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考
史籍考
《史籍考》是乾隆52年(1787年)经毕沅的弟子周震荣牵线---1788年开局。背景:四库全书成书,《经义考》。1787年,章学诚河南巡抚毕幕府,“排日编辑《史考》,检阅《明史》及《四库全书》子部目录”半年多后,毕沅调升湖广总督,章学诚失去支持,其事中辍。
基本介绍
乾隆52年(1787年)经毕沅的弟子周震荣牵线---1788年开局纂《史籍考》。1790年春章学诚复得毕沅支持,继续编纂工作毕沅1794年因事被罚降补山东巡抚,无暇顾及编书之事,《史籍考》编纂遂完全停止。是为《史籍考》的第一次纂修。这次编纂工作由章学诚主持,参与者有洪亮吉武亿凌廷堪严观方正澍胡虔等。当时参与其事者有三处:除章学诚在归德外,洪亮吉、凌廷堪、武亿等人在毕沅开封幕府,另外一处即京师,邵晋涵孙星衍章宗源。等人与之遥相呼应,互通信息。不久,章宗源即将承担的《逸史》一部分邮寄给章学诚,章学诚认为“甚得所用”,且肯定了章宗源所说摭逸之多,有百余纸不止者,难以附入《史考》,但须载其考证”的看法。而在四月二十二日致邵晋涵的信中,章学诚又对搜求逸史的方法,提出反例。178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借为毕沅庆祝六十大寿之机,再次提及修《史籍考》事,希望能得到毕沅的支持。其中称:“倘得驰一介之使,费崇朝之享,使学诚得治行具,安家累,仍充宾从之数,获成《史籍》之考。日期日颐,常寿尊之余沥;善祷善颂,冀美盛德之形容。 ”此番表白,大概博得了毕沅的同情,是以章学诚有次年三月的湖北之行。方正澍、孙云桂、史善长、王藕夫、王石亭、张映山诸人亦客毕沅幕府。但不详是否参与修撰《史籍考》。章学诚《胡母朱太孺人墓表》目:“桐城市胡虔,修洁好学,善为古文辞。乾隆五十六年,与学诚同客武昌区。”(《章学诚遗书》卷16,《文集一》)方损之《胡虔传》亦目:”先是,毕尚书沅督两湖日,聘君纂修《两湖通志》及《史籍考》等书。”(《柿叶轩笔记》卷首,赵诒琛1916年重刻《峭帆楼丛书》本。按:方损之即方东树,该文叉见《仪卫轩文集》卷10《先友记》。章学诚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冬致书阮元“拟明年赴楚,终其役耳。 (《章学诚遗书》卷2 9 ,《外集二》。《与阮学使论求遗书》)又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年)三月十八日致书孙星衍日:“《史考》底稿已及八九,自甲寅秋问。彝山先生移节山东省,鄙人方以《通志》之役,羁留湖北,几致受楚人之钳。乙卯方幸彝山复镇两湖,而逆苗扰扰,未得暇及文事。鄙人狼狈归家,两年坐食,困不可支,甚于丁未扼都下也。”(陈烈:《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第一篇,《小莽苍苍斋收藏管窥》录章姓书札。)
但为了完成《史籍考》未竟之业,章学诚一方面独自继续编摩。章学诚《与邢会稽》曰:所要诸家著录,有钞本未传于外者,多在扬州市行,当为检寄。亦尚有数种未购集者,方当为毕制军访购,不时寄家。如尊处欲用,但遣一介之使,向小儿索取,必可得也 鄙意终以先定全秦人物表为主,如人物表已有稿底,必须草一副本交小儿处,则将来《史考》局中,但有所见,即须凭表摘录,易为功矣。弟闻毕制军仍督两湖,如楚稍靖,即当赴楚一行,年内仍当归里,大约书局仍不离扬州。长兴不远,往反时可通音问也。”(《章学诚遗书》卷28,《外集一》)可见章学诚依然致力于《史籍考》的修撰。
另一方面则于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十二日致书朱珪寻求援助(是年八月,朱奉命调补安徽巡抚,十月底到任),请求他能代向直隶总督梁肯堂河南巡抚景安,谋求莲池书院或大梁书院讲席(时邵中英、沈步垣因居忧报阙),以资修《史籍考》之困。在信中,章学诚不无凄婉地称:弁山制府,武备不遑文事。小子《史考》之局,既坐困于一手之难成,若顾而之他,亦深惜此九仞之中辍。迁延观望,日复一日。今则借贷俱竭,典质皆空,万难再支。只得沿途托钵,往来于青、徐、梁、宋之间,惘惘待傥来之馆谷,可谓惫矣......夫以流离奔走之身,忽得藉资馆谷,则课诵之余,得以心力补苴《史考》,以待弁山制府军旅稍暇,可以蔚成大观,亦不朽之盛事,前人所未有也。而阁下护持之功,当不在弁山制府下矣。
次年(1797年)正月十七日,因得胡虔书称浙江省学政阮元(1795-1798年在任)、布政使谢启昆有合作辑《两浙金石考》,及设局西湖辑小学之消息,故再次致书朱,请其代向阮、谢等谋一职位,借以编摩《史籍考》。在信中,章学诚道其原委称:小子未与诸公交涉,必须阁下专书托阮学使为之地步。阮虽素知小子,而未知目下艰难,又未悉伊等所办之事,于《史考》有互资之益,须阁下详论已上情形,则彼必与谢藩伯、张运台通长计较矣。既明小子于彼诸书有益,又明《史考》得藉杭州市告成,则毕沅先生必不忘人功力,将来必列伊等衔名,如秦尚书《五礼通考》列方制军、卢运使、宋台,亦其例也。......阮公又与诸公联属,将有所为,小子如得所安顿,则于彼之所为,既有所补,即《史考》之本业,又使诸公亦列其名。若嘱阮公以此意动诸公,度必可动。但学使不时出巡,必须及早致书,俾得与司道诸公相商。二月中旬,出按外郡。而小子此间他无可图,藉看一两棚考卷,以作盘费。彼时阮公正可有回书,便于作进止矣,惟阁下即图之。如阮公之外,更有可嘱之书,则更有济也。此一请求,不知何故,亦没有下文,章学诚欲借他人之力的计划再一次落空。其后,章学诚先是于三月校文安徽桐城,继于五月因陈奉滋之介,依盐运使曾燠扬州署。而是年七月三日毕沅去世,在《丁巳岁暮书.投赠宾谷转运因以志别》诗中,章学诚痛心地感叹道:“残篇自为运筹停,终报前军殒大星。三年落魄还依旧,买山空羡林泉茂。”毕公曾许成书之日为章学诚买宅养老。又据史善长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年)跋所作《弁山毕公年谱》称:“《史籍考》一百卷。”可见,毕沅去世时,《史籍考》乃未完成之作,而成书仅得100卷。而章学诚《史考释例》称,毕沅所规划的子目为112(据《史考释例》)
1798年章学诚入浙江省布政使谢启昆幕府,继续《史籍考》的编纂。不久,章学诚与谢启昆在编纂过程中产生分歧,章姓只好辞去编职。《史籍考》的编纂工作由胡虔主持,参与者有钱大昭、袁钧(字陶轩)、张彦曾等。嘉庆四年(1799),谢启昆调任广西巡抚,编纂工作再次停顿。是为《史籍考》的第二次纂修。这次纂修因为是在杭州市进行,杭州多藏书家,图书资料的条件远比第一次纂修时优越。特别是“益以文澜阁《四库全书》,取材颇富”,因而“视旧稿不四倍之”。谢启昆于嘉庆七年(1802年)所作《怀人诗二十首》中,曾道及胡虔、章学诚钱大昭、袁钧、陈 诸人”《章实斋》曰:登第不求官,空斋耐岁寒。耳聋挥易,鼻垩运斤难。晚境贫愈甚,芳情老未刊。近来稽水侧,谁授故人餐?”
谢启昆之续撰《史籍考》,是在毕沅原稿基础上进行的。其后,在钱大昭等幕客的宇智波佐助下,予以“增加润饰”,谢启昆主持的《史籍考》,据《史籍考总目》所列,乃续增至325卷。而谢启昆于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年)致书陈奉滋尝称:“仆所作《小学考》,昨甫脱稿;《史籍考》年内亦可告竣。书籍友朋,此间最盛,仆之复来浙江省,所得惟此耳。”可见《史籍考》的进展是相当迅速的。又谢启昆于嘉庆四年(1799年)致书孙星衍称:“毕宫保《史籍考》之稿,将次零散,仆为重加整理,更益以文渊阁《四库全书》,取材颇富,视旧稿不啻四倍之。腊底粗成五百余卷,修饰讨论,犹有待焉。”但谢启昆于是年八月即迁任广西巡抚,而毕沅家因胡齐仑案受牵连,于是年十月遭到籍没。鉴于当时毕沅政治地位的一落千丈,谢氏《史籍考》之修撰,因之中辍,故其500卷之说,盖迁调前的设想(谢氏信中有“文旌何时来浙”之语),其后并未付诸实施,但在325卷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是有可能的。
还延揽过:严观(其父严长明)、方正澍凌廷堪武亿;袁钧、张燕昌、陈繵
马国翰:有关章学诚纂修《史籍考》之缘起,经过,拙作《许瀚之文献学研究》第四章〈许瀚之目录版 者,补佚不辍.[...〈略论章学诚及许瀚於目录学观点之异同—以《史籍考》修纂为例〉,载於:陈仕华主编,《章学诚研究论丛—第四届...
钱庆曾续编钱大昕年谱,于嘉庆二年(1797)条亦称:“是年为两湖制军毕公沅校刊《续资治通鉴》。……先经邵学士晋涵、严侍读长明、孙观察星衍、洪编修亮吉及族祖十兰先生(钱坫)佐毕公分纂成书。阅数年,又属公复勘,增补考异,未事而毕公卒,以其本归公子。
关于毕沅纂辑刊刻的过程,冯集梧序《续资治通鉴》称:“经营三十余年,延致一时轶才达学之士,参订成稿;复经余姚市邵二云学士核定体例复刻,又经嘉定 钱竹汀詹事逐加校阅。然刻未及半,仅百三卷止。”毕沅主持纂辑《续资治通鉴》,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草创期,约当毕沅任陕西省河南巡抚期间。是时,严长明孙星衍洪亮吉钱坫诸人客毕沅幕中,除协助毕沅辑刻《经训堂丛书》外,即分任是书之纂辑。
第二阶段为复审期,《续资治通鉴》成编后,毕沅因不大满意,乃属邵晋涵为之更正,遂大为改观。
第三阶段为续订期,经邵晋涵更正后,毕沅又以《举要历》属钱大昕,且属其复勘全书,且增补考异。第四阶段为刊刻期,此一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期,前一期为毕沅在世时所刻一百三卷,后一期为冯集梧于嘉庆六年(1801)年补刻二百二十卷。
章学诚所撰《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邵与桐别传》二文,则于《续资治通鉴》的卷数和版本提出了不同的说法。前文称:“计字二百三十五 万五千有奇,为书凡二百卷。”后文称:“故总督湖广尚书镇洋毕公沅,尝以二十年功,属某客续《宋元通鉴》,大率就徐氏(指徐乾学——引者注)本稍 为损益,无大殊益。公未惬心,属君更正。君(指邵晋涵——引者注)出绪余为之复审,其书即大改观。时公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 出诸家《续鉴》上也。贻选谨按:先师为毕公复审《续鉴》,其义例详家君《代毕公论续通鉴书》,与毕氏所刻仅就徐氏增损之本迥异。闻邵氏兄弟尚有残稿,恐未全 耳。公旋于军,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君之所寄,公薨后家旋籍没,不可访矣。”按章学诚所说,《续资治通鉴》有二种本子,一为邵晋 涵更正寄毕沅本,后因毕沅家遭籍没而不可访,一为据宾客初定之本刊刻者;其卷数为二百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