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敏,女,1976年7月25日生,湖北武汉人。1995年进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1999年6月获得
教育学学士。1999年9月入读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01年取得硕博连读资格,并于2004年9月获得
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原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兴趣集中于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等方面。
个人经历
1995-1999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9-2004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以硕博连读获得
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6年晋升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2011年9月-2012年9月赴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访学一年。
2014年11月晋升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领域及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原理、研究生教育,目前的学术兴趣集中于大学文化、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创造力教育等方面。已在《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现代大学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独立撰写专著一部,独立翻译译著一部,参与撰写著作两部。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校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部级课题多项。
发表及出版物
1.论教育哲学的时代精神,《教育评论》(CSSCI),1999(6)
2.大学精神探论,《未来与发展》(CSSCI),2000(6)
3.规模与质量: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云南教育》2001(25)
4.全球化与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论的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5.交往:德育研究的新思维,《思想·理论·教育》(CSSCI),2003(1)
6.
人文科学概论改革探论,《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3)
7.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及其调整,《现代大学教育》(CSSCI),2004(2)
8.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探讨,《
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04(3)
9.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与责权分析,《中国研究生》,2004(10)
10.知识分子与大学精神,《
高等教育研究》2005(9),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12)
11.中国科举考试产生与持续发展的原因探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CSSCI),2005(6)
12.大学精神的社会根基:政治与经济之纬,《
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2006(1)
13.大学的文化内涵,《未来与发展》(CSSCI),2006(4)
14.大学发展中的开放与封闭:系统论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CSSCI)2006(1)
15.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系统论与冲突论的视角,《现代教育科学》2006(1)
16.大学文化:大学活的灵魂,《现代教育》2006(3)
17.社会服务站:经济驱动与大学发展,《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18.大学的文化内涵,《未来与发展》(CSSCI),2006(4)
19.中世纪大学:权力夹缝中的生存与发展,《
理工高教研究》 2006(5)
20.自由、独立与批判:大学的精神执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CSSCI) 2006(5)
21.大学精神的制度根基,《北京教育》2006(7-8)
22.研究性教学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2006(10)
23.
基督教信仰与大学起源——以大学的精神存在为视角,《现代教育科学》2006(6)
24.学习型大学的文化特征,《高等理科教育》(CSSCI),2007(2)
25.大学精神与大学组织的依存关系——系统论的观点,《
中国电力教育》2007(1)
26.人文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神”的完整表达,《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7(2)
27.早期形态大学的精神面貌,《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28.西方大学学术自由探源: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历史解读,《现代大学教育》(CSSCI)2008(3)
29.论学术自由的文化价值,《高等教育研究》(CSSCI)2008(6)
30.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与初步发展:从
文艺复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CSSCI)2008(6)
31.流程再造:基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深层转换的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2008(7)
32.联合硕士学位:
欧洲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CSSCI)2008(15、16)
33.
中世纪的学术自由:
湮灭与重生,《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3)
34.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征解析,《
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09(8)
35.当前我国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
36.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欧洲博士生教育的改革动向,《
高教发展与评估》(CSSCI),2010(3)
37.
欧洲博士生教育改革十年:从政策到行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2010(6)
38.试论和合学视域中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的本土创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0(6)
39.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硕士生教育改革,《
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11(4)
40. 教育家校长引领大学崛起:以哈佛大学近现代五任校长为分析样本,《
高等教育研究》(重要期刊),2011(12)
41. 校企联合培养:
欧洲博士生教育的新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2012(10)
42. THE FACULTY PROMOTION AND MERIT SYSTEM INCHINA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CASES OFWUHANUNIVERSITYAND 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Research \u0026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CS
高爆弹13.12.
43.
美国硕士生教育及其完成率调查:以STEM学科为对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2013(4)
44.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与绩效评价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来自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启示,《2013年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文集——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45. 论学术自由的人本价值,《
教育研究》(权威期刊),2014(2)
46. 应试情境下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观及其实践经验——基于
现象学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CSSCI),2014(22)
著书类
1.专著《大学精神探论》,
青岛市: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译著《创造性对话:课堂里的思维交流》,
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3.参著:《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
武汉市: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参著:《回眸——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2000—2010)》,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5.参著:《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项目与管理
参与项目
1.主要成员,2002年参与立项并研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课题《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要素分析及实施方案研究》;
2.主要成员,2002年参与研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课题《
学位论》;
3.项目参与者,2004年参与研究武汉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怎样在实践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的整合与转化》;
4.主要成员,研究武汉大学人事部合作承担的国家级重大课题《高等学校教师评价研究》,承担《外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调研报告》之《英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个案分析》的撰写任务;
5.主要成员,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承担的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本人参与子课题《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研究》的研究;
6.项目参与者,参与2007年武汉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课题的研究。
7.项目参与者,参与2007年国务院学位“中国博士质量分析方案”之“武汉大学博士质量分析报告”的研究。
主持项目
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以我校研究生跨学科试验区为例,201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对策研究,2012年湖北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课题。
应对班主任写作之惑的优秀教育案例赏析,2011年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项目,编号:2011TCB16。
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2011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11年7月,编号:CIA110138。
“创造力培养与教育创新”学术团队带头人,2011年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建设项目。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成长机制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度自主科研课题。
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研究, 2009年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委托研究项目。
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编号:EIA070247。
美国学位法律制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2007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
武汉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方案研究,2007年度武汉大学研究生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通识课程“中外大学史话”,2006年度武汉大学课程建设项目。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和谐构建研究,2006年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项目。
学术活动
校内外讲座报告
2015年1月25日,在
武汉大学第一附小,作题为“浅谈有效沟通”的报告。
2014年12月28-29日,参加由
中南民族大学承办的,作题为“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发展”的分论坛报告。
2014年12月14-16日,参加由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承办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研讨会—大学校务治理研究。发表题为“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的论文。
2014年11月17-19日,参加由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发表题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大学研究生跨学科试验区为例”的分论坛报告。
2013年11月1日,在
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2013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作了题为“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与绩效评价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的分会场报告。
2013年5月9日,在武汉大学精神研讨会上,作了“漫谈大学精神”的发言。
2012年11月24日,在
刘道玉校长诞辰80周年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求解创造教育的方程式”的会议发言。
2012年11月12日,为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创新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与绩效评价制度”的学术报告。
2012年9月20日,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创新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与绩效评价制度——来自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启示”的学术报告。
2011年4月12日,在武汉空军
蓝天幼儿园为广大教师与家长做了题为“创造力:成长第一要素”的报告。
参与国际国内会议
1.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厦门市:2008年5月28日-29日
2.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
武汉市:2009年12月26日。
3.17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武汉:2010年10月26-27日。
4. 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
宁波市:2010年5月16日-17日。
5.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科尔的‘大学的功用’”研讨会(Seminar on Kerr’s “Uses of th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Berkeley,2011年12月9日。
6.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大学的功用: 展望2050年”研讨会(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in 2050 charrett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2012年2月23-26日。
7.美国
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SCID)举办学术年会,Palo Alto:2012年6月2日。
8.
华中科技大学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2013年学术年会,
武汉市,2013年10月26日-27日。
9.
中国海洋大学承办2013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
青岛市,2013年10月31日-11月1日。
10.第十五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
南京市:2014年11月17-19日。
11.
中南民族大学承办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武汉:2014年12月28-29日
12.台湾教育大学系统与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承办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研讨会—大学校务治理研究,台北:2014年12月14-16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