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调》是由利川柏杨灯歌《种瓜调》改编而来的中国传统民歌,起源于
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村。其歌词简短,采用五字八句一段的男女互相问答形式,描绘了一个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船调》是一首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
土家族民歌,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直率、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直言爽朗的特点。歌曲的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有力,展现了土家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特色。同时,歌曲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强调保护生态、感激自然的主题。
《龙船调》是中国民间歌曲的经典之一,在传承展衍中体现了文化传统、政策倡导和艺术家创造的重要性。该作品流传于鄂西利川土家族聚居地区并被选入《湖北民歌集》和《中国民歌集成·湖北卷》,于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和世界25首民歌之一,并被广泛演唱于节日划彩龙船时,不仅在中国范围内广为传播,也在世界广为流传,如歌唱家
王玉珍将《龙船调》带到了日本,
宋祖英将《龙船调》带到了在
澳大利亚、
奥地利、美国等,受到各地人民的喜爱。
创作历史
《龙船调》是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家族的民族歌唱传统密切相关。早在史料记载中,就可以看到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王任叔善于歌舞,其歌曲在楚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天宝时期,土家族文化艺术得到了高度繁荣,巴人所演唱的《竹枝词》对诗人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竹枝词》中的夜唱、齐唱、联袂等演唱形式,以及短笛、击鼓等伴奏乐器,在《龙船调》中也得以延续发扬。故《龙船调》是对古代巴人巴歌《竹枝词》的继承与发展,在演唱形式、乐器、表演目的等方面深受其影响。
土家族的民族歌唱传统为《龙船调》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在土家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类似于《种瓜调》这样的优秀灯歌不仅在传承传统农耕技艺方面起到了作用,还丰富了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对歌、赛歌的交流方式。
《龙船调》创作起源于1955年,是在周叙卿收集记谱的传统
民俗音乐《种瓜调》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歌曲。《种瓜调》曲名又叫做《瓜子仁调》,是利川柏杨一带流传的“灯歌”(又称“灯调”)之一,曲调简单,仅有上下两句,是一个单乐段曲式,歌词描述的是瓜子的生长过程。《龙船调》描绘了
土家族幺妹和小伙在渡口相遇、逐渐发展出好感并最终达成心灵契合的故事,这一切都围绕着龙船展开。在节庆日的庆典活动中,人们经常在装饰有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体(称为“龙船”或“彩龙船”)上表演这首歌曲。正是由于龙船在歌曲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这首歌的名称才被定为《龙船调》。
原恩施地区歌舞团负责人毛中明组织编创团队进行改编,编创者进行了全面的构思编排与整合。该曲十二段歌词被精简为三段,只唱“正月是新年”“三月是
清明节”和“五月是
端午节”。音乐的改编采用了前奏和润腔等装饰性手法,使其更符合当地方言声腔规律和音乐旋法。编创者还在歌曲结构上进行了创新性拓展,增加了一个有趣的情节,由一位老艄公和妹娃诙谐风趣地表演。对白采用了演员建议的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方言,使得歌曲更具地方色彩。歌曲结尾吸收了
恩施专区鹤峰县和恩施县的音乐元素,使得歌曲更为丰富和完整。毛中明在完成《龙船调》的改编之后,率领着整个团队前往
利川市、恩施等乡镇村寨进行演出,并广泛征询农民群众的意见。在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讨论和修改后,最终由
毛中明和杨玉钧合作完成了定稿。
歌词
艺术特点
《龙船调》是一首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
土家族民歌,采取了多种演唱形式,包括对唱、合唱、
说唱等,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直率、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直言爽朗的特点。在语言上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歌曲的主题是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结构清晰,通过歌曲的旋律表现出来。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有力,展现了土家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特色。同时,歌曲的旋律骨干音鲜明、突出,总体风格简洁、级进、音域不宽、高起低落。节奏类型为逆分型节奏类型,整首歌曲如潮水般奔涌而来,既有活力又有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调以四声音列作为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旋律骨架方面以La、Do、Re为旋律骨干音创腔编曲,表现出当地传统的行腔编曲习惯。曲体结构为交替演唱编创了歌曲的主词段与村词段,呈现出主词段、衬词段交替演唱编创、交融演唱编创的特点。《龙船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土家族民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并成为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价值
龙船调作为
土家族传统
民俗音乐,体现了土家人民深厚的诗意传统,传达了一种欢快、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乐观开朗的个性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充分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爱情观和家风传统。同时,歌曲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认知,强调保护生态、感激自然的主题。这种天人合一的关系体现了“诗意的栖居于大地”的美好生存愿景和生命诉求,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龙船调以歌唱的方式来增强沟通交流,传递真挚的情感,并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图景,成为重要的沟通方式、养成良好社会习俗的一种方式。歌曲以轻快的节奏带给我们真善美的审美愉悦,同时也通过歌声对家园地域发出由衷的赞美和描绘,抒发真挚的情感,体现善的品质。
艺术影响
在艺术领域的影响
《龙船调》是中国优秀的民间歌曲,其传承展衍历程体现出了国家决策与倡导在音乐艺术领域的引领作用。
中原地区历来有采风的传统,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间歌曲被收录,传统音调也不断地流变发展。在20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产生了许多红色革命歌曲。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也不断倡导和推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背景下,《龙船调》从原生态到融生态的传承展衍,体现出音乐和文艺工作者在
民俗音乐经典传承展衍历程中所贡献出的强大推动力量,以及民间歌曲传统音调的传承和流变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龙船调》作为民歌经典,也体现了顺着流变之链,抓住传承之环的重要性。
重要荣誉
《龙船调》于1956年在恩施地区民间歌舞文艺会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评为《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并于1983年被评选为世界二十五首优秀民歌之一。《龙船调》还在2000年的
奥运会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得了银奖,于2006年入选了中国探月搭载候选曲目,并在2009年被授予了湖北传世金曲之首的荣誉。此外,《龙船调》作为利川灯歌的代表作,于2011年6月10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7月,《龙船调》荣获“湖北传世金曲”的称号。
此外,从1958年开始,《龙船调》被多个媒体收录,包括《湖北省群众艺术巡回辅导演出团演出节目之一:歌曲集》及《长江歌声》杂志等。之后,它也被收录于《湖北民间歌曲集》《中国民歌集成》等多种出版物中。
重要演出活动
1956年,《龙船调》作为参赛曲目参加了恩施地区第一届民间歌舞文艺会演和
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1957年,利川汪营农民歌手王国盛,张顺堂在“第二届全国
民俗音乐舞蹈比赛大会”上表演《龙船调》,获得了北京观众的一致好评。1958年,《龙船调》作为湖北群众艺术巡回辅导演出团演出节目。1959年9月,恩施地区歌舞团的杨玉钧、向彪、
谭少平、汤成华等10人,以《种瓜调》改编成的《龙船调》参加了“湖北省庆祝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随后湖北省组团赴京进行了汇报演出。这次演出为《龙船调》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打下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歌唱家
王玉珍将《龙船调》带到了
日本,这是《龙船调》首次走出中国国门,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
从1980年至1989年,多位中国知名歌唱家、歌手也对该曲进行了演唱或录制唱片,如
刘家宜、
王洁实、
谢莉斯、
郁钧剑等,使得这首歌曲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1998年9月,
湖北省第四届民运会表演了名为《
龙船调的故乡》的大型歌舞。
宋祖英把《龙船调》传播到更多国家,使这首歌曲走向了全世界。2002年,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音乐厅举行的独唱音乐会上演绎了《龙船调》。除此之外,宋祖英于2003年到2006年在
维也纳音乐厅、
悉尼歌剧院、
肯尼迪演艺中心歌剧院演绎了《龙船调》三次。2009年,
中国舞蹈家协会和利川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龙船调”
中国艺术节。
方石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龙船调》于2013年由
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获奖者小提琴家叶莎独奏,并在德国
法兰克福室内乐团的协奏下进行演出。这次演出得到了广泛好评,展示了《龙船调》在创新表现形式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
衍生作品
《龙船调》启发了许多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系列的衍生作品。在电视片方面,2002年11月,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
魅力12》栏目组在
利川市拍摄了长达45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呈现了《龙船调》的多个版本,引发全国关注。此后,2003年06月,
中国中央电视台录播电视专题片《土以\u003c龙船调的故乡\u003e》。利川市政府于2003年8月投入资金拍摄了《龙船调》的大型音乐电视片,由
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
翟俊杰担任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青年歌唱家
汤灿演唱《龙船调》。在文化方面,利川市邮政局与2006年发行了共有16枚的《龙船调》商标个性化邮票,邮票上的图案为利川市腾龙洞、大水井等景点照片以及《龙船调》商标。
在歌曲方面,
方石基于《龙船调》音调,加入了新的元素,体现出变异性创作的特点的《新编龙船调》;王原平则通过嫁接式编曲方式,以混融性的音调特点,体现出传统民歌音调的基本状态和在传承展行中的
渐变性的《
新龙船调》;
陈国权创编的合唱《龙船调》则是对《龙船调》歌曲表现形式进行广泛开拓的成果之一,应用了多种演唱形式;方石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龙船调》则是以《龙船调》所蕴合的民族、地域音乐传统基因为创作动机的音乐作品。
在文学作品方面,有作家王玲儿著的长篇纪实散文《龙船调——关于一首歌的非虚构记忆》,作家
叶梅著的小说选《妹娃要过河》等文学作品。在影视戏剧方面,还有情景歌舞《夷水丽川》、民族风情歌舞诗《龙船调的故乡》、双人舞《妹娃要过河》、情景歌舞《妹娃要过河》、广场舞《新龙船调》等歌舞作品。还有电影音乐诗《神话恩施》、电影《
妹娃要过河》、
黄梅戏《妹娃要过河》等影视戏剧作品,都以《龙船调》为题材,让这首歌曲在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形式中得到了传承和展现,彰显了民间艺术的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