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
五味子科八角属植物
八角(学名:Illicium verum Hook. f.),又称八角茴香、八月珠、八角香、大茴香、八角茴蚝,是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八角属(Illicium)的常绿乔木。八角是一种原产于中原地区广西、云南省等山区的经济树种,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资源利用历史。引种于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稍耐阴,其适生于背风谷地山麓,以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微酸性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宜。
八角是常绿乔木。树皮灰色至红褐色,稍粗糙,有不规则裂纹;枝密集,呈水平伸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花单朵腋生,花被7~12轮。聚合果八角形,红褐色。正糙果3~5月开花,9~10月果熟,春糙果8~10月开花,翌年3~4月果熟。
八角为经济树种。果为著名的调味香料,味香甜,果皮、种子、叶都含芳香油,称八角茴香油(简称茴油)是制造化妆品、甜香酒、啤酒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八角木材淡红褐色至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质轻软,有香气,可供细木工、家具、箱板等用材。八角还可供药用,有祛风理气、和胃调中的功能,用于中寒呕逆、腹部冷痛、胃部胀闷等。
栽培历史
据考证,八角树是中国广西西部土山地区天然林中的原生树种,野生于杂木林中,结果少,品质不佳,后经人们发现可以提取茴油后,才开始注意采收、栽培和利用,此举以龙州、宁明为最早,人工栽培历史至少有400多年,以后逐步发展,但当时只局限于广西的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部分山区中。据资料记载,云南省富宁县在公元1279年前后(元朝)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引入八角种植,随后广南、西畴、麻栗坡等县也相继栽培。
八角作为中国的土特产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五口通商起,传入外国,成为一种畅销品。但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封锁,对八角的需求量较少,直接影响到八角生产和种植业的发展。直到中国解放后,八角相关的种植才逐步发展起来,其中以广西发展为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广西林业部门加大调整林种结构力度,加快发展经济效益高、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八角树种,使八角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广西有“世界八角之乡”的美称。
典籍记载
八角在中国的栽培利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因其果实多为8个膏葵果聚合而成八角放射状,故有八角茴香等名,其始载于中国的《本草品汇精要》,谓:“其形大如钱,有八角如辐而锐,赤黑色,每角中有子1枚,如皂荚子小匾而光明可爱,今药中多用之。”《本草蒙筌》云:“壳有八角,子赤藏中,嚼甚香甜。”《本草纲目》载:“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苟香……广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与中国茴香(即小茴香)迥别,但气味同尔。”
形态特征
八角为乔木,高10-15米;树冠塔形,椭圆形或圆锥形;树皮深灰色;枝密集。
叶不整齐互生,在顶端3~6片近轮生或松散簇生,革质,厚革质,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骤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形;在阳光下可见密布透明油点;中脉在叶上面稍凹下,在下面隆起;宽1~1.5毫米,侧脉4~6对;叶柄长8~20毫米。
花粉红至栗色,单生叶腋或近顶生,花梗长15~40毫米;花被片7~12片,常10~11,常具不明显的半透明腺点,最大的花被片宽椭圆形到宽卵圆形,长9~12毫米,宽8~12毫米;雄蕊11~20枚,多为13、14枚,长1.8~3.5毫米,花丝长0.5~1.6毫米,药隔截形,药室稍为突起,长1~1.5毫米;心皮通常8,有时7或9,很少11,在花期长2.5~4.5毫米,子房长1.2~2毫米,花柱钻形,长度比子房长。
果实与种子
果梗长20-56毫米,聚合果,直径3.5-4厘米,饱满平直,蓇葖多为8,呈八角形,长14-20毫米,宽7-12毫米,厚3-6毫米,先端钝或钝尖。种子长7-10毫米,宽4-6毫米,厚2.5-3毫米。种子褐色,长7~10毫米,宽4~6毫米,厚2.5~3毫米。
物种分布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八角在世界上分布的范围比较窄,分布较多的为越南北部的凉山、广宁、高平和北干等毗邻中国地区。泰国、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种植。
中国分布
中国是八角的主产区,原生在宁明县龙州县那坡县一带。经人工栽培,其分布地已扩大全中国6个省(区)的85个县市。东起福建省南部沿海的低山、丘陵,西至云南省高黎贡山,南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青山至越南北部,北止越城岭,如广西、云南、台湾等地区均有分布。
生境分布
八角为南亚热带树种,常见于北纬20°~23°之间,海拔200~1600米的山地和坡地,其适生于背风谷地山麓,以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微酸性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宜。
生长习性
习性
八角是中性偏阴树种,多生长在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短、光照强度弱的山谷和山坡地。喜生长在温暖、雨水充足的地区。最适年平均气温22~25℃;同时八角是浅根树种,主根不发达,侧根分布较浅,枝条纤细脆弱,经不起强风的吹袭,适宜种植在低凹背风的地带。对土壤环境要求严格,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湿润,偏酸性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上生长良好;在干燥瘠薄或低洼积水地段生长不良。
物候期
八角树龄可达70~80年,—般生长8~10年可以开花结实,15年后进入盛果期,50年后衰退。立地条件好、管理集约的,5年就能开花,10~12年就进入盛果期,可维持60~70年才衰退,树龄达百年之久。
每年可抽梢2~3次,春梢叶芽2月中旬萌动,3月上旬展叶;夏梢在4月下旬抽出;秋梢则于8月上旬萌发;一般长果侧枝只在3月上旬抽梢1次。花期较长,一般每年7~11月陆续开花结实。果期到翌年3~4月及10月两批成熟。一般3~4月成熟的春果,俗称“角花”或“小造果”,系上年8月中旬以前开花所结的果实,通常瘦小,种子发育不良,不能作种用。10月份成熟的秋果,俗称“大造果”或“大红果”,系上年8月中旬以后盛花期所结的果实,通常饱满肥大,数量多,质量好,种子发芽率高。
繁殖方式
八角花两性,主要是依靠自然界中虫媒或风媒传粉而结果,八角常年花、果不离树,花、果量大。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砧木用八角1~2年生的实生苗,接穗从优良母树上选择1~2年生的健壮枝条。嫁接方法可采用切接、枝腹接、拉皮枝接或“T”形芽接,时间以7~8月进行为佳。嫁接时砧木切口距离地面保留一定距离,并保留数片叶片。
播种繁殖
八角多以播种进行繁殖,播种时间南亚热带无霜地区以11~12月为宜;中亚热带有少量霜冻的地区,以1~2月播种较好。播种采用条播,播种后,用火烧土拌细土覆盖约3厘米,并覆盖茅草或松针保湿。
选地整地
八角的造林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微酸性砂壤土至轻粘土。地形以东坡、东北坡低山、丘陵或中山的中、下坡为好。确定造林地后,要确保八角根系到达的地方没有杂草、灌木等,不然就会发生草灌跟八角争水争肥、影响八角幼树生长或者发生偏冠等情况。
抚育管理
八角造林后,在幼林地里可以套种玉米、薏苡或其他高秆草本,灌木经济作物,增加经济效益,又能改善土壤肥力。间作3年后,每隔3~5年全面翻1次。每年割草或浅锄2次,第一次在欧洲橄榄未脱落前进行,第二次在9月秋果采收前进行,以便收果。叶用林则造林后2年内间作,以后每年生长旺盛期前进行1次中耕锄草、培土、施肥。造林3年后,可以截顶去除顶芽。同时剪除干枝多、生长发育不良的病虫枝。
病虫害防治
八角常见病害有炭疽病等;常见虫害有叶甲虫、八角尺蠖介壳虫等。对病虫害以预防为主,对于已经感染上病毒病的植株,要及时拔除烧毁;迫不得已使用农药时,必须选用低残留的农药;同时可以利用昆虫天敌或害虫不喜的物质驱赶害虫。
果实采收
八角每年可采收两季。春季采收在清明节前后,秋季采收在霜降前后。春季采收可等八角果实掉落后收集,秋季采收可等果实变成黄褐色后上树采摘。
物种危害
八角同属其他种野生八角的果实,多有剧毒,如莽草(Illicium lanceolatum)、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中毒后严重时可造成死亡。
用途
食用营养
八角的果实为著名的调味香料,是中国五香粉的材料之一,具有甘草的芳香气味,在日常调味中可直接使用,如炖、煮、腌、卤、泡等,也可直接加工成五香调味粉。茴油和八角油树脂则通常用于肉类制品、调味品、软性饮料冰饮、糖果以及糕点、烘焙食品等食品加工领域。
医学药用
八角果还作为一种中药材,以八角茴香(《本草品汇精要》)为正名收载,别名大茴香(《卫生杂兴》)、八角大茴(《本草求真》)、五香、大料(《全国中草药汇编》)。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腕腹冷痛。
工业原料
八角果、叶都含有丰富的芳香油,经过提取挥发油获得产品茴油,茴油经过进一步分离加工和提纯获得各种成分,包括茴香脑、茴香醛、草蒿脑等,这些成分在食品工业上通常用于调制各种食品香精,在日化用品工业上作为香水、香皂、牙膏等产品的加香剂。八角木材为散孔材淡红褐色至红褐色,纹理直行美观,结构细密,材质轻软,不易变形,有香气,可避虫是做家具、农具柄和细木工料的优良材料。其枝条是很好的燃料,火焰大,焚烧后的火炭持久耐用。
八角生产剩余物还可应用于生产饲料添加剂。
生态保护
八角树四季常绿,叶片繁茂,适生于丘陵山坡,对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善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
物种对比
野生八角(Illicium simonsii)与本种的区别在于其蓇葖果发育过程往往不规律,常不呈八角形,果皮外表皱缩,每一的顶端尖锐,常有尖头,弯曲,果非八角的甜香味,或为味淡,麻舌或微酸麻辣,或稍有苦味,故应注意辨别。
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
八角各部分化学成分丰富,包括芳香油、苯丙素、倍半萜内酯黄酮等物质,在杀虫脒方面显示出较好的生物活性。中国学者江雨欣等用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八角与莽草(Illicium lanceolatum)、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的区分位点,并通过错配碱基的引入,设计出三条特异性引物,可以将八角与近似种区别开来。
药理研究
中国学者王祖磊等研究出八角中所含的莽草酸是通过实践证明最具制药价值的八角有效成分之一,是合成临床上有效防治流感病毒科药物“达菲”(磷酸奥司他韦)的重要原料。
参考资料
Illicium verum.植物智.2023-04-03
Illicium 八角属.自然标本馆.2023-04-03
Illicium verum Hook. f..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6-09
Illicium verum Hook.f..science.2023-04-03
八角.植物智.2023-03-29
Illicium verum Hook. f..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3-30
八角.植物智.2023-03-29
详细内容.中国植物物种信息库.2023-04-03
目录
概述
栽培历史
典籍记载
形态特征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生境分布
生长习性
习性
物候期
繁殖方式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嫁接繁殖
播种繁殖
选地整地
抚育管理
病虫害防治
果实采收
物种危害
用途
食用营养
医学药用
工业原料
生态保护
物种对比
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