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美国第37任总统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男,1913年1月9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镇,美国著名政治家,美国第34任副总统(1953-1961)及第37任总统(1969-1974)。
尼克松从惠蒂尔学院(Whittier College)和杜克大学法学院(Duke Law School)毕业后,于1937年回到惠蒂尔开始律师生涯。之后尼克松在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并在海军中服役三年半。1945年-1950年,尼克松先后当选众议员、参议员。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作为竞选搭档的尼克松成为了副总统。四年后,尼克松成功连任副总统。1960年,尼克松在总统竞选中败给约翰·肯尼迪。1968年,尼克松在总统大选中胜出,成功当选美国总统。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爆发。尼克松坚决表示此事与他无关,并且让低级人员出来认罪。这些措施使得局势缓和下来,接着尼克松成功访华、访苏并从越南顺利撤军还稳定了美国国内的社会经济。在这一系列举措下,尼克松于11月7日在总统大选中取胜,成功连任。1973年1月,再次被提出,尼克松被迫交出关键性证据——录音带,最终证明尼克松参与掩饰真相。此后,尼克松于1974年8月正式辞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主动辞职的总统。
1974年9月,总统福特对尼克松发出特赦令,赦免他在水门事件期间所犯的和可能犯的一切罪行。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1989年,尼克松再次访问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美关系。1993年3月8日,克林顿邀请尼克松访问白宫。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因中风并发症去世,享年81岁。
尼克松任职总统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他创立了环境保护机构,改革了养老金制度和健康保险计划。面对1971年的经济危机,尼克松对欧洲日本的商品增收附加税,让美元和黄金脱钩,并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尼克松还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对美国与、中国和越南的政策进行调整,使得美国与苏联签订一系列的协议,让两国关系走向平缓,并结束了。尼克松在1972年实现访华,打开两国友好关系的大门。同年5月,尼克松访问成功,缓解了美苏紧张的局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3年1月9日,尼克松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镇出生。他九岁时,父亲经营的柠檬园破产了,他们一家不得不搬到母亲的娘家惠蒂尔居住。1925年,尼克松的弟弟切斯特·阿瑟因病去世。随后,哥哥哈罗德患上肺病。为了治病,尼克松一家背负了沉重的债务。由于哥哥病情严重,母亲带他去亚利桑那州休养。尼克松不得不承担起帮父亲打理生意的担子,每天凌晨4点去帮忙进货,并在放学后看店。中学时代,尼克松成绩优异,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和活动。17岁时,尼克松进入惠蒂尔学院(Whittier College)就读。在他入学时,惠蒂尔学院只有一个由家境富裕的学生组织的“富兰克林社”。因此,他帮忙创办了另一个学生俱乐部“方正社”,并担任该社第一任主席。大三时,尼克松以“方正社”的候选人身份成功当选学生会主席。1934年,尼克松以一级荣誉生的身份从惠蒂尔学院毕业。同年九月,他前往杜克大学法学院(Duke Law School)深造。
1937年,24岁的尼克松回到惠蒂尔,加入了温格特和贝尔利律师事务所,开始他的律师生涯。接着尼克松迅速加入了由当地年轻商人和自由职业者组成的俱乐部,并成功当选为惠蒂尔学院校友会主席、杜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校友会主席、奥兰治县城市联合会主席。1938年,尼克松遇到了惠蒂尔中学新来的商业课老师西尔玛·帕特·瑞安(Thelma Catherine Pat Ryan),随即坠入爱河。1940年6月21日,尼克松与帕特·瑞安结婚。后来尼克松得知美国在征召青年律师担任海军军官的消息,他马上提交申请并且被录取。之后尼克松在海军军官学校学习,他还于1942年9月被授予中尉军衔,成为一名在南战斗空运司令部的地勤军官,并在海军中服役了三年半。
初涉政坛
1945年11月,尼克松在大学同学的帮助下参加州议员候选人的竞选,这也是他第一次发表政治演讲,之后他获得了共和党的提名,成为州议员候选人之一。于是他一方面开始学习政治以及公共事务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他的竞争对手沃勒斯(Voorhis)进行深入地调查,最终以1.5万票的优势击败沃勒斯,年仅33岁的尼克松当选众议员。
1947年,美苏冷战影响下,杜鲁门政府提出以支持欧洲的重建,防止当地共产党力量的扩大。国会派遣赫脱委员会去欧洲实地考察,尼克松也是成员之一。尼克松回国后,成为马歇尔计划有力的支持者,这也是尼克松接触外交事务的开始。1948年,尼克松加入美国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和劳工委员会,参与炮制镇压劳工的“塔夫脱-哈特莱法”(Taft-Hartley Act),后又制定镇压共产党的“蒙特-尼克松法”(Mundt-Nixon Bill)。
1948年8月4日,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接到一个案子。起诉者叫惠特克·钱伯斯(Whitaker Chambers),是《时代》周刊的高级编辑;被指控者叫阿尔杰·希斯(Alger Hiss),是(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主席,一个有很高声望的外交活动家。约翰·钱伯斯指控希斯曾参加过一个以渗透政府为目的的共产党小组。希斯则参加了向全国转播的公开听证会为自己辩护,他在听证会上的表现激起了他人的同情,但尼克松坚持要继续调查。之后,希斯以诽谤罪将钱伯斯告上法庭。法院要求钱伯斯提供能够证明希斯是共产党员的文件,否则将判他有罪。这时,钱伯斯把调查人员领到他在的农场,掀开一个南瓜的顶部,从里面拿出5个缩微胶卷,并声称这是当年希斯交给他的,这就是所谓的“南瓜文件”,其中包括30年代国务院的机密档案和希斯的个人文件。尼克松相信这些文件证明了希斯从事间谍活动并将情报提供给。希斯最终被判有罪并服刑,但他坚持自己是无辜的。直到死去,他都认为自己是美国反共浪潮的受害者。希斯案件让尼克松成为全国闻名的年轻议员,共和党领导人开始注意到他。1950年,尼克松竞选参议员并成功当选。
当选副总统
尼克松于1951年结识美国五星上将(Eisenhower),二人决定共同搭档参加新一届的总统竞选。次年,艾森豪威尔被提名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被艾森豪威尔提名为竞选伙伴。1952年9月17日,尼克松乘坐竞选专列从加利福尼亚州(Pomona)出发,开始了他的竞选旅行。
就在尼克松开始竞选旅行的第二天,《》(New York Post)头版上出现题为“秘密的尼克松基金”的报道,而在另一版上则用较小的字体刊出这样一个消息:“大富翁的秘密托管基金使尼克松过着远远超出他薪金收入的豪华生活。”实际上,尼克松在当选参议员后,为应对任期内和未来竞选的财务开销,决定公开募集政治基金。最终,他们收到18235美元的捐款,并由史密斯保管,用于邮资、旅行和其他政治活动。然而,民主党利用此事指责尼克松涉嫌贪污腐败,将其作为攻击共和党的武器。尼克松此时面临着从竞选名单中被除名的危机。艾森豪威尔给了尼克松一个机会,他安排了一次半小时的电视时间,让尼克松有机会在公众面前为自己辩护。尼克松孤注一掷,发表了一次关系到他个人未来的演说。
在演说中,尼克松公开了自身的财政情况,后又用一条小狗把演说推向高潮。尼克松的电视演说打动了美国人民的心,小狗切克斯也在一夜之间成为全美国最有名的宠物,后来人们甚至以它的名字来称呼这次演说,把它叫做“切克斯演说”。
经历危机后,尼克松在竞选中站稳脚跟。1952年11月4日,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竞选搭档大获全胜,成为美国下一届总统和副总统。当选副总统之后,尼克松借助对远东的亲善访问积累政治资本。之后在1956年的总统大选,尼克松与艾森豪威尔以57%的选票再次胜出,尼克松作为副总统协助艾森豪威尔处理政务。1957年春天,尼克松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外交访问,前往非洲展开又一轮重大外交之旅。返回美国后,他在推动《1957年民权法案》通过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尽管该法案在参议院被削弱,民权领袖对于艾森豪威尔总统是否应该签署该法案存在分歧。然而,尼克松建议总统签署该法案,并且艾森豪威尔最终也采纳了这个建议。就在1957年11月,总统艾森豪威尔遭遇了一次轻度中风,尼克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向全国人民保证,内阁将在总统患病期间保持良好运作并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尼克松与夫人于1958年4月27日踏上友好访问的旅程。尼克松在蒙得维的亚(Montevideo)参观一所大学校园并回答学生们有关美国外交政策的问题。尽管这次行程起初平安无事,但到达利马(Lima)时,当地学生正在示威游行。尼克松前往校园时遭遇骚乱,他被迫躲回车内以避免被扔东西。在酒店里,尼克松遇到另一名暴徒,并遇到向他吐唾沫的示威者。在卡拉卡斯(Karacas),反美示威者也向尼克松夫妇吐唾沫,他们的车辆还遭到一名持棍棒暴徒的攻击。1959年7月,艾森豪威尔派尼克松到莫斯科出席美国国家展览会开幕式。
在野时期
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而艾森豪威尔宣布不再竞选总统。于是尼克松参与了这次的总统竞选,但竞选后期由于共和党内部的分裂、竞选经费不足以及尼克松受伤患病而停止了两周的竞选活动,最终民主党候选人(Kennedy)以11.3万张选票的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成功当选美国第35任总统。卸任后的尼克松搬回了加利福尼亚州,之后接受了洛杉矶的亚当斯-杜基-黑兹尔律师事务所的邀请从事律师工作。期间他和道布尔迪公司签了合同,撰写他的第一本回忆录《六次危机》。尼克松出于下一届总统大选的考虑,他在1962年参与的州长竞选,但竞选失败。暂时离开政坛后,尼克松搬家到纽约,进入马奇律师事务所工作,并宣布放弃1964年的总统大选。之后,民主党候选人约翰逊(Johansson)在1964年成功当选总统,但越南战争使得约翰逊政府逐渐失去人心。此时尼克松利用这次机会对约翰逊政府进行不断抨击,约翰逊政府的反击也使得尼克松的政治影响力和共和党政治地位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也为尼克松1968年的总统大选奠定基础。
东山再起
1968年11月5日,尼克松以0.7%的优势在总统大选中胜出,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在宣誓就职之前,尼克松在原来竞选班底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一个新班底,他起用亲近的人来进一步加强总统行政,但也任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例如在总统大选中以其他候选人派别的身份严词评判过他的(Kissinger)。同时他对内阁和国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使得自己的政策能够更好的实施。1969年1月20日中午12时,在美国国会大厦东门外的典礼台上,尼克松正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上任之后,尼克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他创立了环境保护机构,改革了养老金制度和健康保险计划。面对1971年的经济危机,尼克松对欧洲日本的商品增收100%的附加税,让美元和黄金脱钩,并实行工资物价管制,控制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稳定了社会经济。尼克松也对美国与、中国和越南的政策进行调整,使得美国与苏联签订一系列的协议,让两国关系走向平缓,并且结束了。尼克松还派遣于1971年7月秘密访华,并且在基辛格访华结束后宣布自己将前往中国。
在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爆发,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McCord)为首的5人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但尼克松坚决表示此事与他无关,并且让低级人员出来认罪。这些措施使得局势缓和下来,之后尼克松依靠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摆脱了水门事件给他带来的影响。接着尼克松于同年2月17日飞往北京,首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成为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重要贡献。1972年5月,尼克松访问成功,缓解美苏紧张的局势。同年7月,尼克松顺利地将美国军队越南撤走。在一系列的举措下,尼克松于11月7日在总统大选中取胜,成功连任。
辞职下台
1973年1月,再次被提出,与事件有关的人员再次被收押,事态进一步扩大。詹姆斯·麦科德表示被捕人员被施压并且被要求认罪,这也使得美国全国都在关注水门事件。之后法律顾问(John Dean)指证尼克松曾经亲自参与掩饰水门事件的真相,而尼克松的前助手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Alexander Butterfield)表示尼克松在白宫办公室中安装录音设施。于是尼克松在美国最高法院的多次逼迫下交出录音带,最终这些录音带证明尼克松参与掩饰真相的事实。因此,尼克松于1974年8月决定正式辞职,并且在8月8号晚上9点在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辞职讲话。
晚年生活
1974年9月,总统福特对尼克松发出特赦令,赦免他在水门事件期间所犯的和可能犯的一切罪行。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间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并且依旧对美国的政策拥有一定的影响力。1989年,尼克松再次访问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美关系,维持了中美两国之间民间的交流往来,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后续发展。尼克松辞职后,美国人剥夺了他像其他退休总统一样建立自己图书馆的权利。但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尼克松著作的不断发表,水门事件的阴影逐渐消失。虽然美国人民还没有完全原谅他在那段时期的所作所为,但他们开始逐步认同他任职期间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对他进行评价。最终,在1993年,尼克松的出生地建立起,这表明美国人民已经原谅了他。历史学家们依旧将尼克松列入美国最糟糕总统之一,他们承认打开对华关系是尼克松最大的成功,同时也认为水门事件是他最大的败笔。1993年3月8日,克林顿邀请尼克松访问白宫。同年6月,尼克松的妻子帕特因肺癌去世。次年,他访问了俄罗斯,并呼吁美国增加对俄罗斯的援助,以防止共产党重新上台。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因为中风并发症而在纽约的医院去世,享年81岁。他被安葬在妻子帕特的身边,葬礼共有4200多人参加,包括现任和退休的5位总统,他们都前来送别尼克松。
政治举措
政治
新联邦主义
新联邦主义是尼克松政府提出的政治哲学,旨在还权于州和还权于民,试图扭转自罗斯福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对权力的集中趋势,强调加强州和地方政府的作用,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并克服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不当干预。这一理念不仅影响了尼克松时期的国内政治和政策,也被视为一种对付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尝试,为后来的共和党总统所继承发展,对七十年代以来的美国政治产生了影响。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联邦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经济进行广泛深入的干预和调节,推动了科技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扩大了市场,同时延缓了经济危机。尽管这种干预暂时地部分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反而催生了新的矛盾和危机,如严重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实施
推行困难
尼克松在1969年8月8日的全国性广播电视讲话中正式提出了新联邦主义的口号,强调美国正面临城市危机、社会危机及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他认为过去乔治·华盛顿的权力和责任过度集中,导致庞大官僚机构运转不灵、效率低下。克服这些危机的关键在于扭转联邦政府集权的趋势。因此,尼克松呼吁让权力、资金、责任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流向各州和人民,实行新联邦主义,以实现权力从人民和各州流向华盛顿趋势的逆转。为实现新联邦主义的目标,尼克松提出税收分享作为主要措施。其内容包括:分享的数额为个人可征税收入的一定百分比,分享的联邦岁入由财政部自动拨给各州;联邦岁入在各州及哥伦比亚特区之间的分配是根据各州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以及各州内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依据事先规定的分配方案进行;对使用方面的要求将维持在最低限度,各州只需满足简单的报告和会计要求即可。在新联邦主义口号和税收分享的具体计划提出后,尼克松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和场合进行宣传,其中包括1969年9月在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召开的全国州长会议上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详细阐述了新联邦主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质。新联邦主义提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支持者主要来自州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以及一些社会团体,而反对的势力则相当强大。在国会中,由于占大多数的民主党议员,特别是众议院赋税委员会主席威尔伯·米尔斯(Wilbur Mills)的坚决反对使得税收分享计划在国会中难以推进。此外,各个阶层也对税收分享计划心存疑虑,民权主义者怀疑税收分享计划中防止种族歧视条款的约束力,贫困阶层的代表则担心税收分享会减少福利。这些反对和怀疑预示着新联邦主义和税收分享所面临的困难和曲折。
在1969年,对新联邦主义的宣传声势较为壮观,但进入1970年后,尼克松对新联邦主义的宣传逐渐减弱,尽管偶尔也为其进行辩护,但声势已不如前。到1970年底,国会甚至未能举行一次关于税收分享计划的听证会
扩大和发展
新联邦主义在1971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1969-1970年的经济危机和共和党在1970年中期选举中的失败。
尼克松上台后,将反对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他大幅削减了政府支出,以实现预算平衡。同时,他采取了紧缩货币和信贷政策。这导致住房建筑和汽车工业的生产相继下降,长期积压的问题逐渐显露,最终引发了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尼克松不得不在当年年底改变经济政策,将重点从反对通货膨胀转移到反对经济停滞上。他在改变经济政策的同时,扩大了税收分享计划,以此来维系共和党人的支持,并维护其共和党领袖的形象。
而共和党在1970年中期选举中遭遇的失败,对尼克松来说也是一个打击。于是尼克松在1971年伊始提出了一个包括新税收分享计划在内的广泛内政计划“新美国革命”。该计划提出后,尼克松对国会议员和媒体反复强调税收分享是“新美国革命”的重点。接着在1971年3月2日至18日提出了城市社区发展等几个方面的特别税收分享的咨文,进一步推动了新联邦主义的发展。
1971年提出的新税收分享计划相比于1969年的计划有较大改动,增加了特别税收分享;将一般税收分享扩大至一百六十亿美元;扩大地方政府在税收分享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尼克松政府的努力和许多地方政府官员的支持,国会终于在1972年10月以州和地方财政援助法的名义予以通过。税收分享计划在1972年大选前夕被通过是尼克松的一大政治胜利。然而,由于特别税收分享被民主党人控制的国会删去,税收分享的实际作用受到严重影响。随着1972年大选的结束,新联邦主义的发展陷入停滞。一方面是因为新联邦主义的政治目的已部分实现,税收分享计划已被通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水门事件的丑闻被不断揭露,尼克松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掩盖、开脱,不能集中精力去实现新联邦主义的其他目标。直到1974年8月尼克松辞职,新联邦主义没有取得任何新的进展。
经济
“姑且一试”
尼克松上任时,美国面临着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经济挑战。在此前,美国政府一直习惯于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来应对经济危机。尼克松希望通过发展私营企业来扩大就业,认为政府应给予私营企业发展空间,而政府本身则应采取紧缩财政和减税等措施来稳定物价和工资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1969年4月14日,为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尼克松正式提出了“姑且一试”计划,决定实行传统经济学和货币主义相结合的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但却导致了第五次经济危机。因为政府忽视了美国经济结构已发生改变,传统制造业正在让位于高科技工业和第三产业。这些新兴产业规模庞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仅靠私人投资无法维持其长期运转。联邦政府在国防支出上占据重要地位,而尼克松政府削减政府支出以应对通货膨胀,却未能料到这使得国防企业等重要产业迅速萎缩,引发了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衰退的问题,美国即将面临“滞胀危机”。面对经济滞胀,尼克松意识到需要采取扩大财政支出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发展和降低失业率。 1971年1月22日他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政策,这一举措使得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在1971年和1972年达到了230亿美元以上,使得美国经济形势在1972年明显改善,当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1.5%。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指尼克松政府为缓解美国经济滞胀危机,而在1971年8月到1974年4月这段时间中所使用的刺激经济发展的举措。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工资、物价、房租以及红利进行为期90天的冻结;要求国会减少联邦的支出;中止美国为其他国家的国家银行提供用美元兑换黄金的服务;增收进口商品10%的附加税。新经济政策的颁布与落实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消失,同时这次政策也是根据经济理论来处理经济滞胀的一次尝试。
背景
面对经济困境,尼克松决定将重点转向解决失业问题,即使短期内无法平衡预算。他采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发展来降低失业率的手段。这导致1971年和1972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超过230亿美元。然而,这种做法在1972年取得明显的成效,经济增长率在第四季度达到11.5%。尼克松在处理经济问题上的策略转变,体现他对实际情况作出的调整,以寻求解决失业问题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实施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通过全国广播电视网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了新经济政策。他解释了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临时措施和进口附加税,并宣布消减预算、裁减政府人员和刺激投资等一系列措施。这一举动被称为“尼克松冲击”,使得国际金融市场陷入混乱,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尼克松新经济政策引起西欧和等国的强烈反应,各国的货币和外汇市场纷纷关闭。经过斗争和谈判,最终在1971年12月18日,各国签署史密森协定,调整比价和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重新确定金价和汇率波动范围。
1971年10月,尼克松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包括工资和价格的管制。然而,工资委员会和物价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并不明显。在对工会退出监督机构的担忧下,工资增长被推迟,并确定每年工资增加的标准线为5.5%。物价委员会也无法有效控制物价上涨,批准两家钢铁公司提价的申请。尽管有管制措施,1972年物价仍上涨3.2%,失业率保持在5%水平。此外,在国际收支逆差和美元信用下跌的情况下,1973年开始出现美元危机,导致西方金融市场关闭。1973年2月12日,美国将黄金官价从38美元上调至每盎司42.22美元,黄金升值11.11%。此前,各主要货币均被迫采取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尼克松政府在沃尔克的建议下宣布第二次贬值,引起更大规模的美元兑换黄金风潮。市场金价短期内上涨10美元,达到90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浮动汇率时代开始。1973年春季,尼克松实施价格冻结导致市场短缺牛肉等食品。冻结政策一个月后解除,随后美国政府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控制物价。但是,粮食、石油、等必需品价格仍急剧上涨。
新经济政策曾一度对急剧发展的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未能为解决滞胀问题找到出路。
国际货币体系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美国面临美元危机和黄金外流影响,政策制定者开始思考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行方式。在执政初期,尼克松主要处理越南战争、缓和中美关系和与苏联谈判等事务,但国际经贸和货币事务仍受到其关注。1969年1月23日,国家安全委员会要求相关部门拟定“国际局势概述”,并成立了专门负责国际货币事务的沃尔克(Voleker Group)小组。该小组在首份报告中呼吁尼克松政府加紧落实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并以不引起剧烈动荡的方式终止黄金与美元自由兑换。
1969年10月,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人向尼克松提交了一份详尽的国际经济和货币政策计划。该计划指出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两大问题:国际流动性不足,黄金储备短缺,导致美元成为事实上的唯一储备货币,引发了多国对其特权的不满;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频繁出现美元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为解决国际收支逆差,尼克松政府采取了积极推进特别提款权的落实来降低黄金的储备货币地位。而1971年“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则直接切断了黄金与美元兑换,暂时缓解了针对美元的国际投机活动压力。
社会
印第安人政策
1970年7月8日,尼克松总统就美洲原住民问题向国会提交一份总统咨文,在咨文中提出要停止解散印第安人部落,对印第安人采取自治的方式进行管理,考虑到印第安群体的利益,用尊重取代监管。之后尼克松也针对推动印第安人自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在1970-1973年间,尼克松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将蓝湖归还给及周边土地归还给陶斯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州印第安人权利法案”承认阿拉斯加印第安人对阿拉斯加土地的所有权;“纳瓦霍社区学院法案”用于资助部落成员接受教育;“美洲原住民教育法案”提高了印第安人儿童与成人的受教育机会,为公立学校的印第安学生提供经济援助,使得印第安人重新获得自主管理权;“梅诺米尼法案修正案”确定了梅诺米尼部落的合法地位等。尼克松总统在位期间颁布52项关于印第安人的法案,这一系列法案的有利于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发展,提高和改善印第安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质量,缓解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关系。
民权
尼克松总统在位期间的民权政策对黑人的经济领域权利进行提高,但在政治社会领域方面则趋于保守。1971年10月13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关于扩大少数民族企业计划的特别咨文中对经济领域的民权政策作出阐述。之后他的民权政策在经济领域中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制定“”来保证少数民族在寻找工作时不受歧视,另一方面则是对少数民族创立的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以及其他援助。
自然保护
尼克松上任后大力推行环保行动。1970年2月,向国会提交关于环境问题的年度咨文,并通过许多环境保护法案和对以前环保法案的修改。1970年12月12日,他建立的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署正式开始工作,由署长直接向总统汇报工作,意味着美国的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1970年以后,尽管之后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尼克松及其政府开始逐步后退,对环保运动持反对态度并力图限制之前取得的成就,但他的环保政策为之后美国的环保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社会福利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衰退,庞大福利开支给联邦政府带来沉重负担,福利制度未缓解贫困反而引发新问题。尼克松就职后3天成立城市事务委员会,由自由主义者莫伊尼汉领导,提出激进福利计划,重要组成部分为“家庭援助计划”。
1969年8月8日,尼克松正式宣布他的“家庭援助计划”,鼓励人们工作或接受培训,并奖励愿意工作的人;制定国家最低福利标准,以确保老人和残疾人能够获得有效的援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相应的补贴。该计划广受欢迎,但遭到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反对,并最终未能通过相关法案实施。尽管如此,这一计划在美国福利改革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医保改革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自罗斯福总统时期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涉及公民利益、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位致力于医疗保险改革的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上台后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覆盖率不足和高医疗费用的问题。这些措施成为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通过《健康维护组织法》,标志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对转变赔付机制、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覆盖率起到关键作用。
外交
越南战争
尼克松上任时,由于越南战场伤亡过多,战争在美国国内很不得人心,反对战争的暴力抗议不断出现。约翰逊政府曾同意以暂停轰炸来换取无条件谈判,但这一协议从来都没有完全生效。
尼克松执政初期针对越南问题同时采取两个对策:一是通过“越南化”计划建立可以代替美国军队的南越部队,使得美军逐步撤离;二是通过谈判维持政权的稳定。此外,美国还试图通过地方政治的改革拉拢农民力量来孤立南越的革命力量。1969年3月,尼克松批准了一项秘密行动,对及其盟友红色高棉的阵地进行轰炸。到1969年中期,尼克松开始积极努力与北越展开和平谈判,他亲自给北越领导人写信,并在巴黎启动和平谈判。然而,初次谈判未能达成协议。1969年7月,尼克松访问,并与阮文绍总统和美军统帅举行会面。在国内出现要求立即撤军的抗议浪潮的压力下,他开始实施“越南化”政策,即以南越军队代替美国军队,后者逐步撤离。1969年9月,尼克松再次宣布从越南撤出四万余名美军,将驻扎在越南的美军数量控制在50万以下。并且同时对南越政权进行帮助来加强南越的军事实力。随着美军的不断撤出,美国政府于1972年6月宣布美军不会加入地面作战,但美国同时凭借着空中作战优势对进行轰炸,对北越进行军事威胁,但效果较差。之后,美国与的代表于1973年正式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标志着长达十几年美国侵越战争的结束 。
拉美政策
尼克松在上任后继续对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采取秘密行动,并与古巴裔美国人社区保持密切联系。这引起和古巴的关注,他们担心尼克松可能会违反约翰·肯尼迪赫鲁晓夫达成的结束古巴导弹危机的协议。1970年8月,苏联要求尼克松重申协议,尽管尼克松对卡斯特罗采取强硬立场,但还是同意了。然而,由于苏联1970年10月开始在古巴港口肖恩富戈斯扩大其基地,双方出现短暂的对峙,但最终达成和解。该年11月,美苏双方在举行的最后一轮外交照会上,重申1962年的协定。尼克松政府设法在智利总统选举中以隐蔽方式阻挠马克思主义者萨尔瓦多·阿连德的参选,通过支持政变并提供资助等手段影响局势。智利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最终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上台,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被杀害。
尼克松访华
1969年秋,后中苏关系有所缓和,尼克松政府随即加快调整对华政策的步伐,中国政府也适时回应。1970年,在华沙举行的中美两次大使级会谈取得重要进展。7月,尼克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赞成在外交上承认中国。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0月下旬,尼克松通过秘密渠道向中方传递消息,希望派遣特使秘密访华。11月中旬,周恩来同意美国派遣特使到北京商谈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1971年10月,联合国投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成员。
1971年3月末至4月初在日本名古屋市举行的第31届上,毛泽东回应一位美国运动员参加北京国际友好邀请赛的请求,并邀请他参赛,目的是以中美人民之间的交往作为打开两国官方关系的序幕。这一邀请加快中美接近的步伐,起到以乒乓“小球”转动推动世界“大球”转动的作用。当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周恩来和尼克松通过秘密渠道敲定访华事宜。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到北京访问。7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后,毛泽东在当天下午与他会面,谈话时间长达70分钟。次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将“毛主席会见尼克松”作为头条新闻,并对尼克松一行的活动进行报道。在访期间,中美两国签署《联合公报》,宣布将建立正常关系,并互派代表到对方首都。
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上海《联合公报》的发布意味着中美长期敌对状态的结束,也标志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尼克松访问期间确定了建交相关的条件,包括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而中方则不再以彻底解决台湾问题为与美国交往的前提。最终,在1979年1 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宣告结束。
美苏关系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使得美国与外交的目标转变为缓和美苏关系,之后美国与苏联相继进行限制的谈判。1972年5月,尼克松访华结束3个月后访问苏联,并且达成《反弹道导弹条约》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临时协定》等协议,此外还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达成相关协定。这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时期,对美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之后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于1973年6月回访美国,而尼克松在次年又访问。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在会晤,讨论共同防御条约、缓和政策以及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等多个问题。他们也考虑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的条约,但尼克松认为在任期内时间不够充裕无法完成。这次会谈未能取得显著突破,但美苏关系也在这两年得到相当程度的缓和。
欧洲政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关系一直存在摩擦。尼克松政府非常重视西欧实力的变化以及对欧美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为加强与欧洲盟友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并维护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尼克松政府提出将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计划。这种政治策略正是在对尼克松政府造成越来越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出的。1973年5月3日,尼克松向全国提交一份长篇报告,题为《七十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缔造持久和平》。在这份报告中,他提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重新确定大西洋两岸间的关系。同时,他再次强调美欧加强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尼克松政府原本计划利用的“欧洲年”讲话,呼吁工业民主国家开创一个新时期。在国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克服越南战争留下的后遗症。在国外,他们希望引导盟友以新眼光看待未来,以解决令人不悦的经济和其他问题。然而,他们的西欧盟友的反应却不明确,模棱两可。到1973年下半年,“欧洲年”的议题逐渐被遗忘。在7月23日,九国的外交部长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会后,共同体部长理事会向美国通报会议结果,却回避了“欧洲年”的问题,也未提及尼克松计划年底访问欧洲的事宜。美国对“欧洲年”寄予重大期望,但最终不了了之。
中东政策
尼克松政府通过军售援助支持中东盟国建立自卫能力,特别是伊朗。尼克松鼓励各方进行谈判,认为应利用军事援助促进和平。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联盟发动对以色列的,造成以色列严重损失。尼克松立即向以色列提供紧急援助,并派遣美国军队人员参与战斗。随着以色列逆袭取得优势,停火谈判升级为超级大国危机。为报复美国支持,阿拉伯实施石油禁运并提高油价。威胁执行维和任务,引发严重核战争危机。石油禁运的导致,使美国出现汽油短缺并限量供应。随着中东地区恢复和平,石油生产国取消禁运,危机得以解除。战后,尼克松政府重新建立了与埃及的外交关系,并重启中东和平进程。尼克松表示这是建立持久和平的最佳机会。1974年6月,尼克松访问中东,他成为首位访问的美国总统,这也是他在任期内最后的国际访问之一。
尼克松主义
出台背景
1969年尼克松出任总统时,美国面临着国际形势动荡和外交困境。尽管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其领导地位受到挑战,需要重建国际信誉和全球力量平衡。美国在冷战后力量的相对下降,使得尼克松意识到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他放弃了两极对抗体系,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试图实现与共产主义世界的和平共处。随后尼克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包括与苏联进行秘密渠道接触、对柬埔寨进行轰炸以迫使越南民主共和国就范等。这些措施是尼克松政府结束越南战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与尼克松政府安全战略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改变了“两个半战争”战略,转而采用了“一个半战争”战略,主要出发点是削减兵员和军费,以缓解财政压力和国内要求削减军事力量的压力。尼克松政府通过这些举措试图重新确立美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使美国摆脱最危险的海外军事冲突,恢复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尼克松上台后制定了从南越国“荣誉”撤军的计划,实际目的是赢得战争,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使南越领导人阮文绍继续维持在南越的统治。其越南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及信誉。
形成
总统尼克松于1969年7月23日开始为期13天的全球政治和外交之旅。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尼克松表示,在国内安全问题和军事防卫问题上,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否则美国将鼓励并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他强调亚洲国家不需要外部干预,并表示美国将帮助亚洲国家实施其政治经济战略。第二天《纽约时报》 报道了尼克松的谈话概要,媒体很快将尼克松关岛谈话称为 “关岛主义 ” (Guam Doctrine)。1970年9月之后,媒体评论员和记者们改称其为 “尼克松主义 ”。结束之行回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之后,1969年8月4日,尼克松在与国会领袖的谈话中阐述了他的亚洲新政策。他强调认识到针对亚洲不同国家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不再坚持过去的单一化政策,并指出新政策的重点是通过物质支持而不是直接人力介入来帮助这些国家。随后,亨利·基辛格进一步解释了尼克松主义,强调美国将承诺保护相关国家免受外来军事大国侵略,并提供适当的军事和经济支持,但不会介入其内部事务。同年11月3日,他在对全国广播电视演说中,更明确地表述了尼克松主义的原则,将其概括为“美国外交的新方向”。他计划通过新的相关军事行动对越南进行施压,这标志着越南战争进程的转折。
之后尼克松将该原则推广为美国的全球政策,并表示这一原则代表对全世界的基本立场,不仅仅限于安全事务。他进一步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以扩展尼克松主义的内容。这使得尼克松主义不仅规定了美国在海外的义务和与盟友的关系,还规定了美国对和中国的政策指导原则。尼克松主义被视为尼克松政府时期最初两年美国对外政策的代名词,旨在调整美国的海外义务并支持地区性反苏反共强国充当美国的代理人以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 。
实施情况
尼克松政府在地区安全政策方面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真正接受“新多边主义”观点的体现,尼克松政府希望通过联结机制和尼克松主义政策的贯彻来解决撤军和保持承诺之间的矛盾,并将尼克松主义作为地区安全网来保护美国利益。
亚洲地区
尼克松和将缓和与中国的关系看作是他们在亚洲实施政治军事收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中国改善关系,有利于维护稳定的地区环境,以便美国稳步地从亚洲撤军,并希望在美国撤军后担负重任。尽管1969年美国将归还给日本,显示出日本在亚洲有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但美国对日本政治和经济进行多次干扰,破坏了这一希望。首先是1971年7月,并宣布尼克松将访问中国,而这没有事先与日本商讨。随后,尼克松在同年8月宣布对从进口的商品增加10%的附加税,并在10月以有利于美国的条件解决美日纺织品问题。此外,美国强迫升值,严重损害日本对美国作为可靠盟友的信心。与此同时,1973年至1974年的能源危机进一步显示出日本经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脆弱性。在东北亚,美国从印度支那撤军引起地区国家的不安,成为对美国在大陆遏制政策的最后一个堡垒。然而,尼克松政府计划在1971年撤出的一个师,并向韩国强调撤军对实施尼克松主义是必要的,以强化尼克松主义的信誉。
拉美地区
在处理与巴西的关系方面,出现拉美地区内安全利益相互冲突的情况。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认为巴西是美国处理拉美地区安全的关键,这一点在1971年12月巴西独裁者麦德奇总统访问华盛顿时有充分体现。尽管巴西是一个地区性具有绝对强势的国家,并对美国投资者采取优惠的政策,但尼克松主义以地缘政治的词汇概括安全问题,错误估计了美国对麦德奇政权的政策倾斜对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影响。尼克松主义是建立在假设地区利益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足以将本地区不同国家与美国利益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拉丁美洲应用的案例中,尼克松政府错误地估计了美国与巴西利益的一致性,同时巴西的邻国对美国与巴西的特殊关系也表示强烈不满。
中东地区
尼克松政府将1969年后与伊朗的关系视为实施尼克松主义的典范。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开始参与对伊朗的军事发展项目,伊朗国王巴列维伊朗对伊朗的安全需求与美国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伊朗对美国在心理和物质上存在依赖。直到1967年,尼克松主义出台前两周,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相关人员研究波斯湾情况形成的国家安全研66号备忘录(National 证券 Study Memorandum66)中指出,经由美国支持的伊朗可以填补英国留下的空缺,成为地区安全体系中的优势国家。尼克松政府对伊朗军售不再控制,并对伊朗出售战斗机。然而,的发生标志着以调依赖具有绝对优势的地区性大国作用的尼克松主义的结束。伊朗政权垮台成为自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以来美国面临的最大外交挫折之一。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水门事件
闯入与掩盖
水门大厦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总部所在地。这座建筑因为尼克松政府和他的1972年竞选总统连任委员会的丑闻而闻名于世。
1972年6月17日晚上,五名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有关的人士闯入华盛顿特区水门大厦内的民主党总部,并试图进行窃听活动。他们的行动不慎被发现,随后被警方逮捕。这五人分别是前联邦调查局侦探詹姆斯·麦科德(James McCord)、反对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的迈阿密居民伯纳德·巴克(Bernard Barker)、弗吉尔·冈萨雷斯(Virgil Gonzalez)、弗兰克·斯特吉斯(Frank Sturgis)和尤舍妮亚·马丁内斯(Yusenia Martinez)。此外,还有两人因为与该案件有牵连而被捕,他们分别是前联邦调查局侦探、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财政法律顾问戈登·利迪(Gordon Liddy,官员)和退休的中央情报局雇员小霍文德·亨特(Hovind Hunter,白宫官员)。由于麦科德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关系,他的被捕使得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新闻。
1972年6月18日,尼克松从《迈阿密先驱报》(Miami Herald)得知有人闯入民主党总部并被拘留。他当初认为这只是一个玩笑,不予理会。《》(The Washington Post)在星期日版头版刊登关于此事件的报道,但大多数报纸对此事并未给予太多关注。然而,参与策划水门事件的人不仅没有承认共谋关系,反而立即展开一场掩盖活动。尼克松声称自己对这起盗窃案毫不知情,班底没有任何人与此案有关,政府现有雇员中也没有参与这一事件的人。10月10日,《华盛顿邮报》报道(Watergate scandal)源于为争取尼克松连任而进行的大规模政治侦探和破坏活动,并由白宫官员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进行指挥。然而,大多数选民对这种指责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将水门事件视为政党之间的勾心斗角,并未真正在意。1972年11月7日,尼克松以绝对优势当选连任总统。
揭露与决口
尼克松争取连任委员会位于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1号。他们通过征募约两千名秘密捐款人,筹集五千五百万到六千万美元的资金。1974年秋季,有18家公司和21家企业的总经理承认在1972年竞选活动中非法向共和党和民主党捐款,这些赞助人再从联邦政府中获得特殊利益。1972年1月27日,在司法部长的办公室里,利迪向总统连任委员会主任约翰·米切尔(John Mitchell)和白宫顾问约翰·(John Dean)商讨行动计划,其中包括窃听民主党的电话和威胁反尼克松的示威者。1972年5月29日和30日,由亨特、利迪和麦科德策划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办公室。麦科德在民主党主席奥布顿恩(Obtonn)的秘书和民主党官员奥利弗(Oliver)的电话机上安装窃听器。然而,他们未能进入参议员乔治·麦戈文(Mcgovern)竞选总部的办公室,窃听器也失灵了,录下的情报毫无价值。半个月后,麦科德率领其他人再次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警卫威尔斯(Wales)发现异常并向警察局报警,在麦科德拆卸奥布顿恩的电话机时被当场抓住,于是“水门五犯”便被拘留了。后不久,米切尔主持对策会议,决定筹一笔经费以换取被捕者在狱中缄默。
1973年3月28日,麦科德向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法官揭发约翰·米切尔。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当事人争先恐后地向检察官坦白,尼克松采取辞退助手的措施来保护自己。1973年4月27日,联邦调查局局长格雷(Gray)承认他曾销毁亨利保险柜中与水门有关的材料后辞职,三天后尼克松宣布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Haldeman)等多人辞职。6月25日,总统法律顾问迪安作证称,尼克松在1972年9月15日与他的谈话中表明他了解迪安的掩盖活动,而尼克松却一再声称对于掩盖活动一无所知。
罪证与辞职
后来,总统助手巴特菲尔德在1973年7月16日向水门事件委员会证实,总统曾下令在他的办公室安装窃听设备,并录下许多秘密谈话,这些被记录在磁带上。这项揭露震惊了公众和白宫内部大部分官员,除巴特菲尔德和安装专家外,只有尼克松、霍尔德曼以及一名助手知道这件事。在1973年7月23日,水门事件委员会和特别检察官考克斯(Cox)通过传递传票的方式要求交出盒式录音磁带和材料,白宫方拒绝。10月20日,副司法部长罗伯特·博克(Robert Bock)在星期六夜晚执行尼克松将考克斯免职的命令,此事被报界称为“星期六夜晚大屠杀”。尼克松声誉扫地,要求“弹劾”的呼声高涨。10月23日尼克松表示将交出录音带,但被发现某盘录有关键性谈话的录音带上出现18分半钟的空白后,人们愈加怀疑和不信任。1974年8月5日,尼克松终于交出了证明他掩盖和阻挠调查局进一步调查盒式录音磁带,此时尼克松的支持票数所剩无几。8月8日下午9点,尼克松发表辞职演说,但他坚持认为,那些错误是在当时相信是对国家最有利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就此,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辞职的总统。随后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Gerrard. R. Ford)就职继任总统。9月8日,福特赦免了尼克松任职期间可能犯下的所有罪行。
水门事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总统尼克松因试图掩盖水门事件而面临弹劾并被迫辞职。尽管十多年过去,仍有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尼克松应对负责,并有人主张对他进行审判以承担责任。然而,尼克松从未认为自己在水门事件中涉及“共谋”的罪责,他只承认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水门事件中可以肯定尼克松在水门闯入行动6天以后即下令掩盖,至于他在事前是否参与预谋,这个问题没有相关证据能够证明。
人物评价
政治评论家伊丽莎白·德鲁(Elizabeth Drew)这样评价道:“虽然曾经犯下过错误,但尼克松仍然表现出自己见多识广,记性惊人,还保持着富有威信的演讲能力,足以让那些之前与他缺乏接替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美国第38任总统(Gerald Rudolph 福特汽车公司)评价尼克松是20世纪出台实施对外政策最好的总统之一。
美国第39任总统(Jimmy Carter)赞扬尼克松为中美关系和美苏关系作出的政绩。
美国第42任总统(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肯定了尼克松的职守和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毛泽东曾对尼克松说,他认为尼克松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欢迎尼克松来访。
1989年尼克松二次访华时,邓小平非常赞赏尼克松“国家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不去过多计较历史、意识形态等因素”的看法。同时邓小平称赞尼克松是有眼光、胸襟开阔的政治家。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厨房辩论
1959年初,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国家举办展览活动的交流计划。同年6月底,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Sokolniki Park)举办美国展览会已经完成,当时位于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前往莫斯科参加开幕式。在开幕之前,赫鲁晓夫和其他领导人和尼克松一起参观了这次的展览会。赫鲁晓夫注意到展览会中一座美国独居的标准住宅,之后赫鲁晓夫和尼克松便在这个住宅的厨房里进行了一场以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各自优势为题的辩论,之后这场辩论被称为“厨房辩论”。
熊猫外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准备离开中国的那个晚上,举行了答谢宴会。中方在每人面前摆放着一盒“熊猫”牌香烟,香烟盒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立即引起尼克松夫人帕特的注意。她拿起香烟盒表达了对熊猫的喜爱,坐在旁边的周恩来闻言,不动声色地说:“总统夫人,我们送你一些吧。”帕特不解地问:“送我什么?香烟吗?”周恩来说:“不是,是送你们大熊猫。”帕特惊喜不已,立即告诉尼克松,尼克松也很高兴,召集身边的人一起庆祝。
阿波罗登月
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这时正值阿波罗计划的决定性阶段。7月16日,载有三名航天员的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发射。尼克松随后参与了这次历史性的任务,见证了航天员成功登上月球和安全返回。7月20日,当(Armstrong)和(Aldrin)踏上月球时,尼克松在与他们通话,向人类首次登月表示祝贺。7月24日,他前往太平洋迎接回归的航天员,并在与他们见面后发表讲话。他在1978年的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这段亲身经历,文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历史细节。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真正的战争.豆瓣读书.2023-10-13
领袖们.豆瓣读书.2023-10-13
1999年:不战而胜.豆瓣读书.2023-10-13
超越和平(尼克松).豆瓣读书.2023-10-13
不再有越战.豆瓣读书.2023-10-13
六次危机.豆瓣读书.2023-10-13
尼克松回忆录.豆瓣读书.2023-10-13
党史上的今天(10月31日).中国政府网.2023-12-02
风趣幽默的小平同志.人民网.2023-12-02
尼克松 Nixon (1995).豆瓣电影.2023-08-02
迪克 Dick (1999).豆瓣电影.2023-08-02
对话尼克松 Frost/Nixon (2008).豆瓣电影.2023-08-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初涉政坛
当选副总统
在野时期
东山再起
辞职下台
晚年生活
政治举措
政治
新联邦主义
背景
实施
推行困难
扩大和发展
经济
“姑且一试”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实施
国际货币体系
社会
印第安人政策
民权
自然保护
社会福利
医保改革
外交
越南战争
拉美政策
尼克松访华
美苏关系
欧洲政策
中东政策
尼克松主义
出台背景
形成
实施情况
亚洲地区
拉美地区
中东地区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水门事件
闯入与掩盖
揭露与决口
罪证与辞职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厨房辩论
熊猫外交
阿波罗登月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