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姓
中国姓氏之一
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古音读作chuàn,共有三十笔。
爨姓源于古代的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的官吏爨官,属于官职转换而来的姓。当时,爨官是给皇室做饭的官职,其子孙后来便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此外,爨姓还源于祝融,出自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爨氏曾在以云南为中心的南中地区,形成相对独立的统治区域,兴盛五百余年。后来随着南诏国的建立,爨氏逐渐衰落,其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于少数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远去海外,其中有极少部分,流落其他省份,还保留“爨”的姓氏。
历史沿革
姓氏渊源
渊源一
爨姓的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代时期官吏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爨官,就是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称的火头倌,专职掌管炊火。“爨”,就是今天称作的“灶”。用于安置无足器皿进行烹煮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汤。而无足之器皿就称作“锅”。
《周礼·天官·亨人》载:“爨官,职外内饔之爨亨煑。”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义通假,义同当今的“厨”,因此亦称炊氏,世代相传,后逐渐从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区,逐渐融有古滇人的血统,并继承了以昆明市为中心的滇文化,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成为后世大理文化、南诏文化的渊源。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失传,爨人在政教合一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含有丰富自然知识的巫术也早已经没落湮迁的历史长河中。如今,人们只知道,在古爨人后代撒尼部落人中,世代相传着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即“阿诗玛”的故事,汉义就是“蛇女”,蛇是古爨人的图腾。
渊源二
第二个渊源,源于祝融,出自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东汉时期,汉章帝特敕封班氏家族食采于爨地(今山西忻县、定襄县一带),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爨氏,世代相传,并随着氏族的兴衰不断南迁。
在历史文物《爨龙颜碑》中,记载了云南爨氏家族为颛顼、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因东汉末年班氏受封“采邑于爨地”(今山西忻县,一说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称“爨”为姓氏,并随着氏族的兴衰而不断南迁,先后经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云南),通过仿庄跷“变服从其俗”和通婚联姻等方式而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
爨氏家族后来称雄云南省历经数百年,始显于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长期稳定蜀国后方,诸葛亮有意识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孟获等)为官属,经过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为代表的“四姓”等大姓豪族,成为南中颇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一般认为,爨氏与南中其他大姓一样,本为中原移民。他们分别在庄跷入滇、秦开五尺道、汉武开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时期,以戍军、屯垦、商贾、流民等方式进入南中,并通过变服从俗和与当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为南中的渠帅豪族和实际统治者。
爨姓极盛于东晋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直至李隆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受到唐王朝扶持的南诏王阁罗凤才彻底结束了爨氏家族统治,前后经历了七多个世纪,独霸天南有四百零九年,乃至于魏、晋以后的汉史多将云南土著民族统称为“爨蛮”,从而取代了过去一度流行的“夷”之称谓。《爨龙颜碑》中记载了爨氏家族名人爨龙颜身兼四种官职,但其他史籍中对其所任的主要官职“刺史”却了无记载。究其原委,就是当时中原朝廷无力去治理云南省而“遥授刺史”,仅仅实行名义上的统治。从此,“刺史”便成为爨氏家族自我封授的官职并祖孙世袭,是名副其实的“土官”。
从三国时期蜀汉军师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为官属,发展到爨氏土官祖孙世袭,可视为后来元朝在云南实施土司制度之滥觞。在云南历史进入南诏大理以后,爨氏族人仍然保有贵族身份,一部分人改为寸氏,曾有寸氏族人为大理国布燮(丞相),元朝时为土官,明军入滇后又率先归附,并留有《寸升碑》予以记载。没有改姓的爨氏族人,如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麒麟区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沟李村爨家自然村,宜阳县城关乡后庄村、樊村乡、董王庄乡田湖镇栾川县潭头乡、汝阳市靳村乡邓州市大桥乡、鄢陵县湖滨区西贺家庄,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举行爨乡文化节、爨族火把节等活动。
发展历程
爨字最早见于战国,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本义指烧火做饭。爨氏家族中,彝族是主体民族,历史上也称爨人。该家族的发展壮大始于三国时期,得益于诸葛亮平南中战争时采取的“以夷制夷”政策,使得爨氏家族在人数和统治范围上有了显著扩展。到了晋朝后期,爨氏家族已成为南中地区(今云贵川地区)统治集团的统称。隋朝时,爨族开始分裂为东西两爨。然而,在长达400余年的统治历史中,爨氏家族从未出现过割据称王或改元称号的现象,始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稳定后方,有意识地扶植南中大姓,如爨习等,使得以爨姓为代表的豪族成为南中颇有势力的统治集团。这为后来爨氏最终取代其他三姓而独霸云贵川打下了基础。爨氏的统治制度和方法也被后来的统治者研究和借鉴。然而,到了唐朝李晔天复二年,爨族最终被唐所灭,统治集团被满门抄斩,爨氏家族人员被驱赶出所居地区,并禁止再使用爨氏之姓。从此,具有400多年统治历史的爨族在历史上消失。
消亡后的爨族留下的两块爨碑,碑刻集中地体现出晋朝南北朝时期汉字从隶向楷过渡的特点,当时的中原文化已深入到云南省腹地,成为边疆主体文化之源。《爨龙颜碑》立于公元446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记录了爨氏的辉煌、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以及云南各民族的融合。
迁徙分布
中国历史上的爨氏家族是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今天的云南、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的大姓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蜀汉时期,强盛于晋朝,直至唐朝天宝逐渐衰败。
公元264年,爨氏第十二世祖被贬至南宁州,仅用75年就统治了整个南中地区。然而,唐朝天宝年间,爨氏家族内部发生纷争,相互残杀,导致家族衰败。为了躲避战祸,爨氏人开始四处迁徙,其中一支先迁到陕西华阴,再迁到宜阳县。如今,爨姓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等地,以及四川的宜宾,湖北的石首、荆门市枣阳市河南省南阳市洛阳市山西省运城市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华阴市等地。此外,在北京、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地也有爨姓人口分布。
明初山西移民中,河东安邑的村民为了不忘故土,使用了“爨”姓。在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有一个被称为“天子脚下的明清村落”的爨底下村,是由从夏县走出去的人形成的村落,村口至今仍保留着一个大大的“爨”字。云南的爨姓人家则是河东迁徙出去的一支后裔,有“爨字碑”为证。
全国很多地方都分布有以“爨”为名的村庄,如陕西华阴市孟源镇爨家村、陕西宝鸡石鼓镇高家河爨家岭、商河县怀仁镇爨家村、枣阳市爨庄等。在山西夏县境内,魏国故都安邑城附近也曾有一个名叫“爨”的村庄,虽然现在已没有了爨姓人家,但在与夏县毗邻的平陆县大山里,仍有少数爨姓人家存在。
相关文化
历史背景与地位
早在三国时期,爨姓便已是南中地区实力较强的大姓之一。诸葛亮平南中战争,控制南中后,他命令各大姓氏招募部曲,由南中的将领率领这些部曲迁往蜀地,随同大军北伐。其中,爨姓部曲及其将领爨习也参与其中。爨习在北伐中战死,但爨氏家族并未因此衰落,反而继续在南中地区发展。随着蜀汉的灭亡,建宁的大姓霍弋率领众人投降了晋国,并担任了交州一职。在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他任命爨谷为交趾知府,并率领牙门将军董源益州郡人)、毛炅以及爨熊等人领兵出征。然而,爨谷不幸去世,爨熊接替了他的职位,但在交趾的战役中兵败被吴国俘虏并遇害。晋朝廷为了表彰爨熊的忠心,特封其后代为侯爵,这一举动进一步巩固了爨氏在建宁乃至整个南中的显赫地位。
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由于校尉李毅王逊治理南中不当,战火再次燃起。大姓与校尉、南中大姓之间展开了厮杀,爨姓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分化。以爨量为代表的势力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以爨琛为代表的势力则为朝廷所用。爨量担任梁水郡知府,并统帅兴古郡及盘南太宁二年(公元324年),他联合晋宁区太守李逷等人起兵反对王逊,成功控制了晋宁、梁水、兴古、西平等四郡,从而割据南中。当尹奉出任刺史后,他采取“重募徼外夷刺杀量”的策略,利用边界的土著民族成功刺杀了爨量,并诱降了李逷,从而使得爨量的势力被朝廷所控制。
在爨量死后,爨琛出任了兴古太守一职。咸和八年(公元333年),蜀汉李寿攻打宁州,刺史尹奉派遣霍彪爨琛出兵协助朱提太守董炳进行抵抗。然而,他们最终兵败并投降了李雄。九年春,朝廷将宁州分割出来设置了交州,任命霍彪为宁州刺史,爨琛为交州刺史。从此,霍、爨两姓成为了南中地区势力最为强大的两股力量。到了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建宁知府孟彦率领州人将霍彪绑缚并送往晋国。孟彦在丹州身亡,霍姓的族长也被杀害,这使得霍姓的势力大大削弱。从此,爨姓成为了南中地区最为强大的姓氏。此后,刘宋南齐南梁等政权都曾任命过宁州刺史,但大多数刺史并未真正到任。因此,南中地区在实质上被爨姓所统治。
爨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
爨氏以南中地区的滇东益州郡为核心,不仅加强了该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延续了自三国以来的发展模式,主动接纳并融合了当地的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爨文化”。这种文化兼具土著文化和汉文化的双重元素。在土著文化方面,汉族主动接受了少数民族的“遑耶”文化、鬼主文化和盟誓文化。古蜀国灭亡后,南中的大姓势力在交趾一战中遭受重创,为了保存实力并应对晋朝地方官员的统治,大姓们逐渐接纳并利用土著文化,这一过程实质上也是大姓不断土著化的过程。在中原朝廷的观念中,这些大姓和土著一样被视为“夷民”,非本朝的“汉人”,因此在晋代的文献中出现了“夷晋”的表述,而《隋书》则称爨震为“南宁市酋帅”。
到了隋唐时期,大姓与土著之间的通婚、实行鬼主制度和盟咒制度的传统依然持续传承。例如,在唐朝的《蛮书》中就有记载,爨归王的妻子“阿姹”是乌蛮女子,她在丈夫死后投奔娘家父母,并获得了父母的兵力支持,这表明到了唐代,大姓与土著联姻的“遑耶”传统依然得到保持。此外,鬼主文化也是“爨文化”中的重要土著文化元素之一。晋朝后期,大姓利用土著的鬼主信仰与土酋结盟,到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大姓已经成为南中的大鬼主。他们通过成为土著的大鬼主,拉拢各部落的力量来壮大自己的声望和势力。这种互利互助的诉求使得鬼主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里得到了汉族和土著的共同融合与缔造,并达到了鼎盛状态。而盟誓文化则是另一种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汉人大姓在南中土著化之后,并未取代当地的民族文化,而是将自身融入其中。
爨文化中汉文化元素
文学与教育
在汉人大姓土著化的进程中,他们并未完全摒弃汉文化,而是继续传承着包括文学、教育、职官、姓氏文化等在内的诸多汉文化元素。清代学者阮元、袁文揆袁嘉谷等认为其文体依然保持着汉晋时期的传统;而现代学者刘弘等则指出,《爨宝子碑》的文辞古雅,全用两晋时期的骈文体,字体则介于隶楷之间;《爨龙颜碑》的文体和书法也同样被认为是“汉晋正传”。汉晋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学体裁以赋为主,无论是西汉大赋还是东汉的小赋,以及后来演变为四六句式的骈文,都与两爨碑刻的文学体裁及语言表达高度一致,充分展现了其典型的汉文化特色。南中的大姓多为从内地迁徙而来的大家族,许多大姓在内地已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和教育背景。
《爨龙颜碑》中便自称其先世为高阳颛顼和才子祝融的后裔,并提到了班彪删定《汉纪》和班固述修《道训》的事迹。虽然自爨习开始,文献中的爨姓多以武将形象出现,但爨龙颜爨宝子却展现了儒生的风范。两人都体现了秦汉儒家所倡导的仁爱、高尚、谦虚等品德。此外,爨龙颜碑的撰文者为爨姓族人道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南中大姓在迁徙至南中后,其家庭教育依然延续着中原地区的儒学教育传统。
职官与爵位
在爨姓统治南中的时期,其职官制度遵循了汉晋时期的官制。爨龙颜被任命为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以及邛都县侯,其祖父和父亲也曾担任过类似的高级官职。而爨宝子则担任了振威将军和建宁知府。这些官职和爵位,如振威将军、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等武职,以及刺史、太守等文职,还有县侯等爵位,都是汉晋时期朝廷所设立的。此外,有爨姓成员被任命为朝廷将军、刺史等高官的情况,如爨习爨谷曾被任命为将军,爨琛则为交州。然而,随着爨姓在南中的势力逐渐壮大,晋朝对南中的统治变得无力,爨姓开始自封官职,不再需要晋朝的委任。因此,在后期出现了爨姓成员一人身兼将军、校尉、刺史、太守数职的现象。尽管如此,爨姓仍然奉行正朔,表明他们虽然成为了南中的“土著”,但仍然保持着对汉晋时期官制的尊重和遵循。
墓葬形制与随葬品
爨姓统治时期的墓葬形制,即梁堆墓,彰显出浓厚的汉文化特色。梁堆墓,又称梁王堆,是西汉末年至唐初在云南省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古墓葬形式,其特点在于拥有高大的封土,下方设有一室或两室的墓室结构,这与中原地区的“祔葬”习俗颇为相似。不仅墓穴的形制,连随葬品都呈现出典型的汉式墓葬风格和器物特征。梁堆墓通常三五成群地分布,而在爨姓统治的核心区域,如麒麟区陆良县,这类墓葬的分布尤为密集。从出土的器物来看,这些墓葬并非出自普通人家,而是属于有身份的富豪或权贵。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陆良大莫古梁堆出土了金簪子、金饰等珍贵文物;1965年,陆良马街镇的梁堆墓中则出土了刻有汉字“爨龙骧”的石刻;而到了2000年,在麒麟区三宝罗汉山的第十一号梁堆墓中,出土的器物多为鎏金制品、车马饰件以及铁甲片等。
姓氏名人
爨琛
东晋建立初期,以爨琛为代表的姓势力与霍、孟二姓彼此争雄西南。后霍、孟二姓在相互争夺中基本消亡殆尽,而此时的东晋王朝忙于镇压流民反抗,承认爨琛为宁州刺史,以及爨氏的世袭地位,从此奠定了氏统治云南省的基石,开创了爨氏统治云南近五百年的历史。
爨龙颜
爨氏政权继承者,到爨龙颜治理滇池地区时,经济文化有所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爨龙颜碑》中记载,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俗音乐其德,士咏其风。辖区在当时中国西南地区是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爨甑
爨姓势力一家独大后,又由于东晋以后的宋、齐、梁、陈等朝代均无力南顾,封建中央政权的势力并没有深入到西南地区,客观上造成了区自我割据和自我发展,在与周围大量“夷”族人口的交往中,氏通过“变服从其俗”和通婚联姻等方式来加强自己的统治,不断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使中原移民不断夷化,而其内部也分为东、西两不同势力。朝设南宁州总管管辖云南省地方,但地方官员治理失策,引起民族反抗。《隋书·韦冲传》记载,韦冲起为南宁州总管,持节抚慰……其兄子伯仁随冲在府,掠人之妻,士卒纵暴,边人失望。以爨为首的地方势力起来反抗隋朝统治。为消除氏割据势力,隋朝派遣史万岁率兵前往镇压爨的叛乱。《隋书·史万岁传》载,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虏获男女二万余口。在以史万岁为代表的封建王朝的镇压下,爨氏请降。
爨归王、爨崇道
唐朝建立初期,为达到稳定和控制边疆的目的,按照羁縻统治的方式,把隋朝俘获的爨宏达放归云南省,并任命爨宏达为昆州刺史,恢复了封建中央王朝对云南的统治。同时,为了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对氏的有效控制,唐王朝准备开通从安南(今越南)经建水古城(今云南红河建水)至戎帅(今四川西北)的交通路线,并在安宁筑城驻军把守。由于这条交通线路南北纵贯爨区,势必对爨氏统治造成影响,由此引起爨氏首领的恐慌,以日进、归王和爨崇道为代表的爨氏势力便起来对抗,攻陷安宁城,杀掉筑城使竹灵倩。此时的南诏,正借助唐王朝的力量处于上升期,为平息氏之乱,唐王朝便命南诏皮逻阁出兵征讨爨氏。皮逻阁采取分而化之的手段,一方面采取武力迫使爨氏降附,一方面分别将两个女儿嫁给爨归王爨日进儿子,与氏联姻结盟。后崇道杀爨归王及爨日进,爨归王之妻阿姹派使者向皮逻阁求援,皮逻阁便又利用氏自相残杀的机会,彻底剿灭了爨氏的势力,氏大姓势力从此消亡。
爨积科
爨积科出生于1956年5月,在岐山县医院工作,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急诊科、方便门诊部副主任,学科带头人,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中国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岐山县青年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擅长内科杂病治疗,善用验方治疗顽症难疾i尤对脾胃病、水肿、奔豚气、风湿病、心肝病、崩漏、肿瘤之疾。曾在《陕西中医》《浙江中医》《天津中医》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4篇。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姓氏渊源
渊源一
渊源二
发展历程
迁徙分布
相关文化
历史背景与地位
爨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
爨文化中汉文化元素
文学与教育
职官与爵位
墓葬形制与随葬品
姓氏名人
爨琛
爨龙颜
爨甑
爨归王、爨崇道
爨积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