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决战》,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和《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三部曲组成,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李俊等人执导,古月、苏林、赵恒多、
马绍信等人主演的历史和战争片。三部影片先后于1991和1992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取材自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期的三大战役,主要讲述了中共中央先后组织辽沈、
淮海地区、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有生力量,从而极大加快了
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故事。影片从史实出发,场景营造宏大真实,人物塑造个性鲜明,反映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是一部名符其实的全景式战争巨片,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影片上映后,广受好评,仅1991年一年内,就取得了超过1亿元的票房。并先后获得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美术、最佳剪辑、最佳道具、最佳烟火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以及解放军文艺大奖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等多项大奖,摄制组还荣获了一等功。
影片剧情
1948年3月,毛泽东(
古月 饰)、周恩来(
苏林 饰)等人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东北,来到河北与朱德等人讨论最新战局。为了把握战机,众人决定首先歼灭困守孤城的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考虑到东北国军有全部撤回关内的可能性,中央军委要求东北野战军派主力南下北宁线,截断国军退路。在此过程中,一向谨慎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动摇了南下作战的决心,一度考虑先攻打长春,为此他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评。最终,林彪还是决定遵从毛泽东的指示,率部南下北宁线作战。
在此期间,国民党总裁
蒋介石(赵恒多饰)对东北国军的去留问题同样陷入纠结,最终决定令主力军团收缩至锦州,等候国内外局势发生转机,但解放军没有给他留下机会。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10月12日,东北野战军仅用三十一小时便攻取锦州。随后,长春成功解放,沈阳、营口也陆续解放,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力量损失尽。
在东北野战军节节胜利的同时,华东野战军也取得了济南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见此,急调黄百韬等人率3个兵团优势兵力17万固守中原,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进攻黄百韬兵团,淮海战役正式打响。粟裕(谢伟才 饰)带领华东野战军,在起义的地下党员帮助下,及时切断了正向徐州后撤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在徐东碾庄圩地区。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向军事重地宿县发起进攻,切断了刘峙集团的退路。蒋介石把杜聿明调回徐州作战,几路大军齐集,向徐州逼近。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解放军全歼了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将杜聿明集团成功围困。蒋介石虽然想尽办法救援杜聿明集团,但军队早已失去斗志,很快走向了覆灭,淮海战役就此大获全胜。
1948年秋,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说服了原本准备将军队尽数撤回南方的蒋介石,成功将自己统领的六十万大军留在华北老巢,并且掌握了华北地区的党、政、军以及经济大权。中共中央为拖住并歼灭傅作义集团,命令东北野战军先期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会合,发动平津战役。很快,傅作义的嫡系部队35军被解放军围困并歼灭在新保安城内。此时,解放军不但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合围,而且成功牵制住了傅作义的主力部队。接下来,林彪率领的
东北地区野战军南下会合
华北地区野战军后,在
北平市完成合围。
困守北平的傅作义多次秘密联络中共中央,试图实现和谈,但由于他要价太高,双方一直没有谈拢。傅作义此时依旧心存幻想,认为只要守住
天津市,就可以使中共中央妥协,于是在派代表继续谈判的同时,命天津方面坚定守住。谈判尚未结束,解放军发动天津总攻,只用了29个小时就攻克了这座城市,傅作义见此彻底绝望,不得不接受了
北平和平解放的协定。随着解放军进入北平,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三大战役就此全部胜利。消息传来,蒋介石引咎下野,黯然回到了老家溪口。
辽沈、
淮海地区、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使
中国国民党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统治基础发生极大动摇,解放战争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早在20世纪50年代,
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曾策划以三大战役为题材拍摄电影,但拍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三大战役被搬上话剧舞台,但并没有掀起多大水花。
为了创作《大决战》的剧本,领导八一厂的著名编剧史超、王军、李平分等人开始编剧工作,众人不仅查阅卷浩繁的文史资料、档案、书籍,还实地走访战场旧址,拜访当年参加过三大战役的国共双方老战士。最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剧团队耗时3年半,期间八易其稿,终于创作出了这部兼具文献性和史诗性的剧本。
选角
《大决战》三部曲是毋庸置疑的群像电影,全片出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238人,主要角色更是达到了60余名。摄制组为此举行全国海选,要求知名人物的演员必须形神兼备,一般演员要显得朴实。消息一出,一大批演员便纷纷赶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扮演者非常顺利地落到了当时已经十分出名的特型演员
古月和
卢奇的名下,林彪一角则由马绍信扮演。
此外,其他一些演员的选择却引发了争议。例如,在当时扮演过
蒋介石的特型演员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在《
西安事变》等电影中扮演蒋介石的
孙飞虎,以及《
血战台儿庄》中的
赵恒多。摄制组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选择了赵恒多。这主要是因为孙飞虎对蒋介石认识太过片面,总是试图对蒋介石进行丑化,而赵恒多对蒋介石的态度就客观得多了。关于扮演周恩来的人选,当时很多人猜测,这个角色将会由曾在《周恩来》《西安事变》等电影中表现出色的
王铁成扮演,但制作组认为他年纪太大,最终选择了曾出演过《
四渡赤水》等电影的苏林。
场景营造
为了营造宏大而真实的战争场景,《大决战》动用了空前规模的人力资源,仅是八一厂就出动了近800名职工参与了拍摄,超过了全厂职工人数的70%。此外,全国上下先后有五个大军区、十个省市参与拍摄,动员了25个军级单位、33个师和独立团级单位所属的13.5万名官兵参与协拍。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部队和群众的参拍总人次累计达到340多万。本片消耗的物资数量也是同类影片难以企及的,其中包括
三硝基甲苯炸药160吨,棉衣10000多套,
血浆100公斤,汽车100辆,坦克50辆,空炮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药品仓库20间,药品120吨。
影片的细节处理也比较到位,摄制组力求使战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出战争气氛,从狂轰滥炸后的遍地焦土到炮火洗礼后的残坦断壁莫不如此,人物的脸上、身上也都带着硝烟和泥土的痕迹,服装的针脚也不能有一点疏漏,全部由人工缝制而成。
幕后花絮
为了更好地营造真实感,影片中的部分领袖和将帅使用方言,其余人物讲普通话。
由于常年辗转作战,许多领导人在大决战进行时身形都比较清瘦。演员们为了使自己形象与剧中人物相符合,必须减去体重。饿肚子是比较常见的减肥方法,扮演毛泽东的古月和扮演邓小平的卢奇就为了减肥常常饿着肚子通宵下棋。
赵恒多以朴实生动的表演,生动形象地将蒋介石的形象在荧幕上呈现出来,由此获得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但在第十二届金鸡奖评选时,赵恒多却因为没有参加影片配音工作而错失了最佳男配角奖。为了补偿这份遗憾,评审委员会颁给他一个“表演特别提名奖”。
主题与亮点
影片主题
本片最重要的主题和立意就是为中国共产党修史立典,颂扬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人民和革命立下的功劳。摄制组还希望通过影片再现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自
五四运动以来互相信任、互相依靠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这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铸造的深情厚谊不仅能引起观众深深的感动,还能促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
此外,影片致力于反映真实的历史故事,还原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再现特殊时代的风貌。为此不仅表现了共产党同
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这两大
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角力,还刻画了众多历史人物和
壮丽的战争奇观,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风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景式战争巨片。
叙事策略与风格
影片采用了多条主线全方位立体推进的叙事策略,即将东北、华北、淮海、中原几个主要战场以及双方统帅部的剧情同时推进,相互交融。全片以表现宏大战争为主要意图,以大情节大事件叙事,还将领导人战略思想的演变和心理变化结合起来,融入叙事主线中。为此,摄制组将重点放在双方的领导人和两个司令部的斗智斗勇上,片中毛泽东和
蒋介石在各自作战室的讲话,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和情感活动,并通过蒙太奇手法的处理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推进了剧情高潮,突出了影片主旨,使得影片的叙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充满国家意识和历史纵深感的风格。
此外,影片还具有壮丽的史诗风格。三大战役规模既大、时间也集中,过程充满了命运的起伏和战争的苦难,加上全景俯瞰的视角、大量
隐喻符号和诸多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影片再现了宏大纵深的现代战争场面,并借助振奋昂扬的诗化解说在三大战役的故事基础上建构起宏大叙事,从而赋予影片深深的史诗感。
人物塑造
影片人物众多,涉及重要的历史人物就有多达60多位,毛泽东是其中无可争议的主人公,影片着重刻画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精心塑造了他指挥若定、智虑深远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形象,影片中其他领导人的形象也都生动自然、各具风采。对蒋介石的形象,影片也不再采取一味丑化的做法,而是尽量中立客观、真实自然。
此外,林彪的形象塑造是影片的一个重要难点,他的历史评价和性格特征都十分敏感复杂,令人难以把握。对此,摄制组坚持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考据了林彪与他周围那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关系,深入细致地刻画了林彪的个性特征、心理变化和辽沈战役的复杂态势,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镜头语言
影片在壮观的场景和开阔的视野基础上,采用大量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来展现战争场面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从《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开头冰河解冻的浩然气势,到《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开头万马奔腾的震撼场景,再到《
大决战平津战役》开头波涛汹涌的壮观画面,无不富有勃勃生机和生动气韵。
此外,摄影师们运用长焦镜头拍摄血与火中的战场面,采用富有变化的长镜头记录战地生活,还广泛使用直升机航拍大军行进、冲锋和激战的壮观画面,进一步增加了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如临其境。
影响与获奖
影片制作完成后,赢得了社会各方面良好的反响。影片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在中国香港以及美国、日本等地都产生了极佳的反响。香港《文汇报》、《
大公报》等多家报纸专门为此做了报道,称赞《大决战》“艺术感染力大,是部好电影”。
时隔多年后,《大决战》系列影片仍受到大众追捧。2019年
上海市举办国际电影节期间,影院开专场放映《大决战》三部曲,观众自发购票,上座率超过了80%之多。
参考资料
票房
自1991年7月,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上映以来,影片一直很受观众欢迎。据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计,在当时电影票不过1到2元每张的情况下,仅1991年内,影片的中国国内票房就超过了1亿元。
(截止2022年11月23日统计)
评价
影片中,有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背景,如美蒋关系的变化、伪“国民大会”、蒋氏父子失败的“经济改革”;有表现人心向背,如陈布雷自杀,两次当兵的丁小二,国民党内部将领各有盘算,
卫立煌对蒋介石的战略不予认同、对战事并不积极,傅作义的父女关系等;也有写到文化方面,如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指挥风格、生活情趣、性格的对比,共产党与国民党同僚关系的对比,共产党统帅部质朴的农舍与国民党统帅部充满形式感的会议室的对比。《大决战》让观众能够总览战争的全局,对认识历史、认识现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内容还丰富了影片的时空结构和影像张力,往往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中国艺术报》
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中国军视网我们应该感谢《大决战》这样的影片,它以历史的大手笔,壮观而又细腻地再现了
解放战争中那三场决定性的战役。影片对于历史场景还原的准确性,对于历史事件梳理的清晰,对于核心历史人物刻画的鲜明,尤其对于历史诠释的生动与深刻,都使观众在一种更为宏大、庄严、鲜活的形式中,回到历史现场,感受历史上那些运筹帷幄、雷霆万钧的时刻,并让历史以一种透彻的启示和警示,久久地回荡在今天的观众心中。——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评分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截止2022年11月23日统计)
同IP改编与衍生作品
2021年6月24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
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
历史剧《大决战》,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片开播,该剧再次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搬上屏幕。
《大决战》上映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接着制作了《大转折》、《大进军》两部系列影片,其中包括《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1996),《大转折——鏖战鲁西南》 (1996),《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1998),《
大进军——南线大追歼》 (1997),《
大进军——解放大西北》 (1996),它们共同构成了解放战争的三步曲,再现了这一段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