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中型坦克(中国研制代号:WZ120,英文名:Type 59 Medium Tank 、Type 59)是中国参考
苏联T-54A中型坦克而研制的坦克,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装备的国产第一代主战坦克,1959年完成定型。
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
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
T-54A的样车,中国决定以T-54A为基础进行仿制生产,并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国内第一家坦克
工厂(617厂)。1957-1958年,617厂主要进行
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工艺技术文件;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T-54A开下了
流水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T-54A中型坦克。1959年底,国产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生产厂家命名为WZ120)。
59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千米。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
炮塔成
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主炮为1门100毫米线膛
坦克炮,该炮可发射
钨芯穿甲弹、
破甲弹和
高爆弹,
弹药基数34发。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备弹500发。1挺7.62毫米
并列机枪和1挺由驾驶员操纵的7.62毫米航向机枪,备弹3000发。该型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
1959年中国建国十周年国庆大阅兵中,中国自行制造的“59式”主战坦克和“红旗牌”检阅车首次亮相国庆阅兵式。1965年,中国进行第二次核空爆试验,59式坦克就在其中。20世纪60年代,59式坦克参与了
第二次印巴战争及
第三次印巴战争,随后
巴基斯坦订购了1200辆59式坦克。2018年,
孟加拉国军方宣布将购买300辆左右的59式坦克进行升级改装。59式中型坦克衍生型号包括59-1式中型坦克、
59-2式中型坦克、
59-2A式中型坦克、59-3中型坦克、59扫雷坦克等众多型号。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1949年9月,人民
装甲兵创建初期,装备的坦克是从国民党军手里缴获的美制和日制坦克,数量只有375辆。由于这些坦克型号繁多、性能落伍,而且零备件缺乏,难以满足装甲兵作战和训练的需要。但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备研制和生产坦克的能力。所以从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决定首先从
苏联购买坦克以应部队急需。特别是
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中国引进苏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
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
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斯大林式
重型坦克和
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间,又相继从苏联购进47个坦克及自行火炮团的装备。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虽然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和生产的,但由于性能优异,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初仍然属于世界先进坦克之列。这些苏制坦克在
朝鲜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让人民
装甲兵告别了“万国牌”坦克的历史,部队装备首次实现制式化。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政府代表团访问
苏联。在老一辈外交家的努力下,中苏先后签订相关合作协议,苏联同意在华援建国防工业项目,坦克厂及配套的
发动机厂、大口径炮厂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得以建立发展。
研制历程
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T-54A的样车。
T-54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T-54是在苏联年设计的T-44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T-44在1945-1949年期间进行了小批量生产, 但使用证明其可靠性较差,所以苏联决定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发展。T-54第一辆样车于1946年制成,1947年在
哈尔科夫坦克厂投产。该型坦克及姊妹型号T-55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坦克。
苏联、原
捷克斯洛伐克以及
波兰共生产T-54/55坦克约5万辆,占二战后世界坦克总产量的1/3左右。直到1981年,前苏联
鄂木斯克州坦克厂仍在生产T-55坦克。
T-54A中型坦克是T-54的一种重要改进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它装有D-10TG式100毫米线膛
坦克炮。该炮配有高低向
云台和高低向动力驱动装置,首次安装抽气装置,其他改进包括电动机
油泵、舱底排水泵、改进型
空气滤芯和
自动灭火装置。最初制造的T-54A坦克未安装红外夜视设备,但后来生产的基本上都加装了这种设备,并称为T-54A(M)坦克。中国对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较满意的,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单纯依赖外购来满足部队装备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也不符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为了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培养技术人才,
中原地区决定以
T-54A为基础进行仿制生产。为此,中国要求
苏联提供T-54A
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并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国内第一家坦克
工厂(617厂)。1957-1958年,617厂主要进行
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工艺技术文件;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T-54A开下了
流水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接受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也是国产坦克首次向公众亮相。1959年底,国产
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
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生产厂家命名为WZ120)。
从1950年代末期研制生产到1980年代前基本未进行过较大幅度的改进,1979年
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参战的59式坦克暴露出火控系统落后、防护能力较弱等缺陷。为此,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中国开始对59式坦克进行首次改进设计,产品代号WZ-120A,1984年正式定型命名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主要改进了火控装置,安装了红外夜视驾驶仪、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等,但在火力上未做改动。与59-1式坦克研制同时进行的还有改动幅度更大的WZ-120B坦克项目,该项目主要采用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成熟科研成果进行再度改进。其重点是用仿制的
英国L7型105毫米线膛炮替换老旧的100毫米
坦克炮(后定型为79式105毫米线膛炮),同时在夜视系统、电台和灭火抑爆系统上有所升级。该型号后定型为
59-2式中型坦克,成为第一种能够与国外第二代坦克在火力上相抗衡的59式坦克。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59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59式坦克的车体为
轧制装甲钢焊接结构,具有一定的倾角。驾驶舱在车体左前侧,战斗舱位于驾驶员座椅后方的坦克中部位置,
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在车体尾部,发动机横置,用隔板与战斗舱隔开。驾驶员有1个向上抬起并向左旋转开启的舱盖,舱前有个2
潜望镜,其中的1个可换成红外潜望镜。59式坦克车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
汽车电瓶及燃料箱。驾驶员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
炮塔为铸造结构,其外形为半蛋壳形,前装甲厚约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顶装甲是用块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 车长在炮塔内左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内右侧。车长有1个可以360度回转的指挥塔,其上有1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TPK-1瞄准镜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顶的前部,指挥塔上4有个
潜望镜。装填手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和1个MK-4型潜望镜。59式坦克取消了
T-54A的红外夜视装置,这是由于当时中国受自身工业技术水平所限而不得已采取的决定。
动力系统
59式坦克的
发动机为12缸V型69度夹角4冲程强制
水冷直喷式12150升柴油机,
额定功率520马力,额定转速2000转/分。该发动机有空气起动和电起动两种起动方式,并备有冬季起动的加温系统。传动装置和操纵装置为机械式,采用直齿轮式传动箱、摩擦式
离合器和固定轴式
变速器,变速箱两侧各有一个二级行星式
转向机、带式制动器和单对直齿轮式侧
减速机。59式坦克的履带为单销式金属履带行动部分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在车体每侧各有5个双轮缘大直径负重轮、1个诱导轮和1个主动轮在第1、5负重轮处装有叶片式液力
阻尼器等。
武器系统
59式坦克的主炮为1门100毫米线膛
坦克炮,在身管前端装有抽烟装置。该炮可发射
钨芯穿甲弹、
破甲弹和榴弹,
弹药基数34发。作战时,该炮发射
穿甲弹的直射距离为1070米(钨芯穿甲弹初速为143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发射破甲弹的直射距离为1000米,火炮俯仰角为-5~+18度,最大射速为每分钟7发。火炮装有液压式单向高低向稳定器,借助瞄准镜分划测距,炮长通过瞄准镜和火炮控制系统的操纵台完成对目标的瞄准和射击。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备弹500发。1挺7.62毫米并列
机关枪和1挺由驾驶员操纵的7.62毫米航向机枪,备弹3000发。
通讯设备
59式坦克的通信设备为A-220型或A-220A型调频电台,前者的频率范围为20-22.375兆赫,后者为20-27.175兆赫,最大通信距离16公里。
防护系统
59式中型坦克采用均质钢装甲,车本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铸造件。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约100毫米,车体侧装甲厚80毫米。车内装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及手提灭火器2个,车后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59-1式中型坦克
1979年,根据中国军队边境作战中发现的问题,617厂科技人员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改进设计,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安装了外置
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弹火控系统、转向液压助力系统、
热电偶传感器的
自动灭火装置、车体两侧增加了橡胶屏蔽裙板(有的未装)、伪装天线、机油
失压报警装置和便于开启的圆型安全门等等新型装置。经过改进的坦克与59式中型坦克相比,缩短了火炮射击瞄准时间,提高了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在机动性、降低乘员疲劳程度、使用方便性等方面较59式中型坦克均有较大提高,并为老产品的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0年完成设计定型,1984年12月生产定型,命名为59-1
中型坦克,以装备中国部队。识别特征为:车尾增加了一个200升的备份油箱,左
叶子板上增加了一个红外大灯,备用
履带板由左翼子板移到车身上前甲处。59式和59-1式中型坦克所安装的100毫米
线膛炮现已能够发射钨头
穿甲弹,
破甲弹和榴弹。钨头穿甲弹初速为1435米/秒,直射距离1640米,穿甲威力有很大提高。
59-2式中型坦克
1982年,科技人员对59-1中型坦克又继续进行了改进。在59式中型坦克上用具有自紧身管的105毫米线膛炮代替100毫米线膛炮,配备了新型的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
碎甲弹,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150毫米/30度的均质钢装甲板,大大增强了坦克的火力。该坦克
弹药基数由34发增加到38发,碎甲弹是一种反坦克弹药,靠弹丸装药爆炸产生的应力波,使装甲内表面崩落,从内部毁伤装甲车辆,也可用于攻击混凝土筑城。七二四厂于1969年着手研制,在八O五厂配合下,先后设计定型了85毫米
加农炮和122学米
榴弹炮两种碎甲弹:七三二厂还引进并研制了105米线膛加克炮碎甲弹,但均未投产,因新型坦克使用了屏蔽装甲或复合装甲,使碎甲弹威力大大削弱。
该坦克安装了新型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采用双光谱光学探测器,能在几毫秒内探测到
破甲弹穿透的信息,数十毫秒内抑制住油类引起的
爆轰,有效防止二次效应引起坦克爆炸,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生存力。用新型VRC-8000型电台代替了A220A电台、通话距离由16公里增大到30-35公里。在上述几方面该坦克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该坦克保留了59-1式
中型坦克上若干成熟的改进项目,总体性能较59-1式坦克有很大提高。
59-2A式中型坦克
1984年底中国第一
拖拉机工厂等单位开始研制59-2A式中型坦克。1985年10月制出1辆初样车,安装了带有轻型热护套的105毫米火炮、双向自动装弹简易火控系统,车首挂装复合装甲、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同时采用热烟幕和烟幕弹发射器、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以及工程作业装置等。试验表明,该坦克的火力及机动性较59式坦克有了明显提高,防护力、机动性和使用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工作可靠性好,对原59式坦克的工艺继承性强成本低。1987年7月正式通过国家设计定型。
该坦克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一门带轻型热护套的81A式105毫米线膛
坦克炮。这门炮的渊源,要从1979年12月中国和
英国签订的“三七工程”引进合同说起。当时从英国引进了105毫米
线膛炮、火控系统、电台、烟雾弹发射器、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等装备,主要用于老坦克改进和新坦克研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门英制L7型105毫米/51倍径线膛炮,该炮是德国
莱茵金属L44型120毫米滑膛炮出现前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坦克的标配,可以说是105毫米线膛炮的巅峰之作。原装英国L7型105毫米线膛炮仿制后命名为79式线膛炮,在此基础上自行生产了无热护套标准型81式线膛炮、带轻型热护套81A式线膛炮以及加长身管的83式/83A式线膛炮。
该炮身管采用自紧技术,炮膛抽烟装置位于炮身中央,射程和威力都比59式的老式100毫米
线膛炮大幅提升,弹种包括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高爆穿甲弹、高爆榴弹。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达1 600米/秒,能击穿2000米距离外的150毫米厚、倾斜30度的均质钢装甲,最大射速7发/分。该炮安装有轻型热护套,下方清晰可见不少开孔,可以有效防止炮管因日照等因素引起弯曲,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炮射击精度,这也是与59-2式中型坦克上79式105毫米坦克炮光秃秃炮管的主要区别。为了安装这门105毫米线膛炮,工程技术人员还对炮塔前部进行了整形。从炮塔上方打开的舱门可以看到反后坐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战斗室前部的弹药架也非常显眼,该炮共备弹37发,分别储存在战斗室和驾驶室内。而在59-2A式基础上研制的59-2A式指挥坦克增装了1部CWT-176型坦克电台,相应地减少了3发炮弹。
59扫雷坦克
59扫雷坦克加装了车辙式扫雷犁和火箭扫雷装置。其中59-2A式中型坦克安装的J78LZ01型挖掘式扫雷器可开辟一边0.85米宽的车辙式通路,扫雷速度4-6千米/时,一对弹性杆扫除两车辙间反车底雷。扫雷率不低于90%,可在较平整的耕地或生荒地扫雷。
59-3中型坦克
59-3中型坦克在5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将12150升型柴油机改装为121501-7型柴油机,功率由520马力提高到580号力,火控由单向(高低向)改为双向(高低向和水平向)稳定器,提高了火力和机动性,命名为59-3中型坦克。
59D中型坦克
59D中型坦克是20世纪90年代在59A、59B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进的中型坦克。1991年夏,总参谋部
装甲兵部与兵器工业部第617厂签订了《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研制合同》。617厂研发时该产品代号为“WZ120C”。1992年春开始改装4辆正样车,完成了工厂鉴定试验。1993年通过了总参谋部兵种部与兵器工业部联合主持的工厂鉴定,移交国防科工委白城兵器试验中心进行定性试验。1995年,提交用户进行使用环境适应性试验。1995年底,总参
兵种部批准该坦克定型,命名使用83A式105毫米线膛
坦克炮的型号为“
ZTZ-59D中型坦克”,使用79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的型号为“ZTZ-59D1中型坦克”。
该改进型战斗全重37吨,火炮口径105毫米,采用长身管的83A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炮弹基数40发,穿甲威力,在2000米距离上发射86式翼稳弹时,穿甲能力480毫米;发射93式加长翼稳弹时,穿甲能力接近540毫米;发射贫翼稳弹时,穿甲能力已接近600毫米均制钢板水平。所以单从火力水平,已与
日本90式坦克不相上下。且该炮还能发射中国研制的105毫米口径
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辅助武器有54式12.7毫米
高射机枪一挺(备弹500发);59式7.62毫米
并列机枪,航向机枪各一挺(备弹3000发);
火控系统以简洁实用为主,采用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及集成式双向稳定炮瞄系统;装有一种简单型
热像仪,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具备了在昼/夜间于静止/短停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在坦克的装甲防护上:
炮塔520毫米(带FY双防装甲)车体490毫米(带FY双防装甲);乘员4人,出于改造成本考虑,该坦克还用老式59坦老动力系统。驾驶员配备
微光夜视仪或红外线夜视仪,核生化防护系统有集体三防装置,可在核生化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
在
ZTZ-59D中型坦克的车尾还安装了两个200升备份油桶,较59式中型坦克最大行程增加200千米。该
坦克增装了主
离合器液压助力机构,行动部分由液压减振器换装性能较好的摩擦式减振器,车尾安装了两个200升备份油桶。由59A式坦克
热电偶式
自动灭火装置改为自动灭火抑爆装置。由烟幕装置改为抛射式烟幕发射器。
通信设备改为CWT-167电台和CYY一168车内通话器。
“美洲虎”中型坦克
美国卡迪拉克公司在59坦克基础上开发的新型美洲虎59组克,当时的潜在市场是改装旧界许多国家众多的T54/55坦克和59坦克,也可能做中国军队的坦克,该坦克车体加长0.6米,改装美国752马力大功率
发动机和
变速器、车速挺高到55千米/时,改装105毫米火炮及美国
火控系统、大幅度增强了火力。加强装甲,有一个新设计的
炮塔,车重也增加了6吨。达到42吨,该坦克最大的特点据说是向西方坦克那样把车长和炮长布置在炮塔右边。
59-120A坦克
中国开发研制的120毫米坦克
滑膛炮,主要用于T系列坦克和中国老59型,69型、79等坦克的改装。该炮全重2600
千克,炮管全长6000毫米(50倍口径),可发射120毫米系列
坦克炮弹,其中国产新型12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重7.33千克,弹长655毫米,千米密集度0.25米x0.25米,炮口初速度为1660米/秒,在1500米的距离上可穿透550毫米厚的均制钢装甲。巨大的穿甲威力,足以让这些老坦克有能力和当今世界上的流坦克正面对抗。该炮的炮管和炮膛部分和西方标准的120毫米
坦克炮致,所以还可发射
美国M-1A2和德国豹2坦克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准的DM23/33尾冀稳定
脱壳穿甲弹及多用途弹。
该炮有自动装弹设备,节省了一名装填手,换装120毫米坦克炮的59式坦克,其成员减为3人,坦克战斗全重为36.吨、
弹药基数为28发。比原先减少了,但
火控系统提高了射击命中率,所以并不影响战斗。坦克的火控系统包括测距及瞄准系统,其对目标的测距范围为250-5000米,自动瞄准范围为250~3000米。该火控系统允许坦克在静止时射击移动目标,其反应时间为10秒、对固定目标射击的反应时间为7秒。此外,还可根据用户要求安装夜视系统和更好的火控系统从而提高了老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和战斗力。
59-120B坦克
中国在20北纪90年代中期完成样车,对59式坦克进行了改造,并成功地通过了技术鉴定,改造方案和改装59-120A型坦克有差别,改进的主要内容是将100毫米坦克炮换成120毫米炮、用简易
火控系统代替了简易瞄准系统,也可采用稳像式火控系统,单向炮控系统改为双向炮控系统,将车长白光观察镜改为尽夜观察镜,更换了电台,增加了
发电机的功率,对车内弹药进行了重新布置,增加了转动地板。
120毫米坦克炮采用高强度炮钢和先进生产工艺及设计,使之外形和59式100毫米坦克炮及83式105毫米坦克炮相近、质量相当,与
炮塔等部件接口尺寸相同,换装方便。该炮精度很高,
穿甲弹千米立靶密集度为0.25米×0.25米,改进后乘员为4人,战斗全重为36.5吨,120毫米
坦克炮的高低射界为-5度±18度,方向射界为360度,射速为6-8发/分、
弹药基数30发,只比原先少4发。静对静时,2000米距离上对固定的2.3米x2.3米坦克靶的首发命中率大于50%;静对动时,2000米对横向运动月标的首发命中率大于55%。
巴基斯坦改装的59式中型坦克
该坦克披挂大量爆炸
反应装甲,大幅度提高了防护能力:改装了新型105毫米火炮和火控装置,提高了火力。2000年展示了由59坦克改进的“阿尔扎拉里"坦克,改装125毫米
坦克炮,炮塔和车体增加附加装甲。
抢救车
64式
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59式中型坦克的变型车,由59式坦克去掉炮塔后临时改装而成。当坦克淤陷或受到部分毁伤,但其方同操纵尚同控制时,可利用制动绳将被救坦克拖救到便于抢修的地方,这就是柔性牵引,该车增加了
钢丝绳和滑轮,具有柔性牵引能力、用于对战斗损伤、翻覆、淤陷以及其它失去自救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拖救,并将其运送到维修地点。该车结构简单实用,解决了部队急需,但功能太少,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7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是59式中型坦克的变型车,是中国第一代小型坦克抢救车,由59式坦克去掉炮塔后在底盘上安装
绞盘、手摇式吊架和驻锄等装置设计而成,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失去行动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抢救。对翻覆、淤陷(或坠岩)的车辆利用绞盘施行拖救,拖救时
钢丝绳从车尾中部上方导出,将驻锄插入地表以防履带滑移。如果被救坦克操纵失控,就不能进行常规的柔性牵引,而只能通过刚性牵引架实施刚性强制牵引,刚性牵引架由刚性牵引钩、牵引杆和专用的连接坏组成。牵引钩置于抢救坦克的车尾中央,可快速与牵引杆连接,利用
连接环连接被救坦克和牵引杆后即可进行刚性牵引。该车和其他工程车辆配合可完成战地换件修理等技术保障任务,车上备有可拆卸的手摇式
吊架,起吊重量允许达1000
千克,可以用下更换
发动机和其他部件。该车于1965年设计,1973年设计定型。
该车底盘基本与59式中型坦克相同,但取消了前组
柴油箱、中组柴油箱和20发弹架、在车首部构成乘员舱,在乘员舱的后部布置了新的柴油箱、加温器和
绞盘施曳作业装置,车尾装有驻锄,车体中段上方有载货平台,牵引、拖曳和起吊工具及辅具分别固定在左、右
叶子板和载货平台的侧板上。车体前部顶装甲板上装有1挺12.7毫米高射机抢,子弹550发,另有1支7.62毫米冲锋枪,子弹300发,
手榴弹20枚。
69式中型坦克
69式坦克是在59式坦克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的中型坦克,1963年下达战技指标,1964年完成设计,1965年生产出样车,1974年设计定型。该坦克的车体和
炮塔与59式中型坦克基本相同。车体由
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的右侧。车内携带炮弹44发,2个弹架油箱内装弹19发,发动机隔板前中组弹架装弹12发,左侧装甲板固定2发,右侧装甲板固定4发,
炮塔右壁固定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0毫米滑膛炮,身管长5450毫米,身管中段有抽气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可以发射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破甲弹和榴弹。脱壳穿速为1490米/秒,火炮最大射速为7发/分。辅助武器有1挺在炮塔顶部安装的12.7毫米
高射机枪、1挺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的7.62毫米
并列机枪和1挺在驾驶员右前方安装的7.62毫米前机枪。该坦克的
火控系统包括
激光测距仪、炮长夜间瞄准镜、车长昼夜观察指挥镜和1969年式100毫米滑膛
坦克炮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范围为300~5000米,测距精度±10米,重复频率7次/分。该坦克采用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426千瓦(580马力),标定转速2000转/分,
最大扭矩2453±98
牛顿米,最大扭矩转速1300~1400转/分,最低稳定转速不大于500转/分。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克/马力小时(175克/马力小时),机油消耗量不大于8.16克/马力小时(6克/马力小时),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带式散热器,燃料系统采用弹架油箱,总容量为935升。
服役动态
中国
1959年中国建国十周年国庆大阅兵中,受阅武器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大提高,其中中国自行制造的“五九式”主战坦克和“红旗牌”检阅车首次亮相国庆阅兵式。
1965年,中国进行第二次核空爆试验。在核爆后的瞬间,8名勇士驾战车通过爆心投影区,以获取装备在遭
核武器打击时的珍贵数据。这队战车中,59式坦克赫然在列。
在1979年的一次边境作战中,某
坦克团一营、二营59式坦克在规定时间内杀进预定区域。三营的59式坦克开赴另外一个战场,一到场就打乱敌人部署,因此取得胜利。
外国
20世纪60年代,在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由于
巴基斯坦陆军战略决策和指挥失误,导致坦克装甲车辆损失严重,一时间巴军的主战坦克数量降到的警戒线。当时巴基斯坦向中国请求帮助,处在对
苏联整军备战中的中国,毫不吝啬地将
歼-6和59式坦克送给了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的59式坦克并没有交付太多。但就是这些数量不多的59式坦克,却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后巴基斯坦订购了1200辆56式坦克。
伊朗坦克型号众多,其中就包括220辆中国59式坦克。2018年,
孟加拉国军方宣布将购买300辆左右的59式坦克进行升级改装,以满足其国内
装甲部队现代化的需求。
总体评价
59式中型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
59式坦克的问世,宣告了
中原地区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彻底终结中国的坦克工业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