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1022年—1072年)字毅夫,号云谷,
宁都县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
安陆市,详载
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
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人物生平
郑獬的爷爷郑建中从宁都去了安陆经商,并定居安陆,晚年领子郑五教从会同桃枝去了安陆,并考取
进士;郑五教和朱京娘在宁都桃枝期间生育了五个儿子,大儿子郑狝,二儿子郑獬。
郑獬年少跟随母亲在会同桃枝生活,以才学闻名,诗词文章风格豪放、工整,同辈中没人能同他相比。
皇祐五年(1053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后任陈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贤院
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曾回到
宁都县一次,重修了爷爷郑十四郎的墓。
赵曙即位后,修治其父
赵祯的坟墓
永昭陵,一概采用宋仁宗之父
赵恒的级别。郑獬说“:目前国库空虚,财政吃紧,不久前赏赐军队,已不得不横征暴敛,富民都开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传到京城来了。先帝一生节俭爱民,这是他的天性使然,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极其朴拙简陋,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他的坟墓,却要效仿真宗死时的国家强盛时代,难道不伤害仁宗一生勤俭的美德吗?希望皇上能严令有关人员,降低规模等级。”又说:“天子刚刚即位,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送来了贺表,照例应升他们的官,这个传统产生于五代时期,到现在都因循未改。但目前冗官太多,充斥于各级各类机构。况且不久前群臣升官时,就等于已赐给了恩情,没有必要再以官职
施恩了,以免误用侥幸之徒。”
朱祁镇没有听从。郑獬又上书说:“
皇帝刚刚即位,对人对事谦恭有加,不轻易表态,主持大政的就只七八个人而已,哪能充分利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希望您广招中外人士,允许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可以参考的,就召来共同研究。至于臣下朝见时,向他们询问朝政的得失,虚心请教,必然对治国之道有所裨益。”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不时命令各地长官诚恳地推举一些被埋没了的人才,一到京城就在
秘阁考试,任命他们官职。但有些推举是十分不恰当的,舆论哗然,不久就停止了这件事。郑獬说:“古人推荐人才,认为选拔十个中哪怕有五个真才,所得也总有一半,还是合算。况且今天荐举错了的不到一半,然而却因为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而突然停止,合适吗?希望皇上恢复此举,让人才没有被埋没的遗憾。”没来得及执行,出任
南平知府。
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发生重大水灾,皇上征求臣民的意见,郑獬上书说:“
皇帝忧国忧民,研究灾源,想法消灭它,不知您征求忠言,是想采用呢,还是走形式呢?前代君主因为天灾而寻求不同意见的多得很,但实际看来,能够采纳合理建议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很少很少。现在下令号召天下的忠义之士,让他们尽量说出他们的全部想法,以推荐给朝廷,皇上日理万机,客观上必然不可能有时间听完这些意见,只不过像平时一样下达给中书省、
枢密院,例行公事,最后什么也没做就算了。如果这样,则与前朝空说求贤的相同了。我认为应该选拔官吏,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天下人送来的奏章,同
中书、枢密院两府近臣认真仔细研究,可行则行,不可行则不行,有疑问则广泛咨询,共同解决。群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办好,这才是顺应天道。天下人想发表意见是很困难的,而皇上听他们的话却漫不经心。希望
皇帝采纳群臣的意见,宽容地听取,以后
隶书上就记录,某年发大水,皇上下令征求合理化建议,采用了某人的建议而办成了某事,以便超越前代之空谈者,不要让好建议成为挂在墙上的空文。”被调回京城,任三班院通判。
赵顼初年,神宗晚上在内东门召见郑獬,命令他起草吴奎知
青州市和张方平、
赵抃任参知政事的三份文件,赐给他一对
蜡烛,送他回
舍人院,其他人都不知道,于是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朝廷想接受横山的投降,郑獬说:“兵祸必然从这里开始。”不久
种谔攻取
绥州,郑獬说:“我看过皇上亲手写的诏令,深切地告诫边疆官员不要无事生非。现在又特别重用讲求诈谋权变的人,专门偷袭邻国,像
战国时暴君们追求的那样,这岂是帝王的战略?种谔擅自挑起战争,该死!”
西夏君主
李谅祚去世,又建议派使者去立谅之子,有见识的人都认为这个主张对。
郑獬被临时调任
开封府知府。平民喻兴与妻子一起谋杀一名妇女,郑獬不肯按照
王安石的新方法办案,王安石对他很反感,把他调任
侍读学士、知
杭州市。
御史中丞吕诲请王安石把他调回来,王安石不听。不久,又调任
青州市。当时正发放青苗钱,郑獬说:“我只看到了青苗钱的害处,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罪而被关进监狱。”借口生病,请求退职,被任命提举鸿庆宫,去世时五十一岁。家庭贫穷,子女幼小,棺材放在庙中十多年,无钱安葬,
滕元发任
安州区知州时,才得以下葬。
遗闻轶事
公与滕章敏公(即滕甫)、
杨绘同试,自拟必魁天下,与二人约曰:“不验,当罚。”及
崇政殿御试,国邱象天赋,取公居首,扬次之,滕居三。公戏责所约,滕答曰:“一人解,一人会,予安得不居三乎?”
赵祯很注重选士,廷试结束之后焚香祝天,说:“愿得忠孝状元。”之后就得到了郑獬。
公微时,梦至一处,有小池,方洞数尺,以玉。公浴之,视臂生白鳞,水影头已角出,有史云,此玉龙池也。古登第诗云:一声霹雳从地起,到头自是
白头翁。
官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
己酉罢公,吕诲上疏言公无罪被出甚非,公议上出奏示执敬,
王安石曰:獬出臣但怀不能尽理,论情暴,其罪状,使小人之有所怀。不意言者,乃更如此。
《溪集》
列传载,公宋
天圣三年
乙丑生,宋
熙宁八年
乙卯殁,年五十一,卒时囊罄子幼,殡在寺十余年,籍同年州守滕君始克葬焉。后子宣义公稍长,母杨夫人历举大父商游之故,以语曰:“尔父荣登大魁,籍隶
安陆市,先世应墓具在虔化。尔父假命归来时,往虔南省坟墓,屡欲拨宅返里,奈家贫尔弱又久而未果,遗命谆谆。以勿忘所自嘱焉。”宣义公闻之,抚然曰:“予少失,予不敢忘父命,其敢忘先人之旧业乎?”遂不惜劳计费,爰返,会大父归并祖父葬
虔化县西关蔚背岭,会大父十四郎公穴左。清康熙二十二年
癸亥重修,清嘉庆十五年
庚午复修。郑獬妣
张姓,宋天圣五年
丁卯生,宋
嘉祐五年庚子殁,年三十四,葬
宁都县会同里南庄花园圃
仙人侧掌形亥巳向。继妣杨氏,宋明道二年
癸酉生,
宋绍圣元年甲戍殁,寿六十二,葬与张氏合穴,生子一郎、三郎。
个人作品
郑獬善诗文,为官正直,词作亦清新质朴,简练明快,《
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所著《郧溪集》三十卷,《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与僧文莹是好友,现
安陆市白兆山白云泉留存较完整的摩崖题刻有三处,其中宋
熙宁戊申(1068年)一处为最早,有“郑獬,张侵、僧文莹同游。熙宁戊申九月六日。”
《题僧文莹所居壁》
春入萝径静,浪花翻远晴。
《五松山》
《田家》
田家汩汩水流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谢主试启事》
亲属成员
祖父:郑建中
父亲:郑
兄长:郑狝
儿子:郑(即一郎)
史籍记载
《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