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维(1897年12月25日-1993年7月8日),祖籍
浙江省山阴县斗门镇(今绍兴县斗门镇),法号净维,一作静维,
中国国民党元老。
1897年12月25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二日),俞大维出生于
湖南省湘乡市。1918年,从上海
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留学
哈佛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获得哈佛奖学金前往
德国深造,期间开始学习弹道研究和兵学,成为了知名弹道专家。在德国期间,俞大维结识了前往德国的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陈仪,开始为国民政府效力,归国后历任“军政部”工兵署长十二年,“军政部”次长一年,在抗战期间领导中国兵工厂,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保证武器供应。
蒋介石到台湾后,俞大维出任“国防部长”,历经
大陈岛、炮轰金门等战役,期间为台湾争取美国政府的援助。1965年,俞大维辞任“国防部长”,推荐蒋介石之子
蒋经国继任,自己专任政务委员,次年又调任“
南京总统府”资政。俞大维晚年为
糖尿病所苦,1993年2月,在台湾地区
南投县水里莲因寺
忏云法师的主持下
皈依佛门,法号净维。同年7月8日在
台北市去世,享年97岁。
在抗战期间,俞大维调整和发展了中国的兵工业,有效地支援了前线作战,保证了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武器需求,被誉为中国“兵工之父”。钱学森在两弹一星颁奖大会上,作为受奖的首席科学家在讲话中说:“今天我们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要特别感恩和怀念三位先贤前辈,第一位就是俞大维先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7年12月25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二日),俞大维出生于
湖南省湘乡市。父亲
俞明颐曾任
湖南陆军小学堂(原武备学堂)总办、清军协办,热心维新运动;母亲
曾广珊是晚清名臣
曾国藩的孙女。
俞大维有兄弟姐妹共10人,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极其严格。俞大维五岁时就已经启蒙,十六岁时考入上海复旦中学,后又考入
复旦大学(今复旦大学前身)预科,学习名学、
经济学和
德语。又考入南洋公学(今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科,后因病辍学。身体痊愈后,插班进入圣约翰大学,三年后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留学经历
从
圣约翰大学大学毕业后,俞大维于1918年10月出国进入
哈佛大学深造,学习哲学和数学,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同时获取希尔顿旅行奖学金。1921年,俞大维获得哈佛大学的奖学金资助,前往
德国柏林大学继续研究哲学和数学,在德国期间,俞大维将学习重点转向了弹道研究和兵学,受教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25年在
德国著名数学杂志《数学现况》(MathematischeAnnalon)发表题为《数理逻辑问题之探讨》的论文,并于次年取得博士学位,成为知名的弹道专家。
1927年,北伐成功后全国统一,
蒋介石开始着手军队建设,聘请德国军事人员作为顾问,同时采购德国军事装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陈仪奉命带领团队前往德国等国家,俞大维与其在德国相识,并得到陈仪的赏识。俞大维在陈仪的推荐下,进入
国民政府在德国设立的商务调查部任主任。
1929年,俞大维回国任军政部参事。在时任
中国国民党军事顾问鲍尔的提议下,俞大维决定改学军事,于是二次留学
德国,学习德国的参谋教育。同时兼任并任驻德使馆商务专员,负采购军备。
效力国军
1932年,俞大维返回中国,任中央政治学校兵器总教官,次年初接任陈仪为军政部兵工署长,授
中将军衔。任职兵工署长期间,俞大维继续
陈仪在职期间的改进兵工计划,力图让兵工生产达到工业化,同时招募专家参与兵工事业,积极发展兵工研究。陆续获颁陆军甲等一级奖章、四等云摩勋章。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中国沿海地区成为日军海空军轰炸的目标,俞大维遂将东南沿海各地的兵工厂、钢铁厂、兵器等技术研究单位,陆续西迁至大后方,以保证战时的武器生产。1943年,俞大维兼任
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版之兵器教官。次年,任军政部常务次长兼兵工署署长,同年兼任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接连获得四等
景星勋章、英国国王
乔治六世所赠三等CB勋章、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赠L勋章。
受军政部长
陈诚的邀请,俞大维于1944年11月受任常务次长,并出任中美联合参谋本部参谋,并兼中国代表争取美国的军事援助。任职期间,俞大维与盟军
中国战区参谋长
阿尔伯特·魏德迈(Albert Coady Wedemeyer)私教甚好,因对日作战取得良好的战果又主持兵工运筹事宜,俞大维连获
胜利勋章、
忠勤勋章、
青天白日勋章。交通部长
俞飞鹏辞职后,俞大维继任。
日军投降后,俞大维着力于恢复交通运输业,尽力保持通车。在邮政方面,俞大维改进乡村邮务,加强大城市
邮政设施,对因铁路受损无法抵达的邮件采用飞机运送。1947年,因功获颁二等
卿云勋章。次年,
淮海战役爆发,俞大维在
徐州市上空空投补给给被围的国军部队,并视察战况。
1949年1月,
蒋介石宣布下野,俞大维辞任交通部长,前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次年赴美国治病。
返台任职
1950年1月,时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的
陈诚在台湾“组阁”,以俞大维为“国防部长”,俞大维因身体未能痊愈未返回台湾任职,后来身体病愈后帮助台湾方面在美国采购军品。1954年5月,继任“行政院”院长的
俞鸿钧“组阁”,依旧以俞大维为“国防部长”,俞大维于当年九月返回台湾。
血染金门
解放军“炮轰
金门县”前期,俞大维前往位于前线的金门视察,先后巡视了大金门、
小金门岛、
大胆岛和二担岛。俞大维在大担岛驻留三天三夜。结合自己长达四年的侦察,俞大维判断解放军“必打金门”。
在俞大维做出“必打金门”的语言后不久,1958年7月29日,
中国国民党军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
汕头市上空发生了空战,国民党军被击落3架战机,引起了俞大维和
蒋介石的重视,紧急向美国请求军事援助。随着金门战事的发展,俞大维于8月22日到金门视察,被解放军的炮弹击中,身上多处被破片所割伤。炮击停止后,俞大维判断解放军不会在当晚再进行一轮大规模炮击,于当晚听取了各方的报告。
晚年经历
1965年,俞大维辞任“国防部长”,推荐蒋介石之子
蒋经国继任,自己专任政务委员,次年又调任“
南京总统府”资政。在此任期间与各国
德国、美国等军政要人进行会晤。1983年视察金门、澎湖。
俞大维晚年为糖尿病所苦,1993年2月,在台湾地区南投县水里莲因寺忏云法师的主持下
皈依佛门,法号净维。同年7月8日,因胰脏癌并发心肺衰竭在台北去世,享年97岁。
俞大维去世后,台湾当局命令褒扬,称赞他“匡时之干,国土之清标”。
人物关系
为政业绩
兵工事业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上海事变之后,
南京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准备,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调整和发展国防兵器工业。俞大维认为日军的武器装备整体优于中国,但在
山地作战时,中国的枪炮性能则能发挥更好的优势。基于此,俞大维确定了中国兵器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适应山地战的轻武器。
俞大维在任期间,首先对原有的兵工厂进行整建和充实,极大的提升了兵工厂的枪支产量。同时,俞大维注重筹建化学厂,在
巩义市开办巩县化学厂,后改称石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分厂,主要生产化学战剂、
发射药、炸药等。该厂成为了抗日战争期间唯一的国防化学兵工厂。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俞大维主持了
兵工厂的搬迁计划。任命柏林大学毕业的兵工署技术司长
杨继曾率团进入川康地区勘察可供兵工厂内嵌的厂址。1937年11月15日,受日军威胁的兵工厂开始迁往西南等战略后方,保存了国防实力。
自1937年起至
日本投降的八年抗战时间里,俞大维领导的兵工厂有效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人物评价
章士钊在其文集中,为其作诗:六十年中存掌故,一千万众有英姿。黑旗胜迹途人晓,赤嵌孤忠祖国知。最是君家皆善奕,敢忘诸父赌围棋。
吴宓描述:
哈佛大学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
钱学森在两弹一星颁奖大会上,作为受奖的首席科学家在讲话中说的:“今天我们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要特别感恩和怀念三位先贤前辈,第一位就是俞大维先生。”
后世纪念
俞大维旧居
俞大维旧居俞公馆位于南京南祖师庵7号,公馆是西式风格建筑,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楼高两层,黄色墙成,青色瓦面。故居原有房3幢,各式房屋30余间,现剩十余间。
人物故事
语惊四座
俞大维与
蒋经国在对
大陈岛防卫区的各处岛屿进行巡视时,所乘军舰在
台州列岛环绕一圈后对
一江山岛进行了巡视。俞大维在对一江山岛进行了勘察之后,认为该岛虽小,但形势很重要,且易守难攻。小岛与西南面的披山,形成了一个犄角,在这两处据守则进可攻、退可守。
当天从岛上的高地下来时,发现岛上的防御工事构筑缓慢。在对驻岛部队进行了了解后,俞大维于当晚召开会议,对大陈防务作出训示,称“一江山是大陈的门户,一江不保,大陈难守,大陈难守,台湾垂矣。”俞大维的话引起了当场军官们的赞扬,最后俞大维决定将这一重要阵地的构筑工作交由美国“西方建筑公司”承包建筑。
华罗庚与密电码
抗战期间,华罗庚不仅满足于学术上的成就,希望能够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作更多的事情,产生了参与政治的想法。1943年,经人介绍华罗庚进入
国民政府的
中央训练团,结识了时任兵工署长的俞大维。俞大维向华罗庚请教了一道许多专家几年都算不出来的难题,华罗庚仅用了一晚便算了出来。而这道难题是密电码。
俞大维文库
俞大维以看书度过晚年,他的客厅摆满了各类书籍。台湾大学设有“俞大维文库”,其中约七千册图书都是俞大维多年所赠。1984年8月,
英国学者
李约瑟访台,曾与俞大维参观“俞大维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