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9月15日,位于
青羊区小河街1号。博物馆挂
成都市中国皮影博物馆牌子,是2006年国务院授牌的
四川省首家、成都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同时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在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博物馆新馆的外观采用“金镶玉”设计,抽象再现古蜀文明的“金玉相生”意境。博物馆共有九层,分为地面五层、地下四层,占地面积约17亩,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2万平米,另设有百米观景长廊,可将
天府广场的全景尽收眼底。
成都博物馆现有藏品21518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022件(套),镇馆之宝有
天府石犀、经穴漆人等,包含有青铜器、金银器、
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道场画和木雕等各类文物,形成了上至
新石器时代,下迄民国时期,包括历史文物、皮影木偶、近现代书画精品等较为完整的藏品系列,现设有“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近世、民俗)”“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三大常设陈列。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博物馆荣获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中国博物馆协会“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
国家一级博物馆等荣誉。
历史沿革
建馆初期
1958年9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组建成都市地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任由著名作家、时任
成都市副市长
李劼人担任,馆址设于大慈寺内,担负成都市文物的征集、调查、发掘和保管工作。
1974 年,
成都市文化局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办公地点设在
文殊院内,恢复了原地志博物馆的文博业务工作。
筹建新馆
1982 年,成都市整合相关
文物管理机构组建成都市博物馆,馆址选定在成都市东风路大慈寺。在1984年10月1日,成都市博物馆在大慈寺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12月,成都市博物馆迁出大慈寺,在琴台大厦过渡办公,对原有藏品和新征集文物进行数据库建设及藏品档案整理,逐渐筹备新馆的建设。
2009年7月,
成都市规划委员会2009年第6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优化后的成都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9月,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完成奠基;2010年1月,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成都博物馆新馆立项,新馆建设工作正式全面启动。经过六年建设,在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试运行,并于当年9月15日开馆,之后,博物馆不断现代化场馆建设,在2020年初步完成了基础性智慧博物馆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设计布局
场馆设计
成都博物馆新馆的外观采用“金镶玉”设计,从古蜀文明的代表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文明中获得灵感,建筑通过铜、玻璃的材质、色彩和质感
隐喻“古蜀宝器”的韵意,外饰面采用2万块
德国造铜板进行装饰,铜板幕墙面积约20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是已知中国最大的铜材饰面单体建筑。建筑整体造型新颖、美观,富有时代性,抽象再现古蜀文明的“金玉相生”意境,通过铜、玻璃的材质、色彩和质感来隐喻“古蜀文明”在建筑表面形成一层神秘的‘面纱’,与周边环境景观自然融合。
馆内布局
新馆总建筑面积为6.5万平方米,内部空间共有9层,其中地面五层、地下四层划分为公共活动区、展陈区、文物库区、办公区等。新馆主体建筑分为南楼和北楼:南楼地上主要为行政区,地下为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北楼主要为展示区,首层为大厅、放映厅、一号临展厅,地下一层 为二、三号临展厅,位于二至四楼的是
成都市博物馆新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其中二楼和三楼为“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四楼为成都历史(近世篇、民俗篇),从历史和文化民俗等多方面展示了成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五层的“
中国皮影博物馆”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皮影博物馆。从四楼拾级而上就能看到最具特色的区域——百米观景长廊,透过长廊的巨大玻璃幕墙,便可将
天府广场的全景尽收眼底。
陈列展览
常设展览
花重锦官城: 成都历史文化陈列 (古代篇)
九天开出一成都:先秦时期的成都
“九天开出一成都:先秦时期的成都”展览于成都博物馆先秦厅,位于展馆二楼,是整个通史陈列的第一部分。展厅内容以先秦时期蜀文化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以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古城址群,约当
夏商周时期的
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战国时期的商业街
船棺葬、巴蜀图语等为内容重点,通过240余件精品文物集中表现先秦时古蜀文明的瑰丽神奇。同时,展厅内合理利用了场景复原、沙盘模型、
多媒体等展陈形式,生动形象的向观众介绍了古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西蜀称天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都
“西蜀称天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都”展览位于博物馆二楼,是成都通史陈列的第二部分,是“西蜀称天府”,主要展示的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都,以汉代文物居多。展览介绍了不同时期的成都,两汉时期,成都作为
蜀郡郡治,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繁荣,“列备五都”,物产丰饶,世称“天府”。公元221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三分天下”格局形成。两晋南北朝时期,成都是丝绸之路“
河南道”的起点,在亚欧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居重要地位。
喧然名都会: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成都
“喧然名都会: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成都”展览于唐宋展厅,位于成都博物馆三楼,是成都通史陈列的第三部分,主要展现成都在隋唐五代宋元时期作为西南大都会的繁华兴盛面貌。展厅中共有文物600余件/套,有瓷器、陶器、金银器、铜器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体现了成都隋唐时“扬一益二”的盛况,五代时期“天下之富国”的安定奢靡,宋代坊市林立、货通天下的繁华,元代抗争与重建的坚韧。此外展厅中还有表现
唐朝成都发达水运的“蜀船红锦重”艺术品展项,展现宋代集市热闹与城市繁华的“三月蚕市”微缩场景。
丹楼生晚辉:明清时期的成都
“丹楼生晚辉:明清时期的成都”展览于明清展厅,位于成都博物馆三楼,是成都通史陈列的第四部分。明清时期的成都既是
四川省的省会,又是中央政权在
中国西南地区的支撑点,发挥着首领西南的巨大作用。此时的成都农耕发达,工商繁荣,城市风光秀美,各类人才辈出,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展览展示有明蜀王府建筑构件及模型,能遥想明代蜀王府之盛景。大量明代
陶俑、精美的明代金器、玉器、瓷器体现了明代成都的繁华。
清代种类繁多的瓷器、做工精致的鼻烟壶、饰品等反映了清代成都发达的商贸业。
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近世篇)
“花重锦官城:
成都市历史文化陈列(近世篇)”位于博物馆四楼。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局,成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陈列通过文物展现了近代时期的成都,介绍成都作为
保路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重镇、解放大西南的主要战场的历史。
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民俗篇)
“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民俗篇)”位于博物馆四楼。陈列分为老街巷往事、川人尚滋味、岁时遨游乐、茶馆小成都四个单元,通过街巷、饮食、游赏、茶馆四大板块,有机串联起生活民俗、生产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信仰、民间艺术等内容。漫长的城市文明发展历程,铸就了
成都市独特的人文气质与精神风貌。成都人海纳百川的胸怀、闲适从容的生活态度,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凝结于市井里巷,融汇入民生百业,浸濡在美食香茗,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
影舞万象:中国皮影展
“影舞万象:中国皮影展”位于博物馆五楼,展览精选极具代表性与独特性的近两千件(套)文物进行展览,该展览是首次在国内以展览的方式对中国皮影木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展示。成都博物馆策展团队与中法展陈团队、国际知名照明设计公司深度合作,以最国际化的展陈艺术语言诠释最中国、最乡土的传统
木偶戏艺术。在展厅中陈设有多个自主创作的故事、剧目和
多媒体,中和了展品和信息繁多可能带来的疲惫感,让整个展线张弛有度,丰富多彩。
偶戏大千:中国木偶展
“偶戏大千——中国木偶展”位于博物馆第5层展厅北侧,面积400余平方米,展品实物200余件。展览追溯了
中原地区木偶的历史,着重介绍了中国目前仍然流传的
悬丝傀儡戏、杖头木偶戏、铁枝木偶戏、布袋戏与扁担戏的分布与特点,以及木偶表演和造型艺术的发展和发展史中传承并创造艺术的制作和表演艺术家们。
人与自然: 贝林捐赠展
“人与自然: 贝林捐赠展”位于博物馆一楼,是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个自然类
主题展览,展出300余件动物标本,向观众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不同大陆多样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特征、背后的故事,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临展特展
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
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于2022年1月25日至2022年5月18日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展出,展览共展出来自
甘肃省、湖北、
陕西省等20余家文博单位的186件精美文物,包括丝织品、服饰、
陶俑、
画像砖等。展览共分为“丝路初开与汉锦西传”“民族服饰的融合发展”“织造技术与样式革新”“衣冠王国”四部分,以丝路服饰为媒介,通过对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变迁的解读,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中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东方特质的服饰风格,彰显中华民族作为“衣冠王国”的艺术成就,展现中西方技术与审美的相互影响与流变。
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
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于2021年2月9日至2021年5月19日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展出。展览由
四川省文物局、
山东省文物局、
河南省文物局、
河北省文物局、
成都市文物局指导,成都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等全国15家文博单位共同主办,从秦汉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入手,聚焦具有城市特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300余件反映“五都”生产、生活的精品汉代文物为基础,全方位展示秦汉大一统历史背景下,蓬勃繁荣而又迥异多姿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彰显城市文明的壮丽诗篇。也为人们理解城市与人、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发展与国家兴盛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注解。
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
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于2021年2018年7月27日至11月11日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展出。展览整合了261件四川地区尤其是
成都平原以及
渭河平原、
汉中盆地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现了
商周至战国时期成都平原、汉中平原、关中平原青铜文明的发展高度及其在中国古代青铜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并首次以青铜文明为切入点阐释了这一时期
秦岭南北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以成都作为南起点的“秦蜀之路”(蜀道)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解读。
馆藏文物
成都博物馆现有藏品21518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022件(套),包含有青铜器、金银器、
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道场画和木雕等各类文物,其中皮影收藏独具特色,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皮影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品质最优的博物馆。形成了上至
新石器时代,下迄民国时期,包括历史文物、皮影木偶、近现代书画精品等较为完整的藏品系列。
石犀
石犀长3.31米、宽1.38米、高1.93米,重约8.5吨,是
战国晚期至汉的文物,于
天府广场东侧工地出土 ,目前位于博物馆二楼先秦厅。石犀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卷云纹。《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
秦孝文王以
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该石犀可能与
李冰有关,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价值。
狩猎纹铜壶
狩猎纹铜壶腹径26厘米,高41.4厘米,是战国时期文物,于成都青羊小区出土,目前位于博物馆二楼先秦厅。壶口微侈,颈部瘦长,椭圆形腹,矮圈足。肩部两侧有对称的铺首衔环一对。从壶颈口部至圈足,全身分为七段,均有不同的图案和纹饰组成。主题图案有羽人仙鹤图、狩猎图、三足鸟向日图等,在三组图案之间,分别由几何菱形纹、蟠螭纹、云雷纹等纹饰间隔。
经穴漆人
经穴漆人高14厘米、头宽2.6厘米、肩宽4.2厘米,是西汉时期的文物,于
成都市老官山汉墓出土,经穴漆人裸身,目前位于博物馆二楼秦汉展厅。手臂垂直放于两侧,直立,手五指并齐,掌心向前,双脚呈一字站立。光头,眉、眼、鼻、口、耳清晰,体形匀称。通体黑漆,身上刻有纵横复杂的经络线,并刻以圆点标示穴位。
青铜象棋子
四川博物院馆藏的宋代
青铜象棋子于2016年5月出土于
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万安镇附近的宋代
砖室墓中,目前位于博物馆三楼唐宋展厅。这套象棋子共30枚,直径约1.8厘米。经过保护清理后发现比现代中国象棋少两枚“象”、一枚“炮”,多一枚“卒”。据文献记载,象棋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在
宋朝已经家喻户晓,广受欢迎,象棋最早只有12枚棋子,黑白两色各占一半,直到宋朝末年,最终形成了32枚的对弈模式。这套象棋虽不完整,但从其保存下来的棋子可以推测其模式应该和现代象棋基本一致。
石熊
石熊高40厘米、长31厘米、宽25厘米,是
东汉时期的文物,于成都六一 一所
汉墓出土,目前位于博物馆二楼秦汉展厅。石熊呈蹲坐状,后肢着地,左爪置于膝上,右爪放置于脑后,肩部有圆形孔。熊首位于銎孔前方,杏眼圆睁,张口呲牙,短舌微吐,作咆哮威胁状,耳部及口部残留涂朱痕迹。腹部有环形肚脐。熊是一种具有辟邪驱鬼功能的神瑞之物,常见于汉墓中,多以负重、搏斗的形象出现。
玛瑙鼻烟壶
玛瑙
鼻烟壶宽5.2厘米、厚3.2厘米、高5.9厘米,是
清代时期文物,于成都四川宾馆出土,目前位于博物馆三楼明清厅。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鼻烟壶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材质多样,汲取了海内外多种工艺。这件鼻烟壶为玛瑙材质,工匠利用巧色工艺巧妙地将两面的杂色分别雕刻出玩童牵狗和三虎嬉戏的画面。
求救符
求救符由陈灿培先生于2014年4月8日捐赠,目前位于博物馆四楼“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近世篇)”展览中。二战时期,美国“
飞虎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当时
国民政府为“飞虎队”成员特别制作的一个求救符,具有身份证明和申请救护双重作用。一般缝在衣服的背面或内衬,上面用中文注明飞行员的身份,并要求中国军民对其进行救护和帮助。如果飞行员不幸坠机或跳伞逃生,这个求救符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让当地军民识别身份,并第一时间给予救助。
学术科研
成都博物馆注重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成都古代史略》《丝路之魂:璀璨的石窟艺术》《丝路之魂: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与继承》《成都简史》《天府汉碑研究》等数十本关于成都文化与中国文化研究的书籍。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如申报
四川省文物局文博科研重点课题“皮影文物皮质劣化特性及其预防性保护方法研究”和“
成都市地区文物建筑修缮清单及定额地方标准”,参与中国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皮革制文物劣化机理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项目子课题。为促进学术交流,成都博物馆也不时开展讲座和分享会。
为了保护成都文物和研究天府文化,促进成都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探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文物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转化开发工作的新途径,成都博物馆与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签订合作协议,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成都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文物资源开展社教活动,开设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近世篇)”“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民俗篇)”“影舞万象:中国皮影展”“
偶戏大千:中国木偶展”“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等许多线上虚拟展厅,供人线上参观游览。
作为弘扬中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天府文化”的重要文化场馆,成都博物馆开馆以来一直注重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以“创新教育 服务大众”为社会教育工作主旨,针对不同群体观众研发推出了涵盖历史文化、非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科学等一系列立意新颖的专题教育活动,如“走近成博”常展主题教育活动、“小小宣讲员”假期青少年品牌活动、“传统佳节”节庆主题系列社教活动等活动;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将展览讲解、专题讲座、特色展演、互动实践、趣味游戏等活动内容有机融合,带给观众全方位的参观学习体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文创设计
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成都博物馆依托天府文化开展了大量的文创设计活动,从2019年到2021年,成都博物馆连续举办了“这礼是成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激发全社会参与到文创设计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创产品
成都博物馆成立有专门的工文创作部门——文化创意与产业部,目前已创作了大量的文创产品,文创作品具有浓郁独特的巴蜀风韵,共有石犀系列、陶俑系列、金香囊系列唐鸳盎系列采桑图系列、BOBOPANDA系列、皮影系列、蜀川生活美学系列等多个系列。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成都博物馆文创在文创产品体系、销量以及质量都取得了佳绩。
合作交流
2024年10月24日,法国
蒙彼利埃市长米迦埃尔·德拉福斯率大型代表团到
成都市博物馆参观,双方正式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就未来在
法布尔博物馆举办的双年展交换了信息,此次访问不仅展示了成都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和独特魅力,也为两座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同年11月,在成都博物馆,
法国巴黎珍妮·曼努埃尔双语学校的学生与成都七中林荫校区的学生共同探访巴蜀文化,溯源蓉城历史,促进了中法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文化交流。成都博物馆与成都七中的“馆校合作”,更是创新挖掘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青少年在博物馆这座“第二课堂”上深植文化自信之根,拓宽知识视野。
所获荣誉
2018年5月18日,“现代之路——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暨《陈像·蜕变》摄影展” 获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
2019年5月18日和2021年5月18日,“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和“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先后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20年9月22日,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获第十七届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20年12月21日,成都博物馆获评
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2年5月18日,“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获得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2022年7月22日,成都博物馆获得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3年1月,成都博物馆荣登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第9名。
2023年5月18日,成都博物馆获得
中国博物馆协会“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其“百年无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艺术大师真迹展”获得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
参考资料
成都博物馆章程.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成都市文物局.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