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传集
碑传集
《碑传集》是清代的一部人物传记书,由钱仪吉修,收录了清初至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的名人碑传。该书共160卷,分为25类,记载了2000余人的生平。钱仪吉开始编写《碑传集》于爱新觉罗·旻宁初年,最终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版。
光绪初年,缪荃孙编写了《续碑传集》,共86卷,收录了道光至光绪年间的111位人物。《续碑传集》于宣统二年(1910年)出版。后来,闵尔昌编写了《碑传集补》,共60卷,记载了700余人的生平。《碑传集补》于1923年完成,1932年由燕京大学研究所出版。
《碑传集》是研究清朝和人物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对于研究清朝文化和社会的学者而言。
正文
清代人物传记书。一百六十卷。钱仪吉纂。另总目、作者纪略并引用书目二卷,卷末存文、集外又二卷。爱新觉罗·旻宁初成稿。辑清初至爱新觉罗·颙琰间名人碑传文字而成。分宗室、功臣、宰辅、部院大臣、内阁九卿、翰詹、科道、曹司、督抚、河臣、监司、守令、校官、佐贰杂职、武臣、忠节、逸民、理学、经学、文学、孝友、义行、方术、藩臣、列女等二十五类,计二千余人。有关清人家传、行状和墓志铭的资料,该书搜集最为丰富。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书局刊行。光绪初,缪荃孙编《续碑传集》八十六卷,分类较钱书稍有变动,收道咸同光四朝人物一千一百一十一人。宣统二年(1910)成书。又《碑传集补》六十卷,近人闵尔昌编。该书除补缪书所遗的清季碑版状纪外,兼及道咸以前人物,共七百余人。分二十六类,卷末附集外文一卷。1923年成书,1932年燕京大学研究所刊行。
钱仪吉编辑,有一百六十四卷之巨,是清代第一部大型碑传文集,不仅汇集了清人碑传文献,提供利用之便,还影响后人学习编纂,才有相关著述的不断问世。
作者
钱氏(1783-1850),字石,嘉兴市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改庶吉士,历任户部主事、工科给事中,参与会典的编纂,主讲广东海学堂、河南大梁书院,著有《三国会要》、《黄舆图说》、《衎石斋记事稿》和《刻楮集》等书,还有节录名臣事迹的《先正事略》。《清史列传》卷73、《清史稿》卷486均有其传记。兹将《清史列传》其本传附后,唯传内所说的《献征录》,是《碑传集》的早期异名,请读者不要误解。
简介
钱氏认为清代以来王侯卿相、硕儒才彦之士有官修传记,但人们见不到,即使象他那样因参与修纂会典有机会看得到,但也没有敢抄录向外界流传。他为了人们能够了解那些名人的生平,乃搜集传文,编纂图籍。在编辑过程中,因为一件有关赋役掌故从碑传文中的发现,进而使他懂得,编这类的图书还有益于政事的治理。事情是这样的:嘉道之际,政府要把相沿已久的江西省百姓津贴漕粮银米,由漕项开支,改交中央户部,在讨论中,钱仪吉认为既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事情,必然有其原由,如今不明究竟,不能随意改动,户部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对那个事情仍然不明原委。他在搜集碑传文时见到李绂写的《郎温勤公墓志》(郎指郎廷极康熙中任江西巡抚),文内将民贴产生的事说得很清楚,因此非常高兴,并在碑传集《后序》里写到当时的心情:“时方辑诸家碑传,搜罗旧闻,谓其有裨于实用也,日奋不能以已。”所以说编辑这类图书,不仅有学术意义,对于政事的治理也不无参考价值。
钱氏收集资料,墓志铭、传记及具有传记内容的文字,都在网罗范围之内,自云“采集诸先正碑版状记之文,旁及地志杂传,得若干篇”,整理编辑而成《碑传集》一书。钱氏于道光六年(1826年)写《自序》,时在北京,是开始编辑事务之时。他为搜求传文,常于琉璃厂书肆索书回家,用子女帮助赶抄,抄迄送还,可见编辑之不易。后到广东省,乃至于晚年在开封市,仍继续搜集资料,所以列女传文以河南人为多。此书初无定名,或曰《百家献征录》、《五百家银管集》、《湘管集》、《昭德文编》,至道光十六、七年,终以《碑传集》为名。道光二十五、六年始将体例确定。
《碑传集》成书后没有得到及时出版的机会,但是这是人们渴望读到的书,所以对它传闻甚多,如曾国藩在《国朝先正事略序》中所写的:在道光末年听说有此书,因请钱氏之侄钱应溥抄写目录,才知书的大概情形,到了同治初年,又获知钱氏还有《先正事略》一书,即到这时曾氏也没有见到《碑传集》原书,因为它还处于手稿阶段。光绪中,江宁布政使、贵州贵筑人黄彭年道员朱之榛立意刻印此书,并请江宁书局提调诸可宝主持其事,因原书为众人所抄录,分量又大,钱氏虽编辑用力甚多,但仍需要相当的加工量,黄氏与诸氏着力整理,再次根据类目调整某些传文的编排,并付梓印刷,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竣工,线装六十册,一代名著始与广大读者见面。此版卷首刻有诸可宝的《校勘记》和钱氏外孙沈吉士的通讯,对此书的编辑和刻印过程叙述甚明。此书版本甚多,这里再说一种,即靳斯标点本,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十二册,附有《人名字号索引》,其他版本待后与碑传集续补诸书一并说明。
钱氏编书的体例,在《序》中说是“略依杜氏大、焦氏之例,以其时、以其爵、以其事,比而厌之,为若干卷”。就是说,他按传主的爵秩官职、人生特点和生存的时代进行分类。类目分得很细致,类下又根据需要区分以时段,具体是:宗室;功臣,内分沈阳市、国初、康熙帝朝;宰辅,内分开国、明臣、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爱新觉罗·颙琰朝;部院大臣,内分国初、明臣、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嘉庆朝;内阁九卿;翰詹;科道;曹司;督抚,内分国初、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嘉庆朝;河臣;监司,内分国初、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嘉庆朝;守令,内分子目同于监司;校官;佐贰杂职;武臣;忠节;胡逸民;理学;经学;文学;孝友;义行;方术;藩臣;列女,内分贤明、孝淑、节操、烈义、贞洁、合传(婆媳、妯娌等)。编辑者对所选碑传文的著者作了简介,称作《作者纪略》,还有《引用书目》,都刻于卷首,另有《附存文》、《集外文》。其所有类目,请见该书总目。
《碑传集》所记录的人物,多达两千余人,而且什么社会阶层的人都有。从目录里已可看出,上自宗室王公,下至方术列女,旁及遗民、藩臣,而以贵胄和各级官员为主,官吏里不仅分类细致,且卷数繁多,达一百二十二卷,占全书的四分之三,其中宗室、功臣、宰辅、部院大臣、内阁九卿及督抚六类高官计有五十六卷,表明官员中的将近一半是达官贵人,然则下余的一半以上的官吏是中下级成份,而守令、校官、佐贰杂职等下层官员有二十六卷,为官员总数中的五分之一强。此外学术类的理学、经学和文学有十五卷,列女有十二卷,分量也不算小。总起来看,此书提供中下级官员的碑传文数量当居第一位,提供的达官贵人的碑传略居其次,学术人物和女子也有一定的数量,孝友(四卷)、义行(一卷)、方术(一卷)类人物多系平民,且有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人物,只是数量不多,仅只六卷,不过多少也有出现,说明此书具有下层人物的碑传文。藩臣最少,仅有一卷(三个人),是美中不足。要之,此书含有各种社会类型人物的碑传文,是综合型的碑传文汇编,欲了解清人的传记,不妨用此书一查。
此书编辑于道光朝,所收的碑传文,是清代开国期至爱新觉罗·颙琰朝时期形成的文献,传主自然是清初至嘉庆朝的人(包括明臣而入仕清朝者或遗民),所以此书记录的是嘉庆朝以前清朝二百年间人物的传记,道光朝以后近百年间清人碑传文,当求诸于他书,下面即将讲到,请读者耐心一候。
钱氏所收碑传文,经过严格选择,有内容相同的诸篇选择其一,对见解不一的篇章则常予保留,以便读者对照阅览,传主子孙的文字一般不取,而确实写得好的也不排斥,诚如《序》中所说:“或一人之事,杂见他书者;同时之迹,及其子孙言行有可称者,间为附录,殿于本篇;或论一事而臧否不同,述一事而甲乙又不同,或推挹过当,或沿习忘反者,亦往往有之,自知言者观之,固可考信而不惑也。要其大体主乎乐道人善,以为贤士大夫畜德之助。”钱氏表示他编辑此书的目的,是以善人善事濡染人之耳目,使人向善。本来碑传文就只书善不书恶,钱氏教化人心之意原是向善的,再持此心选文,所选文字就是教化的教材了。今天不必管它的思想倾向,而要看它的叙事内容,看其是否提供传主的生平事迹,是否能反映那个时代的一些风貌。从这个角度把握,此书提供大量的有用的原始资料。兹以卷104 《守令》中的刘鸿翱作的《刘青天大绅传》为例,文章叙述长期任县令的刘大绅清白为官,却遭到罢斥的历史。卷124《逸民》所录的李元鼎撰《朱先生统墓志铭》,述说了明朝宗室朱统在明清易代之时的避世态度,不愿受人重视,数度迁徙,最后逃亡山林,与僧衲为伍。再如卷148的《噶岱默特传》(选自《回疆通志》),讲了维吾尔族噶岱默特降清,参与清统一准噶尔之战阿睦尔撒纳部的历史。此书没有僧道类,但在卷末《附存文》收有秦灜的《诗僧野蚕、碎琴传》,反映尘世不得意的人愤而出家的历史。
所选文章的作者,有五百六十余人,为使读者对他们有所认识,编辑者特制《作者纪略》,置于卷首,其编排以选文出现的先后为序,叙说作者生平,如“郑文虎,字病也,秀水人,乾隆壬戌进士,官至左赞善,有《屯松阁集》。”这样,《作者纪略》又等于五百多人小传汇编。
所收碑传文,有一传主而有二三种文献的,编者是作了选择的,但是《清代七百名人传》的著作者蔡洛冠在该书自序仍然批评《碑传集》,“所收博,而少所甄择,微病其杂。”有点不合实际。不过书的部头一大,难于处处精当,惹人议论。
总之,钱氏《碑传集》,汇编二千余人的碑传文,提供了清代前期和中期重要人物,乃至稍有特点的人物的传记文献,省却读者的搜检之劳,且开了为清人汇集碑传文的风气,在清史语文学上有特殊贡献。
《续碑传集》
缪荃孙编著,八十六卷,宣统二年(1910年)成书,当即有江楚编译书局印本,为续钱氏《碑传集》之作。
缪姓(1844-1919),江苏江阴人,晚年号艺风。出身于诗书世家,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不屑官场的逢迎,得罪大学士兼掌翰林院的徐桐,离任,入湖广、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府,主持江楚编译书局,主讲常州南菁、金陵钟山等书院,充南京高等学堂监督、京师图书馆监督,晚年入清史馆参加全书的设计及列传的纂写。他一生从事教育和著述,特别是版本目录学和金石学的研究。著作宏富,有《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艺风堂文集》、《艺风老人日记》、《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等书;署名张之洞作的《书目答问》,传云出自其手;另有《艺风堂友朋书札》,为其与友人的通讯集;主编的方志很多,并主持《常州先哲遗书》的编务和刻。关于缪姓的生平,有其自撰的年谱,有夏孙桐作的《缪艺风先生行状》,第二章介绍过的费行简《当代名人小传》亦有其传,因其简明而附录于后。缪氏在清国史馆时担任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和隐逸五类传记的写作,是继续阮元在史馆的工作,这大约也是他后来从事碑传集编辑的契机。
钱氏《碑传集》的传主生存年代至爱新觉罗·颙琰朝截至,到了缪氏作书时代已经过了九十年,中间大事频生,有关的人物传记频出,是以缪氏认为需要续纂钱氏之作,遂于光绪七年(1881年)开始搜集资料,图书文献之检索外,同时向名人后裔广泛征集碑传文,历经三十年而成书。所收作者三百五十九家,志书十六种,记录爱新觉罗·旻宁至光绪时期的历史人物一千一百余人。
体例上遵循钱氏书,然根据清代后期的实际情况作了小的变动,体现在二级类目中,如功臣类下沈阳市功臣、国初功臣和宰辅类的开国宰辅、明臣宰辅概行取消,因这些类目的内容到清代后期已无从出现;藩臣类改称“外藩”,后加“客将”一目(因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才产生利用洋将的事情,故有此目的增设)。将经学和理学二类合为“儒学”一类,列女类下加“辨通”一目。计分二十二类,为宰辅、部院大臣、内阁九卿、翰詹、科道、曹属、督抚、河臣、监司、守令、校官、佐贰杂职、武臣、忠节、藩臣、客将、儒学、文学、孝友、义行、艺术、列女。在宰辅、部院大臣、督抚等类中,又按朝年区分为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小类。具体到人物朝年的确定,以其卒年为准。
缪姓对所选文章持谨慎态度,抱着“借名人之文字,即以存名人之事迹”的目标,不改动人家的文章,发现有误失的,或作夹注说明。对列女传的选择尤其严格。他把自己给人写的碑传文,有的也选了进来,不是为己身存不朽,而是为了尊重传主,保存其史料。他在传主的分类上,自己感到有混乱的地方,如将护理督抚的传主列入“督抚”类,而将署理督抚的人又没有列入,却放在“监司”类,有人应入“九卿”而列进“文学”,应进“文学”的又入了“忠节”。他自我责备是自乱体例,其实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他还给乾嘉名人搜集了碑传文,集成十四卷,原预备附在书内,因故未能刊刻,甚为可惜。以上所叙,多据其《自序》,兹将其附后,供读者阅读方便。
所选碑文,多有实际内容,令读者阅后能获知传主的主要行事,如卷四十二《守令三》的杨兆杏传,有两份,一为易尧作的传,云杨氏辗转各地任县令,行惠民实政及论为官之道;另一为彭撰的家传,比易作多叙述杨氏的家世,又写作清官而被弹劾罢任,流露出对弊政的不平之意。兹将两文附载于次,以见选文的一般情形。卷46《校官》的《书丰县训导赵君事》、《宝应县训导张君墓志铭》,写卑官县学训导赵姓张姓的尽职尽责。卷85《列女·辩通》写秀女的指斥时政,除表现幼女的机辩,读之对清末败政及民间的不满情绪均能有所了解。
对所选文章作者作《撰人小传》,以介绍其生平。这种作法与《碑传集》一样。
《碑传集补》
闵尔昌辑录,六十卷,成书于1923年,1932年梓刻。
闵姓江都区人,清末入袁世凯幕,民初为南京总统府秘书,后为台湾辅仁大学文学系讲师。长于经史,善作词章,对人物年谱颇为注意,这应当对其汇编《碑传集补》有密切关系。著述不少,有《雪海楼诗存》、《雷塘词》、《江子屏年谱》、《王伯申年谱》、《王石曜年谱》等。他鉴于人物的传记总在传主身后的若干时日才会陆续产生,因此缪荃孙所辑的清代晚期人物的传记,在缪姓编辑时尚未出现,而后才相继问世,因而有续编的必要和可能,闵氏为此花费十年功夫搜集资料,以补续编的不足。
体例上与钱氏书、缪氏书相近,稍微有所增损。宗室、功臣、藩臣、客将四类皆取消;增“使臣”、“畴人”、“党人”、“释老”四类,立“使臣传”,是因使臣为晚清始设之官,应予增添,而列“畴人传”,是学的阮元、罗士琳的作法;将理学、经学分为两类,是恢复钱氏方法;列女传中取消缪氏的辩通一目,而增“母仪”;又有卷末《集外文》。其作书缘起及体例,具详其《自序》,兹附录于后。闵姓保持正编、续编的特点,为所选文章的著者纂写小传-《作者纪略》。
此书所收传文的传主,颇有一些同光以前的人物,如卷四十四文学传中,有明清之际的钱谦益金圣叹(圣叹)、龚鼎孳等,卷五十六的罗聘、卷就的尹会一母李氏等等。
全书拥有八百一十五位传主,所提供的传文都作了选择,比较成功。现选录几篇于次,请读者对选文作出判断。卷八有黄彭年撰《西沤先生墓志铭》,写进士、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李惺伯在家庭为孝子,在乡里助亲邻,不乐荣达,而任教于书院的淡泊一生。卷十三《使臣传》收有薛福成何如璋杨儒黄遵宪许珏五人传文,马其昶所写《清故出使义国大臣许公墓志铭》之传主许,在使臣中并不出名,然读这篇传文后,对其人的立身行事有深刻的印象。卷末收有杨守敬、詹天佑刘师培等传,陈衍作《杨守敬传》,对以“杨图”著称于后世的地理学家杨守敬的历史交代甚明。
《碑传集三编》
汪兆镛编辑,五十卷,又卷首一卷。笔者阅读汪氏的《微尚老人自订年谱》,知其生活在清末民初(生卒年1861年-1939年),一生坎坷,却对亡清法自内心的怀念。他是广东番禺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并没有能够走上官场,为人作幕客,生活拮据。取斋名“微尚”,大约是表示崇尚微子的气节,这就成为他选择《碑传集三编》传文的一个标准。汪氏处幕,为幕主作文,又勤于治学,后半生尤其如此,所以著述丰富,有《孔门弟子学行考》、《晋会要》、《微尚斋杂文》、《微尚斋诗》、《澳门杂诗》、《岭南画征略》、《番禺县续志》、《广东遗民录》等,这后一部书,张尔田在为其写的墓志铭中说是汪氏的“自寓”,即其以清异名自居。兹将张姓之文附于后,以便读者明了汪氏的历史。汪氏晚年定居澳门,从事《碑传集三编》和《窗杂记》的编著,弥留之际委托友人审定,足见其对汇辑《碑传集三编》的重视和审慎。
汪氏佩服钱仪吉缪荃孙的编辑业绩,所以本着这两家宗旨,续作第三编。本来在他编辑过程中,见到闵尔昌的《碑传集补》,闵姓之作应当是三编,他再编,该是第四编了,而却自居三编,将闵氏之作排除于外。他认为闵编选文不慎,“采及时流,以媚浊世”,不足计数,因此不论闵编选文如何,他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选编。汪氏主旨是要将光绪宣统时期的人物传文选好,适当补充钱、缪二氏遗漏的文章,所谓:“期于光宣以来,数十年政治之流迁,人才学术之隆替可以考镜;往昔名流,为钱镠所遗者,亦补辑一二。”具体说是做了四项工作,一是订伪,有的文献对历史人物记载有误失,汪氏发现有正确记录的文章,就把它选择进来,以抵制荒谬记载的流传;二是补遗,就是对正续编缺漏的人物传记文加以补充,如杭世骏翁方纲朱筠吴荣光鲍廷博、舒位、孙原湘国史馆它传记的人,不能在碑传集中有遗漏;三是参证,有的不是碑传文,但有传记文所不记载的事情,应当把这类文章收入,有与传记文互相参证;四是续纂,是将死于《清史稿》成书之后的人,依照其人在清朝的社会角色,将其传文编入书中。以上所叙汪氏编书的设计,见于他的《自叙》,兹附于后,也请读者一阅。
与此编选原则相适应,基本上遵循钱镠分类法,不同的是创设“算术”、“独行”二目,前一目收集与科学有关的人物传记,后一目大约是汪氏遗民观念的产物。
“三编”与前几编一样,备有《作者纪略》,使此类书籍保持一惯作风。
汪氏所选传文究竟如何,兹举数例以明之。嘉道时期名宦阮元,清人为他写作的传记文很多,笔记中关于他的逸闻趣事也不少,“三编”卷一有《阮文达公逸事》,并非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从《南海县续志》、《番禺县续志》选取的阮元三段故事,另有汪氏所写的阮元在广州允许进口西洋米的文字,这几篇短文合在一起,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阮元在广东做了不少好事,如此选文,反映人物与地方关系,有独到之处,详情见原文复印件。“三编”卷二十选有《授光禄大夫前新疆布政使陈公墓志铭》,此文写传主陈际唐读书时代关心经世之学,初理地方事务即显示出从政务实的才能,后任职新疆,斯时此地靠内地钱粮接济,而内地财政状况又很不好,不足依靠,陈氏乃力谋自济之道,使藩库贮银大增;清亡,侨寓天津市,主持广仁堂,办理善事。民国时期北方有位藏书名家傅增湘,笔者早有耳闻,但不明其根基,及至读到“三编”卷二十七吴汝纶撰的《江安傅君墓表》,始知其祖傅诚,于太平天国战后,任佐贰杂职于江南,社会经济不景气,人们抛售图书,傅氏事冗俸薄,然而节衣缩食,购书读书,藏书逐渐多了起来,后来到天津,吴汝纶见他“居斗室”,“蓬头敝屣”,一面教几个学童,一面研究学问,而后来诸孙得以发迹。其根源就在于聚书力学。“三编”卷四十六《史苓宾先生传》,写传主是江苏阳湖人,青年上遇太平天国战乱侥幸逃生,因而无意于仕进,致力于文诗,辛亥革命后,听到有人指责清代,必然愤恨不平地与人争辩。这是汪氏借此文抒发自身感情了。
碑传集的版本
关于清人的四部碑传集,每一部都有其价值和使用的方便,但是若作有清一代的总体检索,则要把这四部书一一找来,必费寻觅之力;设若查找这四部书断限时代的人物,如嘉道之际、同光之际,不知是在哪一部书里?是正编还是续编,抑或是续编与补编、三编?要解决这类不便,最好是将这四部书汇刻在一起。近人深感于此,连续出了三种合集本。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编印的《清代碑传全集》,包含钱氏、缪姓闵姓和汪氏四种书,系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陈金陵等编辑,十六开本,每页分三栏缩印,计二册, 1987年发行。编者对原书作了校勘,删去“三编”的六十六篇,免去与“补编”的重复。编者制作了《姓名字号索引》,将四部书的传主混合编码,以便读者迅速查到传记所在的页号。这个索引姓名为主,字号作参见条目,检字采用四角号码编排法。索引附有四角号码笔画对照表,便利读者使用不同方法检索。详见索引的《凡例》和《笔画索引》。
《清代碑传全集》问世的次年,即1988年,上海书店出版《清碑传合集》,也是十六开本,每页分上下两栏影印,分装五册,计四千四百五十页。第一册、第二册为钱氏书,第三册系缪姓续编,第四册是闵氏之补作,最后一册为汪氏书。前面关于各个碑传集传文的复印件,大多数是据这个本子复印的。这个本子页编有《人名索引》,检索方法与古籍出版社的索引不同,系以姓氏笔画为序。
台北文海出版社的本子。该社编辑并印行《中国名人传记丛编》,将清人的四部碑传集全部收入,并放置在一起,编成总目。分装四十四册,即正编十二册(1- 12),续编十册(13-22),补编十而册(23-34),三编十册(35-44)。制有人名、字号、谥号索引,依姓氏笔画编排;其对人名索引的制作颇下功夫,在人名下力求注出生卒年、字号、籍贯、旗籍、谥号,女性的丈夫姓名,对不知生卒年的则注明朝年。有了这样的说明,对区别同姓名的人特别有益,入康熙朝有两个做过两江总督于成龙,一个是汉军旗人,一个是山西省永宁人,不作这类说明,要找汉军于成龙的传文,可能翻阅的却是山西于成龙的传记,岂不费事,有了文海版的索引就不会发生这类问题了。详见附录。
清代碑传汇集本的行世,在两方面便利了读者,一是有清一代人物碑传文的全本,令读者觅书方便;二是备有索引,且检索方法多种,使读者能够利用其熟悉的方法迅速查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作者
简介
《续碑传集》
《碑传集补》
《碑传集三编》
碑传集的版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