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琴
中国秦腔表演艺术家
李爱琴,汉族,1939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艺名六龄童,中国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担任秦腔旦角,后改为生角。
李爱琴5岁学艺,6岁开始登台演戏,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1956年,李爱琴以《戚继光斩子》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1959年,李爱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同年入选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并到多个省市巡回演出。1983年,李爱琴进行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组成西北文艺界第一个演出承包队,为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后被邀参加了文化部召开的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座谈会。1984年,李爱琴担任西安市五一剧团团长,直至退休。1986年12月,李爱琴作为西安戏剧家代表团成员,到日本进行演出,并进行了友好访问。1998年10月,李爱琴率西安市艺术团到韩国进行了访问演出。
李爱琴表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和气质,唱腔、眼神和身段,达到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和谐统一,演艺生涯塑了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舞台形象。代表作有《周仁回府》、《孙安动本》、《三世仇》等。特别是代表作《周仁回府》,她从艺六十年,共演唱《周仁回府》3000多场,被誉为“活周仁”。2002年,李爱琴被选为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2006年,李爱琴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李爱琴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她的祖父是唱皮影戏的。当时渭北一带的老人经常说“‘四楞子’李三的跑台子”,李三就是李爱琴的祖父。李爱琴的父亲李万祥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就跟着祖父李三到集镇村舍演出。李三去世后,李万祥为了糊口谋生,去了汉中市,在汉中遇到了李爱琴的母亲。后来他们一起从汉中徒步走到西安市,落脚在西安西关解家巷一个破庙里。1939年4月,李爱琴出生。为了生计,父亲卖菜,母亲给人洗衣服,李爱琴的小姨则去剧团学戏,小姨常背着两三岁的李爱琴去剧团,耳濡目染,李爱琴也迷上了唱戏。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李爱琴5岁多时,就被父亲带到了三意社,在那里得到了苏育民的指导。为生活所迫,李爱琴在6岁那年就开始登台演戏。天赋很高的李爱琴,别人的戏看三遍她就能演。李爱琴先在彭艺社扮演小孩、丫环,后来到大华社,在李正敏先生和董化清先生的指导培养下,先后出演《探窑》《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戏。李爱琴演《三娘教子》还是压轴,上台前,父亲会准备一碗糟、两根麻花给她,小李爱琴每次演出,能挣回来一袋面。由于李爱琴嗓子明亮,吐字清楚,演戏时感情投入,再加上年龄小,受到很多戏迷们的喜爱和欢迎,得知李爱琴只有6岁时,观众称她为“六龄童”。解放后,父亲为她正式起名李爱琴,因为李家的人爱秦腔,琴与秦同音。李爱琴想上学,父母不同意, 李爱琴无可选择,只好继续学戏。从10岁起,李爱琴在泾阳县剧团演出,是剧团的台柱子。1953年,五一剧团领导看中了泾阳县剧团主演的李爱琴。那时,李爱琴声带长了个结, 五一剧团领导以到西安市给李爱琴看嗓子为条件,把她挖到了五一剧团。
渐入佳境
1954年,15岁的李爱琴进入陕西省西安市军区五一剧团,开始进行系统地练功和学文化0000,她的演艺事业开始步入正轨。加入五一剧团后,李爱琴出演的第一个角色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后来排演《戚继光斩子》时,李爱琴一行专门到北京看京剧名家李万春演的京剧《戚继光斩子》。《戚继光斩子》里武功难度大,李爱琴心想,唱腔和表演有些把握,但这武功要在一个月内排好,根本不可能。回到西安市后,李爱琴除了晚上要正常演出,一天内还要练习三趟功。1956年,李爱琴以《戚继光斩子》剧目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荣获演员一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为迎接新中国建国十周年,陕西省排演了《三滴血》剧目,李爱琴与来自陕西省全省的艺术家们,一起在丈八沟宾馆集中学习了八个多月。1959年,李爱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同年,她入选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到北京以及沪、粤、鄂、滇、川等省市进行全国巡回演出。在演出团时,李爱琴受益于秦腔名家的具体指导,巡演期间又先后得到戏剧家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导,这些教诲使她表演艺术水平有了新的飞跃。后来李爱琴在现代戏《三世仇》中扮演虎儿妈,在现代样板戏《沙家浜》中扮演沙奶奶,其唱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几乎响遍西北五省区。在几位名师的指点下,李爱琴也逐渐成为驰名大西北的秦腔名角。
平稳发展
1983年,迎着改革的东风,李爱琴率先在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上打开局面,成为西北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第一人。她组建了西北文艺界第一支演出承包队,开始探索秦腔的发展出路,为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李爱琴带领这支由50名员工组成的演出承包队,本着出人出戏的思路,上名角、演好戏,在八百里秦川巡回演出。次年,人到中年的李爱琴成为西安市五一剧团团长。演出承包队随后并入五一剧团,独立核算、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新机制也同时引入了全团。李爱琴在剧团内实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受到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这些措施也为后来继续深化戏曲团体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84年3月和7月,《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分别对李爱琴演出队实行文艺体制改革、改变财政补贴的探索进行了报道;随后,文化部召开了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座谈会,李爱琴受邀参加了座谈会,并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1986年,李爱琴到靖远县公演《周仁回府》,数万名观众自乡下涌进县城,一睹名家风采,全场表演结束后,观众掌声不息,无人退场,李爱琴走到前台与大家见面。同年12月,李爱琴作为西安戏剧家代表团成员,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1990年,鉴于李爱琴在艺术上的成就,她被评为西安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剧团事业在蓬勃发展,李爱琴的演艺事业也如日中天,她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她的表演,也让观众沉迷其中。1999年,李爱琴作为艺术总监亲自督导排成了《杨门女》《清风亭》两个传统剧目,在西安和兰州市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8年10月,李爱琴率西安市艺术团到韩国进行了访问演出。2000年,李爱琴作为《阴阳鉴》的艺术总监,率团参加了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秦腔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2000年,城市建设拆除剧场列入规划,李爱琴得知五一剧团的剧场要被拆除后,想尽了办法。在西安市人大代表会议上,她做了题为《贯彻对于文化场所先建后拆的政策》的发言,传达中央对于文化场所建拆问题的一贯立场。可惜的是,这个发言并没能拦住拆剧场的脚步。次年,西安市人大代表会议召开前夕,拆除剧场已成定局,无奈的李爱琴想出了另外一个方案,她将这个方案写进了《剧团需要演出场所,要求原地新建大楼留出剧场位置》的议案,提议“在剧场原址新建大楼的话,一层必须作为剧场新址,供剧团演出用”。这个议案得到当时西安市领导的认可,批示要求新剧场设计上要符合演出需要。最终还是事与愿违,新建大楼还是没了剧团的位置。从1984年起担任五一剧团团长,直至2006年退休,在这个岗位上,她干了21年。2006年,66岁的李爱琴卸任了团长职务。
李爱琴6岁出道,66岁离开戏曲舞台,她的演艺路已经走过60余年,同时她也深耕秦腔艺术60余年。进入古稀之年的李爱琴,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指导学生上。李爱琴说古老的秦腔需要年轻的血液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在传承中创新。李爱琴收徒弟最看重的是秦腔后辈们对秦腔事业的热爱,收徒对李爱琴来说,既是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李爱琴告诉自己的学生,演戏不要演得太花哨,唱戏一定要唱出来,唱戏就是唱情,要和观众互动,打磨自己,打磨戏。
主要作品
参演剧目
周仁回府
周仁回府》是秦腔的“家底戏”,为秦腔八大本之一,传唱了数百年, 众多秦腔表演艺术家都演出过这个剧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而演了几百部戏的李爱琴,最得意的角色也是周仁。她的成功密码是: “活学活用,既有革新,还要保留祖先的程式。”戏里唱道:“奉承东蛮奴才报德以怨,他把我推虎口进退两难。”搭救嫂嫂不得,只好为救哥哥献了嫂嫂;即刻,感到不妥,哥哥回来问起嫂嫂,周仁该用何言答对。李爱琴在表演这段戏时,进退反复数次,用闪帽翅的技艺,准确而妥贴地表现了人物此时激烈的内心矛盾和无限悲伤的感情。闪帽翅作为秦腔一项演技,历来为观众所喜爱,只要闪得好,总会赢来满堂喝彩,然而李爱琴没有为观众的喝彩而过多的闪动帽翅,而是闪得恰到好处,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生死牌
生死牌》是由湖南湘剧本戏移植而来的同名剧目,1959年搬上了五一剧团的舞台,王志学担任剧本改编和导演,王栖梧担任音乐设计,戏中由李爱琴饰演黄伯贤。李爱琴表演时,台上的她仿佛是身边的那个“他”,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紧紧抓住观众的视觉,让你随着她的节奏,时哭时笑,时而落泪,时而欢喜。李爱琴在剧中的演技动作朴实无华、唱腔慷慨激昂、嗓音浑厚刚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滴血
《三滴血》取材于《阅微草堂笔记》,由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陕西易俗社已故剧作家范紫东编剧,首演于1918年的《三滴血》堪称秦腔经典。该剧是秦腔中的王牌戏,讲述了一场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封建官僚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批判了主观、教条的思维方法。1959年《三滴血》进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李爱琴与来自全省的艺术家们一起参与排演。熟悉和喜欢秦腔的人,对《三滴血》中那段“祖籍陕西韩城县”的唱腔耳熟能详,这段唱腔正是由李爱琴设计的。李爱琴说“戏都有专门的唱腔设计,但我觉着不合适,就改了。荆生彦老师听了我改后的设计,说有味道,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表现出来了。”
三世仇
《三世仇》讲述了旧社会时期,王老五一家被地主恶霸逼得当牛做马,逃荒要饭,被迫卖儿女,王老五蒙冤坐牢,后来解放军进城,军民擒贼,报仇申冤。李爱琴在剧中饰演虎儿娘,在表演时她会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和自己的身世。每当唱到“怀抱上小兰女肝肠痛断,亲姑骨肉卖与人心似刀剜……”这里,她就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几岁的时候,父亲领着她去唱戏谋生,母亲把她送到门口,再送到村门口,要送一里路,揪心的表演情深动人,感动了观众。
个人专辑
创作特点
艺术特色
李爱琴的表演大气稳健,有她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流派。她在表演艺术上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并不断进取创新,着力刻画人物角色的气质和内在感情。李爱琴的表演,不论表情、唱腔、做派、幅度都与前辈的演法不同,能做到字正腔圆,同时唱腔还能注重技巧的运用,声情并茂的唱腔、深情多变的眼神、线条丰富而又玲珑剔透的身段,都揉进了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韵味里,达到现代美和古典美的和谐统一,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鲜明的艺术个性,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特别是在代表作《周仁回府》一剧中,李爱琴在充分掌握前辈成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对角色进行二次创作,升华了前辈的智慧和光泽。李爱琴增强了周仁唱做的俏皮、轻巧和生活情趣,亦为一绝。由李爱琴主演的《周仁回府》连演两千六百余场,久演常新,被观众誉为当代“活周仁”,她所扮演的周仁这一人物形象,达到了当今秦腔艺术界的最高水平。
李爱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戏路宽广,善于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除了擅长演小生戏外,还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在现代戏中也能塑造出一系列感人的形象。李爱琴第一次演出以须生应工的大戏《生死牌》就一鸣惊人,八十年代演出的《孙安动本》更是反响强烈。有独自鲜明的个性;在现代戏《三世仇》中扮演的虎儿妈,其唱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几乎响遍西北五省区。
周仁回府》是秦腔的“家底戏”,属于秦腔八大本之一,传唱了数百年。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苏育民曾经演出过这个剧目,著名秦腔演员秉华、黄金华任哲中也都在这个剧目里付出过自己的心血,各位前辈的表演都深入人心。所以说演好《周仁回府》这个剧目是很有难度的,但是李爱琴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坚决走自己应走的路,虚心向前辈学习,采各家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师承前辈,活学活用。经过勤学苦练和数次舞台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情感慷慨激昂,动作质朴无华,唱腔浑厚、刚毅、深沉,余味无穷,这些特色,在《悔路》一场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荣誉奖项
2008月6月,李爱琴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担任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人物评价
“演员对周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她以多侧面、多层次的手法刻画和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态”,“是一人满台戏”,“演员有独到之处,与叶盛兰的《周仁回府》可以并驾齐驱”——京城戏剧界学术评论组
“李爱琴的整个表演是有其总体设想的 。她的表演既是很美的戏曲表演艺术,满足着观众的戏曲审美要求,一动手一投足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没有一个临时的即兴动作,同时她的表演又显示着生活化的特色,很少看到有无谓的程式动作从整体表演中跳出来 。”——费秉勋
“这等于把这件事情整体颠倒过来了。原来大家都是低工资,大家都感觉到,哎,李爱琴能这样做,咱为啥不能这样做?就是给大家打开了一扇天窗,这也不是没路可走。”——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原主任王军武评价李爱琴实行文艺体制改革
“动作质朴无华,情感慷慨激越,唱腔浑厚、刚毅、深沉,余味无穷。”——观众评价李爱琴饰演的周仁
“她目光传神,眼睛会说话。”“老艺人活化石要多把秦腔艺术传给下一代。”——陕西非遗传承官方抖音
人物关系与个人生活
李爱琴的丈夫是张启武,李爱琴和她的爱人相濡以沫几十年。即使现在退休了,李爱琴也没丢下自己的秦腔事业,她经常为学生排戏,为群众演员做指导,只要有人请她示范几句,她都会唱上几嗓子。
李爱琴收徒弟最看重的是秦腔后辈对秦腔事业的热爱。1992年,杨升娟成为李爱琴的亲传弟子。自从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李爱琴又多了一份将秦腔这个古老剧种薪火相传的责任。2010年,王凤娥师承李爱琴门下,这也是李爱琴在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后所收的第一个徒弟。2016年,李爱琴收天水市当红小生贺晓蕙为徒。
社会活动
1986年12月,作为西安戏剧家代表团成员,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
1990年12月20日,到北京参加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开幕纪念演出。
1998年10月,率西安市艺术团到韩国进行了访问演出。
2005年11月25日,参加首届“秦腔名人堂”评选活动。
2006年3月26日,出席陕西戏曲广播开播庆典。
2007年1月5日,出席2007“汉斯啤酒杯”迎春秦腔名家汇演。
2007年7月26日,参加大型公益性演出2007“曲江秦腔艺术周”。
2016年3月13日,参加陕西著名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二期秦腔“流派传承班”招生开班仪式。
2022年6月24日晚,参加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
参考资料
李爱琴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01
李爱琴.QQ音乐.2023-12-01
李爱琴.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3-12-01
李爱琴.北京文艺网.2023-12-20
秦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01
李爱琴:秦腔名角的“大包干”.今日头条-西部网民生热线.2023-12-01
有关五一剧团的记忆.学习强国•延安红云平台.2023-12-21
靖远的秦腔艺术.靖远县人民政府.2023-12-01
南方怒火(四).QQ音乐.2023-12-16
陕西:“旧曲新唱”让更多人爱上非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01
骄傲遗憾并存 秦腔如何赢得主流人群青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01
文联委员名单.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3-12-01
新老“周仁”的不了秦腔情.陕西省图书馆.2023-12-20
“秦腔名人堂”评选开始.新浪娱乐.2023-12-20
陕西戏曲广播即将开播.新浪娱乐.2023-12-20
大秦正声唱响千年 秦腔艺术历久弥新.今日头条-西安日报.2022-06-2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渐入佳境
平稳发展
主要作品
参演剧目
个人专辑
创作特点
艺术特色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与个人生活
社会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