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巨提(乌尔都语:کنجت),又名罕萨(乌尔都语:ہنزہ,Hunza),一译洪扎、乾竺特、谦珠特、喀楚特,位于今
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罕萨山谷一带。
坎巨提土邦的南面为
英属印度的吉尔吉特特区,西南面是那格尔土邦,东北与中国新疆接壤,西北毗邻阿富汗。其居民信奉
伊斯兰教。该国都城为巴勒提特(Baltit,
清代史料称之为棍杂),位于今日
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罕萨县卡里马巴德。
大小和卓之乱被清朝平定后,坎巨提开始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761年起成为清朝的朝贡国。晚清以后,该国被中国称为坎巨提,简称坎部。自19世纪起,坎巨提成为
英国、
俄罗斯大博弈的重要争夺地区。1891年,英国发动罕萨–那格尔战役,征服坎巨提和那格尔。次年,坎巨提正式成为
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但坎巨提仍向清朝
朝贡,因此后来引发了主权归属争议。1963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
巴基斯坦政府签署《
中巴边界协定》,确认坎巨提所在的罕萨河谷归属巴基斯坦控制下的
克什米尔。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坎巨提的南面为英属印度的吉尔吉特特区,西南面是那格尔土邦,东北与中国新疆接壤,西北毗邻阿富汗。该国都城为巴勒提特(Baltit,
清代史料称之为棍杂),位于今日克什米尔地区
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罕萨县卡里马巴德。
地理条件
坎巨提位于北纬36度32分,东经74度49分,主要位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北部的一个山谷,称为罕萨山谷(Burushaski:فُнга ðِٴ,罗马字: Hunza Dish;瓦基语/乌尔都语:فِف ),东西宽约20里,南北长约600里。西北连
帕米尔高原,并通过科里克山口,联结阿富汗和中国,向北通过一些山口可直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色勒库尔,向南是
兴都库什山脉至
印度的门户,距
吉尔吉特只有50英里,是
克什米尔天然、必要的门户。
领土变迁
坎巨提约16世纪由布鲁绍人建立,其统治者称号为图姆(Thum),后改称弥尔(Mir)。坎巨提统治者自称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后代。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坎巨提弥尔沙阿·希斯洛汗(黑斯娄)遣其子至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入贡,坎巨提成为中国的属国。叶尔羌办事大臣新桂奏称,坎巨提首领派其子向清廷贡献黄金,以后形成定例,每三年贡献
沙金一两五钱,由坎巨提使者解送贡金至清政府喀什噶尔道,喀什噶尔道台按照惯例赏赐绸缎、银器等财物,贡献成为藩属关系的一个标志。
清代晚期,克什米尔和帕米尔地区成为
俄罗斯、
英国展开
大博弈的前沿,为争夺印度北部地区的控制权。俄国吞并
中亚诸汗国后,势力延伸至阿富汗北部和
帕米尔高原。英国担忧俄国从中亚入侵
印度,也加紧对帕米尔南部各国的侵略。
同治年间,新疆爆发动乱并遭
阿古柏入侵,“中国内寇不靖,未遑远略”,无暇顾及坎巨提等属国。光绪年间清军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坎巨提弥尔穆罕默德·加赞汗一世(俄则项)循旧例遣使贡金,清廷赏给其五品
顶戴。
光绪十七年(1891年)末,英国发动了罕萨-那格尔战役,控制了罕萨和邻近的那格尔山谷。萨夫达尔·汗和他的两个兄弟穆罕默德·纳菲斯·汗王子和穆罕默德·纳齐姆·汗王子逃到了
中原地区,被旗官张鸿畴羁留于新疆蒲犁厅(今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清廷采纳新疆
巡抚陶模之议,将赛必德艾里罕转移至省城
乌鲁木齐市(今新疆乌鲁木齐)。中国驻欧公使
薛福成与
英国交涉,英外交大臣沙力斯伯里声称英国并无攻灭坎巨提之意,只因其轻慢英国官员,故示以惩戒。1892年,中英达成共识,清廷承认坎巨提为“两属之国”,英国则将坎巨提视为
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并同意其继续向中国纳贡。
1898年,英国为试探中国对
帕米尔高原领土的态度,指使坎巨提要求租种中国蒲犁县喇斯库穆的土地。1899年3月,英国驻华公使
窦纳乐就帕米尔划界问题照会中国政府,提出一条新的帕米尔段边界,试图劝说中国放弃对坎巨提的
宗主权,同时坎巨提放弃对中国所属帕米尔东缘塔克敦巴什帕米尔、喇斯库穆等土地(在今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南)的要求。对此,喀什噶尔道黄光达指出,“塔敦巴什及喇斯库穆地本属中,乃云
印度代坎巨提让与中国,诚所谓幻想奇谈!”。中国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与新疆
巡抚商议未果,不久因义和团事作,最终搁置此事,被英人当作默许。
中华民国成立后,坎巨提停止向
中原地区进贡。1947年11月3日,坎巨提酋长穆罕默德·贾马尔汗直接向
巴基斯坦总督穆罕默德·真纳发去
电报,宣布坎巨提作为巴基斯坦十个土邦中的一个加入巴基斯坦。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宣布正式成立,这时坎巨提地区则归为巴基斯坦管辖。1963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巴基斯坦政府签署《
中巴边界协定》,确认坎巨提所在的罕萨河谷归属巴基斯坦控制下的
克什米尔。
历史文化
民族
当地使用的官方语言为布鲁夏斯基语。历史上的罕萨地区和现在的巴基斯坦
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几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冲突和部落和种族的重新安置。该地区主要居民为
柯尔克孜族,一个印度-雅利安民族群体。罕萨山谷也是一些瓦基人的家园,他们从19世纪开始从阿富汗东北部迁移到这里。
人口
1980年代中期罕萨的总人口为32 300人,分布在52个村庄。
宗教
坎巨提的主要宗教是
伊斯兰教。大约 1000 年前,穆斯林首次来到罕萨山谷。然而,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这个地区的大多数人都是佛教徒。该地区有几个幸存的佛教考古遗址,如罕萨圣岩。附近是佛教庇护所的旧址。目前,大多数人都
皈依了伊斯兰教。佛教在该地区的存在现在仅限于考古遗址。研究表明,坎巨提地区剩余的佛教徒向东迁移到了
列城,佛教是那里的主要宗教。该地区有许多用古代
梵语写在岩石上的涂鸦作品,这些作品是佛教僧侣创作的,作为一种崇拜和文化形式。
农业活动与经济贸易
农业是坎巨提的主要经济活动,耕地是财富的主要来源。早期坎巨提农民经营自给经济,将种植谷物(
大麦、小麦、
荞麦、小米)、蔬菜(
阳芋、
豆类、南瓜、萝卜等)和水果和
坚果(杏子、
桑葚、
车厘子、
苹果、核桃、杏仁等)与畜牧业和流动畜牧业结合起来。
然而,坎巨提的地理和
生态环境对其居民的农业活动造成了一些限制,如陡峭的地形和低降雨量。为了种植庄稼,农民们把陡峭的山坡改造成了平坦的田地,建造了壮观的
梯田。然而,这个跨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不受季风降雨的影响,因此年降水量只有约130毫米。然而该地区以降雪的形式出现的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这些雪滋养了
冰川,而冰川又成为了下面人口稠密的山谷的灌溉水源。农业完全依赖于季节性的冰川融水,通过复杂的人工灌溉的方式进入山谷。
由于坎巨提地处新疆与南亚、西亚间的交通要道。18至19世纪,坎巨提以劫掠过往商队和贩卖奴隶为主要经济来源。坎巨提人以他们大胆地袭击商队而闻名,他们称之为“袭击道路”。中国当局和
克什米尔当局都未能阻止坎巨提人的袭击。除了从商队那里掠夺货物,坎巨提袭击者还带走了奴隶,与突厥斯坦的奴隶主,或吉尔吉斯或巴达赫沙尼的奴隶贩子交易。1891年,
英国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逐渐限制其属邦进行奴隶贸易。
历代君主
坎巨提君主最初使用布鲁夏斯基语称号“图姆”(Thum),后改用波斯语称号“弥尔”,“弥尔”一词与阿拉伯语中的“埃米尔”同义。不过,清代文书称其统治者为“伯克”,或称为“坎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