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中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中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该院现任院长为李俊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为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在1970年至1995年间数易其名,1986年4月,广州中医学院实行“院系合一”,“医疗一系”归医院管理,1997年2月正式增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医院有职工2600余人,拥有
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中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
该院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
妇科学、
肿瘤学、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2021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被评选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2023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揭牌仪式在
北碚区中医院举行。
历史沿革
建院和更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为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963年11月2日,
广东省计委发出[1963]粤计设王字第326号文,同意兴建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1970年10月医院更名为“广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77年10月复名“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92年12月更名为“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年2月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6年4月,广州中医学院实行“院系合一”,“医疗一系”归医院管理。1997年2月增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抗击疫情
在2003年抗击“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战斗中,该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医院应邀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该院发挥中医智慧、贡献中医力量,派出医护人员、检验技师驰援湖北、香港奋战抗疫第一线;派出科研攻关团队前往武汉,开展武汉地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研究。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总院广中医一附院(中国广州机场路16号大院)、河南门诊部(
海珠区第二门诊部)、先烈东门诊部及紧密型医联体广中医一附院白云医院。医院有职工2600余人,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
该院配备有各种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包括有ECT、64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减影系统,全数字胸部摄影机,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乳腺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流式细胞仪等仪器。
河南门诊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门诊部是该院于1985年对外开办的第一所门诊部,位于
广州市新港西路。已发展成具有内科、外科、
妇科学、
小儿科、
骨科、针灸科、推拿科、耳鼻喉科、肛肠科、美容室、 B 超及化验室等多科室专家出诊的小型综合门诊部,总面积有 500 平方米。
先烈东门诊部
该门诊部成立于1994年8月,位于
天河区人口密集的先烈东路258号,面积800平方米。门诊专科已发展到近30个,该部开设科目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临床科室,辅助科室有检验室、B超室、药房、注射室等。临床科室依托总院,每天由总院安排专家教授、名老中医轮流坐诊,辅助科室医务人员也由总院统一安排。
白云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于1988年由政府征地、秘鲁侨领
戴宗汉等华侨捐资兴建,1989年落成并投入使用,2006年升格为白云区中医医院的区属公立三级中医院,2020年正式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医院占地23051平方米,编制床位500张。全院职工65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581人,其中高级职称近50人,
中级职称140余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近40余人,本科学历近300余人。2019年门急诊接诊人次接近72万人次,住院达1.4万人次。医院开设有急诊、内、外、妇、产、儿、骨伤、脑病科、
肿瘤学、重症医学科、康复、眼耳鼻喉、口腔、肛肠、治未病、皮肤、麻醉等临床科室和影像、检验、B超、血液透析、高压氧仓等辅助诊疗科室。2019年医院成立白云区首家心肺康复中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分别获批国家级认证单位。
科室设置
重点科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7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以及9个
广东省重点专科。该院7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分别为:肿瘤治疗中心、
妇科学、关节专科(三骨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针推康复一区、心血管科。
肿瘤治疗中心
该肿瘤治疗中心于1987年创立,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中医肿瘤治疗单位。拥有
周岱翰、
陈锐深、陈玉琨、林丽珠等知名教授,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综合治疗肿瘤。有病床120张,每年收治病人数约3万人次。配有美国RITA公司RITA-1500射频消融机、上海爱申公司HIFUNIT-9000型超声聚焦肿瘤消融机、介入放射学等医疗仪器,对
肺癌、
肝癌、
大肠癌等多种肿瘤有突出疗效,突出中医肿瘤学特色,开创中西医“双赢”的治疗局面。
妇科
该科由中国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创建于1956年。有教授8人,副教授13人,
主治医师13人。有妇科
病区2个,
产科学病区1个,病床总数136张。该重点专科开设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
不孕症综合诊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生殖道炎症、妇科肿瘤防治、妇科血症、妇科痛症、围绝经期疾病、高危妊娠等专病门诊和孕产妇保健门诊,均有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应诊。并开展了
阴道镜、宫腔镜、腹腔镜、B型超声波(包括阴道B超、彩超)、宫颈细胞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用于
宫颈癌防治)、生殖内分泌与免疫学检测、宫腔内人工授精等项目。
关节专科(三骨科)
关节专科(三骨科)由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
袁浩教授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致力于
股骨头坏死等
髋关节、膝关节疾病的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关节专科。有病床46张,年收治住院病人近2000人次;年手术量1500台以上。该专科共有医生13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5人、
中级职称3人;10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博导2人,硕导4人;8人连续从事关节专科工作超过15年,2人为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为医院“中青年学术骨干”。
内分泌科
该科由中国著名中医
糖尿病专家、伤寒论学家熊曼琪教授于1984年创立,以糖尿病及其慢性科室并发症等内分泌代谢病为研究发现重点。有床位62张,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广东省名中医1名,岭南名医5名,二级教授2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名,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3人,首开阴阳六经辨治糖尿病和
甲状腺疾病之先河,创建六经辨治消渴病、消渴病
痹病及病三大优势
病种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方案,开发“三黄降糖片”“芪桃片”等多个院内制剂,年收住患者近3000人次,年门诊近8万人次,治愈好转率达98%,中医治疗率在95%以上。
耳鼻喉科
耳鼻咽喉科创建于1964年,拥有有医(技)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
主治医师5人,医师4人,技师2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中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1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4人,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名。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12人,本科学历6人。
门诊治疗耳鼻咽喉疾病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配合耳鼻喉科专科治疗(如中药雾化喷鼻喷喉、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穴位针刺注射、
射频、
微波、激光治疗等)。病房开展的医疗工作主要有耳鼻咽喉疾病的检查诊断及手术治疗,并形成对
耳鸣耳聋、耳源性眩晕、
鼻咽癌、
鼻旁窦炎、
鼻息肉、急慢性咽喉疾病以及各种手术的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针推康复一区
针灸科:有医护人员62人,其中医生44人,护士18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其中教授、
主任医师33人,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治疗师3人。拥有多名著名的针灸专家,有广东省名老中医靳瑞,
张家维,杨文辉等。开展了靳三针、CT定位围针、飞针、天灸、小针刀、浮针、蜂针等多种疗法,收治
病种主要有
脑血管病、
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痛、面瘫、
肩周炎、肌肉疾病、
帕金森病、癫痫等。
推拿科:该科有颈椎病专科、腰腿痛专科、痛证专科、点穴专科、小儿推拿专科。理疗开设有腰牵引、颈牵引、中频治疗、超短波、磁疗、针炙、火罐等治疗项目。
心血管科
心血管科成立于1964年,由中国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著名中西医结合学家欧明教授等创建,为中国首批博士、硕士授予点。专科开放住院病床共91张,其中心血管一区44张(含CCU病房,病床10张),心血管二区47张。专科突出中医特色,以心衰病(
心力衰竭)、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眩晕病(高血压病)为专科重点
病种。
全部科室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肿瘤中心:2009年,在总结周岱翰教授三十年治肺癌经验的基础上,该院肿瘤中心研究发现“益气除痰法延长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系列研究”成果,该成果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岭南医学研究中心:2019年,该院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张锦芳教授首次研究解释了环状RNA circβ-catenin可编码转录因子β-catenin的一个蛋白亚型,从而调控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并介导肿瘤的发生过程。研究结果为circRNA具有编码蛋白能力提供有力证据,并为肿瘤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针灸科:2022年,该院庄礼兴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靳三针调神针法治疗帕金森焦虑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在
国际医学权威期刊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 影响因子13.353分,该研究为针刺治疗帕金森焦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医学实践
2009年12月,该院理疗科利用自动律波治疗仪治疗
急性腰扭伤,为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2020年12月,该院
林丽珠教授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能达到中药抑瘤、预防复发的效果。
2021年2月,该院赖新生教授以调整任督两脉作为总纲,是纲举目张,对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使病症迎“针”而解。
教育科研
教育
关联院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也是
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高校。
学校有大学城和三元里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05亩。设有15个
二级学院、18个独立科研机构和3所直属
附属医院,还建有5所校政合作医院,以及适应学校各学科专业教学实践需要的3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校外实践基地。设有24个本科专业,有在校学生的专业29个,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上曾有以罗元恺、
司徒铃、
邓铁涛、
黄耀燊、梁乃津、
刘仕昌、
李国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医名家在校执教。有全日制学生19427人,其中本科生12240人、研究生5991人,港澳台842人,外国留学生354人。拥有以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
国医大师禤国维、
周岱翰、林毅,包括岐黄学者、国家杰青、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在内的一批著名学者教授。
教育师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2000多学时的
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4000名,教师中有国务院
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
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75名、硕士生导师166名,是中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
课程建设
该院中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拥有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临床经典、中医肿瘤学等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中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及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另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3个。
科研
国家重点学科
该院共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分别为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临床基础及脾胃病专科。
中医内科学
该院中医内科学于1989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经教育部评审,再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通过学科建设,该院对脾胃虚实证、胃癌癌前病变、胃肠功能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神经肌肉病等重大疑难疾病的辨证论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理论认识上有所创新,诊断和治疗手段有所突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一共22项。其中,
邓铁涛教授主持的课题“脾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邓铁涛教授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 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中医妇科学
该院中医妇科学学科是1956年由中国著名中医学家、首位中医教授、首批中医妇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罗元恺教授创建。该学科已形成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研究、中医药诊治
不孕症、女性生殖道炎症与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综合研究、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输卵管妊娠的中医药研究等5个稳定而可持续的学术研究方向。
在
科学教育方面,该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2000多学时的
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4000名,教师中有国务院
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
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75名、硕士生导师166名,是中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同时,该院还拥有3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
中医骨伤科学
该院中医骨伤科学创建于1965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国岭南特色的中医骨伤科学流派。学科带头人为
樊粤光教授。医院骨伤学科
属下的
髋关节病医疗中心,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髋关节病医疗中心,2001年再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髋关节专病中心,2006年12月国家中医髋关节疾病重点专科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成为该学科点的重要支撑部分。
学科以中医药治疗关节病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治疗
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为主,并已发展为髋关节、
膝关节、骨与软组织肿瘤等为主要特色的关节病研究方向。该学科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一共 8 项。其中
袁浩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 于2000年4月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由该院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教研室和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组成。学科拥有两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伤寒论和温病学、一个省级精品课程-金匮要略。经过10余年建设,医院学科建设已形成了3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岭南温病研究。特别在2003年防治“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斗争中,岭南温病理论应用于非典防治成效显著。该学科专家
刘仕昌、
彭胜权、钟嘉熙教授首先介入中医药防治非典工作,参与
广州市地区多家医院非典会诊工作,疗效显著,为中医药抓住机遇,早期介入非典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学科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一共6项。 “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参与研究成果的“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广东省教学成果
一等奖(2005年)。
脾胃病专科
脾胃病科先后主持国家“七五”“八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三五期间主持国家级课题14项、其他各级课题近50项,发表论文共289篇(SCI收录41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教材10部。“脾虚
重症肌无力临床与实验研究”“
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获教育部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2项,及国家级学会科技进步奖一批。
临床试验机构
该院已有研究平台包括临床研究方向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
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广东中医临床研究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已建成生物样本库,伦理委员会通过SIDCER-FERCAP和CAP认证。基础研究方向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2个、教育部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东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服务工程实验室、
广州市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重点实验室和岭南医学研究中心。
2019年8月2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期临床研究病房于2019年8月28日正式启用,建立了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等技术体系。I期临床研究团队共有10名工作人员,其中特聘专家1名,研究医生2名,研究护士2名,药师2名,质控员1名,档案管理员1名,统计数据管理1名。I期临床研究病房围绕着创新药、生物制剂、
生物活性药、新剂型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案等方向开展工作,服务于生物医药产业和临床研究。
科研成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以及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该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5项,其中“
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
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第2完成单位)四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中医大辞典》(第2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
三等奖;“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中医\u003c脾-
线粒体相关\u003e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晚期
肺癌中医综合治疗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三个项目获
广东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
心力衰竭的应用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岭南邓氏中医诊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岭南火针疗法、岭南罗氏
妇科学诊法等2个项目成为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杂志期刊
《中医肿瘤学杂志》:该刊物主管单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单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编为
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出版单位为《中医肿瘤学杂志》编辑部。该刊物是中医学科的肿瘤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以中医学术为根,肿瘤专业为本,着重反映中医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技术成果,关注肿瘤中西医结合的学科现状与发展。刊载论文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以发扬中医肿瘤学的诊治水平、临床疗效和学术影响力为己任。
声誉与排名
2021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2019年度中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结果,该院考核等级为A+,在中国中医综合医院中排名第6位,连续2年进入中国前10,并且较2018年度考核结果名次上升了3位。
院内专家
李俊
主任医师,现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曾任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院长。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从事急危重症医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脑血管病、消化道系统疾病的诊治。
周岱翰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是中国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研究的学者,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癌、
肺癌、肠癌、
乳腺癌等晚期癌瘤。 为第三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
主任医师、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三、四批中国名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周岱翰教授开创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开设和推动中医肿瘤学高等教育并主编教育部首部规划教材,在肿瘤临床中诠释“带瘤生存”,更新治癌理念。已出版《
常用抗肿瘤中草药》《肿瘤治验集要》《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学》等8部专著。
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肝癌、肺癌、肠癌等晚期恶性肿瘤及各类癌症的康复治疗。
冼绍祥
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医教研工作30余年,从“理、法、方、药”全面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
心力衰竭,规范慢性心衰病名和辨证论治体系,形成有效临床路径和方药,研究经2011年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鉴定认为处于中国领先水平。
冼教授是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国务院、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SCI收录7篇,主、参编专著3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现代中医内科学研究》《
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等;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1项;获温胆片临床批件1项并成功转让;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及师承弟子共计70余名。
擅长:慢性心衰、
高血压、冠心病、干细胞等领域,特别是在中医药防治心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
王伟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药理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证候与方剂教育部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伟教授对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伟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30余年,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的中医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药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21篇,含SCI 111篇,获发明专利9项,作为临床研究主要负责人研发的清肺排毒颗粒获新药证书并已上市,研发并转让复方中药新药1个,3个单体药已完成成药性评价。
擅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
高脂血症症、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慢性胃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内科病的中医治疗。
邱宝珊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教授、
主任医师、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杏林人才传承导师,中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
王士贞教授。
邱宝珊教授同时兼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嗓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省抗癌协会
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老年保健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委。 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6年,对耳鼻喉科疾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咽喉嗓音疾病、
鼻炎、鼻窦炎、鼻咽癌、
耳鸣、耳聋、
中耳炎、小儿鼾眠、扁桃体肥大等常见病及疑难病,尤擅长于中药、针灸、特色外治法、嗓音训练法等多种治疗方法的运用;擅长于运用膏方对慢性疾病及亚健康人群的养生调治。
周福生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内科副主任,内镜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评审专家。周福生教授曾参与“和胃片”“胃热清胶囊”“胃肠宁”“肠炎灵”“胃炎消”“顺激合剂”等治疗脾胃病有效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擅长:脾胃病证—胃、肠、肝、胆、胰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如
萎缩性胃炎、
溃疡病、消化道出血、乙肝、
脂肪性肝病、
肝硬化腹水、
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等,同时擅长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术。
自研药物
心阳片:2022年9月9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主研发的中药1.1类新药心阳片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2022LP01399),获批适应症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
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属气阳虚血水停证者。 心阳片源于该院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院内制剂(粤药制字Z20071257),具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平喘的功效,该制剂在临床上使用二十余年,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清化养肺颗粒:2023年3月,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忠奇教授团队研发的“清化养肺颗粒”【粤药制备字Z20230005000】上市。该制剂具有益气、养阴、润肺之功效,用于风温肺热患者康复期气阴两伤、痰瘀内结证。
通络生骨胶囊:2004年1月,
袁浩教授发明的、治疗
股骨头坏死的国家级新药——“通络生骨胶囊”,获得中药三类新药证书,并已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推向市场,该药的相关研究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
二等奖。
滋肾育胎丸、
麒麟丸、
田七痛经胶囊:该院中医妇科学学科研究开发了补肾安胎以治疗
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的“滋肾育胎丸”、补肾调经助孕以治疗
不孕症的“麒麟丸”和活血化瘀以治疗痛经的“田七痛经胶囊”,以其确切的疗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滋肾育胎丸”“麒麟丸”“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中药灌注与输卵管再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研究”“
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研究”等获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厅局级成果多项。
资质认定
201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中医医院复审。
2023年,经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选“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该次认定中国共33所中医院获批。
参考资料
新闻动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12
领导班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17
专科专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17
河南门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12
先烈东门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12
心血管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12
科室介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17
科研动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17
中医骨伤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12
中医临床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12
医生信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17
医生信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17
医生信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17
医生信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17
医生信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