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角鸮
鸱鸮科角鸮属的一种动物
西红角鸮(学名:Otus scops),别名普通角、红角鸮,是鸱鸮科角鸮属鸟类。体长16-21厘米,体重60-135克。雄鸟面部灰褐色,虹膜黄色,嘴暗绿色。耳簇羽显著,有黑色条纹。体色有灰色与棕栗色两个色型,灰色型上体为灰褐色,有密密麻麻的黑褐色虫状斑,并散布棕白色斑点。下体灰褐色,有黑色的羽干纹和暗褐色纤细横纹。尾部灰褐色,脚灰色。棕栗色型,背部、胸部甚至全身有棕栗色光泽,上体黑色,肩羽白色,下体有较细小的条纹。
西红角鸮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与中部、非洲。栖息于开阔、半开阔的阔叶林地,包括公园、果园和种植园等。主要捕食昆虫,例如蟋蟀科、蚱蜢、甲虫蛾类,也吃爬行纲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等。
2021年,西红角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同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无危(LC)。2023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CITES Appendix II)。
命名与分类历史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在他所著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十版中描述了欧亚角鸮,引用了1599年意大利博物学家尤里斯·阿尔德罗万迪(Ulisse Aldrovandi)的描述,将其与所有其他猫头鹰归为林鸮属(Strix),并为其赋名“Strix scops”。根据国际鸟类学会发布的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鸟纲 List)(Version 12.1),西红角鸮已归入角鸮属(Otus)。原红角鸮学名为Otus scops,后被分为两个物种,其新疆亚种(Otus pulchellus)独立为种,命名为西红角鸮,沿用学名Otus scops;而红角鸮的学名改为Otus sunia。
西红角鸮学名Otus scops,属名源自拉丁语“otus”,意思是有耳的猫头鹰,种名“scops”来自古希腊语“skōps”,意思是一只小耳猫头鹰。包括五个亚种,分别是克里特亚种(O. s. cycladum)、摩洛哥亚种(O. s. mallorcae)、贝加尔亚种(O. s. pulchellus)、指名亚种(O. s. scops)、两伊亚种(O. s. turanicus)。
形态特征
雄鸟额羽呈灰褐色,有黑色羽干纹。面部灰褐色,有细斑,眼周深灰褐色,眉纹灰色。耳簇羽较长,松散时几乎看不见,当害怕时,耳簇羽直立,基部棕色,端部暗灰褐色,中央有有黑色条纹,尖端为黑色。翅膀相对较长,飞羽呈黑色和白色,尾巴很短。体色有灰色与棕色两个色型,灰色型下体灰褐色,比背部稍浅,有黑色的轴条纹、细横纹与虫蠹状斑。棕色型,下体呈浅棕色至浅黄色,有黑色的细条纹和虫蠹状斑,侧面条纹较宽。
贝加尔亚种体色比指名亚种略浅,斑纹略窄,颈背处的浅色斑点更大且分布更广泛;摩洛哥亚种斑纹更小,颜色更深;克里特亚种斑纹更深、更粗略;两伊亚种体色为淡银灰色,黑色条纹狭窄且轮廓分明。两性相似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羽毛质地更像羊毛,头顶、胸部、上背部有更明显的蠹状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西红角鸮主要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南部、亚洲西部与中部、非洲中部和北部。在中国,西红角鸮主要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区。
栖息环境
西红角鸮通常选择有植被、有合适的地点可用于栖息筑巢、以及有大量昆虫可供捕食的开阔区域,主要栖息于开阔、半开阔的阔叶林地,包括公园、果园和种植园等。例如,在俄罗斯,栖息于开阔的针叶林和刺柏属(Juniperus)林地;在巴基斯坦,栖息于覆盖桧柏灌木丛和冬青栎(Ouercus ilex)的地区;在非洲,冬季喜欢栖息于稀树草原;在塞内加尔,栖息于茂密的竹林中。栖息地海拔通常0-2000米,巴基斯坦海拔高达30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西红角鸮主要捕食昆虫,也吃小型无脊椎动物、啮齿动物、小型鸟类、爬行纲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昆虫多为蟋蟀科直翅亚目甲虫蛾类,鸟类包括白眉歌鸫(Turdus iliacus)、大山雀(Parus major)等,小型鸟类与哺乳动物仅占其饮食的百分之一。
西红角鸮捕食时,对于小猎物,通常俯冲,用喙夹住带走。对于较大的猎物例如老鼠,通过飞行捕食,通常从栖木猛扑向猎物,用爪子将其抓住,抬起爪子食用。西红角鸮通常撕食较大的猎物,鸟类会拔掉羽毛再食用,直接吞掉小昆虫,常接近灯以捕捉围绕在灯附近或墙壁上的昆虫。
节律行为
西红角鸮夜行性,日落至午夜最活跃。白天,它多潜伏在树上、岩石的空洞、墙洞等,眼睛眯出一条狭窄的缝隙,难与周围的树皮或岩石区分,偶尔活动。晚上,通常单独活动,常以一阵简短的鸣叫声开始,常从一棵树飞往另一棵树,飞行快而有力,悄然无声。
迁徙行为
大部分西红角鸮会进行长途迁徙,通常8月至11月离开它们的繁殖栖息地欧洲中部和南部、亚洲西部与中部、非洲西北部),到达西非热带雨林北部或东非热带稀树草原越冬,3月至4月下旬返回繁殖栖息地,部分鸟可能会迁徙过度而远至欧洲北部、西北部。也有部分种群常居,例如栖息在马略卡岛的种群。摩洛哥亚种全年出现在巴利阿里群岛西班牙东南部,可能会短途迁徙至非洲。
鸣叫行为
西红角鸮雄鸟叫声是一个单音节“hoot”,持续约0.2-0.4秒,每两到三秒重复一次,持续数十分钟。雌鸟叫声与雄鸟相似,但音调略高。这种声音被认为具有吸引配偶、在繁殖期间与配偶保持联系以及警告雄性竞争对手的功能,受到惊吓时,雌鸟雄鸟都会发出响亮而刺耳的叫声,以提醒同类注意危险。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繁殖期3-8月,通常一夫一妻制,偶尔一夫多妻制,野生西红角鸮平均寿命6.7年。繁殖期成对活动,常在晚上呜叫,几乎整夜都可以听到雄性的歌声,在午夜之前、凌晨2点至黎明之间达到高峰;交配前通常会听到雄鸟和雌鸟的二重唱,之后交配频繁,而鸣叫减少,偶尔可听到,未配对的雄性几乎整夜都在呜叫。
筑巢
西红角鸮筑巢于树洞、建筑物或墙壁的洞、人工巢箱中,或利用其他鸦科鸟类的旧巢,例如喜鹊(Pica pica)、蜂虎属(Merops)鸟类,同一个筑巢点可能会连续使用好几年,但不一定是同一对繁殖鸟。
繁殖与育雏
西红角鸮通常于四月下旬或五月产卵,偶尔在七月。雌鸟通常每隔两天产3-4个卵,有时少至两个,多可达6个。卵白色,光滑无斑,呈卵圆形,大小为29-34毫米×25-29毫米,平均31毫米×27毫米,平均重12克。孵化期20-31天,孵育工作由雌鸟承担,喂养工作由雄鸟承担。在孵化20-31天后,将在两到四天内开始异步孵化。根据气候条件,雌鸟最多孵育、喂养幼鸟约18天,之后离开巢穴帮助雄鸟带回食物。早成雏晚成性,6-8天开始睁眼;11-13天完全睁眼;21-29天离开巢穴,降落在地面上,用喙与爪子爬上树木或灌木丛,并拍打翅膀;30-33天就能飞翔。由亲鸟照料喂养4至5周后独立,大约在10月龄时性成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西红角鸮分布范围非常大,2021年,欧洲种群数量预估45.3万-75.9万只成年个体,欧洲种群数量约占全球范围的57%,因此全球种群规模预估为79.5万-133.2万只成年个体,种群数量预计趋于下降。
致危因素
大规模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空心树木数量的减少、土地废弃、城市发展等导致栖息地的丧失,威胁西红角鸮的生存。例如在瑞士,合适的栖息地因葡萄栽培、农业集约化而支离破碎。
杀虫剂的使用是威胁西红角鸮的另一个因素。例如在以色列,杀虫剂的使用导致种群数量减少。除此之外,沿着意大利马耳他迁徙路线所进行的狩猎活动、灰林鴞(Strix aluco)等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增加、以及公路、铁路、电线和风电场等对西红角鸮的干扰也不容忽视。
保护级别
2021年,西红角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西红角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西红角鸮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CITES Appendix II)。
保护措施
2015年。多个国家通过实施人工巢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红角鸮栖息地树洞的丧失。
种间关系
西红角鸮是灰林䳭鴞 (Strix aluco) 的猎物,由于灰林鴞主要栖息在林地,可能将角鸮西红角鸮推向草原地区。
与西红角鸮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猫头鹰例如纵纹腹小鸮(Athene 地老虎),会将西红角鸮的警戒声视为警告信号,从而更好的保护自身。
寄生在西红角鸮的寄生昆虫包括隐孢子虫属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与线虫。线虫包括筒线虫(Gongylonema)、长鼻分咽线虫(Dispharynx nasuta)等,筒线虫可导致早成雏口腔出现坏死斑块,若不及时发现和妥善治疗,可能会导致饥饿和死亡。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在雏鸟体内发现,可引起眼部和呼吸系统疾病。
近种鉴别
纵纹角鸮(Otus brucei)与西红角鸮同属鸱鸮科角鸮属,形态相似。
参考资料
Otus scops (Linnaeus,1758).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0-20
Eurasian Scops-owl.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6-1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1-18
Otus scop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6-19
Otus scops.ITIS.2023-06-1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06-19
Otus elegans (Cassin, 1852).Checklist of CITES Species.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Eurasian Scops-Owl.Avibase - The World Bird Database.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Otus brucei.ITIS.2023-06-19
Pallid Scops-owl.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6-19
目录
概述
命名与分类历史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迁徙行为
鸣叫行为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筑巢
繁殖与育雏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种间关系
近种鉴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