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博物馆
1999年成立于江苏的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4月,1960年8月正式开馆,现加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牌子,同时代管尉天池书法馆、赵绪成艺术馆,已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徐州市发掘、保护、陈列、收藏和研究历史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现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近2.7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徐州博物馆主馆历经2010年改扩建工程、2018年展陈提升改造工程,已建成由西汉采石场遗址、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清乾隆行宫和陈列楼四部分组成,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于一体,国保、省保、市保单位于一身,以汉文化为鲜明特色的地方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藏品体系完整,凸显徐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代表本地区的艺术水准,更有不少还代表国内的最高水平。主要有陶瓷器、陶俑、玉石器、金银器、铜铁器、玺印、书画、杂项等门类。馆藏文物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及当代艺术品,内涵丰富。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汉朝和明代文物最为丰富突出。又尤以汉代文物最具特色,形成完整陈列体系。馆藏文物主体除书画外,绝大多数为古遗址或古墓葬科学发掘出土,时代明确,来源清楚。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显示现有藏品数量25,604件套,珍贵文物1,063件套。
历史沿革
徐州博物馆,坐落于爱新觉罗·弘历1757年南巡时的行宫旧址,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市政府于1996年批准了其总体规划设计,随后博物馆一期工程——陈列楼开始建设,并于1999年5月顺利对外开放。
2004年,在西侧基建工程中,一次重要的发现揭示了这块土地的深厚历史——西汉采石场遗址被发掘出来。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徐州市的历史文化,也使得该遗址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7月19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采石场遗址被纳入博物馆的总体规划和扩建工程中。由此形成了以陈列主楼为中心,其北侧、西南侧、东南侧分别为土山汉墓、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的“四位一体”的文物保护单位格局。
2012年,“陈列主楼扩建和文保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主要在博物馆陈列主楼西北部增建库房和展厅,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框架结构。这一项目的完成,使得徐州市博物馆成为国家级(采石场遗址)、省级(土山汉墓)、市级(乾隆行宫及碑园)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徐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2018年10月,徐州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了其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020年,面对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严峻挑战,徐州博物馆在积极抗疫防疫的同时,也未放松对文博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徐州市疫情缓解,博物馆发起了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见证物的网上征集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构布局
场馆设计
徐州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其主体建筑为中心的陈列主楼。这座主楼不仅是博物馆的核心,也是整个布局的焦点。在主楼的北侧,紧邻着的是著名的土山汉墓。这座汉墓是徐州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对于研究汉朝文化和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在主楼的西南侧,则是采石场遗址。这个遗址展示了古代采石工艺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和呈现。通过这个遗址,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徐州地区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主楼的东南侧则是乾隆行宫及碑园。乾隆行宫是清代时期徐州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碑园则集中展示了徐州地区的碑刻文化,其中不乏珍贵的碑文和石刻艺术品。
馆内布局
陈列主楼
徐州博物馆陈列楼内设有八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独特的主题和展览内容。一楼的兵器文物展厅运用现代陈列手段,生动地展示了徐州市出土的古代兵器文物,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参观者可以深入了解古彭大地古代战争的历史画卷,感受徐州作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地位。
二楼则专注于新出土的汉代玉器展览,其中金、银、铜缕玉衣等珍贵文物在全国独树一帜。这些玉器展示了汉代玉器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了解汉代玉器文化的重要窗口。徐州博物馆还设有纪念品中心,位于主楼大厅西侧,营业面积近三百平方米。这个中心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选购纪念品和文创产品的场所。中心内设有营业厅、书店和茶座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在纪念品中心,游客可以购买到各类文物的复制品和仿制品,如青铜器、陶瓷器和玉器等。此外,还有书法、绘画、拓片和各种特色纪念品供游客选择。对于喜欢阅读和学习的游客,这里还有各类文物鉴赏、考古、艺术和地方文史等方面的图书画册可供选购。
土山汉墓位于徐州博物馆北侧的土山,这里包含三座大型墓葬,每一座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价值。
一号汉墓位于土山封土的西北部,于1969年被发现。这座墓葬出土了近百件珍贵的随葬品,包括银、铜、铁、陶、漆及玉、石珠饰等各类物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较完整的银缕玉衣。这
二号汉墓则位于封土的中部,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2004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南京博物院和徐州博物馆联手对其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
三号墓则位于土山西北,于2002年被发掘。这座墓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在山岩上凿出深坑后,再用巨石和特制的大砖砌成的。
四号墓则是一座结构完整的墓葬,由长的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长、宽均约17米,有前室、左右耳室和后室,显示出其规划之精心和规模之宏大。尽管该墓葬已被严重盗掘,但仍然出土了少量陶器和封泥。这些珍贵的遗物提供了关于东汉时期丧葬文化和徐州市王室生活的一手资料。
徐州云龙山汉代大型采石场遗址位于市区南部云龙山北麓。2004年5月至9月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发掘。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采石坑68处,其中开采空坑63处,石坯坑5处。另有刻字1处、石渣坑1处、墓葬2座等。遗址还发现采石工具宽、扁錾、凿、楔、和建筑材料、陶器等。采石场遗址的时代为西汉,可能延续至东汉初期。云龙山汉代采石场是中原地区汉唐之前惟一一处古代采石遗址。
行宫及碑园
乾隆行宫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行宫大殿内以复原场景等形式讲述了乾隆南巡,四次来到徐州市的历史和逸闻故事。行宫东侧碑廊里陈列着珍贵的唐石幢以及欧阳询虞世南苏轼米芾岳飞等历代碑刻。
陈列展览
徐州博物馆 陈列楼共有八个展厅,有《古彭之宝——徐州文物精华》、《俑偶华彩》、《邓永清收藏书画》、《清式家具》等主题展览。
尉天池书法馆
尉天池书法馆现有两个展厅,收藏并展示了尉天池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百余幅精品力作,馆内所有作品的展陈位置均是由尉老亲自设计安排的。作品形式有条幅对联、横批、中堂、扇面等,涵盖篆、隶、楷、草、行等各式书体,集中展现了尉天池先生毕生的艺术创作和书法成就。2013年尉天池先生获得第四届中国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同年获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紫金文化荣誉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书画馆展厅
2015年8月,程大利艺术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成立。程大利先生为徐州市籍画家,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及研究,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目前程大利艺术馆共收藏其精品画作40余幅。
2016年6月,程大利先生向程大利艺术馆捐赠山水长卷《古彭今貌图》,该画作长24.6米,高0.68米。程大利先生在《古彭今貌图》自序中写道:“古彭地处南北要冲,山川古朴,气局博大,画像石刻,民间艺术,浑朴天真……古彭气韵生焉。” 《古彭今貌图》把家乡“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风貌磅礴呈现,每位徐州市人都能在画作中找到熟悉的风景、熟悉的味道。
大汉王朝—石上史诗
“大汉王朝——石上史诗” 陈列,位于南馆,展览有六大部分,用馆藏精品画像石,解读汉文化中所包含的魅力,诠释两汉文化的灵魂。文物按照科学分类,由12个小单元展现汉朝社会衣、食、住、行、征战比武、乐舞百戏、神话故事等社会百态,再现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整个展览充溢着恢弘的史诗气氛。
汉室遗珍展厅
“汉石遗珍”陈列,位于北馆,展出画像石160余件,分别陈列在七个展室和206米的展廊内。展品主要是自清代末年1989年的馆藏文物精品,有铜山洪楼祠堂、苗山汉墓、利国汉墓,沛县栖山汉墓,睢宁九女墩等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此外还有清代、民国、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散存以及徐州市区域内外收藏的汉画像石。
第一展室主要陈列的是铜山苗山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该墓是1956年清理发掘,墓室为东汉时期,结构为前堂后室,全部用青石砌成,共出土汉画像石有9块,包含乐舞图、庖厨宴饮图、比武行乐图、炎帝升仙图、黄帝升仙图等。
第二展室主要复原陈列的是铜山柳新乡范山石墓和沛县栖山石椁墓,时代分别为西汉晚期和王莽时期。
第三展室主要陈列的是贾汪区出土的“纺织图”、“安居乐业图”等汉画像石;
第四展室主要陈列的是铜山洪楼祠堂、利国汉墓所出土的画像石;
第五展室陈列“泗水取鼎图”、“傩舞图”等东汉晚期的汉画像石;
第六展室陈列的是睢宁九女墩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
第七展室陈列的是张伯英先生收藏、其后人捐赠的汉画像石。
管理保护
内部机构
徐州博物馆下设办公室、保管部、考古部、陈列部、群工部、资料室、设备部、保卫部等机构。
考古部是徐州博物馆下设重要部室之一,主要负责徐州市及区县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截止2011年12月,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均可直接或间接从事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其中2人具有国家考古个人领队资质。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7人。专业技术职务情况: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中级职称4人。
修复工程
徐州博物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展馆藏文物修复及字画装裱工作,八十年代末,设陶瓷专业修复人员,相继修复保护了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狮子山兵马俑坑出土的“飞骑”俑、驮蓝山汉墓出土的舞俑、后楼山西汉墓出土鎏金龙架玉枕、玉面罩、火山“刘和”墓出土的银缕玉衣,镶贴金箔 玉枕等重要文物。
1999年成立文物修复保护室,配备了专业文物修复保护设备,负责修复保护馆藏及考古出土文物。
2000年以来,陆续从相关院校引进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开展系统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并配合考古发掘展开文物现场保护工作。完成了“羊鬼山陪葬坑铜铁器保护修复”项目、淮安博物馆石刻保护项目、沛县博物馆彩绘陶器保护项目等。
修复保护领先领域包括:组合玉器的修复与保护,修复保护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金缕玉衣、火山汉墓出土“刘和”银缕玉衣、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棺以及“食官监”等系列玉枕、系列玉面罩等;组合铁器的保与修复:修复楚王墓出土铁札甲、铁胄,金代铁胄、甲等;彩绘陶器的保护与修复:保护修复北洞山彩绘俑群、蔺家坝南朝彩绘俑群等。
2008年,获得首批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乙级资质和可移动文物修复二级资质。
科研成果
学术成果
参考资料
专著文集
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邹后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秦汉部分,南京出版社,2000年。
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 《邳州山头东汉墓地》 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王恺、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主编,夏凯晨、及巨涛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王中文主编,及巨涛、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孙厚兴、郭海林主编,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综论
尤振尧:《江苏汉代诸侯国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南京博物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出版。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
郑绍宗、郑明:《汉代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
刘瑞:《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三题》,《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出版
李银德:《徐州西汉楚王陵墓考古的发现与收获》,《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
邱永生、刘照建:《江苏汉代王陵研究》,《东南文化》2005第5期。
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郝莉蓉; 杨孝军:《浅谈外来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杨孝鸿:《欧亚草原动物纹饰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年第1期
申茂盛:《试论西汉初期汉廷对诸侯国军队控制的加强——从狮子山出土的兵马俑谈起》,《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王恺:《徐州狮子山兵马俑与西汉楚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文物座谈会纪要》,《文物》1998年第8期
王进南、刘尊志:《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在徐州汉墓中的体现与反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墓葬结构
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排列顺序》,《文物》2001年第10期。
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孟强:《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原因》,《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刘照建:《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天井成因考》,《考古》2006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陪葬人位置问题初探》,《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
刘照建、梁勇:《楚王山汉墓群考古调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出版。
周学鹰:《因山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刘尊志:《西汉晚期楚王(后)墓葬浅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马永强:《对徐州龟山和狮子山汉墓结构的几点认识》,《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汉墓墓主人研究
王云度:《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宋治民:《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刘照建、张浩林:《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东南文化》2001年7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文博》2002年第6期。
韦正:《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墓主的再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刘尊志:《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孟强:《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2006年第9期。
耿建军:《刘戊还是刘郢(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谜》,《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冉如波、陈海霞:《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7年2期。
李春雷、李红:《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邱永生、茅玉:《北洞山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4期。
葛明宇、孙凤娟:《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墓主应为夷王刘郢客》,《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9日。
刘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考古》2008年第10期。
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考古》2009年第3期。
刘照建、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年第3期。
蒋若是:《徐州龟山楚王陵及其家族墓葬制年代、葬制与钱币类型》,《徐州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器物研究
李银德:《徐州出土西汉印章与封泥概述》西冷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
梁勇:《试论“大匠宫司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孟强:《西汉楚王刘注墓薄葬刻石浅析》《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17日。
吕健、杜益华:《江苏徐州黑头山汉墓出土印章的几点认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6辑
李永乐:《馆藏汉代玉枕》《收藏》2010年第2期。
赵、刘照建:《江苏邳州纪年东汉墓出土铜人造像考辩》《青铜文化研究》2010年第六辑。
王恺:《浅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特别行政区,1998年出版。
王恺、王凌:《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第11期。
张玉、李国安:《中国古代玉敛葬现象研究》,《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梁勇:《徐州出土汉代玉器的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4月8日。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石荣传:《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
卢兆荫:《弥足珍贵的西汉楚王陵墓玉器》,《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东南文化》2008年1期。
王黎琳:《徐州出土汉玉概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谷娴子、丘志力李银德、杨萍、李榴芬:《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体》,《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魏鸣:《鳞片式玉衣》,《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年第10期。
龚良孟强耿建军:《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李春雷:《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镶玉漆棺的推理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李银德:《汉代的玉棺与镶玉漆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市,2001年。
徐州市博物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缕玉衣修复》,《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
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文物》1998年第8期。
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
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考古》2000年第3期。
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考古》2000年第9期。
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考古》2000年第9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考释》,《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汪俊明 韦正:《从出土印章谈西汉王侯国行政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吴荣曾:《从西汉楚国印章封泥看王国中央官职》,《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梁勇:《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与墓主问题的再认识》,《考古》2006年第9期。
刘照建:《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探源》,《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
张玉:《徐州汉兵马俑的再认识》,《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增刊。
张振中:《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阵大揭密》,《文史春秋》2002年第3期。
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邱永生、葛明宇:《狮子山楚王陵铁甲胄研究综述》,《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13日。
申茂盛、阎红霞:《试论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铜质“鸡鸣戟”》,《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一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杨泓:《徐州楚王陵墓出土兵器初论》,《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葛明宇、邱永生、白荣金:《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甲胄的清理与复原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
李银德:《徐州出土“明光宫”铜器及有关问题探释》,《江苏省考古学会论文·1984-1985合集》。
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
单月英、黄琛:《大汉楚王的时尚腰带》,《文明》2006年第4期。
李永乐:《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孙机:《徐州楚王墓出土文物珍品散记》,《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顾风:《寥若晨星珍比拱璧——徐州龟山汉墓石刻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书法丛刊》1998年第3期。
赵雄伟:《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2期。
文物保护
王爱超:《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壁面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山西建筑》2005年第13期
万俐徐飞、范陶峰、陈步荣:《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徐州博物馆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观展须知
1、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16:55做清场准备),周一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2、预约参观: 
(1)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制,分两个时段入馆参观。观众可通过徐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提前预约,在提前预约成功的基础上,刷身份证或预约二维码或三代社保卡入馆。 
(2)未成年人无需预约。持有老年证、残疾证、军官证、士官证、退役军人优待证等优待证件的观众本人,可无需预约,出示证件直接入馆参观。 
(3)未成年人团队参观需提前一周联系,确定参观时间、人数等信息,并出具公函。
3、讲解事项须知: 
(1)因讲解需求量较大,讲解实行预约制。提前预约,约满为止。
(2)收费标准:依照徐州市物价局徐价规[2015]1号文件为收费依据,70分钟以内中文讲解100元。为保证后来观众的讲解需要,请按照讲解员的线路安排和规定时间参观。如需更长时间请选择使用语音导览或自行参观。(如遇以下情况将取消预约讲解:观众到达时间与预约时间前后超出15分钟的;观众在参观当天临时更改到馆时间的)。 
(3)为确保讲解服务质量和参观效果,16:00以后不再提供讲解服务。 
参考资料
徐博简介.徐州博物馆.2023-12-27
徐州博物馆 “十一”开放.中国新闻网.2014-07-25
2022级本科生开展徐州博物馆参观活动.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3-12-27
【考古发现】土山东汉彭城王墓的墓主人是谁.记录中国艺术品文化传承 .2023-12-27
西汉采石场遗址.徐州博物馆.2023-12-28
尉天池书法馆.徐州博物馆.2023-12-28
组织架构.徐州博物馆.2023-12-28
徐州博物馆.样子收藏网.2024-01-04
徐州博物馆修复工程.大学时代.2023-12-28
学术论著.徐州博物馆.2023-12-2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结构布局
场馆设计
馆内布局
陈列展览
尉天池书法馆
书画馆展厅
大汉王朝—石上史诗
汉室遗珍展厅
管理保护
内部机构
修复工程
科研成果
学术成果
专著文集
综论
墓葬结构
汉墓墓主人研究
器物研究
文物保护
获得荣誉
观展须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