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
当代华语小说家
张大春(1957年-),当代华语作家,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硕士,曾于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任讲师。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中国台北眷村,1976年发表作品《悬荡》并获幼狮文艺全国小说竞赛奖,由此逐渐成为台湾文坛新秀。主要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鸡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等;长篇小说《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等,及“春、夏、秋、冬”系列、“大唐李白”系列;科幻小说《时间轴》《病变》等。他也曾出版过《认得几个字》和《见字如来》等讲字词辨析的书。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
张大春的小说创作类型多样,人物和语言多元,其散文创作范围广泛,注重历史性、“异见”性和中国性等。作品的主要思想包括本土的书写、成长的逆反、历史的探险、现代的揭谎、武侠的想象和知识的异类六个方面。
此外,张大春“擅书法,爱赋诗,会说书,好故事”,被视为顽童、侠客和狂生。他在中文小说界的影响力获得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的肯定,作家莫言司马中原梁文道等也对他的创作进行了高度评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张大春祖籍山东省济南,父母都是山东人,在1949年前后的政治变局中前去台湾。1957年,他出生于中国台北眷村,即1949年跟随中国国民党政权到了台湾的大陆军政人员的家属聚居处。
张大春从小爱听民间故事,他说,小时候,父亲常常把他放在膝盖上给他说书,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一路说下来。上中学时,张大春早已熟读各类经典名著。
20世纪70年代后,张大春已逐渐随着搬迁离开此前生活的眷村。
文坛新秀
1975年9月,张大春考进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他发表了作品《悬荡》,并获幼狮文艺全国小说竞赛奖,由此逐渐成为台湾文坛新秀。随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干戈变》《剑使》《练家子》等作品。1979年,他考入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班,在第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鸡翎图》。他的硕士论文为《西汉文学环境研究》。二十多岁的张大春凭借着小说活跃在台湾文坛,成为台湾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
同时,从1976年到1986年10年左右的时间里,张大春涉猎了大量西方最新的语言学、文学方面的书籍。在1980年代后,张大春的作品在内容、形式方面也不断变化。
1986年开始,他在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任讲师。
生活转折
1998年后,张大春在不再担任大学讲师,一方面是其父亲在1997年摔伤,由张大春进行照料,并让他意识到“抢救”家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1998年张大春与叶美瑶女士结婚,儿子张容和女儿张宜也相继出生,这也让他增加了一个“父亲”的身份。
1999年,张大春开始主持《大春泡新闻》电台节目,像当年父亲“说书”一样,他在电台说起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等中华古典小说。此外,张大春的长篇武侠小说《城邦暴力团》也在1999年至2000年间陆续出版,随后又发表了家族史小说《聆听父亲》(2003),“春夏秋冬”系列之《春灯公子》(2005)、《战夏阳》(2006)和《一叶秋》(2011)。
名震大陆
2011年,张大春在中国大陆真正火爆起来,是因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作品《城邦暴力团》,作品约一年销量就有10万套。同年,《读者》中文繁体版的编辑向张大春约稿,他得以接续了梁实秋的“字词辩证”专栏,对汉字进行“刨根问底”。
此后,《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等作品也逐渐在大陆走红,并获得良好口碑。其中《认得几个字》曾获得中国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子午书简》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办的“2009年度30本最值得一读的好书”。
回归传统
张大春的早期代表作多向西方现代小说靠拢,然而后来,他意识到,不应用汉字写西方小说,因此他借鉴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形式,重拾中华传统叙事方式。从2012年10月开始,张大春有了写 《大唐李白》 的念头。次年,《大唐李白》首部曲《少年游》出版,同时他还完成了与周华健音乐专辑《江湖》的合作。
2016年,张大春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向学生讲授《盛唐诗人的经济生活》。
2019年3月,张大春的散文集《见字如来》由理想国出版。同年4月,他在北京时间博物馆开办了大陆首次书法个展《见字如见故人来》,展览的70幅作品包括其创作的文言文、诗、词、歌、赋等,并邀请友人高晓松前来对谈。
2020年,随着《南国之冬》的出版,张大春的“春夏秋冬”系列完成,这一系列将诗词、说书文体、历史掌故等合成独特的文体。
近年,张大春通过播客等方式继续讲述传统,如2023年推出的《张大春:细说三国》音频节目。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本土的书写
张大春在乡土文学论争背景下起步创作,其创作中常常将乡土化的主题作为重要关注点。一方面,其作品充满对原乡——山东老家的想象,他早期的作品就有大量原乡情节的书写,特别是形形色色的山东人形象。而在带有家族自传性质的《聆听父亲》中,对原乡的想象性书写深度更真切地展现,他完成了对“根”的确认,文本间充满对原乡人、原乡文化的追念与思慕。另一方面,则展露出其作为眷村二代的“眷村记忆”,而张大春对眷村书写的超越性在于,他既书写又反思、既怀想成长经历又超越成长怅惘、既从历史性去言说又创作新的象征意味。
成长的逆反
成长书写是张大春创作中的重要主题,早自他的第一部作品《悬荡》(1976),晚至《大唐李白·少年游》(2013)都有体现,只是角度各有不同。张大春早期作品中知识分子(高中生、大学生)书写比较多,“都带着一种青春、单纯的感动或哀愁,或者不知所措”。1980年代中后期以后,张大春的成长书写更加深入、开拓性更强,实验性色彩浓厚。总体而言,他的成长书写几乎都与家庭环境有关,具体还可以分为三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在教育环境中的成长、异类场域中的成长。
历史的探险
关注历史,并对历史进行独具风格的书写,也是张大春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和主题。但张大春笔下的历史不同于学者、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将历史放置在小说中去探索历史的可能性。其历史书写涉及古代历史、近现代史(民国史)和家族史等层面,既包括历史上的战争场面中人的心灵冲突,如《剑使》《干戈变》中的古代战争和《龙陵五日》中的抗日战争;也书写了历史场域中的人际关系,如《城邦暴力团》中以蒋介石为主的政治史、《撒谎的信徒》中的台湾政治历史以及《大唐李白》中的多元复杂生态。
现代的反思
张大春创作了诸多基于城市文明的体现现代化、呈现现世风景的作品,并对现代生活中各种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对城市的描写中,《公寓导游》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现代城市生活的特有模式,他笔下的现代城市样态也包罗诸多可能性,但在《伤逝者》《大都市的西米》《时间轴》等科幻性作品中也透露出他对未来城市的隐忧。同时,他在《大说谎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撒谎的信徒》等作品中以谎言书写的方式挑战了政治和宏大历史的真理性,通过揭露政治反思现代文明与文化,并激发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思考。
武侠的想象
张大春的武侠写作更多地通过其独特的视角书写江湖人物的普通、平凡的一面,或者通过江湖故事书写人的独特心理,其重点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讲故事的过程或故事背后的意义分析。如在《城邦暴力团》中,张大春就以“反江湖”的精神,颠覆武侠小说的“江湖中心论”和史实的背景,解构武侠小说的传统精神。因此,张大春的武侠空间的想象与侠的世界的重塑,是裹挟着现代意识集实验色彩的寓言式书写。
知识的异类
张大春作品中呈现出的各类知识往往是真假难辨、蒙混读者的异类知识、伪知识,他在《大唐李白》中为李白编诗,在《撒谎的信徒》中编造现当代台湾政治、文化人物的故事,在《本事》《小说稗类》中引入诸多异端知识……而他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字、资料、知识等呈现世界的虚假与真实的种种面向,或者通过知识埋伏线索,让读者认识到世界的应然面目和本然面目之间的关联。
艺术特色
小说创作
多元类型创作
张大春的作品中具有他自己所言的“文类杂交”的特质,他不断在作品中求新求变,即便是同一系列的作品,其写作风格和方式也大相径庭。在主题方面,其作品包含成长小说、都市小说、政治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和家族小说等;在风格方面,则包括新闻小说、科幻小说、后设小说、魔幻现实小说、笔记体小说和说书体小说等。在创作中,张大春会多种类型交互使用,如代表作《城邦暴力团》就属于历史小说、武侠小说、魔幻写实小说多种类型。因此,“他的作品几乎一本一个样。”
在过去,有人戏称张大春这样的创作方式是爱“炫技”,但张大春指出:“我并非刻意求变,其实我的每一部作品都因主题的不同而变化,也就是说,我要考虑到,什么样的主题适合什么样的文类。”
“扁”与“圆”的人物
张大春的人物设置和书写基本上以扁平为基调,这是因为其作品的讽喻性色彩浓厚,因此人物性格特征相对单一,且负面性形象比较突出。但同时其人物又往往会体现出一些扁平与圆形相互交融的立体化特征。在书写历史上、政治上的“大人物”的同时,张大春也聚焦普通人物,他擅于在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人物故事的书写中,时而加入一些更复杂的因素,时而让作品中的人物增加变化。此外,他作品中的人物还包括他的自我呈现,以及超越生死的人、鬼、神、魂。
多面的语体
张大春着力跳脱日常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模式,如他在写作中常运用文白杂交、多语言融合、注音等方式,小说充斥着虚构与现实交织的流动变化。他还会更改语言的固有秩序或搭配,通过语言的多义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以增强讽刺与嘲讽效果。
散文创作
张大春的散文创作是随着其创作的进行不断开展的,其散文作品涵盖的范围也很广泛,包括文学理论思考及文学评论、思想性和批判性极强的杂文、教育性散文、教学性文本、历史性散文等。
关于杂文类创作,如《化身博士(危言爽听)》《异言不合》《张大春的文学意见》等,张大春的书写角度比较新颖,情感直白、袒露,观点陈述把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写作形式创新,语言富有特色;关于历史性散文,如《雍正的第一滴血》等,有着很强的民间性、知识性和历史性,而这些特性又指向了其历史呈现的趣味性;关于文字和文章的研究,如《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见字如来》等,张大春的作品不仅充满浓厚的人情味,也充斥着文化的韵味,注重回归中原地区传统,同时他批判了语文教育中的不足。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张大春在中文小说界具有一定影响力,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所评价,张大春是最富有创作活力的作者之一。他多产、风格和主题多变,常常被冠以“文学顽童”之名成为文学写作的异类,但同时也因为其知名度与巨大的影响力而居于台湾文艺界“主流”地位。
作家梁文道认为他是“华文小说家里头装备全面、技法多变的高手——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样样精通”。台湾作家朱天文也曾称赞张大春的小说技艺在同辈中数一数二。而作家莫言评价他是“台湾最有天分的作家”,认为他“像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极有天分、不驯,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跟张大春这样才华横溢的台湾作家交往,是一种动力,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
作家司马中原称张大春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他认为张大春“学习钻研的玩意儿,统括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以及“天生具有一种敏睿的内感,一种冥冥的灵动,加上不是常人所能比拟的想像和组合能力,以及极具爆发性的语言创造力”。高天生在为《台湾作家全集》收录的《张大春集》作序言时称,张大春的作品“呈现丰盛的论辩吊诡色彩、优异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微肖的复制技巧”,“但也有人从创造天分的检验过程,批评这是他永远无法弥补的瑕”。
作家李锐认为,在张大春创作里能看到非常清醒的自觉的追求。北京大学博士刘晓南也指出,张大春“堪称小说文体实验家,其创作各体兼备,甚至一度以论文、新闻的形式来创造小说新文体,在科幻、武侠等通俗文学的外壳内实验小说的新思维。……他的创作知识性色彩浓厚,无论是严肃小说还是通俗小说形式,都散发着强烈的博览群书、精思善辩的主体特征。”
人物轶事
张大春曾讲述自己的“简单生活”,说“自己每天做很少的事。6点半起床,7点看着老婆送孩子上学,之后直到下午两点,在家练字、写诗、读书、做家务,下午3点至5点做电台节目,之后与家人晚饭,帮孩子温习功课,然后再去读书写作,每天往复。”“别人上班每天八小时,我只有两小时。比别人多六个小时,读书写作之外,还能打圈麻将。”
文化活动
主持《大春泡新闻》
自1999年开始,张大春每周一至五,下午4时至5时,在电台主持一个两小时的节目,称为《大春泡新闻》。张大春说,在两小时的节目中,他一个小时讲文学、社会、人文、科技、法律与音乐;另一个小时以传统“说书”的方式说古典文学与传统历史小说,讲《聊斋》《三言两拍》《封神演义》《东周列国》《三侠五义》,甚至曾经也讲《城邦暴力团》,张大春已为自己塑造出“说书人”的另一身份。
《一代宗师》编剧顾问
张大春曾是王家卫一代宗师》电影中的剧本顾问,但他解释道:“我和王家卫的确为这个故事交流过很多年,但我既没拿报酬,也无法知道他从我这里究竟获得了多少启发,最后他还给我挂了个编剧顾问。”最初,王家卫因为需要关于近代拳脚武术的资讯,在一位共同朋友的推荐下认识了张大春,随后两人一拍即合。此后,为了这部剧,他们来往的邮件都有81封。
与周华健合作
2013年音乐专辑《江湖》发行,张大春是制作人和词作者,《江湖》整张专辑由张大春先作词周华健后谱曲,实现古典诗词和西洋音乐的结合。而在张大春创作歌词期间,女儿曾说:“周华健已经很老了,你还要写文言文的词害他吗?”但有一天女儿又说:“我今天听了一整天你给周华健写的《泼墨》,觉得词曲咬合还不错。”2018年,他又与周华健合作创作音乐剧专业赛貂蝉》。
与吴兴国合作
2007年,张大春与导演吴兴国合作创作京剧《水浒108》。2010年,两人又携手将契诃夫的小说改写成一出饶富趣味的歌舞剧《欢乐时光-契诃夫》。2018年,张大春为吴兴国撰写京剧《霸王别姬》的瑞安鼓词,用词牌叙述故事,每天用毛笔写一段,拍张照,传给吴兴国。
参考资料
《文章自在》.中国作家网.2023-04-20
张大春:人间稀奇事,听说而已.中国作家网.2023-04-21
《南国之冬》.中国作家网.2023-04-2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文坛新秀
生活转折
名震大陆
回归传统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本土的书写
成长的逆反
历史的探险
现代的反思
武侠的想象
知识的异类
艺术特色
小说创作
多元类型创作
“扁”与“圆”的人物
多面的语体
散文创作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文化活动
主持《大春泡新闻》
《一代宗师》编剧顾问
与周华健合作
与吴兴国合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