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2011年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电影
《艺术家》(The Artist)是一部由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自编自导,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约翰·古德曼主演的黑白无声爱情片,于2011年5月15日在法国戛纳电影节首映。2012年4月22日,该片作为闭幕影片在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随后于2012年12月28日在中国大陆公映。
影片讲述了巨星梅利莎·乔治与影迷佩琵的爱情故事——两人相遇在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的变革时代,虽然彼此身份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转,但他们对艺术与爱情的执着始终如一。
截至2013年底,这部经典之作横扫全球五十多个一流电影节,荣获204项提名,最终获得162项大奖。包括入围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并获得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最终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在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该片获得了10项提名,最终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配乐、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5项大奖;在第6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上,该片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在内的7项大奖。截至2023年3月5日,该片全球累计票房超过1.3亿美元。
剧情概要
才高气傲的好莱坞默片巨星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丹饰)被记者团团包围时,狂热影迷佩琵·米勒(贝热尼丝·贝乔)意外撞到他身上。
乔治一笑置之,佩琵冲动献吻,献吻照上了报纸头条,风头盖过新片宣传。老板因此非常生气,妻子因此醋意大发,佩琵却因此受到鼓励,决心投身演艺圈接近自己的偶像。
佩琵在参加舞蹈演员选拔时引起乔治注意,两人隔着幕布以踢踏舞步进行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对话”。慧眼识珠的乔治此后不断指导提携佩琵,还特意为佩琵在嘴角添了一颗美人痣,使佩琵与众不同从而脱颖而出。
不料,本来越走越近的两个人,却被新兴的有声电影潮流越推越远,两人身份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转。
乔治不甘无声电影没落而抗拒有声电影,被公司解雇被观众抛弃。他企图靠自编自导自演无声电影对抗有声电影,却不知道自己正在走进死胡同。
而佩琵却借着有声电影的东风大放异彩,成为大红大紫的新偶像。而她的成名作《美人痣》其实有乔治当初点痣之功。
佩琵在饭店接受采访解释自己迅速爆红的原因时说——观众已经受够了只会挤眉弄眼的老演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人生规律。这番话深深刺痛了恰好在旁边进餐的乔治。
崩盘加上自拍的电影无人问津,乔治最终破产离婚。他不得不解雇老仆人拍卖家产。佩琵暗中拍下乔治的东西。
穷困潦倒的乔治去观看佩琵的新作一探究竟,却不由自主地被感动,因为剧情竟然是重演他与佩琵初次相遇那一幕。
乔治不得不承认有声电影魅力的同时彻底否定了自己,一把火烧掉了自己舍不得拍卖的作品胶卷,却酿成火灾差点丧生。
佩琵闻讯顾不上拍戏赶到医院把乔治接到家中疗养,并且以罢演威胁老板齐默同意乔治和她一起拍新戏。不料乔治发现佩琵买下了自己全部东西,感到无地自容不辞而别。
兴冲冲赶回家的佩琵预感大事不妙,及时挽救了自暴自弃正要轻生的乔治,使他重新拥抱艺术与爱情。
主要角色
影片主题
《艺术家》是一部爱情片包装的艺术片,透过一个电影艺术家的自我挣扎历程,思考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思考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思考电影艺术的真谛。
本片的故事背景是1927年至1932年的美国好莱坞,处于美国电影史上从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的一个关键时期。原先无声电影一统天下,在艺术与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星们到处享受记者和影迷的簇拥。但是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无声电影被有声电影取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电影人陷入了如何处理艺术与技术、如何看待传承与创新的困惑。
乔治就是那个时代困惑电影人的代表。他视艺术如生命,否定无声电影艺术无异于否定他的生命价值,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对他来说,放弃赖以成名的无声电影表演模式,无异于聋哑人放弃手语与肢体语言一样,就失去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当他最终认识到声音只是使艺术表现手段更丰富,并不会破坏艺术本身时,他接受了有声电影,也恢复了艺术生命。
在电影史上,不仅像乔治这样的电影创作者因使用声音拍电影而迷茫,甚至连鲁道夫·阿恩海姆这样的电影理论家和查理·卓别林这样的电影艺术家,都曾反对使用声音、色彩等新技术手段,以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
但是更多人像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那样,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广泛影响电影艺术,认识到“有声电影不应当仅仅给无声电影添加声音,使之更加逼真;它应当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生活,应当开发出一个全新的人类经验的宝库”。
当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观众的选择——正如剧中台词所言:观众永远是对的。声音、色彩等新技术手段,使电影的内容更丰富多彩更容易理解,自然更受观众的欢迎。
乔治代表着无声时代,佩琵象征着有声时代,制片人意味着中立方,观众们则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裁判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依旧是对立双方走向和谐的故事。佩琵与乔治终成眷属寓意新旧时代的融合。佩琵对乔治的不离不弃寓意新时代电影人对旧时代电影人的珍惜与传承,两者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关系。
影片自始至终运用返璞归真的无声电影表演形式,加上以戏中戏的形式致敬无声电影时代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使观众反复感受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电影人领悟到:无论借助什么技术,电影的内涵和意义始终是最重要的。
影片特色
返璞归真
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实际上是一门视觉叙事艺术,演员依靠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与观众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默契。因此,用道具和形体来说话是当时电影人引以为荣的技巧,也是当时电影人的金科玉律。相反,靠文字传情达意被视为无能的表现,而且会因为破坏表演的流畅性而令导演们深恶痛绝。——了解当时电影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电影理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男主角面对有声电影冲击时,为什么会那么执着与困惑。
《艺术家》不依靠高科技的数字视听奇观,不依赖戏剧化的人物对白,文字、呼吸、停顿、语调,所有这些演员通常可以倚赖的手段都不存在了。全剧效仿20世纪初好莱坞无声电影电影的艺术手法、角色设置和镜头运用,用最质朴的形式还原电影最核心的精髓。它表面上摒弃了声音,实际上是利用无声电影的方式,去除了沦为形式甚至糟粕的噪音,反而言简意地发挥了电影声音的叙事功能,与画面一起来共同表现影片的主题。
为了复制后期无声电影的精神和味道,特别是它们的能量、活力和情感感染力,摄影总监纪尧姆·希弗曼、艺术指导劳伦斯·本内特和服装设计师马克·布里奇斯通力合作。纪尧姆·希弗曼甚至用彩色拍摄了这部电影再把它变成黑白,因为当今的黑白摄影太过鲜明,不够粗糙。他用特殊的滤镜降低分辨率,使白色部分模糊,使黑色部分减弱。这样就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灰暗,让主角随着剧情的需要逐渐失去光彩。
这部经典之作大获成功证明了依靠无声电影时代最质朴的视觉叙事艺术,能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给越来越沉迷和依赖技术而忽视艺术内涵的电影人提供了一面镜子。
戏中戏
影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戏中戏的形式,将电影人对于爱情和艺术的追求融合为一体。
电影“戏中戏”里的片段分别取材于默片时代的一系列经典作品——
佩皮开车去营救准备自杀的乔治那个片段,借鉴了美国电影之父大卫·格里菲斯(D.W. Griffith)的《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年)。
乔治在公寓中心观看的那部电影叫《佐罗的标记》(The Mark of Zorro ,1920年),该片确立了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无声电影时代动作英雄和超级偶像的地位。本片中由杜雅尔丹代替原主演道格拉斯·范朋克饰演主角。
片中乔治出演的剑客电影,则让人联想到《罗宾汉》(Robin Hood,1922)。
佩琵·米勒穿着乔治·瓦伦丁的外套想入非非的场景,出自《七重天》(7th Heaven,1927年)中珍妮特·盖诺(Janet Gaynor)裹着查尔斯·法雷尔(Charles Farrell)外套的场景。
乔治和佩琵相处时如同在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1927)中一样。
佩琵·米勒拜访乔治·瓦伦丁之后,她对男伴说:“带我回家。我想一个人呆着。”这可以视为引用格雷塔·嘉宝(Greta Garbo)在《大酒店》(Grand Hotel,1932年)中那句臭名昭著的台词:“我想一个人呆着。”凑巧的是,葛丽泰·嘉宝的老搭档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和乔治·瓦伦丁一样,未能成功过渡到有声电影时代。
早餐蒙太奇显示了乔治与妻子婚姻关系的破裂,6个拼贴镜头,以及佩琵的心动过程,照搬《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
制片人与明星的对抗、新人的梦想、戏中戏的暗喻等,有如《雨中曲》 (Singin' in the Rain,1952).和《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1950)。
在展示佩琵成为明星的结尾字幕的蒙太奇中,第一组字幕显示“露易丝”由“诺玛·拉蒙特”饰演。这是对诺玛·塔尔马奇(Norma Talmadge)和莉娜·拉蒙特(Lina Lamont)的致敬,她们是无声时代杰出的明星。片尾的二人踢踏舞则是对金格尔·罗杰斯(Ginger Rogers)和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这对好莱坞歌舞片时代的黄金组合表示敬意。
佩琵去乔治家看望乔治时的场景,让人油然想起日落大道(Sunset Blvd,1950)中贝蒂(Betty)去诺玛(Norma)家看望乔·吉利斯(Joe Gillis)时的场景。佩琵和贝蒂都是在晚上穿着厚重的外套站在锻铁大门外,战战兢兢地等待着。
影片在高潮时刻借用了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在《迷魂记》(Vertigo)(1958年)中的爱情主题曲。
影片还借鉴了《最卑贱的人》(Der Letzte Mann,1924)、《亚森罗宾》(Arsène Lupin,1932)、《贼》(The Thief of Bagdad,1924)等等经典无声电影,不胜枚举。
模仿无声电影经典片段,增添了影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一系列的“似曾相识”,既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怀旧情结和审美趣味,又证明了无声电影值得借鉴与传承的艺术价值。
【除另有标注,本章参考资料来源链接】
镜像叙事
男主角乔治·瓦伦丁梦到自己与镜中的“自我”进行“对视交流”,甚至惶惑地对着镜子咆哮,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导演借助镜子放大了乔治的内心世界,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焦虑不安和无所适从;象征性地暗示了乔治在有声电影时代中彻底失去了话语权,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力。
随着梅利莎·乔治投资无声电影彻底失败,而佩琵出演有声电影成为巨星。导演又一次运用银幕发挥镜子意象——将乔治的身影投在电影的银幕上,让他与自己的影子对话,让他冲着影子骂自己“又愚蠢又自大”。形象地展示了乔治意识到自己被有声时代彻底抛弃,揭示了他彻底否定自己走向自我毁灭的绝望心境。
眼睛也是一面镜子,使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眼睛里照见自己。当乔治准备自杀的时候,他从佩琵的眼睛里重新认识了自我,不仅找回了独特完美的自我,而且看到了“爱”与“被爱”的信息,重新对自己的艺术与人生燃起了希望。
导演也通过镜子拓展空间——借镜子作爱情的媒介,让男女主角在镜子中发现了双方心照不宣的秘密,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导演还通过镜子交错时间——让乔治站在橱窗前,重温昔日穿着精致礼服站在舞台中央的高光时刻;使橱窗这面镜子成为通道,让男主角游移于辉煌的过去与黯淡的现在之间。黑白分明的礼服与灰暗陈旧的外套形成极大反差,直观地呈现了乔治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加深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色彩。
导演通过这一系列的镜子意象,使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形象化,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见男主角彷徨挣扎的心理轨迹,理解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困惑。
影片制作
拍摄构思
编剧兼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曾说,《艺术家》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出于全体剧组成员对电影史上好作品的钦佩和尊重,其灵感来自弗里茨·朗(Fritz Lang)、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约翰·福特(John Ford)、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F.W.穆尔瑙(F.W.Murnau)和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等人的作品。
出于对无声电影的着迷,哈扎纳维希乌斯很长一段时间都想拍一部无声电影。但是直到他执导的间谍系列片《OSS117:开罗谍影》和《OSS117:里约谍影》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后,这个计划才得以实施。
托马斯·朗曼(Thomas Langmann)被哈扎纳维希乌斯称为“法国最疯狂的制片人”。因为他将制片视为一种赌博。他说:“我知道如果我们拍了一部黑白电影,并且我们成功了,那将是有独创性的。”
哈扎纳维希乌斯与朗曼花了一段时间协商,才最终达成共识:拍一部电影讲述20年代偶像派男演员因为受有声电影冲击而彷徨挣扎。
这部电影最初的设想是集中演绎男主角梅利莎·乔治的孤独,而女配角佩琵原先定位为一个因偶遇而成名的临时演员。但是后来哈扎纳维希乌斯丰富了佩琵这个角色,进而把这部电影发展成了爱情片。
哈扎纳维希乌斯花4个月完成了剧本,花35天完成了拍摄。因为他认为大部分经典无声电影都是情节剧,所以他创作剧本时选择了情节剧的叙事模式。尽管影片长达100分钟,但是剧本只有42页。这实际上是所有获得重大奖项提名的电影中最短的剧本。
乔治·瓦伦丁(George Valentin)的角色原型是两位无声电影明星——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和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这两位演员都拍摄表现惊险打斗的无声电影,并且他们的职业生涯都随着有声电影的推出而走向下坡路。
这部电影的艺术指导和制作设计的灵感来源于F.W.穆尔瑙(F.W.Murnau)的两部经典作品《日出:两个人的歌》(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1927) 和《都市女郎》(City Girl ,1930).。
拍摄团队
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祖籍立陶宛,在法国巴黎出生和长大。1999年,他创作并执导了他的第一部长片《梅斯阿米斯》,接下来拍了剧情《谍战戏仿》(OSS117:开罗谍影,2006年)及其续集《OSS117:里约谍影》(2009年),在法国取得了票房成功,开始有了创作《艺术家》的资本。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身兼三职(编剧、导演和剪辑),而且男主演是朋友,女主演是妻子,这使团队组建相对简单了很多。
尽管哈扎纳维希乌斯对无声时代很熟悉,但是他编写《艺术家》剧本的时候,仍然深深地沉浸到无声时代中几个月——阅读了无声电影演员的传记,去巴黎电影学院回顾了无声电影大师们的经典作品,研究了20年代和30年代初的照片,倾听了当时的流行音乐。
哈扎纳维希乌斯请法国喜剧明星让·杜雅尔丹饰演主角乔治·瓦伦丁时,一开始被杜雅尔丹拒绝:“你疯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让·杜雅尔丹真的拒绝了,那就错失良机了——这部电影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由非英语国家制作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杜雅尔丹也凭借这部电影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法国演员,并且拿到各种各样的奖。
杜雅尔丹原来只了解那个时代的表面,只知道巴斯特·基顿查理·卓别林的杰作。直到找到金·维多(King Vidor)的电影《群众》(The Crowd)——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20世纪20年代大城市迷失的人——杜雅尔丹如同考古大发现,他认为《群众》这部片非常现代、非常感人,帮助他收集了所需的各种参考资料。
杜雅尔丹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作为角色的原型,在杜雅尔丹看来,费尔班克斯与主角乔治·瓦伦丁的人生一样——1915年开始拍摄无声电影,随着有声电影的兴起,他的职业生涯逐渐衰落;观念一样——固步自封,从不突破《罗宾汉》和《佐罗的印记》等电影所要求的惊险打斗的风格;性格也一样——他可以傲慢,但他很正直;他相信自己的艺术,他为之拼搏。
贝丽妮丝·贝乔
出演佩琵的是导演的妻子贝丽妮丝·贝乔,她一开始也表示拒绝:没门——没门。但是她最终出演并收获了各种各样的奖励。
贝乔从葛洛丽亚·斯旺森(Gloria Swanson)身上找到了灵感——斯旺森与费尔班克斯不同,她从无声电影开始,接着去拍有声电影,然后去上电视,在有声时代表现出色。贝乔爱上了斯旺森的自传,她认为斯旺森代表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斯旺森的自传描述了她主演《日落大道》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贝乔从中感受到了那个时期的氛围。
路德维克·伯斯
路德维克·伯斯因创作这部电影的配乐而获得了奥斯卡奖,但是他从未受过任何音乐编曲或电影配乐方面的正规高等教育培训,仅仅在小时候从手风琴课上学会了读谱,十几岁时学习了爵士乐。五位编曲家和五位管弦乐队帮助他在一个大型交响乐团中实现了自己的音乐理念。
拍摄成本
《艺术家》的制作预算约为1500万美元,最终成本接近2000万美元。这部电影主要由法国资助,部分资金来自比利时
拍摄场地
这部片的拍摄地点在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和华纳兄弟(Warner Bros.)的拍摄场地,以及洛杉矶市中心1893年布拉德伯里大厦(Bradbury Building)灯光明亮的中心球场等地方。
影片中乔治和佩琵曾在装饰华丽的锻铁花丝的楼梯上短暂会面。这座楼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南百老汇304号布拉德伯里大厦的中央中庭。在那里曾经拍摄了数十部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视频,其中以《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最出名。
佩琵的房子原来属于玛丽·皮克福德(Mary Pickford),皮克福德在嫁给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并搬进传奇的皮克费尔豪宅之前住在那里。而梅利莎·乔治醒来的床就是皮克福德的床。在短暂可见的餐厅里,还可以看到属于皮克福德的英国喜来登餐厅和桌布。
医院的外部是美国电影学院华纳大厦的主要入口。
拍摄道具
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让落魄的乔治穿上了稍微大一点的西装,以使他有别于开幕时的完美形象。
在乔治和妻子多丽丝的早餐蒙太奇中,多丽丝身后的架子上有一男一女两尊半身像。随着场景的进展和时间的流逝,两尊半身像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只剩下一尊女人半身像。
“狗”这个角色实际上是由三只相似的杰克拉塞尔梗犬扮演的:乌吉、达什和杜德,尽管大多数场景都是由领头狗乌吉扮演的。为了看起来更像同一个狗,拍摄开始前就把三只狗都染成相同颜色。
海报和电影院外的片名也被用作暗示剧情的道具——当佩琵试穿乔治的外套时,可以看见《她的偷心贼》(The Thief of Her Heart);当乔治悲伤地穿过街道时,可以看见《寂寞的明星》(The Lonely Star);而《守护天使》(Guardian Angel),则是佩琵·米勒在乔治拍卖家产结束后拍摄的电影。
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师马克·布里奇斯是看着无声电影长大的,在母亲影响下他成了好莱坞早期电影的狂热爱好者。对于博·布里奇斯来说,设计20年代服饰是一个梦想。
为了使《艺术家》这部电影中的服饰符合20年代,布里奇斯回顾了《It》(1927)中的克拉拉·鲍(Clara Bow),《我们跳舞的女儿》(Our Dancing Daughters,1928.)中的琼·克劳福德(Joan Crawford)和《戏子人生 》(Show People,1928)中的玛丽恩·戴维斯(Marion Davies),还有《俏姑娘》(Coquette,1929)中的玛丽·皮克福德(Mary Pickford)。布里奇斯的一些设想来自米高梅1925年的纪录片《影城之旅》(Studio Tour),他从中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衣着习惯。
不过,20年代原装服装很难找到——经过90年沧桑,汗水、时间、衣架和灰尘使它们脆弱得无法使用,大多数丝绸连衣裙都破碎了。博·布里奇斯只能充当一名拼凑师,他从旧时代物品中复制图案,然后用现代面料重新制作;或者给自己的收藏品添加装饰艺术边框、珠子或复古衣领。他甚至在eBay上搜罗了20年代后期精致的串珠连衣裙。
令布里奇斯和演员都感到震惊的是,那个时代的服装是那么简朴。女主演贝乔因此认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代表着自由,代表着女性主义者的形象。
这部电影的服装和配饰在奥斯卡颁奖季期间被送到洛杉矶,在市中心的时装设计与营销学院展出。
【除另有标注,本章参考资料来源链接】
配乐设计
F.W.穆尔瑙的《禁忌》(Tabu: A Story of the South Seas,1931)和《日出:两个人的歌》、恩斯特·刘别谦的电影和阿尔弗雷德·纽曼(Alfred Newman)的配乐,都使路德维克·伯斯受到启发,使他从约翰内斯·勃拉姆斯(Brahms)和一本19世纪的书中汲取最初灵感。
伯斯一开始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后来发现缺少电影剧本中的一条情感主线。于是他去寻找一个合适的文本,用于演绎乔治和佩琵所体现的尊严、爱和简朴。他偶然发现了由勃拉姆斯谱曲的、德国诗人汉斯·冯·施密特(Hans von Schmidt)的《蓝宝石颂歌》(Sapphice Ode)。他从最后一句诗——流下眼泪的露珠——中获得了主题,借用它作为电影中一首歌的标题——《眼泪的声音》(the Sound of Tears)。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票房与上映
票房
该片在法国由华纳兄弟影业发行。随后,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买下了影片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南非等地区的发行权。
截止2023年3月5日,《艺术家》全球累计票房超过1.3亿美元($133,471,171)。北美票房表现不佳,仅为4467万美元,占总票房的33.5%;不过,它的海外票房包括在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计约8880万美元,占总票房的66.5%。中国大陆总票房为418万人民币。
上映信息
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影评人基思·加林顿(Keith Garlington)认为:《艺术家》让我们想起了电影中的一切神奇之处。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创意胜过大张旗鼓炮制的效果、胜过价值百万美元布景的时代。
影评人唐·沙纳汉认为:《艺术家》让人回想起了那样一个时代——单纯表情和精准动作所带来的美妙和力量,以及在滥竽充数之前美好的电影配乐意味着什么。
时代周刊》的影评人玛丽·波尔斯(Mary Pols)认为:《艺术家》与观众产生了热烈的联系,为忧郁的电影爱好者带来了拯救——因为这是一部难得的电影,确实能给人带来难以言表的快乐。
《视像》杂志的影评人彼得·德布鲁格(Peter Debruge)认为:该片是“一封给无声电影的情书,在没有对话或声音的情况下,讲述了一段发自内心的老派浪漫”。
默片收藏家兼制片人谢尔格·布罗姆伯格(SergeBromberg)表示:“这是一部既现代又精彩的电影。拥有令人瞠目结舌的电影技术、出色的表演、对经典电影洞悉其妙。它有着古老的味道。但这不是一部20年代的电影;节奏不尽相同,它持续的幽默让它与20年代的影片有一定的距离。”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基础教育部主任秦佳梅副教授:《艺术家》以一种接近默片的形式,透过一个电影艺术家的自我挣扎历程,讲述了一个电影时代发生巨变的故事。电影形式与内容之间相辅相成,在整体上使用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同时,又隐含了多种旧时代所没有的叙事技巧;在缅怀旧技术元素的同时,又对电影新技术的使用采取一种欢迎姿态;既着力表现了电影人的痛苦蜕变,又始终强调着观众的观影乐趣。整部电影以怀旧而不守旧的精神赢得了观众与批评界的普遍好评。
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张欲晓:这部影片以浓郁的怀旧气息、朴实的拍摄手法和永恒不变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所有观影人,创造了戛纳电影节惟一的一次观众集体起立鼓掌的盛况。
不同看法——
偏锋杂志》的影评人海梅·克里斯特利(Jaime N. Christley)批评这部电影只是“不假思索的大杂烩”,她认为影片忽略了好莱坞默片时代所有令人着迷和难忘的东西,而是专注于对于经典电影的致敬和拼凑。
影片评分
参考资料
艺术家(2011).豆瓣电影.2023-02-09
艺术家(2011)演职员表.时光网.2023-02-09
艺术家(2011)更多资料.时光网.2023-02-09
The Artist(2011).Allocine.2023-02-09
The Artist.IMDB.2023-03-17
艺术家(2011)剧情简介.时光网.2023-02-09
..2023-03-04
Making of ‘The Artist’.hollywoodreporter.com.2023-03-05
..2023-03-04
..2023-03-04
..2023-03-06
..2023-03-04
..2023-03-09
The Artist (I) (2011) Trivia.imdb.com.2023-03-08
..2023-03-05
‘The Artist’.hollywoodreporter.com.2023-03-07
The Artist: Cannes Review.hollywoodreporter.com.2023-03-08
..2023-03-06
2012 - Musical or Comedy: The Artist.goldenglobes.com.2023-03-07
The Artist (I) (2011) Trivia .imdb.com.2023-03-05
Influence of ‘The Artist’.hollywoodreporter.com.2023-03-08
‘The Artist’ Eyes Concert Tour.hollywoodreporter.com.2023-03-09
The artist.goldenglobes.com.2023-03-07
艺术家(2011)票房.猫眼电影.2023-02-09
THE ARTIST REVIEWS.烂番茄网.2023-03-08
Review: The Artist.Slant Magazine.2023-02-09
The Artist(2011).烂番茄Rotten Tomatoes.2023-02-09
目录
概述
剧情概要
主要角色
影片主题
影片特色
返璞归真
戏中戏
镜像叙事
影片制作
拍摄构思
拍摄团队
拍摄成本
拍摄场地
拍摄道具
服装设计
配乐设计
荣誉奖项
票房与上映
票房
上映信息
影片评价
影片评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