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人
王火所著长篇小说,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战争和人》是作家王火于1980年-1990年期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共160多万字,以三部曲的形式呈现。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先后于1987年、1989年、1992年以单行本形式出版。1993年,三部曲又结合在一起以《战争和人》为题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战争和人》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国民党上层官吏童霜威及其儿子童家霆的人生遭际和家庭变化。在八年的战争生活中,童霜威带着童家霆辗转南京、武汉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市等地,过着避难、隐居的生活。童霜威在历经人生百态后,从明哲保身到鄙弃国民党独裁统治,最终投身到了民主运动的行列。童家霆则在去世母亲及爱国人士的鼓舞之下,在所处时代的锻造之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该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从1936年西安事变到1947年全面内战即将爆发期间风云变幻时代的全景式图画,描写了当时各种政治、阶级、社会力量的复杂矛盾和形形色色历史人物的活动。作品还从正面或侧面描写了当时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南京大屠杀河南省大灾荒、湘桂溃败、重庆谈判等等,这些内容增强了本书的历史真实性和凝重感,体现了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和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推出纪念“抗日战争”书单时曾这样介绍该小说:这种全景式的时空结构为人物的描写设置了一个俯仰古今的宏大背景。作品具有突出的史诗结构和鲜明的史诗风格。
《战争和人》曾被选入《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文学书系》中国编,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和国家图书奖等等多个重大奖项。三部书先后一经出版便迅速售罄,人民文学出版社迅速再版。1992年下半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及省市级报刊杂志围绕《战争和人》三部曲发表了七十多篇报道及评论。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为该小说写过评论。比如,雷达曾评价:“该小说吸引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写出了抗战时期特有的氛围,它的许多人物许多场面进入了神似的境界——写出那一时代的‘神气’。”陈荒煤认为,“这部作品很有助于青年一代和不熟悉当时‘大后方’情景的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并且作品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真实的形象,以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吸引读者,再加上作者文笔的流畅,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知识的渊博,是能够获得更多读者喜爱的。”该小说被公认是一部立意高远、气势恢宏的史诗型巨著。作者本人也评价这部小说有“阳春白雪般的高品位”,是一部“史诗性作品”。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和素材来源
《战争和人》这部小说的创作以整个抗日战争为背景,并将中国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范畴中表现。作者王火在童年时曾目睹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经历过河南省大灾荒。他在抗战时代下的生活经历使得该小说真实而全面地体现了八年抗战中艰难复杂的整体风貌。
王火,原名王洪溥,1924年生于上海市的书香门第之家,父亲王开疆为当时知名的政法教育界人士。王火父亲在家中有许多藏书,后母也时常为他讲世界名著,这些都为他的文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王火正读初一,抗日战争爆发;1942年,王火考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上学期间就开始为重庆市时事新报》、上海《现实》杂志等报刊写稿,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前,王火在上海拥有双重身份,表面从事新闻事业,实际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战争贯穿了他的成长。1945年日本战败,王火采访了诸多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旁听了对日本战犯的公审,这些特殊的经历,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想要撰写抗战文学作品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他为自己取笔名王火,来源于马克西姆·高尔基“用火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名言。
作者认为,“抗日战争是应当大书特写的,我在抗日时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旧事,我有新的思索,我决心把它写成一部史诗留下来。我写八年抗战的艰难复杂的历史进程,主要是想如实写出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领导作用,中国国民党在抗战全过程中的表现,日寇的残暴,战争风云变幻下的社会生活,各式各样的人在这场战争中的演出。闪射民族的凛然正气,鞭挞日寇和汉奸卖国贼的卑鄙无耻。我能估量出它的分量,觉得别人无法写出这样的作品,而读者应该需要它。”
创作过程
这部小说从动笔到出书历经几十年。1951年,作者在上海劳动出版社任副总编辑时就开始动手创作这部小说;1953年,作者由上海市调到北京,仍然继续坚持在业余时间创作,并将写作视为一种乐趣;六十年代初期,共120万字的初稿写成,北京的一家出版社曾评价该小说是“百花园中一株独特的花”,但由于“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这一指示的出现,小说的出版进程遭到耽搁,后又因“文革”的开始导致小说遭毁;1980年,作者准备开始重新创作,还特地到南京、苏州市、上海等地旧地重游,回溯历史,文思畅开;1983年,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在山东省完成,同年,作者被调到成都市工作后继续创作第二、三部;1990年,完成最后一部《枫叶荻花秋瑟瑟》,至此,小说的创作全部完成。在小说重写的10年历程中,作者经历了诸多磨难,写作过程十分艰辛。当他拿着第一部的书稿去出版社的路上时,为了救一个掉进深沟的小女孩而造成颅内出血,导致第二部、第三部作品是作者王火在左眼失明的情况下一笔一划地爬格子才完成的。这些人生的坎坷和遭遇让这部作品的写作历程绵延了近半个世纪。
内容情节
《战争和人》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战全过程中的飘泊行踪为结构线,拓展出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景式的时空结构。从描绘的时间看,全书囊括了从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到1946年3月抗战胜利、全面内战爆发前夕的抗战全过程,在展示的空间上,则几乎包括了除东北沦陷区、华北解放区、敌占区之外的大半个中原地区
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时间线:1936年-1938年)
标题含义
该小说第一部的标题出自唐诗《枫桥再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点出的两个地点与小说中的人物息息相关。枫桥镇是主人公童霜威第一任妻子的故里,寒山寺则是童霜威被日伪软禁的处所。这两个地方都在童霜威的心路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漆黑夜晚,乌鸦啼鸣,霜色浓重,寒气逼人,古诗的意境与人物命运纠结在一起,间接地反映了小说第一部中所描绘的日寇侵华气焰嚣张、中国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大片国土沦入敌手的黑暗现实等重要情节。
具体情节
第一卷:“双十二”,狂飙从西安来(1936年12月)
童霜威,字啸天,司法行政部秘书长兼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他有抗日爱国心,但在抗日与亲日之争中保持着中立态度,无派无系。他对国民党的腐败不满,对共产党无好感亦无仇恨,不愿陷入两党之争。弟弟童军威主张抗日,却受童霜威谨慎劝告。西安事变爆发,童霜威感到忐忑,对南京政界未来变化担忧。儿子童家霆已经14岁,正在上中学,随着父亲童霜威住在南京的潇湘路一号,他的生母是童霜威第一任妻子柳苇。童家霆爱国热情高涨,也认为应该积极抗日,还曾募捐帮助绥远省守土将士。此时,童霜威已经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方丽清结婚。方丽清外貌讨喜,在上海商人家出生,生活富裕,但其庸俗狭隘、目光短浅,从不关心国家大事。方丽清对继子童家霆毫不关心,与童家霆之间缺乏感情。这段时间,她因不习惯南京的生活,一直住在做生意的上海市娘家。身处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童霜威在政坛上寂寞孤单,在家庭里寂寞凄清。
童霜威经常回忆过去,忘不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柳苇。儿子童家霆的面貌和坚毅的性格会让童霜威偶尔联想到他的生母柳苇。柳苇年轻时是一名激进的左派女学生,后来成为小学教员,接触的是红色共产党人。童霜威与柳苇的相识是通过友人介绍的,童霜威的仪表和谈吐给柳苇留下深刻印象。柳苇父母生病,童霜威到苏州枫桥街道精心照料,请名医诊治,虽然父母相继离世,童霜威却赢得了柳苇的感激和爱情。结婚后,童霜威期望柳苇成为家庭主妇,但柳苇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两人因思想不合导致感情产生裂痕。在民国十六年的清党时期,童霜威试图同化柳苇,却遭到柳苇提出的离婚要求,两人关系不断恶化,感情和婚姻走到了终结。离婚后,双方无往来。民国二十年,柳苇和她的弟弟柳忠华被捕入狱,此时童霜威和柳苇已经离婚两年,儿子童家霆七岁。后来,童霜威在报纸上偶然得知柳苇在南京雨花台被枪决的消息。柳苇死后,没有人为她举丧、送殡、哀哭。
第二卷:旧梦新怨,一支金陵散曲(1937年2月-1937年6月)
童霜威的第二任妻子方丽清年轻貌美,比他小14岁,两人由法官褚之班介绍结婚。方丽清家境优越,但她对别人吝啬,只对自己大方。婚后两人定居南京,但方丽清仍钟情于上海市,每年长时间回去,童霜威则在周末赴上海。方丽清与童家霆之间毫无感情,童家人也不喜欢童家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童家霆常思念生母柳苇。在民国二十六年的阴历年,童霜威本想带童家霆到上海过年,但童家霆宁愿留在南京。过完年后,方丽清回到南京,童霜威的家庭生活不再那么寂寞。但是,方丽清经常无理取闹,引发矛盾。她甚至逼佣人抓童家霆的鸽子,不仅杀掉它们,还烹红烧鸽子端到餐桌上,导致童家霆愤怒,两人关系达到冰点。方丽清对家里的佣人也不满,对饭菜挑剔,引起佣人们的反感。童霜威为了维持体面,只能无奈纵容。对比之下,他越来越思念前妻柳苇,愈发看清方丽清的狭隘。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再度酝酿,柳苇的死使童霜威对时局和国家大事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如柳苇在政治上的敏锐和坚定,柳苇的形象在他心中变得高大起来。对于未能为柳苇收尸和找遗骸,童霜威心怀歉意。
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结束后,童霜威深感烦闷,生气于自己至今未能成为中央委员。后来,又有匿名人士在新街口、国民政府门口、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门口以及监察院门口散发传单,污蔑童霜威涉贪赃枉法、卖案、徇私舞弊。童霜威内心酸楚,认为这一切都源于自己未参与任何派系,没有强大的政治支持。此时,童霜威感到极度迷茫,每天勉力维持精神,并向自己的秘书冯村表达:“大不了写辞呈,早就厌倦了。”
第三卷:“八·一三”前后,那个不平凡的夏天(1937年6月-1937年8月)
散发传单事件后,童霜威感到机关办公中的同事们开始对他敬而远之,颇感世态炎凉,人情势利。他决心辞职,并计划在家著书立说,撰写一部《历代刑法论》。方丽清得知此事后笑容更少,认为南京不好,对家中佣人发泄不满,不久便又回到上海市娘家。尽管离开官场,童霜威仍关注时事。华北局势紧张,日军借演习袭击中国驻军,卢沟桥战事爆发。童霜威在阅读报纸时偶然看到一则“国府命令”,其中涉及他的任免事项。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左右,童霜威的辞呈就被批准。尽管如此,他设法保留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秘书冯村在中央惩戒委员会的职务。冯村也表达了自己的忠诚,表示愿意继续为童霜威工作。身处官场低谷,童霜威的好友管仲辉建议他参选国民大会代表,为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八一三事变”爆发,浦东新区闸北区一带战火四起。方丽清正在上海市娘家,童霜威急切希望她赶回南京。童霜威的弟弟童军威是一名中国国民党军人,童家霆在小叔和学校的影响下极力支持抗战,渴望将来也成为一名军人。童霜威则表现出相对消极的态度,对政治产生厌倦,认为自己无法在当前位置施展政治智谋。因此,他考虑寻找退路,计划前往安徽南陵避难。但此时的童霜威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经的他怕被柳苇牵连,如今却愿意出力去保释柳苇的弟弟柳忠华。这种变化或许是随着战争的爆发、形势的变化而来的。
第四卷:意马心猿,蛰居流离(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三天,南京首次遭到日本轰炸,战争来临。童霜威决定趁着童家霆放暑假,离开南京前往安徽南陵县江三立堂,并向方丽清透露计划,让她决定是留在上海市还是随同前往。南陵宁静平和,安全安静,但童家霆对南京的思念仍然强烈。方丽清承诺要来南陵,但迟迟未离开上海。突然间,日本飞机开始在南陵出现。对于这里的一些人声称中国无法打败日本的言论,童家霆感到非常厌恶。十月中旬,方丽清终于抵达南陵。初到时,童霜威对方丽清充满爱意,感慨她一个上海富家小姐竟愿意陪伴在身边。然而,没过多久,方丽清开始表现出各种不满,整天无理取闹,与童家霆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糟糕。方丽清因生活不如意而经常打骂身边的侍女金娣。童家霆对金娣表示同情,并表示将来会帮助她逃脱。童霜威开始在童家霆身上看到一种反叛的精神,这让他感到不安。
南京已经受到威胁,国民政府将迁移到重庆市,政治中心实际已先转移到武汉。童霜威也开始考虑是否前往武汉。尽管他当前没有官职,但仍是中枢人物,又是国民大会代表。如果不能共赴国难,还长期滞留在南陵,实在不妥。在武汉,熟人较多,消息灵通,进退自如,相比一直在南陵更为有利。十一月,南陵上空经常有日军飞机飞过,苏州市吴江区常熟市均已失守,无锡、江阴一线正在激战。童霜威方丽清带着童家霆和金娣前往武汉。童霜威心情激奋,心头既充满了去共赴国难的豪情,又有一种去重新得到任命开创事业的向往。
第五卷:滔滔洪波曲,武汉有低调(1937年11月-1937年12月)
童霜威一家抵达抗战高潮中的政治中心武汉,感受到了浓烈的抗战氛围。街头处处可见竖立着的抗战巨幅漫画和大字标语,年轻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童家霆加入了他们,边唱边流泪。童霜威也被这股抗日怒火和热情所触动。看到公开宣传共产党军队的电影《平型关大捷》海报以及苏联援助的迹象,童霜威对形势变化之快感到震惊,他对过去感到忏悔和悲恸,对当下充满冷静思索。突然间,童家霆问起父亲为何不为抗战出力。童霜威愣住,一时不知回答。最终,他只能说:“爸爸现在没有职务,国大代表实际上只是个空头衔,爸爸无派无系,没有实权没有靠山,也没有自己的一班人马。从南陵来到这里,是想出点力的,但现在不确定有没有自己出力的地方。”童霜威逐渐感受到了儿子的变化,觉得儿子已经开始像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青年人了。
在武汉,童霜威偶遇柳苇的弟弟柳忠华,察觉其可能与共产党有关。童霜威向柳忠华表达了对柳苇的歉意和自责,并确认了柳苇共产党员的身份。他看到柳忠华贫苦的状况,拿出一些钱想提供帮助但遭到柳忠华拒绝。柳忠华鼓励童霜威跳出明哲保身思维,成为中国国民党内的左派。目送柳忠华离去,童霜威心头涌现难以言喻的情感。
童家霆从冯村处得知了关于母亲柳苇的事情,揭示了父母政治不和导致的分离,柳苇是因共产党身份被国民党杀害,以及舅舅柳忠华在柳苇牺牲处埋了墓碑。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还年少的童家霆暂时还无法完全理解。
面对武汉难熬的日子,方丽清想离开这里去香港特别行政区。童霜威考虑后同意,认为香港没有战争且生活舒适。前往香港途中,突遭日军轰炸,方丽清让金娣挡在她前面保护她,金娣被炸死。童家霆对金娣的离世感到悲痛,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他意识到对金娣的感情既是同情怜悯,也带有青涩初恋的复杂情愫。童家霆感到自己没有保护好金娣,也充满对日本和方丽清的仇恨。不知不觉中童家霆又想起了已故的母亲柳苇。这一系列遭遇使童家霆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六卷:啊!血雨腥风南京城(1937年12月)
日军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占领无锡到现在,分兵进攻南京的意图很明显。冬日阳光下的潇湘路一号花园里,显得十分凄凉。童霜威家里的几个佣人仍然在这里每天生活着,他们感觉自己是被东家遗弃、被政府遗弃的可怜人。除了在南京等待噩运,已无可选择。
十二月九日,是个阴霾寒冷的日子。南京卫戍司令发布坚守命令,要求军队奋力守卫。童霜威的弟弟童军威决心死守南京,面对哥哥好友管仲辉给他的特别通行证(需要时可逃离南京),他直接拒绝。敌军袭击南京后,童军威所在的连队遭遇重创。南京城内的人们急于逃命,大大小小的包裹抛弃在路上。士兵和百姓都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然而,长官司令部却早已经撤退,留下士兵和百姓。童军威现在不只有对日寇的仇恨,也有对那些抛弃部队不顾的大本营总指挥部和高级将领们的仇恨。在战斗间隙,他写下了一封遗书,并将遗书交给了即将逃往难民区的传令兵小许,希望他有机会能把遗书交给大哥。童军威一直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宁死不做俘虏,死时手里仍牢牢攥着手枪。
日本兵进城烧杀,南京彻底沦陷。荒凉无人的大路上到处横陈着被杀死了的男男女女,结冰的水塘里已经堆积了无数的人头和尸体。日本鬼子想要杀尽南京城里的中国人。潇湘路一号也被日本人占领,童霜威家的佣人们,有的人死于这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有的人则因逃难而不知所踪。
第七卷:香港宦游人,满目兴亡事(1937年12月-1938年4月)
童霜威一家来到香港,尽管这里繁华喧闹,却始终感觉如在异乡做客。他们从报纸上得知了南京的沦陷和南京大屠杀的消息,阴影笼罩在童霜威一家的心灵上,但方丽清只关心房产财物,而童霜威和童家霆为家人和佣人的安危担忧。童霜威总感到在抗战军兴的非常时期,不应该离开政治中心来到香港。要是被政敌知道,会作为话柄、作为攻击的借口。于是在香港采取了隐姓埋名的秘密状态,化名“韦桑彤”(“童霜威”三字颠倒过来的谐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生活单调暗淡,不能抛头露面,方丽清逐渐不适应,童霜威只能反复劝解。另外,童家霆不能上学也是一个问题。童霜威便带他到书店里给他选购杂志书籍,童家霆的兴趣逐渐倾向于文学。后来,通过写信往来,秘书冯村找到了他的朋友黄祁给童家霆做补习老师。面对政治和事业的困境,加上在香港的孤寂与无聊,童霜威的心情沉重。
方丽清收到上海市家人来信,希望回上海。童霜威认为回上海将是对抗战失望的表现,敌人正在那里处心积虑拼凑汉奸傀儡政府。于是方丽清自己买了回上海的船票。童霜威在方丽清离开后感到孤独和烦躁,台儿庄区大胜的消息稍让他振奋。在一次宴会上,童霜威拒绝了一个想与他合作的日本人,为躲避可能的报复,他带着童家霆搬到了被视为贫民区湾仔。童霜威更有了一种落魄的感觉。但方丽清走后,父子关系变得融洽,还共同聊起了柳苇的事情。童霜威逐渐意识到儿子的老师黄祁可能是左派,担心童家霆也会走上母亲的道路。他希望儿子有实际技能,成为工程师或医生,远离虚无的政治斗争,为国家社会做出实际贡献。
童家霆的老师黄祁给童霜威带来了童军威的血书,童霜威这才得知自己的弟弟已经死于抗日。童霜威悲伤之余更加觉得,坚决地拥护抗战才应当是他的行动。但此时的他,心里却没有想去武汉和重庆市的愿望。
第八卷:潮生潮落,海天悠悠(1938年6月-1938年11月 )
童霜威因谨慎很少少出门,主要消遣于报纸、杂志和诗词。他常怀念南京的一切,窗上的铁栏杆让他有一种被囚禁的感觉。新闻中的战事常引发他的刺激和忧虑。广州市遭日机狂轰后死伤过万,武汉局势不稳,国共关系微妙。从前自己喜欢的吴江区长江怀南背叛投敌的消息更让他心情复杂。童霜威惊讶于七七事变后不到一年,竟有如此多的汉奸出现。
柳忠华因工作需要来到香港特别行政区,与童霜威见面。柳忠华带来了伪华北临时政府与伪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蒋介石投降的消息,童霜威气愤不已。在两人的交谈中,童霜威陷入回忆,再度想起和柳苇曾共度的时光。柳苇虽然去世,但在童霜威的心上无法消失。柳忠华谈及抗战的必要性,激起童霜威的认同。当童霜威向柳忠华寻求今后该怎么办的建议时,柳忠华希望他成为中国国民党左派,并坚信童霜威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对于童霜威没有答应日本人的合作、未回上海市、没有当汉奸的决定,柳忠华感到高兴,因为这样的选择和童家霆的未来也密切相关。
童霜威后来又屡屡被人邀请与日本合作,但他坚决拒绝,并封闭自己在家中,感到这个是非之地没有安全保障。面对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他决定离开香港特别行政区返回上海。可坐上回上海的船,夜晚面对辽阔的大海,想起柳苇和柳忠华,童霜威心生后悔。回想柳忠华说的“一个人脱离了人民就会感到孤单”,在黑夜的沉闷中,他甚至想着如果此刻能下船,就带着儿子立刻到有光亮的岸边。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未来吉凶未卜。而童家霆的原本应该拥有的宁静而温暖的童年岁月,如今被一种战争造成的早熟慢慢代替,使他开始了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人生征途。
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时间线:1939年-1942年)
标题含义
该小说第二部的标题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这一标题与童家霆的恋人欧阳素心所作的一幅画有关。画面上云雾飘浮波动,高山似隐似现,欧阳素心给这幅画取的名字正是“山在虚无缥缈间”。它既表现了欧阳姓素心的热情与悲观相间参半的复杂内心世界,同时又表征了那一时期国统区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但在中国国民党腐败统治下不能得到幸福的痛苦的历史心态。
具体情节
第一卷:孤岛岁月,黄浦江,水滔滔(1939年7月-1939年8月)
上海市后,童家霆与父亲童霜威居住在上海租界继母方丽清的家里。童家霆插班进入东吴中学读初三,与同班同学程心如、余伯良成为知心好友。童家霆与好朋友对上海沦陷和租界成为“孤岛”感到不满,于是偷偷组织了“爱国党”进行抗日活动,传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必胜”等口号的传单。这危险而刺激的活动给予了他们一种抗日的满足感。然而,随着“孤岛”形势的恶化,大汉奸汪精卫来上海进行“和平运动”,在日寇的支持下,万航渡路七十六号成立了汉奸“特工总部”,不断进行恐怖活动。住在上海市,童家霆总有一种当了亡国奴的感觉。
童霜威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对外停止写信,不与熟人往来,追求在乱世中的片刻安宁。他吟诗,继续写作《历代刑法论》,方丽清则每天打麻将。而童霜威总感到不安,童家霆也讨厌在方家这种环境中生活。童霜威与方家人无法融洽相处,方丽清的哥哥还从事罂粟生意,让他愈发觉得这是汉奸所为。尽管想离开,但童霜威的钱财一直被方丽清保管,经济上束缚重重。若要带童家霆离开,必须征得方丽清同意,两人常因此事产生争执。
童霜威收到了蒋介石的来信。汪逆到了上海市后,抗日团体难以在租界内公开活动。为应对局势,中央成立了“上海统一委员会”领导反汪抗日,童霜威名列守正不阿者的名单,蒋介石以委员长名义慰勉,童霜威十分欣慰。但每次提及离开上海,方丽清希望童霜威考虑留下成为汉奸。她认为骨气不值钱,做人应该务实、有经济收益。童霜威对方丽清的庸俗观念感到不解,但他不得不费心地劝说她不要在经济上束缚他。童霜威在上海一日,总会有人来劝他加入所谓的“和平运动”。他觉得只有选择不做汉奸、尽快离开上海市的方案,哪怕到香港、重庆市也会面临困境。童家霆已经十七岁,成为童霜威身边唯一可谈心的人。两人商议后,童家霆也认为可以先去香港特别行政区找舅舅柳忠华和老师黄祁,然后前往重庆参与抗战。
第二卷:帘卷秋风,意外遭逢(1939年9月-1939年11月)
童家霆在上海重逢了南京的老同学欧阳素心,他感到高兴又激动。他被欧阳素心的笑容和明亮的眼波深深吸引,心里涌动着无法言喻的情感。童家霆意识到自己确实喜欢欧阳姓素心,而对方似乎也对他有好感。他们在一起时感受到罕有的幸福,分享彼此在抗战期间的经历。原来,欧阳素心的妈妈也早已去世,两人的经历如出一辙。然而,当涉及战争话题时,两人的观念产生分歧。欧阳素心期望用爱代替仇恨,以和平取代战争,以宽恕替代杀戮。相比之下,童家霆认为日本杀害了大量中原地区同胞,无法对日本人产生爱意,仇恨需得到回报,目前谈和平只是虚假,唯有坚持抗战是爱国者的唯一选择。这使两人之间产生一些不愉快。几天未联系后,童家霆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欧阳姓素心。在上课时,童家霆总是心不在焉,不自觉地想起欧阳素心。他感觉欧阳素心或许在刻意疏远他,但同时又能感受到她实际上是喜欢自己的。
童家霆收到舅舅柳忠华的来信,得知柳忠华因工作来到上海市。童家霆找到舅舅并向他陈述了父亲童霜威所面临的困境。通过柳忠华得知,童霜威被日本人操纵汉奸办的《新申报》列为以汪逆为首的所谓“国民政府”中央委员会成员。但事实上,童霜威并没有加入,是旧识谢元嵩不安好心代签的。柳忠华建议他们尽快离开上海去香港特别行政区,但由于童霜威已被汉奸监视,唯有暂时保持不动。抗战的高潮似乎已经过去,日军占领武汉后战局陷入相持阶段。童霜威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无比烦躁和痛苦。他一再拒绝汪逆等汉奸的邀请,得罪了这些人。后来,童霜威被七十六号的特工绑架。童家霆一人面对接下来的情况感到计无施
第三卷:钟声回荡,寒山寺沧桑(1940年1月-1940年3月)
童霜威被带到七十六号后,特工要求他表明对“和平运动”的态度并透露同重庆市的秘密关系。童霜威坚称自己一直身体不好,只是在沪养病,不问政治,参加和平运动的事是谢元嵩自作主张代签的名。他否认同重庆有秘密关系,因为他在战前就已辞去相关职务。由于不愿屈从,童霜威开始了被软禁的生活。后来他提出削发为僧的愿望,于是被送往苏州寒山寺后。尽管未真正剃发,但不抽烟、不喝酒、吃素斋,不问一切身外事。童霜威感觉生活像一场梦,身体和心理都很不适,对自由的渴望愈发强烈。在寒山寺,他经常回忆过去,尤其是柳苇的容颜和从前的美好时光。童霜威明白这种寂寞是逼迫他就范的手段,但他坚定绝对不做汉奸。他要选择做爱国者,一个中国人不能辜负自己的气节和良心,他是学法执法的人,对是非抉择必须清醒。
童霜威被绑架后,童家霆的情绪一直处于沉重和激动中,感觉孤单而压抑。欣慰的是,他在与欧阳姓素练的交往中终于确立了恋人关系。两人约定每周仅在礼拜六晚上见面,平时也不互通电话,避免引起闲言杂语。欧阳素心还加入了童家霆和同学们的撒传单行动。然而,欧阳素心的父亲欧阳筱月却成为了汉奸,欧阳素心坚决反对,并大闹了一场,但无济于事。童家霆一度冲动地想带欧阳素心离开,与家庭划清界限,但冷静下来后发现无处可去。这一事件似乎拉近了两人的感情,却也为之带来更多的顾虑和困扰。
第四卷:电闪雷鸣,生死善恶在搏斗(1940年3月-1940年9月)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以“还都”名义在南京成立。那天,许多大、中学生罢了课,上街游行。四月,国民政府通缉了从汪精卫起等一百多个汉奸,大快人心。四月中下旬,八路军新四军发表了讨汪救国通电。讨汪抗日的声浪在“孤岛”上铺天盖地,把汪逆“和平、反共、建国”的叫嚣声全部淹没。
欧阳姓素心家里出事后,她一直拒绝再见童家霆。她给童家霆写信说,不愿意使他不幸,想与童家霆分手。这让童家霆十分痛苦。他总是想各种办法希望能多了解一点欧阳素心的情况和心态。童家霆有一天走进公园,碰巧见到了欧阳素心。两个人由于思念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和好如初。
柳忠华希望童家霆能帮助他认识欧阳素心的父亲欧阳筱月,以进行一些秘密工作。童家霆将舅舅的事情托付给了欧阳素心。童家霆通过舅舅认识了杨秋水阿姨。在与杨秋水接触中,童家霆感受到了一种来自母亲的爱。当杨秋水因处境危险离开上海市时,童家霆心里涌动着留恋、伤别、怅惘的情绪。童家霆感染到了杨秋水乐观爽朗的豪情壮志,握住她的手时,仿佛回到了柳苇曾经搀扶他的场景。不幸的是,在前往看话剧的途中,杨秋水被枪击壮烈牺牲,童家霆深感悲痛,好像再次失去了一个母亲。杨秋水死后,他才得知她原来是舅舅柳忠华的妻子,也是他的舅母。
童霜威又被带回上海的七十六号,面对汉奸的威逼利诱,童霜威再一次拒绝。童霜威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脏血压都不正常,还得了肺炎。童霜威在昏迷中感觉自己或许会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死去,但他视死如归。不做汉奸,他问心无愧。他在昏迷中喊着童家霆的名字,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童霜威被担架抬下楼送到了虹口日本福生医院去住院治疗。
第五卷:“听夜声寂寞打孤城,春潮急”(1941年3月-1941年10月)
童霜威在肺炎康复后被送回南京潇湘路一号公馆。随着中日战争进入第四年,童霜威意外地再次置身于潇湘路一号公馆,心生感慨。他明白日本人和汪逆采用这种鬼蜮伎俩,试图通过长期监禁来影响他的意志,使其产生忏悔之情,最终落水附敌。公馆洋房已经陈旧,墙上写了“大日本麻籽安尼普株式会社”的字样。佣人已散去,只有日本卫兵在那里。童霜威不禁回忆过去,心情黯然。在这失落的瞬间,他在楼梯口看到了儿子童家霆。原来,日本人希望方丽清来陪伴,但她不愿,只有童家霆答应了。从此,父子俩在潇湘路一号的公馆二楼开始了无法掌控的痛苦生活。童家霆趁机将舅舅舅母和欧阳姓素心的情况告诉了童霜威。童霜威对儿子早恋感到反对,更不赞成与汉奸的女儿建立关系。
欧阳素心为了通过日本人的关卡穿着日本和服来南京找童家霆。童家霆看着她穿上敌国服饰,心情复杂。欧阳素心与童霜威相处融洽,童霜威很喜欢这个姑娘但为她的汉奸父亲感叹。童家霆带欧阳素心去了雨花台,在草丛中找到了柳苇墓碑,他哀伤不已,跟欧阳素心分享了妈妈的故事。欧阳素心却忽然拭泪,把隐瞒的秘密告诉了童家霆。原来,她的妈妈是日本人,她也算是半个日本人。她知道童家霆的立场,她也觉得日本侵略可耻。她爱童家霆但不能对不起他,因此想与童家霆告别。童家霆面对两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一时竟愕然不知所措。欧阳姓素心留下分手信后不告而别,童家霆情绪低落,爱与信仰的矛盾让他陷入深深的苦恼。
第六卷:战云迷漫,遮断望海路(1941年10月-1942年1月)
童霜威在南京病情越来越严重,便由童家霆陪同回到了上海市的医院。对无尽的软禁,童霜威感到无法忍受,决定试一试苦肉计。童霜威在下楼梯时猛地一头栽了下去,他伪装成了半瘫痪的状态。鉴于这种情况,日本人同意他回上海家中。童霜威突然归来,方丽清十分意外,她先是有三分高兴,但看到回来的是一个半瘫痪带点痴呆的老头子时,她直接哭了出来,不是哭童霜威,是哭自己。童家霆自责自己没能扶好爸爸,他一直害怕会出现不幸。后来,童霜威趁人不注意,告诉了童家霆事实情况,并计划尽快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切都计划好后,童家霆先去学校复学上课,课余时间陪着童霜威,营造一些假象。童家霆想各种办法找到了现在对外身份已经是成功大商人的柳忠华,并将近期的经历全部讲给舅舅。柳忠华对于童霜威的大节不亏感觉十分高兴,并决定帮他们买票助力离开上海市
童家霆和欧阳素心在上海再次相遇。欧阳素心建议童家霆,如果童霜威的病情好转,应该考虑偷偷离开上海。童家霆深感感激,感受到欧阳姓素心给爱情注入的高尚品质。他认识到现在需要清醒和理智,而不是感性。欧阳素心还赠送了童家霆一盒首饰,并告诉他将来如果需要,可以卖掉。最终,两人在不舍中分别。童家霆明白,为了和父亲逃离上海,眼下一切都必须顺从“走”的决定,不能为其他事情分心。他用理性的态度抵挡住了感情的波涛。
童家霆经历了两次目瞪口呆的“打击”。首一是欧阳素心已离开上海市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二是上海到香港的船不通了,去香港十分困难啊。柳忠华计划将童霜威父子安排到淮北市或苏北的新四军地区。然而,童霜威当然是不肯去的,认为在共产党地区自己无法立足,还将毁弃已有的根基。作为中国国民党人,前往大后方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童家霆这个时候忍不住问父亲,共产党和国民党哪个好。童霜威强调这是信仰问题,认为信仰应通过个人认知建立。尽管他对国民党并不满意,但目前也无法信奉共产党的组织方式。童霜威告诉儿子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希望他慎重考虑信仰,并更希望他远离政治,学习工业技术。这一晚,童霜威和童家霆都无法入睡。突然传来炮声,原来是日本和英美爆发战争,一艘英国战舰在黄浦江沉没,一艘美国战舰投降。童霜威感受到了晴天霹雳,意识到日本兵要进攻上海市租界,上海将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区,中国人将面临更加黑暗、悲惨的岁月。童家霆内心充满仇恨,涌动着一种悲壮的情绪。
离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情出现了转机。从柳忠华处得知,日本认为租界人口过度集中,市民的生活物资供应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想疏散人口。以后可以利用敌人要疏散人口的心理,用回籍的名义离开上海。只等机会成熟,安排妥当。柳忠华又借此机会鼓励了童家霆,虽然无法预测最终抗战结果如何,但必须要有信心和决心。每次和舅舅谈心,童家霆都能像呼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感到兴奋和舒畅。
第七卷:天灾人祸,故国三千里(1942年6月-1942年8月)
方丽清每次见到像废人一样的童霜威,态度十分恶劣。童霜威在上海度日如年,甚至开始考虑离婚。终于,柳忠华假借和童家霆洗澡的名义,与他商量好了离开上海市的路线:坐火车到南京,去芜湖市转往合肥市。在合肥过封锁线,步行从六安市、金家寨经过颍上县阜阳市界首市河南省。通过周口市漯河市、偃城、汝州市洛阳市,沿陇海路入陕到西安,由宝鸡市四川省。在离开方家的当天,童霜威和童家霆以医院看病的借口脱身,然后与柳忠华进行伪装。离开之际,他们留下匿名信,伪装成父子被绑架。
童霜威、童家霆和柳忠华三人乘坐火车从上海启程。童家霆感到犹如飞鸟逃离笼舍般的欢快激动。童霜威经过这两年的折腾对于名利地位的追求变得淡薄,心中渐生贡献力量抗日的渴望,期盼到重庆市后能有个职务。在拥挤的火车上他们融入了下层百姓,尽管环境有些艰苦,但心情愉悦。几经波折,有时甚至需要徒步前行,到达了安徽与河南交界的界首市。在这里,非但没有抗战氛围,还发现中国国民党政权的腐化愈发严重,目睹了许多灾民、死者的惨状。童霜威决定到了重庆一定要向中枢反映这里恶劣的情况。这段旅程对童霜威和童家霆的未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内地的这段经历,童家霆对中原地区的困境有了更深的认识,看到了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痛苦。路过龙门石窟时,他心生对祖国的自豪和深切的热爱。途中经过黄河,童家霆想到中华民族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灿烂文化,感慨万分,仿佛听到一种无声的召唤。行走在古老的黄河边,听着炮击声,他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气氛,内心涌动着强烈的责任感。对舅舅柳忠华,童家霆敞开心扉:“虽然我肯定你是共产党,但我一直没有真正问过你,你是吗?”柳忠华微笑着,目光坦诚,却并未回答。
第八卷:长江奔腾,山城白雾茫茫(1942年8月-1942年9月)
童霜威父子从沦陷的“孤岛”踏破重重险阻,终于来到大后方重庆市,和柳忠华在成都告别。在冯村的帮助下找到了住所。童霜威向冯村讲述了这几年的遭遇,让冯村感到战争中的苦难刺激着童霜威,激发了童霜威身上鲜少显露的光芒品质。冯村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曾做记者因说真话被扣上共产党的帽子,如今正经营一家书店。童霜威得知司法界一片混乱,权力被少数人垄断,感到司法界已非他立足之地。重庆已沦为发国难财、官商寻欢的场所,与前线形成鲜明对比。面对现实的腐化,童霜威心寒气短,曾激奋的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央的堕落中消失,代之以愈演愈烈的颓靡、沉沉和腐化。冯村建议童霜威,长远来看,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着想,要考虑在政治上离开国民党另立门户,另找出路;但从现在来说,还是要先立定脚跟。童霜威没有正面回应冯村长远的建议。冯村理解童霜威充满思想矛盾。明知国民党的困境,却不愿与之决裂,或许源自童霜威受过的封建教育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了有利于站稳脚跟,冯村将童霜威来到重庆的消息登在报纸上,报道了童霜威坚贞不屈逃离“孤岛”的经过。
童霜威在重庆安顿下来后,熟人蒙古族中委乐锦涛建议他去找杜月笙。杜月笙以贩毒起家,后结交政界,尊重文人。童霜威之前与杜月笙也有过交往。当童霜威犹豫时,杜月笙竟先一步派秘书邀请他共进晚餐。最终,童霜威在中华实业信托公司挂上了设计委员的名义,虽不尽如人意,但也算找到了一个落脚之地。
童霜威在重庆见到了西北军总司令冯玉祥。冯玉祥一向主张抗日,同蒋介石虽是拜把子兄弟却政见不合。童霜威详细叙述了沦陷城市的状况、自己的困境以及日军暴行,引起了冯玉祥的义愤。童霜威还把河南省灾区的情况说给冯玉祥,并将自己在河南收集的“粮食”送给冯玉祥,冯玉祥眼眶一红,准备马上向蒋介石反映情况。到重庆市后,他同好几个人都作过长谈,但唯有今天,他才感到有一种消除心头压抑的感觉。
在重庆,童家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决定给欧阳素心写信,述说离别后的思念和离开上海市的艰辛。他本来心怀期望,来到大后方,希望投身抗战的熔炉,为国家贡献力量。然而,他对重庆的现实感到痛苦失望,城市腐化,他无法找到献身的出路,心生懊丧,深夜思念亲人。童家霆察觉到爸爸在改变。有一次,童霜威跟冯村说:“如果让我能再从年轻活起,我就会懂得怎样做人怎样生活了。”又有一次,父子闲谈,童霜威自言自语说:“柳忠华不知道现在在哪里,在干什么。要是你生母现在还活着该多好啊。”
在冯村的建议下,童霜威决定带着童家霆到离重庆市不远的江津小城去生活,那里美丽洁净,生活安定便宜。冯村还可以安排童家霆去那里的国立中学去上学。童霜威还可以继续动手写《历代刑法论》。童霜威感到确实应该舍弃饺子的过去迎接清醒的未来。在离开重庆之前,童家霆竟然碰到了日思夜想的欧阳姓素心。两人不顾一切的在月下闪电似的拥抱在一起。童家霆立刻带着欧阳素心去找童霜威,并说着:“我们再也不会分离了。”
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时间线:1943年-1946年)
标题含义
小说第三部的题目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在该作品中,这句诗是共产党地下组织秘密联络的暗号,童家霆使用这个暗号找到了柳忠华舅舅,同其他共产党人接头,登上了新生的政治生命的航船。而这句诗所呈现的在雪白荻花映衬下枫叶的一片火红,既是童霜威父子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写照,又中国将走向新的未来的象征。
具体情节
第一卷:光怪陆离,小城抗战众生相(1943年1月-1943年5月)
童霜威父子来到江津生活,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包括来自重庆市和外地的人,以及本地的官员和学者。他还被委任为国史馆筹委会委员,于是考虑辞去中华实业信托公司的职务。但这也使自己受到了特务的监视。他懊悔正在写的《历代刑法论》过于学究,考虑着写一本《三朝三帝论》,探讨唐朝武则天、明朝朱元璋和清朝雍正三朝皇帝的特务政治。
童霜威决定与方丽清离婚,并写了一封信告知方丽清。由于童霜威的法界身份和方丽清与江怀南的复杂关系,涉及政治因素,离婚手续迅速完成。方丽清一直未回信,童霜威感到一丝快意,从“孤岛”时的窝囊气中解脱。离婚后,他感到轻松愉悦。
童家霆插班进入国立中学高三,尽管环境差、生活艰苦,但他很快适应并默默承受。童家霆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同学们见童家霆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博览群书,英语也棒,给了他一个“秀才”的绰号。在重庆偶遇欧阳素心后,不仅没能了解到欧阳素心的遭遇,欧阳姓素心还悄悄地不告而别,只留给童家霆思念和痛楚。童家霆总觉得欧阳素心不是那种寡情少义的人,决不会无缘无故背弃忠贞爱情,她出此下策一定有身不由己的苦衷。童家霆即将迎来二十一岁。在五年半的抗战中,他从初中生长成了一个富有人生阅历的年轻人。童霜威与他商量问题时,也能感受到儿子的深思熟虑。处于特殊时期,童霜威希望童家霆专注学业,避免参与闹事。然而,童家霆觉得在邪恶的环境中,不能对不正义视而不见,对不公平不闻不问。
五年多的抗战让童霜威感受到秘书冯村逐渐明显的左派,甚至自己也有所“共鸣”。当然,柳苇和柳忠华的影响也在其中。在江津,童霜威遇到了中国国民党左派程涛声。程涛声秘密组织民主同志座谈会,希望童霜威能并肩合作。面对程涛声的坦率邀请,童霜威又陷入犹豫,担心失去良机又顾虑得罪。在应对座谈会邀请时,童霜威决定先保持谨慎,只做一个拥护者。
第二卷:风波浩荡,夜雨闻铃肠断声(1943年6月-1943年7月)
童家霆依旧十分思念欧阳素心,但为了自身的前途和未来,他必须集中精力通过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然而,学校里弥漫的法西斯氛围让他感到不安。学校领导邵化的腐败行为、滥权、贪污公款以及雇佣家族成员在学校肆意欺压学生,引发了学潮。童家霆和同学们决定罢课抗议,但面临学校严厉打压。童家霆希望借助父亲童霜威的地位争取支持,但童霜威对儿子参与抗议感到生气。在童家霆的坚持下,童霜威最终决定协助解决学校问题,他很欣慰儿子是一个有正气的人,但又怕儿子这种耿直、执拗,会导致与他死去的妈妈柳苇同样遭遇不幸的命运。
风暴潮还未完全平息,学校又发生学生中毒事件。童家霆因当天没有去吃早饭而成为嫌疑人,被稽查所拘留了一周。获释后,童霜威告知他学校已经复课了,但由于中毒事件调查未明,为整肃校风,童家霆将被开除。另外两名被关押的同学也遭遇不幸,一个因大量吐血在狱中丧生,另一个将面临严重刑罚。童家霆深感痛苦,明白得益于父亲的支持,自己才得以无恙。然而,一般学生却无法脱离冤屈。由于童霜威一直赋闲在此,童家霆又无法继续上学,于是开始考虑重新回到重庆市
第三卷:禅林觅知音,雾都多凶险(1943年8月-1943年12月)
八月下旬,童霜威带着童家霆由江津迁居重庆。童霜威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另外,童霜威的《历代刑法论》已经写完,在冯村的帮助下得以出版。童霜威带着喜洋洋的心情和新出版的《历代刑法论》去访友。他决定先送一批书给些对自己关心的、自己尊重的及熟识的友人,听听意见和反响,造造声誉。
童家霆在冯村的陪同下到“民声新闻专科学校”进行注册,他想早点进入社会成为一名成为新闻记者。他向冯村透露了自己深藏心底的共产党秘密,讲述了在江津学校参与读书会和与党员接触的经历。冯村对此感到高兴,但他也提醒童家霆形势复杂,劝其稳妥地追求进步,只要坚持自己走的这条正路,总会和其他同志走在一起。冯村还透露自己处境困难,已引起特务关注。虽然冯村没有明说自己是共产党员,但童家霆已从言辞中听得相当明白了。
国民党十一中全会结束后,蒋介石宣布在战争结束后一年内召开国民大会,这消息令童霜威感到欣慰,除了表示战争结束不会遥遥无期,自己的国大代表身份也不算是空头衔。在此期间,童霜威又与乐锦涛相遇,乐锦涛想将自己妻子的妹妹卢婉秋介绍给童霜威续弦,以帮助卢婉秋走出悲伤。卢婉秋丈夫在战争中牺牲,之后她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表现出与尘世无关的悲凉。乐锦涛希望童霜威的陪伴能为卢婉秋带来一些慰藉。童霜威对卢婉秋的才情和美丽留下深刻印象,但卢婉秋对重新开始感到无动于衷。童霜威深感无奈,只得怅然而返。
童霜威与程涛声再次相遇。程涛声继续劝说童霜威,指出中国国民党腐败专制,急需进行民主改革。受到过去教训、对时局不满和个人不如意的困扰,童霜威感到不能一直徘徊在中间,他决定要真正为抗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努力,投身于更具实质性的政治活动。
童霜威离家期间,冯村被中统秘密抓走,指控其与共产党及左派文化人有联系,涉及送情报等严重问题。童家霆紧急电报父亲,童霜威决定尽一切力量去救冯村。童家霆的同学燕寅儿得知冯村遭遇,愤怒不已,决定寻求父亲燕翘的帮助。她的父亲燕翘又是国民参政员、老同盟会员。后来,燕翘的建议去找蒋夫人喜爱的亲信陈玛荔,她是身兼数职,同许多首要人物有来往,工作和中统打交道。童霜威让童家霆代替他前去。陈玛荔表示愿意协助,还劝说童家霆加入中国国民党。一段时间后,陈玛荔告知,冯村生病了,虽暂时无法释放,但可以找人治病,还提供了特效药盘尼西林。然而,童家霆感觉陈玛荔的态度和言辞有些暧昧,她委婉拒绝了陈玛荔希望两人关系更亲密的要求。
童家霆与燕寅儿相处时,对她的侠义豪爽产生好感,建立了互相信任和友好关心的友情。童家霆担心燕寅儿的热情可能含有爱情成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爱上别人,也不应该对除了欧阳素心之外的其他人产生情感。尽管他想保持距离,但当他苦闷时,面对燕寅儿真诚的关切,他难以拒绝。童家霆觉得在没有得到燕寅儿真正表白之前,先表示拒绝是不礼貌的。虽然他确实喜欢与她在一起,但也为了避免误导而矛盾不已。一次,童家霆和燕寅儿在咖啡厅躲雨时,童家霆突然看到了欧阳姓素心,冒雨去追赶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向燕寅儿讲述了自己和欧阳素心的事情,燕寅儿眼中显露出忧郁。
第四卷:种种奇遇,处处荆棘(1944年2月-1944年4月)
童霜威开始着手写《三朝三帝论》,并接受了复兴大学的聘请,担任法学院教授,每周在北夏坝授课,辞去了杜月笙中华实业信托公司的设计委员职务。程涛声邀请他参加民主宪政促进会,以团结上层人士和名流,推动民主宪政运动,提升抗战形势。在会上,童霜威遇到了著名教育家张澜,听到众人的言论,深感这些人的胆略和见地,认为他们的言辞直指时弊,有助于促进国家胜利和局势改观。童霜威在参加了民主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后,从思想和心态上都起了变化,他感到自己不能再冬眠了,应当出来依照本心的意愿,按照当前对国事的愤慨说应说的话,做应做的事。童霜威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程涛声,当做了决定性的选择后,他有一种从大雾中跑出来走到灿烂阳光下的感觉。
童家霆在一系列不幸事件的打击下,心情更加痛苦和晦涩。尽管冯村康复,陈玛荔也帮助过他,但冯村的释放仍然无望。过年时,他回忆起亲人、朋友、老师以及与之有过密切联系的人,购买鲜花向江水祭奠亡魂,表达哀思之情。童家霆在街上再次遇见了欧阳姓素心,她淡淡地提出分手,表示自己已对生活感到倦怠。童家霆尽力劝说,但欧阳素心仍冷漠地离去。后来,童家霆又从同学曹心慈处得知欧阳素心已被军统的顾孟九占有并控制了,如今正在参与军统的广播工作,目前已经离开重庆市。欧阳素心的遭遇令童家霆心情沉重,他深感无法摆脱对她的思念,决定未来一定要寻找她并救她脱离困境。同时,国内战局也使童家霆心情愈发沉重,日军在河南展开猛烈进攻,国军在短短七天内失去了大片土地和城市。
在陈玛荔的帮助下,冯村终于被释放。但冯村现在身体状况极差,已经病危。为了冯村,童家霆不得不再次求助陈玛荔获取盘尼西林特效药。冯村苏醒后,意识到自己生命垂危,嘱托童家霆坚定前行,追求进步,相信中国必能前进。冯村交代给童家霆一个任务,若他去世,童家霆需要找到柳忠华,交给柳忠华一份文件,并告知柳忠华冯村被捕后没有透露任何重要信息。不久后,冯村不治身亡,童家霆按照遗愿将其安葬。他黯然伤心,面对社会的黑暗与特务横行,心中涌起对爱国者的敬意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第五卷:思悠悠,恨悠悠,前方溃败令人愁(1944年5月-1945年2月)
童家霆找到了舅舅柳忠华,完成了冯村的嘱托,向柳忠华述说了自己、父亲和欧阳素心的遭遇。柳忠华深感欧阳姓素心陷入深渊,劝告童家霆坚强警惕,不可冒失。在告别时,童家霆表达了寻找党的渴望,柳忠华温暖告诉他,党无处不在,只要走正确的进步之路,就会自己的遇到同志。
童霜威在复兴大学执教的《评史论古》和《历代刑法论》备受学生喜爱,学生们的尊敬和崇拜让他兴奋激动,但也夹杂着怕被特务注意的担忧。他对时局充满关切,渴望为中原地区的前途出一份力。童霜威内心时有犹豫,“明哲保身”的态度仍然存在,但已有明显改变。他希望再次与程涛声深谈,也想找卢婉秋谈谈。寂寞和苦闷使他渴望一个温暖的家庭。可是,再次见到卢婉秋时,她已经将一头乌亮的美发全部剃光,人也苍白消瘦了。卢婉秋告现在已经皈依佛祖,六根清净。此时,无论童霜威说什么,她都无动于衷,完全处于四大皆空的境地了。再后来,从乐锦涛处得知,卢婉秋病故,童霜威伤感又惋惜。
童家霆和燕寅儿保持着纯洁友谊,在燕寅儿大姐燕姗姗的报馆里成为实习记者。陈玛荔为童家霆安排了去广西桂林前线采访的机会。在桂林市,童家霆目睹混乱与惊恐,想采访一些军事状况。城市局势动荡,军队领导败坏,日寇入侵广西壮族自治区。他被劝赶快离开,但试图搭美国军队飞机回重庆市被拒,途中还遭遇了抢劫、受伤、发烧。最终,从柳州市中转回到了重庆。童家霆写了名为《桂林去来》的通讯,发表后,发现内容被陈玛荔更改了,变成了美化中国国民党政府有心给当局涂脂抹粉贴金的“战地通讯”。童家霆火冒三丈,他还从未遇到过在写作上使自己这样难堪与违背自己意志的事。童家霆找到陈玛荔要求停止刊登,并声明童家霆的名字用错了。第二天,文章照登,但将童家霆的名字取消了,童家霆看了生气但却无可奈何。这段不平凡的遭遇,烙在童家霆心上,痛楚难以消失。
1944年的最后两个月,气候寒冷,物价跳跃,在抗日战争史上,由于前方的大溃败,使大后方十分灰黯,人心较以前更加惶恐和不满。重庆市很多有钱人准备逃难,童霜威表示这次绝不再逃,童家霆和燕寅儿及一些同学酝酿着万一敌人来到,就组织起来去缙云山打游击,复兴大学的学生们也在酝酿组织游击队。所幸,几支抽调军队进入贵阳,准备夹击日军,日寇仓惶退走,大后方局势稍定。
第六卷:胜利翩翩降临,和平岂能夭折(1945年3月-1945年9月)
童家霆和燕寅儿合力筹办了一个刊物叫《如懿传》,旨在成为一面明镜,映照社会的污浊,照亮前行之路。燕寅儿任社长,童家霆担任总编辑,燕姗姗为特约编辑。刊物宗旨是抗战、团结、民主、进步。主要受众为知识青年,计划扩大作者队伍包括老师、校友、童霜威、燕翘等。其中一期刊物报道了黄金官价舞弊案并大获成功,但涉及了刊物的资助者褚之班和杜月笙,引起争议。童霜威面对旧友的请求停刊犹豫了,但童家霆坚持不能失信于读者。父子俩因此发生分歧,童家霆认为不应为旧关系所羁绊,时代在进步,不能为了不义之财而违背原则。最终,童霜威被儿子说服,决定还回资助款项,父子两人在思想和情感上达成和解。
这段时间,童霜威完成了第二本著作《三朝三帝论》,童家霆和燕寅儿拿到了“民声新闻专科学校”的毕业文凭。燕寅儿做了学校的助教,童家霆则进了燕姗姗所在的报馆,在记者组做了机动记者。两人又都应邀为一些报刊写些通讯特写和文章,十分忙碌。童家霆一如既往的想念欧阳素心。童家霆拒绝了燕寅儿的表白,他决定有机会还是要回上海市找欧阳素心。
1945年的八月,是胜利的八月。对在重庆的人来说,是一个激奋人心的终生难忘的八月。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童霜威父子紧紧拥抱,流下了激动泪水。街上,到处都是锣鼓、鞭炮、自发游行的人群。可是,胜利掀起的狂欢热潮很快便过去了。中国国民党召开六大要“消灭中共”和中国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而中共的七大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原地区,把中国引向光明。国共双方的政见距离太远,很难取得一致。如今的内战危机使人担心。
第七卷:战局阢陧,巴山夜雨恃风雷(1945年9月-1945年12月)
童家霆和燕寅儿在燕姗姗的带领和指导下,学到了不少本领。童家霆感觉到,燕姗姗是一个有正义感、追求真理的心灵像水晶般的女记者。童家霆从思想上敬重她,总觉得燕姗姗大姐并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完全中立。童家霆和燕寅儿以《如懿传》主编和社长的身份,致函《新华日报》,请求拜访毛泽东先生或周恩来先生。得到同意后,他们见到了神采奕奕、英气勃勃的周恩来线上。周恩来肯定了《明镜台》的办刊方向,表示未来可以保持联系。周恩来对采访问题的回答简明扼要,理由充分使人信服,还允许在《明镜台》上发表谈话内容。童家霆和燕寅儿心生敬意,向周恩来表达了自己的进步思想,对延安市产生向往。这次交谈让童家霆有了“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握着周恩来的手温暖有力,留下深刻印象,印在他俩的记忆里。
程涛声又邀请童霜威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内民主派的座谈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童霜威也发了言,把自己的看法、复兴大学学生要求民主和平团结统一的情况、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都谈了。他的看法得到了大家欣赏和重视。程涛声说,去年已经成立了一个“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团结爱国民主分子,坚持抗战和团结,实行民主,反对独裁,是一个半公开的组织。童霜威听了十分激动,加入了这个组织。童霜威的决心却无比坚定。他看到有那么多同志和他在一起,他不再感到孤单和寂寞了。他现在也完全能理解柳苇了,人有信念和没有信念是如此的不同,柳苇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是一个先行者。这一段漫漫的路程,竟上下求索蹒蹒跚跚地走了十四年,真是何其迟缓。童霜威开始参加“民联”的会议,自己的发言和意见有很好的反响。而且,童霜威对诗词也不像从前那样感兴趣了。失意时,意兴阑珊,借诗词陶醉。但现在则需要丢弃消沉,需要昂扬激奋。后面这段日子,国共军事冲突日趋严重。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声明和宣言,要求立即制止内战。重庆市的各家杂志,都联合发表呼吁书反对内战。童霜威在反内战联合会上也做了演讲。
童家霆再一次和柳忠华见面。中国国民党将要还都南京,共产党的《新华日报》也要在南京上海出版,以使国内外广大读者及时听到正确的声音。现在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房子让报社应用,柳忠华希望童霜威能够把南京潇湘路一号的房子租给《新华日报》。童家霆也可以用《明镜台》特派员的身份去一趟,根据情况写通讯回来发表。
第八卷:“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1946年2月-1946年3月)
童霜威同意租借南京潇湘路的房屋。童家霆与舅舅柳忠华一同出发。抵达南京后,童家霆急迫地想看到童年居所,激动地与柳忠华走到潇湘路。八年过去,童年的回忆仍在潇湘路一号大洋房中堆积。岁月沧桑,房子依然屹立,但已被“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接收。补办房地契后拿回了房屋使用权,顺利地完成了租借手续。童家霆看到南京城如此沧桑,市面冷落,战火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他寻访了母校,又去了雨花台,却怎么也没找到妈妈的墓碑,令他伤心至极。童家霆只能回到可能是柳苇立碑之地,向妈妈默默鞠躬,告诉她,他通过人生的颠簸,理解了母亲的选择。
为了为《明镜台》创作引人入胜的特稿,童家霆采访了在上海市的日俘和日侨。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日本人对这场战争的认知存在错误,而要纠正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童家霆认为必须通过真实的历史事实告诉那些被欺骗的日本人,否则中日两国未来的友好和平将难以实现。采访后,童家霆的主题集中在两点:一是揭示在战争中图谋个人私利的人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二是强调日本需要接受侵略的教训,认可侵略罪行,致力于与中国友好相处,控制军备。他迅速动笔,准备尽快发表这篇富有新意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文章,相信能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和关注。
童家霆来到上海,为了寻找欧阳姓素心,他去了每一个曾和她相遇的地方,渴望在这里发生奇迹,见到她。然而,一封老同学来信告诉他欧阳素心已经发疯,治愈无望,现住在上海市虹桥精神病院。童家霆急匆匆赶到医院,得知她的病情严重,已经出现了个性变化、精神异常和记忆丧失等症状。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效,病情不断恶化,同时她还患有心脏病和白血病。欧阳素心曾经酗酒自杀,如今呆坐在病房,对童家霆的话语和拥抱毫无反应。医生说她很快将离开人世。离开医院,童家霆感觉生命中失去了珍贵的一部分,心痛不已。欧阳姓素心的故事成为谜团,虽然必然与日本兵和军统特务有关,但已经伴随着她进入另一个世界,也永远镌刻在童家霆的心上永生难忘。
柳忠华安排童家霆前往鸡鸣寺,与一个神秘人见面,使用的仍是“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暗号。惊喜之下,童家霆发现见面的人正是燕寅儿的大姐燕姗姗,原来她是组织派来与他谈话的人。燕姗姗了解童家霆的家庭、历史和政治要求,表示现在到了解决童家霆政治要求的时候了。童家霆克制住眼泪,表达愿意舍弃一切成为革命者。最终,童家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感到不再孤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他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也明白了人生的最高价值所在。这一决定让他充满激情和责任感,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角色介绍
童霜威
童霜威是一个性格复杂、个性鲜明的角色。他在在青年时代就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后来又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先后做过律师、教授、编辑、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秘书长、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等。童霜威有两任妻子,前妻柳苇是小学老师,后接触了共产党人后与童霜威渐行渐远,感情破裂,之后与阔小姐方丽清结合,但童霜威不满方丽清自私、古怪的性格,在国共合作后更加怀念前妻,这也体现了政治生活对他私人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童霜威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他在党内没有靠山,又受到蒋派嫡系的排挤和汪派的拉拢,处于十分复杂的人物和社会关系之中,这促使了他成为种种矛盾和纠葛的中心。但他仍然是一个洁身自好、有着爱国之心的知识分子,坚决拒绝亲日派的拉拢。他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中国国民党中间派高级官员形象,同时,他更是一个信守民族气节的爱国者,是一个由国民党的高级官吏向一个革命的民主派转变的典型。
童家霆
童家霆是童霜威之子,是一个由思想和斗争方式都不太成熟、注重个人感情的高中生成长起来的思想成熟、能独立思考、将国家的和平大业和光明前途放在首位、办事讲策略的热血青年。他富有文采、他爱憎分明、孝顺、正直、善良、有同情心、正直勇敢、积极进取。童家霆的成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到第三部时,他已经成为了作品的主角,是一个崭新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柳苇
柳苇是童霜威的第一任妻子,在童霜威的一生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她出身贫寒,纯洁美丽,学识渊博、情趣高雅。同童霜威结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情趣相投、和谐幸福的时光,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政治信仰上的深刻分岐导致了他们不可避免的分手。柳苇不愿依附地位显赫的丈夫作“花瓶”,毅然投身抗日救国的洪流,成为一名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最终英勇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柳苇去世后,她的音容笑貌贯串全书始终,她短暂的人生,一直影响着童霜威的人生选择,也指引着儿子童家霆的成长之路。
方丽清
方丽清是童霜威续弦的第二任妻子。她长相十分美丽,家境富裕,但是她性格古怪,庸俗而狭隘,常常搞得全家鸡犬不宁,而且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家国仇恨之心,是一个出身于富商之家且有着恶习而不知悔改的人。如原文中童霜威所说:“对方丽清,我欣赏过她的美貌,却厌恶她的内心丑恶,同她分手有一种甩掉重负的轻松感。”
欧阳素心
欧阳素心是童家霆的恋人,她的生母是日本人,父亲是汪伪汉奸,她讨厌战争,但她无法逃离历史的宿命,背负了“被屈辱与被损害”的命运,童家霆有救赎她的心,但却因为年轻,在幼稚的爱恋中无法将她救赎。欧阳素心牺牲了自我,她的精神世界随着战争的结束而走向毁灭,最后进入精神病院,她挣扎、失语症,成了一场悲剧。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零九年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危机四伏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这些战争中,除了抗日战争是中国取得了胜利之外,其他的战争中国无一不败。作者王火这部以抗日战争作背景的小说,正确反映了那段历史。作者在小说中描绘了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并启示读者:想一想幸福的由来和人生的意义,想一想历史的借鉴和中国的命运,想一想希望、信念、理想、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想一想历史必由之路。
艺术特色
《战争和人》三部曲并非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长篇小说,除了抗战爆发前后的形势时局、人物情景外,作品着重写作了抗战大后方和“孤岛”上海的芸芸众生相,这种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后方文学”和“孤岛文学”有联系,但却有着极大区别。
流浪汉小说创作手法
该作品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却是依据史实撰写的,作者主要采用欧洲古典流浪汉小说的创作手法,让小说中的人物四处往来、相互碰撞,从而构成真实的、色彩斑斓的小说作品。在行文时,作者通常用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然后通过回忆叙写现实,通过各个角色的人生百态来反应社会万象。
留白写法
作者采用“蜻蜓点水”式的写法,按照历史的真实进程撰写共产党的壮大与成功,能够让读者时刻感到这种力量的存在与发展。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留白”,意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例如,欧阳素心在第三部的故事被安排成为一个“悬念”,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空白”隐藏了作品表面之下不可言说的“神秘空间”,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经历、生活积累来领略它的魅力,使得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非全景式写法
《战争和人》虽然是史诗式作品,作者尽量通过虚写、通过加宽描述面和背景衬托,给读者一种“全景式”印象,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作品没有采用“全景式写法”,因为这部作品着重描写的是战争沦陷区和大后方,在实际的史实中,这些只是侧面,但是在书中,这些是正面。作者认为,无论多么宏大的作品,都只能通过一个或几个侧面来表现,而且也无需面面俱到,而聚焦到《战争和人》这部作品中,抗日战争只是时代与事件的大背景,而小说的目的也不是通过历史学角度来记载抗日战争。
人物塑造
作者在小说主人公童霜威的塑造上,深入展现人物特点、挖掘人物转变的内因,通过人物塑造描写历史故事,将人物与情节完美结合,让“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物身上得到系统呈现。同时,作者十分注重描写小说中各个人物的真实生活,通过描绘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各种非正常的社会形态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读者全面地认识八年抗战的历史。例如,小说中曾因贪污受罚的法官褚之班,混了个闲差却从难民中娶妾买婢,舒适地活着,活得滋润。他对童氏父子的接待不乏故交情味,几分亲切,几分自得,其灵魂的卑琐却跃然纸上。
具有中国古典风韵
在结构上,《战争和人》的结构艺术较多地得益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其中又渗透着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征,整部小说有着明显的中国古典风韵。首先,三部曲每一部的名称都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另外,从小说的语言设计角度来说,其中的景物描写附有诗意,比如,小说中有大量对雨的描写,甜蜜之雨、矛盾之雨、忧伤之雨等等,与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融为一体。而且,小说从标题到内容都引用了中国古典诗词,比如童霜威每次伤感的时候,喜欢借诗词来抒发情绪,他用了清代胡会恩的作品《苏州送春词》表达对故亡妻子的思念,他还用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表达对中国国民党的不满。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在童霜威这一人物的塑造上,也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体现了他是一个深受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文化熏陶的文人。
作品影响
社会反响
《战争和人》三部曲在1987年、1989年、1992年先后出版。《月落乌啼霜满天》初版印15400本,很快就销售一空。再版3440册后又供不应求。第二、三部问世后也迅速售罄。因此,许多读者不断写信给出版社和作者希望能看到《战争和人》,人民文学出版社迅速再版。
文学影响
1992年,曾先后在成都和北京召开作品研讨会。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写了评论,认为该小说是一部立意高远、气势恢宏的史诗型巨著。另外,一些全国性报刊和省级报刊也陆续发表了多次评介。其中,《文艺报》发了评论专页,《作品与争鸣》发了专辑,《当代文坛》发了特辑,《文学故事报》改写了《战争和人》的部分章节连载,《新华文摘》转载了《作品与争鸣》上的文章。
奖项及荣誉
历史版本
相关评价
评论家谢永旺在《当代》上说:“童霜威是一个信守民族气节的爱国者形象,是典型的,又是个性的。如果说,这是一个由中国国民党的高级官吏向一个革命的民主派转变的典型,我认为也是不错的。”
《人民文学》主编、文学评论家施战军认为,《战争和人》是把国难写到了肉体和灵魂之中的好作品。
雷达曾评价:“该小说吸引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写出了抗战时期特有的氛围,它的许多人物许多场面进入了神似的境界——写出那一时代的‘神气’。”
作家、文艺理论家陈荒煤评论称,《战争和人》这部作品应该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因为只有通过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畸形怪状的种种社会动态、极其复杂的种种人际关系和丰富的各种人物的心态的一个侧面,有一个侧面,我们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八年抗战历史。
衍生作品
1994年,四川广播电视台连播这部小说。
1994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
2010年,中影集团投拍的26集年代大戏《潇湘路一号》也是根据《战争和人》改编。
腾讯视频华策影视、华策影视(北京)共同出品的《战争和人》即将上映。
参考资料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30
..2023-10-30
..2023-10-13
..2023-10-12
..2023-10-27
..2023-10-13
战争和人(全三册).豆瓣读书.2023-12-09
..2023-04-02
..2023-10-27
..2023-04-02
..2023-10-13
..2023-04-02
潇湘路一号 (2010).豆瓣电影.2023-11-01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3-11-01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和素材来源
创作过程
内容情节
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时间线:1936年-1938年)
标题含义
具体情节
第一卷:“双十二”,狂飙从西安来(1936年12月)
第二卷:旧梦新怨,一支金陵散曲(1937年2月-1937年6月)
第三卷:“八·一三”前后,那个不平凡的夏天(1937年6月-1937年8月)
第四卷:意马心猿,蛰居流离(1937年8月-1937年11月)
第五卷:滔滔洪波曲,武汉有低调(1937年11月-1937年12月)
第六卷:啊!血雨腥风南京城(1937年12月)
第七卷:香港宦游人,满目兴亡事(1937年12月-1938年4月)
第八卷:潮生潮落,海天悠悠(1938年6月-1938年11月 )
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时间线:1939年-1942年)
标题含义
具体情节
第一卷:孤岛岁月,黄浦江,水滔滔(1939年7月-1939年8月)
第二卷:帘卷秋风,意外遭逢(1939年9月-1939年11月)
第三卷:钟声回荡,寒山寺沧桑(1940年1月-1940年3月)
第四卷:电闪雷鸣,生死善恶在搏斗(1940年3月-1940年9月)
第五卷:“听夜声寂寞打孤城,春潮急”(1941年3月-1941年10月)
第六卷:战云迷漫,遮断望海路(1941年10月-1942年1月)
第七卷:天灾人祸,故国三千里(1942年6月-1942年8月)
第八卷:长江奔腾,山城白雾茫茫(1942年8月-1942年9月)
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时间线:1943年-1946年)
标题含义
具体情节
第一卷:光怪陆离,小城抗战众生相(1943年1月-1943年5月)
第二卷:风波浩荡,夜雨闻铃肠断声(1943年6月-1943年7月)
第三卷:禅林觅知音,雾都多凶险(1943年8月-1943年12月)
第四卷:种种奇遇,处处荆棘(1944年2月-1944年4月)
第五卷:思悠悠,恨悠悠,前方溃败令人愁(1944年5月-1945年2月)
第六卷:胜利翩翩降临,和平岂能夭折(1945年3月-1945年9月)
第七卷:战局阢陧,巴山夜雨恃风雷(1945年9月-1945年12月)
第八卷:“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1946年2月-1946年3月)
角色介绍
童霜威
童家霆
柳苇
方丽清
欧阳素心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流浪汉小说创作手法
留白写法
非全景式写法
人物塑造
具有中国古典风韵
作品影响
社会反响
文学影响
奖项及荣誉
历史版本
相关评价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