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塘村
苦竹塘村
苦竹塘村位于浙江省义乌市西部,距城区18公里。清属智者乡十七都;民国时先后属南平镇、南平乡;1950年属吴店乡,1989年吴店乡改建制镇,苦竹塘归属吴店镇。1992年,有548户,1185人。
苦竹塘村以出产棕床闻名,棕床是当地的特色产业;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故居在吴店镇苦竹塘村,它是1924年建的院落式民居建筑。
正文
村西有公路与相距1公里的金义省道相接,村南吴张公路贯穿而过,距浙赣铁路义亭站4公里,交通方便。苦竹塘村主要为吴姓聚居地。全村548户中吴姓占384户。其余:何姓34户,黄姓17户,汪姓5户,王姓3户,沈、刘姓各2户,楼姓1户。
基本简介
据传,明朝成化年间,屿东人楼至权首先在此落脚,子孙繁衍,遂成村落。村前有一大塘,水面广180亩,遍生芦苇(俗称水竹苦竹),名苦竹塘,因以名村。明天启年间,吴店吴子方父死家贫,由苦竹塘舅父收养,此后吴姓繁衍,至清同治年间,苦竹塘只剩下吴姓。现村里的其他姓氏,除何、刘两姓因1958年修建岩口水库时从雅何村移民而来,余皆因招婿迁入。村俗每年春节迎龙灯,必先到楼姓香火(因娘舅为大),再到吴姓香火。
苦竹塘村有耕地600亩。50年代前虽有苦竹塘,但塘多半淤塞,易遭旱涝。1954年起,修建苦山塘、下塘、风雨塘、清水塘、深塘等小型水库,水源由岩口水库流入。1973年10月修建机埠,装上抽水机。1970年12月,将早已淤塞成草滩的苦竹塘,改造成良田236亩。后陆续修建排灌水渠4000米,水利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旱涝保收。主要种植水稻、大小麦、陶山甘蔗。近年开发荒山,种植青枣、柑橘属、梨近百亩。粮食亩产由1950年的175公斤提高到1992年的500公斤。1926年起,村民开始种糖蔗,榨糖采用牛拉木车,用柴草熬制红糖。1967年改用机械榨糖,煤炭逐渐替代柴草。一般年份产糖都在300吨左右,是义乌主要产糖区之一。1992年粮蔗种植面积各200亩左右,农业产值130万元。
粮糖之乡养育了勤劳聪慧的人民,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1909~1969),是苦竹塘村的杰出代表。198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对吴晗一生作了高度评价:吴晗同志从一个勤奋治学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历史学家和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道路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
特色产业
苦竹塘村以出产棕床闻名。产品畅销江苏省、安徽、山东省上海市河南省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宁波市绍兴市等地,以杭州的棕床市场为中转集散地。80年代初,杭州武林广场一侧的棕床市场上,苦竹塘棕床堆积如山。
苦竹塘村自1962年始有棕床加工。其时,几名在金华棕床厂工作的苦竹塘人被精简下放回到家乡,闲暇时开始加工棕床。1966年为了加强集体对副业生产的领导,成立四联副业组,与金华友谊为农山货商店挂钩,生产的棕床由它们经销。文化大革命中,副业生产被当作资本主义受到批判,副业组被解散,组长遭批斗。此后,棕床加工生产转入地下,规模锐减,产品于夜间用人力沿浙赣铁路线及金义公路线背到金华市销售。1976年转为半公开,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劳动力不再被全部捆在耕地上,全村90%以上的户加工生产棕床。1982年政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开放市场,允许多渠道开展竞争,极大地刺激了村民的积极性。1983年村里出资修建1332平方米的停车场,由村长吴怀楚、书记黄樟仁牵头创办村办棕床厂、锯板厂,并专门成立装卸组,负责原材料及产品的装卸。年出产棕床5万余张,产值300万元。
苦竹塘的棕床加工生产,带动了附近的义亭、上溪、吴店镇及金华傅村等二十五六个村的村民也加入了生产加工棕床的行列,他们的产品也由苦竹塘统一外运销售。生产加工的兴旺,使棕线的需求量大增,带动农村闲散劳动力加工棕线,并在吴店镇、上溪等镇集市形成棕线市场。部分村民还到江西省福建省等原材料出产地创办棕床厂。
棕床的加工生产,为村民首闯一条致富道路,苦竹塘村民经过20多年的曲折,终于从黄土地走上了务工经商兼农的道路。全村800余劳动力中有300多从事工贸。家庭工厂的创办如雨后春笋,较大的有双环汽车玩具厂、毛巾厂、五金厂、草编厂等,1992年工业总产值40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近10万元。
村庄状况
生产的发展,使村民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1958年10月村里装上了有线广播;1968年6月办起了碾米厂,结束了米磨面的历史;1973年5月全村通电,棉花灯照明的历史一去不复返;1983年9月建成水泵房、水塔,全村用上了自来水。村民住房由世代相传的泥沙墙、石子墙的平房一变而为钢筋水泥结构、圆洞大钢门、马赛克墙面的三四层的楼房。1979年至1992年间,全村有58户建了新房,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1986年11月9日,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等视察义乌,瞻仰吴晗故居,为苦竹塘文明村题词。
村庄名人
吴晗,又名春晗,字辰伯。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1949年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平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尤有成就,著有《朱元璋》、《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等。吴晗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17岁时从省立金华中学毕业后曾任教于本村的湖山小学。抗日战争时期,苦竹塘村是金义浦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地区,吴晗的故居当时是村里最好最大的房子,曾是中共领导的抗日第八大队的驻地。1946年6月吴晗从上海市回到家乡,与社会各阶层广泛接触,写了《记第八大队》、《真空的乡村》等杂文,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村庄荣誉
1999年被评为区级先进党支部
1999年-2001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党支部
1999年被评为区级抗洪救灾先进集体
1999年被评为乡级农业生产先进集体
2001年被评为区级卫生村
2001年被评为区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
2002年被评为镇农业先进集体
2002年被评为区级文明村
2002年被评为市级“三无”达标村
2003年被评为区级民主自治管理村
2003年被评为区级计划生育示范协会
2003年被评为区级三无达标村
2004年被评为市级治理整治村
2004年被评为市级“三无”达标村
2005年被评为区级农业专业特色村
2005年被评为区级平安村
2005年被评为区级先锋工程、“五好”党组织
2007年被评为区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先进集体
风景名胜
吴晗故居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故居吴店镇苦竹塘村,它是1924年建的院落式民居建筑。
义乌市吴店镇苦竹塘村,系1924年建造的院落式民居建筑。一进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房前是花园。故居大门上方嵌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笔题写的“吴晗同志故居”青石匾额。大门墙内壁左右分别嵌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彭真同志亲笔题词和吴晗同志生平简介的青石碑。东厢房是旧时吴晗父亲的书斋,右厢房曾是吴晗的卧室兼书房。吴晗就在这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中堂上悬挂着吴晗的油画像和一组生平照片,画像两旁的木板上刻着廖沫沙悼念吴晗的题词:“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憎命达,魅喜人过”。这题词是吴晗一生的写照。
吴晗故居,不仅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教育的好场所,更成为知识分子走光明大道的加油站。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正文
基本简介
特色产业
村庄状况
村庄名人
村庄荣誉
风景名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