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
中国当代作家
史铁生(1951—2010),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4年考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因腰腿疼痛回北京治疗,1972年双腿瘫痪,到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进入文坛,开始其作家生涯。1980年患肾病后发展为尿毒症,1998年开始靠每周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自身的突然残疾,让他叩询命运与存在的深意,通过写作向世人呈现其心魂之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病隙碎笔》获2005年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命若琴弦》《我与地坛》也广为人知,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有英、法、德、日语等译本在国外出版。2002年史铁生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出血逝世。2018年北京出版社完成《史铁生全集》的出版,共12卷,350万字。
史铁生的文字隽永,明净。他最早回忆插队的小说,调子是明快的,虽然文字里掩饰不住内心的苦涩,但从字句里可以感受到纯净的向往,抒情的笔致中有思想者的情趣。经典散文《我与地坛》寂寞而苍冷,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哲理化的《务虚笔记》深邃、驳杂、明暗不定,思辨的句子和诗意的独语,模糊了艺术与哲学的界限,但晦涩中亦闪现着一种纯情的精神审视。
人物生平
青春年少
1951年1月4日4点20分,史铁生出生在北京市道济医院。幼年时期,史铁生一家居住在北京北小街草厂胡同39号的一座四合院中。1958年,一家人搬到观音寺胡同,史铁生入读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语文和美术成绩突出。
1964年,史铁生考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同时积极参加各类体育项目,尤其喜欢田径和足球,并在无线电社团中结交到终身挚友孙立哲。
1966年5月,清华附中的学生创立了红卫兵组织,文革初期学校掀起批判运动。史铁生因其不好也不坏的出身,成为文革里的“逍遥派”。
1969年1月13日,史铁生作为知青,怀抱着理想到陕西延川县关计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关家庄在清平河冲积出的清平川上,生活艰苦,民风淳朴,当地人对北京来的知青十分照顾。史铁生干了三个月农活后,感到腰酸腿痛,老乡便把喂牛的好差事安排给他。延安市的清平湾,后来成为史铁生的一个精神家园。
人生低谷
1971年9月,在陕北地区农村插队生产的史铁生腰腿疼痛加剧,回京治病,诊断出患有“多发性脊髓硬化症”。住院接受治疗,病情不断恶化直至瘫痪。史铁生为此尝试过自杀,后被送入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医生护士悉心治疗照顾,昔日同学和插队的朋友排班到友谊医院看他,才让他放弃轻生的念头。
1973年4月,史铁生出院回家,情绪低落,脾气暴躁,分配不到工作。无路可走之际,他摇着轮椅进入地坛,沉思生命的意义。为了现实生存,他到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与大爷大妈为伍,给家具绘画,补贴家用。
1975和1977年,史铁生的奶奶与母亲相继离世,家境变得更加艰难。小妹年幼,沉默寡言的父亲一人撑起生活重担。面对生活的疑难,加上朋友的鼓励,史铁生决定以写作为志业,蹚开一条生路。
进入文坛
1979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在朋友柳青的帮忙下发表,得到《当代》杂志的转载,同年《爱情的命运》、《午餐半小时》也都产生一定影响,史铁生顺利亮相文坛。1980年,史铁生因尿路感染,得了肾病,身体再度恶化,手术后,医生告诉史铁生大概还能活十年。在1981年,他辞去街道工厂的工作,开始其作家生涯。
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发表,获得该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为史铁生的成名作。1984年《奶奶的星星》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5年史铁生成为北京市作家协会的合同制作家,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
1989年,史铁生与陈希米结婚,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家庭生活幸福,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夫妻相濡以沫。
写就经典
进入90年代,在世俗化浪潮中,史铁生的创作愈发显得沉静平实。1991-1996年,史铁生连续推出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作品。《上海文学》1991年第一期刊发散文《我与地坛》,引起广泛注意。《黄土地情歌》《我的二十一岁》等回忆之作,《好运设计》《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等哲思文章都丰富了史铁生的散文创作。
1996年《务虚笔记》出版,这部“心魂自传”是史铁生第一部长篇小说,专注于存在之思,拓宽了新时期以来现代主义小说的实践。这一年,史铁生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在2001年、2006年两次连任。
1996年史铁生的父亲去世,自己肾病加重再次住院。1997年好友孙立哲邀请史铁生夫妇在身体尚能支持时赴美旅行。回国后,史铁生的肾病发展成尿毒症,1998年开始接受透析治疗,毒素让人成日陷入昏沉,透析则令人累到虚脱,每天只有两三小时精神状态较好,能读书写作。在这场重病中,史铁生继续思考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主题,写下系列随笔《病隙碎笔》,2002年出版单行本。2005年,史铁生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
2010年12月30日,史铁生因为突发脑出血,31日凌晨3点46分,离开人世。
家庭成员
父亲史耀琛,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林学系,为照顾史铁生1971年从云南省调回北京,从林业部到小厂工作,在史铁生母亲1977年病重离世后,一直照顾史铁生,1996年因病去世。
妹妹史岚,1963年生,在《诗刊》社担任财务工作。
妻子陈希米,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后供职于华夏出版社
好友孙立哲,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与史铁生一起到关家庄插队。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小说
散文
电影剧本
选集全集
创作特点
陕北主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这篇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以淡远优美的笔调回忆“我”在陕北插队生活过的清平湾,呈现出陕北农民的朴素与温情,成为“知青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除此之外,史铁生还写有《插队的故事》《黄土地情歌》等作品,皆表达出对在陕北插队的知青岁月的深情怀念。
生存之思
对人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注和思考,是史铁生作品的主旋律。《病隙碎笔》写道“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因自身的残疾,史铁生从关注“残疾的人”到思考“人的残疾”,思考“人的命运的局限性”。他说活着的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一是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二是痛苦,人生来有无穷的欲望,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能力;三是恐惧,人生来不想死,但总是要走向死亡。这些永恒的困境,构成人生虚无感的背景。同时,命运又以其偶然性给人生带来荒诞感。这些困境和痛苦是具有个人化的内在真实。意识到这些生命困境后,史铁生并未止步于虚无与荒诞,而是将之视为生命意义的应有部分: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生命固有局限,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超越局限。
在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少有的真正进入人的心灵和浩瀚的宇宙进行搜索与诘问的作家。他以个人的惨痛体验与独特的审美视角追问个体生存的终极意义,寻求灵魂的超越之路,形成了有着哲理思辨与生命诗意的生存美学。
文字风格
史铁生的文字隽永,明净。他最早回忆插队的小说,调子是明快的,虽然文字里掩饰不住内心的苦涩,但从字句里可以感受到纯净的向往,抒情的笔致中有思想者的情趣。经典散文《我与地坛》寂寞而苍冷,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哲理化的《务虚笔记》深邃、驳杂、明暗不定,思辨的句子和诗意的独语,模糊了艺术与哲学的界限,但晦涩中亦闪现着一种纯情的精神审视。
人物轶事
见到偶像
史铁生将美国田径巨星卡尔·刘易斯视为偶像,在散文《我的梦想》中,表达对这位世界超级田径巨星的敬佩之情,刘易斯无与伦比的天赋、健美灵动的身躯和永不言败的斗志,让史铁生看见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完美形象。2001年,刘易斯代表耐克公司来到中国参加一个体育产业研讨会,经朋友安排,史铁生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两人聊文学和体育,史铁生当面赞美刘易斯:“跑得快的运动员很多,但像你一样跑得美和飘逸的没有。”辛克莱·刘易斯送给史铁生一个嵌有自己签名照的相框和定做的耐克跑鞋。史铁生将礼物放在书房,常忍不住向来访的朋友炫耀。
夫妇合影
史铁生夫妇家中墙上挂着一张看起来年代久远的童年合影,上面是一个穿背带裤的男孩和扎麻花辫的小女孩,照片后面写有一行字:其实他和她相差十岁,这一张是电脑时代的功劳,让他们青梅竹马。这张合照中男孩是史铁生,女孩是他的妻子陈希米
喜欢足球
在散文《我的梦想》中,史铁生曾说自己有三大喜好:足球、文学与田径。并且“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后来因身体原因无法在绿茵场尽情奔跑,但这丝毫无法阻止他对足球的热爱。曾经他还和同为作家的余华、马原、莫言等一起组队与文学青年比赛。当本队形势岌岌可危,为挽回败局,原本在场边做教练兼拉拉队长的史铁生便披挂上阵,为作家队镇守球门。对于这一段“球员经历”,作家余华在《守门员莫言和史铁生》一文中有详细描述。
捐赠器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在北京武警总医院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肝脏等能用器官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以上信息参考来源:
人物评价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对2002年度成就奖授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史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作家,他的精神品格和他的文学创造,是中国当代文学理应珍视的宝贵财富。
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在他面前坏蛋也能变为好人,绝望者会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这就是铁生的道德力量。
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他的写作属于纯文学,是一份纯净、澄明、朴素的生命告白书。
上海市作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团副主席陈村: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人物纪念
追思会
2011年1月4日,史铁生六十岁生日,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在北京七九八“时态空间”举行追思会“与铁生最后的聚会”。同一天,复旦大学举行史铁生追思会,由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担任主持人。全国各地也都纷纷组织举办追思会。
追忆文集
让“死”活下去》(《天涯》,2012年第五期),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对逝去丈夫所写的怀念散文。
永远的史铁生》(华夏出版社,2011)史铁生离世后,文化学术界人士撰写的追忆性及评论性文章的汇编。
《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收录史铁生各界亲朋好友写作的有关他的故事。
《铁生 铁生》(中译出版社,2021)纪念史铁生逝世十周年推出的回忆录,共有三本,其中有铁生家人、亲属的深情回忆,有同学、插友的手足思念,也有作家、学者朋友的谈论评说。
参考资料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5-14
北京作家.北京文联网.2023-05-14
..2023-04-19
..2023-04-02
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网.2023-04-19
上海作协历届主席团党组.上海作家网.2023-04-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青春年少
人生低谷
进入文坛
写就经典
家庭成员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小说
散文
电影剧本
选集全集
创作特点
陕北主题
生存之思
文字风格
人物轶事
见到偶像
夫妇合影
喜欢足球
捐赠器官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人物纪念
追思会
追忆文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