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特产丝绸面料
香云纱,本名莨纱、莨纱绸,俗称绸,云纱,是莨纱与莨绸的合称,盛产于中国广东的一种丝织物,是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其洗涤、走路时会沙沙作响,故称其为“响云纱”,后称为“香云纱”。
早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明代李时珍也提到过。用薯莨的汁液来浸染,是有悠久历史的。明末清初,广东省渔业为主的疍民为了适应水上生活发明了一种面料。晒莨染整技艺首先在顺德兴起,明朝永乐年间,广东开始用薯莨染整、晒制出土蚕丝织物,并用于出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香云纱染整技艺逐步发展成熟。20世纪20年代,香云纱生产发展至鼎盛时期,至30、40年代,由于人造丝的发明,香云纱随之一落千丈。1958年后,由于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香云纱行业再次日益萎靡。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广东省轻工业厅有意识地传承、推广下,使“香云纱”这一传统文化历史产品注入新的活力。1998年,香云纱逐渐复苏繁荣起来。如今,香云纱染整技艺在原料、颜色、图案等方面都有了创新。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其制作是用薯莨的液汁涂抹于绸缎之上晒干,反复多次;再用采自顺德区南海三水区番禺区等地境内河道富含硫酸亚铁离子等矿物质河泥涂于绸缎表面,使其表面形成均匀的薄河泥层;待泥质中的铁离子和其他生物化学成份与薯莨汁中的酸充分反应,生成了黑色的鞣酸亚铁之后,清洗河泥;其后平摊于草地上使其吸收草上的水分而软化,最后再卷绸、码尺、整装入库。
由于香云纱为真丝构成,且其原料中的薯莨本身就是一种中药,故具有一定的保健效果。另外因为附着了矿物河泥,香云纱面料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的特点。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7月,香云纱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20年,香云纱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单。。
历史发展
诞生背景
香云纱的产生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早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明代李时珍也提到过用薯莨的汁液来浸染。明末清初,广东省渔业为主的疍民(水上居民)为了适应水上生涯,发明了一种用薯莨汁浸泡的湿后易风干的夏服布料。当地居民借鉴了民浸泡织物的方法,浸泡丝绸面料,以改变丝绸因用久了易发黄、易皱、不耐穿的特点。这就是薯莨纱的前身,也叫香云纱。
有利的生产资源使顺德区成为香云纱染整工艺的起源。首先,顺德接近珠江出海口,其主干流西江北江途经数百里相对平缓的丘陵地带,到达中山市南海、顺德,分成无数支流,流速减慢,在河床下沉积了细润的无沙之泥,形成了香云纱染整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河泥”。其次,另外一种主要原料——薯莨,在距离顺德区仅百里高要区禄步镇、新兴等地之山麓随处可见。当地水陆交通便捷,原料采购便利。第三,河涌两岸多是平坦之地,到处可以种植青草形成晒莨技艺的主要场地——“晒地”。第四,广东省(尤指珠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又是中国四大桑蚕茧产区之一,汉唐时期,珠三角已有女子“采桑饲蚕”“桑蚕织绩”的生产活动,明末清初时,顺德区更是有“丝都”之美誉。
同时,当时的顺德比高要区禄步镇、新兴等邻县经济要发达,吸引了深谙薯莨特性的新兴人、高要人集中到纱绸产地顺德(伦教街道),与顺德人一起开设晒莨工场,共同探索、创立、完善晒莨染整技艺。
初期发展
明朝永乐年间,广东就开始用薯莨染整、晒制出土蚕丝织物,并用于出口,这便是莨绸的前身。爱新觉罗·旻宁年间,香云纱染整技艺逐步发展成熟,南海开始织造土蚕丝平纹织物——绸,经晒莨染整后便是莨绸,并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民国初期,南海首创具有扭眼柳叶旌节花的桑蚕丝织物,小提花者称“帐纱”,大提花者称“云纱”,统称为“纱”,经晒莨后即为莨纱,其时,南海、顺德区广州市等地相继开设了织造白坯纱和晒莨的工厂。
近代鼎盛
20世纪20年代,香云纱生产发展至鼎盛时期,在珠三角的南海西樵和顺德县伦教的数千家丝织厂多数都会兼作晒莨,年产香云纱200万~250万匹。20世纪30年代(1929年-1936年),陈济棠治粤时期,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广东省的经济建设,使广东的经济步入相对繁荣的时期。省政府积极扩充蚕业改良实施区。1933年7月,顺德县政府在大良设立蚕业改良实施区,隶属蚕丝改良局。次年,县政府将该实施区改为实施总区,并先后增设云路、容桂、马齐、伦教街道、黄连、两龙六个分区。以上各分区各有侧重点:云路分区设于顺德最重要的一个分区。后为推广起见,省农林局又各在南海区民乐官山、中山市榄镇成立分区,全省连总区在内总计设有十个改良实施区。1935年,陈济棠捐款8000元,在顺德伦教镇建立中心模范蚕村,命名为“伯南中心模范蚕村”,专以改良丝织业为主要工作。
两次衰落
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香云纱的生产和销售受到沉重的打击。40年代,人造丝问世,其低廉的售价,使欧美各主要用丝国,逐渐以人造丝取代桑蚕土丝生产绸缎,对广东省丝绸业再次造成严重打击,香云纱随之一落千丈。至1949年,多数晒莨厂濒临破产,佛山市市内仅剩50家丝织晒莨厂,且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通过组织生产自救、互助合作、公私合营等方式,让香云纱行业开始恢复生产。20世纪50年代后,色彩丰富、质地新奇、织纹多变的化纤织物兴起,很快占据市场。而后,又由于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香云纱行业再次受到影响日益萎靡。至20世纪80年代末,佛山大部分晒莨厂倒闭,晒莨师傅散落四方。因香云纱布料成本高、纯手工制作、颜色单一,并且可用于制作香云纱的薯莨和优质河涌泥日益减少,到改革开放时,顺德区仅存一家晒莨厂坚持生产香云纱,香云纱的发展陷入僵局,香云纱染整技艺进入濒危状态。
当代复兴
1998年,香云纱才逐渐复苏繁荣起来。如今,香云纱染整技艺在原料、颜色、图案等方面都有了创新,其坯绸原料由白纱绸延伸到各种丝绸面料和天然纤维织物;颜色也从传统颜色褐红和乌黑发展为多色,有黄色、紫色、粉红色;图案从坯绸本身的织纹拓展为各种印花图案。
生产工艺
原料与器具
原料
染整香云纱的原料主要有丝绸、薯莨、河泥或塘泥。丝绸须为纯蚕丝织物;薯莨是珠三角地区所特有的植物;河泥或塘泥必须采自顺德区、南海、三水区番禺区等地境内河道中,未经污染,富含亚铁离子等矿物质,颜色以灰黑色为佳,无恶臭味,手感细腻,不含影响使用的杂物。
器具
原料充足的情况下,香云纱染整需要薯莨粉碎机、浸液池、大小木桶、木盆、铜锅等器具。
工艺流程
香云纱染整工艺流程为:绸缎准备→薯莨液制备→浸莨水→晒莨→洒莨水→一次封莨水→一次煮绸→二次封莨水→二次煮绸→三次封莨水(俗称“起货”)→ 过泥→清洗河泥→四次封莨水(俗称“复乌”)→摊雾→卷绸,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天左右。
1.绸缎准备:香云纱通常要求长18.5米,故需要将染制香云纱的绸缎剪成15m至20m的段。每段坯绸的两头都要缝制棉织品的穿棒套,以便晒莨时穿入竹竿。
2.薯莨液制备:将磨碎的薯莨放于竹箩内后,浸于水槽中并过滤所得的薯莨液。浸在第一个槽中得到的薯莨液称为“头过水”,将得到“头过水”的薯莨碎浸入第二个水槽中得到的薯莨液称“两过水”,以后依次得到的薯莨液称为“三过水”“四过水”。
3.浸莨水:将准备好的绸匹浸入“头过水”中,并不断用手翻动,使绸匹浸透吸匀薯莨水。
4.晒莨:将浸好的的绸匹置于草地上晒干,这道工序受日照和温度限制很大,只能在每年的3~11月进行,且7~8月上旬(农历的小暑大暑立秋)时日照强烈、气温过高,会使纱绸变硬发脆,也不宜晒莨。晒地表面要平坦,以泥垫底,上铺极细的细砂,再在其上密植约1~2厘米厚的青草,草身不能过软,故多用较硬身的,俗称“爬罗氏鼢鼠”的本土草种。
5.洒莨水:用“两过水”洒在经过晒莨的绸匹上,并立即用葵叶扫把将绸匹表面上的“两过水”涂抹均匀、晒干,如此循环多次。
6.一次封莨水:将绸匹放置到特制的封水槽中,用“三过水”浸透30分钟以上后暴晒,循环多次。
7.一次煮绸:将绸匹置于大铜锅中,用温度为45℃至50℃的“三过水”浸泡4至5分钟,期间不断翻动,使绸匹松身,再自然脱水、晒干。
8.二次封莨水:用“四过水”对一次煮绸后的绸匹进行第二次封莨水,循环多次。
9.二次煮绸:用“四过水”对二次封莨水后的绸匹进行第二次煮绸。
10.三次封莨水(俗称“起货”):用“四过水”对二次煮绸后的坯绸进行第三次封莨水,仅进行一次,待坯绸晒干后将其卷成筒状,此时绸匹已成半成品。
11.过泥(俗称“过乌”):将河泥均匀搅拌成糊状,均匀涂抹于绸面,使其表面形成均匀的薄河泥层,以肉眼看不到露底为准,再将绸匹按其中轴线轻轻对折,再平稳地将坯绸抬到沙地上平摊30至50分钟。待泥质中的铁离子和其他生物化学成份与薯莨汁中的鞣酸充分反应,生成了黑色的鞣酸亚铁。
12.清洗河泥:将绸匹上的河泥洗尽,再正面向上平摊在草地上晒干。
13.四次封莨水(俗称“复乌”):最后一次封莨水,目的是使绸面更有光泽,吸色更匀,然后将坯绸平摊于草地上晒干。
14.摊雾:在太阳下山前后,将绸匹平摊在草地上,使其吸收草上的水分而软化,持续40分钟。
15.卷绸:完成以上工序后,将绸匹卷绸、码尺、整装入库。
产品特点
理化指标
外形特点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不含任何化学助染剂,也不产生污染环境的有害废料。经过处理后的织物厚度增加约30%,重量增加约40%,是较为贵重的纺织产品,历史上,香云纱曾价比黄金,因此也被称为“软黄金”。其正面色泽乌黑发亮,反面色泽咖啡色或原底彩色,并具有莨斑和泥斑痕迹;手感质地幼结、软滑、坚韧;防水、经晒、水洗牢度佳,易洗易干,经久耐穿,透气性强、不沾身等特点。香云纱是真丝面料,由蛋白质纤维组成,因此宜干洗。
功能价值
香云纱是由生丝构成,富含人体所需氨基酸,对皮肤有营养和保健作用。同时,由于薯莨本身就是一种中药,有清热化的功效,还有防霉、除菌、除臭等功效,所以业内人士一般认为,用香云纱做成的衣服也具有相同的“医用”效果。
由于附着了矿物河泥,香云纱面料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的特点。另外香云纱面料随着洗涤和穿着,颜色会越来越浅、纹理越来越细。
传承与保护
在香云纱生产衰弱期,广东省丝绸公司为了保存香云纱的原始手艺,从各地找回师博,注人资金,扶持香云纱生产厂——新民厂。2003年,服装设计师梁子在巴黎举办“时尚中华——当代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巴黎展示会”,向世界展示了香云纱。同年,广东省省长、外国顾问们穿着用“香云纱”制作的中式休闲装参加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2005年,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市台北市深圳市四城市文化交流会的嘉宾们以用“香云炒”制作的唐装为参会服饰。2006年7月,天意莨绸“香云纱”礼服被政府选为唯一的国家礼物赠送给瑞典国王、王后及王室成员。
2008年6月,佛山顺德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云纱随之成为所有晒茛产品的总称,包括了莨纱、莨绸等。顺德区在成功申遗后,启动了建立染整工艺技术标准、申报集体商标、申报原产地地理标志、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加大基地周围河涌的环境保护、延伸香云纱服装产业链等系列措施。次年,顺德伦教成艺晒莨厂的梁珠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人。
2010年,伦教街道重点开展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门成立香云纱产业开发工作组,成立“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在深圳市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设立的非遗展区,深圳、顺德区两地联手推广香云纱。同年3月,佛山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主办的国家非遗寻根“香云纱”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6月,顺德成立香云纱协会。
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香云纱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7月15日,香云纱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3年7月15日,顺德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香云纱》正式实施,有效推动了“香云颜染整技艺”的宣传和普及,逐渐形成了完整的香云续文化产业链。2020年,香云纱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单。
传承人
梁珠,男,1935年生,广东省佛山市人,是(香云纱染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一直致力于对香云纱染整技艺的研究,在原料方面,他坚持使用传统的坯绸、坯纱,同时积极尝试用印花丝绸和棉麻制品等现代面料做坯料;在工艺方面,他对莨水、晒莨、过河泥等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每一道工序进行研究,对浸晒次数、浓度、时间等反复做实验,最终在传统染整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三洗九整十八晒”的工艺程序,主张用水洗、磨砂等现代工艺进行香云纱制作的后期处理,使传统的香云纱染整技艺既得到传承又有新的发展。他在晒莨厂内筹建香云纱博物馆,展示整套香云纱染整技艺,在晒莨厂内还备有养蚕基地、织布厂房等,希望可以打造一条从养蚕、缫丝、织布、染整等整条香云纱制作的产业链,还将联手顺德区美食及其他地方特色,使更多人走近香云纱,爱上香云纱。
黄田胜,男,1958年生,广东省佛山市人,是(香云纱染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如将印花丝绸、缎、棉麻制品等现代面料作为坯料生产香云纱,并采用现代染整技术水洗、磨砂等工艺进行香云纱的后处理,为传统香云纱染整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欧阳小战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深圳市葵涌的客家,(香云纱染整技艺)深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他18岁随家族经商,而立之年后,他在深圳创立深圳市香云莎服饰有限公司,组建了“香云莎(香云纱)面料研发基地”,创办香云纱博物馆、香云纱传习馆,通过文化和品牌建设对香云纱进行生产性传承。2005年,他申请注册“香云莎”商标,并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09年,他申报香云纱为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深圳市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诞生背景
初期发展
近代鼎盛
两次衰落
当代复兴
生产工艺
原料与器具
原料
器具
工艺流程
产品特点
理化指标
外形特点
功能价值
传承与保护
传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