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院
目前威海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
法华院 胶东半岛最大最早的佛院之一,也是目前威海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公元824年由新罗人张保皋所建。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诵法华经,故此院命名为法华院。古刹掩映在碧树秀林之中,四周层峦叠嶂,面临石岛湾,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地理位置
赤山法华院位于荣成市石岛镇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于唐朝,是一处情系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佛教寺院。
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赤山法华院为唐代新罗人(今韩国)张保
皋所建。当时石岛湾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着,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为了让家乡的人能有精神依托,也为了“光宗耀祖”行善事,张保皋李恒三年(823年)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在赤山浦(今石岛湾)建立禅院。因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张保皋回到新罗区,奏请兴徳王在海上要冲自己的家乡莞岛设清海镇,充任大使,兴德王拨给他一万兵镇守海防开始荡除海盗。张保皋在平定海盗后又以清海镇为大本营开辟了新罗中原地区日本三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建立海上贸易网络,成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开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的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于危难中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二年零九个月。在当地官吏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他得以了解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圆仁法师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
李炎执政期间,灭佛兴道之风兴起,致使法华院被毁。我们所看到的法华院是1988年在法华院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并于199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法华院,全系仿唐建筑,与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的基本一致:南北有岩岭,水流庭院,从西而东流,西南北方连峰作壁,东方望海远开。
建筑介绍
1987年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来赤山考察,在荣成县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协助下,确认了法华院遗址,并树立了“赤山法华院址”石碑,石碑的背面以中、日两种文字记述了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的经过。为纪念法华院这段曲折的历史,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纷纷出资刻碑,以示纪念。
大雄宝殿是法华院的主体建筑,它依山面南而座,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因他大智大勇,无敌于邪恶,故人们尊称其为“大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立于佛祖两旁分别是他的两个弟子摩诃迦叶阿难陀
观音殿即东厢殿,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龙女和善财童子。因其始建法华院的贡献,张保皋在这里也同样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殿内南壁悬挂的是“慈觉大师山东遍路图碑”,具有很高的历史学价值。
张保皋纪念塔距法华院东南一里许,莲花顶上矗立着由韩国世界民族联合会会长崔子女士发起,投资10万美元建立的张保皋纪念塔。1994年7月24日举行落成仪式。塔座长19米,宽16米,高18米;塔身高15米,塔柱1×1平方米,两柱相隔0.5米,塔的设计独具一格,两根石柱代表中、韩两国人民,上方连接象征两国的友谊。塔身全部用石岛红剁斧石砌成,中间用天然石岛红磨光板材料,镶嵌着韩国前总统金泳三题写的“张保皋纪念塔”六个铜质大字,为中韩两国人民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
因法华院的特殊历史背景,每年都有大批韩国、日本游客来此朝圣礼拜。
交通信息
石岛港4公里,距威海机场40公里,距威海市中心80公里。早晨六点开始,游客可在威海长途汽车站乘坐威海-石岛的汽车,2个小时可达景区,15分钟一个班次,票价10元每人。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建筑介绍
交通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