;周力平;汪阳春;吴积善;
贺秀斌;
齐永青第四纪研究,2007(01)
[44]沉醉于科学与音乐一生的普通人——纪念国际
第四纪科学大师Nicholas John Shackleton教授. 周力平.第四纪研究,2006(04)
[45]三峡井水湾遗址的光释光测年. 裴树文;张家富;
高星;周力平;冯兴无;陈福友.科学通报,2006(12)
[46]中国北方黄土区C_4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王国安;韩家懋;周力平;熊小刚;
谭明;
吴振海;彭隽.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2005(12)
[47]宇宙核素地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模型. 李英奎,JonHarbor,
刘耕年,周力平,
崔之久水土保持研究,2005(04)
[48]宇宙核素地学研究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李英奎,JonHarbor,刘耕年,周力平,崔之久.水土保持研究,2005(04)
[49]高精度光释光测年揭示的晚
第四纪毛乌素和浑善达克沙地沙丘的固定与活化过程. 周亚利,
鹿化煜,张家富,周力平,苗晓东,Mason J A.
中国沙漠,2005(03)
[50]陕北洛川黄土中两种不同类型的
伊来石 陈莉,
张立飞,王河锦,周力平,陈晶,袁宝印.科学通报,2004(23)
[51]偃师商城宫城建筑
基址夯土的光释光测年初步研究. 张家富,苗建民,
王学荣,周力平.核技术,2003(01)
[52]
中原地区北方C_3植物碳同位素组成与年均温度关系. 王国安,韩家懋,周力平.中国地质,2002(01)
[53]欧亚黄土中古地磁
极性界线的地层学解释. 周力平,N.J.Shackleton,A.E.Dodonov.第四纪研究,2000(02)
资料来源:
会议文献
[1]长积分双路进样(LIDI)方法及其在Clumped
同位素测量中的应用.
胡斌;Jens Radke;Hans-Jürgen Schlüter;Frank Torsten Heine;周力平;Stefano M.Bernasconi.
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2015
[2]鄂霍次克海叶绿素浓度反演及其与
海冰的关系. 刘雪萍;周力平;马丹.第十八届中国环境
遥感应用技术论坛,2014
[3]黄东海陆架全新世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底栖
有孔虫证据. 向荣;方力;
赵美训;周力平;
陈木宏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2013
[4]Tauber Trap记录的长白山针
阔叶混交林带5年(2006-2010)花粉通量及垂直高度的变化. 张生瑞;许清海;曹现勇;李建勇;张丽艳;
李月丛;田芳;周力平;林凤友.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2013
[5]
罗布泊新发现古城与5个考古遗址的年代学初步研究.
吕厚远;
夏训诚;
刘嘉麒;
秦小光;
王富葆;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周力平;穆桂金;焦迎新;李敬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
地球物理学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2011
[6]磁学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北京地区为例. 周力平;郭小蕾;朱艳明.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2010
[7]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伍婧;李宜垠;周力平.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年会,2009
[8]A Tribute to Professor Liu Tungsheng. 周力平;Edward Derbyshire.纪念
刘东生院士,2009
[9]AMS ~(10)Be
测量本底研究和改进. Naveed Ali;付东坡;朱正;蒋正元;丁杏芳;周力平;刘克新.第五届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2008
[10]冰期
东海陆架上的植被. 邓韫;郑卓;Jean-Pierre Suc;周力平;李宜垠.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2007
[11]泥炭样品的AMS~(14)C年龄测定: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 李宜垠;魏芳;周力平.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2007
[12]不同放牧强度影响下植被群落的表土孢粉特征. 孙小珊;李宜垠;周力平.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2007
[13]岱海0~5cm湖泊
沉积物孢粉组合的连续变化特征. 伍婧;李宜垠;周力平.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2007
[14]青藏高原中部湖泊的碳库效应—以错鄂、兹格唐错为例.
吴艳宏;Andreas Lücke;Bernd Wünemann;周力平;Gerhard H Schleser;王苏民;
李世杰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2006
[15]中国北方C_3植物碳同位素组成与年均温度关系. 王国安;韩家懋;周力平.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年会,2002
[16]北京官厅水库东部沙地的形成与演化的初步研究. 刘雪萍;周力平;杨景春.
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2002
资料来源:
主要作品
Gao P., Zhou L., Liu K., Xu X.,Radio
碳 in the maritime air and sea surface
H₂O of the South China Sea,Radiocarbon,2019,61(2):461-472.
Fischer H., Meissner K.J., Mix A.C., …, Zhou L., Palaeoclimate constraints on the impact of 2 °C anthropogenic warming and beyond, Nature
地球科学, 2018, 11: 474-485.
Li Z.-Y., Wu X.-J., Zhou L.-P., Liu W., Gao X., Nian X.-M., Trinkaus E.,Late Pleistocene archaic human crania from Xuchang, China,Science,2017,355(6328):969-972.
Du J., Huang B., Zhou L.,Global deepwater circulation between 2.4 and 1.7 Ma and its connection to the onset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Paleoceanography,2016,31(11):1480-1497.
Ma Z., Ravelo A.C., Liu Z., Zhou L., Paytan A.,Export production fluctuations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during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Reconstruction using barite accumulation rates,Paleoceanography,2015,30(11):1455-1469.
Qiu F., Zhou L.,A new luminescence chronology for the Mangshan loess-palaeosol sequence on the southern bank of the
黄色 River in Henan, central China,Quaternary Geochronology,2015,30:24-33.
Hu B., Radke J., Schlüter H.-J., Heine F.T., Zhou L., Bernasconi S.M.,A modified procedure for gas-source isotope ratio
质量 spectrometry: The long-integration dual-inlet (LIDI) methodology and implications for clumped isotope measurements,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2014,28(13):1413-1425.
Nian X., Gao X., Xie F., Mei H., Zhou L.,Chronology of the Youfang sit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microblade technology in North China,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4,347(1):113-121.
Gao P., Xu X., Zhou L., Pack M.A., Griffin S., Santos G.M., Southon J.R., Liu K.,Rapid sample prepar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碳 in natural waters using a head
Space乐队extraction approach for radiocarbon analysis by accelerator
质量 spectrometry,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Methods,2014,12(4):174190.
Tan
微博电子竞技俱乐部, Zhou L.P., Liu K.X.,Soil aggregate fraction-based 14 C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urnover under forests of different age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58(16):1936-1947.
Xi X.T., Ding X.F., Fu D.P., Zhou L.P., Liu K.X.,Δ14C level of annual plants and fossil fuel derived CO2 distribution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 Beam 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2013,294:515-519.
Qin J.T., Zhou L.P.,Effects of thermally transferred signals in the post-IR IRSL SAR protocol,Radiation Measurements,2012,47(9):710-715.
Zhou L.P., Fu D.P., Zhang J.F.,An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luminescence signals of selected polymineral and quartz samples from loess in western China and southern Tajikistan, and their suitability for optical dating,Quaternary Geochronology,2010,5:149-153.
Zheng C.X., Zhou L.P., Qin J.T.,Difference in luminescence sensitivity of coarse-grained quartz from deserts of northern China,Radiation Measurements,2009,44:534-537.
Zhu Y., Zhou L., Mo D., Kaakinen A., Zhang Z., Fortelius M.,A new magnet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late Neogene
三趾马属 Red Clay in the ea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08,268:47-57.
Zhou L.P., Shackleton N.J.,Misleading positions of geomagnetic reversal boundaries in Eurasian loes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rrelation between continental and marine sedimentary sequences,
地球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99,168:117-130.
Zhou L.P., Oldfield F., Wintle
A.G., Robinson S.G., Wang
日本烟草产业,Partly pedogenic origin of magnetic variations in Chinese loess,Nature,1990,346:737-739.
Pye K., Zhou L.-P.,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aeolian dust deposition in North China and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1989,73:11-23.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
主讲课程
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本科生选修)
现代自然地理学实验方法(与赵昕奕老师联合讲授)(本科生选修)
海洋科学导论(与多院系老师一起讲授)(全校通选课)
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生选修)
参考资料:
荣誉
2004年,周力平成为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999年,周力平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周力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