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豌豆(
学名:
野豌豆属 sepium L.),为
豆科(Leguminosae)野豌豆属(Vicia)的
多年生草本植物。产
俄罗斯、
朝鲜、
日本、
中原地区等地,其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甘肃省、
陕西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贵州省、
重庆市、
云南省、
四川省等西南、
西北省区,常见于海拔1000-2200米的的山坡上,林缘或草丛中亦可见。
植株长约30-100厘米;
根状茎匍匐,茎具棱,柔细,疏被柔毛;偶数羽状
复叶,叶轴顶端卷须发达;短
总状花序生于叶腋,蝶形花,花冠红色、浅粉红色、近紫色,少数白色;子房线形,无毛;
荚果宽长圆状近
菱形,熟时亮黑色;种子扁圆球形,表皮棕色有斑;花期6月,果期7-8月。
偶数羽状
复叶,长7-12厘米,叶轴顶端卷须发达;
托叶半戟形,有2-4裂齿;小叶5-7对,长卵圆形或长圆
披针形,长0.6-3厘米,宽0.4-1.3厘米,先端钝或平截,微凹,有短尖头,基部圆形,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上面密。
荚果宽长圆状,近
菱形,长2.1-3.9厘米,宽0.5-0.7厘米,成熟时呈亮黑色,先端具喙,微弯;内含种子5-7粒,扁圆球形,表皮棕色有斑,种脐长约种子
圆周的2/3。
野生野豌豆常见于阿尔泰山和
天山,生于海拔1000-2200米的山坡上和林缘草丛中。在
阿尔泰共和国山西部,
平均海拔1200-2000米的平缓
坡地、林缘或林间空地,野豌豆参与组成山地灌丛草甸草原草地和山地草甸草地。在天山北坡亦有野豌豆分布,是草地上的常见种,亦偶见于森林及灌丛中,或分布于林缘地带,生长良好,但数量较少。
野豌豆喜温暖湿润气候,具有较强的抗冻性,冬季亦可生长,但速度缓慢;喜质地疏松、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其地上部分在9月底逐渐枯黄,于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返青,花期6月,果期7-8月。
其无性繁殖能力较亦强,兼具愈伤组织生根和皮部生根,因此,插也是一种良好的栽培方式:7月初,经灭菌及清水洗净后,扦插于
珍珠岩和
蛭石混合而成的基质中;8月初,将插穗灭菌,用ABT3号
生根粉或IBA(
吲哚-3-丁酸)溶液浸泡处理后,扦插于原基质中即可。
野豌豆的幼苗、嫩叶、嫩
荚果和成熟种子均可煮食或炒食,成熟种子还可以磨成面粉食用。是
中原地区西南、
西北,居民餐桌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野生蔬菜。
野豌豆的花鲜艳靓丽,枝条柔软攀援,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用于园林栽培或
园艺插花等。
具体来说,从野豌豆全株中可以提取出
芦丁、
金丝桃苷、
槲皮素等多种
黄酮类物质,具有一定的
抗炎药作用和增强生物体抗病性的能力,调节生物体多种信号通路,减缓
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还能用于饲料中以提高畜牧产品品质。用
乙醇提取的野豌豆总酚,能较好地清除
自由基,具有良好的铁合能力,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从野豌豆的新鲜花瓣中提取出花青素对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分子含有
羟基,能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或通过螯合自由基反应的
催化剂的过渡金属元素来抑制脂质
过氧化,且具有抑菌作用。野豌豆花色素对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与色素
质量浓度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