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英语:The Guimet Museum;
法语: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 Guimet),位于法国巴黎十六区耶纳广场16号,总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55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
亚洲艺术品藏馆之一。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由实业家埃米尔·艾蒂安·吉美(Emile Etienne Gimme)创立,由建筑师朱尔斯·夏特隆(Jules Chartron)以新
希腊风格建造,并于1879年在里昂首次开放。后来由于
里昂人民对博物馆接受程度不高、且里昂远离
巴黎学术圈,博物馆转移到巴黎,1885年开始改造建设,依旧遵循里昂时期风格,1889年在耶纳广场正式开放。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常设展厅共4层,按照地区分为中国、
印度、东南亚、阿富汗-
巴基斯坦、
喜马拉雅山脉与
中亚、
朝鲜、
日本等展厅。其拥有6万多件藏品,范围覆盖
亚洲大部分地区、纵贯5000多年历史。其中,有自18世纪以来的
中原地区艺术品两万余件,品类包括青铜器、
漆器、雕塑、绘画、瓷器等,尤以青铜器、
陶俑、瓷器和
敦煌市遗画见长。瓷器馆藏近万件,呈现了中国瓷器完整历史全貌。2009年,在法国博物馆综合排名中,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位列第四。2012年,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参观人数相比2011年,上涨了4%,总数达23.3万人次。在同年的法国博物馆综合排名中,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位列第六。
历史沿革
里昂时期
1865年,吉美在
埃及旅行时对
远东宗教产生兴趣。自此,开始认真参观博物馆,搜集有关文物。1876年至1877年,吉美在环球旅行途中搜集了大量圣物和书籍。在日本时,萌生了建立一座宗教博物馆的念头,以用于实用目的,旨在发展科学和教育。
回到
法国后,吉美在家乡
里昂委托建筑师朱尔斯·夏特隆(Jules Chartron)建造一座博物馆,创始人吉美单独出资,展品也完全由吉美本人直接购得。1879年,博物馆正式成立。
巴黎时期
由于里昂人民对博物馆接受程度不高、且里昂远离巴黎学术圈,再加上经营成本沉重,吉美将博物馆搬到巴黎。1895年,吉美与法国政府协商,愿意将所有藏品捐赠给法国,条件是将博物馆迁至巴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以此借助政府资金重新建造博物馆,并于1889年正式落成。
1927年,吉美博物馆归属法国博物馆总部,收藏了
中亚和中国的主要探险队带回的重要藏品。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间,吉美博物馆因其在
印度化领域内的丰富藏品而闻名世界。
1945年,法国国有博物馆收藏大规模重新组合。吉美博物馆将其
埃及部分转让给
卢浮宫,后者则把
亚洲艺术部分做为回赠。吉美博物馆因而成为著名的亚洲艺术博物馆。
布局设计
建筑设计
在里昂时期,创始人吉美委托建筑师朱尔斯·夏特隆(Jules Chartron)建造一座博物馆,以新
希腊风格建造了一组围绕庭院的画廊,由一座雄伟的圆形塔楼作为前厅和图书馆。1885年搬到
巴黎后,建筑师查尔斯·特里尔(Charles Terrier)主持改造设计,其收藏品的内部装饰和组织也遵循了
里昂时期的造型。
1918年后,博物馆一直使用白色
立方体式的设计,并在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一步完善,以具有功能主义和极简主义的当代趋势建筑风格为主,表现为高耸的天花板,被遮挡的自然光,开放的空间,白色墙面,抛光水泥地面,以及白色的展示架。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由主馆、图书馆(主馆塔楼)、佛教艺术副馆即位于主馆外右侧阿尔菲德·海德巴赫公馆、德内利博物馆组成,总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5500平方米,主馆内共5层,包括地下1层、地面层和地上的3层。
德内利博物馆位于福赫大道59号,其创始人是著名记者、小说家和剧作家阿道夫·菲利普·德纳利(1811-1899)。德内利博物馆内的藏品大多来自
远东地区的国家,其中主要是中国和
日本的文物。
佛教艺术副馆又称阿尔菲德·海德巴赫公馆,是一座位于吉美右侧的建筑。1913年,美国银行家兼商会主席阿尔菲德-塞缪尔·海德巴赫和他的妻子朱莉·皮卡德委托建筑师勒内建造了一座豪宅,就是现在的阿尔菲德·海德巴赫公馆。公馆于1915年竣工,采用的是18世纪德古典建筑风格。1947年,法兰西博物馆接管了这座建筑。1955年,阿尔菲德·海德巴赫公馆被法国国民教育部收购,最终被分配给吉美博物馆并于1991年进行了翻新。在翻新期间,新增建筑佛教万神殿落成。随后几年,又新修了日式花园和茶亭。
馆内布局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共有超过30个独立的永久展厅,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包括东南亚、
中亚、中国、
韩国和
日本等,最近入口大厅则是摆设了大型佛像。地下一层由礼堂、临时展览厅以及咖啡馆等组成。地面层由
印度厅、东南亚厅、
尼泊尔厅、入口大厅和书店组成,展品为印度古代和
中世纪的艺术,婆罗门教、佛教等石雕和
青铜石雕、考古文物。一、二层由中国厅、尼泊尔-西藏厅、
巴基斯坦厅、阿富汗厅和中亚厅组成。主要展品有
保罗·伯希和沿丝绸之路考古收获的文物、中国佛教的杰作、尼泊尔的雕塑、绘画、法器等,以及兼用印度和
希腊风格的犍陀罗艺术等。三层由中国厅、
日本厅和
韩国厅组成。主要展品是
中原地区古代的书法绘画、陶器、瓷器、
漆器家具,
五代十国佛陀像;日本的绳纹艺术、
佛教雕塑以及江户时代的绘画和版画等。
展览陈列
常设陈列
吉美国立
亚洲艺术博物馆主馆内共5层,包括地下1层、地面层和地上的3层,按照地区分为中国、
印度、东南亚、阿富汗-
巴基斯坦、
喜马拉雅山脉与
中亚、
朝鲜、日本等展厅,专门展示亚洲国家的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面积最大的为中国展厅,纵跨2至4层。
中国展厅(1er étage-3e étage)
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分”远古中国”“古典中国”和“佛教中国”3大部分,另外
西藏自治区与
尼泊尔等单独组成了“喜马拉雅山文化”展区。
保罗·伯希和沿丝绸之路考古收获基本成为
中原地区展品的重点之一。吉美博物馆藏有伯希和带回的中国文物有绘画(220卷)、木雕(21件)、三角幡头、纺织饰品残片、丝锦和竹编经等。
在绘画收藏中,有出自
敦煌市盛唐时期的《阿弥陀西方净土变图》《普贤菩萨骑象》和《行脚僧像》代表了盛唐艺术影响佛教界的杰作。
古玉收藏大多来自由
法国收藏家吉斯莱(Georgesgisilet)于1933年捐献给
卢浮宫且而后转至吉美博物馆的赠品。汉玉中最为出色的当属一件《白玉虎》(
西汉)玉雕,虎侧身行走于云气之上,身体线条阴刻,简单流利,气势浑然,阳刚而又神秘。
印度展厅(Rez-de-chaussée)
吉美博物馆的印度藏品包括从公元前3世纪到18-19世纪的雕塑、
陶土、石头、
青铜和木材等类,以及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移动绘画或微型画。出土的文物,主要来自
印度南部,刻画了佛教、婆罗门教和
耆那教的人物和传说。
《湿婆舞》是一件来自公元9-13世纪朱罗王朝的青铜器,96x80x23厘米。青铜器整体呈游行的姿势,底座上的孔可以通过担架,以便由信徒携带神圣的形象或悬挂在战车上。这个仪式的目的是确保通过安装仪式实际出现在图像中的神可以看到他的奉献者并被他们看到。
朝鲜展厅(2e étage)
朝鲜展厅介绍了从
新罗到朝鲜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展品包括新罗银冠、高丽青瓷等。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是朝鲜画家
金弘道的《风俗画八面屏风》,他用简洁的笔触描绘了18世纪典型的朝鲜风俗。
东南亚展厅(Rez-de-chaussée)
东南亚展厅的创建是1927年至1931年间两个主要高棉艺术收藏品合并的结果,其中包括埃米尔·吉梅特博物馆的旧收藏品、与艾蒂安·艾蒙尼埃收集的
柬埔寨艺术品、以及前印度支那特罗卡德罗博物馆的收藏品。东南亚展厅的展品以柬埔寨高棉时期和
越南占婆时期雕像为主。
喜马拉雅展厅(1er étage)
自1879年在里昂成立吉美博物馆以来,喜马拉雅部分一直存在,至今喜马拉雅展厅由一组约1600件作品组成。1965年,雅克·巴科特从
西藏自治区东部传教带回的重要青铜器和绘画收藏品,展示了18和19世纪的汉藏艺术。1939年,
古斯塔夫二世先生和查尔斯·杜桑先生捐赠了27幅画作,随后又进行了各种重要的捐赠和遗赠。1989年的Fournier捐赠了一百件由古代唐卡以及
尼泊尔和西藏青铜器组成组成的藏品。1993年,由十二个唐卡组成的让·曼斯的遗产也被收藏在展厅内,这些收购有助于唤起西藏艺术史上的不同潮流。18、19世纪的汉藏艺术潮流依然占主导地位。尼泊尔艺术特别体现在展厅内的彩绘书籍(12-14世纪)、以及可追溯到11、19世纪的
金属雕塑和几幅16-18世纪的木制图像和各种礼仪物品中。
临时展览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临时展览主要是展示
法国收藏的古董或者是外国艺术家的作品。通常情况下,这些藏品因其脆弱性而被密闭保存着,只是偶尔用作展览。此外,部分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在临时展览中展出。
茶——千年饮品展(2012年-2013年)
“茶——千年饮品展”汇集了来自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以及
台北故宫博物院、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装饰艺术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和个人借展品239件,反映了茶叶从被中国先民发现,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历史。展览顺序按照历史顺序分为“煮茶”“碾茶”“泡茶”三个部分,通过相关文物、文献、书画呈现。其中包括
文徵明的扇面、
唐寅的《品茶图》、宜兴紫砂壶等。另外,
法国、
英国、
德国、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茶具也反映了世界各地的饮茶风尚。
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2014-2015)
“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共汇集了来自于9个省的27个博物馆和考古机构的400件展品,绝大部分展品都是首次在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共分成7个部分:“天之子:帝国系统的轴心”“诸侯王宫廷的奢华”“来世的观念”“农业:经济与立国之本”“至帝国的疆界:丝绸之路的诞生”“汉字书写:思想的载体”“日常生活的艺术”。
这次展览呈现出了汉代社会的全景,从作为权利核心的皇帝扩展到各大诸侯藩王及朝廷卿相,进而展示国家发展的根基、疆界的划分和
汉族的日常起居。
从亚洲看世界:制图历史(2018年)
2018年,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从亚洲看世界:制图历史”的文化展览,本次展出的藏品是来自
印度教、佛教和
道教的相关文物。在展览配套图录中,大量展现了长期处于亚洲中心地位的中国与
欧洲传教士的交往故事,体现出了亚洲人眼中的世界中心观念。本次展览引导观众跟随
郑和、
唐僧、贸易商的步伐,从图像学入手,揭示了制图在亚洲国家(包括
中原地区)的建立、征服和扩张中所起的作用。。
禅色:萧勤绘画展(2019年)
“禅色:萧勤绘画展”呈现萧勤如何融会东西方美学,将古代思哲转化为现代的语言。这一展览也与2018年3月上海中华艺术宫的“萧勤回家”大型回顾展,形成东鸣西应的
共振回响。
萧勤于1935年出生于
上海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台湾,1957年只身远赴
欧洲追梦,定居
米兰。当时正值西方战后艺术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他意识到寻找自己文化根底的重要性,开始重新研究禅、道、老庄等东方哲学思想,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开始发展出有别于西方抽象主流图式的创作风格。他于1961年创办“庞图国际艺术运动(Punto International Art Movement)”,并得到活跃于米兰的战后艺术家封塔那(Lucio Fontana)、卡尔代拉拉(Antonio Calderara)等响应。
“禅色:
萧勤绘画展”参展作品部分为艺术家及其基金会的重要收藏,以及由欧亚等地藏家借展的具代表性作品,包括早期的墨水画布或纸本作品,以及采用当年新研发的媒体亚克力所创作的画作,包括《光之跃动》《宇宙放射》和《冥想的能量》等。其鲜明的色彩,行云流水般的笔锋,五彩斑斓的色块、墨点,以及几何的构图,令作品富有表现力,将古代的思哲转化为现代的语言。
北京之吻(2022年10月19日-2023年2月27日)
为庆祝艺术8创立十周年,由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馆长索菲·马卡利乌(Sophie Macariou)、艺术8协会主席亨利-克洛德·顾索(Henry-Claude Cousseau)和艺术8创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联合策划了《北京之吻》展览,汇集了25件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们为展览特别创作的39张明信片。
广成子与扇子——19世纪日本之旅(2023年2月15日-5月29日)
扇子作为一种流行的季节性配件,是
日本著名艺术家广成子的首选媒介。广成子共制作了650多幅版画来装饰扇子。不幸的是,这些版画很脆弱,是一次性的。此次展出的版画来自乔治-莱斯科维茨的收藏,是广成子最精致、最罕见的作品之一。这位日本艺术家最擅长画江户市的风景、日本各省、历史场景、动物、花卉以及周围的人。
重点藏品
吉美国立
亚洲艺术博物馆拥有6万多件藏品,范围覆盖亚洲大部分地区、纵贯5000多年历史,并以收藏亚洲地区艺术品为特色。其中,收藏自18世纪以来的
中原地区艺术品两万余件,品类包括青铜器、
漆器、雕塑、绘画、瓷器等,尤以青铜器、
陶俑、瓷器和
敦煌市遗画见长。
青铜器《象尊》
在中国展厅展出。
《象尊》体形庞大,长96厘米、高64厘米、宽45厘米,背部开口的长宽为26和21厘米,属商末铜器;腹外侧与头部刻有兽面纹,耳、鼻、足部饰有鳞纹,应为
湖南省、湖北一带的出土器。从该尊背部的开口形状判断,其原先应有一个盖,且与
大英博物馆和东京根津美术馆的藏品“
双羊尊”大致相同。如同同时代的大部分尊的风格,《象尊》属于
商朝晚期的作品,最长可追溯到西周初期。
1903年6月,《象尊》由保罗・伯诺(原卢浮宫友协会财务总监)经拍卖所得,后来又经拍卖,被
法国收藏家伊扎克・德・卡蒙多伯爵以3000
太平洋法郎将其收入手中。同年,卡蒙多伯爵将之捐赠给国家,但保留生前使用权。1911年卡蒙多过逝,次年该尊以赠品的形式正式转入
卢浮宫,成为国家不可转让变卖的财产。1914年卢浮宫远东分部将其归入“缅甸或
柬埔寨的雕塑”中,编号为291的藏品目录仅描述该尊为“绿色
青铜象”。直到1922年,《象尊》才被纳入“
中国雕塑”范围,且获得属于“公元前3世纪前的中国艺术”的美誉。1945年,该尊被转入吉美博物馆。1975年,其曾在纽约举办的“吉美博物馆之珍品”展出,直至2004年的
中法文化年才被借到
上海博物馆,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在中国展厅展出。
这是一件元代烧制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釉色纯正、饱满、均匀,
蓝宝石般的釉面上,一条神龙出水,驾云而腾,气势磅礴。元代是高温蓝釉的初创期,蓝釉瓷器存世量极少,同款梅瓶全世界不足5件。除吉美博物馆外,
颐和园和
扬州博物馆各有一件。此器标志着高温蓝釉的
烧造成功,为明清两代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绿釉黑剔花瓶
在中国展厅展出。
绿釉黑剔花瓶为磁州窑的少数精品之作,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存世量极少。吉美博物馆收藏的绿釉黑剔花瓶卷沿喇叭形口,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从颈部至腹部绘有大叶折枝牡丹纹,足部为规整的花瓣。这件绿釉黑剔花瓶,是在白釉黑剔工艺的基础上形成的。先是在施白化妆土上的瓶胎上刷一层黑色料浆,用竹签划出纹饰后,再剔除花纹以外的全部黑料,露出内层的白化妆土,然后入窑高温烧制。花纹突出,
浮雕感强。绿釉透明性强,各种纹饰在绿釉的映衬下别具韵味,从而增加了磁州窑的装饰品种,使其更加色彩纷呈。
佛教司仪头饰
这件作品由纯铜板制成的,整体呈锥形,顶部装饰着半
菱形金刚石,经过
汞镀金处理,有些被切成小花和穿孔,底部带子上的
梵语铭文表明日期是1145年。在
尼泊尔,
坦陀罗大师在仪式上戴着这种头饰。它的形状类似于某些至高无上的菩萨和司仪认同的佛陀所戴的发髻。尼泊尔艺术主要是由少数民族纽瓦尔人创作,他们主要集中在
加德满都山谷,其创作灵感来自利查维晚期(350-740)的古典美学。纽瓦尔人创作的特点之一是使用
半宝石装饰、王冠和珠宝。在尼泊尔王国,来自外部文化的艺术灵感被吸收到当地传统中。来自
印度北部的利查维斯人在公元3世纪进入这个国家,并与他们一起建立了一种借鉴印度和
西藏自治区的艺术传统,最终达到了一种原始的
尼泊尔艺术。
佛陀生前场景“玛拉的臣服”
这个插图场景描绘的是死亡和
幻觉之神玛拉的攻击,受到未来佛陀附近觉醒的威胁。后者代表坐在皮帕尔面前的钻石宝座上,并做出手势(mudrâ)bhumisparsa(带
地球见证)。玛拉站在菩萨的右边,他的恶魔大军向菩萨发射了多发弹丸,在到达他面前之前变成了花朵。
蓝铜矿蓝色背景唤起了邪恶者企图发生的夜晚。在下部乐队中代表普世君主的七宝的主题,暗指佛陀“三界”上的王权。这幅作品以其微型主义和色彩主义从通常的圣所绘画中脱颖而出,让人联想到
吐鲁番市的维吾尔照明手稿。
这幅绢绸礼仪画是在
敦煌市的“卷轴洞”中发现的,画中这种图像影响的混合是Serindian道路佛教作品的典型代表,该作品以基于释经或更根本的教义解释的差异的学校多样性而闻名,在方法和手段上教授启蒙之道。
行脚僧像
在中国展厅展出。
《行脚僧像》也叫“云游僧图”、也称“宝胜
大日如来像”,受当时唐玄奘取经的故事影响,此内容是敦煌当时流行的主题。在敦煌遗画中有十二幅相同题材绢画或纸画,其中
英国马尔克·斯坦因收集二幅,
法国保罗·伯希和收集有七幅,其中三幅收藏在吉美博物馆,四幅收藏在
法国国家图书馆。日本大谷探险队收集有二幅,其中一幅收藏在韩国中央博物馆,另一幅收藏在日本奈良
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画面描绘赤足芒履的行脚僧人,背负满载佛经的行,身伴一虎,表情坚毅,日夜兼程,踏云而行,反映了行僧的艰辛与执着。
文化研究
学术活动
“敦煌学的跨时空交流与数字保护探索”研讨会
2023年5月18日,在第45个
国际博物馆日,
敦煌研究院、法国吉美国立
亚洲艺术博物馆在线上举行了“敦煌学的跨时空交流与数字保护探索”研讨会。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法国吉美国博物馆主席苏菲·马卡里乌、法国吉美国博物馆馆长文森特·勒费弗尔、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刘小岚、法国吉美国博物馆中国和亚洲中部佛教艺术藏品主任瓦莱丽·扎莱斯基、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杜鹃等多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法中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刘英健主持,双方从
敦煌市的艺术文化出发,就数字时代下,
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传播交流了观点和看法。
吉美创新实验室
2021年,法国吉美博物馆与KEDGE创意产业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启动吉美创新实验室。吉美创新实验室的目标是通过共同协作,在
国际博物馆中挖掘关于
社会创新的新洞见。更具体地说,该创意实验室将进行深入且系统的变革,鼓励在
法国及海外建立创新实践社区,鼓励关键参与者加入,并通过文化机构培养创新技能。这些基于实验方法的措施,旨在发展和传播博物馆的社会创新。该创新实验室的成立旨在加强法国吉美博物馆与亚洲之间的联系,包括世界各地的年轻学生和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之间的联系。法国吉美博物馆强化了自己作为
欧洲中心的亚洲知识中心的形象。
文博领域国际合作
2024年11月,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与
四川博物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双方在文物保护、展览合作、人员互访和技术交流等方面将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这一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法文明交流互鉴,更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互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术研究
出版物
《崇高的材料,在中国5000年的创造》,由吉美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藏品主管海伦娜·加斯奎尔、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摄影收藏负责人吉梅特·埃里克·列斐伏尔等人联合创作。其旨在展示从1889年成立到21世纪初,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国家艺术收藏的建设。介绍了吉美博物馆的历史及其中国艺术藏品的逐步形成,每一件作品都是从吉美博物馆收藏的杰作中挑选出来的重要作品。
文化活动
文学奖
埃米尔·吉美
亚洲文学奖是由吉美博物馆设立,起初是为了纪念《日本长廊》的作者、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和博物馆向远东文明的爱好者致敬。后来的设立目的为奖励忠实于博物馆创始人意志的小说或故事。该奖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四个:第一,获奖者必须是
法语创作;第二,作者属于博物馆保存的藏品的地理区域;第三,该书在上一个日历年在
法国出版;第三,原籍国的出版日期可追溯到10年前。
文化和教学服务
该服务是由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组织的,同时它也是许多艺术学院或机构的培训活动。该服务提供了深入了解的亚洲方法和最新的见解,并将博物馆藏品与历史、文化问题联系起来。一次服务可以面向最多60名听众的团体,服务费用按照时间长短收取,半天培训费439欧元、培训日878欧元
参考资料
印度-吉美.吉美国立博物馆-印度展厅.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