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慕(1904—1985),中国报刊主编﹑国际问题评论家﹑作家。原名刘燧元,笔名刘穆、尹穆、刘君木、居山、小默等,化名刘希哲,
新会区人。青年时代积极投身
新文化运动﹐参与创立广州文学研究会﹐编辑《文学周刊》。1923年就学於
岭南大学。後去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先後在
北平市(今北京)北新书局﹑上海远东图书公司任编辑。1933年打入
国民政府内部从事情报搜集工作。1949年建国后,历任
上海市《新闻日报》总编辑兼市文化局副局长、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兼《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1904年1月16日生。辛亥革命后随家迁居
广州市,先后入广州勤业小学、新会县立中学、广州南武中学读书。
1923年,刘思慕考入
岭南大学读文科,课余到附中兼课,又与同学
甘乃光、
梁宗岱等发起组织广州
文学研究会(后成为全国性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广州分会),编辑出版《文学旬刊》,更积极地投身
新文化运动。
1925年初,刘思慕加入
中国国民党,6月,参加学校职工罢工和“六·二三”沙基惨案示威游行。
1926年离开岭南大学,先后任海军政治部宣传科科员、中国国民党
广东省党部宣传部秘书(部长是甘乃光),同时兼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教员。11月间,经中国国民党政治顾问
米哈伊尔·鲍罗廷介绍,前往
苏联进入
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五班学习,对中国留学生中“左”派与“右”派的斗争没有介入。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刘思慕离苏回国,从此脱离国民党,与进步文化人士交往,先后在北京北新书局、上海远东图书公司任编辑,以及在北平今是中学、上海大陆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任教。
1932年春,刘思慕自费赴欧,先就读于
法兰克福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办的社会科学学院,在柏林参加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旅德华侨反帝国盟”举办的读书会、工人夜校活动,还参与学校德共支部发起的反法西斯示威游行,半年后,学校被封,刘思慕转往
维也纳大学经济系学习。
1933年秋,刘思慕回国,在上海得到友人介绍,进入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先后在上海、武汉、南京打入
国民政府的机关,搜集情报,译成英文,提供给第三国际情报局和中共有关部门。
1935年4月后,因交通员被捕叛变,刘被特务追捕。但他早已和家人离开武汉,奔逃于苏、鲁、晋各省之间,最后到了
泰山,得到一位在
冯玉祥部下任职的朋友向冯伸说,才得到冯玉祥的掩护,于1936年春逃往
日本。他在
东京曾翻译《歌德自传-诗与真》和撰写《亡国者的悲哀》等作品发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从日本回到
上海市,在国际宣传委员会工作,后被冯玉祥邀往武汉,做讲演、宣传工作。
1938年秋,南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胡愈之等创办的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担任国际问题专栏作者,同时被选为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理事,并在该会创办的
中国新闻学院讲授国际新闻课。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
上海市《新闻日报》总编辑(后兼副社长)和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参加
日内瓦会议的中国记者代表团团务委员、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兼
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思慕受到极“左”势力的迫害,心身受到摧残。当他被解除隔离后,将补发的工资9000 元交给党组织,并阐明作党费4000元,其余5000元则认为自己被隔离期间没有工作,不应得工资,交回组织处理。
1979年,他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1980年任中国史学家代表团副团长出席第十五届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刘思慕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日本的财阀、军队与政党》、《战争途中的日本》、《弱小民族解放史读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与现实》、《世界经济地理概要》、《世界政治地理》、《战前与战后的日本》、《欧战纵横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论》(译著)、《美帝军事上狂想的破灭》、《时刻记住
资本主义包围的存在》、《欧游漫忆》、《樱花和梅雨》、《野菊集》、《国际通讯选》和翻译出版《
歌德自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